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

题型:

1.片段阅读(重点)、2.选词填空(重点)、3.篇章阅读、4.语句表达

一.片段阅读(重点)

片段阅读实战技法:

( 1分步解题法 2替换压缩法 3成分分析法 4背景铺垫法 5表达倾向法 6援引观点法 7举例论证法 8原因推断法 9反面论证法 10标点符号法 11指代引导法 12选项差异法 13主体排除法 14排同求异法 15相对绝对法)(15)

一、分步解题法: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

考生应该首先从“问题”的角度入手,根据提问方式快速确定考查题型与考查要点,之后有的放矢地阅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和答案所在,最后查看选项进行对比,选择最大程度地吻合原文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二、替换压缩法:

命题人通常会将原文中需要命题的语句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主要的命题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同义替换”,另外一种是“精简压缩”。

“同义替换”:即通过同义语句替换的方式来增加考生辨识选项匹配度的思考时间。如:第一位=首们、消极=负面、能否=也许、差异=多样性,等等。

“精简压缩”:即将原文中表述较长的命题语句进行主要成分的提炼与压缩,将长句的主要意思用更为精炼的短句进行概括归纳,变为选项。此时考生需要注意对长句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进行有效提炼。

三、成分分析法:

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在压缩提炼的过程中将修饰的定状补成分删去,简洁明了地把握住该句的核心观点。

四、背景铺垫法:

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针对社会现实类文体而言,其大多在材料之初首先交代一个大的背景,或者大的趋势,抑或客观陈述一下现实问题。接着可能会引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这类文段,考生要明确哪一部分才是阅读重点:通常材料之初的大背景、大趋势公公是为了引出之后的主题,因此可心称之为“背景铺垫”,并非阅读重点。一方面考生可以快速浏览,明确之后的语句为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如果有选项是围绕大背景、大趋势进行陈述的,也应排除在正确选项之外。此法被称为“背景铺垫法”。

对于背景的铺垫,常用的句式如下:

“形势分析”:随着……的变化/的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6个)等,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

“时间状语”: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目前、日前、当下、当前(6个)……的变化/的

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6个)尤为明显,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

五、表达倾向法:

通常关于倾向性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倾向性,表达肯定意味;一种是消极的倾向性,表达否定意味。考生应该注意的是,汉语的很多词汇在运用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比较典型的像“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遗憾的是”以及反讽表达(7个)等均带有消极的倾向性。而积极的倾向性也是通过词汇或者句意凝结而成,考生应注意结合句意进行把握。

1、正确答案的表达倾向性要与原文一致,否则应该排除不选。

2、阅读时注意带有倾向性的具体措辞,可能会影响文段的表达含义。

3、在申论材料的阅读环节,也可以使用表达倾向法,明确材料的表达含义,进行积极、

消极的初步分类,为下一步的归纳总结做好铺垫。

六、援引观点法

所谓援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在语言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作者的观点。

通常作者的观点与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性上可分为两类:

1、正向援引。

进一步说明即正向援引,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一般在援引之前都会出现“正如”一类的字样,援引之后都会有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引出作者的观点。

2、反向援引。

反向援引,即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背道而驰。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靶子,一般用“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等字样作为引导词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表示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

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

标志(4个):指出,说明,表明,显示——主题句,重点,结论。

正向援引,结论词——正如某人所说——作者肯定

反向援引,转折词——一家之言(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传统认为)——作者否定

会话策略——这话没错,但是——作者否定

排同求异法(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是,非主旨题)例24

排同——单项选择中意思相同的选项排除不选。

求异——求矛盾,矛盾中必有一真一假(两个选项有矛盾,那就必有一真一假,存在答案的可能性很大,但前提是与原文相关)

言语的择优原则:优中选最优(最大程度的同义替换,选对策的选项),次中选次差(一般是细节判断题)

例:(大句包含小句)

有一种看法(反向援引)其实(弱转)但是(强转),强转中有递进,看递进部分

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的题目,选择强转

七、举例论证法

在文段表述过程中,有一种论述方式就是通过摆事实、举例子来证明之前或之后出现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文段时可以通过“比如”、“例如”、“XX就是一个例证”、“以XX为例”等引导的例子来判断之前或之后出现的主题句。

另外很多文段中会出现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等,也都属于例子的一种变体。

1、举例的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举例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举例本身并不重要,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举例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八、原因推断法

在文段表述过程中,除了举例论证之外,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表达上的佐证,即围绕观点阐明原因所在。一旦发现某几句话是针对某种观点解释原因的,应该快速寻找其所证明的结论,而并非纠缠于原因,浪费阅读时间。

在文章论述的结构中,有以下几种模式;

1、阐明原因—引出观点

2、点明观点—阐明原因

3、点明观点—阐明原因—重申观点

考生对于“因为”、“由于”等表示原因的引导词要非常敏感,看到这类词汇之后应该瞻前顾后寻找主题句,而关于具体的原因阐述可以快速阅读,一带而过。

标志:因果关系:

a结论之后是重点

b因为和由于引导原因,问原因时才看,结论才是重点

c”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归根结底……”,”之所以……说到底……”,是倒装,强调原因,原因是主旨重点。(通常汉语表达符合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换言之通常重要的内容会出现在后,之前一般为后面的修饰,重点落在对原因的解释说明上。)

d导致、造成、致使、使得,于是(5个),后面是结论,是重点

e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f 因为=由于,

g所以=导致,致使,使得,故而,可见,看来,因而,因此 ,于是,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14个)

此外,“原因推断法”的使用策略与上文中“举例论证法”趋同,即围绕原因进行阐述的选项也并非文段论述的重点所在,应该首先排除。

综上所术,将“原因推断法”总结如下:

1、解释原因的目的是证明结论或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原因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

句。

2、原因本身并不重要,因此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原因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九、反面论证法

反而论证的作用就是为了说明正面观点的权威性与合理性,反面论证的类型明两种:

1、正+反:反面论证之前会出现正面论点,常有“否则”、“不然”一类的引导词出现。此

时应该重点阅读反面论证之前的正面论点,反面论证可以快速浏览或略读。

2、(正)+反:反面论证之前省略正面论点,常有“如果……不……”、“如果……没有……”

等假设条件句出现。此时应通过对反证的正面论点进行推断,明确文段的表达含义。

十、标点符号法

冒号、破折号:解释说明

分号、顿号:引导并列关系

双引号:(1)援引观点;(2)强调特称;(3)反证讽刺

括号:补充说明

问号:(1)设问引出话题;(2)反问表达态度的倾向性;(3)疑问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

十一、指代引导法

有些文段的前半段常常是罗列问题或阐述现状,接着通常会运用指代类的代词引导出一个主题句,此时的代词具有指代前文宏观内容的特点。考生应注意这种题目的技巧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引导主题句的前提是:代词指代的是前文的宏观内容。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代词都能引导主题句,而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一点请考生务必牢记。

十二、选项差异法

考生在观察选项时一定要切记注意比较每个选项之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这个不同的要素就是该选项的核心观点,因为这个区别是判断是否与原文进行同义替换、精简压缩的最大标志。所以在最终确定答案之前,一定要比较四个选项之间最大的不同即强调重点何在。此外,如果通过其他方式能够首先排除两个选项,然后重点对比剩余两个选项之间的差异,从而快速判断哪个选项是对原文的替换与压缩。

十三、主体排除法

在从选项入手进行有效排除的过程中,考生应该注意文段陈述主体与选项陈述主体的一致性。

运用陈述主体不吻合这一标准来进行判断,这种方法就叫做主体排除法。实际上每个文段都有一个论述主体,即主语或被服务对象。正确答案的论述主体务必与文段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确认正确答案的一个前提。

此外,这种方法往往与上文提到的“选项差异法”结合在一起使用,首先可以通过“主体排除法”排除主体不符的一到两个选项,再通过“选项差异法”比较剩下的两到三个选项之间的差异,从而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十四、排同求异法

1、排同法:四个选项中几个选项若表述意思相同或十分相近,则均予以排除。

2、求异法:在讨论话题与原文一致的前提下,答案很有可能在一对矛盾的选项中。

十五、相对绝对法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言语表达通常不会过于绝对,而是留有一定余地,这不公符合语用上的交际策略,也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由这一交际策略引申出作答的策略即为“相对绝对法”。

1、通常过于绝对化的表述不是正确答案,如“都”、“所有”、“一切”、“任何”、“完全”、

“永远不”、“绝对”、“各个”、“总是”、“一定”、“全都”、“不可能”、“必将”等。2、通常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述是正确答案,如“可能”、“也许”、“大概”、“通常”、

“往往”、“一般”、“未必”、“是否”等。

1阅读顺序: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

审设问——考官出题要点

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言外之意)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原文主要内容

读题干——寻找同义替换的选项(很重要)

2题型分类(共11类)

1).主旨概括题、2).意图推理题、3).词语理解题、4).词语删减题、5).语句排序题、6).语句衔接题、7)结语推断题8). 代词指代题、9)标题填入题、10).态度观点题、11).细节判断题。

第一类主旨概括题

1提问方式:

A主旨类(找重点):核心意思,主要强调和说明,主要讨论谈论,主要意思,主要含义,主旨,中心意思,支持的观点,直接论述的观点,旨在说明,说明,表明,观点,指出,重在,显示、关键词是、中心议题是、关键性信息是。(19个)

B概括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概括,复述,归纳,总结(主旨最准确的概括)

所谓重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对策。

2做题原则:寻找文段中的重点(主题句),通常主题句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或者是核

心的观点,在选项中找到重点的同义替换,不能是引申(一般意图推断类:提问应该是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

3做题方法(两个方面)

A.从微观入手寻找关联词(标志)

B.从宏观入手寻找行文脉络

A.从微观入手寻找关联词(标志)

标志(12个):

1)递进关系,2)因果关系,3)举例(数据型,文字型),4)标点符号,5)转折关系,6)援引,7)必要条件复句,8)倾向性,9)并列关系,10)承接关系,11)让步复句,12)取舍复句。

一、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递进强调后者)

既又(并列无强调)

不但而且甚至(两级递进强调最后项)

a:

递进之后是重点

b:

不但=-不仅,不只,不单,不独,不光,除了,连(8个)

而且=并且,也,还(4个)

甚至=尤其,特别,更,重要的是,核心的是,关键的是(7个)

固定搭配:“不但不……反而……”、“……何况…… ”、

c

一级递进和二级递进同时,二级递进是重点

d

不但可以省略,而且不能省(因此要学会找到而且),有不但一定有而且,有而且不见得有不但。

反面论证(要强调否则前面的内容)

a通过反面的论证来加强正面的内容,本身不重要(阅读时可以省略)

b标志: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直接可以往前看)

句子成分分析法——长难句找主谓宾

必须,只有,除非(必要条件复句)——通常引出解题的对策(同义替换,差异=多样性,必须=必不可少)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转折

二、因果关系:

a结论之后是重点

b因为和由于引导原因,问原因时才看,结论才是重点

c”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归根结底……”,”之所以……说到底……”,是倒装,强调原因,原因是主旨重点。(通常汉语表达符合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换言之通常重要的内容会出现在后,之前一般为后面的修饰,重点落在对原因的解释说明上。)

d导致、造成、致使、使得,于是,后面是结论,是重点

e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f 因为=由于,

g所以=可见,看来,因而,因此 ,于是,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10个)

三、举例(数据型,文字型):

目的是论证观点(阅读时可以省略)

标志:以通过“比如”、“例如”、“XX就是一个例证”、“以XX为例”等引导的例子来判断之前或之后出现的主题句。

另外很多文段中会出现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等,也都属于例子的一种变体。

1、举例的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举例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举例本身并不重要,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举例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四、标点符号

1、冒号、破折号:解释说明

2、分号、顿号:引导并列关系

3、双引号:(1)援引观点,(2)强调特称,(3)反语讽刺。

4、括号:补充说明

5、问号:(1)设问引出话题,(2)反问表达态度的倾向性,(3)疑问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

五、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转折后面是重点)

不是...而是.........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弱转——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当然,只是,好像只是(6个)

强转——但是,但,然而,却,不过,可是(6个)

虽然可以省——有虽然一定有但是,有但是不一定有虽然

不过除了转折之外,还作为副词,表示只不过的意思

必须,只有,除非(必要条件复句)——通常引出解题的对策(同义替换,差异=多样性,必须=必不可少)

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

(1)弱转在前,强转在后;根据汉语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重点常常在后半句的强转折上。

(2)强转在前,弱转在后;要观察对策句出现的位置,对策句在哪句,哪句就是重点。例:除非和但相互印证,得出答案

例:更多的情况是——补充题,要符合作者的观点:书对人的影响是小的

六、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

所谓援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在语言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作者的观点。

通常作者的观点与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性上可分为两类:

3、正向援引。

进一步说明即正向援引,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一般在援引之前都会出现“正如”一类的字样,援引之后都会有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引出作者的观点。

4、反向援引。

反向援引,即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背道而驰。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靶子,一般用“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等字样作为引导词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表示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

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

标志(4个):指出,说明,表明,显示——主题句,重点,结论。

正向援引,结论词——正如某人所说——作者肯定

反向援引,转折词——一家之言(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传统认为)——作者否定

会话策略——这话没错,但是——作者否定

排同求异法(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是,非主旨题)例24

排同——单项选择中意思相同的选项排除不选。

求异——求矛盾,矛盾中必有一真一假(两个选项有矛盾,那就必有一真一假,存在答案的可能性很大,但前提是与原文相关)

言语的择优原则:优中选最优(最大程度的同义替换,选对策的选项),次中选次差(一般是细节判断题)

例:(大句包含小句)

有一种看法(反向援引)其实(弱转)但是(强转),强转中有递进,看递进部分

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的题目,选择强转

七、必要条件复句

只有A才B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a必要条件是重点

b只有=必须,务必,除非,需要,应该,应当,如何,怎样(9个)

必须,只有,除非(必要条件复句)——通常引出解题的对策(同义替换,差异=多样性,必须=必不可少)

不a就没有b

——怎样让老年安度晚年,已经成了迫切解决的问题

——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需要指导

c省略关联词“只有”时,看“才”的前面

d全部省略关联词时就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要区分现状和对策)——例33

例:必须,应,应是分论点中的关联词,不重要。

八、倾向性

不会明确的告诉是或者不是,而是表达一种隐含的倾向性

积极的倾向性(用上箭头)

消极的倾向性(用下箭头):似乎是(其实不是),好像是

如果材料表述无倾向性,那么选项就应该无倾向性

通常关于倾向性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倾向性,表达肯定意味;一种是消极的倾向性,表达否定意味。考生应该注意的是,汉语的很多词汇在运用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比较典型的像“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遗憾的是”以及反讽表达(7个)等均带有消极的倾向性。而积极的倾向性也是通过词汇或者句意凝结而成,考生应注意结合句意进行把握。

1、正确答案的表达倾向性要与原文一致,否则应该排除不选。

2、阅读时注意带有倾向性的具体措辞,可能会影响文段的表达含义。

3、在申论材料的阅读环节,也可以使用表达倾向法,明确材料的表达含义,进行积极、

消极的初步分类,为下一步的归纳总结做好铺垫。

九、并列关系

a没有重点,应该全面,不可偏颇

b类型

并存:复句之间属于互为解释参照或者补充说明的同义项分句关系。既A又B,互为解释——同义项

关联词:(12个)“即……又……”, “又……又……”, “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也……也……”, “有的……有的……”,“此外”,“另外”,“与此同时”,“再说”,“并且”,“加上”.

相反相对:复句之间属于围绕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开论述的反义项分句关系。

不是A而是B(A=B的反面)——反义项

关联词:(5个) “不是……而是……”, “是……不是……”, “有的……有的……”, “一方面……另一方面……”,“……而……”。

关联词可以省略,用标点(;,。)表并列——用逗号隔开的要求句式相同

注意:而是有转折,并列,承接三种关系,因此要看全文的结构确定

阅读时省略人名地名数据年份等不重要选项。

十、承接关系

承接复句和并列复句最大区别是次序

关联词:(6个)“首先……然后……”, “……便……”, “……一……就……”, “……于是……”,“……才……”,“……接着…… ”。

十一、让步复句

“即使……也……”, “纵然……也……”.和虽然,但是得最大区别是时态

即使,也是未然时态,虽然,但是是已然时态

十二、取舍复句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有取有舍

与递进复句最大的区别是一肯一否。

B.从宏观入手寻找行文脉络(具体见教材)

类型:

总-分,总-分-总,分-总,分-总-分,(总句是重点,分句是解释)

首尾句原则——总句在首尾

辅证原则(分)——地位为辅,作用为证(证明的观点是重点)

所谓辅证指的就是“分”,即地位为辅,作用为证。通常用为解释说明的,加强论述的,就是辅证。而被服务对象就是文段的核心观点,主题句。

“背景铺垫、举例论证、原因推断、观点援引、反面论证”均为辅证的类型,运用辅证原则时考生就注意以下几点“

1、辅证并不重要,其所证明的观点才最重要。

2、辅证可以略读,阅读重点应瞻前顾后。

3、围绕辅证的选项并非主旨概括题的答案,应该排除。

标志(5个):举例、原因、援引、反证、问号。

a举例:例如,比如,以……为例(看前后

b原因:因为,由于——看前后

归根到底=说到底(不等于因此)——补充说明的意思,并非结论

c援引:反向/正向——看之后

。。。。指出,说明,表明,显示4个(主旨类的部分提问标志)——主题句,重点,结论。d反证:否则,不然,如果不——看之前

通过反面的论证来加强正面的内容,本身不重要

注意:辅证不重要,阅读可省略,要用辅证去寻找前后的观点,围绕辅证表述的选项不是答案

e问号:

设问(一问一答)——引出观点,

反问(问中有答)——有积极或者消极的倾向性

疑问(有问无答,不确定性,有可能存在倾向性)

——可能=这是否是(同义替换)

多个关联词文段——做题步骤:首先用宏观的行文脉络确定主题句,再用微观的关联词找重点。

总-分-总: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行文脉络类型中首句提出存在一个问题,中间部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比方说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存在的现状、问题引发的后果,等等,最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对策。作答此类题目时,很显然重点应该放在解决问题上,因为这是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

2、提出问题—解释说明—重申观点

这类行文脉络中首句开宗明义地提出一个观点,为了将这个观点表达得更为充分、更为合理,中间部分是对这个观点的解释说明,在文段的最后通过结论性的表述方式收尾,重申观点以加强读者印象和认可度。在该类题目中首尾两句相互照应,共同完成对一个观点的阐述说明,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考生既要瞻前又要顾后,选一个综合首尾句的选项。

总--分:

1、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2、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总—分式行文脉络的文段均是首句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接下来的陈述均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或是解释说明,从各方面对其内涵进行阐述,如原因、方式、结果,等等;或是举例论证,通过实例对该观点进行论据上的补充说明,从而支持并加强观点的正确性。然而无论是解释说明,还是举例论证,表达的原理是一样的,即首句提出观点部分为整个文段的主题句。

分—总:

1、列举现象—提出观点。

2、列举现象—解决问题。

在分—总式行文脉络中虽然也有两种形式,但是内涵比较简单,前一部分通常是在列举现象,后一部分或是依据上述现象的总结得出观点,或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总式行文脉络的关键在于,前一部分的存在都是为了引出后面的陈述,因此看到这类行文脉络时考生需要着重寻找文段中靠后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它通常就是文段的主题句。

分—总—分:

阐述现状举例论证

+ 观点对策 + 解释说明

背景铺垫反面论证

分—总—分式行文脉络文段开头通常运用多个关联词对某一现象进行阐述或背景铺垫,接

着通过某种类型的关联词引出文段的总论点,通常是一个对策或观点。最后文段尾句对观点对策进行补充,有举例论证、解释说明和反面论证三种模式。

C、从整体概括入手,从关键词语切入

有些题目难度较高,在整体论述过程中并不是单靠一两个关联词就能够确定主题句的,其行文脉络的结构也不是很明显。这类题目通常文字量比较大,往往是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具体阐述工原理介绍。应对这类题目要从整体概括入行,对文段进行综合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注意提炼关键词,再进行综合判断。

1、重现关键词:文段常围绕某几个关键词展开论述,因此如果能够有效提炼关键词,确

保正确答案中也完全出现文中关键词,那么此类题目就会迎刃而解。在文中重复出现是关键词的标志之一。

2、整体概括法:文中若没有明显的关联词语,也没有典型的行文脉络,也无法提炼关键

词,此时只能先对文段进行理解,再进行整体概括。(需注意一般错误选项的几种类型“无中生有”“表述错误”“并非重点”)

D、变形的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还涉及了另外几种变形类的考查形式,称为“变形的主旨概括题”,这类题目的考查实质和做题原则与主旨概括题是保持一致的,只不过提问方式有所变化,特地总结如下:

1、关键词类:这是一种特殊的提问方式,即“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在内容上,通常其陈述主体即为关键词;在形式上,通常不断重复的词语即为关键词。

2、中心议题:提问方式为“这段话的中心议题是”。

所谓“议题”,即议论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命题思路上也与主旨概括题保持一致。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主要是把握行文脉络和寻找陈述主体,此外对特殊句式结构的把握和对标点符号功能的理解也会加速考生的判断。

第二类意图推断题

1提问方式——意在表明,意在强调,想表明,可以推断出(选项应该是可能性,而非确定性的),可以知道,告诉我们,给我们什么启示,意在,想要,推出。(10个)

2做题方法

A应该通读原文,明确文段的主要内容及“陈述主体”。

B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言外之意(结合原文进行引申,寻找原文的“言外之音”。但不要过度猜测)

C选项与原文要相关联性,(优选在文段重点基础上准确的“言外之音”的引申项)

D观察选项,优选在文段重点基础上准确的“言外之意”的引申项

E如果没有准确引申,次选主旨类型的选项。

F分清类型:a社会现实(选项通常是呼吁声音),b故事和寓言(选项通常是寓意深刻的启示)。

3排除选项

依照命题人题目设置的思路,通常下列选项应该予以排除:

A表意肤浅、不深刻的选项。

B表达内容过于绝对的选项。

C表达内容不符合客观实际、生活常识或者社会主旋律的选项。

4两个并非

A并非呼吁的选项一定是答案。

B并非原文表述一定不是答案。

5一个标准

在做意图判断题的过程中,各位考生应秉持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这一标准进行判断,如果有准确的对应选项则优先选之,如果没有则选择主旨类型的答案。换言之,此时的题目命制标准中,考查点是交叉呈现的。

第三类词语理解题

1提问方式:文中“***”如何理解?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意思是?(考察文中的含义,非本义)

2做题方法:

定位原文,观察表示解释说明的符号(冒号,破折号),有的话看其后

没有符号则寻找小语境(上下文和前后句):并存找同义项,相反相对的找反义项(限于两个分句)

多重分句时,直接寻找句首的大主语(例:不是A,而是B,是C)

语态(主动和被动)

由。。。决定,为。。。。的服务

授权和受权

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

第四类代词指代题

1提问方式:文中某某代词指代的是?文中“XX”指代的是?

2做题方法:

两个原则1、指代就近原则,2、主语话题原则。

指代就近原则:代词所指一般应该是在句法结构上和它靠近的词语。

(主要适用于片段阅读)。主语话题原则:代词一般来说和句子的主语或者话题的所指相同,尤其在句群和篇章中更

为适用。(主要适用于句群或篇章的较长语段中,体现在题型上主要运用于篇章阅读)

定位原文,定位出现的位置,小语境就近原则(上下文,前后句,前一句可能性更大)

提炼主宾语,人称代词重点看主语,指示代词重点看宾语。

擅于寻找到提问方式中的已知条件(这一切是泛指,这两点隐含指代两个物件)

另外,此外,除此之外,与此同时——另起话题的作用

3新的命题趋势

1词语理解题(提问方式)和代词指代题(考核实质)相结合

这个“硬币”,问硬币指代就是问这个指代什么——用词语理解的命题方式考察代词指代。2词语出现的句中同时出现代词——寻找词语,再寻找代词,答案出现

在代词的前一句中为代词的指代对象。

4多重指代(文中出现多个代词)

做题注意:寻找同一指代的关系

这。。。这。。。它(离得比较近的通常指代同一个对象)

第五类语句衔接题

1.提问方式:根据空白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填空类,尾句类。

2.做题方法:

填空类——鉴于文段前后已经给定语句信息,考生应从前后文、上下句的“小语境”重点切入,寻找可能出现的提示性信息,如条件、范围、关联词语、陈述主体、表达倾向、固定句式等。对上下文含义及提示性信息进行重点理解和准确把握。正确答案要确保能够承上启下,话题一致,表达连贯。

尾句类----鉴于空白处位于整个文段的句尾,考生应通读整段文字,整体把握其陈述主体,一方面要保持选项的陈述主体与文段高度一致,另一方面有些题目还要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总结、概括,或者是对上文原因的阐述。

综上所术,无论是填空类还是尾句类,在作答语句衔接题时,考生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连贯性原则”,这一点应该贯穿作答的始末。

第六类结语推断题

1.提问方式:接下来谈论的话题和语句信息

2.做题方法:

这类题目主要取决于对作者观点的正确理解,同时注意话题的一致性与连贯性。需要注意(1)首先,应该、将文段表述中的已有内容排除。

(2)其次,重点把握后半段的谈论主题,正确答案要求与后半段的主题保持致和连贯。

一方面要注意谈论主题,从而推断结语的表达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寻找文段中陷含的一些重要信息,包括关联词语、时态、数量等方面所固定的范围或条件,确保选项与原文的高度一致。

第七类语句排序题(排除法更快)

考查内容不单是包含逻辑关系,也包含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提问方式:6个句子重新排序,最连贯的一项是?

做题方法

a选项入手,确定发语词(首句)和尾句

b关联词搭配

固然+但是+如果+那么+反而(反向递进)+实际上(弱转)

c时间和空间顺序

d选项排除有利于做题速度

一、寻头断尾

考生应首先从选项入手,判断文段发语词和结语词。通过寻头断尾的方式对选项进行初步筛选和排除。观察选项布局,应该秉承“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猜测。根据选项布局的不同特点,试题可以分为易、中、难三种类型。

发语词的特点:

(1)援引观点、背景铺垫、设问等常为发语词。

(2)反面论证(否则、不然、如果没有、如果不等)不做发语词。

(3)补充类表述(如“当然”、“也”、“又”等)不做发语词。

(4)指代类表述(如“这”、“此”等)不做发语词。

(5)结论类表述(“因此”、“所以”、“最终”、“终于”等)不做发语词。

结语词的特点:

(1)结论类表述(“因此”、“因而”、“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常为结语词。

二、连贯验证

在寻头断尾初步猜定答案后,务必要进行连贯验证,这是选择正确答案的前提基础。因为并非所有猜定的答案都符合表达的连贯要求,通过验证才能够证真(正确答案)或证伪(干扰选项)。此外,选项布局中难度较高的题目,也必须通过句与句之间紧密度的把握才能确定答案所在。通常句与句之间的紧密关系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1、关联词语

2、重复词语

3、时空顺序

4、逻辑关系

第八类标题填入题

提问方式: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做题思路:(这是一种变型的主旨概括题)

A分清文体风格

1新闻类(导引,即文章的首句,概括性和时效性,提炼导引的主谓宾就是标题)

2说明文(客观概述,无倾向性,最大程度地吻合说明对象)

3议论文(把握文段的主要论点或者解决问题的语句,然后选择与之同义替换的一个选项即可)

4记叙类(生动活泼,文中一般有第一人称我的一个叙述口吻,要体现出概括性与趣味性)****的由来,****见闻,***之行,****有感

第九类词语删减题

提问方式:1应当删(有语病)2可以删(无语病,删除不改变句意)3不可删(其他的选项都可以删)

做题方法:

1应当删有两种:成分多余(语义重复)和搭配不当(有不但,没而且,删不但;有虽然,没但是,删虽然)

2可以删:文中如果出现选项的同义项(中药,传统;现,正在)或反义项(曾经,现在)则可删,否则不能删

第十类态度观点题

提问方式:提问方式常带有“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评价,作者的原意”。

做题方法:分清类型(1明确观点,2隐含观点,3没有观点,4杂糅观点。)

一、明确观点:

有些文段会开宗明义地表达作者的观点,通常都会有一些引导词,如“我认为”、“我觉得”、“在我看来”、“依我看”、“我希望”、“笔者认为”“XX认为”、“XXX说”等。如果文段中出现了这些字样,考生要重点阅读这些引导词这后的语句,因为那是作者的态度观点或者对某事的评价。

此外在“笔者认为”这一类引导之前出现的语句仅仅是背景铺垫,而并非作者的观点,如果选项中有围绕之前的背景铺垫进行表述的,一定要排除。

第一类有观点:1明确观点(引导词:某某认为,某某说),

二、隐含观点(倾向性:积极和消极)

隐含观点是通过字里行间表述出作者的态度观点或者对某事的评价,通常都会有一种倾向性,标志有几种:词汇和标点符号(表示反语的引号;表示反问的问号)需对这类标志进行重点观察。

消极:遗憾的是,所谓的,反问,引号的反语

三、无观点:只是客观陈述,没有任何评价,多见于新闻和说明文

考生在阅读文段时要注意从用词和结构上来辨别文段的文体风格,从而更为准确地判断答案。

四、杂糅观点:

A第一种句式:笔者认为A(有观点),至于B就见仁见智了。(前有后无)

B第二种句式:无论A(无观点)怎样,B都怎样(有观点)。(前无后有)

第十一类细节判断题(最后做)

提问方法:通常会在提问中出现“正确/不正确”、“可以推出/不能推出”等字样。如: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是,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文意(每一句话

都读懂,无特殊技巧)

从原文直接得出(不能做引申)

从原文能推出(必须是引申)

做题方法:

A难题置后做,但做即做完,或直接猜

B做的时候,原文和选项进行一一对应,注意出题陷阱。

一、典型的细节理解题

有些题目是对原文表述的同义或近义替换;有些题目是对这一文段细节、概念的理解或引申;有些题目则是根据文段的表述进行推断或总结。通常选项设置的陷阱有如下几类:各种偷换;无中生有;曲解文义;概念混搭。

1.偷换时态

未然性:将,要,即使,如果;

已然性:已经,曾经,虽然,过,了,

过去时:着、正在、在……中。

进行时:现,正在,现在,在。。。中

将他撤下(已然性),将把它撤下(未然)

原文和选项在时态上同级替换是可以的(曾经=已经),但是越级替换(为偷换)是严重错误。

2.偷换数量

首选同级替换,次选中间量,较多量与较小量之间为偷换。

较多量:许多,很多,大多数,大部分,大量,广泛,一片,不少;

较少量:很少,小部分,少数,少量,不多,一点点,少许,

中间量:部分,某些,一部分,一些

3.偷换逻辑关系

在答题过程中注意比较选项与原文的逻辑关系是否吻合一到处,不能忽视,否则极易失分。

(1)不能将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偷换为并列关系,尤其要注意给定文段中用逗号隔开、句式相同的几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2)不能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关系。

(3)不能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混淆,造成条件关系的内部混乱。

A内部偷换:充分/必要,因果倒置(导致)

充分:只要A就B

必要:只有A才B

因为血液流动,所以心脏收缩不等于由于心脏收缩,所以血液流动。

通过考试才能被录取不等于通过考试就能被录取。

B之间偷换:并列偷换成条件或因果。

选项常出现错误:A以B为基础,B以A为前提。

细节判断题——最大程度地依照原文。

4.偷换话题

要注意选项与原文谈论的是否为同一事情。题目的设置上往往就会出现偷换话题、扩大话题和缩小话题三种情况对考生进行干扰。

A偷换——概念(绿化状况偷换为社会状况)国土生态安全偷换为国土安全

B扩大——范围(绿化状况偷换为环保状况)

C缩小——范围(绿化状况偷换为种树状况)

错误级别:偷换>扩大>缩小(择优原则:选缩小)

5.偷换概念

概念上的偷换是一种十分典型的陷阱,通过将表述要件中的主客体或者动作、状态加以偷换。在作答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表述要件的主体(即动作的发出者)与选项中的主体是否一致;表述要件中的客体(即动作的接受者)与选项中的客体是否一致;表述要件的动作描述抑或状态是否与选项匹配。

6.偷换确定性结论与不确定性结论

原文:是否,可能,也许,大概

选项:如果是确定性的,那就是错误的。

择优原则的应用:当范围(原文最易,选项最佳)和程度(原文最易,选项很容易)发生冲突时,取范围,舍程度,因此选很容易。

7.细节判断题的猜题技巧(相对绝对法)

相对(正确的表述):可能,是否,也许,大概,通常,往往,一般,未必等

绝对(错误的表述):所有,一切,都,任何,完全,总是,各个,全部,永远,无论等绝对的表述一定是错误的。因此错误的表述可以绝对用这个猜题方法。

区别:不尽人意(不满意)和差强人意(基本满意)

名副其实(名实相符,无积极倾向)和名不虚传(积极)

所有题型都适用的一一对应法:

1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与原文部分表述对应,则选择没有对应的第四项

2四个选项均能对应原文部分表述,则选择宏观项(具体均适,选宏观)

二、变型的细节理解题

1、原因考查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根据上述文字,……的原因是”、“下列不属于……的原因的一项是”、“这段话表达了……的观点,其理由是”等。

首先应该对文中所言“状况”进行了解或寻找,接着可以根据“因为”、“由于”、“之所以……是因为”等标志词找到对应的原因,也可以通过结论性引导词“因此”、“所以”等标志词推断前句的表述,即为原因。

2、目的考查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主要是为了满足”、“根据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其目的是”等。

其解题思路如下:可心首先寻找引导目的或作用所在的标志词“为了”、“目的是”、“其作用为”、“结果是”等。有些题目省略标志词时,也可以根据文义表述对命题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即为答案。

3、特点考查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依据上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根据这段文,……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这段文字描述的……和……的根本差异是”等。

解题过程中关键在于提炼文段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或总结。在对比两个陈述主体差异的题目中,主要是寻找关键词进行对应,此外也可以结合排除法进行判断。

4、信息推断类

这类题目在提问方式上差异性较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求考生根据提问方式进行特定语句的寻找,某些题目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推理、加工和判断。要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

实际上四类细节变型题的解题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结合具体题目的设置和要求进行灵活处理。总结解题思路有以下四种:

(1)寻找标志词,(2)寻找特定语句信息,(3)概括总结,(4)结合题设及常识

二.语句表达(病句、歧义)

解题技法:(1、语句紧缩法2、语感审读法3、规律标志法4、造句类比法5、逻辑分

析法6、停顿阅读法7、词汇替换法8、添加词语法9、语序重排法10、逐个排除法)

一、语句紧缩法

首先寻找句子的主干:包括(主语、谓语、宾语)检查它们是否有语病

其次检查(定语、状语、补语)这些枝叶成分是否存在语病。

如果是一个复合句,除了一个单句一个单句地检查外,还应该把单句组合起来,看看整个句子意思是否连贯,是否符合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语感审读法

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去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

三、规律标志法

有的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其语病往往出现在那些带有标志的部位,比如

(1)有多个否定词出现的句子,往往会出现否定不当的语病。

(2)有“能否”,“是否”等词语的句子,往往会出现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语病。(3)有多个近义词语组合,往往出现成分多余的语病。

(4)有介词结构位于句首的句子,往往会出现介词结构掩盖主语的语病。

(5)有几个动词、形容词、名词或短语并列,往往会出现语序不当或搭配不当的语病。

四、造句类比法

对于有些难辨正误的句子,考生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可以仿照原句的结构另外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存在语病。

五、逻辑分析法

从句意从发分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是违背了逻辑关系的句子,即使在语法表达上成立,但由于其逻辑关系混乱也应视为病句。

六、停顿阅读法

某些音节或汉字负载的语义信息量太大,容易产生歧义,通过停顿的方法则可以迅速鉴别句子是否存在歧义。

七、词汇替换法

某些句子表意含糊不清,如果能将该句中的某个词汇进行不词语的替换,来证明歧义所在,这种方法叫词汇替换法,即用表达同一个意义的不同词语进行替代,从而使句子表意清晰。用某些同义的表达形式来消除歧义,并间接判断该句的歧义所在。

八、添加词语法

当我们不知道一个句子是否存在歧义时,可以用添加词语的方法进行检验。

九、语序重排法

有时考生为了辨别歧义句,可以通过重新排列词语顺序的方法进行确认。

十、逐个排除法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系列解题技巧外,当遇到较难的题目时,考生还可以采用逐个排除法,利用上文介绍的九种方法进行辨别,

病句辨析

五种类型:(1、句子成分搭配不当,2、句子成分残缺或多余,3、语序不当,4、逻辑矛盾,5、用词不当)

病句诊断五大切入点:

一、含“是”判断句:这样的句子往往是搭配不当。

二、含“能否”的正反句:要注意是否有一面对两面的搭配不当。此外标志词还有(“可

否中”,“是否”,“好坏”,“优劣”,“高低”,“强弱”)等表示相反意义的词汇。三、含近义词的组合句:有一些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组合在一起使用仍是只表达一种

主义,这就造成了成分多余。类似重复组合有(“十分”和“悬殊”,“防止”和“不”,“由衷”和“发自内心”,“约”、“近”和“左右”,“有用”和“人才”,“当前”和“当务之急”等等)

四、含多个分句的并列句:句中出现几个动词、形容词、名词、短语或分句并列时,往

往会出现语序不当或搭配不当的语病。

五、否定词反复叠加的肯否句:当一个句子中出现了我个否定词,往往会出现肯否矛盾

的错误,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句中否定词的个数。偶数个否定词表达肯定的意思,奇数个否定词表达否定的意思。

类型分析

1、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谓宾定状补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一主多谓,多主一谓

(2)动宾搭配不当:提高能力(错),培养水平(错),度过选择(错)

(3)主宾语搭配不当:长安街是盛大节日。

(4)中心语和定语搭配不当:广泛的意见

(5)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多见于长句)

(6)学习优秀的关键在于是否努力。

2、句子成分残缺或多余

(1)句子成分残缺:包括(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定语、缺状语、缺中心语)

(2)句子成分多余:一是否定词语反复叠加,最后句子与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二是相同相

近意义的词语组合连接,造成句子啰唆表达不清。最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定语等成分的多余。

3、语序不当

(1)修饰语语序不当(见教材)

(2)中心语语序不当(见教材)

(3)句式杂糅: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就会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义

纠缠,这种类型的语病就叫句式杂糅。

4、逻辑矛盾

(1)时态矛盾:句子中出现动作发生的时态矛盾的现象,导致整个句子时态不明,这种语病就是时态矛盾。

(2)肯否矛盾:句中出现前后句肯定与否定之表达关系不一致,导致整个句意前后矛盾,这种语病就是肯否矛盾。(注意句中否定词的个数,奇数个否定词则该句为否定,偶数个否定词则该句为肯定,反问相当于一次否定。)

(3)因果倒置:

(4)主客倒置:

5、用词不当

(1)实词用词不当

(2)其他用词不当:(名词用词不当、动词用词不当、形容词用词不当、代词用词不当、数量词用词不当等。)

其中数量词用词不当包括a、不合事理:句中出现“减少、缩小、降低、下降”或“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等词语时,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与具体语境是否符合事理。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

b、使用累赘;

c、量词误用;

d、位置不当;

(3)虚词用词不当;a、关联词使用不当。B、其他虚词用词不当。

歧义辨析

3种类型:(1、词汇歧义,2、语法歧义,3、语音歧义)

一、词汇歧义

汉语由于表达意义的丰富性,存在大量的多义词及多义短语。如果这些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出现在句子中,并且能够使句子成立,就会先成词汇歧义。

二、语法歧义

1、定语修饰指代不清

2、主谓宾搭配歧义

3、语义关系含糊歧义

4、指代不明歧义

三、语音歧义

1、语调歧义:

语调是种特殊的语音形式,在书面语中通常是通过句号、叹号、和问号来区分语调,但在某些句子中,同一个标点符号却可以表示不两只的语调,从而使句子表现出不同意义。

比如“我能说吗?”

2、轻重音歧义:语法轻重音是每个句子都具有的,但是由于句子中可以成为重音的并不只

一个词,所以有时不同的轻重音就会造成不同的语义,从而导致了歧义。

2015年行政能力测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详细笔记整理

行测考试绪论 考试类型及特点:国考/联考/省考 题量大,时间短分值要求高 考试目标要求:行测总分在65-70之间 国考联考各模块题量分布 国考春秀季联考常识判断20 20 言语理解40 30-40 数量关系15 10-15 判断推理40 30-35 资料分析20 15-20 模块汇总135 120-125 2012-2014年国考、联考各模块分值分布 考试类别2014国考2013国考2013春季 联考辽宁2012春季 联考辽宁 2012春季 联考福建 常识判断0.7 0.7 0.9 0.9 0.8 言语理解0.8 0.8 0.8 0.8 0.9 数量关系0.7 0.7 0.9 0.9 0.8 图形常规0.7 0.7 0.7 0.7 0.8 图形分组0.8 0.8 0.7 0.7 0.8 逻辑判断0.7 0.7 0.7 0.7 0.8

定义判断0.7 0.7 0.7 0.7 0.8 类比推理0.8 0.8 0.7 0.7 0.8 资料分析0.7 0.7 1 1 0.8 【行测命题技术点拨】 1.统卷思路:概览性命题模式 【作答原则】从易到难 【作答策略】题量:10+X+10=120-135 时间:110+10=120 【行政答题策略概述】 【取舍策略】49秒/题-55秒/题(扣除10分钟涂卡) 一题都不放——必死无疑时间并非平均分配 难度有取舍——笑到最后 (130-15)X(100/130)X75%=66.35——易+中 15X(100、130)X25%=2.88——难 66.35+2.88=69.23——总分 1.考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2.考查题型及题量:逻辑填空——20题 阅读理解(片段阅读)——约15题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六大答题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六大答题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作为公务员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言语理解与表达已成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中最稳定的考试题型。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这部分的题量为40道,是行测五大模块中题量最多的一个模块,所占的分值相对较高。把握好这一部分对考生来说非常重要。 接下来给考生介绍解答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的几项重要技巧。 一、意义匹配法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中,尤其是选词填空题,要注意重点分析词语的意义,包括词语本身的意义,语境意义以及搭配意义。 例题:在当前的涨价风潮中,有的商品确系成本增加而导致的终端消费价格上涨,但是也有不少商品却属于无须涨价之列,只不过看到其他产品涨价,便想搭上涨价的顺风车,为自己私利。这种跟风涨价的势头,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牟取遏制 B. 谋取遏制 C. 牟取遏止 D. 谋取遏止 技巧分析:浏览题干,看到第一空,“为自己私利”,根据这句话的感情色彩应该选用一个贬义词,所以第一个空应填“牟取”。再看到第二空,“遏制”指制止并加以控制。“遏止”指用力阻止根据词语本身的意义,“遏制”更合适,而且,“遏制势头”是固定搭配。故答案为A。 二、选项排除法 排除法关键在于分析选项,由选项本身的正误来确定正确答案。此方法可以在分析题干后仍得不出相应结论的情况下适用。 1、利用常识排除 2、排除表述太绝对或以偏概全选项 3、排除无中生有的选项 4、排除混淆概念的选项:在细节判断题中,选项会常出现混淆时间、混淆数量,混淆范围、混淆逻辑关系等表述。 5、慎重选择推论过度选项:在言语理解的选项当中,许多选项都是从文段当中做出的推论,常见的有,“所以我们不得不”,“因此我们必须”,“我们要”,“人们应该”这样一些说法很明显就是从材料当中得出的一个推论,是来迷惑考生的,这种推论往往是基于考生习惯的一种思维,但他不一定是作者的一个思路,所以选项中凡是推论都要慎重分析。 6、根据感情色彩来排除

历年国考真题专项(专题)分类汇总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2001年: 21.在现代社会中,当一个人追求幸福生活时不应忽略接受教育方面的需求。如果没有对于 人类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的欣赏能力并从这种欣赏中获得满足,那么一个人就算不上获得了真正的生活,只不过是生存而已。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教育()。 A.并不关注于某些具体的目的 B.可以使人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C.可以使人获得维持生活的基本能力 D.主要教授有关科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 22.我国实行的开放政策使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展开了 多种多样的吸引外资的竞争,导致了一些省份原先获得的区域倾斜政策优势(如减税、退税、低税、优惠贷款等)减弱,从而增加了国内利用外资的竞争。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优惠政策有利于吸引外资 B.利用外资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 C.国内利用外资竞争正在增加 D.减税、退税、低税等政策使国家税收受损 23.高新技术企业的工资制度需要改革。应该允许企业在积累增长大于消费增长、劳动生产 率增长大于工资总额增长的前提下,自主确定职工工资标准和企业内部分配办法。国家可以通过调节个人收入所得税管理这些企业。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工资改革中()。 A.个人所得应不断提高 B.应确定职工工资标准和企业分配办法 C.企业对职工工资标准应有一定自主权 D.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将大于工资总额的增长 24.任何一项政策,它的功能都是通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动态形式所产生的作用而实现的。作 用一般都是相互的。当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发生作用时,必然要受到对方对它的反作用。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政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B.在执行政策时,应从实际出发 C.政策是事物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D.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负效应 25.今天,整个社会都表现出对高雅艺术的关心,政府拨出专款予以扶植,企业慷慨解囊给 予支持。对于一个病人,需要输血,需要输氧,但是,病人健康地生活最终还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机能转换。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高雅艺术正在恢复蓬勃的生机 B.对于高雅艺术的界定尚不明确 C.高雅艺术需要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帮助 D.高雅艺术的发展还有赖于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26.不少新建、扩建企业没有在投资中按比例安排相应的自有流动资金,有的企业甚至靠挪 用流动资金来盲目争上新的项目;历年清产核资中发生的损失也有一部分用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冲减;一些企业甚至挪用资金炒房地产、炒股票等。此外,物价的上涨也吃掉了一部分资金。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盲目争上项目造成了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 B.在不少企业中存在着自有流动资金紧张的现象 C.多数企业只能依靠银行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 D.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数量逐年下降是正常趋势 27.只有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须证明的。但就具体 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就某一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以效率为主导,就是以公平为核心,二者并重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就某一具体税种来说,()。 A.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妥协 B.兼顾高效率和高公平不是最好的 C.兼顾高效率和高公平才是最理想的 D.不应以效率为主导,而应以公平为核心

言语理解笔记

前提性说明: 主旨做题顺序:看问题定题型——扫描文段靠标志找重点句——看选项找核心语义相同 一、主旨题的实质: 1、选择主要意思作答案,次要的不选; 2、不要对选项抱有任何希望,选择核心语义作答案,求同存异(语义相同即可,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二、判别方式 “这段话主要讲述”、“对这段文字概括准确的是”、“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文字支持这样一种观点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最能准确概括这段文字核心内容的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注意:“意在说明、表明、强调...”都是主旨题 黄金十六条(独孤十六剑): 一、二大原则: 1、汉语核心语义后置原则:重点在后 2、从形式出发靠标志解题:相当于路标、指示牌——数字、关联词、引号 二、十条核心:解题核心方法 (一)递进的前项不重要,后项是答案 1、不但A 而且B 甚至C :B重要——“甚至”表示程度之深(有夸张意味)c不是答案。 2、不但——替换:不仅、不仅仅、仅仅、仅、除了、不只不独不光不单 而且——替换:也、还、更、重要的、主要的、尤其、特别、依然、仍然关键的核心的(引导答案) (二)假设的不重要,正面论述是答案 代表词:如果、假如、否则、若、倘若 补充:1、A如果B,A要成为答案的条件:A必须是一句完整的结论,如果不是,通过假 设的内容转化成正面的论述是答案。

2、如果A,那么B中,A是重点;如果说A,那么B则B是重点。 (三)引用的不重要,作者自己的论述是答案 1、引用:直接引用:;间接引用 2、也就是说、这就是说、换言之、意味着引导的是答案 (四)转折的前项不重要,后项是答案 代表词:但是、可是、却、不过、然而、事实上、实际上、不是...而是...其实当然只是,遗憾的是 例如:A但B:1、A 2、B 3、A和B 2、3均为答案,1不可作答案 有助于、有利于、推动了、牺牲了、扩大了、强化了、改善了、拓展了...这一类词语出现,我们可以概括为“意义重大”、“重要价值”“重要性” (五)关联词的连用,前面的不重要,最后一个是答案 例如:不但A,而且B,不过C,但是D,尤其E,实际F。——F是答案 (六)因果关系中,结论是答案(注意“结论”非“结果”) 1、区分结论与结果 结论:是论点、主要观点、主旨——人们主观上对客观事实的认识 结果:客观事实——客观上发生的事实 2、因果关系概括方式有三:(1)某某认为什么什么是因为.......(2)“解释”某某的原因;(3)结论词引导的是答案 表示结论的词语:认为、说明、由此可见、看来、总之、所以、因此 (七)举例的不重要,前面一句是答案 举例方式有四种: 1、专有名词举例:人名、地名、事物名称——例如渐学山庄、孔子、北京 2、数字举例: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数字本身不重要,用数字说明的论点才重要 3、“据”字结构举例:根据(=按照)、据说、据统计、据调查、据研究 4、普通举例:例如、比如、像、以...为例,...就是证明/例证 例子里面的关联词(但、却等),不重要

行测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定义、类比)

片段阅读 (一)归纳概括类:主旨概括类、意在说明类、关键词类。 解题方法:(1)关联词法:转折、因果、并列、假设 (2)关键符号:“——”:解释说明;(在副标题中)引申 “?”:提出问题,问号后面为解决问题 “;”:句子的两部分,并列关系 “:”:解释说明,阐明观点 (3)引导词法:“诸如此类”、“事实上”、“使得”、“由此看来”…… (4)反复强调的词:①帮助找中心句(反复强调的词出现在中心句中)②重点词汇 (二)细节类:注意关注:时态、概念、可能性与肯定性、内涵与外延; (三)排序类:①首先分析确定是一体类还是两体类 ②一体类: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首尾顺序排列 两体类:先找出拆分方法,然后对其拆分,再重新排列。 (四)语句、词语理解:遵循就近原则 ①代词:就近原则,即代词在上一句指代的实词 ②实词:结合词语本意看文中意 (五)补充类、标题类:做题方法与归纳概括类一致。 选词填空 (一)解题原则:(1)语境原则:在做题时要注意选择词要符合语境。 大语境:符合题干语境 小语境:某一句或者分句的语境 (2)轻重原则:灵活通过后面可以确定的词语选择前面的词语。 (二)解题要领:①重搭配: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固定搭配 ②看色彩: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语体色彩(口头色彩、书面色彩);形象色彩(视觉色彩、听觉色彩、味觉色彩、嗅觉色彩) ③辨词义:注重平时积累,特别是近义词和成语,以及其具体用法 (三)解题方法:片段阅读的解题方法在这里都适用。 演绎推理(逻辑) 题型分类:结论类、论证类 一、结论类:(一)显性结论类: 1.真假推理型:(1)看矛盾:“一真全假,一假全真”。找到各个命题中相矛盾的两项,假 设其中一个为真或为假,根据已知条件判断真假。 (2)看反对:“有的……有的”必一真,“所有……所有”必一假。在各个命题中找出存在上反对关系的两项,这两项可以同时为真,不能同时为假,根据条件可以解出。 (3)看包容:“一真前假,一假后真”、“所有推某人,某人推有些”。找出存在包容关系的两个命题,存在包容关系的两项同真同假,由此来判断。

(完整版)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词语表达作为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部分的主要题型,其侧重考查的是考生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的基本能力。下面重点阐述言语理解与表达中词语表达题的解题技巧。 首先是选词填空,对待选词填空这类题,关键点在于应试者必须拥有大量的词汇储备,对常用词的词义、词的用法、词的结构、词的惯用句式应了如指掌。还应将每个词和句意环境联系起来,即在句子中分析、理解词义,这样才能对词义把握得更准确一些。除此之外,应试者应加强自己的语感练习,可通过多读、多写来达到这个目的,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即讲的是语感增强后,含义便会出来了。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个词只有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具有确切的意义。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一个词汇理解得准确、具体、透彻。因此,对付这种题型的一个关键是应试者头脑中应当拥有大量的词汇,而且对常用词汇的词义、用法等等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之二是应试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整个语句试图表达的意思,也即应当有比较好的语感才行。解答选词填空,应试者一靠理解句义、词义,二靠语感,三靠尝试,即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将每个词都放在空里尝试一下,默念一番;看哪个更通顺、更自然,则选择该词;如果一个词放在空里看着别扭、读着绕口、生硬,便不能选择该词。这种逐一尝试的方法,也可称作排除法。 在这种题型的训练中,语感的强化主要是靠诵读来获得,也就是把每一个词汇放到句子中去,然后默默地诵读一遍或几遍,直到找到语感为止。这是解题的技巧之一。同样重要的是,对每个词汇的准确理解是准确答题的基本条件。如果连词汇的意义都把握不准,是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的。因为对词义的正确辨析必须建立在对每个词语的词义的理解基础上。当然,在本测验中,出现的词汇都将是一些主要的常用词,而不会出现偏僻的词汇。词汇量的增加与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语感,必须靠日常的训练和积累。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练习及解析

1.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足,市场收益率曲线呈现扁平化趋势。银行间市场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债券品种不断丰富,债券发行规模较大;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同比大幅增长;机构投资者总体数量继续快速增加;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2006年,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恢复发行,股指大幅上扬,屡创历史新高,市场交易量放量增加。 本段文字要说明的主旨是: A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B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足 C市场取得较大进展 D交易市场屡创历史新高 【答案】A 【解析】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并列关系,第一句是2、3、4、5的总起句,主语是货币市场。后面的四句是分述,分别从银行间市场,市场交易,机构投资者,市场制度四方面进行讲解。最后一句从股票市场的角度论述。而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部分,所以选 A。B只讲到了前面一个方面,C 的范围太广,D只讲到第一个大方面中的一个小方面,太片面。 2.有统计数据显示,自从1955年10月我国内地开始推广普通话,50多年来中国内地人口中会说普通话的已经占到一半以上。在普通话主导“话语空间”的压力下,方言日渐();然而,被年轻人遗忘了的土极了的方言,在当今又以最时髦的方式,说着最时髦的文化事件,被引入时尚生活。如果这么看,方言算是“繁荣”得一塌糊涂。 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衰败 B式微 C消失 D隐没 【答案】B 【解析】 A“衰败”指的是“衰落败坏”多用于家族王朝,或者形容萧条的景象,在这里不恰当。 C表示已经没有,是一种结果,与“日渐”表示的意思不符合,“日渐”是一天天慢慢的意思,还没有完全消失。 D“隐没”和“消失”的意思接近,都可以表达“没有”,“逐渐没落”,“销声匿迹”的意思的意思。 B“式微”中,式:作语助。微:昧,黄昏。是《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可以表达为不景气、日簿西山、一天不如一天。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而且这个“式微”过程是慢慢的,渐渐的。

言语理解笔记整理

言语理解核心知识点系统总结 第一章片段阅读 第一节中心理解 一.提问方式 辨识标志:主旨、主要、主题、核心、中心、重在、强调、概括 意在、想、推出、告诉、意图 具体提问方式:这段话的主旨是 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强调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这段文字想表达的是 等等…… 二、解题思路 中心句匹配选项 中心句的特点: 1.表达观点——观点句 2.提出对策——对策句 原则:忠于原文,先判断话题,再纠结选项 三、解题技巧 关联词: 1.转折:典型格式:虽然A,但是B。 替换词语:虽然=虽是、尽管、虽说、固然 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答题要点: 1)转折之后是重点。 2)同一主体,不同时间段,强调前后转变。 3)引用+转折,注意把握前后话题。 2.因果:典型格式:因为A,所以B。 替换词语:因为=由于 所以=因此=因而=故而=总之=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

=照此看来 答题要点: 1)重点关注结论。 2)宏观指代词,有时同样具有总结作用 3. 条件关系 a.必要条件:典型格式:只有A,才B。 替换词语:必须、需要、应该、应当、务必 答题要点:条件(对策)是重点 注意:关联词省略的情况 同义替换: 只有A才B = A是B的必要条件/ 必然要求 =A是B的前提/ 基础/ 保障/ 途径/ 方式/ 方法 =不A则不B b.周遍条件:典型格式:无论A,都B。 答题要点:“无论”对前文有总结作用,后边结果是重点 4.并列关系:显性并列: (1)单用:而=又=同样=同时=与此同时=另外=此外= 再说=并且=加上等。 (2)双用:也……也……;又……又……;既……又……;一边……一边……; 有的……有的……;一方面……另一方面…… 隐性并列:标点符号、段落分层、相同句式 答题要点:不分主次、不可偏颇、全面概括 拓展一:引导对策的表述 1.直接引导对策:需要、应该、要求、亟需、应当、务必 2.间接引导对策:为了、如何 3.反面论证法引导对策 拓展二:主体排除法 1.主体:文段反复重现,着重论述的人、物、概念 2.话题:与主体相关的事件 3.答题要点:抓住主体/话题——匹配选项 行文脉络 1.总-分-总:总起-分说-总结/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中心句居首尾。中间为阐释。 (2)对策是重点 2.总-分:中心句+ 解释说明 中心句居首句,承载段落核心。 3.分-总:各种列举+ 总结 中心句居尾句。多为结论或对策。 4.分-总-分:各种列举+ 总结+ 解释说明 背景铺垫举例论证

粉笔学霸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三讲言语理解与表达 理论部分(基础差的同学请先瞧易错题整理部分) 一、主旨概括题 (一) 提问方式: 1、主旨类:中心、主题、中心议题、关键词、核心、主要、重在(观点、介绍、讲述、 讨论、强调、说明) ; 2、概括类:概括、归纳、总结、复述。 (二)解题思路: 1、主旨类:中心思想即重点; 2、概括类:全面(重点+其她)。 (三)重点出现的位置: 1、微观: (1)关键词:①标志词:重要的就是,关键的就是,这使得,有趣的就是;②主题词:核心词。 (2)关联词: ①转折: a、典型格式:强转:虽然……但就是……;弱转: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就是、 当然。 b、替换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但就是:可就是,不过,然而,却。

c、考点:转折就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虽然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②递进: a、典型格式:不但……而且……;不但……而且……甚至/更/还……。 b、替换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只、不光、不独; 而且:并且、并、也、还、 甚至、更。 c、考点:递进后就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不但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③因果: a、典型格式:因为……所以……;之所以……就是因为……。 b、替换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故而、总之、瞧来、由此可见、综上所 述、概而言之、总而言之、正因如此、有鉴于此。 c、考点:结论就是重点;倒装原因就是重点;替换词可以任意搭配;原因部分可以省 略。 ④必要条件: a、典型格式:只有……才……;除非……才……;应当、必须、应该、需要、 必要、必要条件就是。

b、替换词语: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 否则不……;如果不……那么不……。 c、考点:“才”前就是重点,即必要条件就是重点;“只有”、“除非”可以省略;解决问 题对策的标志词。 ⑤并列: a、典型格式:既……又……。 b、替换词语:就是……就是……;有的……有的……;一边……一边……;也…… 也……;不就是……而就是……;就是……不就是……。 c、考点:并列关系的符号如“;、。”;注意词语,如同时、同样、此外、另外、 与此同时、与、又、以及、及、而;注意杂糅在一起考;注意并列中的两个关系,一个就是并 存,如美貌与智慧,一个就是相对,如好与坏。 ⑥顺承: a、典型格式:首先……然后……;首先……其次……;先……接着……后来……; 先……随后……;……紧跟着……就……;……便……。 b、考点:主旨为A+B+C;与并列的区别在于有先后顺序。 ⑦充分条件:只要……就……;一旦……就……。

(完整版)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_整理版

言语模块概述 1.各类考试中言语所占比重 2.言语模块总分 3.言语模块作答要求 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 1. 考查能力: 2. 考查题型及题量: 3. 时间管理: 4. 题型综述: 片段阅读 语句表达 1.主旨概括题 2.意图判断题 3.标题填入题 4.细节理解题 5.态度观点题 6.词语理解题 7.代词指代题 1.语句排序题 2.语句衔接题 3.结语推断题 逻辑填空 1.实词辨析题 2.成语辨析题 5. 考试学相关的命题原理: (1)题干的来源和选择 (2)提问方式的设置 (3)正确答案和干扰选项的设置 6. 做题顺序 (1)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 (明确题型分类)(寻找正确答案的标志) (2)正确答案的标志——精简压缩/同义替换 【原文 1】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 【选项 1】差异是和谐的必要条件 【原文 2】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

(3)干扰选项的设置 ① 无中生有 ② 概念混搭 ③ 曲解文意(各种偷换,如概念、主体、时态等等) 言语秒杀十五大技法 言语技法 TOP1:主体排除法 言语技法 TOP2:成分分析法 言语技法 TOP3:指代引导法 言语技法 TOP4:表达倾向法 言语技法 TOP5:标点符号法 言语技法 TOP6:分步解题法 言语技法 TOP7:替换压缩法

言语技法 TOP8:背景铺垫法言语技法 TOP9:援引观点法言语技法 TOP10:举例论证法言语技法 TOP11:反面论证法言语技法 TOP12:原因推断法言语技法 TOP13:选项差异法言语技法 TOP14:排同求异法言语技法 TOP15:相对绝对法一、逻辑填空

河南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言语理解与表达【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4章 语句表达)【圣才出品

4.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1.诗歌的面貌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人品的高下,而是与作者的学力素养、心灵的敏感程度有更为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__典型的例子就是晋代的潘岳,他虽然有“拜路尘”的卑劣行径,但其《闲居赋》一文却展现了一份清雅独绝的隐逸情怀。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联考2016年真题] A.一个品格并不高尚的人同样有可能创作出动人的诗篇 B.人格是否高尚并不是决定作品质量高下的唯一要素 C.一些杰作的作者反而更擅长掩饰自己的真实品格 D.“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情况在创作领域尤为常见 【答案】A 【解析】通过空格前的“换句话说”以及空格后的“典型的例子”可知,所填入句子与前文句子和后文举例表达意思一致,前文阐述了诗歌面貌与作者人品关系不大,后文通过潘岳的例子说明具有卑劣行径的人依然可以写出高雅的作品,A项,正好承上启下,将前后意思连贯起来。B项,表述不够明确、直接,且“唯一要素”对应的下文应该讲其他要素,不符合原文;C项,原文中并未提及“掩饰自己的真实品格”;D项,“知人知面不知心”指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很难,与原文中作品面貌和品格的联系不大,且“创作领域”这一概念太过宽泛。 2.①弹性分析方法是众多分析方法中研究产业吸纳能力的基本方法 ②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弹性系数最大,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最强,那这和北京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相关

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大量的就业空间,为各层次的人群和专业人士提供了就业平台 ④自2006年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0.59、-0.08、-0.36、0.39 ⑤所谓就业弹性,是指描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经济增长1%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的比率,它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相关 ⑥为了进一步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对北京就业的吸纳空间,研究者采用弹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将以上六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天津2016年真题] A.①⑤④②⑥③ B.③⑥①⑤④② C.①⑥⑤④②③ D.③⑤④⑥①② 【答案】B 【解析】比较②句和③句,③句为阐述现状的表述,②句通过“由此可以看出”进行总结得出结论,适合做尾句。③句提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大量的就业空间”,⑤句是对“就业弹性”下定义的表述,③句和⑤句话题不一致,③句之后不应紧接⑤句。⑥句提到“为了进一步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对北京就业的吸纳空间”,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就业空间”等共同信息捆绑,确定③句之后接⑥句。因此答案选B。 3.文风之“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______。华丽的语言常常被用来掩饰思想的贫乏。二是______。“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三是______。“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粉笔学霸笔记言语理解表达

第三讲言语理解与表达 理论部分(基础差的同学请先看易错题整理部分) 一、主旨概括题 (一)提问方式: 1、主旨类:中心、主题、中心议题、关键词、核心、主要、重在(观点、介绍、讲述、 讨论、强调、说明); 2、概括类:概括、归纳、总结、复述。 (二)解题思路: 1、主旨类:中心思想即重点; 2、概括类:全面(重点+其他)。 (三)重点出现的位置: 1、微观: (1)关键词:①标志词:重要的是,关键的是,这使得,有趣的是;②主题词:核心词。 (2)关联词: ①转折: a、典型格式:强转:虽然……但是……;弱转: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 当然。 b、替换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c、考点:转折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虽然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②递进: a、典型格式:不但……而且……;不但……而且……甚至/更/还……。 b、替换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只、不光、不独;而且:并且、并、也、还、 甚至、更。 c、考点:递进后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不但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③因果: a、典型格式: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b、替换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故而、总之、看来、由此可见、综上所 述、概而言之、总而言之、正因如此、有鉴于此。 c、考点:结论是重点;倒装原因是重点;替换词可以任意搭配;原因部分可以省 略。 ④必要条件: a、典型格式:只有……才……;除非……才……;应当、必须、应该、需要、 必要、必要条件是。

b、替换词语: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 否则不……;如果不……那么不……。 c、考点:“才”前是重点,即必要条件是重点;“只有”、“除非”可以省略;解决问 题对策的标志词。 ⑤并列: a、典型格式:既……又……。 b、替换词语:是……是……;有的……有的……;一边……一边……;也…… 也……;不是……而是……;是……不是……。 c、考点:并列关系的符号如“;、。”;注意词语,如同时、同样、此外、另外、 与此同时、和、又、以及、及、而;注意杂糅在一起考;注意并列中的两个关系,一个是并 存,如美貌与智慧,一个是相对,如好与坏。 ⑥顺承: a、典型格式:首先……然后……;首先……其次……;先……接着……后来……; 先……随后……;……紧跟着……就……;……便……。 b、考点:主旨为 A+B+C;与并列的区别在于有先后顺序。 ⑦充分条件:只要……就……;一旦……就……。

言语理解与表达-成语积累

“解衣盘礴赢”强调的是不拘礼节 “循规拘礼”指遵循规则、拘泥礼节 “循规蹈矩”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 “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一泻千里”形容水往下直注流下,又快又远,呈现气势奔放流畅之景象“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 “一望无际”意为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两项多用来形容静态的风景 “反客为主”指客人反过来成为了主人; “主客颠倒”比喻事物轻重大小颠倒了位置; “喧宾夺主”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事物的位置。“太阿倒持”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疲软”指行情价格跌落,很难回升 “搁浅”比喻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 “停滞”指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 “沉寂”可指十分安静,也可指没有任何消息 “蔚为大观”含有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之意 “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纵横捭阖”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弹性”指事物可依据实际需要加以调整 “韧性”侧重强调顽强持久的精神 “粉墨登场”指坏人经过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含贬义 “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望而却步”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 “排查”指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单位、设备等进行逐个检查或审查 “甄别”指审查辨别 “光怪陆离”形容五光十色,形象奇异 “乏善可陈”指说不出有什么优点,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裹挟”指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 “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噤若寒蝉”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大行其道”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多含贬义色彩 “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 匠心独运是指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思巧妙。 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斧神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与巧夺天工是近义词 洞见肺腑是指很清楚地看见人的内心,形容襟怀坦白,待人诚恳。 举重若轻是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昏天暗地形容天色昏暗,也比喻社会黑暗混乱。 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日薄西山比喻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 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如履薄冰和如临深渊均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目光如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 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专项练习题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专项练习题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专项练习题 1.“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作家、学者、翻译家常常如是说,语气中带着七分________三分________。然而,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豪遗憾 B.无奈悲伤 C.感伤埋怨 D.骄傲惭愧 2.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煮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________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________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达虚浮 B.包涵虚无 C.贯穿空洞 D.体现枯燥 3.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工程”计划启动之日起,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基因专利争夺战。因为谁拥有专利,就意味着谁就能在国际上获得________基因产业的“王牌”,谁就能拥有今后基因开发的庞大市场。为此,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大量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________申请了专利。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垄断抢先 B.操纵独立 C.控制自发 D.专营及时 4.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________, 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名声大噪B.享誉中外 C.声名鹊起D.如日中天 5.五四运动后,许多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人们开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 常考成语辨析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 常考成语辨析 1.按部就班vs循序渐进 【释义】 按部就班: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表达中性或者消极的感情色彩。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地深人或提高,通常表达中性或者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学习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按部就班,逐渐提高的过程。 【纠错】句中既然表明了是“逐渐提高”的过程,并不强调按照一定的步骤,而是逐渐深入提高,因此用“循序渐进”要比“按部就班”更为恰当。 2.八面玲珑vs面面俱到 【释义】 八面玲珑:侧重指为人处事圆滑事故,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面面俱到:侧重指每个方面都想得很周到,每个细节都予以充分考虑,通常表达中性或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他做起事情来八面玲珑,你就放心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吧! 【纠错】句中“八面玲珑”的感情色彩过于消极,与全句的感情色彩不搭配,因此应该改用“面面俱到”一词。 3.白驹过隙vs时光荏苒 【释义】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就像骏马越过像缝隙一样短的距离一样,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 时光荏苒:“荏苒”即渐渐的意思。指时光一点点流逝,渐渐过去。 【误用】数学考试的考场上一道题目难住了我,时光荏苒,几分钟后这道题目还是解不出来,没办法我只好放弃这道题目。 【纠错】句中提到几分钟后意味着时间很短,过得飞快,因此不能用“时光荏苒”。 4.百依百顺vs唯命是从 【释义】 百依百顺: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侧重指由于感情上的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 唯命是从:不管什么样的命令都听从,侧重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误用】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整天围着领导转,百依百顺只知道拍马屁的人。 【纠错】句中要表达的是拍马屁的意思,所以选用“唯命是从”更好,更符合句中消极的感情色彩。 5.博闻强识vs见多识广 【释义】 博闻强识:侧重指人的见闻广博、知识面广、记忆力强,书面语色彩较强。 见多识广:侧重阅历丰富、很有经验,带有较强的口语色彩。 【误用】老李去过的地方太多了,这使得他博闻强识,什么活计都能揽下来。 【纠错】老李的经验都是来自于实践当中,所以通常用“见多识广”来表达,而“博闻强识”则多指来自书本的知识,不适合用于此句中。 6.不负众望vs不孚众望 【释义】 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不孚众望:指不被众人所信服,辜负了别人的期望。

职业能力测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练习一

职业能力测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练习一事业单位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中公事业单位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专项练习,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悲情”似乎很容易成为媒体的一种______,在关注弱者时“贩卖”悲情;在各类电视纪实节目中,讲述悲情;春运了,______不能回家的悲情;奥运丢失金牌了,讲述遭人暗算的悲情……悲情似乎无处不在。只是,当“悲情”成为习惯性“卖点”时,它的边际效应一定在递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焦点宣扬 B. 手段夸张 C. 习语诉说 D. 选择渲染 参考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第一空,“焦点”与“一种”搭配不当,排除A;根据句意可知,“悲情”是媒体常用的主题,而非习惯用语,“习语”不合句意,排除C。第二空,“夸张”与媒体报道的客观性相悖,排除B。故本题答案为D。 2.“我们要给爱憎分明______越来越清晰的坐标,而不能让它像抽象派的画笔一样随意画来画去。”这是典型的对抽象派的______的凭个人肤浅的感觉认识而导致的偏见。事实上,抽象派的画根本不是像大家所看到的好像是看似简单的随意之作,其实创作者每一笔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确立断章取义 B. 圈定信口开河 C. 提供似是而非 D. 建立以点带面

参考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第一空,“圈定”与“坐标”搭配不当,排除B。根据“凭个人肤浅的感觉认识而导致的偏见”可知第二空所填词应含贬义,“以点带面”形容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感情色彩与题意不符,排除D。“断章取义”指引用他人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和原意。不适用于对抽象派画笔随意的判断,排除A。“似是而非”意为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含贬义。与后文“好像是看似简单的随意之作,其实创作者每一笔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相对应,故当选C。 3.科学和艺术有一个不相同的地方:科学讲求最新的发现、最新的定律和方程式,花样永远翻新,永远向前跑。艺术就不大有这样的方便,不论古今中外,没有现成的定律或方程式可以供我们抄袭应用,从而使艺术不像科学研究那样形成接力赛跑式的进步。此中微妙精义。父亲不能传授给儿子,母亲亦不能指点给女儿,一切都得靠自己再从头开始。 “此中微妙精义”的“此”是指: A. 艺术创作或欣赏等活动 B.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别 C. 古今中外所有艺术成果 D. 家族中世代相传的绝技 参考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由“父亲不能传授给儿子,母亲亦不能指点给女儿”可知,“此”不是指“家族中世代相传的绝技”,排除D项。由“一切都得靠自己再从头开始”可知,“此”应该指代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活动,而非精神层面的“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别”、“古今中外所有艺术成果”,排除B、C项。故本题答案为A。 4.留学异国的人常有“边缘人”的苦闷。人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一块陌生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加人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会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渐疏离。在实际生活中,两种______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水火不容尴尬 B. 截然不同窘迫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语积累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语积累 今天为大家提供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语积累,请大家在平时分类记忆这些词语,做好归纳总结!相信这类题一定难不倒你! 测考试中五大题型,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推理。通过大量的数据以及考生反馈,难易程度比较大的两个地方分别是,数学运算、言语理解与表达。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言语理解与表达如何学习的经验。 我们都知道言语理解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对词语的理解以及语句间的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构成主要是两大块,第一逻辑填空部分,要求考生对词语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还要对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准确的辨析,准确找到他们的区别,当然整个审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呼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最终答案。这时问题来了,如何积累词语,我们生活常用词语的数量,据百度数据显示,人们日常生活用语56008个,而考试常用词汇占10%计算,我们要了解五千到六千的词汇量,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如何记忆,总不能让大家去背诵一整套的汉语字典,此时我们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总结了一系列的考试常用词汇,词汇的类型主要是词语与成语。 而这些词语和成语我们又可以按照写作素材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关于人体形态、内心、神态的词汇,也可以是描写各种景物、动物的词汇。 关于感官的“看”的词汇:

词语:凝视、注视、扫视、环视、俯视、窥视、巡视、远望、眺望、瞭望?、张望、探望、仰望、观察、瞻仰、鸟瞰、视察、欣赏、观赏、浏览。 成语: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极目远眺、望眼欲穿、望穿秋水、望洋兴叹、瞠目结舌、目不转睛、全神贯注、高瞻远瞩、赏心悦目 关于语言表达“说”的词汇 词语:讨论、议论、谈论、交流、交谈、诉说、倾诉、告诉、谈话、叫嚷、责骂、质问 成语:妙语连珠、娓娓而谈、口若悬河、口口声声、说古道今、口密腹剑、婉言危言、评说怒斥、耳濡目染、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伶牙俐齿、出口成章 表示“第一”的词语 词语:首先、冠军、魁首 成语:首屈一指、名列前茅 上述方法是按照词语、成语的方式进行对应的方式总结词汇,当然除了有比对的形式进行词语的积累外,我们还可以按照季节的变化、数量的多少,以及颜色的变化进行积累。 关于“季节”的成语: 春: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轻拂、春光明媚;

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精讲+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语句表达 下)【圣

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精讲+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4章语句表达下 4.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1.诗歌的面貌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人品的高下,而是与作者的学力素养、心灵的敏感程度有更为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__典型的例子就是晋代的潘岳,他虽然有“拜路尘”的卑劣行径,但其《闲居赋》一文却展现了一份清雅独绝的隐逸情怀。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联考2016年真题] A.一个品格并不高尚的人同样有可能创作出动人的诗篇 B.人格是否高尚并不是决定作品质量高下的唯一要素 C.一些杰作的作者反而更擅长掩饰自己的真实品格 D.“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情况在创作领域尤为常见 【答案】A 【解析】通过空格前的“换句话说”以及空格后的“典型的例子”可知,所填入句子与前文句子和后文举例表达意思一致,前文阐述了诗歌面貌与作者人品关系不大,后文通过潘岳的例子说明具有卑劣行径的人依然可以写出高雅的作品,A项,正好承上启下,将前后意思连贯起来。B项,表述不够明确、直接,且“唯一要素”对应的下文应该讲其他要素,不符合原文;C项,原文中并未提及“掩饰自己的真实品格”;D项,“知人知面不知心”指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很难,与原文中作品面貌和品格的联系不大,且“创作领域”这一概念太过宽泛。

2.①弹性分析方法是众多分析方法中研究产业吸纳能力的基本方法 ②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弹性系数最大,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最强,那这和北京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相关 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大量的就业空间,为各层次的人群和专业人士提供了就业平台 ④自2006年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0.59、-0.08、-0.36、0.39 ⑤所谓就业弹性,是指描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经济增长1%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的比率,它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相关 ⑥为了进一步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对北京就业的吸纳空间,研究者采用弹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将以上六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天津2016年真题] A.①⑤④②⑥③ B.③⑥①⑤④② C.①⑥⑤④②③ D.③⑤④⑥①② 【答案】B 【解析】比较②句和③句,③句为阐述现状的表述,②句通过“由此可以看出”进行总结得出结论,适合做尾句。③句提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大量的就业空间”,⑤句是对“就业弹性”下定义的表述,③句和⑤句话题不一致,③句之后不应紧接⑤句。⑥句提到“为了进一步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对北京就业的吸纳空间”,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就业空间”等共同信息捆绑,确定③句之后接⑥句。因此答案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