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精简版

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精简版
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精简版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纲要

《教育学》考试大纲

1(P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P2,P3)十九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演变成“大众教育”。

3(P5)政治对高等教育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P6)高教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5(P9)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其中,产业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技术结构对应层次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地区结构。

6(P16)高校的社会功能: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高校的出现:西方,古希腊“学园”;中国,西周。

7(P18)确定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引发赠地运动,康乃尔、威斯康星为代表。

8(P27)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激励四作用。

9(P3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P32)高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

11(P39)高等教育两种价值现的主要观点:都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倡导“自由教育”的个人本位观;柏拉图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理想国”需要的哲学王和军人的社会本位观。在我国,孔子提倡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本位观;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修养完善,更好理解“道”。

12(P42)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的“自由民”(公民)的培养目标是通才教育,内容为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

13(P46)美国马丁?特罗认为,某一国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英才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时,属于大众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14(P56)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15(P65)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16(P66)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德国的哲学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最高。

17(P69)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校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委会。

18(P71)在亚洲地区,实行统一考试来录取新生的作法。

19(P76)高校教师岗位设置遵循原则:系统/整体效应/最低岗位数量/动态性。

20(P7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代表:法国、意大利和瑞典;2)权力分散型,代表: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代表:德、日、英。

21(P87)我国现代高校领导体制: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2(P92)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23(P10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点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人事这种复杂的劳动。2)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在教堂和研究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的创新特征。特别是高校教育承担着繁重的科学研究任务,要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去创造知识。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推出新的劳动成果,增加新内容的创造性劳动。3)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24(P106)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25(P110)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26(P120)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从学习主体角度看,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强的过程。

27(P122)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论述题)

科学性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做到: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确保教学的思想性;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做好学生的榜样。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论述题)

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做到:

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2)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28(P134)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29(P135)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5)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30(P137)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系统论述。我国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

31(P142)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和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

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渗透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32(P143)实行学分制的意义:有利于:1)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3(P147)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有三个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和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

34(P152)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35(P155)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对象来分,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以及学生作业评价和教师评价四个层面。

36(P165)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后,同年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

37(P166)大学的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1)理论性成果: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2)应用性成果:解决某一科技问题,具有创造性、先进性或使用价值;3)发展性成果;4)阶段性成果;5)教学研究成果;6)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38(P170)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为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的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39(P174)教学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教务处组织。

40(P188)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5)参观访问法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01(P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02(P3)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方面:1)心理动力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是动力的基础。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即情绪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自觉性地确定目的并为此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有睡眠、觉醒和注意状态三种。4)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03(P8)德国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04(P1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着重研究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学科,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05(P1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06(P18)高教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07(P19)高教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08(P20)高教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

09(P23)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的行为。

10(P40)教师威信的涵义: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11(P42)师爱的涵义: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学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12(P42)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不是自发的,是自觉的;2)原则性: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和母爱的区别;3)广博性:对学生一视同仁、公正不偏。

13(P43)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等四个功能。

14(P45)学习定义: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人类的学习。狭义:指学生的学习。

15(P49)我国学习分类: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的学习。

16(P50)大学生学习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17(P51)学习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 (stimulus)和反应R (response)之间建立直接联结(S-R)的过程。

18(P54)斯纳金的动物学习实验:结论“反应在前,强化在后”,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19(P56)美国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出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其理论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识—结构论(S-O-R)。

20(P68)学习动机涵义: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如前所述)。动机具有: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指向功能,即在动机作用下,人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强化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1(P70)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正确的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2(P7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化。

23(P7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表5-1 正向一致负向一致正向不一致负向不一致

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

24(P74)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1)力求成功的动机;2)避免失败的动机。

25(P75)失败归因理论:归因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行为责任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表5-2稳定性内在性可性性

稳定不稳定内外外在可控不可控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26(P76)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27(P79论述题)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积极性。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8(P84)学习迁移的涵义: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分类:1)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的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指相反。2)按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即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层间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29(P90)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30(P92)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论述题):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从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考虑。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能体现出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内在关系。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上位结构)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最易迁移、最有迁移价值的放在前面。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31(P95)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32(P99)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可分为实物、模像、言语直观三种。实物即实际事物。模像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言语即语言描述。

33(P103)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活动。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

34(P107)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论述题):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以正例为主,以反例为辅。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和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和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比较有同类和异类的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指导法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不太重视学习的过程。发现法重视学习的过程,主张发展学习的探究精神,学会如何学习。有效的教学应把两者结合起来,采用“有指导的发现法”。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35(P11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包括“记”与“忆”两个方面,“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回忆。

36(P11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37(P113)大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全面发展,尤其是敏捷性和精确性的发展。

38(P120)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1)衰退说2)干扰说3)同化说4)动机说39(P122)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间隔复习。2)复习方法要合理: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应综合运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3)复习次数要适宜:必要时采用“过度复习”提高记忆效果,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好。

40(P140)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41(P14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式之一:美国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

42(P146)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3(P158)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44(P169)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3)努力完善自我。

45(P175)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6(P176)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47(P178)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6岁前,无道德规则;6-10岁,他律;10岁以后,自律。

48(P187)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遵从;2)认同;3)内化。

49(P187)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醒悟;2)转变;3)巩固与稳定。

50(P191)群体指两人以上的人群。

51(P193)社会助长指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P195)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52(P197)模仿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的一种他人行为类似的行为。分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

53(P204)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社会交换、自我价值保护、情境控制。

54(P205)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55(P208)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6(P2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2)传播心理卫生知识;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57(P2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三: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8(P217)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

求职技艺指导。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考试大纲

01(P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劳动任务的二重性:教书和育人;2)劳动过程的艺术创造性;3)劳动作用的特殊性:既创造精神财富,又创造物质财富;4)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教师的爱是取得良好教育的前提和情感基础。

02(P9)时代呼唤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生产力发展、新技术革命、精神文明、社会转型、社会民众等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03(P19)从根本上说,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状况和要求。

04(P2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适用的针对性:指向教育的;2)要求的双重性:教书和育人;3)内容的全面性;4)功能的多样性:对从业人员的教化、对教师行为的引导、对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调节;5)行为的典范性:不仅是对教师自身行为规范要求,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6)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05(P36)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3)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和核心、是贯穿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根红线。

05(P50)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依法执教;2)廉洁从教;3)团结协作;4)尊重家长;5)爱岗敬业;6)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所以,热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7)严谨治学;8)为人师表;9)锐意创新。

06(P13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1)坚持知行统一;2)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3)努力做到“慎独”;4)学习先进人物。

《教育法规基础》考试大纲

01(P3)依法治教,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人员就是依法行政,对学校及其管理者是依法治校,对教师是依法执教,对学生是依法受教,对家长是依法家教(案例:学生起诉家长,要求撤换父母,是依法家教)。

02(P6)中国的教育法规: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学位条例》、1986年《中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师法》、1995年《中国教育法》、《中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法》、《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7部及1991年《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03(P22)教育机会平等一般包括起点上(入学上)、过程上(就业过程)、终点上(学业成就上)的平等三个基本环节。(案例:三名山东考生状告教育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属于在起点上的不平等)。

04(P36)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05(P36)教育法律关系的结构,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体所构成的。

06(P55)教育法最初产生于奴隶社会。

07(P66)中国教育法的产生:清末,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但未实施。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它是清代最重要的教育法,实施。1906年,《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广设劝学所,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幼童及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这是中国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08(P73)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法律没有规定的关系,可依据政策。政策是由党或政府制定的,法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

09(P89)教育立法:有立法权的机构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0(P91)教育立法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教育法律案的通过、教育法律的公布。

11(P95)教育执法:问题:教育部门执法称为教育执法,对否?

不对。从执法对象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以教育法律规范适用特定对象的活动。从行政法律关系构成看,教育执法对象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因此,不论是国家教育机关,还是公民个人或社会组织,都依法享受教育上的权利(力)和承担教育法上的义务,其在行政关系上,可以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但都是教育执法的对象。

12(P102)教育守法:问题:教育守法主体仅指学校、教师和学生吗?

错。法规规定:教育守法的主体有公民和社会组织两大类。也就是说:所有国家机关、所有政党、所有组织、所有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而不能仅仅认为教育守法只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事。

13(P104)教育法律责任的最大特点是强制性。

14(P115)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获取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15(P117)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6(P147)学校属公益事业法人,不属于行政机关。

17(增加)少年宫、电教馆属于学校吗?

答:属于。见《中国教育法》第40条规定。

18(P177)教育法律救济制度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法定程序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19(P180)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诉讼渠道、行政渠道、其他渠道。

20(P184)教师申诉制度,特点:法定性(教师法)、专门性(针对教师)、行政性(非诉讼,不到法院,而到主管行政机关)。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具有相似特点。

21(P190)教育行政复议制度:民告官的制度,可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上级主管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告。

22(P196)教育行政诉讼制度:民告官的制度,只能到法院起诉。

23(P203)教育行政赔偿制度: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佥权益并造成损害、依照法律规定,由国家给予的赔偿的法律救济制度。特点:1)行政侵权主体恒定2)行政侵权行为特定3)行政赔偿主体唯一4)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24(其它)是不是每种纠纷都必须救济?否。只有损害发生,才能救济。因为救济的目的是恢复损害。

不发学位证属于什么纠纷?属于行政纠纷。

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2017年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 一、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育学)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尔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 (二)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 除绪论部分外,内容主要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教学心理 二、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注意: 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 (二)学习的分类 ?1.我国的分类:⑴知识的学习 ?⑵智力技能的学习 ?⑶动作技能的 ?⑷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⑴言语信息的学习 ?⑵智慧技能的学习 ?⑶认知策略的学习 ?⑷运动技能的学习 ?⑸态度的学习 ? 3.布卢姆的分类 ?⑴认知领域的学习 ?⑵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⑶情感领域的学习 ?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盖茨(A.L.Gates )1956年说过 ?当别人向你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解释全人教育观念时说:“课堂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全部由6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 ?在盛行唯智主义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初尝人生经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体味创业的艰辛,领悟朋友的情谊,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老师的胸怀。 三、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习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 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 ? 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 ?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 ? 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 ? 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指导方法。 ? 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实例1: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尝试法 ?(2)有次序地计数 ?(3)知识建构法 ? 四、学习动机含义、结构与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完整word版)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必备宝典,绝对经典实用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个体心理结构: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校教育环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是指在教学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获取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实验法: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直接观察以外的手段,间接获取有关资料,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1)个体心理结构;2)个体心理与行为;3)意识与无意识;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2. 高等教育心理学任务是什么?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何在? 答:1)研究、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效;2)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效率。 3.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成就与趋势。 答:成就:1)坚持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独立性;2)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3)建立了一系列的学习理论;4)逐步克服了外因论和机械论;5)为提高教学成效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6)对推动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趋势:1)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2)对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3)更加关注学校教育及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4)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研究,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5)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部分。 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指人的情感、世界观等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发展的核心,是人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智力:一般的认知能力。 智商:表示智力水平的智力商数。 三元智力理论:包括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三个组成部分。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形成发展要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如果个体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会顺利地发展健全人格。 1. 结合实际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思维特点: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显著提高;2)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也迅速提高;3)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显著发展。 创造性思维培养:1)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2)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 结合实际简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育中应如何“动之以情”? 答: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大学生情绪兴奋性高,感染性强;2)大学生情感极为丰富,复杂性大;3)大学生的情绪波动表现为两极化;4)大学生情绪表现出文饰性;5)社会情感逐渐成为大学生情感的主要部分。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备复习提纲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备复习提纲目录 第一章职业理念15%(4+1) 第一节教育观 第二节学生观(每年都出题) 第三节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0%(8)(只出单选)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5%(4+1) 有2节职业行为(只单选)职业道德(单选+解答) 第四章文化素养12%(9)(只出单选)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48%(4+1+1) 三种题型: 1单选:每年固定29,2分(第一到第五章都会出) 2材料分析:3道第一、三、五(阅读理解)章 3作文

模块一 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概述 (一)素质教育观的概念(不需要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看看就可以)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面向全体(1适龄儿童6周岁,2受教育机会公平)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成绩,还看道德、兴趣、德智体美劳,但不平均发展) (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 ???两全两发展记忆魔法创新和实践 【答题技巧】 材料分析题改卷标准: 踩点给分、多写不扣分 材料分析题高分秘诀:三步走战略、总分总模式 第一步(总):判断行为正确与错误 正确:值得表扬,体现了··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错误:违反了··的要求,应该如何改正。 第二步(分)理论要求+材料分析 注:分条罗列、逻辑清晰 第三步(总)总结理论和材料分析

第二章学生观 一、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需要背,理解的基础上看一下就可以) 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重点)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教师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第三项不用记) 2、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出单选) 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均衡性。 应对:适时而教,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口诀:顺阶不平衡,互补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

河南省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试卷(A)使用范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多选或不选得0分。 1.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取决于一定社会的 A.政治 B.经济 C.文化D,科技 2.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始于 A.18世纪前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3.学位制的确立最早是在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4.以行政权力为主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是 A.美国模式 B.英国模式 C.亚洲模式 D.欧洲大陆模式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色之一是 A.教学内容研究 B.教学方法研究 C.教育实践研 D.教育科学研究 6.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7.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A,线性关系B.正弦曲线关系C.型曲线关系D.倒“U型曲线关系 8.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是 A.发现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9.发散思维的基本特性是 A.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B,敏捷性、批判性和广阔性C.流畅性、灵活性和广阔性 D.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10.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次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A.认同、遵从和内化 B.遵从、认同和内化 C.遵从、内化和认同 D.内化、遵从和认同 11,高校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 A.爱国守法 B.敬业爱生 C.服务社会 D.为人师表 12.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由于目标或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精神上愉快和满足的道德情感是 A.荣誉感B,自豪感C.正义感D.幸福慼 13,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制度联系最密切的教育政策是【】 A.教育经费政策 B.教育体制政策 C.教育人事政策 D.教育质量政策 14.教育行政赔偿的主体是 A.公务人员 B.学校 C.国家 D.教师 15,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 A,激发学生的情感B.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C.发展学生的智力D.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 16.课堂教学的灵魂是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形式 17.通过合理地控制一定的条件,人为地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骏证假设,探讨 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行动研究法 D.实验法 18.受训者通过模拟备课以提高其教学技能水平的方法是 A,模拟教学法B.介入教学法C.书面作业法D.微格教学法 19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文字、符号、色彩对比等对学生行为进行的强化是 A.语言强化 B.标志强化 C.动作强化 D.活动强化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1

1.不同道德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决定的。D. 内在矛盾 2奴隶社会的道德在调节范围上较之原始社会的道德()。 C. 日益扩大 3一个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是()。A. 敬业 4在学校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是()。D. 师生关系 5教师职业道德在没有转化为个体道德之前,是一种()。C. 他律性规范 6“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说这段话的教育家是()。A. 陶行知 7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人道主义思想()。C. 日益发展 8()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D. 道德修养 9要想人类社会沿着更加()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B. 人性化 10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B.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1教师被称之为太阳底下()。D. 最光辉的职业 12师表风范内在之源的根本就是()。A. 真善美 13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D. 教师的职业理想 14实践证明,只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B. 道德高尚 15教学的主人、学校的主人是()。C. 学生 16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 人的全面发展 17在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六个要素中,标志着道德品质形成的是()。C. 道德习惯 18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是()。C. 巴黎师范学校 19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个人利益和教师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C. 一致的 20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 ),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B. 协作 2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由中共中央于()。A. 2001年印发 2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剧的严峻事实,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实现()。C. “人性复归” 23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学校的教师是由()。A. 神父兼任的 24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而人道主义讲的是互爱,二者大相径庭。其实这种看法是()。C. 不全面的 25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是履行其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的是( )。 C. 爱岗敬业、依法执教 26教师职业幸福的()首先表现为劳动及其报酬的精神性。A. 精神性 27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由此产生的道德冲突是一种()。A. 不同角色的义务冲突 28()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的升华,是联系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D. 教学设计模式 29()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录像、动画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C. 教材多媒化30()的本质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B. 专题网站 31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和()。C. 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2常用的图像搜索方法:基于图像分类的搜索、()、基于关键字的搜索。B. 基于图像内容的搜索 33()是图像处理的基础,可以对图像做各种变换如放大、缩小、旋转、倾斜、镜像、透视等。D. 图像编辑 34网络教学环境具有()、广播、遥控、监看、监听等多种特性和功能。D. 资源共享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带答案)

1、
很多学校,经常利用假期利用公款旅游、或者以公务差旅
为名变相旅游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直接 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 A.警告 B.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B
2、在《教师资格条例》中,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
)处分。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负责认定: ( )
A.在本校任职的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B. 本校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C.受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所在地高级中学及以下等级的学 校教师资格 D. 受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所在地其他高等学校拟聘人员的 高等学校教师 ABCD 资格
正确答案:AB
3、
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 )处分。
重的,给予( A.开除党籍

B.留党察看 C.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D.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C
4、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受到开除处分的,自( A. 处分决定对外公布之日 B. 处分决定生效之日
)起,终止其与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
C. 处分决定对外公布的下月 1 日 D. 其聘用合作终止之日
正确答案:B
5、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在受处分期间受到新的处分的, 其处分期为原处分期尚未执行的 期限与新处分期限之和,但是最长不得超过( A. 12 个月 B. 24 个月 C. 36 个月 D. 48 个月
正确答案:D
6、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明确,申请认定幼儿园和小学教师
)个月。
资格的,参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2021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和答案

河南省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试卷(B) 一、单项选取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从活动性质上来说,课外活动具备(a) A.自愿性选取性 B.伸缩性多面性 C.灵活性多样性 D.独立性自主性 2.“通过创设良好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这是一种(c) A.德育基本规律 B.德育基本途径 C.德育重要办法 D.德育重要原则 3.教诲心理学研究核心内容是(a)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白: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a) A.倒U型关系 B.线性关系 C.正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5.会骑自行车人,有助于学习驾驶两轮摩托车。这种现象属于( c ) A.变式 B.定势 C.正迁移 D.负迁移 6.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教师职业道德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相似或相似规范和规定,这阐明教师职业道德具备( c ) A.本质性 B.继承性 C.共同性 D.稳固性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阐明教师职业道德具备( b ) A.对教师工作增进功能 B.对教诲对象教诲功能 C.对学校文明示范功能 D.对教师修养引导功能

8.教诲行政复议机关做出行政复议决定期限是(d) A.15天 B.30天 C.45天 D.60天 9.下列解释属于非正式解释是(b) A.立法解释 B.学术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10.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语速控制在(b) A.每分钟100字如下 B.每分钟100-150字 C.每分钟150-200字 D.每分钟200字以上 11.掌握学科教材构造是指( d ) A.把握课本内容及其互有关系 B.把握课程原则(教学大纲)内容及其互有关系 C.在研究学生和教材基本上拟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D.把握特定阶段学科知识内容及其构成关系 12.一切组织教学办法都必要服务于(c) A.维护课堂秩序 B.执行课堂教学筹划 C.实现教诲目的 D.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3.学科教学目的是指(d) A.学科各章节教学目的总和 B.学科各知识点教学目的总和 C.学科课堂教学目的总和 D.学科教学总目的 14.抓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愿独立做事体验成功“小大人”心理,让学生参加管理,做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中世纪大学:指11~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高等学府,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一般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大学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是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教育内容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A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A (第一部分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法学 I.判断及选择部分 第一章 1.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西德、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 3.教育法学的特征:时代性(指教育法学及时反映了现代商品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进步);边缘性(指在教育法学领域法学和教育学两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社会性(指教育法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综合性(指在教育法中,法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相互融会贯通) 4.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具体而言,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本质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实践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制定、适用和遵守,教育法

律关系,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等实际运用方面的问题);理论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观念、学说和原理,教育法律现象与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5.现代教育立法萌芽于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 6.我国的教育法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法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已有20余年的时间。 7.我国的教育行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执行国家意志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而是指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 8.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教可定义为: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 第二章 1.比较正式意义上的国外教育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2.教育法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指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称;从动态意义上讲,则是指贯穿教育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阶段的法治运作过程,体现了依法治教、法治教育的法治精神和原则。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

教育学 教学内容就是教材。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对象,通常人们将教学内容理解为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信念等。教学内容的载体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教学内容主要具体化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最主要的载体。 高校教师的研究任务就是科学研究,目的在于发展高深的专业知识,解决学科前沿问题。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高校教师的研究任务就是科学研究这种说法正确。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发展高深的专业知识,解决学科前沿问题。科学研究要促进学科和社会发展。高校教师不仅仅通过教书来育人,还要在掌握科研规律和治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自我学术水平,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科学研究,高校教师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学术前沿,推动学科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请你结合有关理论和自己的学习体会,谈一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 我个人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1.高校教师的任务2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3高校教师的基本功4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 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学理论,谈谈对学生评教的认识和看法。 学生评教是指在每学期期中或是期末,由学生按照评教指标体系对任课教师的师德、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的评价。学生评教在一段时间内曾受到很大的非议,也有不少老师遇到像李明的情况。学生评教逐渐成为高校里一种常用的教师评价方法。而且大部分学生对评教活动还是本着端正的态度认真对待的。正确发挥学生评价作用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评教活动,既不能走教师上岗学生说了算,也不能完全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老师也应该正确对待学生评教工作,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评教的结果,杜绝打击报复学生的心理。 1.高校教学活动应该遵循哪些基本的规律及原则? 答:规律:教学相长性;教学发展性;教学教育性。 原则: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内涵? 答:教学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凡是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称之为教学活动,狭义教学活动特指发生在学校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教学内容,借助一定得教学技术展开的知识和实践活动。理解教学活动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活动3. 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的拓展过程4.教学活动是预设性和生成性辩证统一的过程5教学活动是艺术性和科学性彼此交融的过程。 3.高校教师如何参与社会服务? 答:高校教师作为知识运用和创造的的载体,理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核心。应该做到选题关注社会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及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尽可能的带动和促进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要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高校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把我一下原则:1.提高认识,主动参与2.明确定位,扬长避短3.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4.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河南省2004年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试卷(A) (适用范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 1.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它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A.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的方针、目的 D.教育体制 2.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杜威 C.斯宾塞 D.纽曼 3.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的决定性要素是() A.教育因素 B.政治制度因素 C.科学技术因素 D.经济因素 4.从高校课程的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并列课程、核心课程 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C.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 D.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5.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力机构为() A.国家教育部 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D.各省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 6.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 A.天津中西学堂 B.南洋公学 C.京师同文馆 D.山西大学堂 7.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 A.教务处 B.团委 C.学生会 D.各教学单位 8.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理想 9.“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的哪种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A.能力 B.性格 C.作风 D.期望 10.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的是() A.逆向迁移 B.顺向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11.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图片、图表、幻灯、电视录像、模型等直观的教学形式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行为直观 D.言语直观 1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高后低 D.先低后高 13.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是() A.社会干扰 B.社会助长 C.社会弱化 D.社会惰化 1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为学生爱心奉献 D.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5.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不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为人师表 B.献身教育 C.教书育人 D.公而忘私 1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要内容是() A.教书育人 B.依法执教 C.廉洁从教 D.为人师表 17.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 A.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D.校务委员会制 1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 A.职业认定制度 B.职业许可制度 C.职业审核制度 D.职业监督制度 19.我国教育法的渊源指的是()

2018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大全(最新修订)

《教师职业道德》 道德是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其目的是按照一个“善”的原则去创造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劳动,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道德的内涵是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关于善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依靠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来实现和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内涵取决于:1、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4、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道德的功能:1、认识功能,道德能够通过道德判断、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等特殊形式,反映个人与其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使人们在其与现实世界的价值关系中,明确行为方向,掌握进行道德选择的知识2、教育功能,道德在社会教化方面起到的作用3、调节功能,道德通过判断、评价等方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从而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岗位上所要执行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的特征:1、稳定性2、具体性3、适用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关系时多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继承性2、强烈的责任性3、独特的示范性4、严格的标准性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需要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是一定社会和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包括: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畴的关系:1、教师道德职业规范和范畴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派生出来的2、教师道德职业规范和范畴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和具体化。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1、必须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2、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作用2、统帅作用3、裁决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1、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依据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调整教育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它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和具体化,比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更直接、更具体地指导和评价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构成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得基本因素。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依法执教就是要做到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包括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它是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的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使教师职业道德的政治方向,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能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所培养人才的社会主义方向。 依法治教的必要性:依法执教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教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广义的教育包括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不可或缺。 我国的依法执教不足具体表现在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不到位,教育投入不足,教学内容、方法脱离实际等方面。 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法规;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教育方针。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思想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再次,教师要关

河南教师资格证流程

河南教师资格证流程 导语: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以下是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一)现场报名。1月13日-16日、9月5日至8日等(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社会考生到户籍或工作所在地省辖市招办(考区)设立的现场报名点进行现场报名(各直管县的笔试报名等工作由其原属各省辖市招办统一负责管理),本科高校大三及以上在校生只能在校内的现场报名点报名,高等专科学校在校三年级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省辖市招办设立的现场报名点报名(河南考区设置及现场报名点见附件一。现场报名流程: 1、材料审核 (1)社会考生笔试报名需递交的材料 ①本人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或户籍材料原件和复印件、户籍不在我省,但人事档案在我省的考生另需补充提供保管考生人事档案的单位证明、工作单位在职证明、企业劳动合同三种材料中的任何一种材料。 ②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学历认证报告原件和复印件或有效期内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hsi..申请打印)。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考生还应出具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的证书原件、复印件。(2)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笔试报名需递交的材料

①本人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或户籍材料原件和复 印件。 ②就读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格式与内容见 附件二)。 2.信息采集 审核材料通过后,现场采集考生的居民身份证信息、指纹信息 和图像信息。 3、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 完成信息采集后,将现场打印诚信考试承诺书,考生须认真阅 读并履行签字手续。诚信考试承诺书考生留存联交由考生妥善保管并作为入场验证证件之一。 (二)网上报名 9月9日至13日,现场报名完成的次日后,考生按照“诚信考试承诺书”上提示的网址、密码和本人身份证号,下载报名现场采集的照片,然后登录全国中小学教师,选择“河南”进行网上报名。考生登录后经过注册,按相关提示填写个人信息、上传本人在现场报名时采集的照片(未现场采集信息或上传照片为非现场采集者,审核将不予通过)、选择考试科目和考区(须与考生现场报名点所在考区一致),提交等待审核。 (三)网上缴费 9月9日至13日17:30,考生登录中小学教师,确认通过网上报名审核后,即可按照提示进行网上缴费(网上支付流程图见附件三),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

心理学 一、填空题或选择题 1.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2.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 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 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称为一门 5.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内省法,意识元素、意识经验; 机能主义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心理机能。 行为主义美华生,后期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完型”。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分辨学派与代表人物) 6. 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以人为本,反对行为主义。 7.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8. 《教育心理学》是奠基人 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9.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口头、书面);4.个案法。 10. 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 11. 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有声的言教,无声的身教)。 12.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赏识教育) 13. 效能感指认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否成功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 效能感和 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 4.动作技能 5.态度。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 .“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22. 动机有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23. 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019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精校版)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综合素质 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三种类型。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单项选择题:29道每题分值:2分总分:58分 材料分析题:3道每题分值:14分总分:42分 写作题:1道每题分值:50分总分:50分 合计: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主要考察教育理念、法律知识、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知识和能力。各个模块题量基本稳定,其中职业理念4道左右,教育法律法规8道左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道左右,文化素养9道,教师基本能力4道。单项选择题稳定在29道,总分值58分,约占总分值的39%。 1.职业理念模块(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2.教育法律法规模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学 生权利保护)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 4.文化素养模块(历史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 文学素养、艺术素养) 5.基本能力模块(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在历年综合素质真题中,材料分析题稳定在3道,其中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1题,教师职业道德1题,阅读理解能力1

题。总分值42分,约占总分值的28%。 1.职业理念模块:从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的 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给出一段教学情景,让考生从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或给教师的行为提出合理建议。 3.基本能力模块:阅读材料一般是从一些教育杂志或者名人名家 的作品中选取一篇或节选600-700字的小散文或议论文片段形成题干的材料部分,问题一般设置两个小题,主要从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对文中观点、态度的理解两个角度来设置题目。 (三)写作题 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写作题为必考科目。一般情况下阅读所 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值为50 分,约占总分值的33%。 综合素质(小学) 考试目标: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试卷结构: 职业理念15%,教育法律法规10%,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5%,文化素养12%--以上为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基本能力48%--以上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