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与国际关系

中国军事与国际关系
中国军事与国际关系

'No ise' should not affect China-India ties

BEIJING - Chinese State Councilor Dai Bingguo said Monday that bilateral ti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should not be affected by "noise," calling for further cooperation for common development.

Dai made the comments as he held talks with India'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Shiv Shankar Menon in Beijing.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have a clear idea about some parties' intentions of undermining bilateral ties. They should also remember that there is more consensus than differences, and more cooperation than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said the state councilor.

As advocates of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both China and India have sufficient wisdom and capabilities to handle bilateral ties, make more efforts for mutual benefit and prevent "noise" from diverting friendly coopera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he added.

Every step forward in the two countrie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bilateral ti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peace,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the world, Dai said.

Dai spoke highly of the two countries' "creative" practices in coping with disparities and contradictions, saying China and India do not allow problems to influence bilateral ties.

The experience of handling and controlling disp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enriching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ai sai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relationship, China and India are committed to pushing forward a solution to existing problems, he said.

He noted that 15 rounds of talks had been held between special representatives on China-India border issues, and the two sides had accumulated consensus in the framework for solving the issues.

China and India experienced a border conflict in 1962. The two countries launched the mechanism of meetings between special representatives on border issues in 2003.

China and India, Dai added, are committed to protecting peace and stability in border areas and promoting military mutual trust.

"China and India's independence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aking their two-fifths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 in abundance, will be huge contributions to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Dai said.

Japan 'falls behind'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hina and South Korea forge ahead, taking on staff as rivals lay employees off

While Chinese IT companies are taking talented people from their overseas rivals, their Japanese counterparts are laying off workers.

Because the Japanese 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 is suffering from a declining economy, many Japanese technology companies are cutting head counts to try to save their businesses. Many well-known names including Panasonic Corp, Sharp Corp, NEC Corp and Olympus Corp are reported to have extensive layoff plans.

Customers examining notebooks at a Sony store in Tokyo. Many Japanese electronics companies have cut or are going to cut their payrolls because their businesses are in the red. [Provided to China Daily]

Japanese companies used to be famous for having "entire life" employment. Many Japanese people from older generations only worked for one company for their whole lif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squeezed economy, this tradition has fallen by the wayside.

Mass layoff plans

In the last few months, many Japanese companies announced their layoff plans. Three IT giants - Sony, Panasonic and Sharp - are expected to make a total of 50,000 employees redundant in the near future.

Panasonic, which was founded in 1918 and remains Japan's biggest employer with 330,000 employees, said it will reduce its workforce by about 10,000 employees by March 2013. In the last five years it has posted four consecutive annual net losses. Recently, the company explained that because of losses in its mobile,solar panel and lithium battery businesses, it will have losses of $10 billion for the full year 2012.

Reuters quoted the company'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Hideaki Kawai as saying that Panasonic may sell some business units in the future to aPanasonic came to China in 1987 and has more than 40 ventures in the country including rice cookers, plasma televisions and semiconductor product line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record high $9.47 billion loss in 2011, it was reported that it will shut down its Shanghai display factory and move the business back to Japan. The 100-year-old Japanese company Sharp will have a major restructuring to bring the company back to profitability by 2014, reported Japan's Kyodo News.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 it needs to cut more than 10,000 jobs from its

current 57,170 workforce by March 2014.

Sharp reported a $4.7 billion loss last year. It announced that it will sell or shut down asset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plants. China is the company's biggest overseas market. Sharp has six manufacturing plants and tw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s in the country and 9,000 employees. In 2010, its Chinese branch had a 70 billion yuan ($11 billion) turnover in the country.

Sony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sliding economy. Last year it had losses of $5.7 billion. It said earlier this year that it is cutting about 10,000 people from its payroll.

Sony has suffered seven years of continual losses in its TV business. It faces competition from Chinese and Korean companies, which are growing dramatically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chieve the goal of reaching $2.52 billion operating profits in the next three years.

V oice of confidence in Foreign Ministry

Hua Chunying gives her first news briefing

Foreign Ministry spokeswoman Hua Chunying is widely expected to balance and complement Beijing's customarily masculine tone in the complicated diplomatic environment of China, observers and acquaintances said after her appointment was announced last week.

On Monday, Hua's confident appearance during her debut news conference proved to be what one foreign journalist called "a good start" as she stood before a large contingent of reporters eager to know more about China and the veteran diplomat.

Foreign Ministry spokeswoman Hua Chunying speaks during her debut news conference on Nov 19, 2012. [Photo/Asianewsphoto]

More than 50 members of the media filled the Blue Room, the ministry's regular site for news conferences. They raised more questions during the meeting, which also lasted longer than usual.

"This was her first experience of addressing a news conference, but she looked confident and well prepared. She got off to a good start," said K.J.M Varma, Press Trust of India news agency's correspondent in China.

Hua, 42, who is also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is only the fifth spokeswoman to have been appointed since the post was created in 1983. She and spokesman Hong Lei will rotate their duties to address the ministry's daily news conferences on weekdays.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more.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China," Hua told reporters on Nov 16 when she was introduced to reporters.

Cha Dae-woon, a reporter from South Korea's Yonhap News Agency, said Hua is a very suitable spokeswoman. "She looks modest and gentle, but is capable of sending clear messages."

Sun Shanshan, a reporter for US newspaper The Clayton Tribune, said she was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more "individual responses" from Hua in the future rather than listening to her recite the usual phrases.

'Winter jasmine'

Hua's teachers and friends were not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winter jasmine" had stepped to the front stage of Chinese diplomacy, and they are confident she will become a top member of the team.

"Winter jasmine" was Hua's nickname in college because it sounds like Hua's full name, and both the flower's blossom and Hua's birthday fall in April, according to Zhou Dandan, 42, one of Hua's roommates at Nanjing University from 1988 to 1992.

"The nickname also showed the popularity Hua enjoyed at college because she was quiet but eloquent, simple but mature," said Zhou, who was helped by Hua in 1988 when she broke an arm.

Hua's smile does not mean she is soft or has no ideas, said Jin Zhuyun, Hua's English teacher at the university.

Hua, who comes from a small city, was not particularly good at English, speaking or listening, when she first enrolled, but her impressive learning capability and diligence enabled her to make huge progress later, said J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faces many new challenges now, while the world is increasingly hungry for information about China. So I hope Hua will make a fitt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 using her skills to confront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deal with foreign affairs in a flexible way," the 73-year-old English teacher said.

According to official information, Hua's diplomatic career spans almost 20 years. She began by joining the former department of West European affairs in the Foreign Ministry in 1993.

She worked for the ministry in the European Union, Singapore and in the

department of European affairs before coming to the information department this year.

Qin Gang, director-general of the information department, said on Nov 17 that Hua has rich diplomatic experience and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Many former classmates sent e-mails congratulating Hua over the weekend, said Zhou.

"I am very grateful for the warmth of their encouragement and I will keep making a great effort," Hua replied on Nov 17.

Contact the writers at zhaoshengnan@https://www.360docs.net/doc/c15476639.html, and liuyedan@https://www.360docs.net/doc/c15476639.html,

Song Wenwei in Nanjiing and Wang Kaihao in Beijing contributed to this story.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一、长兵械 1.朴刀2.象鼻刀3.双手带4.春秋大刀5.长杆尖大刀 6.青龙偃月刀7.龙头状元刀8.三尖两刃刀9.乾坤日月刀 10.枪 11.龙枪12.凤枪13.拐枪14.抓枪15.线枪16.锥枪17.棰枪18.铁枪 19.旗枪20.梭枪21.花枪22.拐刃枪23.拐突枪24.短刃枪25.短锥枪 26.单钩枪27.双钩枪28.板门枪29.鸦项枪30.蒺藜枪31.九曲枪32.三眼枪 33.雁翎枪34.虎牙枪35.梨花枪36.环子枪37.透甲枪38.火焰枪39.金钱枪 40.蛇镰枪41.铁构枪42.欺胡大43.巴尔恰44.留客住45.竹条镖46.大鹏鸟枪 47.捣马突枪48.十字镰枪49.太宁笔枪50.苗族村枪51.太极大枪52.伞头蛇尾枪 53.三尾短标枪54.少林挠钩枪55.双头钩镰枪56.蛇矛57.双头蛇矛 58.戈 59.少林戈60.青龙戟61.三戈戟62.九曲戟63.典韦戟64.月葫戟65.钩镰戟 66.方天画戟67.少林蛇尾戟 68.殳 69.战国殳70.少林殳71.齐眉棍72.夹刀棍73.连珠棍74.梢子棍75.两头梢子棍 76.龙棒77.杵棒78.马棒79.抓子棒80.狼牙棒81.牛头杆棒82.拦马橛棒 83.带矛狼牙棒84.武当玄武棒85.行者金箍棒 86.锚斧87.月牙斧88.凤头斧89.鱼尾斧90.鳌头斧91.长柯斧92.宣花斧 93.矬子斧94.车轮斧 95.钺 96.对钺97.套钺98.铲钺99.降魔钺100.月上钺101.双手钺 102.马叉103.火叉104.飞叉105.叉杆106.苗叉107.三头叉108.龙须叉 109.牛角叉110.三股叉111.四平叉112.五股钢叉113.抱头钢叉114.捻军铁叉 115.少林独股叉116.笔挝117.鹰爪118.朝天爪119.金龙抓120.笔砚抓 121.金瓜锤122.悬星锤123.朝鲜打糕槌124.燕子125.燕咀126.金牛 127.雷震128.阴阳129.夜战130.风翅131.九曲132.五齿1

中国国防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国防教育发展历程 国防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随着国家和国防的产生而产生的。实行有效的国防,必须调动和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战争参与者积极支持战争的自觉性,借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于是国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中国早期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便有了初步认识。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他认为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孟子说“善教得民心”,强调教育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精神,有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一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对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较早,但由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防及国防意识,是与当时统治阶级对国防的主张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把“国防”解释为“礼义之防”,历代封建“朝廷”大都实行“重内轻外”的国防政策,军事手段主要用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皇权的统治,国防意识只是局限在小的圈子里。“重文轻武”的文化和心理传统,不利于国防意识的形成;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表现为爱恋土地而缺乏拓荒探险精神,国防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捍卫与守护上;我国东、南有大海环抱,西、北有高山大漠阻隔.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客观上缺乏树立国防意识的条件。因此,我国古代——自缺乏对国防教育内容、特点和规律的系统研究,也一直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更没有把国防教育上升为“国策”的层面来对待。所谓的国防意识,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故土的爱恋和对丰衣足食的生活的追求与捍卫。很多人就无视外界的威胁,甚至置外界威胁于不顾,有意无意地去粉饰太平,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 当然,在近代中国的统治者中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前清时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那是清朝的“盛世”时期,社会安定,很少有战争发生。针对这种和平环境,统治者在大力加强武备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对臣民进行国防观念的教育,一再强调兵可百年不用,但不可一日无备,即便是在天下太平之时,国家的武备也不可一日松懈。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步步进逼,康熙等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警惕,他在晚年曾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乾隆也说:“我国家承平日久,海疆宁谧,中外习为固然。然从而防患于未形,未雨绸缨,古人所云。”晚年乾隆,以其一生的经验,教育臣民不管国家如何强大,也决不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进入近代,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孙中山先生开始,国防教育的功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开发,国防教育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广泛和重大。 在筹划国家建设时,孙中山1921年在他所著的《建国方略》的续篇《国家建设》中首次提出了“国防教育”这一概念。《建国方略》由四部著作组成,即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和十年国防计划等。在“国防计划”中,作者共拟定了62项计划纲目,第15项为“发展国防教育计划”。孙中山不仅从总体上强调国防教育,而且还具体地关注国防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将国防人才区分为国防基本人才和国防物质工程技术入才。孙中山还提出在全国的中学、大学中普及军事教育,以适应战时扩大兵源的需要。 虽然孙中山先生的“国防计划”和“发展国防教育”的宏愿虽未实现,但就其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国防教育”的科学命题并将其纳入国防计划而言,是孙中山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个重要贡献,在国防教育发展史上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思想资料。 二、革命战争时期国防教育的成功实践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国防教育的理论,创立和实行了国防教育的法制,推动和促进了国防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国防教育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伴随这场抗战而进行的国防教育,则是—场伟大的国民基本教育。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的取得,是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促进国共合作,积极倡

军事理论论文: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军事理论论文 《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摘要: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国防现代化需要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它着重进行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动员、兵役制度、国防教育、国防法制等方面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军、警、民密切联防的强大巩固的边海防体系;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加强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在经济上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奠定了雄厚的边海防物质基础;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粉碎了敌人的蚕食和侵袭,保卫了边疆的安全。但是应当看到,在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海陆空立体进攻,不仅要建立强大的边、海防,而且要建立一支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大投送能力、高度机动能力的军队,国家在任何方向上遭到侵略都能迅速投人交战,并取得胜利。国防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结束了有国而无防的历史。国防建设在武装力量建设、武器装备发展、防空体系的建立、动

员体制的建设以及国防外交与国家军事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中国的国防力量逐步增强。 国防建设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给国防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使国防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遇到了一些新的突出矛盾: 1.怎样使经济利益与国防利益统一起来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的决定和导向下,必然刺激市场主体自发地去追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用较小的投入去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力求获得超出平均利润之上的自身利润,这种内驱力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但市场经济自身也有其弱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场不能自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国防建设领域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军工生产改变了过去统得过死的单纯计划体制,军工企业走向市场,这固然给国防经济带来了活力,但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军品生产所要求的国防利益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军工产品的生产利润偏低,在市场的驱动下,许多军工企业对军品生产缺少积极性,出现重民轻军、本末倒置的现象。又如,一些重大国防科研项目需要集中全国的科研和技术力量进行协作攻关。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的是"全国一盘棋",攻关大会战,有设备出设备,有技术出技术,不讲代价,不讲条件。在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防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 一、迅速发展时期 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丰富和提高时期

中国军事理论论文

中国军事理论论文 10级奔驰售后麻兴贺 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的军事现状却了解甚少。军事理论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使我们改变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概念。 我认为,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对于知识结构的改变也就体现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增强,以及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到深层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80末90后的我们,在家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爱的浇灌下长大,没吃过苦,没受过累,所有的好东西都是自己的,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也很少有机会过这种集体生活,所以免不了会自私,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战争史就是人民军队的奋斗史,而人民军队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化身,集体主义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的思想。所以,如果没有集体主义,就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人民军队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是人民的子弟兵,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 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抗灾抢险的时候,在人民最 需要的时候,人民军队总是会冲在最前面,为人民利益而奋不顾身,当个人利益与 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始终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体现了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人物,成为我们社会中坚持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典范,人民军队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以调动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

中国的两种终极武器

中国的两种终极武器:历史和民族主义 中国国家主席最近访问韩国,这一重大事件却没得到(国际)应有的关注。此行有两个明显主要动机。一是向平壤发出信息,继续违抗中国对导弹和核试验的反对将付出代价。这次周密部署的访问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目标,那就是拉拢韩国,从而不利于日美。 中国领导人访问首尔期间,不失时机地提醒韩国官员和民众,日本在上世纪犯下的战争罪行。他还精明地着重指责东京对韩中民众的残暴对待,暗示两个受害国家的共同命运。这些批评支持了一种观点——不能信任日本在东亚充当更大军事角色。 近年来,华盛顿一直努力加强与东京和首尔的双边军事关系,同时鼓励日韩增加彼此合作。这促使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华盛顿对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东南亚国家日渐露骨的支持,已令北京起疑且恼火。对于中国的战略和经济利益而言,东亚甚或是更重要的舞台。北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在东北亚形成三角协同,遏制中国的力量和影响力。 因此,北京具有强大动因加强与首尔的关系,离间韩日关系。若能成功,将会破坏美国在东亚确立对华遏制的计划。而且,北京认为实施挑拨战略的环境不错。日本对韩国的行为,特别是安倍政府,一直是笨拙和挑衅的。 紧张的主要根源,在于日本领导人(以及很多日本民众)在20世纪日本帝国时期的所作所为的问题上,明显漠视韩国人的情感创伤。北京精心设计策略,充分利用韩国人对日本的怀疑和怨恨。若对首尔的拉拢取得进展,将令华盛顿陷入尴尬境地。美国的目标是构筑牢固同盟,在东亚共同对付中国,但若韩国人对日本的愤怒加剧,这个目标将成白日梦。 日韩的关系紧张甚至可能导致潜在危险。媒体大肆报道中日围绕岛屿的激烈争端,但鲜有提及韩日之间也存在严重的领土争端。虽然这个问题不太可能引发武装冲突,但已成为日韩民众民族主义情绪的来源,可能进一步恶化双边关系。 北京当然清楚华盛顿两大地区盟友之间的各种紧张根源。中国领导人的首尔之行表明,中国正利用形势,娴熟地在东北亚的棋盘上走出了几招妙棋。(作者特德·盖伦·卡朋特,乔恒译)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首先,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的队级、国家和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虽属于理论,但其对军事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为从事各项军事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由此可见,军事思想在军事领域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将军事比作人,那军事思想必将是灵魂。因此,我们研究军事思想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 一、《孙子兵法》——第一次军事思想的飞跃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无疑是一支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理性原则。当然,在诸多古代军事著作中最富盛名的还属《孙子兵法》,其为我国军事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战争规律。其主要思想是慎战、重战、善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将帅要谨慎用兵,高度重视用兵。而孙子重点阐述善战者的特征,品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从客观和主观层面来怎样创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怎样做到善攻者和善守者。《孙子兵法》用一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变”。虚实是变,诡诈是变,奇正是变,形势是变,计谋是变,因势制权是变,因利用兵是变,九变是变,总而言之,变在先,以变应变,因敌变化而变化取胜谓之神。就这一点对现代军事而言也同样的重要,当面对战事时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逐渐创新求变,以应变于无穷。 细究古代军事思想就会发现,其不仅仅是单纯的排兵布阵,而大量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战争的关系,进而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论述军事和战略问题。因此,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经过悠久的历史考验以及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宝贵的价值。只要人类还有战争,其中许多政治军事原则就将是永远适用的。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思想的再次跨越 近代以来,我们的军队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后来多次边境作战,可以说也算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在战争中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那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为基础,为真正科学地考察、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 首先,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高超的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艺术。毛泽东一生不仅创造了大量以弱胜强的战役范例,而且指挥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此外,以弱胜强还表现在武器装备上,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以少胜多而且还做到了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其中包括先后打败两支拥有当时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外国侵略军。 其次,其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从国内革命战争的指导原则到国际反侵略战争的指导原则,从建军路线到作战方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等,这里面既包括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发展的特殊规律问题,又包含军事领域的大量一般规律问题;既广泛涉及到军事科学的应用理论,又深刻地触及到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其对军事规律的理论揭示,就

结合我国近代史发展,谈谈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

问:结合我国近代史发展,谈谈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 中国近代的国防充溢着孱弱、破败和屈侮的。上溯至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坚船利炮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将殖民主义根植在了中国的土地上。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却执意奉行“居安思奢”,“卖国求荣”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国强兵的根本。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

军事思想论文中国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中国军事思想论文: 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中的军事思想运用 内容摘要:在我国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应用本土文化更好地分析所处的市场环境已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基于易经、孙子兵法等我国优秀军事思想的全新视角,探索企业在市场环境分析中应关注的重点因子,使企业的市场调查有的放矢,高效实用。 关键词:市场环境分析中国军事思想易经孙子兵法 企业市场环境分析是企业制定营销战略的前提,其结果直接影响营销战略选择和实施的成败。易晋卦上九说:晋其角,维用伐邑,历,吉,无咎,贞吝。强调是否进攻先要比较敌我双方的力量,否则将会遭受灾祸。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如能在现代市场战略理论基础上灵活运用中国军事思想精华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有 效分析,则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将成为可能。 我国的军事思想及其适应性 《易经》描绘了涵盖天地的一切法则,是对中华民族行为准则影响最深的思想源泉。根据易学哲理进行预测,对市场环境分析的指导意义巨大。《孙子兵法》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系统战略思想宝库,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论述了如何通过战前预测把握战争主动权并争取战 争胜利的内容,无疑对市场环境分析有重大借鉴作用。本文意在通过军争范式与市场竞争范式的转换,把战前分析转移到市场环境分析上来,让军事思想超越时代背景应用于市场环境分析研究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即结合易经的系统思维和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探讨企业如

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地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彰显军事思想的重要功用。 市场环境分析中的军事思想运用框架 易经乾卦六爻阐述了事物发展抑扬转换、起伏交替的辩证特点。只有遵循六爻规律才能达到大和、利贞的境界。企业如能以易经乾卦六爻为框架,结合《孙子兵法》的五事七计对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可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情况而趋利避害。始计篇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又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结合现代企业实际,加上时代局限忽略人的因素,因此可以把企业市场环境分析因素扩展为五事结合人事因素的六事因素以符合时代要求。由于易经爻位在六十四卦中有两种功能。一是展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空间,下两爻代表地道,中间两爻代表人道,上两爻代表天道;二是展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下两爻代表过去,中间两爻代表现在,上两爻代表未来。时间为世,空间为界,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种世界,这是爻在卦中的功用。乾卦亦如此,乾卦爻位的时间和空间功能给了六事因素结合易经乾卦六爻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完美的依据和纽带,由爻位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可以准确厘定六事因素应处于的乾卦爻位。现应用时间和空间二维量表把六事因素放在其应处于的爻位上。

中国武器装备在世界武器装备中占有什么地位

中国武器装备在世界武器装备中占有什么地位中国武器由于国家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在世界上的地位比较特殊。 简单说,军事装备革新速度最快的冷战时期,中国曾经利用高超的政治手段(或者说被逼无奈)先后站在了苏、美两个阵营吸收了对立双方的不同技术(当然还是苏系的味道浓重些)。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东西方各国对于意识形态的淡化,中国有机会同时接触到前苏俄和欧美国家在不同战略思路、技术环境下研发的武器系统。 相对不偏不倚的技术来源,加上中国对尖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使得中国武器装备的研发在近年来突飞猛进。一方面,中国拥有大量可靠性强、易于生产制造(苏式思想)的武器不但满足了自身在“量”上的需求,还能够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军援从而对其政治产生影响、保证军工企业盈利,促进武器研制生产。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已经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支撑关键武器系统的研发和科技方面的攻关、突破,在未来战争的核心武器研发上奋起直追(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技术)。当然,不得不说,大多数中国武器尤其是现代化的新式武器都没能在战场上得到实战应用,可靠性、合理性仍然是一个问号。 如果中国能够始终保持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军事工业,在苏俄最求数量和廉价、欧美最求质量和技术两个极端间把握好方向,尽力将社会浮躁世俗的风气排除在竣工体系外,相信不久的讲来世界武器的第三级将会是“天朝”。 顺带说下,我们最有竞争力的不是有钱、也不是会山寨,而是拥有那批才华横溢的年轻技术专家 立足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基础,应当如何发展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把国家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始终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奋斗目标。历史证明,不谋经济发展,成不了富国,也谈不上强国;只谋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旧成不了强国。要真正实现强国目标,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我国的经济总量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支柱。发展需要有安全保证,没有强大的国防,任何发展的成果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正如胡主席所指出的,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清朝的康乾盛世,白银储备世界第一,可是富国弱兵,后来,虎门一声炮响,一代王朝从此败落。科威特富甲全球,但国防虚弱,以至被伊拉克在几个小时之内占领。历史警示我们,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强盛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强大的前苏联之所以分崩离析,与美国迫使苏联陷入军备竞赛,拖垮其经济根基有着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国防力量的形态。农业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

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军事理论”课小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所在院系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设计2班 姓名学号田雪 1305112220 任课教师刘新华 提交日期 2013年11月11日 人文社科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

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所以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

军事理论教程

军事理论教程 中国国防的定义: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活 动。 国防的基本类型:扩张、自卫、联盟、中立。 国防的职能:1.捍卫国家主权;2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3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4保卫国家利益和保障国家的发展。 国防的5大构成: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军事因素 经济制约国防:1,经济是国防总体设计的物质基础;2经济是国防实力建设的物质基础;3经济是国防潜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科技促进国防:1、科学技术大大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2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结构的变化;3科学技术引发了作战样式的变革;4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军队 的指挥效能 国防法规的定义: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兵役法》我国国防建设的根本大法 《国防法》我国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定义: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时期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军事理论。是中国 古代各个社会阶级以及政治集团、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和 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发展历程: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至清朝前期的漫长历史时期,三个高峰:质量(春秋战国)普及(宋)数量(明清) 经典著作(武经七书):《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科学价值:1、安国全军的慎战观 2、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 3、 揭示了“知己知彼”的普通军事规律 4、反映了较丰富的朴素唯 物论和原始的辩证法思想5、第一次提出了威慑战略理论 毛泽东军事思想定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 结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主要内容: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2、人民军队建设理论 3、人民战争思想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 战争观的主要内容:1、起源和根源:私有制和阶级斗争 2、本质:政治的继续 3、目的:维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人民军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性质: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武装集团 三大任务: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三大民主: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 人民战争思想 三大属性:正义性、群众性、组织性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使人们长期从事 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在其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 事思想。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 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 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军事 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②治军上强调齐 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 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 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 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 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 发展。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 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 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 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 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 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一时期 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 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⒋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历经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 明、清(前期)几个朝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 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 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 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 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中国军用装备发展(地雷篇)

中国军用装备发展(地雷篇) 58式反步兵地雷1958年,以苏制PMN地雷为蓝本仿制的国产58式反步兵地雷诞生,并正式列装部队。国产58式反步兵地雷在当时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地雷,其结构简单,杀伤效果好,难以被探雷器探测。该雷为压发爆破型防步兵地雷,主要以装药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59式反步兵地雷59式反步兵地雷是一种结构更 为简单的地雷,仿自苏式POMZ-2反步兵地雷,是一种绊发破片杀伤型地雷,主要以引爆后产生的破片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该雷外型酷似一枚大号的木柄手榴弹,仅有六个主要部件:引信、火帽、雷管、装药、雷和固定桩。雷体为铸铁制成,并在表面铸有沟槽,沟槽的作用是保证地雷引爆后产生较多有效的杀伤破片。国产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60年代,中国武器专家在抗美援越战场上将缴获的美制M18A1 反步兵定向地雷带回国,由此也开始了对定向地雷的仿制。国产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就是以M18A1为基础仿制的,其结构、威力均大同小异。该雷布设前必须先将其雷体下方的脚架打开固定住,然后将其正面(表面印有“此面相敌”字样)对准敌人来袭的方向,通过瞄准孔瞄准50米左右距离上与 人体高度相当的参照物作为瞄准点,最后装上引信69式反 步兵跳雷69式反步兵跳雷,在58式、59式、66式反步兵

地雷定型的同时,新中国兵工行业也开始摸索着自行设计新型地雷。这种地雷是设计在地面以上爆破的杀伤性跳雷,其结构紧凑,重量轻,构造简单;布设简便;可单独布放,亦可串联布放。以其破片杀伤行进中的步兵。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采用钢片碟簧为压发机构,以对抗履带车辆为主,有多重耐爆设计,雷壳密封,故可埋设在1.2米水深之内。72式塑料壳反坦克地雷72式塑料壳反坦克地雷的主要破坏对象是坦克和履带式车辆的传动部,使其瘫痪,用于对付卡车亦有良好效果。72式反步兵跳雷吸收了当时国外先进地雷的设计经验,把预置破片技术运用到其中,使其威力大大增加。72式跳雷采用了中国独创的塑料雷壳包裹杀伤钢珠设计,使其杀伤破片达到了惊人的650枚,地雷引爆后在其14米的杀伤半径内完全没有死角。同时针对69式地雷引信可靠性不佳的问题,设计了新型的可溶解式保险机构。该保险机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地雷布设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进入战斗状态,从而保证了布雷者的安全,避免意外GLD150防步兵地雷该地雷也称六六式防步兵定向雷。适宜在阵地前沿或伏击战中机动布设。该雷为弧形长方体,由塑料雷壳、炸药、钢珠、支架、延期引信或电发火装置等组成。地雷爆炸后,破片以散射形式呈扇面形状飞向目标,杀伤密集冲锋的步兵。GLD214反履带雷是中国1981年研制的耐爆反坦克履带地雷。适用于人工、火箭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