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11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11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2.中药湿敷:适用于周围皮肤瘙痒、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每日2次。温度以24~31℃为宜,定时淋药以保持局部湿润。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适用于肢体肿胀、疼痛、溃疡创面不敛、久不收口者等。应用中药熏蒸设备,喷气口与皮肤之间最佳距离为25~30cm,防止烫伤(其他详见附录2)。

4.中药熏洗:早期不宜选用,一周后若局部红肿减轻,颜色转淡红,可行中药熏洗,每日1次(其他详见附录2)。

5.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其他详见附录2)。

7.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8.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注意与他人隔离,洁具专用,每日用温水洗脚,忌用热水烫洗局部皮肤。

2.有足癣者,可用纯米醋或白醋,加温至30℃,每晚睡前泡脚一次,以浸入患处即可,每次30分钟。

(二)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宜食清热利湿,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和烟酸的食品,如扁豆、赤小豆、绿豆、冬瓜、苦瓜、猕猴桃、鲜油菜叶、蛋、奶、花生、香菇、蕃茄等。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品,如羊肉、鲐鱼、香椿、虾、蟹、葱、蒜、辣椒等。

(三)情志调理

1.对待对病情不了解,对治疗护理产生顾虑的患者,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并

按手册内容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2.对待焦虑、抑郁的患者,采用言语开导法及移情疗法。

3.对待疼痛紧张的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并指导患者练习各种养生保健操:放松操、拍打操、太极拳等。

4.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疾病的经验,介绍成功的病例。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丹毒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丹毒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湿热毒蕴证□其他: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目录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 二、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

三、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 四、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8 五、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22 六、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26 七、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0 八、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5 九、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9 十、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4 十一、迟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8 十二、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2 十三、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7 十四、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60 十五、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65 十六、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1 十七、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7 十八、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1 十九、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3 二十、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9 二十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95 二十二、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98 二十三、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3 二十四、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7 二十五、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10 二十六、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15 二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24 二十八、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2 二十九、消渴病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7 三十、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0 三十一、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5 三十二、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50 三十三、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56 三十四、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62 三十五、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67 三十六、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73 三十七、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79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 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 肺热津伤 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 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 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 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 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康复科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典型脊柱骨折外伤史,于伤后立即发病。 (2)以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瘫痪为主症。 (3)西医学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萎缩,或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符合神经、肌肉系统相关疾病诊断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简称“ASIA”进行诊断。 A完全性骶段(S4-5)无任何运动或感觉功能保留 B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但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以下 D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且大部分关键肌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 (二)证候诊断 (1)瘀血阻络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局部肿胀,痛有定处,或有皮下瘀斑,腹胀,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2)气虚血瘀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伤处肿痛,肌肉萎缩,面色淡白,腹胀,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3)脾胃虚弱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腹胀,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4)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肌肉消减,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5)气血两虚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 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⑻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 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 (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U A轻度全身型,U B中度全身型,川重度激进型,W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

丹毒护理常规讲课稿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皮损的颜色、水肿、疼痛的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 3 )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 2 )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 2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 C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痿病的辨证论治

痿病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属实证;而起病缓慢,渐进加重,病程长,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虚证。 2、辨脏腑发生于热病过程中,或热病之后,伴咽干咳嗽者,病变在肺;若面色萎黄不华,食少便溏者,病变在脾胃;起病缓慢,腰脊酸软,遗精耳鸣,月经不调,病变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1、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所谓调理不尽属于补益,脾胃虚弱者固当健脾益胃,而脾胃为湿热所困者,又当清胃火去湿热,皆属治阳明调理之法。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不应理解为“唯独”之法。 2、泻南补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即指治痿病应重视滋阴清热,因肝肾精血不足,不独不能濡养筋脉,且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更亏,故滋阴可充养精血以润养筋骨,且滋阴有助降火;外感热毒,当清热解毒,火清热去则不再灼阴耗精,有存阴保津之效。若属虚火当滋阴以降火。若湿热当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3、治兼夹怔在调理脾胃、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对痿病的兼夹证要予以兼顾治疗,视其所夹湿热、痰湿、瘀血、积滞等,分别治以清湿热、化痰浊、祛瘀血、消积滞或清郁热等,辨证论治,才能收效。 4、慎用风药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至于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改善,百脉皆通,其病可愈。即吴师机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之理。 三、分证论治 肺热津伤 症状: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 方中以人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益气养阴;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热,润燥降逆;蜜炙枇杷叶、阿胶、炒胡麻仁润肺滋阴清燥。若壮热,口渴,汗多,则重用生石膏,还可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若咳呛少痰,加炙瓜蒌、桑白皮、川贝、知母润肺止咳化痰。咽干不利者,加花粉、玉竹、百合养阴生津。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生谷芽之类,益胃生津。 本证肺热而津已伤,勿滥用苦寒、香燥、辛温之品重亡津液,可佐养胃清火之药,如沙参、玉竹、山药之类,胃火清则肺金肃,也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湿热浸淫 症状:四肢痿软,肢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而濡。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

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简称“ASIA” (二)证候诊断 1.瘀血阻络证: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脊背(损伤处)常见痛处固定,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肢体酸麻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涩。 2.脾肾阳虚证: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腹中冷痛。面浮不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或肢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或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3.肝肾阴虚证: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肌肉萎缩,腰脊酸软,不能久坐或久立,少寐,心烦口干,或伴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根据脊髓损伤(不完全性)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 (1)功能训练 ①肌力训练:其重点是肌力达到3级,可以逐步采用渐进抗阻练习;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滑板运动或助力运动;肌力1级时采用电子生物反馈或功能性电刺激等方式进行训练。 ②肌肉牵张训练:包括腘绳肌、内收肌牵张和跟腱牵张。腘绳肌牵张是为了使患者直腿抬高大于90°,以实现独立坐位。内收肌牵张是为了避免患者内收肌痉挛而造成会阴部清洁困难。跟腱牵张是为了保证跟腱不发生挛缩,以进行步行训练。 ③垫上训练:翻身、肘胸位、手膝位、双肘支撑位下缓慢坐起、帮助下坐起动作、卧坐转移。 ④坐位训练:正确独立的坐姿是进行转移、轮椅和步行训练的前提。床上坐姿可分长坐(膝关节伸直)和短坐。膝关节屈曲实现长坐才能进行床上转移训练和穿裤、袜和鞋的训练,其前提是腘绳肌牵张度必须良好,髋关节活动度超过90°。 ⑤轮椅训练:经过前述垫(床)上训练后,病人逐步适应并学会操作轮椅,借助轮椅完成各种活动,对于T10以上脊髓损伤病人,大多数终身要与轮椅为伴。此期康复目标主要是学会安全使用轮椅及轮椅保养、维修,在轮椅上完成各种转移活动。

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

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 文章目录*一、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1. 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2. 痿症的症状有哪些3. 痿症产生的原因*二、痿症的注意事项*三、痿症的饮食禁忌 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 1、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鹿含草15克,炙黄芪 12克,煅龙骨12克,煅牡蛎 12克,熟地10克,地骨皮10 克,鹿角霜8克,当归8克,补骨脂8克,仙灵脾8克,地龙8 克,肉苁蓉8克,蜣螂3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另取牛骨髓加黄豆适量,煮熟食之。服药1个月后,加重填精补髓之药。 鹿含草15克,熟地12克,炙黄芪12克,葛根12克,鸡血藤12 克,当归10克,川断10 克,狗脊10克,怀牛膝 9克,鹿角霜9克,鹿角胶6克。服法同1方。 黄芪6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山茱萸6克,当归15克,肉桂10克,人参15克,五味子15克,茯苓30克,熟地15克,肉苁蓉10,浮小麦60克,白术18克,白芍30克,制附子6克,山楂10克。水煎服,日3次,1次200毫升。 2、痿症的症状有哪些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

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3、痿症产生的原因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 痿症的注意事项1、起居有常,首先要按排好一日生活秩序,按时睡眠,按时起床,不要熬夜,要劳逸给合。 2、避风寒、防感冒,肌无力患者抵抗力较差,伤风感冒不仅会促使疾病复发或加重,还会进一步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3、饮食要有节,痿证的病机与脾气亏虚关系密切,故调节饮食更为严重,不能过饥或过饱,在有规律,有节度,同时各种营养要调配恰当,不能偏食。 4、注意适量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不能运动过量,特别

痿病(视神经脊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5

痿病(视神经脊髓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筋脉弛缓,肢体活动不利或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3)视物昏渺,日久目盲,甚或出现暴盲。 (3)可结合相关疾病的理化检查及影像学资料。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视神经 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成人NMOSD诊断标准(IPND,2015) AQP4-IgG 阳性的 NMOSD 诊断标准 (1)至少1项核心临床特征 (2)用可靠的方法检测 AQP4-IgG 阳性(推荐CBA法) (3)排除其他诊断 AQP4-IgG 阴性或 AQP4-IgG 未知状态的 NMOSD 诊断标准 (1)在1次或多次临床发作中,至少2项核心临床特征并满足下列全部条件:1)至少1项临床核心特征为ON、急性 LETM 或延髓最后区综合征;2)空间多发(2个或以上不同的临床核心特征);3)满足 MRI 附加条件 (2)用可靠的方法检测 AQP4-IgG 阴性或未检测 (3)排除其他诊断 核心临床特征 (1)ON (2)急性脊髓炎 (3)最后区综合征,无其他原因能解释的发作性呃逆、恶心、呕吐 (4)其他脑干综合征 (5)症状性发作性睡病、间脑综合征,脑MRI有NMOSD特征性间脑病变 (6)大脑综合征伴有NMOSD特征性大脑病变

27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1]拟订。 (1)主要症状: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肌肉蠕动或瞤动,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次要症状:肢体拘急痉挛,吞咽困难,语言蹇塞,甚者气短,呼吸困难。 (3)具有发病隐袭,进行性发展的特点。 2.西医诊断标准 采用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2011年发布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管理指南》中修订后的埃斯科里亚尔标准(将日本淡路岛制定的电诊断标准包括在内)[2]。 (1)诊断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肌萎缩侧索硬化)需要存在(阳性标准):①下运动神经元体征(包括肌电图有表现但在临床上未累及的肌肉);②上运动神经元体征;③症状和体征的进展。 (2)ALS的诊断信度标准:①临床确诊的ALS:在三个区域存在UMN(upper motor neuron,上运动神经元)和LMN(lower motor neuron,下运动神经元)临床体征或电生理学证据;②临床确诊的ALS-实验室支持:一个区域 UMN和/或LMN临床体征和患者有SOD1(Superoxide Dismutase-1,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致病突变;③临床很可能的ALS:在两个区域的临床UMN和LMN体征或LMN 电生理证据或UMN体征,有些UMN体征在LMN 体征的喙端;④临床可能的ALS:只在一个区域有UMN和LMN临床或电生理表现,或至少两个区域有UMN体征,或在这两个区域有UMN和LMN体征,UMN体征不在LMN体征的喙端。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诊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1]拟订。 1.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证: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少气懒言,肌肉萎缩,肌肉瞤动,食少纳呆,面色白或萎黄无华。舌质淡胖,边

外科护理常规(全)

目录 第一节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附1.胃肠减压的护理 附2.“T”型管引流的护理 附3.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第二节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三节甲状腺腺癌 第四节急性乳腺炎 第五节乳腺癌 第六节腹股沟疝 第七节腹部损伤 第八节急性腹膜炎 第九节胃十二指肠溃疡 第十节胃癌 肝癌 第十一节门脉高压 第十二节休克 第十三节脓毒败血症 第十四节胆囊结石及胆囊炎 第十五节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第十六节胰腺和壶腹部癌 第十七节胰腺炎 第十八节急性阑尾炎 第十九节结肠癌

第二十节直肠癌 第二十一节直肠肛管疾病 第二十二节肠梗阻 第二十三节肠瘘 第二十四节下肢静脉曲张 第二十五节腹主动脉瘤 第二十六节动脉栓塞 第二十七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二十八节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二十九节破伤风 第三十节蛇咬伤 第三十一节脾切除术 第三十二节丹毒 第三十三节气性坏疽 第三十四节腹腔镜手术 第三十五节小儿肠套叠 第三十六节先天性巨结肠 第二部分、泌尿外科护理常规 一、泌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泌尿外科专科护理常规(一)泌尿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1.尿石症 2.泌尿系损伤 3.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4.肾肿瘤 5.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6.肾上腺嗜铬 留置导尿管护理 一、留置导尿目的 1.抢救危重、休克病人时能准确记录尿量。 2.术前准备:盆腔内器官手术前留置导尿,以保持膀胱空虚,可避免术中误伤。 3.泌尿系统的病人,可便于引流及冲洗,减轻切口的张力,促进伤口的愈合。 4.解除尿潴留:对于截瘫、昏迷、会阴部有伤的病人,以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压疮。 二、尿管型号的选择 1.普通导尿选择16-18F的双腔气囊导尿管. 2.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女性衰竭病人,应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尿管. 3.前列腺肥大的病人,由于尿道粘膜弹性差,比较薄脆,容易引起尿道粘膜破裂,应选择型号较细尿管. 4.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手术后需要通畅引流以防止导尿管堵塞引起继发性出血,选择18-22F的双腔或三腔气囊尿管. 三、导尿的注意事项 1.掌握尿道解剖生理特点: 女病人插管的深度:插入尿道4~6cm有尿液流出再插入1cm左右 男病人插管的深度:插入尿道约20~22cm,见尿液流出再插入2cm左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痿病脊髓损伤诊疗方案word参考模板

痿病(脊髓损伤)诊疗方案 2013年 一、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为“痿病”进行诊断。 1)有典型脊柱骨折外伤史,于伤后立即发病。 2)以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瘫痪为主症。 3)西医学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萎缩,或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符合神经、肌肉系统相关疾病诊断者。 鉴别诊断 1)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症;筋脉失养、弛缓不收为其病机。 2)痹证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主症;外邪侵袭,经络痹阻为其病机。 3)风痱以四肢不收,废而不用为主症,常伴有舌体病变,言语不利;肝肾不足,脑髓失养为其病机。 2.西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骨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蒋位庄王和鸣)制定 1)神经检查:脊髓神经支配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区域是按照阶段分布的,截瘫后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及感觉完全或部分消失,因此可以根据截瘫平面推断损伤部位及病情进展。此外可通过检查腱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以及膀胱功能,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和水平等。 2) X线检查可显示脊椎骨折,脱位及病变的部位,性质与程度,以及手术术式及固定情况。 依据脊柱骨折外伤史+神经系统的检查+X线、CT、MRI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与下列疾病引起的截瘫相鉴别:脊椎结核、脊椎原发肿瘤、转移性肿瘤及颈椎病引起的截瘫均无明显的外伤史,病程进展缓慢,其中脊椎结核可有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并伴有低热、消瘦、血沉增快;脊椎肿瘤,病程进展缓慢,椎体破坏,椎间隙不变窄,无椎旁脓肿,有恶病质表现;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椎体前后及小关节均有增生。脊髓动脉血栓形成、急性脊髓炎、脊髓内外出血均无明显的外伤史,起病急骤,需CT、MRI检查鉴别。

痿病中医临床路径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为:BNQ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重症肌无力(ICD-10:G70、0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的诊断标准。 2.临床分型(改良Osserman分型) 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 肌萎缩型。 3.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痿病(重症肌无力)临床常见证候: 脾胃气虚证 脾肾两虚证 气阴两虚证 督阳亏虚,络气虚滞证 大气下陷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重症肌无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重症肌无力)的患者。 2、处于肌无力危象期;伴有严重的感染;伴发恶性肿瘤的重症肌无力,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通过四诊收集舌脉证特点,确定不同的证候类型。动态观察目睑下垂、肢体痿软、吞咽呼吸无力等主要证候变化,观察与脾胃、肾相关的纳差便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等证候变化,与气虚、阴虚相关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证候的变化,与督脉、络脉相关的眼球转动迟滞、颈脊无力、肌肉瘦削等证候变化,对主要证候及部分次要证候予以量化评分、判断疗效。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甲状腺功能;胸腺CT、心电图;肌电图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抗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自身抗体,肿瘤筛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气分析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胃气虚证:调补脾胃 (2)脾肾两虚证:温补脾肾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4)督阳亏虚、络气虚滞证:温补督阳,通畅络气 (5)大气下陷证:益气升陷 2、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注射、皮肤针、其她疗法如中医泡洗、推拿、穴位贴敷等。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肌无力症状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得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就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得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得变化,皮损得颜色、水肿、疼痛得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就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得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3)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

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与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得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2)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2)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合谷、内关、曲池等穴。 (2)病变位于眼脸部,遵医嘱用外涂药,应妥善包扎、固定,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1)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8) 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13) 眩晕诊疗方案 (19)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 (23)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28) 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 (34)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9) 痫病(颞叶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 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9)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4) 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8)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5)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69)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75) 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82) 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87)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 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1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周围神经干及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而发生的损伤,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损伤导致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1943年Seddon提出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种类型:神经断裂、神经轴突断裂、神经失用。 具体临床表现 1.指神经损伤:(1)多为切割伤;(2)手指一侧或双侧感觉缺失。 2.桡神经损伤:(1)腕下垂,腕关节不能背伸;(2)拇指不能外展,拇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或过伸;(3)掌指关节不能伸直;(4)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5)高位损伤时肘关节不能伸直;(6)前臂外侧及上臂后侧的伸肌群及肱桡肌萎缩。 3.正中神经损伤:(1)手握力减弱,拇指不能对指对掌;(2)拇、食指处于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指屈曲受限;(3)大鱼际肌及前臂屈肌萎缩,呈猿手畸形;(4)手掌桡侧半皮肤感觉缺失。 4.尺神经损伤:(1)拇指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2)呈爪状畸形,环、小指最明显;(3)手尺侧半皮肤感觉缺失;(4)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5)手指内收、外展受限,夹纸试验阳性;(6)Forment试验阳性,拇内收肌麻痹。 5.腋神经损伤:(1)肩关节不能外展;(2)肩三角肌麻痹和萎缩;(3)肩外侧感觉缺失。 6.肌皮神经损伤:(1)不能用二头肌屈肘,前臂不能旋后;(2)二头肌腱反射丧失,屈肌萎缩;(3)前臂桡侧感觉缺失。 7.臂丛神经损伤:(1)多为上肢牵拉伤;(2)上干损伤为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及腋神经支配之肌肉麻痹;(3)中干损伤,除上述肌肉麻痹外,尚有桡神经支配之肌肉麻痹;(4)下干损伤前臂屈肌(除旋前圆肌及桡侧腕屈肌)及手内在肌麻痹萎缩;累及颈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or综合征;(5)全臂丛损伤,肩胛带以下肌肉全部麻痹,上肢感觉全部丧失,上肢各种反射丧失呈弛张性下垂。 8.腓总神经损伤:(1)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2)踝关节不能背伸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3)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4)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9.胫神经损伤:(1)踝关节不能跖屈和内翻;(2)足趾不能跖屈;(3)足底及趾跖面皮肤感觉缺失;(4)小腿后侧肌肉萎缩;(5)跟腱反射丧失。 10.坐骨神经损伤:(1)膝以下受伤表现为腓总神经或胫后神经症状;(2)膝关节屈曲受限,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无收缩功能;(3)髋关节后伸,外展受限;(4)小腿及臀部肌肉萎缩,臀皱襞下降。 11.股神经损伤:(1)大腿前侧,小腿内侧皮肤感觉缺失;(2)膝腱反射减弱或丧失;(3)膝关节不能伸直,股四头肌萎缩。 12.闭孔神经损伤:(1)大腿内侧下1/3皮肤感觉缺失;(2)内收肌群麻痹萎缩,不能主动架在健腿上。 (二)诊断依据 1.常有外伤史:多合并有四肢骨折或关节损伤。 2.肢体姿势:周围神经损伤肢体呈不同程度畸形。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