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选读

经典著作选读
经典著作选读

读书感

一.认识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的心血,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彻底揭示了资本家的阴谋。科学的阐释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两大阶级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别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群体,而且无产阶级的利益在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下受到严重的损害和剥夺。对于劳动者而言,他们在社会中付出的劳动越多,遭受的剥削和折磨就越多,他们创造的财富越大,自身得到的财富比例反而更小,被剥夺的就更多。无产阶级如果想维护自身的利益,就必然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来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利益的分配表面上是公平的,工人劳动获取工资,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在这里利益关系是对立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里,工人没有权利参与其中。工人生存中所必需的资料是靠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换来的,而不是分配得来的,雇佣关系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工人用工资换取相应的生活资料,这是仅仅是一种交换行为,绝对不是分配。劳动在此时作为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就属于资本家,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分配是只属于资产阶级的,他们分配的是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内将全部剩余价值按照各资本家所占有的资本比例进行分配,分配后每个资本家得到的利润有多少,就决定了他们的资本有多少,因此,在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无限过大时,资本家就不断的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雇佣更多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壮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通过前期资本的积累,使市场上充斥着自由出卖自身劳动力的工人。马克思这样写道:“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时代中,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利益有所不同,资本家通过生产无休止的获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得到利润,作为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工人往往通过不断的劳动所得劳动力的价值满足自己对于生活资料方面的利益需求。

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的设置即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而排挤和剥夺无产阶级的利益,故而两大阶级已然从本质上产生了利益上的关系和矛盾。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以利润形式体现的剩余价值的无限增殖,而剩余价值则是无产阶级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为资本家创造出来。因此,两者之间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因为资本家所需要得到无限扩大的高额利润,是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并不想让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正是这种对立的利益关系,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无法从根本处调和,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两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表面上的调和。

二、资本论带来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中的思想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归根结底是社会利益分配的状况,而现阶段,经济利益分配又是整个利益分配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面临着来自于整个世界的巨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此时的利益分配得到合理的处理,就自然能够在发展中有更为快速的进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关系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整个国家能否顺利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调整经济利益关系,使经济改革和创新成为满足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平调整。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经济利益在整个社会中的分配和格局状态,尤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其自身的各种矛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及时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使其能够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通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矛盾的揭示,一方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两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性矛盾,另一方面指出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利益矛盾即便能够得到一定的协调,但却有可能导致更为尖锐的矛盾,这无疑需要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进行转变。马克思认为,工人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而资本家靠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得到资本的利润,资本家的这种非劳动收入,是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造成的。这些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生产资料公有制,那么在工资和利润的分配上就必须公平、公正,缩小收入差距,让所有人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分配制度的制定必然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利益分配上也必然出现诸多的特点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百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只能通过立足于长远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才能对固化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使中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获益,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在经济利益分配制度的制定上,应更加重视各方的利益权衡和和内在矛盾的处理,从而来实现经济利益各个方面的和谐与统一。

经济学发展史

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大致划分为六个阶段: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古典学派;

●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主义;

●后凯恩斯主义时期;

●新自由主义对主流经济学的反攻时期

一.重商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早期的经济研究侧重于经济政策,研究领域侧重于流通领域。早期的经济政策研究在主张政府干预、保护贸易这一点上特征突出,经济学家把这一时期(15-17世纪)的经济研究概括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者坚信,对外贸易是国家致富的唯一手段。在国际金融制度得到高度发展以前,对外收支逆差必须用现金弥补,而国际间唯一可接受的现金形式是金银,因此贸易赤字会导致国库空虚,反之则国库殷实。从中可得出结论,出超将带来国内经济增长,而入超会使国内经济萎缩。这种思想迎合了当时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需求,并在事实上引导了十七、十八世纪的商业革命。

二.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派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从起飞到昌盛时期的主流经济学派,它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既是对封建旧制度以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想的批判,也是对经济自由主义新时代的呼唤和论证。

古典经济学信奉经济自由主义。他们坚信,自由竞争市场势力的自发作用能够保证经济生活的协调和稳定增长,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他们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但他们认为,国家只需充当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守夜人”。

1.亚当?斯密

(1)著作《国富论》

(2)观点:把个人利己行为与社会财富和经济福利内在地统一起来

(3)结论:价格调节(市场竞争价格)经济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秩序

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明确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于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就成为《国富论》的主题。

斯密看来,国民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后者又取决于分工。斯密进而以交换来解释分工产生的原因,指出分工的程度取决于交换的能力或市场范围,

货币只是一种流通工具。斯密区分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然而他又认为商品的真实价格由工资、利润、地租三部分构成,由此他第一次将社会分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他认为,资本积累是发展生产的另一必备条件。

2.马尔萨斯

(1)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人口原理》

(2)观点:生产率每前进一步都会伴随着人口无节制的增长

(3)结论:人口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在他的人口论中,马尔萨斯从两个前提出发:一、事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二、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在这两个前提下,他断言,人口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比率增加,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因此,人口的增加会受到生产资料的限制。由于马尔萨斯试图证明劳动人民贫困和失业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而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无关,因此,他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代表。

3.大卫?李嘉图

(1)著作:《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2)观点:劳动价值理论

(3)结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指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但并不是个别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实际所耗费的劳动,而是必要劳动。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他们的绝对价值。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他是表现其它商品价值的媒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分配理论。他认为,在既定的收入格局下,地租是主动的,首要的,最有保证的;工资有其固定不变的法则和水准,是发展生产不得不支出的代价;利润则是支付了地租和工资之后的余额,最容易受到损害。

4.穆勒

(1)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

他规定了使用价值、价格、价值(交换价值)的定义。他将价值分为市场价值和自然价值。市场价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自然价值决定于它的获取难度。他第一次提出了信用与物价的关系。

他完全接受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但他的论证方法不同,他比较的是同量劳动的不同效率或产量。

他考察了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批判了奴隶制和封建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肯定,但认为需要进行改良,对经济自由主义和干涉保护主义采取折衷,提出了适度干涉主义。

5.马克思

(1)著作:《资本论》

一般认为马克思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发展了剩余价值学说,并分析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马克思是第一个充分利用历史唯物观和辩证法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经济研究领域。他

还在穆勒的基础上,解释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客观上,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自身矛盾所带来的危机,加强了经济调控,而经济学也进入了下一个时代—新古典时代。

三.新古典经济学

1、1870年前后,英国的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人瓦尔拉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

内容及影响:发现和分析了需求、效用和偏好,进行了一般均衡的分析;引发了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开创经济学新课程。

新古典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的经济理论。它的基本观点和古典主义相同,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同时它也融合和吸收了其它一些学派的观点。它渊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所谓“边际革命”。当时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了以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他们使用抽象演绎法、边际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和数理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边际效用理论、时差利息论和一般均衡论等在内的理论体系。它把市场现象归结为个人选择的结果,着重解释在技术知识、社会习惯以及资源稀缺的约束下,个人在市场上进行的主观评价和选择,会导致市场过程的协调和均衡,进一步证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确性。

2、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发表著作《经济学原理》

内容及影响:综合了当时各种经济理论,使经济学走出象牙塔,成为备受政府和社会重视的学科;其剪刀均衡价格论把供给和需求曲线综合在一起,使经济学向简单化、直观化、定量化迈进了一大步。

马歇尔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和人,注重对人的心理和动机分析。他利用连续原理、边际方法和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需求理论、供给理论以及二者的作用下的均衡价格理论,力求说明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作用如何作用、如何达到均衡,从而决定商品价格。在均衡基础上,他讨论了分配理论,指出存在四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对生产有贡献,并说明了这四种要素的价格决定。

四、凯恩斯革命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

代表人物:凯恩斯

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影响:开创了干预主义时代,成战后经济学主流。

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对西方经济学界和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把凯恩斯《通论》的出版称为“凯恩斯革命”,认为凯恩斯在西方经济学中进行了一次思想革命。凯恩斯是对西方国家已经并且正在奉行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理论论证,这一理论论证反过来又成为西方国家实行政府干预的依据。美国新政和《通论》的关系说明了这一点。《通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新政的实践所作的理论说明,这种理论又反过来为新政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新政的发展。五、后凯恩斯主义时期

代表人物:萨缪尔森

贡献:把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混在一起,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理论,该理论在政策实践中被广泛运用。

六、新自由主义对主流经济学的反攻时期

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在西方国家的“滞涨”使经济学家重新审视凯恩斯主义

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哈耶克、西蒙斯、卢卡斯

观点:货币主义、自由放任、理性预期是他们与新古典综合派斗争的理论武器

阅读经典著作心得感悟【精品】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培养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好的习惯使我们受益,坏的习惯则是我们行动的障碍。好的习惯有:坚持“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学习的脚步不能稍有停歇,定期为自己充电。职场网阅读经典著作心得感悟资料,提供参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红楼梦》作为国学经典,引得无数学者为之“折腰”,出了许多的“红学家”。今天,我便也来当一回这红学家,谈谈我读红楼的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待以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 导论 1、人类为什么要组织起来:实现自足。 2、政治学要处理好的关系:①神权与俗权的关系,涉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如何安排的问题。 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涉及到社会自律与政府管制的尺度如何把握的问题。 ③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集体、局部与整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④平等与等级的关系,涉及基于社会差别的公民权利和社会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⑤自由与权威的关系,涉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如何划分的问题。 ⑥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范围与政府权力界限如何界定的问题。 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的内容和条件如何确定的问题。 ⑧大众与精英的关系。涉及大众参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涉及权力结构以及地域分布如何安排的问题。 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涉及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 3、为什么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所讨论的议题是永恒的,它们所阐发的价值取向 和道德意义是永恒的,它们的话语是政治思维永恒的源泉。是时代的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著作,而它们的内容却又都有超时代、永恒的意义……它们是我们了解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它们也是构成我们对西方人的了解所需的知识的核心。 三种研究方法:①历史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认为,对于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把它置于它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并且是对于某种特定政治事实的反应,研究者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揭示历史当中的“伟大传统”。 ②哲学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政治思想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复活历史上的巨人,而在于更新今天的生活,解决今天的问题。 ③语境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通过分析思想家的语言环境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各种思想的真实含义,如主权、平等、权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理想国。 1、柏拉图式的爱情:追求心灵的沟通,排斥肉欲。 2、柏拉图的评价:正如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柏拉图在思想领域也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他就是思想 界的耶稣。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欧洲哲学传统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是由对柏拉图

《大学》导读

一、《大学》解读 当代儒学大家熊十力(1885-1968)在《读经示要》卷一讲《大学》中说:“吾少时不解《大学》明德,阅康成(郑玄)注,只训释文句而已,觉其空泛无着落。阅朱注,以虚灵不昧言,始知反诸自心。及读阳明咏良知诗,则有大诧异,怀疑万端,苦思累年不得解。偶阅《列子》忽尔触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须向天地万物同体处即万化大源处认识本心。现前虚灵不昧者只是本心之发用,而未即是本心。虚灵者动相也。动则可以违本也。唯动恒寂,乃是本心通体呈现。阳明诗指出无声无臭之独体是乾坤万有基,此乃于虚灵而识寂然无扰之真,方是证见本心。”5此与朱子虚灵不同。熊氏此说可以作为解读《大学》的一个入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以上文字是被朱子称为“经”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全书的总纲维,即整个儒家修养的根本宗旨。所谓“明明德”,明,彰显;明德,光明的德性。“明明德”即指彰显光明的德性。“亲民”,二程释“亲”为“新”,这样,“亲民”就是“新民”,与后文“苟日新,日日新”相衔接。但事实上,“亲民”,可以看成是孟子“亲亲而仁民”的缩写。这样看的话,所谓“亲民”即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像“爱亲”一样去“爱民”。这样理解也并不违背儒家伦理的基本思想。“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之义。所谓“至善”,是指绝对的善,纯粹的善。后文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即是心灵在认识到“至善”的意义之后就有定力;静,指心灵能不受外来刺激的干扰而安静;能不受刺激的干扰,当然就自安于其所处的任何环境和条件;安而后能虑,能够安定,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虑而后能得,只有满足上述条件去思考,才可能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子认为是讲三纲领的关系的。所谓“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6其实,可以将其意思扩展到八条目乃至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说法。 格物:格,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郑玄释“格”为来,朱子解为“至”,王阳明训为“正”,越来越具有主观性。格物就是要能通过对事物的隐显,阴阳全方位的观察推究,而观察其基本规律与道理。在八条目之中“格物”和“致知”又是其中的基础。 八条目则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式上看前者都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有些人可能会慨叹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只要我们理解了“近道”的思想,以及道德成长的历程,也就理解了为何《大学》会有如此的概括。 “近道”即接近道,近于道。虽不即是道,但于道为近。要求一切人都自觉地在道上是不现实的。然而,不论人们自觉与否,他们都不离道。所有努力即是能够使不自觉变成自觉。就自觉的方面言,只能是近道。

走进名著阅读经典

走进名著阅读经典 走进名著阅读经典 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洪春幸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现代汉语词典》)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让我们的孩子走近经典、阅读名著,已经成为语文界、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愿望。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的座谈会纪要,季羡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实施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引导孩子阅读经典名著。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增加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建议主要包括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小学生和经典名著的距离有多远,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别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你可以不必担心孩子领悟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其实,当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中,脸颊红红、目光灼灼时,我们已无需多言,经典名著对于头脑的启迪自有其时,也自有其序。 小学阶段经典名著的教学,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了解名著,引领孩子走近名著,激发孩子热爱名著。我们应该把期待的目光放长远一些,再长远一些,一本经典名著不会也不能教会孩子学习语文,但它应当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觉世界,激发他们心中温柔的、微妙的感觉。 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著都不多,并且都是节选改编的,这当然是考虑了种种原因,还有教材选文标准长期争议不下又相互妥协的结果,本文暂且

不论。但是,这仅有的几篇经典名著的“影子”,应当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比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小学阶段经典名著教学的基本精神应该是:教与学全方位向名著开放。 教与学向名著的作者开放。名著的作者当然是名家,是一个文学名家、文化名家,认识名家就是一种素质、一种品位。名著的作者在孩子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理想的化身、神秘的偶像,是点燃孩子心中对名著向往之火的一个易燃点。 教与学向名著的经典情节开放。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名著都是节选改编的,孤立缺少联系,单薄失去趣味。一次,我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有学生问:“这个故事中原本有许多有趣、聪明的计谋,为什么这里都没有了,”原来他读过《三国演义》,知道“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认为阅读原著要比读课文更快乐、更有趣。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了解与“赤壁之战”相关的三国故事,把他们带入了《三国演义》的原著天地。 教与学向名著的人物开放。名著和名著中的人物是相映生辉的,没有《西游记》当然不会有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的横空出世,《西游记》更加熠熠生辉。学生对名著的喜爱主要表现在对名著人物的喜爱,对某个人物的喜爱之情往往会成为孩子搜寻名著、阅读名著的主要动力, 而对某个人物了解的多少又往往会成为小伙伴之间炫耀的资本。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从多种途径获得的《西游记》知识,教学向孙悟空的“前尘”“后事”延伸,可以有效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并可转化为对《西游记》的阅读欲。 教与学向名著的时代背景开放。名著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名著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处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的,了解一点背景知识,有利于孩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 The Selected Classics of Politics in China 杨建党 一、课程简介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是政治学原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熟悉先秦经典《论语》、《尚书》、《大学》、《孟子》、《商君书》、《韩非子》等,秦代以后经典《春秋繁露》《封建论》、《贞观政要》、《朱子语类》、《明夷待访录》等,近现代经典《康有为政论集》、《大同书》、《变法通义》、《建国方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政治学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重点研读若干代表性篇章,据此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德治政治、专制主义等,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思想,进而掌握阅读中国政治学原典的方法,培养与提高其对经典的兴趣。 The Selected Classics of Politic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y of political science. Through this course,students can study some classical works of three stages, including the Pre-Qin Period, after the Qin Dynasty,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times. Students needs to read the book include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un Qiu Fan Lu, Kang Youwei's political commentary. This course focuses on a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chapters to understand China's long history of virtue , despotism, etc. The purpose i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deas of Chinese Marxism, but also to master the way to read the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儒家与儒家经典 一、原儒、汉儒与宋儒 二、儒家经典及其注疏 三、现代化视域下的儒家文化

国际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经典著作选读书目 1.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2.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10月版. 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4.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5.罗伯特·吉尔平:《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东方出版社,2011年 版. 6.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 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7.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8.罗伯特·基欧汉、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年8月版. 9.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版. 10.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七版),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1.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2.苏珊·斯特兰奇:《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 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3.苏珊·斯特兰奇:《疯狂的金钱:当市场超过了政府的控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年11月版. 15.科恩:《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6月版. 16.考克斯:《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 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7.约瑟夫·M.格里科、G.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 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8.乔纳森·科什纳:《货币与强制:国际货币权力的政治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9.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1.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形态》,商 务印书馆1990年版. 22.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

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

小学生必读中外名著书目 中国文学名著: 1、《西游记》 2、《水浒传》 3、《三国演义》 4、《红楼梦》 5、《论语》 6、《朝花夕拾》 7、《骆驼祥子》 8、《繁星·春水》 9、《呐喊》10、《女神》11、《子夜》12、《家》13、《雷雨》14、《围城》 社会科学与艺术: 1、《上下五千年》 2、《世界五千年》 3、《苏菲的世界》 4、《理想国》 5、《共产党宣言》 6、《法律的故事》 7、《漫话圣经》 世界文学名著精读(少年版)每套50册: 1、《简?爱》 2、《呼啸山庄》 3、《傲慢与偏见》 4、《名利场》 5、《爱玛》 6、《雾都孤儿》 7、《大卫?科波菲尔》 8、《鲁滨逊漂流记》 9、《格列佛游记》10、《金银岛》11、《德伯家的苔丝》12、《牛虻》 13、《蝴蝶梦》14、《爱丽斯漫游奇遇记》15、《红字》16、《嘉丽妹妹》 17、《海狼》18、《教父》19、《飘》20、《斯巴达克斯》21、《爱的教育》22、《堂吉诃德》23、《变形记?审判》24、《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25、《汤姆?索亚历险记》26、《高老头》27、《欧叶妮?葛朗台》 28、《悲惨世界》29、《巴黎圣母院》30、《三个火枪手》31、《基督山伯爵》 32、《茶花女》33、《红与黑》34、《包法利夫人》35、《漂流朋友》 36、《娜娜》37、《约翰?克里斯朵夫》38、《神秘岛》39、《海底两万里》40、《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41、《复活》42、《安娜?卡列尼娜》 43、《父与子》44、《童年》45、《钢铁是怎样练成的》46、《好兵帅克》 47、《吹牛大王历险记》48、《少年维特之烦恼》49、 《戈拉》 50、《百年孤独》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 一、名词解释 1、小农伦理:在农业社会里,人们被局限在狭小的生产和生活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劳动时所形成的一些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 2、“卡夫丁峡谷” (1)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2)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指:由古代原始公社演变而来的俄国农村公社,由于保存了土地公有制,在俄国社会给予必要垫款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同时存在为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的情况下,有可能绕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某些阶段以及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而选择另一条继续向前发展的道路。这样就可以避免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受的波折和灾难。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则是指: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生产阶段。这既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本意是制度内跳跃而非制度间跨越,应该理解为“跳跃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3、血缘婚:又称“血族婚”或“血缘家庭”,指同一血缘家族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但禁止不同辈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 4、斯考切波:“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国家不能简单看作是利益竞争的公共舞台、竞争性力量的裁判或支配阶级的工具,它是一种具有自身运行逻辑与利益的自主结构,具有追求自己偏好和利益的性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贯彻自己的意志,不一定与社会支配阶级融为一体并维护其利益。 这是因为,国家是一种依赖于从社会中提取资源并进行分配的组织。一旦资源被提取出来,这些资源所投向的目标可能会偏离现存支配阶级的利益,并用来强化国家自身的自主性。 二、简答题 (一)《共产党宣言》 1、写作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统治的确立; (2)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国际工人运动与社会阶级斗争; (3)马恩从事理论研究与理论斗争; (4)实践斗争。 2、主要内容 (1)资产者和无产者 ①论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 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

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

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郭兆凯 12级经济二班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郭兆凯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的最明显的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科斯在此所说的“价格机制的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交易费用。科斯认为,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其原因是由于企业在协调生产时所花费的成本相比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outlines 1、阅读经典著作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2、现在人们越来越少阅读经典著作,原因是 3、作为大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考试范文 作者:新东方周雷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classics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reading the classics is both important and beneficial to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growth of the young people. to me, nothing can bring more joy and happiness than reading those masterpieces created by great figures like confucius and cao xueqin. i believe works like the 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and 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 can drastically elevate one s aesthetic taste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however, the modern society is full of temptations. compared with tv soap operas, sport events,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研究生作业)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论文题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对现代 炼化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考生姓名:阿不都热合木.托乎提 学号:2011313017 所在院系: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化学工程与技术(2011年级) 任课教师:董贵成 完成日期:2011 年 11 月 20日

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再生产理论对现代炼化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阿不都热合木。托乎提董贵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昌平 102249) 摘要:通过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理论其再生产理论,认识《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社会生产的规律、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并提出了《资本论》再生产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点。 关键词:《资本论》; 再生产理论; 企业管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其中再生产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认真学习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搞好企业管理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而且,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基石就是《资本论》。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1](P79)“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P548)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列宁说,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2](P429)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3](P596)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那么〈《资本论》无疑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坚实的基石。离开这一坚实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就会坍塌;牢牢地站立在这一坚实的基石之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列宁曾经说过:“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但他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的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4](P145)

最值得一读的49本经典书籍

最值得一读的49本经典书籍 阅读经典书籍可以增加你的学习经历。原因在于,这些经典书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让你透过不同“镜头”审视问题,而且它们极有可能与未来相关。阅读经典书籍是个绝妙的脑力练习,将会赋予你强大的智力工具。 有许多受信赖的推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经典好书。这些推荐可以在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 r J. Adler)和查理·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的《教你如何读书》(How to Read a Book),苏珊·怀斯·鲍尔(Susan Wise Bauer)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思维》(The Well-E ducated Mind)中找到,我认为他们推荐的书籍都是高质量的。你可以阅读他们推荐的完整书籍信息(附有如何阅读的建议),但在这里我直接列举这两本书共同推荐的书籍书名。 虽然我相信任何一本他们推荐的书籍都很精彩,但为了保险起见,我认为他们一同推荐的书籍很伟大。 事不宜迟,以下是推荐的书籍,附有亚马逊链接以及免费下载地址(如果有的话): 小说 唐吉诃德(塞万提斯)- 下载 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 下载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下载 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 下载 红字(纳撒尼尔·霍桑)- 下载 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 下载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下载 罪与罚(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下载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下载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 下载 审判(弗兰兹·卡夫卡)- 下载 自传和回忆录 忏悔录(奥古斯丁)- 下载 蒙田随笔全集(蒙田)- 下载 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 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3、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4、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5、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 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自然 科学家掌握辩证思维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理沦自然科学的发展。】 6、简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深刻批判的杜林关于价值的五种谬论。 【答:在《反杜林论》第二编第五章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分析和深刻批判了杜林关于价值的五种谬论,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这五种谬论分别是: 1)杜林的生产价值论。 2)杜林的“分配价值”论。 3)杜林关于人力的花费计量一切价值的谬论。 4)杜林关于再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谬论。 5)杜林关于工资决定价值的谬论。】 三、辨析题 1、黑格尔明确指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答:该命题错误。黑格尔的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其并没有说“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恩格斯认为,现实性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曾经是现实的东西,随着必然性的消失变为不现实,并被新的现实所取代。黑格尔不敢推出这一革命性结论,由于他所代表的是具有两面性的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有软弱性和保守性,他们不敢公开向封建制度挑战。在这一命题中,他一方面通过辩证法要求变革,他认为现实的才是合理的,不现实的即为不合理,因而是不应存在下去。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故意不说后半句话,表明不愿与封建专制社会对抗,不愿失去统治阶级给他的利益和荣誉。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恩格斯才能推出彻底革命的结论。】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庸俗唯物主义。 【答:该命题错误。 (1)庸俗唯物主义简单地把人脑与胆、胃相比,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胆排出胆汁、胃排出胃液一样,这样就把意识的主观特征抹煞了,这就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取消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具有三个局限性:⑴机械性,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⑵形而上学性,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⑶不彻底性,即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非历史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是马哲产生之后产生的,是哲学上的倒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哲学史上有重要贡献。 所以,不能把形而上学和庸俗唯物主义混为一谈。】 3、费尔巴哈绝不希望废除宗教,因而是无神论者。 【答:该命题错误。 (1)费尔巴哈确实是无神论者,他在反对宗教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对传统的宗教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针对宗教的危害他勇敢地提出了“政治代替宗教,人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的口号。 (2)但是同时他并且没有主张彻底地废除宗教,他在提出取消人格化上帝的宗教后,又提出了要建立起爱的宗教。】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内在地统一起来的? 【答:马克思主义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首先,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在于它们目的的一致性,即都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斗争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无产阶级有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使无产阶级认识到了自身受剥削和压迫的根源,意识到了自身的地位和伟大使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指明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的光明之路,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则。 其次,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还在于它们在逻辑上形成前提、论据和结论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他们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使无产阶级有了完备的斗争武器。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深刻认识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才能真正弄懂并掌握整个马克思主义。】 2、如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应当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大量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存在于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否认或回避矛盾的想法及态度是不正确、不可取的。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并妥善解决矛盾。我们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及解决的方法。 第一,从矛盾的性质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体上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当然,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仍将长期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解决矛盾的途径,应当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地得到解决,而不是像以往社会那样,最终要通过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根本改变社会制度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是成长中的社会,其矛盾是由于其不成熟、不完善而引起的,因此,只能随着社会制度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原有的矛盾无从解决,还会产生新的更大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在总体上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在总体上必须采取非对抗的方法去解决。从根本上说,现阶段,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为此,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