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三编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唐诗概论

第二章王维

第三章李白

第四章杜甫

隋唐五代历史起讫

隋唐五代十国宋

581 618907960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1、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2、五代文学以词成就为主,放在下编。

3、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后期下启两宋文学,一般又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唐代文学概说

1、唐诗是有唐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2、唐与宋代散文一起构成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高峰,涌现出了以韩、柳为领袖的古文运动,并产生了“唐宋八大家”。

3、唐传奇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发展而来,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成熟。

4、词在初唐出现,中唐得到发展,晚唐五代呈现出繁荣局面。

第一章唐诗概论

一、唐诗繁荣的表现

1、数量多。清编《全唐诗》共900 卷,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多人。加上后人辑录《全唐诗逸》、《全唐诗补编》,共收诗近52000首,有名姓可考者2300多人。

2、质量高

唐代诗歌经过百余年的改革发展,到了开元、天宝年间,“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

3、作者群空前广大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备。

且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诗人。

4、体裁完备,风格流派多样

中国古典诗歌各种体裁到唐代“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

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沈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唐代诗坛出过:风格华丽壮美的初唐四杰,精工纤巧的大历十才子,闲雅淡远的山水田园诗派,慷慨豪壮的边塞诗派,平易通俗的元白诗派,奇警崛峭的韩孟诗派,精深婉丽的温李诗派,形成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

5、题材内容丰富多样

唐诗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个领域,举凡朝政得失、国家兴衰、将相忠奸、战事胜负,与宫廷的歌舞宴乐、民间的渔樵耕织、官吏的诛求贪婪、民生的哀怨疾苦、中外的通商聘问、边塞的祭神牧猎,及祖国山河景观、田园风光、琴技棋艺、书法画境,各种素材无不入题。

从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致君尧舜、立功边陲的壮志,到隐逸山林的闲趣,思恋情人的

哀怨;从饯别送行、羁旅思亲的离愁别恨,到类举不第、落魄淹蹇的牢骚怨恨,各种情感均得抒发。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诗之所以能够出现繁荣局面,一方面固然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和变革的结果,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即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1、内因:从诗歌发展自身来说,唐诗繁荣是先秦汉魏六朝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并逐渐与学术分离,淡化了政教功利目的,从而自觉追求审美,发展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诗歌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等也逐渐发展成熟,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外因

外在原因,客观可能性:

1)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人充满自豪感与自信心。

2)思想开放,学术自由,儒释道三教都得到了发展。

3)政策开明,中下层文人入主文坛,打破世族垄断。

4)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融合频繁,兼收并蓄。

5)统治者提倡,爱好诗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

三、唐诗发展分期、概况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1、初唐(618-712)新陈代谢期

2、盛唐(713-765)繁荣鼎盛期

3、中唐(766-835)再度中兴期

4、晚唐(836-907)夕阳晚照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云: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

1、初唐(618-712)

初唐从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到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经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武后(新朝)、中宗、睿宗、玄宗诸帝,与隋代诗歌一起,属于唐诗的新陈代谢期,可分为前后五十年。

前五十年的诗坛盟主多为隋、陈旧臣,主流仍是齐梁诗风,真正超脱流俗的是王绩的隐逸诗风和王梵志的通俗俳谐。

后五十年有两大潮流,一是以沈宋、文章四友为代表的宫廷文人,内容无足道,但声调格律精工,对律诗的定型与繁荣做出了较大贡献;一是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的诗风革新派,在拓展诗歌内容和风格上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盛唐诗繁荣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唐四杰”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1、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2、风格上与宫体诗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

3、形式上改造了宫体诗,其中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他们的诗歌创作,代

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

2、盛唐(713-765)

盛唐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帝。盛唐诗坛璀璨晶莹,美不胜收,不仅是唐诗的顶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盛唐继初唐诗歌革新之后,把建安风骨融入六朝绮丽,开创出一代新风,各种诗歌体裁均有革新创造,不仅出现了两大著名的诗歌流派,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也涌现出了李白、杜甫两颗诗坛巨星。

1)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代产生并影响到中晚唐的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以及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该诗派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2)边塞诗派

盛唐时代产生的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之一,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崔颢等。以描写边塞风光、表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思乡怀亲的情思为主要内容,也展现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和雄心。诗风慷慨悲壮,洋溢着昂扬的时代精神。

3、中唐(766-835)

一般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太和九年元年(835)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0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

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如以元、白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还有自成风格的柳宗元、刘禹锡等著名诗人。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中唐诗风的转变

1、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约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后期:自贞元到长庆年间,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起初是孟郊和韩愈的交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此外还有张籍、李贺、李翱、皇浦湜等。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其次是“笔补造化”说,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它,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风格。

韩孟诗派理论主张的意义。韩孟诗派的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2)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形成于中唐的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元稹、白居易、王建、张籍等人。这派诗人取法于杜甫等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1) 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坛,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率领一批新的诗人写新乐府,作诗务实、尚俗和务尽。

(2)元白等人的新乐府诗创作,是承杜甫的新题乐府而来。他们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3)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小碎篇章”,加上他们的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元、白的这些诗,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诗歌的传统规范和模式,打破了诗歌创作的神秘性和典雅的贵族气,使其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

4、晚唐(836-907)

晚唐从唐文宗开成元年到唐昭宣(哀)帝天祐四年,历经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昭宣帝七帝。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之中,已经流露深厚的感伤气氛,他们那些沉迷声色的诗,更显示了精神的没落和空虚。这种倾向到唐末表现更为严重,与这种内容相适应,晚唐诗的风格形式也日益向着华艳织巧的形式主义发展,这是晚唐诗中占比较主要地位的潮流。

在黄巢起义前后,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作家继承了中唐白居易新乐府及韩柳古文运动的传统,以锋芒锐利的诗歌和小品文反映了唐末的阶段矛盾。

第二章王维

1、王维生平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号称“诗佛”,与“诗圣”“诗仙”鼎足而三,而且精通书法(草隶)、绘画和音乐(《霓裳曲》)。

王维《雪溪图》

王维在绘画上以“破墨”山水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的开山祖师。

王维向佛

酬贺四赠葛巾之作

野巾传惠好,兹贶重兼金。

嘉此幽栖物,能齐隐吏心。

早朝方暂挂,晚沐复来簪。

坐觉嚣尘远,思君共入林。

2、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一心向佛,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

王维诗歌大致分为四类:其一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其二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三乡情、友情、爱情诗,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其二、《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其四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3、王维诗歌的艺术个性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

绘画,故能够在他的诗歌尤其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一

绘画是空间艺术,讲究经营位置,布局构图,以及虚实相生等技巧。王维以画入诗,其笔下山水景物的布局显得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富于图画美。

《山居秋暝》

《使至塞上》

《辋川闲居赠裴迪》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边塞诗《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他诗句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田园乐》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二

绘画以色彩、光线、线条为其语言艺术,表情达意。王维诗歌也能够充分调动绘画的这些手段,塑造意境,传达情怀。

《辛夷坞》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首句抓住“朝雨”“客舍”“柳色”,为送别勾画了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这样一来,送别的气氛就不是伤悲,而是轻快明朗的。尾联用最能表达感情的事和语言入诗。他不说送别时的其它种种活动,而只提取把酒相送的一句话,真挚的友情和豪壮的胸怀皆有,既充满人情味。所以,这首诗被人们谱成曲,成为千古传唱的别离歌。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其他诗句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三

王维还善于利用心理学上的“同时反衬现象”,来描摹自然界的音响,以之刻画景物,创造意境,传达心情。

《竹里馆》

《竹里馆》

《鸟鸣涧》

《鹿柴》

其他诗句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小结

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来创作诗歌的,所以他的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和音乐的美感,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

思考题

一、概念解释题:

1、“四唐”;

2、山水田园诗派;

3、边塞诗派;

4、韩孟诗派;

5、元白诗派。

二、问答题:

1、唐诗繁荣的表现以及原因。

2、王维诗歌的艺术个性。

3、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4、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想象奇特,往往与夸张、拟人结合在一起。

3、诗歌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

4、诗歌语言率直、自然、不加雕饰。

1、主观色彩

1、李白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江上吟》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王世贞评价李白诗歌“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艺苑卮言》),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喷涌而出,形成江河奔腾式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诗情。

1)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鸣皋歌送岑征君》对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珠。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

《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第一人称反复出现

他得意了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

天,我独不得出!”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怦訇震天鼓。”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需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2、想象奇特

李白诗歌想象奇特,其想象往往与夸张、拟人结合在一起。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想落天外、匪夷所思的想象、夸张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想落天外、匪夷所思的想象、拟人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新——《劳劳亭》

楚山秦岭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江。——《白云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3、李白诗的意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1)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2)优美意象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

明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下独酌》

4、诗歌语言率直、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赞美朋友诗歌的这两句诗就是他诗歌语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诗歌语言率直、自然、不加雕饰,具有清水芙蓉般的美,活泼自然,通顺流畅,叫人一读难忘。例如: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端。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仙“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他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中晚唐韩愈、李商隐等诗人都对他推崇不已;宋以后,论诗者皆李杜并称。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杜诗艺术成就

1、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

2、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况;

3、赋的手法,寓主观评断于客观叙述之中;

4、语言精炼准确;

5、成功运用多种诗体。

1、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通篇从咏怀叙起,每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稷契本怀,然后写仕既不成,隐又不遂,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宕之致。此即所谓“沉郁”也。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末叙抵家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认是咏怀本意。全诗以议论为主,杂以叙事,议论有所自,续事有所归。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层次分明。篇幅虽长,却相当紧凑,语言洗炼而有概括力,其风格沉郁顿挫。短诗再如《月夜》《梦李白二首》等。

2、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件,加以高度概括,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卒的机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

3、寓主观评断于客观叙述之中

杜诗多用赋的手法,寓主观评断于客观叙述之中。杜甫能够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寓讽刺于叙事之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丽人行》中对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只是从他们的服饰、饮馔的行动上作具体的刻画,不显加谴责,而讽意自见。

4、语言精炼准确

杜甫诗歌的语言有时也像李白一样清新自然,不加雕饰,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在于凝练,

它有着千锤百炼的精当与准确。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作都是经由千锤百练而出,而且是屡经改削的。他自己有“新诗改罢自长吟”语,还常和友人们讨论,《春日忆李白》:“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例如《登高》等。

5、成功运用多种诗体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运用了当时所有导诗体,并有所发展,是众体兼长的诗人。如乐府诗,以前一般用古体来写古事,杜甫用乐府体写时事,并根据内容自拟题目,如《兵车行》、《丽人行》等。他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绝句虽不如李白、王昌龄那样杰出,但也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绝,数量较少,成就亦稍为逊色。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诗歌传统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受《诗经》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受《离骚》的影响;其缘事而发,受汉乐府的影响;其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受建安诗歌的影响。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诗的语言及意象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

从唐诗的发展看,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的诗人。无论是思想感情、人格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杜甫都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杜诗的主要内容

①、爱国忧民诗

②、咏怀抒情诗

③、写景咏物诗

④、思乡怀友诗

⑤、咏史怀古诗

⑥、题画论诗

①、爱国忧民诗

《兵车行》

《春望》

《石壕吏》

《丽人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②、咏怀抒情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写景咏物诗

《望岳》

《房兵曹胡马》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登高》

《登高》赏析

主题:诗人流寓夔州时深秋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杨伦《杜诗镜铨》称“杜集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此诗自当古今七言律第一”。

对仗精工:四联皆对仗工稳,句句合律,且有句内自对。胡应麟《诗薮·内编》:“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写景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

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

语言精炼,含蓄深刻: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登岳阳楼》

④、思乡怀友诗

《月夜》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⑤、咏史怀古诗

《蜀相》

《八阵图》

《咏怀古迹》其三

⑥、题画论诗诗

《戏为六绝句》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李白的思想

儒、道、侠、纵横家几种思想的融合在一起,以道家思想为主。

李白诗歌的内容分类

李白是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李白更是时代精神的艺术升华。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1.表现理想

2.蔑视权贵

3.描写河山

1.表现理想

《行路难》(其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蔑视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3.描写河山

《蜀道难》

《望天门山》

《渡荆门送别》

《早发白帝城》

《望庐山瀑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独坐敬亭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中国古代文学1(专升本)

平顶山学院 补考 课程:中国古代文学1(专升本)总时长:120分钟 1. (单选题) 文学艺术起源于( )(本题 2.0分) A. 人类的阶级斗争 B. 人类心灵感情的表现欲望 C. 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D. 人类的生产劳动 答案: D 解析: 无 2. (单选题) “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建安文学( )(本题2.0分) A. 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内容 B. 歌颂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C. 批判了社会中的黑暗面 D. 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答案: D 解析: 无 3. (单选题)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本题2.0分) A. 《汉书》

B. 《史记》 C. 《春秋》 D. 《战国策》 答案: C 解析: 无 4. (单选题) 提出自己写史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是( )(本题2.0分) A. 左丘明 B. 孔丘 C. 司马迁 D. 班固 答案: C 解析: 无 5. (单选题)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本题2.0分) A. 《尚书》 B. 《左传》 C. 《国语》 D. 《战国策》 答案: B 解析: 无

6. (单选题) 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本题2.0分) A. 盘古开天辟地 B. 女娲造人 C. 后羿射日 D. 黄帝战蚩尤 答案: C 解析: 无 7. (单选题) 《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本题2.0分) A. 史传散文 B. 纵横家书 C. 杂家著作 D. 志人小说 答案: C 解析: 无 8. (单选题) 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本题2.0分) A. 本纪 B. 书 C. 传 D. 表 答案: C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 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 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 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它在先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 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 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 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认为 《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 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 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

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1》A卷(专升本)

平顶山学院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中国古代文学》1 期末试卷A卷(专升本) 一、单选题(共28分) 1.文学艺术起源于(D) A.人类的阶级斗争 B.人类心灵感情的表现欲望 C.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D.人类的生产劳动 2.“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建安文学(D) A.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内容 B.歌颂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C.批判了社会中的黑暗面 D.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3.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C) A.《汉书》 B.《史记》 C.《春秋》 D.《战国策》 4.提出自己写史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是(C) A.左丘明 B.孔丘

C.司马迁 D.班固 5.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B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6.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C)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C)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C) A.本纪 B.书 C.传 D.表

9.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B)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0.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B) A.曹操《短歌行》 B.曹丕《燕歌行》 C.曹植《野田黄雀行》 D.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11.下列不属于“初唐四杰”的诗人是(A )A.陈子昂 B.王勃 C.杨炯 D.卢照邻 12.提倡“以文为诗”的词人是(D)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13宋初三体诗中“西昆体”学习的唐代诗人是(D)A.李白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 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 的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汇总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9.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5.《史记》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人为中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鲁迅评之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写史体例,同时对后代传记文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16.《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的《文选》之中,这十九首古诗都是汉末文人作品,非一人一时所作,它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评之曰:“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评之为“五言之冠冕”。 17.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17.2.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18.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19.“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0.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1.苏李诗《文选》中题为苏武、李陵的五诗共七首,一般称之为“苏李诗”。这几首诗并不是苏武、李陵所作,根据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这些诗的写作年代与《古诗十九首》接近。这几首诗都是为送行赠别而作,有送朋友远游的,有送丈夫从军的,大抵缠绵悱饲,表现了亲友深厚的感情。 22.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4.《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25.《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26.建安风骨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三曹”、“七子”、一蔡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27.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8.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C )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2.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 A ) A.《鄌风·相鼠》 B.《小雅·北山》 C.《大雅·荡》 D.《王风·黍离》 3.先历史散文具有古奥迂涩特点的是( A ) A.《尚书》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 4.先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 B )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5.先诸子散文最具雄辩色彩的是( A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非子》 6.具有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诗风特点的诗歌是( B ) A.《诗经》 B.楚辞 C.汉乐府 D.《古诗十九首》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C )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刻石文的主要用韵形式是( C ) A.句句为韵 B.二句为韵 C.三句为韵 D.四句为韵 9.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是( D )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 B.委婉曲折,常常借助比喻说理 C.愤世嫉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 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10.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D )

A.“崇谶纬” B.“陵霄汉” C.“正是非” D.“疾虚妄” 11.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C ) A.本纪 B.书 C.传 D.表 12.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 B )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B ) A.应亨 B.蔡邕 C.夏侯宽 D.郭茂倩 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C )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15.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 B ) A.操《短歌行》 B.丕《燕歌行》 C.植《野田黄雀行》 D.琳《饮马长城窟行》 16.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 C ) A.操 B.丕 C.植 D.蔡琰 17.“悼亡”一词专指为“悼妻”,始自( A ) A.岳 B.陆机 C.左思 D.琨 18.占据东晋诗坛主流地位的是( C ) A.游仙诗 B.乐府诗 C.玄言诗 D.山水诗 19.渊明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来源于( B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玄学思想 20.灵运的诗歌属于( C ) A.正始诗歌 B.太康诗歌 C.元嘉诗歌 D.诗歌 21.成为后世笔记小说发展基础的是( B ) A.志怪小说 B.志人小说 C.神话故事 D.佛经故事 22.《搜神记》作者干宝的籍贯是( C ) A.城(今太康) B.东海(今郯城)

中国古代文学1 (1)

唐五代诗歌 初唐 隋代:大体承袭以前的绮靡之风,除了薛道衡《人日思归》独特。 初唐: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台阁宫体 四杰意义:诗风刚健清新,四人不满六朝以来的浮夸诗风,表现人生的种种真情实感,算是唐诗始音。 陈子昂(对诗风转变巨大贡献)和王绩 贡献:1趋于写实,表达人的真实情感 2拓宽诗歌境界,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 3风格上突破齐梁浮艳诗风,六朝诗风与汉魏风骨。 盛唐 产生原因:1社会经济繁荣2人们思想活跃,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3唐代取士较重视声名,一部分人由隐而士,走”终南捷径”4唐初佛道盛行 山水田园诗派-----王,孟 边塞诗派----高,岑产生背景:1战争频繁2文人投笔从戎 俩大诗人李白,杜甫 李白诗歌艺术特征1豪放飘逸2语言清新 他抨击黑暗现实蔑视权贵 杜甫诗歌思想内容

1揭露了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与好大喜功的政治讽喻诗《丽人行》《兵车行》2偏重于描述劳动人民的苦难3深沉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的咏怀诗《北征》《自京赴奉,,,,》4描绘自然景物,歌咏祖国山川。 风格:沉郁顿挫 中唐 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1诗歌的抒情性2诗歌的现实性3强调诗歌的表现作用,通俗易懂 新乐府运动产生的背景1社会危机日益加深2矛盾日益尖锐3革新成为新潮 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目的:批判现实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讽喻诗《观刈麦》《轻肥》;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杂律诗《》 韦李;韩孟(奇险,艰涩难懂);元白(通俗易懂);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 杜牧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抒写自己的壮志与理想,表现出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另一个内容是讽刺统治者荒淫奢侈,这一内容的诗歌往往采取咏史形式以借古讽今。 李商隐诗歌三大类:政治诗;感怀诗;爱情诗 唐五代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 1先秦 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 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 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得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得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得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得概念: 我国最早得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 《尚书》得内容 :《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得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得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得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得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得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得一部国别史。 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其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 战国策成书时代与编纂者:西汉刘向谓此书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战国策书录》),故定名为《战国策》。 人物形象:1、反映纵横家得人生观,提倡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等。2、有明显得“贵士”得倾向。 《战国策》得文学成就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得人物都有鲜明生动得描写,尤其就是一系列“士”得形象: 1)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2)勇毅之士,如荆轲、唐且。3)高节之士,如颜斶、鲁仲连。 2、《战国策》得“文辞之胜”。多用譬喻、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得说服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