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观察和护理_汪晓艳

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观察和护理_汪晓艳
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观察和护理_汪晓艳

5参考文献

[1]王玉芳,姜春华,陈秀英,等.凝血酶法与压迫法对防止有出血倾向者PICC穿刺点渗血的对比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54.[2]王艳虹.碘仿明胶海绵治疗干槽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658.

[收稿日期:2012-10-15编校:朱林]

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观察和护理

汪晓艳(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和护理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3例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无创通气治疗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无创通气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R、RR、pH、PaCO2、PaO2、SpO2变化。结果:无创通气治疗组治疗后比治疗前HR、RR、pH、PaCO2、PaO2、SpO2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PaO2、SpO2有差异(P<0.05),HR、RR、pH、PaCO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并适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纠正低氧及CO2潴留,疗效良好。

[关键词]无创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因各种原因加重导致呼吸衰竭,有一部分患者需辅助通气治疗。无创通气使大部分呼吸衰竭患者免于气管插管,并逐渐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早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一线治疗方法。现将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 2012年2月收治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救治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 2012年2月来我院的51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通气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通气治疗组中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9 87岁,平均(69.00?11.48)岁。常规治疗组中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46 88岁,平均(74.91?11.63)岁。两组患者诊断均符合2007年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诊断标准[3]。并依据血气分析做出呼吸衰竭的诊断。排除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其他心脏病疾病。1.2方法

1.2.1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呼吸兴奋、支气管扩张、解痉、纠正电解质紊乱、持续低流量鼻塞吸氧以及常规护理等治疗护理措施。

1.2.2无创通气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德国Drager公司生产的EvitaIV型无创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根据入选的病例选择合适大小的面罩,调节好呼吸机参数,以达到缓解气促,减慢呼吸频率,增加潮气量和理想的人机同步性为目标。呼吸机通气时间:1 2次/d,4 6h/次。通气前、通气中进行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无创通气治疗的原理、过程、通气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消除其对使用呼吸机的恐惧感,取得患者的配合。②面罩选择、固定干预:给予患者适当的体位,使头、颈、肩在同一水平,头稍向后仰,以有效开放气道。依患者脸型因人而宜选择合适大小的面罩用固定带固定面罩,固定的松紧度以能插入一个手指为宜,减少移位、松脱和漏气。③通气中干预:通气中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状态等生命体征及患者的精神状态和主观感觉。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使SpO2维持在90%左右,通气治疗后及时复查血气并根据结果调整参数,掌握治疗效果,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1.3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表达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组:23例常规治疗患者治疗前后PaO

2

、SpO

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RR、pH、PaCO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23例常规治疗患者治疗前后HR、RR、pH、PaCO2、PaO2、SpO2的比较(x?s)

组别HR(次/min)RR(次/min)pH值PaCO2(mm Hg)PaO2(mm Hg)SpO2(%)

治疗前100.61?19.8023.43?3.807.41?0.0844.80?12.7349.48?12.6681.39?12.45

治疗后92.78?17.1822.43?3.757.44?0.0744.10?11.6365.20?20.9689.70?8.82

t值1.9651.2241.7870.4723.2063.327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2无创通气治疗组:无创通气治疗组28例患者经过无创通气和综合治疗护理后好转出院,通气治疗前后HR、RR、pH、PaCO

2

PaO

2、SpO

2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28例通气治疗患者治疗前后HR、RR、pH、PaCO2、PaO2、SpO2的比较(x?s)

组别HR(次/min)RR(次/min)pH值PaCO2(mm Hg)PaO2(mm Hg)SpO2(%)治疗前100.14?19.6324.29?5.627.32?0.1368.35?17.1248.61?14.4278.43?11.64治疗后85.82?12.8420.86?1.467.42?0.0552.90?11.7175.72?30.3492.79?5.38 t值4.0923.0963.8614.1375.3876.832

P值<0.01<0.01<0.01<0.01<0.01<0.01·

159

·吉林医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5期

呼吸衰竭试题

呼吸衰竭试题

一、A1题型 1.呼吸衰竭的动脉血气诊断指标是 A.Pa02<6.65kPa,PaC02>8.0kPa B.Pa02<7.32kPa,PaC02>7.32kPa C.Pa02<8.0kPa,PaC02>6.65kPa D.Pa02<9.3kPa,PaC02>5.32kPa E.Pa02<6.32kPa,PaC02>9.3kPa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099】 【正确答案】 C 2.呼吸衰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A.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 B.呼吸频率增快 C.呼吸困难与发绀 D.神经精神症状 E.双肺有大量湿啰音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0】 【正确答案】 C 3.Ⅱ型呼吸衰竭最主要的发生机制是 A.通气/血流>0.8 B.通气/血流<0.8

C.弥散功能障碍 D.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E.肺泡通气不足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1】 【正确答案】 E 4.引起I型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疾病是 A.慢性支气管炎 B.阻塞性肺气肿 C.气管异物 D.膈肌麻痹 E.ARDS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2】 【正确答案】 E 5.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产生二氧化碳潴留的最主要的机制是 A.通气不足 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D.弥散障碍 E.氧耗量增加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3】 【正确答案】 A 6.对呼吸性酸碱失衡的判断,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pH B.PaC02 C.BE D.AB E.SB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此题正确答案为B. PaC02,PaC02呼吸性酸碱失衡的最优价值的指标。 BE:参考范围:-3—+3(注:在正负3之间) 实际碳酸氢盐(AB):指从人体血浆中实际的HCO3-含量。标准碳酸氢盐(SB):指在体温37度时PaCO2在5.32kPa(40mmHg),血红蛋白在100%氧饱合条件下测出的HCO3-的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称为呼吸衰竭。 血气分析是确定有无呼衰以及进行呼衰分型最有意义的指标。 分类:Ⅰ型呼衰:仅有缺氧,无二氧化碳潴留。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通气功能障碍。 Ⅱ型呼衰:既有缺氧,又有CO2潴留。PaO2<60mmHg, PaCO2>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一般护理:1.休息与体位 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取舒适且利于改善呼吸状态的体位,一般取半卧位或坐位。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易消化、少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昏迷病人应给予鼻饲或肠外营养。 3.氧疗护理重要治疗措施 (1)氧疗适应证:呼吸衰竭病人PaO2<60mmHg,是氧疗的绝对适应证,氧疗的目的是使PaO2>60mmHg。 (2)氧疗的原则: ①I型呼吸衰竭:多为急性呼吸衰竭,应给予较高浓度(35%<吸氧浓度<50%)或高浓度(>50%)氧气吸入。使PaO2迅速提到60~80mmHg ②II型呼吸衰竭:给予低流量(1~2L/min)、低浓度(<35%)持续吸氧。慢性呼吸衰竭,通常要求氧疗后 PaO2维持在60mmHg或SaO2在90%以上。以防因缺氧完全纠正,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失去低氧血症的刺激而导致呼吸抑制,反而会导致呼吸频率和幅度降低,加重缺氧和CO2潴留。 (3)氧疗疗效的观察: 若呼吸困难缓解、发绀减轻、心率减慢、尿量增多、神志清醒及皮肤转暖,提示氧疗有效。若发绀消失、神志清楚、精神好转、PaO2>60mmHg、PaCO2<50mmHg,考虑终止氧疗,停止前必须间断吸氧几日后,方可完全停止氧疗。 若意识障碍加深或呼吸过度表浅、缓慢,提示CO2潴留加重,应根据血气分析和病人表现,遵医嘱及时调整吸氧流量和氧浓度。 对症护理 (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咳痰。病情严重、意识不清病人,应及时吸痰。遵医嘱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口服或雾化吸入祛痰药。 (2)建立人工气道 对于病情严重又不能配合,昏迷、呼吸道大量痰液潴留伴有窒息危险或PaCO2进行性增高的病人,若常规治疗无效,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支持。 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病人,禁用麻醉剂,慎用镇静剂,以防止引起呼吸抑制。吸痰注意事项:由于呼吸衰竭的病理机制,病人不能长时间耐受缺氧,吸痰过程中应做到一慢二快三忌,即退吸痰管慢;进管与整个吸痰过程宜快;一次吸痰中忌反复抽插吸痰管,忌负压过大,忌在严重低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心律明显异常情况下吸痰。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各2 min,可有效预防缺氧而窒息。 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称“三凹症”。

急性药物中毒的抢救及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

急性药物中毒的抢救及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发表时间:2009-07-08T13:29:35.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王松梅(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 [导读] 急性药物中毒是内科急症之一,病情发展快、复杂,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圾高。【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146-01 急性药物中毒是内科急症之一,病情发展快、复杂,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圾高。因此抢救必需及时、准确,分秒必争,并严格执行护理抢救程序。我科于2003年1月至2005年4月共抢救了139例药物中毒患者,由于抢救护理得当,无一例死亡,痊隐后重返工作岗位,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男女比例 139例药物中毒患者中,男24例,30岁以下的占83.3%;女115例,30岁以下的占93.3%。以女性居多,主要原因是婚姻失败、恋爱受挫等。其他少数还有误服及意外接触等原因。 1.2 服药种类种类很多,一般以安眠药中毒较多,49例,占53.3%;其次是有机磷中毒,36例,占25.2%,其它有强酸强碱中毒,鼠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也较多。 2 抢救及护理措施2.1 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物品,如洗胃饥、吸痰器、氧气、1~2%NaCO2、阿托品、心脏三联、呼吸三联等。 2.2 迅速及时地做出正确的诊断,积极密切地配合医生抢救。洗胃是药物中毒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尽快将胃内未被吸收的毒物排出体外,但吞服强酸强碱者切忌洗胃。洗胃机应采用多孔型、粗管,用抱持法从舌正中位置插入食道,意识清的患者,取侧位,头稍低,意识不清的患者,应先做气管插管,使患者仰卧再插胃管,深度一般为60cm左右为宜。插管切忌拉出贲门处,以免胃管内的水流向气管发生窒息。一般每次洗胃液不超过500ml,并准确记录出入量,切忌入多出少,洗胃中,如发现口腔内有分泌物或呕吐物应立即用吸痰器吸出防止吸入气管内,发生吸入性肺炎。注意洗冒液的种类及电解质的补充,一般用1/5000的高锰酸钾洗胃。 2.3 在抢救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种记录,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出血倾向,如有意识不清、抽搐、瞳孔反射迟钝、结膜水肿,流泪等症状,除安眠药中毒外,应想到中枢神经受损害,同时,应观察有无脑乏氧、脑水肿现象。如有少尿、血压下降,应注意砚察肾功能,肾功能不全者,更应观察氮质血钾及酸中毒对电解质的影响,皮肤粘膜出血注射部及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出血或渗皿应注意DIC的发生,如有腹胀、肠鸣音减弱,应注意肠麻痹现象,如果是有机磷中毒,应开僻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供静脉注射解磷啶,另一条静推阿托品。 3 呼吸衰竭的护理呼吸衰竭的发生与药物中毒直接损害延髓呼吸中枢有关,脑乏氧、酸中毒,脑水肿可能是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的特点是深昏迷、咳嗽、反射迟钝,吞咽困难,呼吸道分泌物聚积。认真观察病人的神志、呼吸节律频率及深度的变化。水肿是呼吸衰竭的先兆,如发生呼吸功能异常,应及早采取氧气吸入,使用呼吸中枢兴奋剂,若保守治疗无效,应进行气管切开,解除呼吸道阻塞,减少死腔通气。如气管切开后,仍无改善,应采用人工呼吸机进行间歇加压呼吸,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应选测潮气量、压力比值、呼吸频率、吸入氧气的浓度,根据病情随时进行调整。总之,正确的治疗和妥善的护理是分不开的,任何先进设备,都不能代替医务人员对病人细致的观察及护理。很多药物中毒并无特殊的解毒疗法,细致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准确的对症治疗。可帮助危重病人渡过险关,保护重要器官,使其恢复功能,减少死亡率。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急性发作期病情常常危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医务人员密切观察病情,专人精心护理,才能达到治疗、护理的目的,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病人与呼吸机不同连接方式,如面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机械通气的护理是决定呼吸衰竭抢救成功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病情观察 呼吸衰竭(呼衰)病人的观察以缺O2和CO2潴留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为重点。 (一)神经、精神症状急性呼衰可立即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慢性呼衰早期可出现定向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表情淡漠、头痛、多汗、烦躁不安、昼夜颠倒,即白天嗜睡、夜间兴奋、失眠,病情严重者有谵妄、昏睡、昏迷、朴翼样震颤、抽搐、瞳孔缩小、视乳头水肿,甚至脑疝。 (二)呼吸的观察①观察呼吸频率、幅度、胸廓的活动度、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的情况。 ②区分呼吸困难属于吸气性还是呼气性呼吸困难。③仔细听诊胸部的情况,是否有呼吸音的改变、痰鸣音、罗音或哮鸣音。 (三)皮肤、粘膜及循环功能的变化①皮肤:面部皮肤潮红,多提示CO2潴留;发绀提示缺O2,应注意口唇、舌色和甲床色泽和温度。②脉搏、心率和血压:脉搏洪大、心率失常,血压异常。③球结膜:充血、水肿提示CO2潴留。 (四)其他观察出入量、是否有水肿、蛋白尿,ALT增高,观察消化道出血的征象:大便、呕吐物或胃液的颜色、潜血试验,观察体温、痰夜的色、质、量以判断感染的情况等。二.一般护理 按重危病人的要求做好其身心护理。 1.保持病室、床单位清洁,防止交叉感染可用碘伏等消毒液擦洗、消毒地面,用紫外线或臭氧灭菌灯定期消毒病室空气,还可在病室内设置空气净化器;保持房间空气流通,控制探望和陪护家属人数;保持床单位干净、平整、无硬物;医务人员做各项操作前后均应先洗手;人工气道病人的用物做到专人专用,定期消毒,以预防交叉感染。 2.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体位引流呼衰病人往往呼吸肌无力,痰液粘稠,痰液不易排出,应鼓励神志清楚的病人经常改变体位,指导并教会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同时给予正确的胸背部叩击。病情较重者,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必要时人工吸痰。人工气道病人在翻身拍背时严防各种气管内导管的滑脱。 3.防治压疮呼衰病人常常由于营养不足,末梢循环较差,机械通气时活动不便,易发生压疮,应注意防治。①定时翻身,改变体位;②尽量减少局部受压,可在局部受压处垫用气圈或气垫床;③保持受压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可用50%酒精按摩或温水擦浴;④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增强抵抗力;⑤发生压疮者,按其创面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护理。 4.口腔护理神志清楚能合作的病人鼓励病人刷牙、漱口,气管切开能合作的病人也可协助病人用漱口液漱口、刷牙,防止口腔炎的发生。气管插管或病情危重的病人,则需要每天2~3次进行口腔护理,经口腔插管的口腔护理不易进行,可取下牙垫,使用张口器,确保固定好气管内导管的同时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时,气管内导管的气囊要封闭,避免口腔清洁

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急救

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急救 目的:提高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70例患者,均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本组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0例,治愈64例,死亡6例,治愈率为91%,病死率为9%。结论: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标签: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急救 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目前医院急诊科最常见的极危重症之一,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常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并且呼吸衰竭是其第一致死因素,近年来,呼吸机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广泛应用是最有价值的进展[1]。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0例,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0例,其中,男24例,女46例;年龄6~79岁,平均(33.6±3.4)岁。30例口服甲胺磷,14例敌敌畏,12例乐果,10例服用1605杀虫剂,4例马拉硫磷。剂量为50~500 ml,服药至就诊时间为0.5~6.0 h。患者入院时检查CHE0.05),见表1。 3 讨论 AOPP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呼吸衰竭,据报道,因呼吸衰竭而导致的病死率高达60%[2]。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衰竭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调整胆碱酯酶活性值,首先出现乙酰胆碱大量的堆积,腺体分泌大幅度上升,伴随肺水肿等现象,其次乙酰胆碱作用于呼吸肌使其麻痹随后又作用于中枢,结果使患者出现脑水肿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症状[3-4]。因此,把握时间、高效地化解呼吸抑制是关键。气管插管是保证呼吸机有效通气的前提,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本组患者中呼吸停止之前出现经口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者分别为48例和16例,病死例数小于呼吸停止后插管者。综上所述,选择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能有效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减低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陆启峰,李锦忠,凌永体,等.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6):539-540.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及氧疗(详细参考)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及氧疗 一、概念 1.定义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 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 致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并由此而产生一 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2.客观指标: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条件下,PaO2 <60mmHg (8KPa),伴或不伴有PaCO2>50mmHg (6.67KPa),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 因素,即为呼吸衰竭。 二、病因 1.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2.肺组织病变 3.肺血管疾病 4.胸廓胸膜病变 5.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 三、发病机制 1. 肺通气不足 2. 弥散障碍 3.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4. 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 5. 氧耗量↑↑ 四、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2、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 4.循环系统症状 5、消化和泌尿系统 五、呼吸衰竭的护理 1.治疗要点,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迅速纠正缺氧、CO2潴留和代谢紊乱 ,积极处理原发病,消除诱因,防 治并发症。

2. 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多而黏稠、咳嗽 无力、意识障碍或人工气道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上消 化道出血、肺性脑病、颅内出血。 (4)营养失调与食欲下降、胃肠道淤血有关。 (5)慢性意识障碍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中枢神 经系统抑制有关。 (6)言语沟通障碍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有关。 3护理目标 (1)呼吸困难缓解,发绀减轻或消失 (2)血气分析指标得到改善 (3)气道通畅,痰能咳出,痰鸣音消失 (4)焦虑减轻或消失 (5)营养状态好转 4.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取舒适且利于改 善呼吸状态的体位,一般取半卧位或坐位。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易消化、少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昏迷病人应给 予鼻饲或肠外营养。 3.氧疗护理重要治疗措施

浅析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

浅析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4-05-23T15:22:38.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6期供稿作者:钟发云[导读] 我们在护理慢性肺心病患者时应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对于病情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同时要及时发现严重并发症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 钟发云(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人民医院ICU室 844800) 【摘要】目的:探讨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48例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实施整体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主要从患者的呼吸频率、血压范围、体温值、脉搏次数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本组患者经住院治疗和整体护理后生命体症平稳与救治时相比有临床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咳嗽咳痰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能够逐渐脱离氧疗。结论:针对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护理人员依据肺心病的特点来开展全面的护理工作。降低肺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肺心病呼吸衰竭临床表现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175-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从而使右心室扩张或肥厚,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1]。肺心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随之增高,男女无明显差异,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地处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大的地区患病率高,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发病率高于南方城市,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吸烟者明显患病率多。肺心病的病情变化快,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患者常因多脏器功能难以修复逆转的衰竭和因各种原因导致和诱发的呼吸功能衰竭而出现死亡,现将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48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46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6 2.12±4.39岁。病程2~32年。平均病程14.5年。 1.2护理方法: 1.2.1严密观察病情:当肺心病的患者并发右心衰竭时,要进行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准确记录24h的液体出入量,观察患者周身情况:有无口唇甲床紫绀,颈静脉怒张、肢体浮肿、腹部疼痛、尿量少、呼吸困难、心慌心悸等临床右心衰竭的表现[2],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神志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口腔、牙龈出血,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有无血尿及血便现象,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依据患者的状况,尤其是呼吸困难及水肿的患者要正确选择体位,减少静脉回流,以减少心脏负荷,必要时给予利尿治疗减轻心脏负荷。 1.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内的痰液和分泌物。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应指导正确的咳嗽咳痰的方法,尽量将痰液排出[3]。患者出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以采取雾化吸入,选择正确的雾化药物。根据病情可以采取充分的体位引流,按时给予或协助患者进行体位更换,并给予叩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痰液难以咳出,或者咳嗽无力的昏迷患者采取负压吸引器吸痰,吸痰时注意和清醒的患者解释清楚,取得配合,操作者的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口腔及呼吸道粘膜、吸痰前要给与患者高流量氧的吸入,以免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患者氧疗,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浓度在25%~29%,氧流量在1~2L/min。特别注意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时进行低流量吸氧,指导患者延长呼气,有助于二氧化碳排出。 1.2.3用药的护理:对于使用抗生素、增强心肌功能、利尿剂、平喘药物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执行,并对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效果做好密切的观察。应注意告知氨茶碱类药物会出现心率失常和恶心的症状;使用呼吸兴奋剂时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情况;使用利尿剂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钾、尿量减少等电解质紊乱现象;使用强心剂时注意用药的速度和剂量,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消化道症状、洋地黄药类的中毒症状。 2 结果 针对我科收治的48例肺心病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整体护理干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时间病情均得到控制,治疗和护理后的症状与住院时的症状相比较,从呼吸频率、血压范围、体温值、脉搏次数几个方面来观察,具有临床显著效果(P<0.01)如表1所示。表1 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分析 3讨论: 我们在护理慢性肺心病患者时应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对于病情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同时要及时发现严重并发症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当患者出现三凹征加重呼吸困难时,提示呼吸衰竭。如果没及时得到控制会继续发展,出现四肢末梢及口唇黏膜紫绀加重,呼吸幅度深、节律快可能有呼吸性酸中毒发生,[4]当患者出现呼吸窘迫、全身紫绀、辅助呼吸机的参与呼吸时,提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严重时会出现肺性脑病,我们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况与神志意识,当出现嗜睡、神志恍惚、躁动不安则提示肺性脑病前期。临床上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掌握护理操作程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尽快解决。参考文献 [1] 钟凤娇.肺心病患者的社区护理观察[J]中华医护杂志,2006,3(2):162. [2]王东杰,慢性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382 [3] 耿巧梅,老年肺心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02)21,635 [4]冯玉莲.康复治疗在肺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lO,3l(3):89—90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某些突发性致病因素使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迅速下降导致急性缺氧和(或)二氧化碳(CO2)潴留,并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护理常规】 1.休息与运动帮助患者取舒适且有利于改善呼吸状态的体位,可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趴伏在床桌上,借此增加辅助呼吸肌的效能,促进肺膨胀。为减少体力消耗,降低耗氧量,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并尽量减少自理活动和不必要的操作。 2.饮食护理重症期,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缓解期,逐步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质及纤维素,以软而易消化的半流食为主。 3.用药护理遵医嘱正确给药,并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使用呼吸兴奋药,如尼可刹米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静脉滴注时速度不宜过快,及时观察神志及呼吸频率、深度的变化,若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现象,应减慢滴速,出现严重抽搐时应及时停药。 4.心理护理患者因呼吸困难、预感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应多了解和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鼓励患者说出引起焦虑的因素,教会患者缓解焦虑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经常巡视,教会患者应用手势、

写字等方式表达其需求,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5.病情观察与护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困难的程度;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况及神经-精神症状,注意血氧饱和度变化及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观察患者有无发绀,球结膜水肿等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观察循环状况,有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监测尿量及水肿情况,维持液体平衡状态;观察痰液的色、质、量、味及痰液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便调整临床用药;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生化检查结果,了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况。 6.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的引流。氧疗护理,确定吸氧浓度的原则是保证动脉血氧分压(PaO。)迅速提高到60mmHg 或SpO。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低氧血症型急性呼吸衰竭,可较高浓度(>35%)给氧,迅速缓解低氧血症而不会引起二O。潴留;对于伴有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衰竭,往往需要低浓度给氧。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化,以免干燥的氧气对呼吸道刺激,以及呼吸道黏液栓的形成。压疮护理,避免局部受压、潮湿刺激,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发疾病多种多样,在解决呼吸衰竭身造成危害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因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吸烟患者劝导戒烟;积极防治诱发因素。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活动和休息计划,指导患者避免氧耗量较大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休息。

呼吸衰竭护理查房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8.3.28 4pm 地点:呼吸内科病房 主持人:...护士长 参加人员:全体护理人员 主查人:责任护士:.. (一)、病历汇报 姓名:..... 性别:男年龄:72岁住院号:123456入院时间:2018-02-25 04:07:45 民族:汉族 患者因反复咳嗽、咳痰、憋喘50余年,加重7天,急诊以“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急性加重”收入院。患者自此次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食欲下降,睡眠差,大便正常,小便量少,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 现病史:患者近50余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痰呈白色或灰色粘液痰,不易咳出,伴憋喘,活动后加重,受凉后症状明显,冬季多发,接触油烟等刺激性气味后加重,上述症状每年发作2-3次,多次于我科住院治疗,诊断为“1.II型呼吸衰竭2.慢性在阻塞性肺病伴急性加重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支气管扩张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缓解期一般体力活动受限,规律吸入“舒利迭”控制发作。 既往史:20余年前因“支气管炎”于兖州市91医院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外伤史;曾有输血史,具体不详;对“麻黄素、异丙嗪”过敏,无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体格检查】 T 36.9℃,P 106次/分,R 24次/分,Bp 170/100 mmHg 患者老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志清,精神差,憋喘貌,呼吸促,右侧卧位,查体合作。 【辅助检查】 时间项目结果 2017-01-19 胸部CT 1.右肺上叶异常密度灶,建议强化扫描进一步检查; 2.双肺炎症; 3.右肺支气管扩张; 4.双肺气肿; 5.左肺上叶钙化灶; 6.右侧胸膜增厚并钙化。 2017-01-29 心电图1、窦性心动过速;2、异常右偏电轴;3、肺型P波;4、显著顺钟向转位。 2018-02-26 血气分析示:PCO2 70mmHg、SaO2 84%,余指标示PH 7.35、PO2 52mmHg、HCO3ˉ31.3mmol/L、BE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简称呼衰。 诊断的依据常以动脉血气分析为根据,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情况下,当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一)分类 1.按照动脉血气分类 (1)I型呼衰:仅有PaO2 下降,<60mmHg,PaCO2 降低或正常。 (2)II型呼衰:PaCO2 升高,同时有PaO2 下降。动脉血气分析为PaO2 <60mmHg和(或)动脉血PaCO2 >50mmHg。 2.按发病急缓分类可分为急性呼衰和慢性呼衰。 一、急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呼吸系统感染、急性呼吸道阻塞性病变、重度或危重哮喘等。 2.急性颅内感染、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死)等。 3.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 (二)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低氧血症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脏器功能障碍。 1.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唇、指甲、舌头等处出现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 4.循环系统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 5.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严重呼吸衰竭对肝、肾功能都有影响。 (三)辅助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单纯PaO2 <60mmHg为I型呼吸衰竭;若伴有PaCo2 >50mmHg,则为 II型呼吸衰竭。 2.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原发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3.胸部影像血检查包括普通X线胸片、胸部CT等。 (四)治疗原则 对重症患者常需进入ICU病房。特别要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气道通畅的方法主要有:①若患者昏迷,应使其处于仰卧 位,头后仰,托起下颚并将口打开;②清除气道内分泌及异物;③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人工气道的建立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简便人工气道、气管插管级气管切开。气管内导管是重建呼吸最可靠的方法。 2.氧疗I型呼吸衰竭的主要问题为氧合功能障碍而通气功能基本正常,较高浓度 (>35%)给氧可以迅速缓解低氧血症而不致引起CO2 潴留。对于伴有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衰竭,往往需要机械通气治疗。 3.增加通气量、改善CO2 潴留 (1)呼吸兴奋剂主要适用于以中枢抑制为主、通气量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对以肺炎、肺水肿等病变引起的以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所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不宜使用。 (2)机械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昏迷逐渐加深,呼吸不规则或出现暂停,呼吸道分

呼吸机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6例体会

呼吸机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6例体会 发表时间:2011-01-24T11:25:46.827Z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综合)10年5期供稿作者:李雅琴[导读] 统计学软件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李雅琴(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衡水053000)【摘要】目的:观察呼吸机治疗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方法:我们选择46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并有呼吸衰竭 患者,将46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用呼吸机间断给予100%加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用鼻导管高浓度吸氧(45%)加常规治疗,观察血气结果, CO-Hb变化,并观察患者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PH、PaCO2、PaO2、HR、R均有明显改善,治疗一周后有效率为98.5%,对照组为81 6%,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呼吸机治疗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合并呼吸衰竭,迅速纠正患者缺氧,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体内血氧浓度,促进CO-Hb解离,有利于氧的运输和利用,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关键词】呼吸机;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氧和指数;CO-Hb 呼吸衰竭【中图分类号】R5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02-0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是我国冬季的常见病,特别老年有慢性气管炎的患者,一旦发生中毒,往往合并严重的呼吸衰竭,传统治疗入院后给予吸氧及对症治疗,待病情平稳后给予高压氧治疗,这样就机体重要脏器缺氧的时间进一步延长,造成重要脏器损伤。本研究采用呼吸机正压通气间断纯氧对病人进行治疗,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的急性重症ACMP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6例,年龄52~86(平均67±4.3)岁,其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诊断依据国家1987年职业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标准[1]。 1.2方法:选择患者均以深度昏迷伴呼吸衰竭46例,我们将这4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中毒程度、性别、年龄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别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鼻导管吸氧浓度(FiO2)45%,同时给予清理分泌物、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患者病情平稳后给予高压氧治疗。治疗组则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纯氧治疗,每次6小时,每次3小时,2次/天,间歇期仍给与呼吸机正压通气,吸氧浓度降至40%。呼吸机采用美国BirdVELA牌呼吸机,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呼吸模式以及通气方法,病人病情严重且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我们给予气管插管进行有创通气,病情平稳后逐渐过渡到无创通气,通气模式选择压力支持,采用持续正压通气(PSV)加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吸气压力从10cmH2O逐渐过渡到15-18cmH2O,PEEP从4cmH2O逐渐上升到8-10cmH2O,间隔3-5min调整一次,以患者耐受良好为标准,病情平稳后逐渐调整吸氧浓度。 1.3观察指标:动态观察患者神志恢复时间,以及患者血气血气变化,同时监测血中CO-Hb的下降情况,24h测血气3次,病情有变化随之调整。 1.4统计学处理方法:统计学软件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1周后的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治疗组1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有效率为81.6%,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h、24h时观察指标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在治疗一小时后患者反应情况明显好转, 6时后患者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现在PH、PaCO2、PaO2等方面(P<0.01);在纠正缺氧方面,机械通气表现出显著优越性,患者PO2在中毒第一时间明显提高,缺氧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3讨论 ACMP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合并有严重并发症如COPD的老年患者常出现顽固而严重低氧血症并伴有高碳酸血症,使中毒前已经处于慢性缺氧状态的重要器官缺氧更加严重,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急性呼吸衰竭、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高压氧治疗往往视为禁忌,因而限制了早期CO中毒的程度取决于血中CO的含量,含量越多,缺氧越严重,血中CO-Hb的含量又与空气中CO的浓度及吸入时间成正比[2]。高压氧舱的使用,也包括无创通气方式,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3-4]。NPPV选择患者的核心标准就是应选择未完全丧失气道保护作用的患者“具体说来应基本满足以下要求:神志基本清晰;有一定的咳痰能力或者气道分泌物较少;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原则上,满足这些要求的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就具备应用的指征[5]。我们科研小组采用有创到无创的序惯机械通气辅以间断吸入纯氧在内的综合治疗。 表1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 .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24h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 我们选择46 例ACMP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呼吸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中PH、PaCO2、PaO2等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间断纯氧在内的综合治疗,正压通气有利于克服呼吸道阻力,使通气得到改善,适当应用PEEP可扩张呼吸道和肺泡,提高了血氧分压,改善低氧血症,缓解肺淤血。纠正患者缺氧效果明显,达到了迅速使CO-Hb解离并改善缺氧的目的,挽救了患者生命。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由于患者存在COPD、肺水肿等严重合并症,早期高压氧治疗视为禁忌,延长了做高压氧时间。 总之,机械通气间断100%氧给予,能够迅速纠正一氧化碳中毒致低氧血症,促进CO-Hb分离,提高动脉血氧含量,有效改善缺氧,表明机械通气治疗ACMP合并呼吸衰竭致低氧血症的临床有效性,既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效果又节省了医疗费用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内科护理学-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考点汇总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称为呼衰。 (一)诊断的依据: 以动脉血气分析为根据: 当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 即为呼吸衰竭。 (二)分类 1.按照动脉血气分类 (1)Ⅰ型呼衰:仅有PaO2下降,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缺氧 一换二通 (2)Ⅱ型呼衰:PaCO2升高,同时有PaO2下降。动脉血气分析为PaO2<60mmHg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是因为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如COPD。 缺氧+二氧化碳潴留 2.按发病急缓分类 (1)急性呼衰 (2)慢性呼衰 一、急性呼吸衰竭 (一)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症状。 三凹征:是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下陷。 2.发绀 (二)氧疗 Ⅰ型呼吸衰竭---较高浓度(>35%) Ⅱ型呼衰---低浓度氧(<35%) 二、慢性呼吸衰竭 (一)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2.精神神经症状 PaCO2升高可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现象: 1)兴奋症状包括:失眠、烦躁、躁动、夜间失眠而白天嗜睡(昼夜颠倒现象)--切忌用镇静或催眠药。 2)肺性脑病表现为抑制症状: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或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 (二)氧疗--COPD--慢性呼吸衰竭--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 呼吸衰竭患者最早、最突出的表现是 A.发绀 B.发热 C.咳嗽 D.神经精神症状 E.呼吸困难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患者最早、最突出的表现。 下列结果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是 A.PaO270mmHg,PaCO240mmHg B.PaO260mmHg,PaCO240mmHg C.PaO260mmHg,PaCO230mmHg D.PaO250mmHg,PaCO255mmHg E.PaO240mmHg,PaCO240mmHg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Ⅱ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和动脉血PaCO2>50mmHg

亚硝酸盐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急救方式及效果观察

亚硝酸盐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急救方式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5-09-14T10:33:37.6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8期供稿作者:李力 [导读]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部亚硝酸盐其主要成分为亚硝酸钠,是常用的工业试剂[1],外观形状与食盐高度相似,且口味也与正常食盐相近,因此误食率较高[2]。 李力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部四川内江 641003)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亚硝酸盐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急救方式及效果,旨在为临床提高抢救有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亚硝酸盐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2例,给予患者吸氧、洗胃、催吐、解毒药、营养支持等综合急救方式,记录患者意识清醒时间、血气分析改善时间、急救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72例患者给予综合急救方式后意识清醒时间为 (3.51±0.12) h、血气分析改善时间为(4.61±0.21) h、急救成功率为93.06%、不良反应率为4.17%。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洗胃、基础治疗等综合急救方式能提高亚硝酸盐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抢救有效率。 【关键词】亚硝酸盐中毒;呼吸衰竭;急救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020-02 Nitrite poisoning the treatment and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respiratory failure Li Li.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Neijiang, Sichuan Province, Neijiang 641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discussing the emergency mode and effect of nitrite poisoning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efficiently improve rescue. Methods Choice in January 2014 - January 2015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nitrite poisoning combination of respiratory failure of 72 cases of patients, patients were given oxygen inhalation, gastric lavage, vomiting, antidote,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emergency, records of patients awake time, awareness recovery time, improve blood gas analysis time, rescue success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 rates. Results Give comprehensive emergency patients after conscious time was (3.51±0.12) h, blood gas analysis to improve the time was (4.61±0.21) h, rescue success rate was 93.06%,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4.17%. Conclusion Earl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astric lavage and foundation treatment such as comprehensive treatmen improve nitrite poisoning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rescue efficient. 【Key words】 Nitrite poisoning; Respiratory failure; First aid 亚硝酸盐其主要成分为亚硝酸钠,是常用的工业试剂[1],外观形状与食盐高度相似,且口味也与正常食盐相近,因此误食率较高[2]。亚硝酸盐中毒起病急、病情重,多数伴有脏器功能损害及呼吸衰竭等,如果救治不及时导致患者组织器官严重缺氧,循环衰竭而窒息死亡,且死亡率较高[3]。因此探讨亚硝酸盐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急救方式,对于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亚硝酸盐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2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为6~73岁,平均年龄为(35.29±1.03)岁,入院时间为服毒后15 min~2.1 h,平均时间为(38.71±2.71) min,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面色发绀、口唇及四肢末端发青且在吸氧后短时间内无明显缓解、双侧瞳孔散大等,高铁血红蛋白呈阳性,尿亚硝酸盐定性检查为阳性,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发病原因主要是误食亚硝酸盐烹制饭菜、误食累及亚硝酸盐量过高。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排除毒物,催吐:饮用500ml外用生理盐水,刺激患者舌根部催吐,反复进行,直到呕吐物澄清。洗胃:重症患者立即电动洗胃,迅速排出胃内毒物,至胃管内水清亮为止。导泻:给予患者口服大黄,每次10 g、3次/d。机械通气:给予患者持续高流量氧气吸入,吸入量控制在5 L/min,呼吸及意识严重丧失患者立即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解毒: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注射1%亚甲蓝20 mg加于50%葡萄糖20 mL,滴注时间控制为15 min,如果2 h后患者仍然没有好转,按照5 mg/kg剂量进行重复注射,4 h后可再重复给1次亚甲蓝。同时可结合纳络酮治疗,首次静脉推注0.8 mg纳络酮,并静脉滴注1.2 mg纳络酮,如果患者未见好转,1 h后可重复静推,剂量控制在0.4~0.8 mg,直至患者缺氧等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改善、血压水平为止。综合治疗:给予患者补充钾、钙、维C以维持电解质平衡,并给予脑细胞营养药物及保护肝、肾药物等综合治疗方式。记录患者意识清醒时间、血气分析改善时间、急救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率。 1.3 疗效判定 急救成功率判定标准,治愈:患者呼吸衰竭、面色发绀等中毒症状彻底消失,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急救后症状明显减轻,生命体征指标和意识状态有显著改善;无效:急救后中毒症状无改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明显异常甚至恶化或死亡。 2.结果 72例患者给予综合急救方式后意识清醒时间为(3.51±0.12) h、血气分析改善时间为(4.61±0.21) h,急救治愈56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急救成功率为93.06%,其中3例因服用量过大、2例因送医时间过长导致抢救无效,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率为4.17%,主要是机械通气造成患者轻度感染,给予抗生素后好转。 3.讨论 亚硝酸盐与日常食盐外观及口感高度相似,但是亚硝酸盐毒性大,属于强氧化剂,进入人体后对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造成严重损伤[4],当摄入量达到0.2~0.5 g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当摄入量达到3 g直接导致患者死亡[5]。患者误食亚硝酸盐后一般在0.5~3.0 h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缺氧、皮肤黏膜青紫、肺水肿、呼吸与循环衰竭等[6],就诊后尽可能早期进行高铁血红蛋白鉴定实验,确定亚硝酸盐中毒后急救时应立即给予催吐、洗胃、导泻,及时清除胃肠道未被吸收的毒素并促进吸收毒素快速排泄;并注射亚甲蓝及纳络酮解毒药,达到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催醒和保护脏器的目的;同时高流量吸氧可以快速缓解患者呼吸衰竭、缺氧;服用钾、钙等维持电解质平衡。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综合急救方式患者意识清晰、血气分析改善,抢救成功率高且不良反应少,因此表明亚硝酸盐合并呼吸衰竭给予综合急救可以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是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加强对亚硝酸盐相关知识进行宣教,重视饮食,不食用未充分加热剩菜及新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