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热点新闻素材积累

2018高考作文热点新闻素材积累

知识才是大国竞争制高点 (1)

直播答题,互联网的又一个风口 (2)

直播答题:热钱开道不等于创新 (5)

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7)

博士之死背后异化的师生关系 (10)

“诗体评语”中有教育的诗意追求 (12)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13)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15)

功夫多用在戏里,别去管戏外 (18)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20)

知识才是大国竞争制高点

二战后,美国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霸主,苏联和日本先后试图追赶,但都在经济总量达到美国60%左右时遭到美国策略性打击,失去挑战者地位。2016年时中国GDP按汇率算刚好达到美国的60%,于是当时就有不少西方人士做出有关中美对决的“遐想”。

但在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中国被定义为美国的“战略性竞争对手”。在英语语境中,竞争者并非敌人,报告虽表示要强化美国利益与领导地位,但也强调美国需要继续保持与中国合作。事实表明,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式对抗,早已不符合当今大国关系的逻辑和全球治理模式的实质。

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福柯曾对“治理术”做出深刻剖析:前现代的权力建构在暴力基础上,例如英国称霸世界的时代,是依靠强大的海军争夺海外殖民地,获取最大的资源与财富,并利用远征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平衡。而现代的权力构建在知识基础上,知识内化成人与社会的集体行动,从而不留死角地实现世界各国的协同。

当然,福柯所说的知识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显性知识,而是藏身于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一些观点背后的“隐性知识”。福柯举过一个著名案例:大人经常吓唬小孩,说天黑后街上有吃小孩的魔鬼,所以不能出门。这条知识本身在大人看来是荒谬的,因为世上根本没有魔鬼,但小孩听到了内化为恐惧后却不会乱跑,这就是这个貌似荒谬的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

与福柯关注的“如何治理”不同,马克思主义学者更关心“谁在治理”。美国的治理实际是利用“设计的知识”实现的,通过掌握的话语权,推广对美国有利的价值观、意识形态

甚至扭曲的社会科学理论,形成一套西方“规训”,再配合美国主导制定的全球规则,实现高效率的公共治理。

“世界是平的”只是小孩子的童话,美国治理下的世界是一个巨型金字塔,美国利用知识优势维护金字塔顶的利益。与大众观念相反的是,美国强大的军力并非用于打击竞争者,而仅是用于对付反抗这套治理术的“罗宾汉”们。美国与苏联对峙的44年中,没有一颗子弹射向对方。但美国射向苏联的知识炮弹从未停歇——原本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专用的“民主”一词,被美国重新定义为一套形式上的选举制度。根据解密资料,1977年,布热津斯基曾系统地向卡特政府建议,以“人权”“自由”等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全面瓦解苏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合法性。美国应对日本的挑战更是堪称知识策略的经典,先是夸大日本实力,助推其经济过热,继而通过《广场协议》和后续的金融危机,不仅让日本步入长期下行通道,还顺便打垮了日本苦心经营的东亚雁阵模式,现在日本的经济总量已不到美国的30%。

可见,大国间爆发全面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但大国对知识控制权的角逐将白热化。显性的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性发展,隐性并至关重要的是社会科学的竞争,谁能拥有话语权,提出更有合理性的发展理论和价值体系,谁就可能取得世界的认同,获得领导地位。因此,中国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排除干扰,全力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自己的发展道路。(作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直播答题,互联网的又一个风口

丁建庭

2018年01月18日08:20 来源:南方日报

新年伊始,冲顶大会、芝士超人、百万英雄、百万赢家等多款同类型答题APP的迅速走红,使得既能涨知识又能赢奖金的网络直播答题突然走红,成为2018年互联网首个现象级事件。当下直播行业正遭遇用户流失的困境,直播答题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又一个风口。

“知识就是金钱”,许多网友在直播答题平台上刷出这几个字的弹幕时,也恰恰说出了这类节目吸引人的地方。虽然话语有些简单粗暴,却足够真实,道出了网友趋之若鹜的动力源。这不免让人想起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中,主人公正是通过答题游戏登上人生巅峰,而题目与人生阅历环环相扣的设置,让过程跌宕起伏。其实,答题游戏早已有之。从平面媒体上的“填字游戏”,到电视媒体上的“开心辞典”“一站到底”等综艺节目,这种具有一定知识普及性质的游戏一直都比较受关注,也曾是某个时期的“爆款”作品。与这些过去的“爆款”相比,时下的直播答题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所不同的主要是直播的形式。直播不仅可以实现即时互动,还能够动员和满足海量网友同时参与其中。而这正是先前的知识游戏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也是直播答题更加吸引人、也更具发展空间的原因所在。

有人说直播答题平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放大了人们的贪欲和赌性”。有一点确实属于人性的一部分,那就是绝大多数参与者希望借助游戏检测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而获得成功答题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无论这种反馈是不是金钱,当然金钱更好。但这是不是人性的弱点,却不好判断。因为换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自我满足的追求。所

谓的贪欲和赌性,更是有些夸大其词。每个人从小到大要面对许多答题,但并不是每道题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有的时候也需要猜一猜、试一试。这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与贪欲和赌性的关系着实不大。事实上,经历了粗放式、野蛮式生长的网络直播,随着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国家对于网络直播行业的不断规范,“三俗”元素正在慢慢褪去,步入内容为王的规范转型期。不管怎样,对这种主打知识牌的网络直播节目,还是应该多多鼓励。在带动流量的同时发挥其普及知识的作用,一举多得,远胜于那些无厘头、无营养、无下限的直播节目。

直播答题从出现到引爆仅仅半个月时间,奖金也从单场10万元飙升到500万元。这足以说明直播答题的火爆,也吸引着更多平台瞄向这一风口。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直播答题也是如此,野蛮生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各大平台再次上演烧钱模式,奖金设置和用户数据是否属实,为了答题开发的辅助软件甚至外挂,等等。站上风口的直播答题,飞得快却不一定飞得高。倘若相应的监管跟不上,难保一些平台和用户不会在数据上造假、在答题上欺骗。监管首先是平台自身的监管。这是一档吸引流量的直播节目,还同时肩负着普及知识的社会价值,断不可忽视这一点,更不能为了吸引用户和流量容忍或参与造假。当然,也需要第三方的监管,既包括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包括社会舆论、网友自身。所有的监管,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站上风口的直播答题不偏离方向,能飞得更稳、更高。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互动产品。直播答题便是最新的产品之一,属于被“互联网+”重构的知识游戏节目。对其发展,社会应多持包容审慎态度,鼓励其成为直播行业的新风口,在知识普及和流量变现中达至“多赢”结果。

直播答题:热钱开道不等于创新

2018-01-16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朱昌俊

2018年刚刚开始,互联网新风口似乎已经出现。这个“新风口”就是直播答题。从出现到引爆仅仅半个月时间,直播答题赢奖金的模式迅速进入百万级——单场在线人数破百万、奖金额度破百万。各大平台纷纷入场,用提升奖金额度、拉明星助战等方式争夺用户。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这个竞赛开始变得不公平起来,利用外挂作弊已经出现。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套用这句话,或许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15天就可能出现一个“新风口”。从各方的撒钱力度到人们的参与热度,直播答题似乎都给人以新的风口已经来临的感觉。

严格来说,这种答题拿奖励的模式并不算创新。其在国内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如《开心辞典》这样的益智问答类电视节目。只是网络直播问答倚靠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实现了低门槛的全民参与,其参与性、影响力远非过去的电视节目所能够比拟。

从眼下来看,网络问答直播的火爆,似乎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对各网络直播平台而言,益智问答以“知识竞赛”的面貌重塑了直播行业以往的形象,同时也收割了新的流量和用户,这一模式的推出或其本身就是直播行业与过往“低俗”形象进行切割的努力。对参与的网友而言,直播答题开辟了新的娱乐消遣方式,甚至是“益智、娱乐、赚钱三不误”。因此,抛开当前出现的奖金透明性疑问、作弊外挂等问题,短期来看,直播问答是少有的负外部性较小的模式创新。

但对于这种高热度的、全民参与的游戏,越是火爆,越需要冷静审视。如果说知识付费是让用户花钱买知识,直播答题俨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给了不少人“靠知识赚钱”的幻觉。从火爆程度来看,显然后者更胜一筹。只是,知识付费也好,直播答题也罢,自始至终,知识或许都不是核心,而更多的是实现某种商业目的和全民娱乐的工具,是一种被放大的噱头。

另外,这个风口到底能够走多远,能否成为直播行业的救命稻草,以竞相撒钱的“粗暴”方式铺路,是否真的能够为互联网新经济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充满活力又不失健康的行业未来,恐怕连投资者和平台方都依然忐忑。这种不确定性是互联网新经济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也是其活力的一种体现,但是越热闹我们越要清醒地认识到,热钱开道并不等于创新。当热钱退去、用户参与积极性降低,拿什么来捍卫一个行业的存在价值?对于烧钱模式的依赖,是否也折射出行业浮躁与投机的一面?

在互联网领域,“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句话收获了无数拥趸,被不少创业者、投资者奉为圭臬。但也有企业家对此作了下半句的提醒——“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今天,在互联网新经济领域,最缺乏的不再是“风口”,而是风过去了依然能够不被摔的“猪”。

《光明日报》(2018年01月16日 02版)

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姜奇平

2018年01月18日08:38 来源:光明日报

近两年,知识付费迅速兴起。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行业对于2017年度知识服务总体收入规模突破500亿元表示乐观。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

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收费是趋势,还是免费是趋势?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在低收入阶段,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没有更多的钱用于知识付费。近两年,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知识付费光荣,这是需求升级决定的。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在知识需求与支付能力增长时,学习和付费不可持续,可能有许多具体原因。一是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二是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这要求知识提供者从以自我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型。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

在中国,知识付费还没火透,迎头撞上了免费浪潮。这就好比信用卡还没普及,移动支付又要取代信用卡。当两步合为一步,混合现象就出现了。

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例如云服务中的SaaS,是指软件产品不收费,按软件使用(即服务)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

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

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最合理的方式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问题提出与解决不到点、不到位,就不能怪学生不到课。要围绕问题的“到点率”“到位率”,来提高“到课率”。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十万个为什么》中“软件一定要收费吗”词条下写着:“自从软件即服务兴起以后,靠软件收钱的人,赚的钱越来越少;而软件不收钱

靠服务收钱的人,赚的钱越来越多。”仅以此作为结论,让我们理解一个变得更年轻的世界。

(作者:姜奇平,系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

博士之死背后异化的师生关系

2018-01-18 08:54:07 来源:钱江晚报

2017年12月26日,离开学校失联一天后,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杨宝德被发现溺亡于西安灞河中。

博士之死令人扼腕,而其后网络及媒体曝出的原因更令人震惊。从报道透露出的点点滴滴,这位博士似乎是被“逼死”的,其女友称杨宝德的死与博导有关。媒体报道称,除了陪吃饭、挡酒以外,还有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导师、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等。

博士溺亡的原因到底是其自身的精神问题,还是因不堪忍受导师的长期压力而致,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学校对学生管理都有疏漏。而对于网络和媒体爆料的导师问题,学校更应及时给出调查结果。

杨宝德让我想起,2016年初,南京邮电大学的研三学生蒋华文跳楼身亡事件。而其在死前,曾受到来自导师张代远施加的极大压力。随

后该校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对其导师张代远的问责。最终南邮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之下对事件进行了调查,宣布网络举报的情况基本属实,撤销张代远的专业技术职务,并撤销其教师资格。

攻读研究生本是通向学术和人生下一个高峰的光明大道,对于他们来说,怎么就变成了一条不归路。死毕竟是极端个案,但导师和学生之间扭曲的师生关系已不是个例。研究生阶段与其他教育阶段最大的不同,是学生的科研和生活都与导师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不知从何时起,很多研究生都习惯性地将导师称为“老板”。“老板”称呼的流行,反映的是导

师职业的异化和师生关系的功利化趋势。

导师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对学生学业及研究课题上,导师往往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利。单单以拖延毕业时间、不予发表论文机会、卡奖学金这些,就足以让学生俯首帖耳。对于研究生来说,导师制下,导师的满意度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但不应成为唯一标准。在导师权力无下限的状态下,学生制衡手段薄弱,甚至是权益空白。权利滋生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制约的权利,就容易变成以师徒之名,行剥削之实。

由于没有畅通的双选机制,学生不敢轻易提出换导师,换导师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时间成本,更不敢轻易向学校投诉导师的不端行为,如果投诉之后学校不处理,那就意味和老师撕破脸皮。能忍则忍,忍忍就过去了,为了自己的前途,受到压榨的研究生练就了一副“忍”功,最终牺牲的是自己的心理健康。

而在每个极端案例爆发的背后,事情都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发酵。杨宝德曾试图自杀过;蒋华文在跳楼前曾在群里说过要轻生,他的同学也曾对校方反映过,校方说“你们忍忍吧”。“我们都想着,忍忍吧,为了毕业。没想到到他这儿出事了。”北航博导陈小武的性骚扰案是在事发后12年后才得以曝光并得到处罚。

无论是性骚扰,还是沦为廉价劳动力,甚至是丧失人格的屈辱压榨,读博都不是以性命或者以忍辱为赌注的一场求学博弈,高校不是“法外之地”,导师制下应该给奇葩导师带上“紧箍咒”,不再给学子的学术生涯或是生命造成伤害。(陈进红)

“诗体评语”中有教育的诗意追求

雷泓霈

2018年01月18日08:47 来源:燕赵晚报

临近期末,石门中学班主任关文君老师,因为用诗词给班上的学生写下“最具诗意”的期末评语而走红,这些诗句评语不仅融进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还配上了诗句的寓意解释。比如,该班的李梓晴同学,收到的评语是“东园结桃(李),西园种桑(梓),细雨润大地,碧空放长(晴)”。关文君给出的诗的寓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勤学多问,拨云见日”。“诗体评语”,让教育境界开阔很多。值得借鉴!

(1月17日《广州日报》)

一则简短的“诗体评语”,把学生的优点、特长和个性进行了诗意的升华,让每个孩子在评语里都成为光彩照人的个体,这对孩子尤其是“熊孩子”,绝对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因为这种鼓舞和认同来自教师,它会化作重要的自我驱动力,鼓励学生扬长避短、纠正不足、发展个性、充满自信,得到“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进步成长。“诗体评语”真的是孩子无形的精神成长台阶。

当下,学生的个性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很强,再加上受互联网和影视作品影响较多,学生越来越难教。因为有来自升学率、分数排名的无形压力,95.5%的教师都感到精神压力太大。很多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累、疲劳感和情感耗竭。职业倦怠像一副镣铐,捆住了教师们激情迸发的工作热情和教育创造力。

对此,关老师没有抱怨,没有逃避,而是在其中发现了“诗和远方”,在庸俗化的教育竞争中留住了内心的优雅和玲珑,所以他才能在悠然的节奏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将无私奉献当作一种高尚追求,且不知疲倦,充满活力,用诗歌进行点赞,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氛围。有这样有爱的教师和教育情怀,教育倦怠和教育庸俗化将得到有效净化。

赞美“诗体评语”的同时,更应该借鉴这种诗意的追求。尽管教师面临各种竞争和压力,但要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庸俗转化成高尚和优雅,用自身的高尚和优雅带动学生,成为精神导师、人格导师和心理发展导师,将孩子和教育引向优秀和成功。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丁雅诵

2018年01月18日04: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日前有了调查结果。北航发布处理通报,认定陈小武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决定撤销其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消息一出,社会各界拍手称快。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对得起“师道尊严”四个字是最起码的素养。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也三令五申,将师德摆在教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的首要位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但仍有教师顶风作案,污染学校的一方净土。而对于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来说,这样的事件哪怕只有一例,也会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让人们对师德师风产生怀疑与焦虑。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就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如若像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像醉心学术、潜心科研的薛其坤,像爱生如子、亲切贴心的曲建武,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其感染,将他们视为榜样。反之,如果教师满嘴正义,却一肚子杂念,那么学生就可能在不经意间受到影响,走偏人生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