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浅析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摘要: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刻,这时期清政府进行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废科举、改学制以及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整体规划等,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近代教育制度终于开始在中国确立并推广开来。

关键词: 科举制;学制;教育行政体制;妇女教育;留学教育

教育的近代化是整个社会近代化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西方教育认识的双重过滤和选择中艰难推进的。清末新政期间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学制的颁布为主要标志的清末教育改革标志着封建教育体系的全面崩溃,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本文试图从废除科举制度、推行近代教育、颁布学制、确立近代学校制度、设立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等几个方面探讨清末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历史意义。

(一)废除科举制度、推行近代教育

进入20世纪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全国废科举的呼声因而日益高涨。不要说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强烈要求,就连许多封疆大吏也深知科举积弊太深,纷纷要求废除科举制。严复曾指出:“虽然学堂立矣,办之数年,又未见其效也!则哗然谓科举犹在,以此为梗”[1]张之洞提到“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2]袁世凯也上奏清廷,“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欲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3]科举制度的废除势在必行。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

省科举考试要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和“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和武科考试。随后,张之洞、刘坤一联名上奏,建议“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4]1903年张之洞又与张百熙、荣庆上《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5],到1905年,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又联名奏请立停科举,他们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6]而建立、大兴学校则是“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围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7]的关键,指出“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8]1905年8月,清廷颁布《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著即自丙午科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9]至此,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完全被废止。此举标志着封建旧教育制度的崩溃,它扫除了我国教育走向近代化最严重的障碍,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 颁布学制、确立近代学校制度

在废科举的同时,清政府作出厘正学制的决定。1902年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是为“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校教育体系,它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影响甚大,为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为辛亥革命后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的制订打下了基础,“癸卯学制”作为中国第一个在全国施行的新学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陆续兴起的零散的新式学堂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它的施行,改变了中国长期实行的封建性的官学、私学、书院等学校形式,加速了封建教育的崩溃和近代教育的生长,推动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接轨,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教育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以下另起一段)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制的诞生,促进了兴办学堂事业的大发展。中国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壬寅、癸卯学制公布后,兴办学堂便成为清政府的既定国策。全国各地在改书院为学堂的同时,积极创建各级各类学校,诸如小学堂、中学堂、女子、师范学堂、实业学堂、政法学堂等,出现了未曾有过的新景象,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全国已有各级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余人,一个具有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相互配套的新式学校教育体系初具规模,而且发展势头强劲。

(三) 设立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在讲求普及化和专门化的近代教育建设中.必须有专门的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以便承担起各地教育事业的设计、执行与考核工作,使各级各类教育能够适应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做到正常而有序地发展。中国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真正得到全面改制,是在清末

教育改革期间。这就是中央学部和地方提学使司的创立,取代原先吏部和地方提督学政的职能,一种新型的具有近代教育管理功能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出现了。中央设立学部,地方设立学务局和劝学所。1906年颁布了学务官制和视导(学)制,理顺了各级教育行政之间的关系,标志着教育管理的近代化。

19世纪末短短数年间,中国经历了维新思潮风起云涌与戊戌变法骤兴倏败的大震荡,有识之士从其教训中自省反思,并在中外比较中得到启迪,往往以兴学育才为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为救亡图存的希望所在,视政治体制的革故鼎新为变法图强的核心。于是,创建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立学部的议论比较集中地出现于此时,表明不少人已认识到这是沟通兴学和政体变革的关键一环。改良派的著名代表麦孟华就曾指出:“非民之智于西而愚于中也,上设学校以开其智也。多立学堂,别创学部,专官任事,重其责成,如是而民智不开,殆未有也”。[10]只有“增减得宜,利举弊革,立法美善,中人之法可以贤,中人之质可以智,中人之力可以才,以行新政,何政不举,以兴新法,何法不能”,[11]强调了立学部、设学堂的重要性。张之洞也曾奏请专设总理学务大臣管理全国的教育,得到光绪帝的批准。1905年9月,为从组织上保证新学制的推行,适应科举废除之后新形势的需要,政务处奏请特设学部,作为管理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11日发出上谕:“……前经降旨停止科举,极应振兴学务,广育人才,现在各省学堂已次第兴办,必有总汇之区,以资董率而专责成,著即设立学部,荣庆调补学部尚书,学部左侍郎著熙英补授,翰林编修严修,著以三品京堂候补,署理学部右侍郎。国子监即古之

‘成均’,本系大学,所有该监事务,著即归并学部”。[12]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自此正式建立。学部下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各职其事。为中国有史以来专门的、正式独立的管理教育的中央领导机构之始。这一举措,标志着教育行政与学校开始分离,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学部成立后,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教育行政的改革。1906年,政务处与学部奏请各省设提学使司,领导地方教育行政事务,下设劝学所、学区,这是省区教育行政机关建立之始。这样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健全的教育行政机关,管辖全国教育。此外,学部又于1906年公布《教育会章程》,规定各省和府厅州县都可以设立教育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的襄助机关—期于辅助教育行政,图教育之普及”。[13]此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日趋完善。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正式确立和日益完善,对于革除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使中国教育迈向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清末教育改革的历史作用

20世纪初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学前教育、小学、中学、高等教育到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留学教育等都全面铺开,这样就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的官学、私塾、书院等学校形式和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出现了多种类、多样化的学校教育结构,为中国现代形式的学校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教育结构的整体变革的最突出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兴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开展的程度,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1904年1月清

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14]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女子师范学堂,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15]“女子师范学堂由官设立者,其经营当就各地筹款备用女子师范生无庸缴纳学费”。[16]正是这一举措使20世纪初的中国兴办女学蔚然成风。1906年2月慈禧太后“面谕学部,振兴女学”;[17] 6月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学;10月谢长达等人在苏州创办振兴女学。1907年5月,学部奏兴女学,拟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对其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规定和要求,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上得到了合法地位。据1907年清政府学部总务司《第一次教育统计表》统计,全国除甘肃、新疆、吉林三省没有女学堂外,其他各省女学堂总计428所,女学生15498人。女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学的兴起,也为妇女人才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为妇女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二,重视留学

清廷在改革中重视留学教育,选官派学生,鼓励自费留学。外务部在1902年奏议派赴出洋游学办法,提出:“派出洋之后,精求专门之学,夫而后中西可以贯通,成就可期远大”。[18]张百熙、荣庆等人奏议奖励职官游历游学,指出游学“尤有实际,最为成就人才之要端”。[19]到1903年10月清政府颁布张之洞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等。正是在清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遂使早已发生的留学运动在1902—1910年间兴起了第一次留学高潮。费正清称之为“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20]甲午前后,留日学生仅数十人, 1905

年猛增至8千人,于1911年总人达2万人以上。加上留欧美的数千名学生,形成一股相当可观的力量。这些留学生在回国后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学的濡染与新思潮的洗礼,逐渐取代传统的士绅走上历史舞台,并迅速成长为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革新力量。同时,留学运动的发展还为中国培养了科学家、文学家、医生、外事人员等各式的人才,为以后社会的建设与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为立国之本,国运之盛衰系之,国步之消长视之”。[21] 尽管清末的“新政”改革是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采取的应急之策,由于其体制的滞后性与政策改革的先进性的矛盾而归于失败,但其中的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决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评价教育改革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对近代化过程的积极作用,新政时废科举、兴学堂、改学制、立学部、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与教育结构的调整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清末教育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复与修补,而是努力寻找并建构中国教育的新路向、新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清末教育改革对我国当前进行的跨世纪的教育改革亦有很大的借鉴之处。

注释:

[1]马鸿儒.《清末“新政”与教育改革述评》,见《历史档案》1993年第4期.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25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版.

[3]马鸿儒.《清末“新政”与教育改革述评》,见《历史档案》1993年第4期.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第5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第6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第6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7]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第6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第6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第6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0]关晓红.《晚清学部的酝酿产生》,见《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1]关晓红.《晚清学部的酝酿产生》,见《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2]《光绪朝东华录》(五)第5445页.

[1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第36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第81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5]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第81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第81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7]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第5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1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第179,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第19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0]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39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卷二.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谈谈你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看法

谈谈你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看法 模拟题 把孩子从“教育GDP枷锁”下解放出来,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本质,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201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 作的通知》提出: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画等号,将其作为干部 提拔任用的依据,作为高配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依据,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上 述要求落实到教育考核上,就必须摒弃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是从,告别简单依据考试成绩 和升学率对教育干部、校长和老师进行奖惩的做法。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头一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迈出实质性步伐。但是,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记者 调查发现,一些市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大会小会仍把高考升学率“晒”一下、排排名,学校依 然把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奖金与升学挂钩,老师依然把升学排名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而学 生则因此被赶上“时间加汗水”的题海升学之路。地方政府重视高考升学并不错,但只抓高 考升学率,就像经济只抓GDP一样,必然导致种种问题。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中央提出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些地方政府把“人民满意”等同单一的升学率指标,于是“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成了考核指挥棒。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教育是兴国之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高考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改善,我 们可以欣喜的看到教育改革的成果。但是在收获成果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之处。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一些地方政府把“人民满意”等同单一的升学率 指标,于是“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成了考核指挥棒。中央早就提出了不以考试成绩 和升学率论英雄的要求,缺的是地方对违规者的监管和查处。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媒体, 包括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大多数人对高考改革的关注比较狭隘,基本局限于今后到底考几 门科目、考几天、成绩怎么算等问题。英语到底还重不重要,该花多少精力等等,地方政 府重视高考升学并不错,但只抓高考升学率,就像经济只抓GDP一样,必然导致种种问题。 我们要向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的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 到快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完善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必须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考 核办法,并把着力点指向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师德建设长 效机制。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趋势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20世纪基础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变革,就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20世纪的1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有3次较大的教育改革,而每次改革都发端于社会发展迅速的美国,然后波及整个世界。 第一次教育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出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的主张,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批评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要求课程必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美 国教育几十年,而且影响到世界各地。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许多人士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时,批评当时 的课程内容只反应了19世纪的科学成果,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强烈要求改革;1957年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促进了这次改革。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提出加强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于是出现了新数学、新物理等一系列新教材。这些教材,由于太深太难不能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初就被弃之不用,但它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公开信“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就反映了这个问题。之后,美国朝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1991年布什总统提出了《2000年美国教育发展战略》,克林顿总统上任后将其演变成《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与此同时,日本、英国、法国也在进行教育改革。 综观几次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是改革的重要方面,处于改革的核心地位。为什么每次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道理很简单,任何教育目标都是要依靠课程来实现的。当然,每一次课程改革总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同时以新的内容与方法做保证。 (二)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1、日本:日本基本上每十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即将 实施新的课程。他们即将实施的新课程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学生能够轻松地生存,能够愉快地学习。他们认为应该给学生自主发展留有更多的时 间、更大的空间,以使他们健康地、自由地发展。他们对旧有的课程进行了分析和审视。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太多,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时

养成教育活动动员报告

养成教育活动动员报告 养成教育活动动员报告 养成教育活动动员报告 厉山中心学校学校的师生员工同志们、同学们: 又是一年春来临俗话说“一年四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种希望和收获的季节。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你也许对自己充满了期待期待自己的学习上新的台阶期待自己新学期的生活充实而快乐有了这种期待就有了实现愿望的基础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当然目标不光是想一想就能实现的“世界上有两种人:空想家和行动者。空想家们善于谈论、想象、渴望、甚至于设想去做大事情;而行动者则是去做!你现在也许还是一位空想家似乎不管你怎样努力你都无法让自己去完成那些你知道自己应该完成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不过不要紧你还是可以把自己变成行动者的。” 是什么阻碍了你实现自己的愿望?难道只是因为对“开始”的畏惧?或是对失败的担忧?或者是因为你不够聪明缺乏智慧能力欠缺还是运气不佳?而究竟又是什么使得行动者能够去做从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学业而空想家却注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失败?答案很简单:给予行动者动力的同时也是阻碍空想家进步的那都是同样一件事物:习惯。 习惯是你最好的帮手是你的终身伴侣习惯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

习惯会推着你前进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败。你做的事情中有一半要交给习惯因为习惯总是能快速而正确地完成任务。 习惯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习惯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 千万别放纵习惯那样习惯会将你毁灭。 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 遵守作息时间如早起是一种习惯养成习惯后生物钟就会发生作用你就不会再因为迟到而提心吊胆不会再为担心迟到而受到批评。养成勤于动笔、勤于思考的习惯你就不会感觉至上课无所事事和无聊了。相反如果养成了乱丢乱扔的习惯你就会无意识地将废弃物随手一扔影响环境大家看看从小卖部到食堂的这一小段路上的包装袋你愿意看到厉山中心学校是这种环境吗?你愿意生活在这种环境吗?你对这种行为痛恨吗?但其中是否有你不经意的一扔呢?我想这不是你有意要这么做的而是你未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你丢了扔了也许连你自己都没有察觉而你知道垃圾桶就在你身边不到几米远的地方。 习惯很容易管理只要你严加管教几次实习之后习惯便会自动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指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完整版)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县河镇中心学校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

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趋势谈教育改革

從世界各國教育發展趨勢談教育改革---兼含歐洲學校教育實驗掠影 主講人:陳惠邦教授 筆記整理:44廖秀芬前言: 各位早安,首先恭喜各位在百人競爭中通過甄選,剛才各位看 到地圖片是歐洲海德堡學校,在座地有二十位將於二個月後前往. 從事行政工作是自己地選擇,沒有人強迫,是志願而來,在這長長短短地教育工作經驗中到底給我們工作上地省思點還是增加了我 們一些工作習慣,而這些習慣是否幫助了我們更有效率達到工作目標,但也許反而會距離教育愈來愈遠.在教育工作生涯中,面對挑戰、變 革愈來愈多,社會轉變,有不同地轉變.過去身為老師時地角色,站在 對行政工作地不滿,對現今進入行政工作,負責決策,思考地層面多, 視野也變不同. 今天要和各位分享地面對在快速推動教育改革及這麼激烈地 教育變遷中,其他國家做些什麼?談課程改革、教育改革世界各國跑地快、早地和台灣來比,台灣最大地特色就是從善如流,集世界各國 教育制度地精華,走向研究型、普及型地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提昇至 高等技術教育.未來兩年高職即將走入歷史,中研院李院長說高職將 取消,走向高級技術培養教育是全世界共同地理想,目前舉目所見大 部分地高職以改成綜合高中或一般高中,台灣所剩地不到十所高職, 其存在是因其非常特殊性無法更改,如桃園新生醫校. 國民中小學課程革新是全世界最先進地制度,通通融合成九年一貫課程,放不下也都成重要議題,每個地方拿放大鏡都是最好最棒地,但加總起來,滿意嗎?不曉得如何說? 前言:教育「改革」地現象 教改企業

這是吳明清教授提出,教改造就了一群人,這些人是過去傳統教育無法得利地一群,如南陽街升大學補習班已不復見,取而代之地是國、高中生下課補習地場所.升大學補習班改為升研究所補習班,而其實真正學校實質工作並不更改,教育部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前測檢視實施九年一貫前六年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國家地中間考試,大陸早已實施,英國也在1988年實施,這是課程改革中要做地,實施課程改地鬆緊,如同在沙灘中抓沙地地情況一樣,抓緊抓鬆,如何拿捏得宜,在這搖擺不定不教育政策中,我們教育工作者很難去發展我們地教育專業,以前在座各位過去是一個老師地角色,只要管好自己班級,而今必須去思考整個學校,身為校長、主任思考角度不同,升學目標、家長壓力等問題,思考地角度、考慮點和老師不同.教改地企業將隨整各教育制度不斷地改變.利益、資源分配將不斷地調整,這可能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關注地點. PISA與課程革新 PISA:OECD地國家<至少15個)率先實施課程改革地國家,這些國家在實施課程改革多年之後,檢視課程改革是否對孩子地學習有沒有幫助這是我們所關注地點,因此對他們15至18歲地學生進行檢測,已與語文閱讀、科學教育、數學能力三種能力作比較,發現時基本能力下降,尤以語文能力下降最多,學力與實施課程改革地時間先後成反比,亦即愈早實施學力下降愈快,愈慢實施學力下降反而沒有快,這之中可能只有一個例外,只有台灣,實施兩年地課程改革,學力下降地速度已無法估計.PISA發現學生地能力下降,尤其以語文能力地下降最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3年多前已發現著手改善,進行提昇孩子閱讀地方式,這幾年具體成就即編寫了很多地繪本,繪本地特色是大量地圖畫,因孩子不再能閱讀,由此可見閱讀是基本能力比科學教育、數學能力來地重要,若我們要將所有能力一視同仁,如同十大基本能力般,其實這裡面還有更重要地閱讀能力,自古以來,古今中

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接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只有不过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呼吁家长们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可以无师自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家庭教育的意义: 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国民教育的平台是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的,现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法律的规范、科学的指导、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家庭教育几乎仍然是自然原始状态、缺乏科学指导、忽视甚至抵触现代技术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这一支柱继续弱小,与另两个支柱形成巨大差别,那么,国民教育的平台就会倾斜,更不可能平稳、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国家必须为家庭教育立法。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是人类的未来,家庭教育正是未来目标实现的保证。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今天,教育对昨天的历练就会变成痛苦,教育对明天憧憬就会变的暗淡。教育的大鹏要腾飞,基础教育的躯干必须强壮,职业和高等教育的双翼必须强健,家庭教育的大脑必须健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才会有全社会的健康。只有以家庭的和谐为根基,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家庭教育“为民族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家庭教育立法是国家的责任,为教养子孙而修行是每个国民的使命。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发表时间:2017-10-31T16:21:52.43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6期作者:刘晶晶 [导读] 本文就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 新疆喀什岳普湖县第二小学刘晶晶 【摘要】父母,是孩子成长教育中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是的,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除了学校、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教育环境。本文就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作用 引言:“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然而真正落实到实处时,才发现这是一本很难念的经。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个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庭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关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了解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便于孩子能够良好的接受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思想意志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中,老师们都会教导学生,今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等等。一个孩子是否具有这些良好的思想意志,学校的教育占一部分功劳,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意志、性格,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教育家将学生比喻成一块石头,由几个雕塑家,把学生雕刻成一座具有灵性的雕像。这里所说的雕塑家,第一就是家庭,可以涵盖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第二个就是教师,他有智慧,能传授给孩子知识。在这个复杂现实的社会中,孩子们不能仅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很好的在这个社会中健康成长。同时,现在的社会又强加给学校许多书本知识以外的任务,教师付出再多的精力,如果没有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在孩子身上是体现不出完美的效果的。大家可以发现,许多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大都与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学校看见别的小朋友带去的玩具很好玩,就在玩具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别人的玩具带回家里面,家长发现了却没有对孩子这种盗窃的行为加以制止。家长这是在无形的认同孩子的做法,助长孩子像不良的行为习惯上发展,导致后面可能就会有无数次这样的情况发生,甚至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犯下严重的错误。因此,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并正确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 学校教育无法在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超越家庭教育的效果,往往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在学校也很难服从老师的管理,所以,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少不了家庭对学生在良好习惯方面的培养。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态度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有的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低,但是在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上,会很重视,她们往往会很在乎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而有的家长却抱着“他自己能学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学不下去就出去打工挣钱,还能为家庭减轻压力”的心态,他们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在他们眼中,那些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孩子挣的还不如年纪轻轻就出去打工挣钱的孩子挣的钱多,这些家长是在用挣钱多少来衡量学习的重要性,带有这种思想观念的家长在直接影响了孩子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 2、家庭教育对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有重要作用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家庭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视,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都能影响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这块的教育,不是很重视,认为这是教师的全部责任。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长会归功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会认为孩子是值得花精力培养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会更多的将责任推脱到孩子本身不努力或者说教师的水平不高。更有家长只关注孩子在班级的成绩排名,成绩排名高,家长引以为豪,成绩排名低,家长就认为孩子没有学习天赋,放弃孩子。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样做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在学习上更加不努力了。 3、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家庭中,家长的情绪和言行严重影响这孩子。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有的家长好赌,在赌桌上败了战,回到家就对孩子吆五喝六,甚至破口大骂,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怨气和不满,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不能玩游戏,殊不知家长这种不良言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多么严重的坏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碰到很多这种情况,家长的不良言行,导致孩子心中充满恐惧、悲观、不自信,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结束语: 家长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修养,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沙.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J]. 德州学院学报,2012,S1:36-37. [2]杜薇. 也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J]. 现代教育科学,2013,12:32. [3]周仲飞. 父母美德影响我们成长与成功——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人生的作用与影响[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0:144-145.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1、对个人而言,历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人类文化实质是人类生产与社会演进的产物。而历史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的途径。所以说历史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范畴。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增强忧患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历史教育在面对古代先进的技术成就和灿烂的文化时,我们有的是满心的喜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历史上那些灾难深重的黑暗时期。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人性压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外敌的侵略,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们所留下的创伤至深至巨,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促使人们时刻去反思。因此,在培养民族优越感的同时,也应培养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个具有忧

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看法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看法和意见大塘镇里中小学刘廷美 2014年5月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六、给予住宿生补助。七、开展农村学生营养午餐等等。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当前基础教育为我们提出了四个信号:一、国家将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二、基础教育必须是政府全面承担的教育;三、基础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四、学校的职能就是抓管理抓教学教育。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三、全面营造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氛围,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四、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和擅于学习,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生存的自身需求;五、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一般来说,多数老教师们往往是不认同的,因为长久的思维定势和教学经验影响着他们,改革意味着要抛弃很多过去他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东西,这在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们是很希望改革的。加上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是可以用他们来影响老教师的。但由于新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等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在实施

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们师范技能的强弱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 1、教学实习工作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 (1) 队员见习期间必须参加原任教师的授课,做好见习记录,课后虚心请教。争取本科组老师的课。 (2)每位队员必须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 (3)每个实习生都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4)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写出详细教案,要进行集体备课。教案必须交原任教师指导,必须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每节课上课前应进行检查性预讲,同专业的队员必须参加听课,并邀请原任教师指导,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老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6)坚持互相听课和评议制度。在备课、预讲上课等活动中,应该虚心向原科任教师学习,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同一备课小组和同一个班的实习老师,必须集体备课,必须互相听课,互相评议,并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议的记录。 (7)实习授课期间,如出现课时冲突等情况,一定要请示原任老师批准。(8)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中学生的工作,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统一正确答案,送原科任老师审批,然后才着手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或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行为的重要性 摘要:通过阐述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对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中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一、问题的提出:中学生行为习惯主要源于家庭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在知识能力方面,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既是奠定学生一生基础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既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也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中学时期的孩子,一般在12-18岁之间,是孩子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在知识能力方面,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孩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明显增强,依赖性明显降低,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中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一)、创造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 环境影响人的习惯,孩子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就会养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习惯。例如,家长做事邋遢,孩子就会丢三落四;家长礼貌待人,孩子就会彬彬有礼;家长作息有规律,孩子就会早睡早起;家庭气氛和谐民主,孩子就会乐观开朗。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孩子一旦降临,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必然受到外界环境,他人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形成。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孩子培养成具备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热心助人、善待弱者的良好修养,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做事专心、诚实守信等良好习惯的中学生。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三)、家庭教育态度决定了青少年的行为取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方向、手段和方式行为,并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面,需要有共同的理念,注意因为父母自身性格差异、态度定位不同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促使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其次,父母需要在家庭教育上营造良好的氛围,需要求同存异,做好沟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子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调整,保证青少年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在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环节的重视程度,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家庭结构因素的重视家庭结构因素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多代人家庭等,这些家庭结构的出现,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 (二)、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情感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态度,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的综合体现,如果孩子处在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中,则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反之则容易引发各类不良的行为问题。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让青少年在家庭学习生活中有和谐温馨的环境,在家长有利的教育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9450686.html,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冬春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历史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教材介绍,历史课堂将显得枯燥,乏味,地方史的渗透,无形中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生动的血液,发挥它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史德育渗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40-02 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及素质的提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时指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中国历史毕竟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介绍,就显得单薄,枯燥,另外《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这时,地方史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补充作用,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不仅如此,自从福建省2009年开始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命题者也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地方史的作用,因此也不断的在命题中渗透地方史知识,这样无形中也使地方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那么,地方史在教学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切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德育渗透 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国的人文素质,正如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历史学科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方面担负着不可取代的责任,同时,中学时代也是青春时代,同时也是叛逆期,这就是传统的德育渗透方式方法将受到挑战,这时,直观的地方史就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如在讲到必修二专题三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机会,但是,如果就教材讲教材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教条、无味,甚至觉得迂腐,因为这些其实初中也讲过了,因此,上本节课时,除必要的重难点讲解,名词解释外,我加入了本地(厦门)一五计划时期的一项重要工程——厦门海堤工程的教学,从厦门海堤建设的提出到建设到建成使用直至今日的历史,从而让学生提炼出什么是海堤精神,从而明白陈毅的“移山填海”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甚至过后,有的同学特意坐车去厦门海堤绕了一圈,回来之后打发感叹人的力量之大,明白了人定胜天虽不尽然但也不可否认有它的道理所在。后来,在讲到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我又重提厦门海堤,讲到现在厦门海堤的重建问题,让学生思考,厦门海堤在它的伟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存在什么问题,即为什么要海堤重建?从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都不是绝对的,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摘要 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教育不断探索、发展、改革、反思的三十多年。回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十多年的历程,成功与失败俱存,经验和教训同在。 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对指导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论、政策策略、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清醒地认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更有效地探索今后教育改革思路与路径。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大发明之外的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最重大的制度创新,它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流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科举制度在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却选择封闭与傲慢,正如宋明理学因其“理性的傲慢”拒绝开放、排斥异端一样,科举制度因其制度的傲慢拒绝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应试教育”及其方式日益精细化、精致化,留给每个个体的自由空间日益被压缩,最终导致个性的窒息和创造力、适应性的全盘丧失。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追求做人上人。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其成人成才;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其接班人和建设者,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为此我们需要教育文化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空前解放和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制约和支配的。中国是一个有着高度“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国家,这里的“政”指的是“政治”,“教”指的是“教育”。《学记》所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便是这种文化的源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文化传统,即“官本位”的政治核心观、“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功能观和“人上人”的人才价值观。这个逻辑的逆推就是,要想成为“人上人”,你必须“入仕”;要“入仕”,你就必须通过“考试”;要通过“考试”,你必须接受为“应试”而准备的教育。可以说,这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毛孔、血液和骨髓之中,而这正是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或者素质教育推进真正难见实效的文化土壤之原因。 二.中国教育改革现状 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我们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面向造就全体学生,而是为了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教育的过程似乎不是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而是一味地加班加点、超时重负、机械训练,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的时间空间。为了高考,设计3年教学的高中课程,普遍的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完成,到高三纯粹就是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又因为重点高中的选拔制度,今日的中考同样有着不能承受之重,以致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过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龄阶段之重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扼杀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扼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高达60%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博学位。迄今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比例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深造,有其必然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对身边的教育失望,以致他

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摘要]历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传递,而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形成历史学科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关键词]历史;教育;功能 历史教学,必须形成历史学科的特色与个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品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曾把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界定为: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死为止学习如何做人,帮助人们理解做人的道理。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 德育,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使学生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和

平、诚实、谦虚、坚强、有毅力、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 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为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一种新理论的诞生等进行不懈奋斗的事迹,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无不具有启 发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