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九年级新人教版数学上册21.2.2 公式法1-教案

252.九年级新人教版数学上册21.2.2  公式法1-教案
252.九年级新人教版数学上册21.2.2  公式法1-教案

21.2.2 公式法

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概念.

2.会用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及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

3.经历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用公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写了4个一元二次方程让同学们判断它们是否有解,大家都才解第一个方程呢,小强突然站起来说出每个方程解的情况,你想知道他是如何判断的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类型一】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2x 2

+3x -4=0;

(2)x 2

-x +14

=0;

(3)x 2

-x +1=0.

解析:根据根的判别式我们可以知道当b 2-4ac ≥0时,方程才有实数根,而b 2

-4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我们不解方程就能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解:(1)2x 2+3x -4=0,a =2,b =3,c =-4,∴b 2-4ac =32

-4×2×(-4)=41>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x 2-x +14=0,a =1,b =-1,c =14.∴b 2-4ac =(-1)2

-4×1×14=0.∴方程有两个

相等的实数根. (3)x 2-x +1=0,a =1,b =-1,c =1.∴b 2-4ac =(-1)2

-4×1×1=-3<0.∴方程没有实数根.

方法总结: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不解方程,可由b 2

-4ac 的值的符号来判断方程根

的情况.当b 2-4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 2

-4ac =0时,一元

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 2

-4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

【类型二】由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确定字母系数的取值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 -1)x -2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a 的

取值范围是( )

A .a >2

B .a <2

C .a <2且a ≠1

D .a <-2

解析:由于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判别式大于0,得到一个不等式,再由二次项系数不为0知a -1不为0.即4-4(a -1)>0且a -1≠0,解得a <2且a ≠1.选C.

方法总结:若方程有实数根,则b 2

-4ac ≥0.由于本题强调说明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二次项系数不为0.因此本题还是一道易错题.

【类型三】说明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x 2

+kx -1=0,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证明:Δ=k 2-4×2×(-1)=k 2+8,无论k 取何值,k 2≥0,所以k 2

+8>0,即Δ>0,

∴方程2x 2

+k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方法总结:要说明一个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只需求出该方程根的判别式,分析其正、负情况,即可得出结论.

【类型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的实际应用

小林准备进行如下操作实验:把一根长为40cm 的铁丝剪成两段,并把每一段各围

成一个正方形.小峰对小林说:“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可能等于48cm 2

”,他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解:假设能围成.设其中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x ,则另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x ),

由题可得,x 2+(10-x )2=48.化简得x 2-10x +26=0.因为b 2-4ac =(-10)2

-4×1×26=-4<0,所以此方程没有实数根.所以小峰的说法是对的.

探究点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一】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 2

+x -6=0;

(2)x 2

+4x =2;

(3)5x 2

-4x +12=0;

(4)4x 2

+4x +10=1-8x .

解析:方程(1)(3)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可以直接确定a ,b ,c 的值,并计算b 2

-4ac 的值,然后代入求根公式,即可求出方程的根;方程(2)(4)则需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再求解.

解:(1)这里a =2,b =1,c =-6,b 2-4ac =12

-4×2×(-6)=1+48=49.∴x =-b ±b 2

-4ac 2a =-1±492×2=-1±74,即原方程的解是x 1=-2,x 2=3

2

.

(2)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得x 2+4x -2=0.∵b 2-4ac =24,∴x =-4±242=-2± 6.

∴原方程的解是x 1=-2+6,x 2=-2- 6.

(3)∵b 2

-4ac =-224<0,∴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4)整理,得4x 2+12x +9=0.∵b 2

-4ac =0,∴x 1=x 2=-32

.

方法总结: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定要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再确定a ,b ,c 的值.

【类型二】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综合运用

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2和6,第三边是方程x2-10x+21=0的解,则第三边的长为( )

A.7 B.3

C.7或3 D.无法确定

解析:解一元二次方程x2-10x+21=0,得x1=3,x2=7.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第三边还应满足4<x<8.所以第三边的长x=7.故选A.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并会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行取舍.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强调用判别式去判断方程根的情况,首先需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同时公式法的得出是通过配方法来的,用公式法解方程∴前提是Δ≥0.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1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2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3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4 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5 矩形性质定理 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6 矩形判定定理 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7 矩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8 菱形性质定理 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9 菱形性质定理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0 菱形面积=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 (a×b )÷2

31 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2 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3 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4 正方形性质定理 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

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5 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36 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7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38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八年级上数学定义公式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简易方法:较小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最大边)。 4、三角形四心:(1)重心:三条中线交点;(2)垂心:三条高的交 点;(3)内心:三个角平分线的交点;(4)外心: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 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7、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9、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0、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11、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 边形的对角线。多边形一个顶点对角线为:(n -3)条多边形对角线总条数为:n(n —3)一2条 12 、正多边形定义: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 边形。 13、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内角和等于(n —2)X180 o 14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o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3、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 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 应角相等。 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 )SSS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等。 (3 )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AAS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6、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1)角相等且两垂直;(2)垂线段相等】 7 、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 角的平分线上。【(1)两垂直且垂线段相等;(2)角相等】 第十三章轴对称 1、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 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I。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一个图形)

九年级数学概念定义公式大全(36页)

九年级数学概念定义公式大全(36页) 1.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所有二次根式都是非负数。 2. 3.二次根式乘法法则:反过来也适用。 4.二次根式除法法则:,反过来也适用。 5.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 6.二次根式加减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二、一元二次方程 8.等号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9.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其中a叫做二次项系数,b 叫做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10.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方法有四种: ①直接开平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x=±√p,或mx+n=±√p。 ②配方法:(1)移项,把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2)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3)配方,等号两边同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4)直接开平方。 ③公式法。(1)运用根的判别式b2-4ac判断根的情况。若判别式△小于0,则方程无实数根;若等于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若大于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0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b±√b2-4ac /2a”来解方程。 ④因式分解法。把方程化为mn=0的形式。 11.求两个单位时间段平均增长(减少)率公式:a(1±x)2=b 三、旋转 12.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叫做图形的旋转。点O 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旋转角,转动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 13.旋转的性质: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③旋转前后图形全等。

八年级上册数学公式定理

八年级上册数学公式定理 1.全等形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把两个全等的图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4)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6.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8.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9.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10.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经过线段中点而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3.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点()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1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2)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线和该边上的中线重合,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线和所对的角平分线重合,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1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17.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而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8.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9.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优秀)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一、情境导入 1.京广高铁全程为2298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2.冷冻一个物体,使它的温度从20℃下降到零下100℃,每分钟平均变化的温度T(单位:℃)与冷冻时间t(单位:min)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问题: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类型一】反比例函数的识别 下列函数中:①y= 3 2x;②3xy=1;③y= 1-2 x;④y= x 2.反比例函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①y= 3 2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②3xy=1可化为y= 1 3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 ③y= 1-2 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④y= x 2是正比例函数,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首先要看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去判断,其形式为y= k x(k为常数,k≠0),y=kx -1(k为常数,k ≠0)或xy=k(k为常数,k≠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字母的值 已知函数y=(2m2+m-1)x2m2+3m-3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2m2+3m-3=-1,2m2+m-1≠0,然后求解即可.

人教版 九年级 数学 公式

人教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初二上册数学公式

初二上册数学公式 (一)运用公式法: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 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 2 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把 a2+2ab+b2 和 a2-2ab+b2 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①项数:三项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 a、b 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我们看多项式 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公式总结

八上数学公式: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只要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则可围成三角形) 2、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即:第三边c 的取值范围是:a -b<c<a+b; 3、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 4、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不相交于一点,但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外部一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 (注: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D D B 图3 图4A ∵AD 是高: ∴∠ADB=∠ADC=90° 5、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且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如图3:∵AD 是△ABC 的中线,∴1;222 BD DC BC BC BD DC ==== 6、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如图4: ∵AD 是△A BC 角平分线, ∴1222 BAD CAD BAC BAC BAD CAD ∠=∠=∠∠=∠=∠,; 7、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都是线段;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9、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0、正北与正北平行,正南与正南平行; 1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相加等于90 °;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3、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A CD=∠A+∠B 14、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作它的对角线,可以作出(n -3)条对角线; 15、多边形的对角线总数=12 ()3n n -条; 16、正多边形:边和角都相等的多边形;正三角形也就是等边三角形,正四边形也就是正方形; 17、n 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外角和都等于360°; 正n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2180n n ??(-);正n 边形每个外角的度数=360n ? ; (注:内角相等,则外角也相等,因为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和等于180°) 18、一个多边形的边都相等,则它的内角不一定都相等;反之,一个多边形的内角都相等,则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P3 练习 2、课本P4例 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分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22要写成53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a =a (a ≥0) 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 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 a (a ≥0,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11、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b 2 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 )m =a m b m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3、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 直接开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 2=p 或(mx+n )2=p(p ≥0)的形式,那么可得x=p ±或mx+n=p ± (2) 配方法: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是1);第二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步,配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步,把方程左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的形式,即(x-k )2=h(h ≥0);第五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3) 公式法:Δ=b 2-4ac 叫做方程ax 2+bx+c=0(a ≠0)根的判别式。当Δ>0时,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相

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公式

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公式 八年级的学生想提高数学成绩,第一步就要将书上的重要公式弄懂,经常复习,做到熟练运用。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公式 一、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d =2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公式:L=d=2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公式:S=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dh=2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2021八年级下册数学 公式法第2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同步练习(含答案)

公式法 第2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一. 精心选一选 1、下列各式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是( ) A. 16x 2-4xy+y 2 B. m 2+mn+n 2 C. 9a 2-24ab+16b 2 D. c 2+2cd+14 c 2 2、把多项式3x3-6x 2y+3xy 2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 A. x(3x+y)(x-3y) B. 3x(x 2-2xy+y 2) C. x(3x-y)2 D. 3x(x-y )2 3、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 A. 4-x 2+3x=(2-x)(2+x)+3x B. -x 2-3x+4=(x+4)(x-1) C. 1-4x+4x 2=(1-2x) 2 D. x 2y-xy+x3y=x(xy-y+x 2y) 4、下列多项式① x 2+xy-y 2② -x 2+2xy-y 2③ xy+x 2+y 2④1-x+x24 其中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a4b-6a3b+9a2b 分解因式的正确结果是( ) A. a 2b(a 2-6a+9) B. a 2b(a+3)(a-3) C. b(a 2-3) D. a 2b(a-3) 2

6、下列多项式中,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是( ) A. -a 2+b 2 B. m 2+2mn+2n 2 C. x 2+4xy+4y 2 D. x 2--12xy+116 y 2 7. 若x2-px+4是完全平方式,则p 的值为( ) A. 4 B. 2 C.±4 D. ±2 8. 不论x,y 取何实数,代数式x2-4x+y2-6y+13总是( ) A. 非实数 B. 正数 C. 负数 D. 非正数 二.细心填一填 9. 填空 4x2-6x+=( )2 9x2-+4y2=( ) 2 10.分解因式 ab2-4ab+4a= 11. 如图,有三种卡片,其中边长为a 的正方形卡片1张,边长为a ,b 的长方形卡片6张,边长为b 的正方形卡片9张,用这16张卡片拼成一个无空隙的正方形,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12. 若a+b=3,则2a2+4ab+2b2-6的值为。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本章知识要点] 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26.1 二次函数 [本课知识要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MM 及创新思维] (1)正方形边长为a (cm ),它的面积s (cm 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 厘米,则面积增加y 平方厘米,试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例1. m 取哪些值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 02≠-m m . 解 若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则 02 ≠-m m . 解得 0≠m ,且1≠m . 因此,当0≠m ,且1≠m 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c bx ax y ++=2 的函数只有在0≠a 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 取哪些

初三上册数学公式

初三上册数学公式 知识要点: 一.二次根式的概念 二.二次根式的性质 1.双重非负性:被开方数非负 a ≥0 , 二次根式 0≥a 2. 公式? ??≤-≥===)0()0(,)(22a a a a a a a a 3. 公式2)(a a =的逆用: 将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平方的形式 三.最简二次根式 五.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四.同类二次根式 六.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知识要点 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 2 + b x + c = 0 (a ≠0) 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因式分解法 (4)公式法 求根公式: x 2a ( b 2-4ac ≥0 ) 三.根的判别式:△= b 2 - 4a c 应用:1.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确定字母的值或取值范围。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四.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 2 +b x +c = 0 (a ≠0)的两根为x 1、x 2, x 1 + x 2 = -b a , x 1· x 2 =c a 应用:1. 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未知系数 2. 已知两根求作方程 3. 已知两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 4. 确定根的符号 5. 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 知识要点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类型: 一.增长率(或下降率)问题 五.营销问题 增长率 : 原量(1+x )2=后量 下降率:原量(1-x )2=后量 二.复利问题 六.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三.面积或体积问题 七.三角形的问题 四.单双循环比赛问题 八.数字问题 知识要点 一.旋转的概念 二.旋转对称图形 三.中心对称图形 旋转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0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 知识要点 一.圆的有关概念 1.圆、弧、弦、弦心距、圆心角、圆周角 2.三角形的内心: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个角平分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外心:外接圆的圆心就是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二.圆的有关性质 1.圆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和推论:垂直弦、平分弦、平分弧。 3.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弧等、弦等、圆心角等 。

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公式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公式知识点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公式知识点 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叫做完全平方公式.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后者叫做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1)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就可以是多项式。 (2)不能直接应用公式的,要善于转化变形,运用公式。 (一)、变符号 例: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4x+3y)2 (2)(-a-b)2 分析:本例改变了公式中a、b的符号,以第二小题为例,处理该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这个式子中的(-a)看成原来公式中的a,将(-b)看成原来公式中的b,即可直接套用公式计算。 解答: (1)16x2-24xy+9y2 (2)a2+2ab+b2 (二)、变项数: 例:计算:(3a+2b+c)2

分析:完全平方公式的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而本例中出现了三项,故应考虑将其中两项结合运用整体思想看成一项,从而化解矛盾。所以在运用公式时,(3a+2b+c)2可先变形为 [(3a+2b)+c]2,直接套用公式计算。 解答:9a2+12ab+6ac+4b2+4bc+c2 (三)、变结构 例:运用公式计算: (1)(x+y)(2x+2y) (2)(a+b)(-a-b) (3)(a-b)(b-a) 分析;本例中所给的均是二项式乘以二项式,表面看外观结构不符合公式特征,但仔细观察易发现,只要将其中一个因式作适当变形就可以了,即 (1)(x+y)(2x+2y)=2(x+y)2 (2)(a+b)(-a-b)=-(a+b)2 (3)(a-b)(b-a)=-(a-b)2 一、全等三角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绝对经典)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公式总结(供参考)

八上数学公式: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只要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则可围成三角形) 2、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即: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a-b<c<a+b; 3、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 4、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不相交于一点,但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外部一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 (注: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AD是高: ∴∠ADB=∠ADC=90° 5、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且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如图3:∵AD是△ABC的中线,∴ 1 ;22 2 BD DC BC BC BD DC ==== 6、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如图4: ∵AD是△ABC角平分线,∴ 1 22 2 BAD CAD BAC BAC BAD CAD ∠=∠=∠∠=∠=∠ ,; 7、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都是线段;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9、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0、正北与正北平行,正南与正南平行; 1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相加等于90°;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3、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ACD=∠A+∠B 14、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作它的对角线,可以作出(n-3)条对角线; 15、多边形的对角线总数=1 2 ()3 n n-条; 16、正多边形:边和角都相等的多边形;正三角形也就是等边三角形,正四边形也就是正方形; 17、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外角和都等于360°; 正n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 2180 n n ?? (-) ;正n边形每个外角的度数=360 n ? ; (注:内角相等,则外角也相等,因为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和等于180°) 18、一个多边形的边都相等,则它的内角不一定都相等;反之,一个多边形的内角都相等,则它的边不一定都相等;多边形最多有3个锐角; 19、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一种镶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5个方法:

初三数学公式大全

2017初三数学公式大全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 三角形全等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 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公式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公式总结 1、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注:只要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则可围成三角形) 2、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即: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a-b<c<a+b; 3、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 4、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不相交于一点,但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外部一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注: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AD是高: ∴∠ADB=∠ADC=90 5、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且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如图3:∵AD是△ABC的中线,∴ 6、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如图4:∵AD是△ABC角平分线,∴ 7、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都是线段;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9、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0、正北与正北平行,正南与正南平行;

1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相加等于90;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3、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ACD=∠A+∠B 14、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作它的对角线,可以作出(n-3)条对角线; 15、多边形的对角线总数=条; 16、正多边形:边和角都相等的多边形;正三角形也就是等边三角形,正四边形也就是正方形; 17、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外角和都等于360;正n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正n边形每个外角的度数= ;(注:内角相等,则外角也相等,因为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和等于180) 18、一个多边形的边都相等,则它的内角不一定都相等;反之,一个多边形的内角都相等,则它的边不一定都相等;多边形最多有3个锐角; 19、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一种镶嵌。第二章:全等三角形 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运用公式法(2)学案

2.3运用公式法(2) 课型:新授 学生姓名:_________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 (1)经历通过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等逆向得出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的过程,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会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3)在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2.学习重点:会逆用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3.学习难点:熟练逆用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课前导学]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57—P58并完成课前检测。 2.课前检测 (1) 分解因式: ①2 4224916.0n m b a - ②224)32(x y x -- ③)()(3x y y x -+- (2) ①222(________)2520(______)=++q pq ; ②22)(________________94=+-x x ; ③________________ )2)(3(=++x x ; ④_________________)2)(1(=--x x ; (3) 默写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x a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学记(课前学习疑难点、教学要求建议) [课堂研讨] 1.新知探究 (1)新课引入: ①填空: (a+b )(a-b ) = ; a 2–b 2= ; (a+b )2= ; (a-b)2 = ; a 2+2ab+ b 2= ; a 2-2ab+ b 2= . ②结论: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