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

《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
《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

自己收藏的

觉得很有用

故上传到百度

与大家一起分享!

《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

主讲教师:贾应生

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阅读书目:随堂推荐

总计课时:72学时

教授方式:参与式为主的综合教授方法

教授手段:传统手段+多媒体等现代电子技术手段

本课程所要涉及的主要概念:

社会--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问题――社会越轨――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社会现代化

本课程所要传达的主要理念:

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的人性观念--人作为一种类存在

必然地生存和活动于社会之中;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在社会中才具有意义并且才可能完成

每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

因此和谐地与整个社会和他人生活在一起

这是我们应当建立的首要人生观念

同时

社会也是人的社会

因此社会性本质上就是人性

社会必须充分地考虑其结构、建设和发展的人性化

这样的社会才能是相对完善的社会

社会的复杂性与完整性观念--社会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相互关系的结构方式

对社会的认识以及社会管理必须从这种复杂的社会性出发

例如

前述社会结构的人性化问题

就涉及到复杂的人性问题以及人类不同人群的实际社会表征和社会互补性问题

我们认识和对待社会现象

既要有平等的理性观念

又要有秩序的现实观念

同时

社会是一个完整的人类有机体

对社会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具有完整的观念

以便给复杂的人类关系和社会现象以一个简洁、清晰和有序的理念结构和逻辑说明这是社会管理有序化的必然要求;在这一点上

切忌被混乱多变的社会现实所迷惑

因而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忽略了问题的实质

应当发展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人类文化价值主导社会的观念--社会行为的发生和社会事物的运行事实上都以人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以及由这种文化观念所产生的价值观为主导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过程

有什么样的行为过程就会导致相应的行为结果

当然

相对地来说

一定的思维方式也会促成一定的价值观的产生

这本身也是具有互动性的

种族优越论、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以及众多的人类文化主张的出现

就是社会需要整合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结果

只有寻求到真正理性的文化价值观

社会才会有一致而又不损害多样性的观念形态

社会才能够既有活力

又不至于混乱不堪

通过教育与环境互动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观念--社会个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因子

因此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好坏

直接取决于社会个体成长的好坏

在社会学中

个体的成长被称之为社会化

社会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双向互动这样一个社会教化的方式开展的

而其最终的完成则是社会个体将社会文化及其价值内化为自我的内在认识结构和判断习常

其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标志则是社会个体是否能够成功地学会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

除了教育与环境的作用以外

心理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

个体心理和行为之间的互动构成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简单相加

而是个体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多层次发动和互应过程;群体心理和行为既以个体心理和行为为基础

受到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程度与现状的影响

同时又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生重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个体心理和行为既可以受到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指导与制约

又可以独立于群体心理和行为

并对群体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这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独立性程度和影响力大小与个体的内在修养和个性特质密切相关

因而

增强对社会不良因素的免疫力和对组织与他人的影响能力的根本方式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

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品质

社会的群体化与组织化观念――群体和组织是社会个体生活于其中的基本形式群体有多重分类方法

社会学十分关注初级群体的发展与功能

而在社会组织之中

社会学十分重视组织的社会性意义

例如在正式组织之外

人们社会性地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价值

并日益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

试图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积极掌握推动正式组织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前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关于群体与组织的理论常常涉及到从古到今人类社会不断地探讨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人类关怀与和谐、社会正义与公平、人生成就和声望等等人类内在的生命价值问题

只有弄清这些问题

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体与组织的概念

社会制度化、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理论观念――这几个问题是社会学所关注的重要社会现象

人们一般会认为这几个概念是存在的

事实上他们极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分层是一种社会的人群分化现象

但在一般的社会中

这种分化是与制度的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制度可以说是社会等级的一种保障形式

由于分层现象的存在

社会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流动问题

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和规范社会流动

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任务

通过积极的社会控制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社会问题是社会的客观存在

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学术使命

也是社会的重要职责

解决社会问题

墙根多重社会控制的手段

运用综合性的社会力量

同时还要吸取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由此才能克成其功

通过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解决一般性社会分化问题的观念--社会分化往往造成一般的社会群体性问题

例如家庭问题、青少年问题、老年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

这是人类社会自有国家以来就有的问题

而在现代社会里

这些问题尤其突出

社会政策是国家意义上的社会举措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双重意义上的社会行动

而社会工作则是职业意义上的社会行为

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如何解决好社会分化所带来的一般性社会问题

考查人类发展和反省社会现代化的观念――人类社会的任何行为及其发展都是历史地进行的

因此社会学的视角最终还要回到历史的落脚点上来

社会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下的历史学

而历史学在一定意义上则是过去的社会学

从多重视角审视人类历史

考查社会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现代化的本质

是社会学始终的基本学术视野之一

第一章:导论(3学时)

1.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本需求

将这些需求记录下来

成为贯穿整个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根据这些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授行为

同时

要求学生随时提出各种有助于本课程学习的方法和建议

以便及时调整本课程的讲授方式

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但要注意不能因此降低本课程讲授的学术水准

(30分钟)

2.教师概略讲述本章的内容

并回答学生相应的问题

(70分钟)

3.特别介绍社会学中有关方法论的争论问题

特别是关于价值判断与价值中立的争论

并开展随机的课堂讨论

最后教师总结

为此

教师需要补充相关的学术材料

材料来自个人搜集与整理

(50分钟)

第二章:社会与社区(5学时)

1.请学生分别讲述自己对于社会和社区的切身感受和理性认识通过这一活动由教师和同学共同总结出对社会和社区的基本概念(100分钟)

2.随堂讨论:人性与社会建构的关系

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感受

谈谈自己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应当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

(50分钟)

3.学生自学

教师概括讲述第三、四节内容(50分钟)

提问、回答

师生共同论述社会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意义与具体途径

教师最后总结

(50分钟)

第三章:社会文化(6学时)

1.学生自学

教师概述第一、二节的内容(100分钟)

预先布置思考题:文化究竟是什么?如何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模式?文化对人与社会具有怎样的功能?课堂讲授时仍然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尤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教师补充讲述:中西历史上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以及文化的应有含义

2.学生自学

教师概括介绍第三节的内容

尤其是关于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对立观念及其社会影响

(50分钟)

思考并讨论如下的问题:在文化问题上我们应当坚持文化中心主义还是文化相对主义?或者应当采取另外一种态度?为什么?(结合中西文化史、一般历史经验和不同文化主张的社会后果进行思考与讨论

并希望学生们将这种讨论带到课堂之外去

)(50分钟)

3.在教师概略介绍有关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不同观点之后

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

讨论结果由讨论小组的召集人进行汇报

全班对各组的讨论汇报进行点评

(100分钟)

要求:学生提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写成短文

讨论结束后交给教师

短文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之中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6学时)

1.指导学生课前自学第一节的内容

并在讲述开始时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概略讲述该节内容

重点讲述第二个问题"社会化研究的三个角度"

补充讲述:传统社会教育中的社会化观念及其实现过程

特别是其关于社会化内容的观点的现实意义

引导同学们寻求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结合:运用道德和利益的双重机制进行有效的社会化过程

(100分钟)

2.概述第二节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根据自己的经历讲述某一社会化主体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特别意义

教师按照学生名册随机抽取全班50%的同学上讲台发言

每个人限定发言时间为3分钟

(150分钟)

3.概述第三节内容

并对目前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由师生合作寻求解决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问题的各种可能途径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50分钟)

第五章:社会角色(5学时)

1.互动式讲述第一节的内容

要求学生特别弄清楚角色概念和角色集概念的解释力

并学会运用角色概念分析和说明各种社会问题

(50分钟)

2.概略讲述第二节的内容

请学生和教师一道分析不同的角色理论的学术说服力及其不足

(50分钟)

3.角色扮演活动

提前安排学生准备角色扮演活动

在该节课堂上进行扮演表演

具体安排如下:将全班随机分为6个小组

要求各组同学以自己经历的具体生活现实为参照

自拟一个社会生活或工作情景(如家庭生活情景、某一社会组织的决策会议、管理中的某种矛盾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人情纠纷或法律纠纷等)

每人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进行集体表演

表演要尽可能进入角色本身

真实逼真;教师旁观、记录过程、解答疑惑并给予各组不影响其自主性的帮助(例如必要的社会背景或社会经验提示)

在角色扮演中

同学们要体会不同历史条件对角色行为的不同影响

理解特定角色的不同需要、动机、价值观、态度、个性和意志力状况

以及这些因素形成的彼此矛盾冲突的情形

模拟如何在复杂的角色关系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协调好各种角色关系

应对变化

说服他人

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

角色扮演过程既可以是事先在确定好并进行过排练的节目

也可以是只有故事大纲而在现场随机表演的故事

表演结束后大家进行公开评议

教师最后总结(100分钟)

4.师生共同探讨第三节"角色扮演的失调及其解决"问题

由前节课程的表演入手

学生畅谈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失调现象

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寻找解决角色扮演失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进一步体会如何扮演好社会角色的问题

第六章:社会互动(6学时)

1.概括讲述第一节的内容

特别是有关社会互动的基本理论

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

(100分钟)

2.学生课外自学第二节的内容

要求同学设想一个二人、三人和多人互动的情景

探讨这些情景中可能发生的冲突行为

并为解决互动冲突设想一些具体方法

课堂中进行设想活动的共享活动

通过共享学习该节内容

特别要求同学们根据实际经验和社会学理论探讨合理的社会互动的方式和方法

并就不良的社会互动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

(100分钟)

3.概述第三节内容

要求学生运用某一种集合行为的理论分析一种现实生活中的集合行为

并就这种行为的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和社会影响进行理论剖析

培养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该项活动分组进行

全班随机分为6个小组进行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结束后由不同于前一次的小组召集人进行汇报

教师进行最后总结

鼓励学生在该项活动中发现新的社会互动(特别是集合行为)的方式或解决集合行为的新的途径

(100分钟)

第七章:社会群体(6学时)

1.在学生进行预习的前提下概述第一节内容

解答学生疑问

(50分钟)

2.概述第二节内容

(50分钟)

思考: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不同形式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3.概述第三节内容

介绍历史上不同的婚姻家庭观念

要求学生思考各种婚姻家庭观念和制度的不同特点

评价其优劣和现实意义

(50分钟)

4.概述第四节内容

介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

自由畅想活动:畅想题目:家庭的意义和我心目中未来家庭的理想模式要求同学预先进行准备

课堂中每位同学用3分钟时间上讲台发表演讲

畅想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构想

所有同学对每位同学的演讲进行相互评述

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位同学的演讲进行综合评分

以学习如何客观公正地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

(总计150分钟)

5.期中考查论文写作:由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

写成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学术论文

要求论文要有学术性

重在说理

避免空洞

如果题目是与前面的讨论相一致的

则必须要写出新意

不能低水平重复

第八章:社会组织(6学时)

1.学生自修第一节内容

教师补充介绍最新的学术动态

思考:组织是如何形成的?组织的正面社会价值是什么?(50分钟)2.概述第二节

进行随堂讨论:什么样的组织是最为有效的社会组织?为什么古今许多组织往往会开始时生气勃勃

而随后却逐渐僵化而不灵活

甚至会成为社会腐败的渊薮?这其中的奥秘何在?(70分钟)

补充新的学习材料

简要介绍《第五项修炼》和《第六项修炼》的内容

提出关于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的理念

并就组织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如满清入关前进行组织化学习的事例)发表自己的看法

供同学们参考

(50分钟)

3.概述第三节内容

解答疑难问题

(50分钟)

4.专题讨论:未来组织发展将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提示:有人认为

未来社会的组织将是完全扁平化的

不再有传统式的集中权威;有人则认为

未来组织将会是一种十分多变的组织状态

甚至可能会出现"无组织的组织")如果你是一个组织领导者

你将如何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模式

以获得有效的组织管理成就?(80分钟)

第九章:社会制度(5学时)

1.学生自修第一节内容

解答学生的问题

(20分钟)

2.概述第二节内容

补充讲述第三个问题"礼制"

(80分钟)

3.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分组讨论

将全班随机分为6个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结束由不同于前几次的小组召集人进行汇报并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补充或辩论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讨论题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运用道德、法律还是习俗、信仰或礼制的制度方式进行治理抑或是用综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如果运用综合的方式

则应当以何者为主

何者为次?(在讨论中必然会涉及的一个问题是:在社会的治理过程中

人和制度这两个因素哪一个更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人治"、"法治"和 "德治"等概念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

(100分钟)

4.概述第三节内容

解答疑问

(50分钟)思考:社会制度功能的失调、制度化的弊端以及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十章:社会分层与流动(6学时)

1.概述第一节问题并进行随堂讨论

讨论题目: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不平等?对于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现代的平等观念

我们是不是应当进行一些新的检讨?检讨这些观念和社会事实的合理方法应当是什么?(100分钟)

讨论之后补充讲述关于平等理论的古今和东西的差别及其各自的理论依据

2.概述第二节内容

弄清楚阶级、阶层概念的由来和这些概念的社会政治意义

解答疑问

(50分钟)

3.概述第第三节中有关问题的当代学术观点和争论的焦点

随堂讨论:现代社会的分层问题与阶级和阶层矛盾

以及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及其解决方式

(70分钟)

4.概述第四节的内容

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

提炼出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的主要要求

(80分钟)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4学时)

1.概述第一节

特别讲清关于社会问题的主要理论

解答疑难

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问题意识

以便及其地发现和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50分钟)

2.学生提前预修第二节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

就某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写成短文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课后交给教师

教师阅后将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之中

短文内容要求包括:某一社会问题的名称和定义;该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该社会问题造成的主要社会后果及其影响的时间性和影响程度;社会各阶层对待这一社会问题的态度和采取的解决措施

这些态度和解决方法的不足;理想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附带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你是政府官员或者某个社会管理者

你将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100分钟)

3.通过批阅学生论文

结合已有的学术资料

讲述社会问题治理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

特别要从同学们的思考中总结出积极而新颖的理念来

以促进学生的自信心的发展和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50分钟)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4学时)

1.概述第一节内容

进行课堂学术辨析

主要辨析:社会越轨现象的界定边际:可否无限制地定义社会越轨现象?有关社会越轨的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力和学术局限在哪里?(70分钟)

2.概述第二节

师生共同进行问题归纳与整理:社会控制有哪些特征和功能?(50分钟)3.结合第九章"社会制度"的有关内容

先由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和思考:社会控制有哪些可用的手段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是什么?详细描述社会控制的过程

如何把握社会控制的适度性?后进行课堂随机讨论:如何理解社会控制的度?在现实社会控制中

如何那就好地把握这个度?(特别提示: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哲学上的自由问题人们对自由理解的程度

以及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性问题

)(80分钟)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4学时)

1.学生自修第一节

师生共同归纳:社会政策的范围与作用是什么?(50分钟)

2.在学生阅读教材或自行准备相关材料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保护层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其程序

思考社会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

特别要从已知的现实出发想像社会执行过程的难度和障碍

这样才能深入地了解社会政策的价值、意义和社会性质

(100分钟)

3.概述第三节内容

随堂讨论:社会政策可否在真正意义上彻底解决一般的社会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障碍社会政策完善化和执行顺利化的社会原因在哪里

如何解除这些社会障碍?(50分钟)

第十四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学时)

1.概述第一节内容

解答疑问

(50分钟)

2.随堂讲述:自己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程度和感受程度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会产生社会工作这个专门的职业

而且还要通过高等教育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有人说

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最终使这个职业在社会中消亡

这种说法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社会工作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家庭与特殊社会人群的问题?你如从事社会工作职业

你将如何提升这一职业的社会声望

或者革新它的面貌?(每位同学可就上述问题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专门的讲述

也可就上述全部问题进行讲述

)(50分钟)

3.概述第二节内容

解答同学疑问

(50分钟)

4.随堂讨论: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状况夜诊病并开具药方(每位同学最好就某一个专门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诊断

这样可以使问题深入地探讨下去

)(50分钟)

第十五章:社会现代化(6学时)

1.在学生自修的基础上概述第一节的内容

辅导答疑

进行随堂讨论:请从哲学的"变易"观念出发论证万物皆变的道理

分析自然事物的变化和社会事物的变化的同异之处

研究人的变化是否有其应当遵守的规律、法则或者道德秩序的问题

(50分钟)

2.在学生自修的基础上概述第二节的内容

特别思考下述三个有关社会现代化的基本问题

并在课堂上分组讨论:(1)社会现代化是什么?(2)现代化的观念基础和现实基础是什么?(3)现代化是否具有人类价值

即人类从其理想意义上看是否需要现代化?由此出发对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后果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探讨

全班随机分为6个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后由前面没有汇报过的同学进行汇报

其他同学进行评论或者展开辩论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130分钟)

3.在学生自修的基础上概述第三节的内容

辅导答疑

随堂讨论: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二难困境:(1)现代化中的中国化与西方化困境

(2)现代化中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保护问题

(3)现代化中的物质发展与精神衰败问题

(4)现代化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5)现代化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100分钟)

思考:中国乃至于全球现代化的合理走向

教师补充有关现代化理论的材料和对现代化进行批判的理论

阐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

结束全课

(20分钟)

全课总结

给学生重新强调的某些方面:

1.学习包括本课程在内的所有学科

最根本的目的是充实、完善和提升自我

其主旨可以概括为"建立人格

开发智慧

把握原则

活学活用"

如此

学习社会学及其方法应当在两个向度上充分展开:首先

学会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

即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目标、方向、精神、心理、人格、情绪、意志和行为

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素质的自知者和自胜者

从而具有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能力;其次

学会社会管理

即如何有效地和持久地影响、控制和管理好群体、组织或社会

以便完成社会合善的和合法的运行目标

2.重视西方有关社会和人的学术观念和理论

但不唯西、不唯权威

只有将中西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各种理论和学说与自身的体验、社会的实际和历史的验证结合起来

才可能取得实践的真正效果

3.文化精神是一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的心理意识的总体支撑者只有明了人类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的文化精神

才能够积极有效地利用或改造这种文化精神的人和群体

才可能推动特定事业的发展

同样

只有了解了人类全部历史文化的根本精神和共同性的人

也才可能推动整个人类事业的发展

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4.有两种人是整个社会的关键所在:知识分子和领导者

前者以知识引导社会(相反则是误导社会)

后者以权力和行为引导社会(相反则是以公权而危害社会)

这两种人功过成败的关键在于其素质

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和高素质的领导者相互配合才会有一个理性的社会现实

为学者求学的真正目的应当是提升自我的内在素质与品格

学习社会学也是如此

否则

学有何益?具备智、仁、勇

即具一切力

能成一切法

利益诸众生

5.任何社会本质上都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动态系统

因而个人和群体应当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社会

不断地自我变革和发展

僵化而不变的人和社会是没有前途的

变而不善的人和群体则是容易解体的

在善变的社会中建立不变的价值理念和灵活应变的行为模式

是学习者应当特别注意的

6.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是社会的根本

社会的管理与发展最终还是为了人

因此

这里再一次强调人的重要性

人的事情做好了

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人的因素中

道德与智慧的素质最为根本

因此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型人才

只有修养这一条路可走

《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君子所修者

即"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修身的程序

即"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德者得也

得即得道与德于其身

而人生智慧与能力必然广大而无边

修养而外用的过程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纲目" 牢记《礼记·中庸》中的几句话

我们将终生受益:"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

"道之在心

德之在身

不违法度

尽心而为

何往而不能

何事而不竣?常言所说以不变应万变者

此之谓也

1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委曲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辛起步进程中的严重环节。它推翻了统泊中国几千年的开放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学情: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但对孙中山通过影视剧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刻,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创意:①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②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课后记: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严重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开放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xx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宏伟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 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人物描写作文指导课教案

课题:人物外貌描写指导 课型:写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求及方法,能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较准确、 具体地描述人物的外貌。 2、能够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个性。 3、懂得外貌描写应该为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同学描述班级一位同学的外貌, 大家猜猜他是谁?为什么能够猜中呢?(抓住人物外在特征)那么人物的外貌描写都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又有哪些方法技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明确什么是外貌描写 多媒体展示:寻人启事 1、王梅,女,20岁,身高1.6米左右,体形偏胖,方脸型,眉毛粗黑, 双眼皮,高鼻梁,薄嘴唇,牙齿不太整齐,肤色白皙,曾摔倒受过伤,头顶右侧,留下一处约20cm左右的伤疤。 2、麦换娣,女,67岁,身高1.5米左右,神志有时不清,穿灰的确凉中 式衬衫,黑裤子,灯芯绒圆口布鞋,牙齿已全部落,带一

根木质拐杖。 3、吴小雪,女,18岁,身高约1.6米,瓜子脸,肤白,大眼睛, 气质高雅,身穿浅红色连衣裙,白色皮凉鞋。 思考:这几则寻人启事中包括哪些相同的内容?属于什么描写? 请同学举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并说 明为什么会印象深刻。 多媒体展示人物外貌描写的范例: 1、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 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 2、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杨二嫂) 3、头发花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 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 物。(祥林嫂) 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带一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孔乙己)这些外 貌描写中,作者都抓住了哪些内容进行描写的? 明确: 五十岁上下一一年龄

2018.10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顼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中,科学的最高层次是 A.天文学B.数学C.物理学D.社会学 2.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 A.20年代 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 3.交换理论的建立者是 A.霍曼斯B.科塞C.达伦多夫D.帕森斯 4.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来自于 A.奥地利B.英国C.德国D.法国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是 A.谭嗣同B.康有为C.严复D.章太炎 6.在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中,属于“五脏”的是

A.学术会议B.学会组织 C.社会学课程D.研究方法 7.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被称为 A.预测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8.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被称为 A.访谈法B.观察法C.个案研究D.典型调查 9.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A.实地研究 B.问卷调查C.实验方法D.统计调查 10.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称为 A.人口结构 B.社区结构 C.环境结构 D.社会结构 11.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 A.文化采借B.文化互斥C.文化冲突 D.文化排斥 12.重新社会化也称为 A.再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 C.二级社会化D.文化反哺 13.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 A.知识积累B.社会实践C.观察学习D.角色扮演 14.某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属于 A.契约式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自发性合作D.指导性合作 15.在霍尔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中,距离最长的是 A.亲密距离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D.公众距离 16.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利己形态和利他形态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7.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辛亥革命 优秀教案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导入1(图片式导入)每逢新中国的重大节日或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幅高6.18米、宽5.24米、重约1吨的巨幅画像是依据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的照片绘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下去。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山陵风景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谁?此景点为南京中山陵,伟人是孙中山。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什么是辛亥革命?它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二、课堂探究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分组讨论:(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 (2)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板块二:武昌起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文学来源于生活。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 (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 结束语: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 【板书设计】

写人作文教案

写人作文教案

写人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行人物片段描写。 3、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够写出较完好的习作。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语文课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特色,各具性格,给我们这些小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而我们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千篇一律,如:老师都有着满头白发,小伙子都是浓眉大眼,人物缺少活动,缺少人物特征,所以针对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单一性,空泛性,我设计了这节课的主题:观察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我确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去体现人物的人性特点。 同学们,老师曾经也给同学讲过写人作文的基本步骤,现在我们回忆一下: 第一、细心审题,弄清题意。(审题) 第二、确定好所写人物的思想品德。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立意) 第三、依据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具体描写。选典型的材料:最能说明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的材料。(选材) 第四、据所选材料的情况,按时间或材料类别布局。采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选择最能表现突出人物形象的来写(布局) 第五:修改、交流欣赏。(总结全文,点题照应)(点题)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如何写好人物作文。 二、新课 第一课时

学习“肖像描写”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学会观察人物外貌的方法:遵循一定顺序细致观察长相、衣着等,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捕捉人物最突出的部位。 3.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笔法:根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了解和学习人物肖像描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批改习作,促进写作能力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照片,设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肖像描写:就是给人物画像,即把人物的外部特征――身材、容貌、服饰、姿态、神情、气质、风度等,像静物写真那样的写出来。 (3)肖像描写的目的:以“形”传“神”在写作过程中,准确的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加以描画,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在写肖像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什么是个性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性就是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人的语言,外貌,思想,动作等方面。 二.阅读片断、展开课题: 1.朗读下面两个文段。 (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的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李华,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完整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 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 [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短短三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

写人的作文教学设计

写人的作文教学设计 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个大千世界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你的亲人、老师、同学,有默默奉献的清洁工……你认为谁最值得尊敬、佩服,为什么让你敬佩?这次,咱们比一比,看看那个同学心目中佩服的人最了不起,他的事迹是不是也能让其他同学们都佩服呢? 2.同学们交流自己敬佩的人是谁。他有什么特点值得敬佩。 3.同学们敬佩的人真多,我相信大家经过学习和练习,一定能完整今天的写作人物。写的好的同学将获得小作家奖。同学们想不想当小作家?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习作欲望,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思想,这就是学生习作的快乐之本。 (二)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老师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诗句,帮助大家搜集了一些写人的成语,读一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注意说出为什么喜欢。 亭亭玉立风华正茂文质彬彬仪表堂堂格外健壮外貌丑陋举止文雅汗流浃背前俯后仰昂 首挺立攥拳击掌揎拳撸袖卷袖摩拳扬手拍掌搓手呵气拍手打拳攥紧拳头挥手致意招手示意握手言欢低头沉吟点头微笑摇头晃脑埋头苦干垂头丧气浑身颤粟浑身乱颤体如筛 糠战战兢兢瑟瑟发抖轻移脚步大步匆匆大步流星大步飞奔大步腾腾欢天喜地赏心悦目 心神振奋春风满面心旷神怡谈笑风声开怀畅笑心花怒放大快人心欢欣鼓舞兴趣盎然乐 不可支放声大笑嫣然一笑热情洋溢心满意足欢欣鼓舞春风得意 2.为了帮助大家写出好作文,老师特意搜集了一些描写人物的诗句,大家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那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计意图:成语点睛,引导学生丰富词汇;诗句引趣,指导学生了解写人的方法,积淀文学素养,通过学生的“嘈嘈切切错杂弹”的议论纷纷,以纠纷案学生的习作情趣。 (三)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小游戏:猜猜他是谁。 师:同学们,作文来源于观察,你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机会,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然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我细致生动的描述出来。(按一定顺序,完整地观察、描述老师。)总结顺序: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来观察描写,渗透抓外貌特点来描述一个人。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谈老师,现在也谈谈你们,谈谈你周围的同学,可以用刚才观察描述老师的方法来说说他的外貌、他的样子。但是不要说出它的名字,让老师、让同学们猜出他是谁。 小游戏:学生说本班学生外貌特点,教师和其他学生根据学生的描述猜出他的姓名。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指导学生观察人物外貌的方法。为下面的习作做好了铺垫。

社会学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 1.建立在个人的顺从动机基础之上,即让人出自内心地感到这样做是对的。奖励、赞扬、记功、晋升等,这属于()控制的措施。 A.消极控制 B.个人控制 C.积极控制 D.内在控制 2.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A.费孝通 B.吴文藻 C.严复 D.康有为 3.“现代化”是()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新术语。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要求个体放弃原来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接受一套对他本人完全是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个过程属于()。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反社会化 5.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6.所有社会制度中最普遍、最悠久的制度是()。 A.军事制度 B.家庭制度 C.福利制度 D.政治制度 7.在关于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中,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观点属于()。 A.生物学解释 B.心理学解释 C.社会学解释 D.文化学解释 8.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9.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0.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A.“手段——目标论” B.“差异交往”说 C.亚文化群理论 D.标签论 11.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这种控制形式是()。 A.内在控制 B.外部控制 C.内化控制 D.他人控制 12.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属于社会制度的()。 A.概念系统 B.规则系统 C.组织系统 D.设备系统

小学生写人作文教案图文稿

小学生写人作文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小学写人作文写作技巧 小学写人作文写作技巧 小学生怎样写好写人作文以下我谈谈我的看法: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要写好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写好人物的形象。 人物的形象,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活动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了。

2、抓住人物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从人物的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等诸方面去考虑。一个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文时,我们应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写。 3、选用典型事例。 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 4、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小学作文人物外貌描写的写作技巧 小学作文人物外貌描写的写作技巧 为什么要描写人物的外貌呢?描写人物外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因此,在描写人物外貌时,首先就要明确文章是要表现人物哪个方面的精神、性格、品质,这是决定写什么以及怎么写的主要依据。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爷爷》一课,作者为了表现爷爷的热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作文指导课教案精华版 小学习作指导精华版 与众不同的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抓人物特点,选择典型事例;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把事情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选择典型事例并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课前采访】 师:同学们,认识你们真高兴。想和老师交朋友吗?要想成为朋友,就需要先相互了解。那 我们先来做个采访。我采访你们一个问题,你们也可以采访我一个,好吗? 师: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兴趣是什么?(爱好、特长、优点、缺点、性格、脾气、品质)很 高兴认识你,谢谢,请坐! 一、谈话交流导新课。 1、师:同学们,上课前请推荐一名咱班字写得最漂亮的学生?我来考核一下:请写“我”。 生写。 师: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之一。中国有个成语叫“字如其人”,同学们来看他写得“我”字,像不像他的脸?字漂亮,人也帅气。你愿意和老师一起在这里上这节课吗? 2、师:本节作文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写“我”。要想写的“我”让人一下子就记住,就得写 出“我”的与众不同之处,所以今天这节课的作文题目就是《与众不同的我》,请你在“我”的 前边写上“与众不同的”。每次作文我们先要审题(老师板书“审题”),本次习作的中心词是 什么?(与众不同),就是要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范文引路写特点。 1、师:有一个小朋友,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与众不同的我》,看他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 拿出作文纸快速浏览,思考他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的与众不同? 师:谁来说说?(1、小书迷2、马虎虫3、调皮鬼)这是作者选取的3个特点来写自己的与众不同。(老师板书“选材”) 师:我在四小上课时,有几个学生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其中一男生一女生都写自己是“武 林高手”,一个武术的“武”一个舞蹈的“舞”,原来男生练习跆拳道,女生是学习恰恰舞。还有 写自己“爱卖萌” “好耍酷”,(性格:假小子、疯丫头、小燕子; 2、师:那你的特点是什么?思考一下,请大家拿出笔在习作纸上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至少三个,越多越好,鼓励创新。如果有困难,参考老师的“温馨提示” 同学们,选择素材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点、缺点、性格、脾气、品质等方 面想开去?? 师巡视,适时交流、点评。 三、抓住特点巧取舍。 1、师:好了,现在你们进行取舍(选材),三个里边你感到最平凡、普通的一个划掉,别 人说过的划掉。(询问:你划掉了什么,为什么) 师:好了,再划掉一个,只留一个,最能突出你的与众不同。请一位学生说说,最终留下的 是哪个,为什么只留它? 师:下面请一排全部站起来,开火车的形式从第一个开始大声地说出你留下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四、指导方法写具体。 师: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那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咱们再回过头来看刚刚的例文:请同 学们推荐咱班朗读最好的一名学生走上台来,读读她是个调皮鬼这个特点,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他是怎样把“调皮鬼”这个特点写具体的呢?(生念) 师:小作者是怎样把他的调皮劲写具体的呢?

全国2016年10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6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 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 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C ) 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A) 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 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A.文案法B.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D)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 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A) 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 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 A ) 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A.人口素质B.人口规模C.人口结构D.人口分布 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C) 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D.文化排斥 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D ) 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 12.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A) A.先赋角色 B .开放性角色 C .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 13.在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被 称为(A ) 14.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教学设计:32辛亥革命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指的是辛亥革命,七核心内容是辛亥革命,理解它的关键是知道辛亥革命的大致经过,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教训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知道辛亥革命,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 2、目标解析:知道辛亥革命,就是要知道辛亥革命的时间和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要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具体的内容、性质和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作用。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就要通过对辛亥革命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以及革命失败给中国民主革命的教训。 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 本课知识跨度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过程与成就理解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比较熟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武昌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大致的概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问题2:武昌起义的概况。 例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 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C.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D.清末新政的破产

小学语文写人作文教案素材可修改.doc

人物描写 (一)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面貌、衣着、身材、神情、姿态等的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外貌,从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内心状态。由于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这就会在表情、姿态、穿着等方面流露出来。 1、读下面两段外貌描写的文字,说说哪一段人物形象给你的印象更清晰,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①、她个子挺高的,留着齐耳短发,显出一张光滑白净的脸庞。她身材很好,不胖也不瘦。她的眼睛不大,细细长长的,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变成了两条缝。头上总是一左一右地夹着两只发夹,把头发紧紧地拢在耳朵后面。她鼻子微微上翘,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显得十分可爱。 ②、她个子挺高的,身材很好,不胖也不瘦。她留着齐耳短发,头上总是一左一右地夹着两只发夹,把头发紧紧地拢在耳朵后面,显出一张光滑白净的脸庞。她的眼睛不大,细细长长的,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变成了两条缝。鼻子微微上翘,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显得十分可爱。 2.读下面两个片段思考问题: ①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他长的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李华,请 多光照。”简单的开场白后,他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②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他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辫,黑里透红的脸 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李华,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他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1)分别找出两段中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2)这两个句段同写一个人物,哪一种好?为什么? (3)第(2)文段中,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人物的外貌的? (4)你受到什么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