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两税法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4

试论两税法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4
试论两税法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4

编号:129020341001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试论两税法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

专业:历史学

年级: 12级

姓名:邓勇

指导教师:陈永国

完成日期: 2016年5月

摘要

唐中期开始,统治阶级思想日益腐败,骄纵奢靡,致使百姓民不聊生,大量土地被兼并,均田制随之土崩瓦解,赋税体系也随之破灭,致使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唐王朝政治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唐王朝灭亡的步伐,于是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两税法诞生了。两税法实行简化税制思想和便民原则、公平合理的原则、多种税合并的方法及对征收时限的规定等。两税法的实行,解决了唐王朝的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打击了地方割据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放松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发展机会,对唐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两税法的变革精神,对后代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税法并没有过时,它的历史价值及其影响对于今天的税制改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唐朝;两税法;赋税制度

I

Abstract

Mid tang dynasty, the ruling class ideology increasingly corrupt, proud luxuries, cause the people suffered, a large number of land takeover, land equalization policy subsequently collapsed, the tax system has burst, the countries in serious economic crisis. An lushan the outbreak of tianbao years, the change of the tang dynasty political structure,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he tang dynasty perish, so in national survival danger, Yang yen proposes two tax law. The principle of measure system into two of the tax law shall, simplify tax system ideas and convenient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fair and reasonable, more tax merger method and time limit for a regulation, etc. Both the practice of the tax law, solve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economic crisis, the tang dynasty hit the local strongmen, central authority was strengthened. Two complied with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ax law, a Mr. Scheeren tax policy, further relax the personal control of the people, people have more freedom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Two changes in the tax law spiri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offspring tax system reform. Two tax law is not obsolete, its historical value and its influence for today's tax reform still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Tang Dynasty;two tax system;Taxes System

II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 II 引言 (1)

一、两税法的产生 (1)

(一)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1)

(二)两税法的内容 (2)

二、两税法的历史价值 (2)

(一)两税法对唐王朝的政治影响 (2)

(二)两税法对人民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三)两税法对后代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3)

1. 两税法对宋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3)

2. 两税法对明朝张居正变法的影响 (3)

3. 两税法对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影响 (4)

三、两税法的现实意义 (4)

(一)量出以制入的原则 (4)

(二)简化税制思想和便民原则 (5)

(三)征收时限的规定 (5)

(四)公平、合理的原则 (5)

(五)权威性原则 (6)

(六)多种税合并的方法 (6)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III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引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然而,赋税制度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连续性的发展。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我国在经济制度方面的不足,出现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结构二元化的社会现象,严重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不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有效解决我国赋税制度存在的问题,现就将我国赋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纵观我国赋税制度改革的发展,不难发现,唐代杨炎推行的两税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包含了不少划时代的革新思想,对我国现行的赋税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从两税法的产生、两税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阐述,重点分析了两税法的现实意义。

一、两税法的产生

(一)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土地兼并,井田制遭到破坏。随着唐王朝的日益巩固和发展,封建统治者腐败思想逐渐膨胀,整个统治集团开始迈入腐败泥潭,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起,“纪纲大坏,民不胜其毒”;“豪富之室,皆籍外占田。”在以后的历代帝王统治时期,土地兼并之风更加猖狂,“如闻王公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并吞,莫惧章程......致百姓无处安置。”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兼并,自北魏推行以来的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旧有的赋税体系也随之瓦解。

逃亡人口增加,不课户口增多。唐朝中后期,统治者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大官僚、大地主土地兼并日盛一日,大多数农民因此而失去土地,面对沉重的赋税剥削,只好选择离家出逃或归隐山林。在唐睿宗时期,“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开元天宝年间,“两畿户口,逃去者半。”唐代的赋税制度规定,“九品以上官员,二十岁以下的男子、老男、废疾、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僧、道均为不课户。”而这部分的人数在唐代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政府的收入必定会大大减少。

唐中期发生结构性的经济危机。唐玄宗执政后期,由于文武官员的大量增加,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兵现象,加上朝廷官员的高额俸禄开支及统治者的奢侈之风盛行,给旧有的赋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发生了结构性的经济危机。

政治机构发生变化,地方发生武装叛乱。唐玄宗统治后期,因贪图美色而荒废对国家的治理,导致奸臣当道,政治机构发生变化,使“赋敛之司数四,莫相统攝,纲目大坏。朝廷不能覆诸使,诸使不能覆诸州。”据此可以了解到开元后期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央集权遭到严峻的挑战。开元天宝年

1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间安史之乱的发生,给唐王朝积蓄已久的财政危机点燃了导火索,使整个国家面临灭亡的地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两税法顺应历史的需要产生了。

(二)两税法的内容

两税法的具体内容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1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收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岁终以户税增失进退长吏,而尚书度之总焉。”

简单的概括为,即规定了税收原则、征税的对象、征税的标准、征税的期限、征收的物品、征收的税额和税率及简化税制。由于历代专家学者们对两税法的内容研究透彻,大家对两税法的内容多有了解,学生在此就不在阐述了。

二、两税法的历史价值

建中元年,为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杨炎上奏实行两税法,得到唐德宗的肯定与信任,于是下令在全国颁布实行,两税法的重要举措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解决了唐王朝的财政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对后代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两税法对唐王朝的政治影响

首先,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实行两税法之前,唐王朝一直沿用北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导致大量人口逃亡,国家税收逐渐萎缩,而在唐朝又对奴婢、僧和道等实行免租,这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困难。由于政府的高额开支,统治者荒淫无度,给旧有的赋税体系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了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经济危机,以致国家面临灭亡的地步。然而,在历史发展的危难关头,一个重大的历史决策出现了,两税法产生了。唐德宗于780年正式颁布诏书,在全国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实行后,在全国获得了很高的响应。

据《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旧户三百八十万五千,使者按比得主户三百八十万,客户三十万。天下之民,不土断而地著,不更版籍而得其虚实。岁敛钱二千五十余万缗,米四百万斛,以供外;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千六百余万斛,以供京师。”从史书记载的内容来看,我们看到了纳税人口增多了,老百姓逃亡的现象也减少了,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我们从两税法的内容中可知,实行对商人进行抽取商税,然而,唐代商业非常发达,商人遍布大江南北,针对商人阶层进行征收财产税,国家的财政收入必然会增加。两税法的实行像一根救命绳索,救了命悬一呼的唐王朝,解决了积重难返的财政危机。

其次,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境地,地方割据势力崛起,出现了藩镇割据拥兵自居的局面,严重地削

2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弱了唐王朝的实力。河朔三镇是典型的代表,“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使中央集权遭到严峻挑战。两税法的推行,把荫附于豪强世族门下的佃农和浮客括出来,分给他们一部分土地,将其编入政府管理的户籍中,直接向政府缴纳赋税。这部分人数量众多,重新被编入政府管理的户籍中,大大增加了缴税的人户,政府的收入必然会增加,从而消除了政府财政上的困难,沉重地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使中央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得到重新加强。“自是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11]两税法的实行,使地方政权、财权和军权重归中央,重新走上了强盛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两税法对人民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两税法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两税法实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样的征税标准对贫困人民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唐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多数人民失去土地成为游民或投身于大地主。从前以丁口为税依的征税标准,致使大多数人民出逃,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国家税收减少。但是两税法的推行,进入了舍人税地的发展阶段,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失去土地的人民可以从事一些副业,获得糊家养口的经济来源,提高基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安抚农民的动荡心理,维持国家的安定与和平。同时,两税法实行对大商人、大地主和大庄园进行征税,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国家的和平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杨炎同时代的杜佑称两税法是“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此评价可能有不实之处,但两税法的推行,在唐代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就。从两税法的内容来看,对征税原则、征税标准、征税对象、征税时限及简化税制的规定,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必然会取得一定的成就。还有一点就是两税法的实行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推动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实行后,“岁敛钱二千五十余万缗,米四百万斛。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千六百余万斛”。所以两税法的实行,促进了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两税法对后代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1. 两税法对宋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宋神宗时期,为了解决积贫积弱社会问题,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进行的赋税制度改革,将豪强地主隐瞒的田地清查出来,进行赋税征收,体现了均平赋税的原则,这与两税法的税收原则是一致的。熙宗四年(1071年),王安石推行免役法,改差役制为雇募制,规定应役户和不应役户都要出钱应役,应役户可以出钱雇人代役。免役钱与助役钱一律按户等高低和资产多少进行平均摊派,贫困户免除应役钱,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均平赋税的思想。因此,王安石的赋税制度改革和杨炎的两税法改革都体现了均平赋税的思想。虽然两次赋税改革的命运截然相反,杨炎推行的两税法改革成功了,王安石实行的变法失败了。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王安石的变法,他的变革精神依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尤其是他对历史变革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两税法对明朝张居正变法的影响

明朝中后期,统治者腐败无能,奸臣当道,朝政败坏,奢侈成风,贪官污

3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吏遍布朝野。大多数农民因土地兼并而面临家破人亡的境地,于是选择逃亡或投身于大地主寻求保护,国家的纳税收人口大量减少,财政收入危机四伏。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开支的需要,万历九年(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变法,把“一条鞭法”作为法定的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实施。

一条鞭法的内容为:“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从张居正变法的内容来看,他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对两税法的继承又有新的发展。首先,一条鞭法体现了两税法税制简单便民的原则。明初,繁杂的赋税征收体系,给政府和农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条鞭法规定,将赋和役合并,一切赋税征收“折办于官”,简化征税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提高他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其次,一条鞭法的实行体现了两税法坚持便民的改革精神。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征收直接由地方官负责,“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不再由里长,粮长征收赋税,这样既减少了货物储存和运输的麻烦,同时又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的营私舞弊。再次,一条鞭法继承了两税法公平合理的精神。一条鞭法将豪强地主的大批隐瞒田地清查出来,对其进行征税,进一步扩大了国家的纳税来源,政府的财政收入必然会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税收负担的公平。最后,一条鞭法继承沿用唐代两税法的税制原则。一条鞭法要求政府先预计本州县一年内的全部开支,再进行分摊到本地的所有丁田上,进行下一年度的赋税征收。因此,就一条鞭法在州县的实行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代两税法实行的“量出以制入”的赋税征收原则。

3. 两税法对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影响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将康熙五十年的人丁统计数24621334及丁银数额335万余两作为以后的征收依据,作为永久定额,以后新生人口,全部免收丁银。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政府“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亩均派”。在全国实行摊丁入亩。雍正即位后,遂正式将摊丁入亩的方法推行全国,雍正二年,朝廷“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的征税方法在直隶省实行。至此,清政府的赋税改革基本完成。

从以上内容可以了解到“摊丁入亩”既有继承两税法精神的地方,又有新的发展。两税法中实行的简化税制、征税的标准、征收的物品和便民的原则,在摊丁入亩中都有所体现。唐代的两税法实行实物和货币的两种征收方式,而在摊丁入亩中,一切税收征收货币,简化了赋税的征收方法,这是在两税法基础上的新发展。

三、两税法的现实意义

(一)量出以制入的原则

两税法的征税原则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

4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出以制入。”即要求政府根据上一年的财政支出,来预测下一年的税收总额,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国家的财政收支,再根据各州县的人口数量、土地数量、资产的多少和经济发展水平,将要征收的税收总额分摊到各州县,对当地的地主、商人和农民进行征税,这样的征税原则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打击了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敛,防止国家财政危机,这在当时体现了杨炎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思想。

而我国目前也实行“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开支,在本年度由总理进行政府工作汇报,将上一年度的财政开支进行汇报公开,有利于下一年合理安排财政收支,避免过大的财政赤字和财政盈余,造成经济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这一政策与两税法的量出以制入的原则不谋而合。从这一点来看,两税法实行的原则对于今天的赋税政策改革依然重要。

(二)简化税制思想和便民原则

自1994年税制改革后,财政部经过几次税制调整,将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实行的32个税种改变为22个。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税制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我国现行的税制是一个由多种税组成的复杂税制体系,表现为多环节、多层次,这样问题就产生了,有时一个税种层层叠加,重复纳税的问题就产生了,而且多种税交叉并行,容易让投机者进行偷税漏税,多种税的存在,给人产生错觉,不明确自己该缴纳那种税,没有体现简化税制和便民的思想。我们再从两税法的内容来看,首先,两税法规定“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取消了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把从前征收繁杂的租税杂徭合并为户税和地税这两大税种,这不仅方便了纳税人,也有利于政府提高征税效力,充分体现了简化税制和便民的原则。其次,两税法明确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依据,以资产的多寡和田亩的多少为依据,进行货币征收和实物征收,改善了以前租庸调制繁杂的征税过程,这也充分体现了两税法的便民原则。两税法的实行,对于今天我们来说应该是一份历史财富,它的历史借鉴作用依然明显,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留给我们的有用经验。

(三)征收时限的规定

两税法明确规定了交税时间,“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即规定了户税和地税都要在夏季和秋季完成征收,分别在六月和十一月之前完成征收任务,因地理环境的不同或发生灾情,可以延长交税时间。两税法对征税时间的相关规定,给纳税人明确了交税时间,对自己缴纳税额有明确的预期,有利于调整自己的交税时间,完善了以前纳税时间不明确和不固定的漏洞,对政府和人民来说都是有利的,相对来说人民的负担有了一定的减轻,政府也能及时完成征税任务。

而我国当前对征税时限也做了明确的规定,根据不同的行业类别安排了缴税时间,规定各部门要在规定时间之前上交税收,否则要进行罚款。对征税时限的规定有利于国家按时征完税收,减少贪官污吏从中谋取利益,防止国家财产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两税法的时限规定殊途而归。所以两税法实行的时限规定对于今天的赋税制度改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

(四)公平、合理的原则

5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税收公平合理,主要体现为普遍纳税和公平负担两大原则。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是两税法所秉持的两大原则。首先,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规定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都要进行交税,改变了以往保护这些人不交税,只对中低收入者征税的社会现象,这是税收纵向公平的重要体现。其次,两税法规定户税凭资产多少来定等级,征收货币;地税按纳税人的田亩多寡,征收实物。规定“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以人口为主要的征税方式,走上了以资产为主的征税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税收的横向公平。

接下来看一下我国现行的征税标准,目前我国实行“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的征税原则,这样的征税原则应该很公平啊,可是问题产生了,我国并没有走上全民共富的国家,而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出现了富人更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社会现象,城乡结构二元化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对东部沿海的支持,实行减税免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促进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确,东部沿海是发展起来了,但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落后了,我们的先富并没有带动后富,反而造成了东部、中部、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说到这,我们不妨从历史上寻求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唐代实行的两税法有效地解决了贫富负担不均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合理的。我国目前想要解决贫富差距,税收手段不能被遗忘。

(五)权威性原则

经过多年的税制改革,目前我国还有18项税种,有很多税没有明确的立法,其中包括消费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等较大税种,约占我国税收总收入的70%。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曾说:“我们的财税法制很多方面是空白,这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也指出:“很多税依据的暂行条例在推出前没经过听证,一个通知发出去就开征了。”这表明我国税法体系还存在不足之处,容易造成赋税征收的随意性。我们回过头去看一下历史上重要的赋税制度改革,唐代杨炎推行的两税法,两税法规定:“敢有加敛,以枉法论。”[22]两税之外擅自加征一钱者,即用法律加以处罚,像高祖,太宗时期对于租庸调制立法一样;唐德宗在《停杂税制》中规定:“两税外辄别率一钱,四等官准擅行赋,以枉法论”。唐王朝对税收的严格立法,有利于防止贪官污吏从中谋取暴利,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同时国家也能及时完成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统一。经过古今对税收立法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税收法制化的任务依然十分严峻。

(六)多种税合并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完善,我国目前税种由建国初期的32种变为18种,形成了多层次、多环节的税收制度,这样的税收制度效果如何,我不敢下定论,但我们来看一下唐代实行的两税法。两税法规定“其租庸杂徭悉省”,在唐德宗的诏令中也有“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都充分表明了两税法将所有赋税并入两税之中,即户税和地税。这样既实现了赋税制度的简化,也有利于农民缴纳赋税,同时提高了国家赋税征收效率,这对于之前的租庸调制是一大历史进步,也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两税法的进步性不能否定,它对今天

6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税制改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7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结束语

本文从两税法的产生、两税法的历史价值及两税法的现实意义分别进行阐述,重点论述了两税法的现实意义,运用文献参考法和对比分析法进行论述,得出两税法的重要内容对于今天的税制改革仍然具有借鉴作用。总之,两税法并没有过时,它的改革精神依然是今天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富有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它的一些重要内容依然值得我们借鉴。虽然,两税法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不足,有些内容也没有贯彻实施,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它,而应该以此为鉴戒,不断弥补和完善我国当前赋税制度体系,为国家富强出一份力。

8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新唐书·食货志》[M] 卷五十一.中华书局.第1345页.

[2] 《旧唐书·贾敦颐传》[M] 卷一百八十五上.中华书局.第4788页.

[3] 《全唐书》[M] 卷三五. 中华书局.

[4] 《旧唐书·韦嗣立传》[M] 中华书局.

[5] 《全唐书》[M] 卷三三五孙平子《请祔孝和皇帝封事》.中华书局.

[6] 《通典》[M] 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1984年.

[7] [8] [11] [18] [19] [20] [21] 《新唐书·杨炎传》[M] 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第4723-4724页.

[9] [14] [22]《新唐书·食货志》[M] 卷五十二.中华书局.第1351-1352页.

[10] 《旧唐书·田承嗣传》[M] 卷一百四十一.中华书局.第3838页.

[12] 《陆宣公集》[M] 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第一条》.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日期:1988年.

[13] 杜佑《通典》[M] 卷七.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1984年.

[15]2《明史·食货志》卷七十八.中华书局.第1902页.

[16] 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M]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6年.第596页.

[17] 《清世宗实录》[M] 卷十一.中华书局.第203页.

9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致谢

从论文选题到结构都得到我的指导老师陈永国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而且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勤勉的工作态度和对我们的教诲将使我们终身受益。我要感谢在我学习这段期间老师的帮助,因为你的不断支持和鼓励使我在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懂得了很多东西。

由于本人的知识有限,文中不免有些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使我得到进步。特此致谢!

10

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又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过去与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是人们了解社会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合理的答案,现实是明天的历史,通过借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既然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接,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把历史与现实相联接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1、转变“学史无用”的传统观念,让学生时刻感到历史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我们可利用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例如我在讲《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节时,这样导入:我们班有哪些同学以后梦想做一名律师?当时很多学生举手;接着我又说,即使不是律师,那我们生活中是不是离不开法律?同学们一致赞成。进而我直接切入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可堪称为“法律的始祖”——罗马人的法律。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认识到原来常提的法律源于几千年前的古罗马,想知道那时的法律和今天有什么联系与不同的求知欲被激发,历史现实之间的距离瞬间被缩短。 2、在教学中将历史与时事热点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

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美国曾多次向台湾出售武器,以此揭露美国企图阻止中国统一的阴谋,大胆设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方面去思考,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都是不会得逞的。和平统一是最有效的途径。 3、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可以采用短剧表演的方式,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效果。展示型活动往往最能吸引学生,它的效果不只在于课上给学生以表现的舞台,还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于准备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短剧表演,角色扮演,学生既能重现历史场景,又能让学生获得对历史事物的直接体验。 4、此外,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乡土史实,把历史知识与本地实际相联系,如在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探寻家乡历史遗迹”的活动课,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生活,进而爱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当然,在历史联系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联系要自然,不可牵强附会;不可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来探讨现实问题而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历史课变成“时政讨论课”;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符合学生阶段特点的现实问题;要鼓励学生积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文章介绍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探 讨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蒙;有限理性;意义;实践价值? “有限理性”理论是由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赫伯特·亚·西蒙教授针对理性决策而创立的决策过程分析理论。以“理性有限论”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是西蒙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也是他毕生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理论和经验探索的主题。西蒙教授对管理决 策理论所作的贡献是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人们往往称西蒙开创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为现代决策理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他的经典著作《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划时代”的作品,有限理性理论因其在现代决策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一直是决策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理性决策源于“经济人”理论,与理性决策相比,有限理性决策更

具现实性和动态性,对实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意决策论”、“适度利润”等概念的普遍运用,关于信息经济学和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无不表明西蒙“有限理性”的影响和意义。本文试就“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1 “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 “有限理性”理论的要点在于:“理性就是用评价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择行为方案”,而理性决策所要求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解决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主张用“满意”代替最佳。?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西蒙认为,相比“经济人”而言,“管理人”有两点根本转变:①经济人寻求最优方案;而管理人则寻求满意 方案,即符合决策目标的方案。②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只同他头脑中所感知到的世界打交道,而把那些与决策无关紧要的因素置之不顾。西蒙指出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选题意义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你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个人建议你从以下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切不可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论文选题的意义一定要叙述得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一、论文题目:试论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 二、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的竞争。人是企业的灵魂,是一切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是一切企业利润的源泉。如何激励企业中员工,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力,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掌握的技能。现在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建立起一套激励体系,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如:由于所有制差别、行业差别、员工身份差异,尤其是文化的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针对上述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有效激励,是激励工作中的难题,仍待研究解决。因此,研究探讨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文850字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文850字 本文是关于责任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回顾六十年前,到处都是疮痍满和被蹂躏的国民,令人目不忍视;到处都是枪林弹雨和屠杀的哀嚎,令人目不忍闻。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的屈辱史。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全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真正的当了家。如今,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现着他的雄姿飒爽:“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制投产;“神州号”飞船的冲顶云霄,都足以证明“东方明珠”的耀眼夺目。可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却却很不成功,同学们,你们想想,你们从小受到什么教育?尤其是农村子弟,你们爹妈是怎么教你的?他们这样告诉你:“你要好好念书!你不好好念书将来就不能出人头地,你必须努力奋斗好好,一切是为了你!” 当“教改员”把《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文章从小学课本里删除时,他们是否想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代将逐渐淡忘历史,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国民的惨状。淡忘了历史这又将意味着什么?忘记历史就是意味着背叛。 如今中国取得的伟绩,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如果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荠,就又会重蹈覆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忘记历史血的教训,就又会变成人宰割的羔羊。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不要忘记世界的格局在悄然声息的变化着,不要忘记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也不要忘记当今日本右翼分子在篡改着历史,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着。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很不成功。而道德教育也没跟上。讲一个,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广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大家不要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这都没有用,咱们的道德水平还没上来,还差的很远!大家都捡起一张废纸,这就是爱国的开始。” 爱国是很具体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一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开校门一步,肩负祖国荣辱。中国的兴亡,关系到13亿生灵的,中国的兴亡就是我们的责任。 一场硝烟的战争已结束,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早已打响,只有赢得这场无硝烟战争的胜利,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只有这样,中国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才能在国际上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才能展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的风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因该时时铭记在每个人心中,记住中华民族崛起的哪一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无动力集装箱吊具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位低、摘钩互换迅速等特点,被广泛配置在大型货场通用门式起重机上,用于集装箱的装卸作业。但随着近年来集装箱运输量不断增大,此类吊具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无动力集装箱吊具占用起升高度较高,而大部分货场受场地的限制要求堆码箱层数增多,普通门吊(加吊具)起升高度不够,难以满足需求。其次,由于该吊具不能实习伸缩功能,在对位及通过门吊支腿时不便,以不适应火场提高装卸效率的要求。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场急需一种作业效率高,能伸缩对位,便于通过门吊支腿的新型集装箱吊具。伸缩式集装箱吊具通过钓具长度的自动改变,可以适应不同规格的集装箱的起吊作业。吊具长度的条街范围一般在20英尺至40英尺之间,便于起吊20英尺和40英尺的国际标准集装箱。伸缩式吊具虽然自重较大,由于它长度调节方便,操作灵活,通用性强,圣餐效率高,因而使用广泛。 二、本课题在国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状况: 吊具方面的研究已开展许久并取得许多卓有成效的改进。 比如在缩短时间方面,双调式集装箱吊具发展前景广阔。其中Bmmma公司已退出了AS-T6型,清醒BS-T4型,BS-T6型和智能型等对系列的双吊式吊具,特别是在吊具框架转角的圆弧花以及装卸作业中货物重心的调整功能方面作出的改进,使得双吊式吊具得以拥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吊具进行准确定位方面现今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吊具减摇装置,它起初作为司机的辅助装置,是用来协助一般的司机能像一个熟练的司机一样完成工作。据试验,当小车行走速度达180m/min以上,如无减摇装置,在小车制动停止后,吊具及其集装箱的摇摆幅度可达2M,要半分钟左右才能停止。随着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大型化,这样的辅助装置就显的更加重要了,甚至熟练的司机也需要这样的辅助装置,以使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达到应有的高生产率。可逆起重机公司对欧洲三个港口和美国两个港口进行了研究,包括起重机的整个工作循环,重点为起升运行和小车及吊具运行情况。 2.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现在生产的吊具增加吊具减摇功能,同时在制动、转向、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等方面也都作了改进。经过20余年的发展,集装箱吊具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其总体设计、金属结构设计、部件造型以及液压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接近了国外产品的技术水平。 存在问题: (1)企业设计水平低: (2)生产集装箱吊具业规模小: (3)产品可靠性差、故障率偏高: (4)技术服务不到位,水平不高。 3.发展趋势: (1)轻型化。 (2)高强度耐磨材料的采用。 (3)开发出更高可靠性的液压与电气元器件。 三、研究重点 随着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迅猛发展,门式起重机在港口、码头、货场起着不

(大学生思修、毛概、近代史)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浪潮中扬帆前进,经历历史沧桑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坚如磐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作为民族思想支柱,正是它成为祖国发展腾飞的不竭动力。 一提到爱国主义,往往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我们应深感欣喜的是,在二十世纪,这精神凝成了伟大的五·四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从文明走向文明;这意志化做了坚定的共产党意志,领导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血雨腥风,到这一个世纪之交的国泰民安,民族精神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白色恐怖没有吓倒我们,洋枪洋炮没有击败我们,霸权势力没有压垮我们。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三峡精神、王伟精神……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 奥巴马说最准确描述他心目中的爱国主义的可能是下述品质:不仅抽象地爱美国,而且对美国人民有一种特别的爱和信心。我一看见我们的国旗就豪情满怀,一听到悲哀孤寂的葬礼号声就热泪盈眶,原因就在於此,因为我们知道美国的伟大,它的战争胜利,它的巨大财富,它的科学文化成就,都来自美国人民的能量与想象力,来自他们的勤劳、主动、奋斗、永不满足、幽默感和默默无闻的英雄主义。 或许很多人认为,我们来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有个好工作,找个伴侣幸福的度过余生。可是在这背后却体现了你现在的爱国主义。当我们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战士”,一名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战斗的战士。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战斗的武器。我们也在捍卫这自己的祖国。祖国需要人才,也许我们以后工作的时候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远远比它的经济价值还要高。 虽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是爱国的情感仍然可以在平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通过每件事当中体现。我们要从小树立一个爱国的思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自信自强,无私无畏。只有这样,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血雨腥风,远离了硝烟四起。难道我们也远离了爱国主义吗?我们是离开了那些过去。可是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战场,这里没有血腥,这里没有了刀光剑影。这场战争是知识的战争,是技术的战争,是争夺人才的战争。我们就处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随着国家间联系的日益加强,爱国主义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并且很有可能会演变为集体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难道真的就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了吗?现实却并不是这样。越是在一体化过程加快的今天,爱国主义越是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实际上,经济全球化给爱国主义的弘扬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另外,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再次,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

高中语文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文素材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回顾六十年前,到处都是疮痍满和被蹂躏的国民,令人目不忍视;到处都是枪林弹雨和屠杀的哀嚎,令人目不忍闻。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的屈辱史。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全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真正的当了家。如今,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现着他的雄姿飒爽:“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制投产;“神州号”飞船的冲顶云霄,都足以证明“东方明珠”的耀眼夺目。 可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却却很不成功,同学们,你们想想,你们从小受到什么教育?尤其是农村子弟,你们爹妈是怎么教你的?他们这样告诉你:“你要好好念书!你不好好念书将来就不能出人头地,你必须努力奋斗好好读书,读书一切是为了你!” 当“教改员”把《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文章从小学课本里删除时,他们是否想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代将逐渐淡忘历史,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国民的惨状。淡忘了历史这又将意味着什么?忘记历史就是意味着背叛。 如今中国取得的伟绩,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如果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荠,就又会重蹈覆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忘记历史血的教训,就又会变成人宰割的羔羊。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不要忘记世界的格局在悄然声息的变化着,不要忘记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也不要忘记当今日本右翼分子在篡改着历史,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着。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很不成功。而道德教育也没跟上。讲一个故事,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广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大家不要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这都没有用,咱们的道德水平还没上来,还差的很远!大家都捡起一张废纸,这就是爱国的开始。” 爱国是很具体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一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开校门一步,肩负祖国荣辱。中国的兴亡,关系到13亿生灵的命运,中国的兴亡就是我们的责任。 一场硝烟的战争已结束,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早已打响,只有赢得这场无硝烟战争的胜利,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只有这样,中国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才能在国际上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才能展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的风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因该时时铭记在每个人心中,记住中华民族崛起的哪一刻。

以德治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德治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郑海洋 江泽民同志今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以强调,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强调以德治国,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公民的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而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江泽民同志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作为治国方略来论述,无疑在理论上是升华和创新。作为执政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执政党必须依法治国,才能避免因“人治”而出现的随意性,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执政党又必须以德治国,才能避免因“法治”调整不了的社会关系出现无序、混乱,才能保证社会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德治国又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因为,以德治国,主要依靠教育的手段、社会的舆论、依靠人的良知来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动机,而这种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引导和约束,正是法治强调人们“守法”,强调人的行为“合法”的前提。因此说,江泽民同志强调以德治国,并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方略加以论述,是对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和创新。 其次,强调以德治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党风、政风、民风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同时,市场经济也是“德治经济”,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并为公众所认同。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曾经由于思想道德建设不到位,而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的现象。这就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律来维护,而且需要社会主义道德来维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矛盾日趋尖锐化,又给我们党提出了如何正确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这不仅需要法治、需要政策来解决,而且更需要德治来引导和解决。至于高尚的道德对于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的形成更是具有决定的意义,因为,党风问题归根到底是党员的世界观、政治品德问题;政风与政府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而全社会公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养成则是良好民风的基础。可见,把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作为我们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对于党风、政风、民风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大家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要体现在行动中。如果祖国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话,每一个有正气的中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国捐躯。但是,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并不需要我们上战场。 那么新时期的我们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呢? 首先,我们需要更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我们就必须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其次,作为学生的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热爱自己的学校。一个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呢?热爱学校是一种非常具体而切近的行动。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培养我们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每一位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学校的每一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快乐健康成长!然后我们要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最后,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努力奋斗,并且坚持不懈。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积极奋发,不消极颓废,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对工作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他人情操高洁,易于合作,有团队精神。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功的关键。每一个立志成才者,对这一因素决不可忽视。不仅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总之,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做到学有所成;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了解国情,将来把自己的所学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到学有所用,报效祖国。

目标与现实之间

目标与现实之间 ——从艺术课程实验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育 山东儿童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艺术》副主编李力加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改革、重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工程的全面启动。改革后的新课程体系,渗透着全面、综合、创新、和谐发展塑造一代新人的理念,经过一年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显示出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 艺术课程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原有的音乐、美术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新架构的课程,《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以及艺术课程实验教材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最能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创新、和谐理念的。这一新型课程出现伊始,就显示出巨大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中最醒目的亮点。新的艺术课程经过一年在实验区的实施,验证了一句话,新的课程改革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北师大新世纪版《艺术》教材(杨立梅主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艺术教材,这套教材以亲和儿童(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的旧有经验,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感,迁移和发展学生艺术学科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在一年的实验区实践中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果,为在新的实验区推广这套教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艺术课程师资培训的思考 欣慰之际,反思北师大新世纪版实验教材《艺术》在验证《艺术课程标准》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思考的第一个焦点,定位在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纽带和使者--艺术教师身上。他们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是在《艺术教育课程标准》验证过程中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的艺术课程在全国各新的实验区进行实施和验证艺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师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问题是新的艺术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教育理念先行至关重要。在基础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进行培训需要引进和探讨新的培训模式,使一线教师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新的课程理念,进入到新的课程状态中。展开/关闭全部资源共享 课件下载 教案汇编 论文交流 高考专题 高考资讯 应试指导 成果展示 网上画廊 教师画廊 学生画廊 原创Flash 教师风采 网络课堂 教学论坛 返回主页

2021年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鼓励员表现出抑制性进谏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员工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能促进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那么组织管理实践中实施措施来培养员工形成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非常重要。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则说明工作团队的直接上级对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因此,从直接上级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启示有三点: 首先,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例如Burrisetal.,xx),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激发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其次,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值得考量,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予肯定,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面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建立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Hogg,xx)。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时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 念中,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了锅定作用。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这时,开展团队集体活动、设置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现实组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Kahn, 1990),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只有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才可能经历少的自我审查过程,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为了激发团队内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与众不同”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私底下他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领导者面前,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Milliken et al., xx)。员工内心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失去祖国母亲的保护,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概括起来说,爱国主义是情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特点: 爱国主义的特征:(1)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2)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意义。(3)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爱国主义的意义: 第一、爱国主义有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的物质利益发生重大调整和改变,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产生不稳定因素。比如,社会分配不公,地域、行业发展不平衡,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都可能形成不稳定因素,给改革发展带来阻力。因此,在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人们从国家的利益、从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共同奋斗。 第二、爱国主义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消极方面的作用,这些消极方面有可能导致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采取投机、诈骗等不正当手段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等情况。因此,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应当确立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来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主张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集体利益。当然,社会也应关心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强调在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的基础上,认可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爱国主义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及世界和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长期以来,各个民族之间虽然也发生过矛盾和战争,国家也出现过分裂的局面,但最终总是走向统一,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爱国主义所具有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分不开的。爱国主义成为各族人民精诚团结的思想基础。历史告诉我们,统一合乎民心,分裂不得人心。当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每一个爱国者都将为实现这一构想而奋斗。 第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说:“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独立自主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真理。”中国人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中国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热爱祖国的教育,有助于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第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在全社会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爱国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一个爱国者,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祖国依恋的朴素的感情上,还必须把这种感情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只有把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志、效国之行,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全体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大家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比贡献的精神,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党所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历史教学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历史教学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在学习近代欧美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专题时,不可避免的学生、老师会对中美政体进行比较,轻率进行中美对比,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要么有些老师就牵强附会,唱高调,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反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呢?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它还包含了人们对过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变化着的。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讲,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确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 在教学中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历史的看问题。历史毕竟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某一历史事件成功抑或失败,在现代来说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学习历史不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条件不同,相同的事情结果就不同。所以我们要学会历史的看问题 2、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每一个历史问题所体现的经验教训不同,美国的政体再完美也有他的缺陷,也未必适合中国的国情,也不能解决我们中国的问题。

3.学习的是历史的规律,历史的智慧。认识历史的过程,运用历史的思维,汲取历史的智慧,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简单地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 4.史论结合,具体生动,而不要空泛议论、直接说教。历史知识和认识都是具体的。历史学科的教学艺术之一,就是教师对史实与道理的渗透融汇,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机械的套用。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使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

2018年论文开题报告学习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怎么写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论文开题报告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怎么写 要能够正确而恰当地选题,首先要明确选题的原则,明确了选题原则,就能比较容易地选定一个既有一定学术价值,又符合自己志趣,适合个人研究能力,因而较有成功把握的题目。那么开题报告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怎么写?下面是风林网络为您带来的解答,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所谓论文的实用价值,就是指我们选的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干百万人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一次实际的运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抑制通货膨胀,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廉政建设等等。二是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就会遇到诸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等等。三是作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提出来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问题,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等等。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党和国家或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关系国家发展方向、速度,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因而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第二,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