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单项选择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区域

B.区域规划

C.区域开发

D.区域发展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的学科

A.经济增长

B.区际关系

C.区域资源

D.政府管理

3.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

A.特殊规律

B.模式

C.一般规律

D.历史

4.区域经济学是()相结合的产物

A.哲学与经济学

B.地理学与经济学

C.政治学与经济学

D.管理学与经济学

5.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很强的边缘学科

A.基础性

B.独立性

C.复杂性

D.应用性

6.经济区域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

A.极化区域

B.扩散区域

C.行政区域

D.自然区域

7.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企业

B.政府

C.企业与政府

D.社会组织

8.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的总和

A.社会活动

B.政治活动

C.文化活动

D.经济关系

9.()在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A. 杜能

B.胡佛

C. 韦伯

D.赫特纳

10.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般包括()

A.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应用工具

B.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

C.区域经济发展、区经济政策及区域经济关系

D.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关系

11.()出版了《区域科学导论》一书,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正式形成。

A.艾萨德

B.杜能

C.韦伯

D.胡佛

12.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按照赫特纳的观点,无非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

的因素

A.经济

B.人类

C.政治

D.人类与经济

13.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韦伯

B.胡佛

C.克里斯塔勒

D.杜能

14.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杜能

B.胡佛

C.克里斯塔勒

D.韦伯

15.运输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杜能

B.胡佛

C.克里斯塔勒

D.韦伯

1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

A.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的地点,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

B.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C.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地区

D.劳动力供给已知且不能流动,在工资率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

17.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能

B.谢费尔

C.克里斯塔勒

D.韦伯

18.在农业区位论中,农业圈的第一个圈层主要()

A.生产薪材、木料

B.生产鲜奶、蔬菜

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

D.放牧牛羊

19.在农业区位论中,农业圈的最外面的圈层主要()

A.生产薪材、木料

B.生产鲜奶、蔬菜

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

D.放牧牛羊

20.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分为几个圈层()

A.4

B.5

C.6

D.7

21.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A.运费与劳动费

B.运费、集聚与分散带来的利益

C.劳动费、集聚与分散带来的利益

D.运费、劳动费、集聚与分散效益

22.胡佛在运输区位论中提出的运输成本由()构成

A.线路运营费用与劳动费用

B.站场费用与劳动费用

C.线路运营费用与站场费用

D.运输费用与损失

23.根据中心地理论,当k=3时为()原则

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行政最优原则

D.区位最优原则

24.根据中心地理论,当k=4时为()原则

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行政最优原则

D.区位最优原则

25.根据中心地理论,当k=7时为()原则

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行政最优原则

D.区位最优原则

26.埃德加·胡佛在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基石是()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27.如果仅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工厂区位的选择,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布局在()

A.消费地

B.自由区位

C.原料地

D.燃料地

28.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不同规模市场领地之间的数量关系由高级到低级为()

A.1,2,6,18,54,…。

B.1,4,16,64,256,…。

C.1,7,49,343,…。

D.1,3,9,27,81,…。

29.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不同规模市场领地之间的数量关系由高级到低级为()

A.1,2,6,18,54,…。

B.1,4,16,64,256,…。

C.1,7,49,343,…。

D.1,3,9,27,81,…。

30.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不同规模市场领地之间的数量关系由高级到低级为()

A.1,2,6,18,54,…。

B.1,4,16,64,256,…。

C.1,7,49,343,…。

D.1,3,9,27,81,…。

31、比较优势理论的渊源是()

A.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B.弗农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

C.迈达尔的累积因果轮

D.厉以宁的梯度推进理论

32、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而形成的辐射称为()

A.点辐射B.线辐射

C.面辐射D.跳跃式辐射

3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艾萨德

B.胡佛

C.克鲁格曼

D.克里塔勒斯

34.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不同级别的中心地之间从最高级到低级的数量关系为()

A.1,2,6,18,54,…。

B.1,3,12,48,192…。

C.1,6,42,294,2058,…。

D.1,3,9,27,81,…。

35.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不同级别的中心地之间从最高级到低级的数量关系为()

A.1,2,6,18,54,…。

B.1,3,12,48,192…。

C.1,6,42,294,2058,…。

D.1,3,9,27,81,…。

36.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不同级别的中心地之间从最高级到低级的数量关系为()

A.1,2,6,18,54,…。

B.1,3,12,48,192…。

C.1,6,42,294,2058,…。

D.1,3,9,27,81,…。

37.学校对面的山西刀削面馆正常运营一天需要支付地租、水电气的等合计300元,原材料费用400元,支付工人薪酬100元。假定每碗面条10元,且消费者一人每次购买一碗,这家面馆的门槛人口是多少?()

A.60

B.70

C.80

D.90

38.如果仅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工厂区位的选择,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布局在()

A.消费地

B.自由区位

C.原料地

D.燃料地

39.如果仅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工厂区位的选择,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布局在()

A.消费地

B.自由区位

C.原料地

D.燃料地

40.()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A.杜能

B.胡佛

C.克里斯塔勒

D.韦伯

41.当服务人口=门槛人口时,经营者处于()的状态。

A.赢利

B.保本

C.亏本

D.倒闭

42.当服务人口>门槛人口时,经营者处于()的状态。

A.赢利

B.保本

C.亏本

D.倒闭

43.当服务人口<门槛人口时,经营者处于()的状态。

A.赢利

B.保本

C.亏本

D.倒闭

44.下列哪个选项是经济学对区域的界定()

A.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B.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C.具有相同的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D.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45.下列哪个选项是地理学对区域的界定()

A.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B.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C.具有相同的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D.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46.下列哪个选项是政治学对区域的界定()

A.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B.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C.具有相同的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D.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47.下列哪个选项是社会学对区域的界定()

A.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B.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C.具有相同的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D.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48.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下列不是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的是()

A.资源储量

B.运费

C.劳动费

D.集聚与分散效益

49.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区域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可可西里

C.撒哈拉沙漠

D.月球

50.“离开茅台镇就生产不出茅台酒”,最主要的原因是()

A.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B.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C.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D.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5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农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

A.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的地点,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

B.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C.土质条件一样,到处都可耕种

D.矿山和食盐坑都在附近

52.下列哪个学派不属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学派()

A.新古典经济学派

B.新经济地理学派

C.区域政策学派

D.区域管理学派

53.在农业区位论中,农业圈的第二个圈层主要()

A.生产薪材、木料

B.生产鲜奶、蔬菜

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

D.放牧牛羊

54.()首先采用了牛顿万有引力的公式来模拟生产地与消费地的联系程度。

A.杜能

B.谢费尔

C.克里斯塔勒

D.韦伯

55.()提出了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A.杜能

B.费特尔

C.克里斯塔勒

D.韦伯

56.()提出了市场竞争区位理论。

A.杜能

B.帕兰德

C.克里斯塔勒

D.韦伯

57.下列哪位学者不是成本——市场学派的代表人物()。

A.艾萨德

B.克里斯塔勒

C.俄林

D.弗农

5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B、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鼓励大力发展经济

C、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没有制约作用

D、可持续发展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59.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60.()是区内经济活动与区外经济活动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城市

B.卫星城镇

C.乡村

D.经济开发区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单项选择题2

1.自然资源是有人们发现的有___和有___的物质。(B)

A.用途利益 B.用途价值 C.用途规律 D. 价值规律

2.( B)是自然资源最根本的特点。

A.区域性 B.稀缺性 C.分散性 D.选择性

3.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是一种(A )模式

A.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少排放

B.多投入少产出、多利用少排放

C.少投入多产出、少利用多排放

D.多投入少产出、少利用多排放

4.从产业布局的传统要求来看,工业就近取得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是()对第二产业影响的最直接的体现。

A.自然资源 B.自然环境 C.劳动力 D.科技

5.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C )

A.消除区域间贫富差异过分悬殊

B.保护资源与环境

C.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

D.给后人享受优美环境的权利

6.纯自然资源发展的特点是( B)

A.持续发展

B.大规模开发利用

C.一次性开发利用

D.小规模开发利用

7.一下哪个是资源的发展模式( C)

A.规模经济效益型

B.人力资源型

C.资源缺乏型

D.综合开发型

8.资源的( A )及时空组合特征决定了区域发展的方向

A.类型数量质量

B.类型质量可利用率

C.规模质量可利用率

D.规模质量可再生力

9.中国自然资源的消耗方式和程度属于(B)

A.高消耗高效益型

B.高消耗低收益型

C.高输出高收益性

D.高输出低收益型

10.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内涵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以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这其中()是基础。

A.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B.经济发展

C.社会发展

D.科技进步

11.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内涵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以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这其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选项为(A)

A.资源和生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B.资源和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C.资源和生态社会发展经济发展

D.资源和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发展

12.自然资源的特点为(A)

A.稀缺性和区域性

B.稀缺性和竞争性

C.竞争性和增值性

D.区域性和竞争性

13. 采取(B)发展模式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肯定非常好,而且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A.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B.纯自然资源型

C.资源缺乏型

D.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

14.以下哪位经济学家认识到资本的重要性(A)

A.马歇尔

B.罗默尔

C.舒尔茨

D.丹尼森

15.人力资源是指(D)

A.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和

B.具有特定知识的人口

C.具有特定的技能和专长的人

D.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16.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B)

A.自然资源

B.人力资源

C.矿产资源

D.一次性资源

17.如果人力资源得不到及时和适当的运用,个体所拥有人力资源的作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甚至丧失,这体现了人力资源的(D)

A.能动性

B.再生性

C.持续性

D.时效性

18.人力资源的首要特征是(C)

A.时效性

B.持续性

C.能动性

D.内耗性

19.下列关于人力资本的说法正确的( B )

A.人力资本是一种通过投资于已有人力资源而形成的、以复杂劳动力为载体的可变资本

B.人力资本的核心是对资本进行开发和利用

C.人、财、物的因素在该模式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D.该模式的运行与操作都是围绕财力为中心运行的

20.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是( C )

A.自然资源的开采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人力资源的开发

D.社会制度的进步

21.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A.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较具有累积性特征

B.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较具有递增性特征

C.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较具有折旧性特征

D.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较具有创新性特征

22.下列关于人力资源能动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人口发展

B.自我强化

C.消极劳动

D.创新精神

23.以下说法中对人力资源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研究人力资源,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人力

B.人力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质和智力

C.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和

D.体力、智力、知识、技能的不同结合,形成了人力资源的丰富内容

24.以下关于人力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即是人力资本

C.人力资源又称为劳动力资源

D.人力资源的概念,也用于部门和企业

25.关于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说法正确的是( A )

A.人力资本运营

B.生产+销售型运营

C.集中化多元运营

D.传统产业运营

26.以下关于人力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以人为本

B.人力资源开发

C.私人产权的完善

D.人力资本运营

27.知识的“溢出效应”是以下谁提出来的( C )

A.内尔森

B.马歇尔

C.罗默尔

D.哈罗德和多马

28.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干中学”理论

A.哈罗德

B.多马

C.阿罗

D.罗默尔

2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和物力

B.作为知识的载体介入生产过程的是人力资本

C.人力资源的运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D.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30.当一个区域选择()的发展模式时,其产权安排中的合资、合作形式将占很大的比重。

A、外向型

B、内向型

C、自给自足型

D、外向型与内向型兼并

31.构成制度安排的中心内容是(A)

A、交易成本问题

B、市场组织理论

C、治理结构理论

D、产权理论

32.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塑造,中心是(C)

A、处理好私有产权与公共产权的关系

B、处理好私有产权

C、处理好公共产权

D、处理好集体产权

33.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是(A)

A、产权理论

B、市场组织理论

C、治理结构理论

D、经济理论

34.制度经济学的客观经济部分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它们是(D)

A、产权安排和制度安排

B、区域安排和制度安排

C、市场组织与制度环境

D、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

35.区域集团不包括以下哪一个(B)

A、区域卖方集团

B、区域经济合作集团

C、区域买方集团

D、区域混合集团

36.造成交易成本上升的原因是 (D)

A、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B、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C、区域间国家间的反垄断竞争

D、区域垄断与反垄断的竞争

37.当一个区域选择()的发展模式时,其产权安排中的国有、私营形式将占很

大的比重。

A、外向型

B、内向型

C、自给自足型

D、外向型与内向型兼并

38.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的原因不包括(D)

A、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B、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C、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D、区域间企业的竞争

39.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是(A)

A、交易成本最小化

B、交易利润最大化

C、交易方式合理化

D、交易对象多元化

40.下列不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要求的是()。

A、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发展

B、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

C、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D、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适应

41.区域经济学借助的是制度经济学的(C)。

A、微观经济部分

B、主观经济部分

C、客观经济部分

D、宏观经济部分

4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B )

A.使用清洁能源技术

B.资源合理利用

C.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D.解决环境问题

43.下列不属于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是( A )

A.实现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

B.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C.解决好人口的问题

D.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

44.保护资源不被破坏或少被破坏最有效的手段是( C )

A.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

B.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C.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

D.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

45.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重点是:( A )

A.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B.注重农业的发展

C.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D.消除贫困

46.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是( B )

A.节约资源与能源

B.消除贫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C.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D.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47.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是( C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C.解决好人口问题

D.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

48.我国的资源政策不包括:( D )

A.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C.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D.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9.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这样的区域被称为(B)。

A.经济特区

B.区域经济核心区

C.区域经济外围区

D.新产业区

50.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A)。

A.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加强行政控制

C.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加强税收调节

51.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强调了年远景规划纲要强调了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加大了政策力度,主要加大了( C )的力度。

A.工资补贴

B.税收减免

C.转移支付

D.价格调整

52.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 )

A.产业结构

B.收入分配结构

C.技术结构

D.职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单项选择题3

一、单项选择题

1.区域开发理论是以(A)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

A.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B.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不包括(D)

A.增长极模式

B.发展轴模式

C.网络型模式

D.全面开发模式

3.对区域经济开发描述正确的是(B)

A.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区域经济的过程

B.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

C.是指人类运用各种技术对区域的开发利用

D.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

4.一个产业部门也如同一个人一样,要经历从问世到衰亡的全过程,那么处于衰退阶段的部门是(D)

A.发展部门

B.成长部门

C.成熟部门

D.衰退部门

5.产业部门的转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是(A)

A.资本收益率和工资率

B.基础设施

C.管理制度

D.区域文化

6.区域内部各部门的发展,都在经历一个(B)的过程,各个区域产业结构中的部门构成不同,反映出的区域空间发展水平也就不同。

A.发展、成熟、衰老

B.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C.形成、稳定、发展、繁荣

D.形成、稳定、发展、衰老

7.为了防止资源性的衰退的过程早到来,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下列做法错误的是(C)

A.尽量节约资源,开发耐用、无污染的新能源

B.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C.不考虑一切因素,大力发展工业,以经济利益为重

D.由于环境恶化而影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环境

8.环境恶化会引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衰退,为了防止环境性衰退的方法是(A)

A.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

B.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措施

C.制定可行的防止措施,并监督执行

D.引进外国技术,并在国内运行

9.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来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的意义不包括(D)

A.对落后地区来说,其目的是接收先进产业,提高经济结构水平

B.对先进地区来说,其目的是淘汰衰退产业,改变要素投入方向

C.由于比较利益原则的作用,对于落后地区来说,相对适用且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将从先进地区转移到落后地区,成为提升落后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D.在任何情况下产业梯度转移都能提高落后和先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10.判定产业部门的兴旺或衰退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来自于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对各工业部门进行评分,得分在7—10分者,称为(A)

A.兴旺部门

B.停滞部门

C.衰退部门

D.成长部门

11.区域经济增长依靠要素的投入,但要素投入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才能够获得产值的增长,如果主导部门和与之相关的其他部门在区域内已经形成,要使经济继续增长,应该采取的措施是(B)

A.将投入从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低的部门

B.将投入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

C.加大对生产率高和生产率低的部门的投入

D.减少对生产率高和生产率低的部门的投入

12.对于区域开发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区域开发包括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

B.区域开发其开发具有时效性以及它的开发行动具有综合性

C.区域开发要达到区域内一城一地的点滴增长,而不是普遍增长

D.区域开发有明确的主体,这个主体自始至终都控制着开发过程

13.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A),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A.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

B.把区域经济要素从发展部门转到成长部门

C.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成熟部门

D.把区域经济要素从成长部门转到成熟部门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区域经济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B.作为发达区域,其所拥有的产业平均的分布于产业部门发展的四个阶段当中

C.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当中,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区域资本和劳动的投入

D.不断开拓创新部门,淘汰衰退部门,已成为发达区域的必不可少的行动

15.(A)是发展轴的成长结果及其演化的最后形式

A.经济网络

B.主导部门

C.经济产业部门

D.增长极

1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不包括(B)。

A.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D.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17.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竞争中运用市场机制,以(D)来配置资源。

A.政府调控

B.企业

C.个人自由

D.市场调节

18.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内容(B)。

A.是把资源放到不同的地方

B.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组合

C.是把生活物资分发到每家每户

D.按劳分配

19.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将使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趋于加快,发展水平趋于均衡(C)。

A.发展目标趋于更大

B.发展层次趋于更高

C.发展机会趋于均等

D.发展市场趋于广阔

20.市场越是(D)的地区,区域间的贸易不但越频繁,而且数额也越大。

A.狭小

B.落后

C.闭塞

D.发达

21.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以平衡发展为目标,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是经济机制,因而导致了资源(A)。

A.大规模西倾

B.大量浪费

C.大规模东移

D.合理利用

22.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采取了以不平衡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主要动力机制,导致资源向(B)集中。

A.国外

B.东部沿海地区

C.西部地区

D.中部地区

23.以(C)为主要动力机制的资源配置模式,有利于提高各地区的积极性。

A.科技

B.人才

C.市场

D.资源

24.东部各省主要利用(B),吸引国内投资者和外资。

A.专业的人才

B.区位优势和原有的生产条件、技术、较为成熟的市场和较高的市场回报率

C.自然资源

D.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25.中西部各省区利用(A),吸引国内投资者和外资。

A.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B.发达的科技

C.专业的人才

D.广阔的市场

26.以下哪一个不是西部大开发的四项工程中的内容(D)。

A.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B.南水北调

C.种草植树

D.规划经济圈

27.内地的对外开放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不包括(A)。

A.鼓励内地廉价劳动力转向国外

B.继续扩大沿江开放的规模

C.给予沿江开放城市更多的优惠

D.巩固沿江开放的成绩,上水平,上规模

28.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C)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紧密。

A.人们之间的交流

B.技术的创新

C.区域经济发展

D.社会稳定

29.我们用(C)指数的变化来观察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净值

C.国内生产总值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0.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增长

A,社会总财富

B,人口数量的控制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D,产品需求量

正确答案 A

31.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序列过程,以下不属于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经济周期的是()A,基钦周期 B,马尔萨斯周期 C,朱格拉周期 D,库兹涅茨周期

正确答案 B

32.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不包括()

A,资本 B,劳动力 C,技术D,资源

正确答案D

33.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其本身的特点不包括()

A,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B,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C,最终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D,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正确答案C

3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提出的。

A,纳克斯

B,赖宾斯坦

C,纳尔逊

D,罗丹

正确答案 A

35.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由于落后地区()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

A,资本 B,生产技术 C ,劳动力 D,资源

正确答案 A

36.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连锁概念,其中不包括()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收益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正确答案 C

37.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产生了新的发展理论,其中不包括()

A,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B,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C,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D,前向与后向关联增长理论

正确答案 D

3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要素从效率低得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转移

B,高效率仅仅指向发达地区

C,不发达地区在任何发展时段,都不会获得比发达地区高得多的效率

D,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都必定不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需求

正确答案 A

39.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中间产品投入比重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趋势

B,均衡增长理论只包括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C,均衡增长理论与非均衡增长理论是区域经济增长采取的理论依据

D,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某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行地区,从而使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

正确答案 B

40.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板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起点,其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的结果不包括()的作用

A,资本积累

B,劳动力增加

C,技术变化

D,资源丰富

正确答案 D

41.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是指,区域之间发展的参差不齐的状态,属于()科学的范畴

A,空间

B,时间

C,地点

D,经济学

正确答案 A

42.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应当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中,总量增长等于()

A,各区域增长之和

B,要素投入增长

C,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D,区域经济增长

正确答案 A

43.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应当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决定的

A,各区域增长之和

B,收益递增经济增长

C,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D,区域经济增长

正确答案 C

44.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其本身的特点不包括()

A,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B,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C,最终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D,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正确答案C

45.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板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起点,其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的结果不包括()的作用

A.资本积累

B.劳动力增加

C.技术变化

D.资源丰富

正确答案 D

46.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是指,区域之间发展的参差不齐的状态,属于()科学的范畴

A,空间

B,时间

C,地点

D,经济学

正确答案 A

47.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应当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中,总量增长等于()

A,各区域增长之和

B,要素投入增长

C,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D,区域经济增长

正确答案 A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单项选择题4

1.钱纳里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关键性的第四个阶段是(B)

A.工业化初级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后工业化社会

D.现代化社会

2.下列不属于第三产业所包含的部门是(D)

A.流通部门

B.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C.为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D.农业部门

3.三次产业演变规律指出:在整个工业化时期,处于决定性地位的是(B)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以上都不是

4.著名的霍夫曼定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A)的。

A.下降

B.不变

C.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5.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区位商的q值必须是(A)。

A.大于2

B.小于2

C.等于2

D.都不对

6.深加工过程是指:在工业结构中深加工工业的比重不断(C)。

A.下降

B.不变

C.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7.标志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过渡的是(B)。

A.深加工花过程

B.技术集约化过程

C.重工业化过程

D.管理现代化过程

8.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是()

A 人均GDP 增加

B 人均GNP增加

C 工人收入增加

D 人们储蓄增加

答案:A

9.经济增长:“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这说明()

A 经济增长发展的越快越好

B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速度低了,经济就会停止

C 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为提高人民水平,经济增长必须保持长期较快发展

D 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不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变成“落后就要被挨打”的局面

答案:C

10.“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由底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这是谁的观点()

A 克拉克

B 配第

C 库兹涅茨

D 霍夫曼

答案:B

11.什么是区域产业结构()

A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B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地区主导产业和辅导产业的关系

C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经济活动的分布结构

D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个产业的经济活动关系

答案:A

12.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是(C )

A 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B 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C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

D 社会制度的改革和进步

13.我国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B )

A 工业化初期阶段

B 工业化中期阶段

C 工业化后期阶段

D 后工业化社会

14.地区部门化的判定指标(D )

A 工业总产值

B 专业化水平

C 关联度

D区位商

15.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B )

A 产业升级

B 技术进步

C 消费结构转变

D 市场结构转变

16.第二产业的基本特征是(A )

A 大规模集约化生产

B 劳动密集型生产

C 技术密集型生产

D 知识密集型生产

17.三次产业的划分提出者是(A )

A 科林.克拉克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电大2011秋《区域经济学的》作业二_0004

2011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二_0004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80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 均不得分) 1. 新产业区是一个由()企业组成的地域系统。 A. 大型 B. 中型 C. 中小 D. 小 2. 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的比较成本学说。 A. 杜能 B. 韦伯 C. 大卫·李嘉图 D. 亚当·斯密 3.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的目标必须经过()阶段。 A. 两个 B. 三个

D. 五个 4. 区域产业布局的最新研究进展是()区理论的出现。 A. 新产业 B. 新经济 C. 新工业 D. 新农业 5. 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约等于 6.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是创新的主体。 A. 国家 B. 团体 C. 企业 D. 个人 7. 区域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问题。 A. 地理 B. 选择

D. 定位 8. 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A. 经济增长 B. 经济倒退 C. 经济危机 D. 经济滞涨 9. 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A. 熊彼特 B. 内尔森 C. 赖宾斯坦 D. 赫希曼 10.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A. 科技 B. 创新 C. 知识 D. 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 均不得分) 1. 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即()。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区域经济学考试题

区域经济学课堂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杨小凯在其《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指出,经济组织概念包括:[ ABCD ] A,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 B,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 C,生产迂回程度 D,企业内部组织 E,俱乐部 2,罗默认为知识的作用是:[ACD] A,知识产生外部经济效应 B,专业知识产生水平效应 C,专业知识产生垂直效应 D,知识积累是经济主要来源 E,知识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 3,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假设有:[ ABC ] A,同质性假设 B,偏好相同 C,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不变 D,生产要素使用相同 E,自然条件相同和相似 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包括:[BC] A,市场拥挤效应B,本地市场放大效应C,价格指数效D,涓滴效应E,回波效应 6,关于聚集力与分散力的关系是:[ BC ] A,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B,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C,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D,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E,聚集力与分散力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 7,区位主体受到影响的作用力有:[ ACD ] A,市场引力B,市场推力C,竞争斥力 D,降价引力E,合力 8,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联系是:[ ABDE ] A,假设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B,经济增长有内在不稳定性 C,试图找到需求增长率与生产能力增长率相同的各种条件 D,从需求方面解释经济增长率 E,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 9,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有:[ABCD] A,保罗·罗默B,格罗斯曼C,卢卡斯D,曼昆E,舒尔茨 10,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是:[ABCD] A,后者将技术进步外生化 B,前者将技术内生化 C,后者认为资本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 D,前者认为知识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E,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与知识资本 11,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各个国家或地区有三种类型:[ A BC] A,日、韩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型 B,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型 C,以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泰国为代表的混合型 D,二战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为代表的政府干预 E,19世纪中叶德国制造业保护型 12,斯密说过:“不是市场上有了许多酒店,我们社会才有饮酒的风尚,而是社会上由其他原因产生了饮酒的风尚,才使市场上有许多酒店。”可以理解为:[ ABCE] A,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B,需求层次随人均收入提高而提高 C,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一定顺序投入 D,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动因是供给导向 E,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次因素是需求导向 4,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表现在:[ BCDE ]

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区域经济学试卷A

吉林工商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区域经济学试卷 使用对象:国贸13201 模块名称:A卷出题教师:韩淑梅出题学院:经贸学院 一、名词解释 (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经济区域 2.区位因子 3. 地区主导产业 4.要素禀赋 5.制度创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尽管城市商业闹市区地租很贵,为什么商家 都喜欢在闹市区开店? 2.“取优去劣,择优生产”概括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是什 么,简述其基本观点。 3. 简述梯度开发理论模式的基本内容。

4.简述“荷兰病”模型的两种效应。 5. 区域空间经济活动中的区位指向性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什么内 涵?

三、读图回答问题:(15分) 1.读图分析北京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5分) 得分

2.把图中的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6个商业中心依序相连,看看所构成六边形的中心地是哪里?并就此对中心地级别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展示分析。(10分) 四、分析计算题(20分) 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 需要的劳动为2 。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 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 分析计算: (1)哪个国家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哪个国家为劳动丰裕的国家?(5分)(2)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5分) (3)假设所有要素都被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和

多少食品?(5分) (4)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哪个国家会出口食品?(5分) 五、论述题(20分) 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试卷

1、(D)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扩张效应 B、回程效应 C、涓滴效应 D、极化效应 2、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C) A、生产力水平高低 B、资源丰富程度 C、产业结构优劣 D、区域经济政策导向 3、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A) A、产业结构 B、收入分配结构 C、技术结构 D、职业结构 4、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是(A ) A、结构性效益 B、资源利用程度 C、关联度 D、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5、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包括(A) A、广东 B、江苏 C、上海 D、浙江 6、从辐射机制来说,(D)是最简单的一种辐射理论。 A、面辐射 B、片辐射 C、线辐射 D、点辐射 7、(C )揭示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A、绝对优势原理 B、比较优势原理 C、要素禀赋论 D、地域分工理论 8、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而形成的辐射称为( B) A、点辐射 B、线辐射 C、面辐射 D、跳跃式辐射 9、 判断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对)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对) 3、、创新活动总是发源于低梯度地区,然后逐步向高梯度地区转移。(错) 4、、创新活动总是发源于低梯度地区,然后逐步向高梯度地区转移。(错)

5、振兴东北与 名词解释 1、经济区位: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的场所。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额领域同为现代化的领域并存,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 4、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区域和核心区域为了保持自身的发展,不断从不发达区域和边缘区域采购原材料、燃料和产品,向它们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它们发展经济,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5、可持续发展 简答题:

2012春《区域经济学》作业四

、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最大的可能兼顾社会()。 A. 公平 B. 正义 C. 声誉 D. 稳定 满分:3 分 2. ()环境是投资环境最根本的组成要素。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社会 满分:3 分 3. 投资是指()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个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A. 经济 B. 企业 C. 国家 D. 投资 满分:3 分 4.

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对区域要素流动的()作用。 A. 拉动 B. 推移 C. 积极 D. 推动 满分:3 分 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产业选择是确定该区域的()产业。 A. 支柱 B. 主要 C. 重点 D. 一般 满分:3 分 6.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区域应当是()级。 A. 市 B. 县 C. 乡镇 D. 乡村 满分:3 分 7. 美国学者认为“区域政策是处理区域问题和在何处进行经济发展”的一种()政策。

B. 经济 C. 区域 D. 国家 满分:3 分 8.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分析,生产要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流动。 A. 克拉克 B. 韦伯 C. 杜能 D. 艾萨德 满分:3 分 9. 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是要发展有创新能力的新的()部门。 A. 工业 B. 产业 C. 农业 D. 经济 满分:3 分 10. 工业赶超战略主张以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 工业

C. 产业 D. 商业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产业政策包括的内容有( ). A. 产业结构政策 B. 产业生产政策 C. 产业发展政策 D. 产业组织政策 E. 产业布局政策 满分:3 分 2.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进行评价主要包括()。 A. 绝对量评价 B. 平均量评价 C. 需求量评价 D. 综合评价 E. 数量评价 满分:3 分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整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所引起的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的国家的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反映不同地区内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区域经济学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 1. ()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A. 内尔森 B. 杜能 C. 熊彼特 D. 韦伯 满分:3 分 2. 德国学者()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廖什 满分:3 分 3. 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A. 杜能 B. 韦伯

D. 胡佛 满分:3 分 4.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 B. 知识性 C. 综合性 D. 应用性 满分:3 分 5.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法国 满分:3 分 6.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

C. 引进的 D. 独创的 满分:3 分 7.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 B. 物力 C. 资源 D. 技术 满分:3 分 8.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实用性 B. 应用性 C. 综合性 D. 实践性 满分:3 分 9.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A. 实用性 B. 知识性 C. 应用性 D. 综合性 满分:3 分 10. 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克里斯塔勒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 1. 美国的经济学家()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赫希曼 B. 汉斯·辛格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本章要点 1.现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94个独立国家 2.现在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3.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 围。 4.区域可以分类为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5.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科学 6.广义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7.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8.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包括主体不同、对象不同、时效不同 9.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之不同在于行为不同、主体不同、 10.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2.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这是一 种静态的排列。 13.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生命,有差异才有类型。 14.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 15.先研究整体的特征,再研究各部分的特征。 16.区域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来源是经济地理学,第二个来源为古典区位理论 17.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8.杜能于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19.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20.韦伯理论基本框架是:先研究运费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1.韦伯将原料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 22.韦伯将地方原料分为地方纯原料和地方失重原料 23.韦伯认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 24.韦伯认为地方失重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的原 料 25.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26.胡佛认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铁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27.运输区位论建立以后,引出了人们对市场区位的研究.加速了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8.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9.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30.中心地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种类越全 31.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不是杜能提出的寻求最大收益或韦伯提出的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 利润,也就是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