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症

维生素D缺乏症
维生素D缺乏症

维生素D缺乏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日光照射不足

人体日常所需的维生素D主要是利用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而获得。因阴雨或天气炎热不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居室朝阴,窗户紧闭( 因玻璃不能透过紫外线而影响紫外线的通过),以及城市高层建筑多,空气尘埃多而阻挡紫外线的通过等,均是使小儿易患佝偻病的因素。

(二) 维生素D摄入不足

乳类( 包括母乳和牛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都很少,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加之牛乳中钙、磷比例不当( 1.2:1 ),不利于钙、磷的吸收,所以牛乳喂养较母乳喂养更易罹患佝偻病。人工喂养多以米糊、稀饭等淀粉类食物为主,因谷类食品含大量植酸和纤维,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成不溶性植酸钙,也可影响钙、磷的吸收。qdA疾病库,最全的疾病资料库,最新的健康资讯平台,牵挂您身体健康的朋友!

(三) 生长过速

生长速度快的婴儿期,骨骼发育快,对钙的需要量也多,故易致缺乏。早产儿则因体内钙和维生素D 储备不足,生后生长速度较快,也易患佝偻病。2岁后生长速度渐慢,且户外活动增多,故佝偻病的患病率和活动性佝偻病较少。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因生长迟缓而少患佝偻病。

(四) 其他疾病的影响

慢性胃肠道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和利用。肝和肾是羟化维生素D的器官,有病时可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过程,也可影响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另外,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类药物,可促进肝氧化酶的作用使维生素D3和25-(OH)D3分解失去活性,导致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症对钙磷代谢的调节影响

(一) 1,25-(OH)2D3的作用

1.对肠的作用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使血钙血磷浓度升高,有利于骨的钙化。

2.对骨的作用促进间叶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使骨质吸收,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有利于新骨的钙化,促进成骨作用。

3.对肾的作用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磷的排出,从而提高血钙、磷的浓度。

(二) 甲状旁腺素(PTH )的作用

1.对肠的作用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但不如维生素D的作用强。

2.对骨的作用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使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同时又撕制成骨细胞的形成,使新骨不能钙化。

3.对肾的作用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降低,血钙上升。同时又抑制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加。

(三) 降钙素(CT )的作用

1.对肠的作用可能抑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2.对骨的作用抑制破骨细胞形成,阻止骨盐溶解。促进破骨细胞转变为成骨细胞,加强沉钙作用,

使血钙降低。

3.对肾的作用抑制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和骨骼改变作出诊断,但对活动早期尚未出现骨骼体征之前不易诊断,应测定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并作骨骼X线摄片。

碱性磷酸酶多在骨骼体征和X线改变之前已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

血液25-(OH)D3( 正常值10~80ng/ml )和1,25-(OH)2D3 ( 正常值0.03~0.06ng/ml )在佝偻病活动早期已明显降低,是评价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诊断佝偻病的敏感指标。

按1980年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修订的诊断标准,佝偻病活动期根据骨骼改变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一) 轻度

只有轻度的骨骼改变如方颅、颅骨软化、肋串珠及肋膈沟,或有某些神经症状。血钙近于正常,血磷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增高。X线检查正常或可见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

(二) 中度

已发现较明显的骨骼体征,如鸡胸、肋串珠、肋膈沟、囟门大,迟闭及出牙延迟,手(脚)镯及下肢畸形等,血钙稍低,血磷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X线检查具有典型的活动性佝偻病征象。

(三) 重度

严重骨骼畸形,如重度鸡胸、漏斗胸、脊柱弯曲、-F肢畸形,或有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精神发育滞缓,营养障碍及贫血等。血钙、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显著增高。X线表现除活动性佝偻病征象外,尚有严重畸形或骨折。但在南方重度佝偻病极为少见。

[鉴别诊断]

(一) 呆小病(克汀病)

因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全,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多在生后2~3个月出现症状。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前囟大且闭合晚,出牙迟及身材矮小等与佝偻病相似。但本病有特殊外貌,如表情呆滞、眼距宽、塌鼻梁、唇厚、舌大并常伸出口外。皮肤粗干、腹胀、四肢短、智力明显低下,可有粘液性水肿等。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均正常。X线示骨龄落后,但骨钙化正常。

(二) 软骨营养不良

属先天性软骨细胞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头大、前额突出、长骨骺端膨出、肋串珠及腹胀等与佝偻病相似。但患儿四肢手指粗短,五指齐平,腰椎前凸,臀部后凸等可与佝偻病鉴别。血钙、磷正常。X线可见长骨粗短和弯曲,干骺端增宽呈喇叭状,部分骨骺可埋入扩大的干骺端中。

(三) 抗维生素D佝偻病

2~3岁以上小儿患重症佝偻病,经维生素D正规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此类疾病。

1.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

为遗传性疾病,可有家族史。本病为肾小管磷再吸收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故血磷低,尿磷高而血钙正常。佝偻病症状多在1岁以后发生,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对一般治疗剂量的维生素D无效,每日需服用大剂量维生素D制剂才起作用,并同时口服补磷。

2.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一种运转功能障碍。远曲小管泌氢不足,以致影响肾小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功能,从尿中丢失大量钾、钠、钙,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症状,伴严重骨骼畸形。临床上表现多尿、碱性尿、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钙、低血磷、低血钾和高氯血症等。维生素D治疗无效,主要纠正酸中毒和补钾。

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为两型:I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25-(OH)D3转化为1,25-(OH)2D3发生障碍,血中25-(OH)D3浓度正常。I型为靶器官对l,25-(OH)2D3无反应,所以血中25-(OH)D3及l,25-(OH)2D3浓度均正常。

本病有严重的佝偻病症状,生长发育迟缓,除血钙血磷降低及碱性磷酸酶增高外,可有氨基酸尿症。可在1岁以内发病,需终身大剂量维生素D。或1,25-(OH)2D3治疗。

4.肾性佝偻病

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肾脏疾病引起慢性肾功能障碍,影响维生素D代谢和肾脏排磷功能。血钙低,血磷升高,导致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导致骨骼脱钙,钙盐沉积障碍,而发生佝偻病改变。多有慢性酸中毒及肾功能异常,治疗在于改善肾功能,并用大剂量维生素D3或l,25-(OH)2D3治疗。

维生素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佝偻病主要为骨骼病变,同时有肌肉松弛,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生长迟缓,免疫力低下及相应的血液生化改变。临床上分为以下四期。

(一) 活动早期(初期)

多数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患儿爱哭闹、易激惹、睡眠不宁、多汗(与室温和季节无关)及枕秃。骨骼改变不明显,X线检查也多正常,或仅呈干骺端临时钙化带轻度模糊,血液生化检查变化不多。血清总钙正常值 2.25~2.75mmol/L( 9~1lmg/d1 )。血磷可略降低或正常,正常值

0.97~1.61mmol/L( 3.0~5.Omg/d1 ),但钙、磷乘积已稍低( 30~40 ),碱性磷酸酶多稍增高。

(二) 活动期(激期)

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除了神经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外,主要表现骨骼改变。

1.骨骼系统的表现

(1) 头部

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的婴儿,表现为前囟增大,边缘变软,颅骨软化部分常发生在枕骨或顶骨中央,以手指按压该处,可感颅骨内陷,放松后即弹回,犹如按压乒乓球感觉(称乒乓头)。

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表现为前额角突出,头颅成方形,严重者呈马鞍状或十字状头。

③前囟:过大或迟至2~3岁方闭合。

④出牙延迟:可迟至10个月甚至1岁后方萌牙,且牙齿缺乏釉质,齿质不坚,易患龋齿。

(2) 胸部

①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见或触及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骨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样(见图4)。由于肋骨串珠向内隆起可压迫局部肺组织而影响肺功能,易合并肺炎。

②肋膈沟( 赫氏沟,Harrison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的牵拉而内陷,又因腹部压力使下部肋缘外翻,形成一条横沟状肋膈沟。

③鸡胸或漏斗胸:多见于1岁左右的佝偻病患儿,肋骨骨骺端内陷,胸骨软化向前突出,形成鸡胸;胸骨下端内陷形成漏斗胸。

(3) 四肢

①腕踝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腕和踝部骨骺处骨样组织增生使局部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状如手、脚镯样,称佝偻病手(脚)镯。

②下肢畸形:常见于1岁以上开始站立行走的小儿,在重力影响下引起长骨变形,表现"O"或"X"形腿。

"O"形腿检查时,患儿立位,两足跟靠拢,两膝关节相距< 3cm为轻度,3~6cm为中度,> 6cm为重度。X"形腿检查时,两膝关节靠拢时,两踝关节不能靠拢,以其间距大小定畸形程度如“O”形腿。

(4) 脊柱和骨盆

佝偻病患儿会坐后因负重可致脊柱侧弯或后突;重症佝偻病骨盆前后径变短或扁平状,女孩成年后可致难产。

2.肌张力低下

由于血磷降低影响肌肉糖代谢,患儿全身肌张力低下,关节松弛,腹部膨隆如蛙腹,坐、立、行均发育落后。

3.其他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条件反射形成慢,以及语言发育迟缓等,治疗后可恢复。

4.血液生化改变

血钙可稍低,而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多数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

5.X线片骨骼改变

腕部摄片发现长骨骨骺软骨带明显增宽,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状,并有杯口状凹陷,骨干骨质疏松,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易发生弯曲和骨折。

(三) 恢复期

经合理治疗后上述症状、体征逐渐好转而至消失,血清钙、磷恢复正常,钙磷乘积随之正常,碱性磷酸酶下降,4-6周可达正常。骨骼X线改变也于2~3周后改善并逐渐恢复,骨骺处重新出现临时钙化带,杯口状渐消失,骨密度增浓。

(四)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后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临床症状消失,血液生化和X线检查均恢复正常。重度病例可遗留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O"形或"X"形腿,方颅及鸡胸等。

除了以上典型的佝偻病外,尚有以下两种临床类型:

(1) 先天性佝偻病

母孕期食物中维生素D明显不足,使母体内维生素D极度缺乏,或有严重的软骨病史。新生儿期就出现明显的佝偻病症状和体征,常伴低钙惊厥。血钙、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骨骼X线检查可见典型的佝偻病改变。

(2) 晚发性佝偻病( 儿童期佝偻病)

多见于北方寒冷地区,l0岁以后儿童也有发生活动期佝偻病,主要症状有下肢酸痛和无力,还有多汗、倦怠、下肢麻木,腓肠肌痉挛及睡眠不稳等,而体征不明显。X线检查可见典型的佝偻病骨骼改变。维生素D治疗有效。

维生素D缺乏症的治疗

(一) 一般治疗

加强护理,合理喂养,供给丰富的营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增加户外活动,让皮肤多晒太阳。不宜久坐、久站,不要太早行走,积极防治并发症。

(二) 维生素D疗法

1.普通疗法

①活动早期:给予维生素D每日125~250ug( 0.5万~1万IU ),口服,持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②活动激期:给予维生素D每日250~500ug( 1万~2万IU ),口服,持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③恢复期:一般用预防量的维生素D维持。如需长期大量服用时,宜用纯维生素D制剂,不宜用鱼肝油,以免发生维生素A中毒。

2.突击疗法

对于重症、有并发症或拒绝口服的患儿,可考虑采用肌内注射维生素D2或D3作突击疗法。

①活动早期:维生素D3 7500ug(30万IU)或D2 10000ug(40万IU),肌内注射,一般注射一次即可。

②活动激期:维生素D3 7500ug(30万IU)或D2 10000ug(40万IU),肌内注射,连用2次,间隔2~4周。

③重度佝偻病可给D2或D3 3次肌内注射,每次间隔2~4周。突击疗法后2~3个月后起给预防量口服,直至2岁。

目前国内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已生产维生素D,口服制剂-胆维丁乳( Cholecalciferol cholasferol emnlsion,英康利),服用方便,疗效可靠,治疗时1次15mg( 含维生素D3 30万IU ),口服,根据病情轻重间隔1个月可再服一次,一年总量不超过60mg( 含维生素D3 l20万IU )。其治疗效果与维生素D,等剂量肌内注射效果相同。

(三) 钙剂

在应用维生素D治疗的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可用10%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 每日2~3g )、活性钙、盖天力或真珠钙等,剂量以元素钙计算,每日200~300mg。

如有过手足搐搦症病史者,肌内注射维生素D,前宜先口服钙剂2~3日。

(四) 手术矫形疗法

较轻的骨骼畸形3岁前治疗多能自行矫正。严重骨骼畸形者待4岁后佝偻病痊愈时进行手术矫形。

维生素D缺乏症发病机理和病理

(一) 正常骨的生长发育

骨的生长有两种方式,一为软骨内成骨,主要在长骨骨骺端的软骨内进行,使骨变长;另一为膜下成骨,主要在骨干皮质和扁平骨骨膜内进行,使骨变粗。长骨骨骺端的软骨组织从骨骺向骨干可分为以下五层:

①软骨细胞静止层或称生发细胞层。

②软骨细胞增殖层。

③成熟肥大软骨细胞层。

④软骨细胞退化层。

⑤成骨层。

正常情况下,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肥大成熟、排列成行,充以骨基质。在软骨细胞退化层,骨基质进行钙化,即X线摄片上所见的临时钙化线( 钙化预备带)。在成骨层,新的毛细血管从骨干长入,带着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侵入软骨细胞溶解后的空隙,成骨细胞及其分泌的骨基质构成骨样组织,继而钙盐沉积,形成骨小梁,并分泌碱性磷酸酶,使周围有机磷分解释出无机磷。当钙磷乘积达到一定水平时即形成骨骺盐结晶,沉着到骨样组织上形成新骨。这样,成骨过程从干骺端向骨骺端不断推进,骨骼的长度也随之增加。当骨骺软骨完全骨化时,骨骺和骨干连在一起,则长骨生长也就停止。扁平骨和长骨骨干皮质的成骨过程与上述相仿,由骨膜内层形成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钙化后构成新骨。

(二) 佝偻病的发病机理

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钙、磷吸收减少,血钙、磷浓度降低,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骨盐溶解,骨质脱钙及肠道对钙的吸收而使血钙接近正常。同时尿磷排出增加,血磷降低,使血液中钙、磷乘积( 指每百毫升血液中所含钙、磷的毫克数相乘,正常值大于40 )降低,当< 4 0时,骨样组织钙化障碍,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形成骨样组织堆积在骨骺端,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多,临床表现一系列骨骼症状和血液生化改变。

(三) 佝偻病骨骼病理改变

佝偻病时由于血钙、磷乘积下降,使骨骺端排列整齐的成熟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因不能钙化而继续增殖,形成骨样组织堆积于骨骺端,导致临时钙化带增宽且不规则,骨骺膨大,临床上表现为肋骨串珠、手

镯或脚镯征,骨的生长停滞。

扁骨和长骨皮质骨化障碍,使颅骨软化( 乒乓头),骨样组织堆积则形成方颅。骨于骨化障碍造成骨质疏松,骨质变软,当受肌肉韧带牵拉和重力压迫时易发生弯曲畸形( 如鸡胸,肋外翻,"O"形或"X"形腿等),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

维生素D缺乏症的预防

孕妇及乳母要多食富含维生素D、钙、磷及蛋白质的食物,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小儿满月后即可抱出户外活动,并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10ug( 400IU )。

早产儿、双胎及低出生体重儿自生后2周起即可补充,在头3个月每日给20ug( 800IU ),以后减至每日10ug( 400IU )。一般服至2岁以后可不再用维生素D预防。

青春期体格生长加速,如饮食中维生素D不足,且户外活动少,也可考虑服用维生素A、D制剂预防量。

肝胆疾病,长期应用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钠等药物均可影响维生素D和血钙、磷的代谢,应同时给予维生素D预防。

胆维丁乳用于预防时一次15mg( 含维生素D3 30万IU )口服,间隔3个月后可酌情再服,一年总量不超过30mg( 含维生素D3 60万IU )。

维生素D的来源和代谢

人体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另一来源是从摄入的食物中获得(外源性),如动物肝脏、蛋类、乳类都含有维生素D,而植物性食物如植物油、蘑菇中所含的麦角固醇须经紫外线照射后变为可被人体吸收的骨化醇即维生素D2。无论是内源性维生素D3,或外源性维生素D2和D3,均无生物活性,需经体内进一步代谢才能获得很强的抗佝偻病作用。

维生素D,先在肝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中经25-羟化酶系统的作用转变为25-羟胆骨化醇[25-(OH)D3],具有微弱的抗佝偻病作用。然后在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经1-羟化酶系统作用进一步羟化为1,25-二羟胆骨化醇[1,25一(OH)2D3],其生物活性大大增强,可经血循环作用于远处靶器官(主要为肠、肾及骨)。肝脏产生的25-羟胆骨化醇及肾脏产生的1,25一二羟胆骨化醇都可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身调节。维生素D2的代谢与维生素D3相同维生素D3除受自身血浓度调节外,并直接受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及间接受血钙浓度的调节。低血钙促使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1,25-(OH)。D,合成增加而使血钙上升;高血钙促进降钙素分泌而抑制1,25-(OH)2D3的合成;低血磷直接促进1,25-(OH)2D3合成增加,高血磷则起抑制作用。

儿童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在儿童保健门诊或咨询时,家长常常会问:“孩子出汗多,头枕部有脱发圈是不是佝偻病?”“预防佝偻病服哪种钙片好?”“已经做了头发或尿钙检查,结果异常,是不是就可诊断为佝偻病?”可以说,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像佝偻病那样如此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目前,对儿童佝偻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存在许多错误认识,“补钙、补D”有过热现象。六月中旬,笔者参加了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第五届儿童佝偻病防治学术会,现将专家们对儿童佝偻病防治提出的新观念介绍给广大家长。

一、预防佝偻病是补充钙制剂还是维生素D?

婴幼儿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以及每天吃400毫升牛奶的幼儿,一般是不会缺钙的,不需要另外补充钙制剂。而食物中的维生素D肯定不能满足儿童正常生理

需要,晒太阳可以增加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由于种种原因,婴幼儿的日照常常不够,尤其在冬春季节,包括南方夏天的梅雨季节。但目前在各种儿童食品中都添加维生素D的做法引起了专家们的忧虑,一是不能判断维生素D的摄入量,二是很容易引起儿童维生素D中毒。国外仅在配方奶粉中添加维生素D预防儿童佝偻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选择包装蔽光好的维生素D制剂预防佝偻病十分重要。由于维生素D见光后非常容易分解,因此,浓缩鱼肝汕滴剂,及一些包装蔽光不好的制剂,其中维生素D含量难以保证。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儿童佝偻病预防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有些儿童钙摄入不足,应从改善饮食结构着手。钙在牛奶、豆制品中的含量高,应多吃这类食品。目前,市场上的钙制剂品种很多,可参考钙制剂中钙元素含量的多少、口感、吸收率以及价格的高低来购买。一般钙制剂中钙的吸收率在25%~35%之间,钙的吸收率超过90%是不可能的。过多补充钙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素如铁、锌的吸收,对儿童的健康不利。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二、头发或尿钙检测能否诊断佝偻病?血钙和血磷测定能否早期诊断佝偻病?

做头发或尿液钙检测诊断佝偻病是绝对不可信的,已经完全被医学界否定。一次尿钙检测的结果是不可靠的,24小时尿钙检测才有一定价值。佝偻病的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化验、X线检查等综合判断。佝偻病早期,血钙和血磷一般不降低,严重时才会有血钙和血磷下降,因此,血钙和血磷测定,对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也没什么价值。测定血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或骨碱性磷酸酶活性,用钼靶拍摄手腕部X线片是早期佝偻病的可靠方法。

三、出汗多、脑后有枕秃是否是佝偻病?

佝偻病的孩子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多汗,但家长对如何判断孩子多汗常把握不准。孩子在醒时总是活动不停,交感神经兴奋,代谢旺盛;转入睡眠时,人体进入基础代谢,但孩子的植物神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只能从代谢旺盛渐渐过渡到基础代谢,所以体内大量的热能仍然会以出汗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果孩子的出汗现象在入睡后1~2小时逐渐消失,可视为正常。由于头部出汗多,使孩子睡觉时经常摆头,枕部便会出现脱发圈。因此,出汗多、有枕秃的儿童不一定都是佝偻病。患有佝偻病的小儿常常是整夜出汗,上半夜换衣服后,下半夜衣服仍然是湿的,而且出汗有酸臭味。

佝偻病儿童除多汗外,骨髓改变是其重要特征。不同年龄儿童患佝偻病有不同的骨骼改变,如新生儿佝偻病常常前囟门增大,1岁以内佝偻病儿童以头部和胸部改变为主,站立行走后以下肢改变为主。

四、治疗佝偻病是使用大剂量还是小剂量?

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的传统方法受到了不少专家的质疑,如肌肉注射30万、60万单位维生素D,隔月一次,这种方法可能引起维生素D中毒,使钙在内脏器官沉积,造成脏器损伤等严重影响。即使没有发生维生素D中毒,大剂量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也有抑制作用,使儿童抵抗力下降。因此,小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将成为趋势,如每日口服31200单位维生素D。但对于不能坚持长期服药治疗,或其他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的,可考虑大剂量治疗法。

佝偻病的治疗和预防?

总的原则是:早防、早治。

治疗:VD是治疗小儿佝偻病的首选药,直接有效,轻度患儿可一次肌注或口服VD20-30万国际单位,同时每日服钙剂1克。一个月后转为预防量。较重者可酌情加大VD剂量。

对佝偻病的预防应是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VD对预防佝偻病起重要作用,它促进胃肠道钙、磷的吸收,使骨骼结实、变硬。可惜的是在食物中含VD很少,几乎没有。仅有蛋黄、牛奶、黄油、肝脏含有少量,既然不能从食物中摄取所需的VD,人类就从大自然的阳光中要营养,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人的皮肤时,可使皮肤下面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脂类变成VD,作为一种营养素物质被人体利用,这是生理过程,既经济又安全。因此婴儿满月后就应该加强户外活动,开始10分钟再逐渐延长时间,最好每日坚持两小时。

预防佝偻病首先要从母亲孕期作起。孕母应营养全面,适当吃含VD和钙多的食物,从孕期开始多户外活动,晒太阳,在孕期后三个月可服用鱼肝油和钙制剂。每日VD600-800单位。补钙每日600毫克为

对婴儿最好母乳喂养,母乳含钙量虽没有牛奶多,但由于钙磷比例适宜,易于钙的吸收。婴儿在出生后15天或满月加服鱼肝油,VD每日400-800单位,或每月一次VD3---5万单位,同时服钙剂。母乳喂养的婴儿要及时添加辅食,提供婴儿生长发育全面的营养,进食一些含钙多的食物。如牛奶、虾皮、骨头汤、鱼类、豆制品等,此外要科学育儿,加强护理使婴儿少患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对双胎、早产儿要加强预防措施。定期(三个月)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在给婴儿服鱼肝油或VD预防佝偻病时,不能多多易善。由于VD和VA都是脂溶性维生素,它可储存于体内,如果口服过多,储存过量就会发生中毒。在服VD预防时谨防中毒,给婴儿带来危害。

佝偻病营养与饮食疗法

佝偻病

缺钙是佝偻病产生的主要原因,磷、维生素D不足也是原因之一。该病使骨骼软化,导致变形。症状包括牙齿腐败、肋骨模起来有珠状物、O型腿、胸廓变窄、鸡胸、膝内弯。

早期的症兆包括神经紧张、腿痉挛、神经末梢麻痹等。怀孕、哺乳、或吸收不良时也可能发生软骨病。它也可能发生于缺乏日晒的人或脂肪摄取不足者(缺乏脂肪使胆汁不足,进而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如果你的孩子有严重的过敏症、乳糜泻、吸收不良、支气管炎、或结肠不适,必须特别注意,因为这些症状通常导致呼吸问题。佝偻病在早期不易发觉,因为这些症状不影响孩子的发育和体重。

营养与饮食疗法

●多吃富含钙的食物

青花菜、球芽甘蓝、豆芽、春菜、甘蓝菜、芥末水芹、瑞士甜菜以及其他绿色蔬菜都富含容易吸收的钙质。惟一的例外是菠菜,虽然菠菜含有大量钙质,但却不容易吸收。核果及种子也对补钙有益。勿食垃圾食物、汽水、糖类。

●多曰奶制品

奶制品含有丰富的钙质,是补钙的极好来源。尤其是孩子,每天应保证两瓶鲜奶的食用量。酸奶和奶酪也是补钙的好食品。

●多晒太阳

缺乏维生素D与阳光照射不足有关,所以应让孩子多出去活动,多晒太阳以制造足够的维生素D。

●容易被吸收的钙质

参见骨质疏松的饮食疗法。

●多吃豆类

研究发现,多吃大豆食品能强壮骨骼,豆类富含钙质,豆腐等豆类制品也含有丰富的钙质。同时这些食物里也含镁,而镁和钙都是骨骼成长的要素。

●多喝柳橙汁和酸奶

参见骨质疏松的饮食疗法。

●经常给孩子煞骨头汤

骨头汤是很好的钙质来源,经常给孩子熬骨头汤有利于孩子的营养吸收和平衡,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加醋

熬骨头汤时,加点醋,可以帮助溶解骨头中的钙。O.5升高汤里的钙量,相当于1升牛奶里的钙量。

●补充营养康

①钙

用量遵医嘱,勿使用骨粉。

②维生素D

用量依产品标示,它是利用钙、磷所必需的。

每天3毫克。增加钙的吸收,仅适用于成人。

④硅

每天500毫克。强化骨骼及结缔组织,帮助钙的吸收。

⑤鱼肝油

用量依产品标示,维生素A、D的来源。

⑥综合维生素及矿物质添加B12

如果问题在于吸收不良,应提高所有矿物质及维生素的用量。⑦磷

用量依产品标示,用于骨骼及牙齿的形成。

⑧维生素A

用量20000IU。生长必需之物。

●保健药膳

参见骨质疏松的饮食疗法。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案例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 佝偻病案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病例:患儿,女,10个月,因“哭闹、多汗1个月,至今不能扶站”入院。 入院前1个月家长发现患儿经常无诱因的出现哭闹,夜间尤为明显,难以安抚。至今不能扶站。 体格检查:℃,P110次/分,R32次/分,W9kg,H70cm。 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cm×,枕秃,未出牙,肋缘外翻,右肝肋下1cm,脾(-),轻度“O”形腿。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Hb115g/L,×10^12/L,WBC10×10^9/L。大便及尿常规未见异常。血清钙、磷正常,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腕部正位片示骨垢段钙化带模糊不清,呈杯口状改变。 临床表现:1、早期常烦躁不安,爱哭闹,睡觉易惊醒,汗多,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由于汗的刺激不舒服,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使脑后枕 部半圈秃发,医学上称“枕秃”。 2、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囟门闭合延迟(正常应在岁前闭 合),出牙晚,可晚至1岁才出牙,头较大呈方形,助骨下缘外 翻,鸡胸、“O”形腿等 3、到医院做血液化验可发现钙、磷含量偏低。 病因:在人体骨骼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旺盛,骨骼的生长发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 正常的骨骼发育,当维生素D缺乏时,即可引起本病。 护理诊断:(1)营养不足(维生素D缺乏)与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摄入少有关。

(2)成长发展改变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和神经、精神发育迟缓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胸廓畸形、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潜在并发症维生素D中毒。 (5)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对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1. 增加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2. 加强护理对烦躁、睡眠不安、多汗的患儿要耐心护理,每日清洁 皮肤,勤洗头,勤换内衣和枕套。 3. 预防维生素D中毒严格按医嘱应用维生素D制剂,不得擅自加 量,防止维生素D中毒。 4. 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 健康教育:1、鼓励母乳喂养,坚持母乳喂养8个月。 2、自出生后2周起,每日应给宝宝口服维生素D预防量400单位。 3、多吃富含VD和钙的食物,如蛋黄,肝类,鱼类,奶类,豆类、虾皮等,不 要吃过多的油脂类和盐,以免影响钙在体内的吸收。 4、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照射 转变成VD,这是最廉价安全的VD来源,每1平方厘米皮肤经照射 半小时即可产生20ug VD,每日晒1-2小时即可满足需要。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

(1)营养不足(维生素D缺乏)与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摄入少有关。(2)成长发展改变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和神经、精神发育迟缓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胸廓畸形、免疫功能低下有关。(4)潜在并发症维生素D中毒。(5)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对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2.护理措施(1)营养不足的护理1)接受日光照射:在不影响保暖的情况下尽量暴露皮肤,夏季可在树阴下进行,每日接受日光照射。2)提倡母乳喂养,无母乳者哺以维生素D强化牛奶或配方奶粉,及时添加辅食。3)按医嘱补充维生素D:口服给药:初期给予维生素D5000~10000IU/d;激期10000~-20000IU/d,连用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400IU~800IU/d至2岁,北方地区可延长至3岁。突击疗法:重症或伴有其他疾病及不能坚持口服者,注射维生素D3 30万IU或维生素D2 40万IU,初期注射1次,激期可每月注射一次,重复2~3次。末次注射1个月后改用预防量口服。口服浓缩鱼肝油滴剂时将其直接滴于舌上,以保证用量。4)钙剂:对3个月以下患儿及有手足搐搦症病史者,在使用大剂量维生素D前2~3 日至用药后2周需按医嘱加服钙剂,以防发生抽搐。(2)预防骨骼畸形的护理尽量减少患儿负重,避免久坐、久站、久行,护理动作要轻柔。鼓励作俯卧、抬头、展胸动作,下肢可做肌肉按摩。(3)预防感染的护理保持空气新鲜,预防交叉感染。(4)预防维生素D中毒的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如每El服用维生素D 4000IU以上持续1~3个月可引起中毒。2)向家长宣传维生素D 过量的危害性及中毒的表现。3)密切观察病情,若发现患儿出现厌食、恶心、倦怠、烦躁不安、低热,甚至出现呕吐、腹泻、顽固性便秘、体重下降、血钙>3mmo1/L(12mg/dl)时,应立即停用维生素D,避免阳光照射,及时通知医生。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案例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病例:患儿,女,10个月,因“哭闹、多汗1个月,至今不能扶站”入院。 入院前1个月家长发现患儿经常无诱因的出现哭闹,夜间尤为明显,难以安抚。至今不能扶站。 体格检查:T36.5℃,P110次/分,R32次/分,W9kg,H70cm。 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cm×1.5cm,枕秃,未出牙,肋缘外翻,右肝肋下1cm,脾(-),轻度“O”形腿。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Hb115g/L,RBC4.3×10^12/L,WBC10×10^9/L。大便及尿常规未见异常。血清钙、磷正常,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腕部正位片示骨垢段钙化带模糊不清,呈杯口状改变。 临床表现:1、早期常烦躁不安,爱哭闹,睡觉易惊醒,汗多,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由于汗的刺激不舒服,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使脑后枕部半圈秃发,医学上称 “枕秃”。 2、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囟门闭合延迟(正常应在1.5岁前闭合),出牙 晚,可晚至1岁才出牙,头较大呈方形,助骨下缘外翻,鸡胸、“O”形腿等 3、到医院做血液化验可发现钙、磷含量偏低。 病因:在人体骨骼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旺盛,骨骼的生长发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正常的骨骼发育,当维生素D缺乏时,即可引起本病。 护理诊断:(1)营养不足(维生素D缺乏) 与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摄入少有关。 (2)成长发展改变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和神经、精神发育迟缓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胸廓畸形、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潜在并发症维生素D中毒。 (5)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对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1. 增加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2. 加强护理对烦躁、睡眠不安、多汗的患儿要耐心护理,每日清洁皮肤,勤洗 头,勤换内衣和枕套。 3. 预防维生素D中毒严格按医嘱应用维生素D制剂,不得擅自加量,防止维生 素D中毒。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资料讲解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以下简称为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营 养缺乏性疾病,是因体内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不良而导致骨骼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凡活动性佝偻病均为体弱儿管理对象,其判断标准如下。 (一)收案标准 1腕骨X线检查有活动性佝偻病征象; 2如X线正常,或无条件检查时,有血生化检查异常,并有一 项佝偻病症状及一项佝偻病体征; 3X线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或均无条件检查时,可根据以下条件进行收案: (1)3 个月以上的婴儿,具有典型的颅骨软化; (2)1 岁内婴儿,具有佝偻病的高危因素,并有二项佝偻病的症 状及一项主要体征,或二项次要体征; (3)1 岁以上的小儿,具有二项佝偻病的症状及一项主要体征。 附:佝偻病的评定项目标准 1、高危因素 (1)佝偻病的高发年龄为1岁内的婴儿,尤其6个月内的婴儿; (2)早产儿、多胎儿、出生体重异常的婴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 克,或大于4000克); (3)人工喂养的婴儿;

(4)冬季出生的婴儿、户外活动少,每天接受日光照射不足1 小时的婴儿; (5)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儿,如体重评价在均值加2 个标准差以上,或在第95 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2 、症状 (1) 主要症状 ①多汗:头部容易出汗,有酸臭味,每睡必浸湿头发或枕头。出汗与室温、季节、衣着无关; ②夜惊:无任何刺激或极轻微的刺激而易惊醒,醒后常常哭闹。 (2) 次要症状烦躁不安:平时易兴奋、爱哭闹、好发脾气,失去正常小儿的活泼性。 3 、体征 (1) 主要体征 ①颅骨软化:多见于0?6个月的婴儿,于顶骨、枕骨或双侧颞骨部按之呈乒乓球样弹性软化感。3 个月以上的婴儿出现此体征即有诊断意义。 ②方颅:多见于6?18个月的小儿,额骨、顶骨向双侧对称性隆起,头颅呈方形或马鞍形。 ③肋软沟:多见于12-18 个月的小儿,因肋骨受膈肌牵拉向胸 内部,而形成一横沟,应使其小儿于仰卧位检查,不能在坐位检查。 ④肋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的骨样组织增生所致,呈钝园形隆起,上下排列呈串珠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健康指导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家庭健康、护理指导 [疾病概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由于钙磷代谢失常,使钙磷乘积下降,形成骨骺端骨样异常堆积,骨的生长期停滞,扁骨发生同样障碍。骨干骨质疏松,受外力影响容易发生弯曲畸形,甚至病理性骨折。 [用药指导] 1、首先孕妇加强营养,多晒太阳,加服维生素和钙片。 2、新生儿生后2~4d开始每天服用预防量维生素400IU/D,直到2周岁。未成熟儿前3个月内预防量应加倍。小儿从小就接触阳光,进行户外活动。人工喂养儿加服钙剂以改进牛乳内的钙磷比例利于吸收。可选用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每日1~3g。 3、佝偻病活动期轻症2000~5000IU/ D,伴有骨骼改变者1万~2万/日。一般先服1个月,若临床好转即可改为预防量,若无进步,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重症活动期或合并其它疾病如长期腹泻,黄疸和迁延性肺炎可考虑突击治疗。早期一次肌注30~40万IU,重症每月肌注30~40万IU连注2~3次,重复前注意有无维生素中毒症状,然后2~3个月起继续服预防量。 [饮食指导] 1、服用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其他营养素。 2、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有益于胎儿储存充足维生素D以满足出生后一段时间生长发育的需要。 [生活习惯、环境指导] 1、多接触阳光,全身皮肤暴露愈多,照射的时间愈短,荫凉处获得的反射光线一样有效,普通玻璃不能透过紫外线。 2、不全站立时鼓励俯卧,以防脊柱后凸或侧弯,1岁左右不多站,多走,以防下肢弯曲畸形。 [特殊指导] 1、定期到儿童保健门诊随访。 2、适当安排户外活动及锻炼身体。 出院指导

1.嘱家长遵医嘱按剂量使用维生素D。 2.钙剂口服应稀释,注意勿与牛奶混用。 2012-07-11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2008年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为类固醇激素。VitD 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早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作到“抓早、抓小、抓彻底”。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 400~1000 U/d(10~25μ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OHD浓度,如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1万U/d。 (四婴幼儿预防 1.户外活动:指导家长携带婴儿尽早户外活动,逐渐达1~2 h/d,尽量暴露婴儿身体部位如头面部、手足等。 2.VitD补充:婴儿(包括纯人乳喂养儿生后2周摄入VitD 400 U/d(10 μg/d至2岁。VitD 补充量应包括食物、日光照射、VitD制剂、VitD强化食品中的VitD含量。如婴儿每日摄入500 ml配方奶,可摄取VitD约200 U(5 μg,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必另外补充VitD制剂。 3.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itD 800~1000 U/d(20~25μg/d, 3个月后改为400 U/d(10 μg/d。 二、诊断 (一VitD缺乏的高危因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概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症。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和以骨骼改变为主的一系列变化。严重者致骨骼畸形,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并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球蛋白减少,易并发各种感染,且使其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应积极防治。 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及钙、磷摄入不足。 3.维生素D及钙、磷吸收障碍。 4.其它,如婴儿肝炎综合征,肝内胆道闭锁等。 症状 (一)精神神经症状:多汗、夜惊、好哭等。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 (二)骨髂表现。 1、头部。 (1)颅骨软化:为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多见于3~6月婴儿。 (2)头颅畸形:“方颅”、“鞍状头”或“十字头” (3)前囟大,闭合迟,可迟至2-3岁才闭合。 (4)出牙晚,可延至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严重者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 2、胸部。 (1)肋骨患珠。 (2)胸廓畸形:鸡胸;漏斗胸。 3、四肢及脊柱。 (1)腕、踝部膨大,形成佝偻病“手镯”与“足镯”。 (2) 下肢畸形“O”形腿(膝内翻),或“X”形腿(膝外翻)。 (3)脊柱弯曲:可有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严重者也可见骨盆畸形(髋外翻), 女性严重患儿成年后可因骨盆畸形而致难产。 (三)其它表现: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 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 检查 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病程中增高出现较早,而恢复最晚,。 佝偻病所致的异常表现测定血清中25(OH)D3或1,25(OH)2D3水平,其值在典型佝偻病几为零,在亚临床佝偻病也显著下降,而维生素D治疗后可显著回升,为敏感而可靠的生化指标。 X线改变以骨骼发育较快的长骨为明显,尤以尺桡骨远端及胫腓骨近端更为明显。 治疗 初期:维生素D5000~1万IU,口服,疗程一个月;不能口服者用VitD240万或D330万肌注,多数一次则可,少数需要者,一个月后可再注射一次。 激期:维生素D1~2万IU,口服,疗程一个月,不能口服者可肌注VitD240万或D330万IU,可根据病情注射2~3次,间隔1个月。并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A、B、C等,若治疗3个月病情无缓解,应注意寻找原因,不应一味使用维生素D制剂,以免造成中毒。 恢复期:可使用“夏季晒太阳,冬季服AD”的办法,维生素D用量为10-25万IU,一次口服或肌注。 后遗症期:无需药物治疗,要注意加强体格锻炼,对骨骼畸形者采取主动或被动方法矫正,胸部畸形可作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侧肌“X“形腿按摩内侧肌,增加肌张力以矫正畸形。 预防应从孕妇妊娠后期(7~9月)开始。对冬春妊娠或体弱多病之孕妇,可于妊娠7-9月给予维生素D10万UI~20万IU,一次或多次口服或肌注,同时服用钙剂。 又上村卫生室 2011年6月8日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知识点总结

【考点精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知识点+练习题 【考频指数】★★ 【考点精讲】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 一、概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患。是原卫生部规定的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由于维生素D的不足,表现为钙磷代谢失常和骨样组织钙化不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日照时间短,寒冷季节户外活动少,故发病率较南方高。 二、临床表现 初期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以后逐渐出现骨改变。 (1)非特异性症状: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枕秃等。 (2)骨改变:如颅骨软化、方颅、肋串珠、肋缘外翻(郝氏沟)、手镯征、脚镯、鸡胸、O 形腿、X形腿、脊柱后突或侧突。因小儿身体各部分骨骼的生长随年龄而异,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骨骼改变,多在生长发育最快的部位发生,自上而下地由头部向胸部、四肢发展。 生化检查:早期血磷降低,激期血钙亦可降低,在整个活动期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增高。血清25(OH)D3的降低反映了维生素D缺乏的状态。 X线检查:初期--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 活动期--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呈毛絮状或杯口状变形、骨骺线增宽。 恢复期--X线片上重现临时钙化带,干骺端仍稍增宽,继之临时钙化带致密增厚,骨干周围可见骨膜增生,逐渐恢复达正常形态。 三、诊断血清25-(OH)D3(正常值10~60μg/L)和1,25-(OH)2D3(正常值0.03~0.06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为佝偻病诊断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出生即可出现症状。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短肢型矮小和骨骼X线作出诊断。 【进阶攻略】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标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标准 一、佝偻病活动期: 1、内容 (1)主要体征:颅骨软化、乒乓颅、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手镯、O形腿、X形腿。 (2)次要体征:枕秃、囟门增大、囟门晚闭。出牙迟缓、肋外翻、肌肉韧带松弛等。 (3)症状:夜惊、多汗、烦躁不安。 (4)病史:近1-2个月缺乏日照,又未补充维生素D 的婴儿,早产儿、双胎、低出生体重儿及人工 喂养儿,食欲不振或生长过快的婴幼儿。 2、依据: (1)有2项主要体征,同时有维生素D缺乏史和明显症状者 (2)有一项主要体征,和两项次要体征,同时有维生素D缺乏史和明显症状者 (3)有两项次要体征,同时有明显症状、维生素D 缺乏史和病史中其他条件者。(多汗、夜惊) 3、分度:再以体征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度。 轻度:(Ⅰ°)轻度骨骼改变,如轻度颅骨软化; 中度:(Ⅱ°)明显骨骼改变;

重度:(Ⅲ°)严重骨骼畸形或功能障碍或表现病理性骨折等。 二、佝偻病恢复期: 曾有活动期佝偻病病史,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好转或消失、体征减轻病情稳定者。 初诊时仅有两项主要骨骼改变、无症状、运动功能正常者。 三、佝偻病后遗症: 多见于两岁以上儿童,既往有佝偻病史现无症状,仅有明显骨骼改变者。 四、可疑佝偻病: 有症状、体征和诱因,但不具备上述条件者。 二、管理措施 (1)加强管理,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 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 (2)2、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多进食含钙较高的食物。坚持每 天晒太阳1-2小时。 (3)生后15-20天投维生素D每天400单位预防。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