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的理解

我对教育的理解
我对教育的理解

我对教育的理解

好老师之于学生,不违“关心”,还有“了解”。了解是什么?了解童年。任何人,对童年所持守的态度,决定了他对教

育的认识。好比常有人提到小学阶段就说它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这种想法依然是一种将童年置于附庸的思路,即童年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在这个阶段所进行的更多的是智力,

体力与知识的训练,而这些训练又是为了保证给孩子一个“基

础“,使他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不致落败,至于在本阶段如此

高强度密度训练所带来的可能的失败,那就不在思路之中了。

我班有一女生,陈姓,小学一直在洛阳市区上学,那时她的家境尚好,而她属于活泼开朗的女生,也可能是在那种环境中

造就了她的这种性格。(我觉得城里的孩子大多比农村的孩子

开朗,阳光)。总之在那里她是如鱼得水,用她自己的话说,

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可各项活动都参加,跳舞,画画,演讲,老师也都很喜欢她。但是由于父母炒股失败,经济上比不如从

前了,家人回来了,她也只好随父母回到了这里,也就在这所

农村中学完成自己的学业。她不想回来,心理上有了巨大的落差,于是在八年级的时候,她就放弃了自己,放弃了学习。而

今升入九年级之后,升学的压力,以及与以往同学联系之后导

致更大的心理落差,她为自己的现状后悔,不甘心,可另外一

方面,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现状。这些都是在读了她的家校联系

本之后逐步了解到的,这之前对她并不是特别关注,甚至不太

喜欢她,总感觉不实在。了解之后,让我想到了我的女儿,因

为小学转到农村时的不情愿,因为不愿去学被我狠狠打了一顿。不觉得对她多了一些好感,我几次把她叫到身边,谈心,安慰她,鼓励她,并与她的父母联系,让她们关注她这种心理,适

时引导。这期间她也犯过一些小错误,甚至欺骗过我,我一直

认为这是无心的,无伤大雅的小毛病,老师可以容忍,但绝对

不允许恶意的欺骗和过错。(其中有两个月父母给她钱让她在

学校买饭票,她从来没买过。这事是我打电话问她家长时才知

道的。)

但这中间仍是出了一件比较激烈的事情。有天中午,她到了午休时间,仍然没来,她家就是留村的,我想她晚几分钟就到了,谁知一下子到了午休结束才来。我当时便有些气,有事必

须请假,提前告诉老师。而她的原因是肚子疼,在家休息了。

我便让她给她父母打电话,结果是打了几通都没有人接。由于

她有过说谎的经历,又鉴于这一个小时她都不知所踪,当时我

便数落起她,把以前的事都抖了出来,她一看我这样,不仅不

认错,反而哭着就走,说不上学了,我更气了,见她要走,又

打不通电话,就跟着她去了她家里。直到见到她的父母,才终

于明了。这事最终的结果,她认了错又跟着我回来了。这之后

有两周家校联系本上她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向我道歉。

说实话,进两年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学生确实与以往不同了,他们并不以为老师对她的严格要求便是对她的负责任,她会因

为老师的严厉忌恨,当然也许真的有老师的急于求成的问题。

对于有些一无是处的学生,也真是颇感无奈。在几年前,我有

时确实会有极端的做法,但是现在不会了。因为了解,所以慈悲。可能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自己也有了孩子,自己也会希

望遇见一位善良,责任,充满爱心的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宽

容孩子所犯的错误。所以在有些时候,我也会适当的向学生“服软“,让她偶尔地“战胜”我一次,当然这些是在我的底线之上。我再也不会无端对学生发脾气,有了错误也能平心静气

地交流。每当我上课,我更多的会让自己激情飞扬,我在自己的课堂中加了更多的幽默元素,它让我与学生的距离更近。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开放只是迟早的事。我尽可能的教会他,“成长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不惧时光,不畏等待,不忘初心,相信美好的事情随时都在发生”。

直到今天,无论哲学家,还是教育家,对于教育到底怎样影响人的学习仍然所知不多,有一些东西固然是可教的,比如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指向性的教育也能让学生在标准化的考试上做得更好,但好奇心,创造力,这些是否可教?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蒙台梭利说“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学会了解“,值得所有想做好老师的人牢记。为人师者,自当如此。

我对教育的理解王村二中冯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