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

试论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
试论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

第21卷 第3期世 界 林 业 研 究V o.l21 N o.3 2008年6月W orld Fo restry R esearch Jun 2008

试论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

徐国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摘要:介绍了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产生的背景、概念和核心思想,进而指出其在解决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以及生物、生态、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及复杂性管理中的开拓性意义;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出发,说明其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指出该理论对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复杂适应性系统,主体,适应性主体,森林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71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8)03-0006-05

On a V ie wpoint:Forest Ecosyste m is a Co mplex and Adaptive Syste m

Xu Guozhen

(Centra l South U n i ve rs it y o f F orestry and T echno logy,Changsha410004,Chi na)

Abst 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 m erg i n g backg r ound,concep,t core though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 m p lex and adapti v e syste m(C AS).It is po i n ted out that the CAS t h eo r y i s p i o neeri n g and si g-n ificant for so lv i n g the issues at presen t i n resources and env iron m en,t such as b i o l o g ica,l ecolog-i ca,l econo m ical and soc ial co m plex syste m and co m plex m anage m en.t S tarti n g fr o m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ecosyste m,t h e paper po i n ted out tha t forest ecosyste m is a co m plex and adaptive syste m and the research o f C AS theory w as critical for st u dy the co m plex ity of forest ecosyste m and fo rest eco l o g ical construction.

K ey w ords:co m plex adaptive syste m,agen,t adap ti v e agen,t forest syste m,forest ecosyste m

1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提出及概念

复杂适应性系统(Co m plex Adaptive Syste m, CAS)理论是继1990年钱学森提出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后,又一个关于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新领域。它是1994年由约翰 H 霍兰等在圣菲研究所成立10周年时提出的。它的提出对于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

1.1 CA S的概念

我们知道系统的基本单元是一些元素、部件、子系统。而霍兰在C AS理论中把 系统的基本单元称为具有适应性的主体 ,他说 我们将CAS看成是由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的系统。 CAS无例外地皆由大量具有主动性的元素组成 [1]。主体、适应性主体、由适应性产生复杂性,这就是复杂适应性系统不同于一般系统对组成要素、元素的理解。以前一般所说的元素、单元或子系统是和系统、全局、整体相对而言,是一种被动的、局部的概念。而 主体 的概念则把个体的主动性提高到系统进化的基本动因的位置,成为考察复杂系统宏观演化的现象,从而说明了活的主体具有适应性,正是主体的适应性造就了系统的复杂性。周光召院士2002年11月在 复杂适应性系统和社会发展 一文中对复杂适应性系统的解释为: 许多复杂系统在特定的外部条件下,会通过自组织形成具有特定时空结构的有序状态。这种有序状态在环境的影响下能自组织、自学习和自适应,不断演化其形态而生存、繁衍和发展,当适应能力赶不上环境

*收稿日期:2007-07-13

作者简介:徐国祯(193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森林经理、林业系统工程,E-ma i:l gu ozhen1348@21cn.co m

第3期徐国祯:试论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

变化时,就会衰亡下去,我们称这种复杂系统为复杂适应性系统 [2]。从这个概念中也可以看出,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也正好说明了生态系统组成的基本单元、元素、子系统中包含有主体、适应性主体、环境、适应、适应性互动以及发展演替等类概念。

1.2 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核心思想

霍兰在复杂适应性系统中提出了主体、适应性主体、适应性造就复杂性这样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大千世界如此奇妙复杂是由什么构成的,霍兰的回答是 CAS无例外地皆由大量有主动性的元素组成 ,就是主体、适应性主体。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活的实体,它是怎么活动的呢?是适应性活动,适应是生物体(主体)通过 学习 或 成长 调整自己适合环境的过程。主体适应的过程就是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的过程。对于每一类复杂系统都是如此,例如人体系统的生命过程和生态系统在一定环境中的演化过程,都是通过各种主体的适应性活动在调整自身。值得提出的是,在C AS中任何特定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也都是由其他适应性主体组成的,任何主体在 适应 上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去适应别的适应性主体(环境)。关于这一点,周光召院士指出了CAS适应与变化关系中的2种发展趋势: 发展 与 衰亡 。

CAS的核心思想是:(1)提出了C AS中主体的概念和适应性主体的理论,C AS理论将组成系统的要素视为具有主动性、适应性的主体,而适应性主体在适应性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2)自然界为什么如此复杂,复杂性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回答是 适应性造就了复杂性 ;(3)复杂性产生演化的机制又是什么?它们是由一系列描述性规则所决定的,因而有必要去探索CAS的特性和机制。

2 CAS的特性和机制

2.1 关于CAS的复杂性

在CAS中,作为适应性主体的单元,适应性是指主体能够通过与环境,或者说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发展演化。周光召院士从系统的角度指出了CAS的5个特征:(1)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而不是子系统简单叠加;(2)强调它是一种处于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3)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4)它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进化的功能,有序状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动形成;(5)C AS所处的有序状态通常是在某一参数达到混沌区的临界点,以突变形式形成。他在总结以上特点的基础上描述了C AS演化机制的几条基本规律:守恒原理、开放论和进化论。无疑,这些特征和基本规律对于我们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进化的机制或退化的原因是有重大意义的。

霍兰从适应性主体去研究C AS的特征,指出了7个基本点:

(1)聚集:聚集的第1个含义简单讲就是 物以类聚 ,就是聚合、组合,就像生物种群、群落、生物地理群落到生态系统等,也是一个聚集的过程。 聚集 的第2个含义是 密切相关 ,强调在互动作用中 主体 在做什么,主体和作为环境的其他适应性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2)标识:这是一种机制,在聚集过程中总有一种机制在起作用,标识提供具有协调性和选择性的聚集体,最简单的如两性的标识 聚集 (繁殖)成为一个家庭,商业上的商标、图标的作用是为了聚集和产生联系。

(3)非线性:C AS中适应性主体的相互作用必然是非线性的、动态的、多元的。线性是将整体看成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而非线性则体现出系统非加和原则的复杂性。

(4)流:一切事物都在 流 的动态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中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社会系统中还有人流、财流、价值流等。霍兰指出 流 有2个效应:一个是乘数效应,一个是循环效应,这在生态系统变化中都可以看到,例如在热带雨林中这2个效应就十分显著。

(5)多样性:事物多样性的存在源于环境的多样性,就像生态系统组成中形成不同的生态位、生态界面,就会产生一系列生态界面的适应与互动。适应性造就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当主体蔓延开辟了新的生态位,产生了可以被其他主体通过调整加以利用新的相互作用的机会时,多样性也就产生了 [2]。这一点从农林复合经营等生态工程中可以充分显现出来,我们常常通过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增加新的组分、新的生态面,为

7

世 界 林 业 研 究第21卷

提高农林业生产服务。

(6)内部模型(机制):在CAS理论中每个主体都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内部机制,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它们共同构成系统的内部结构模型。有了内部模型,适应性主体就能将外界环境的变化转化成为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例如在进化论中生物适应环境变化中形成的器官变异。为了更好地理解、表达一个C AS,可以通过简化了的模型去考察一个主体的内部结构,推断出该主体的环境,那么这个主体内部结构就是一个内部模型。当然,还要通过结构推断出主体的环境。所以我们常说模型是简化了的系统,从结构、功能和过程研究内部环境(模型)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模型可以推测未来,并且通过一种适当方式把未来的事物与目前的行为联系起来,通过模型去研究进化过程。

(7)积木(机制):霍兰用 积木 这一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适应性主体就像选择积木一样,构成大量不同的组合。一是说明系统层次结构关系,再是说明它们之间的适应性互动关系,重要的是找到组合的规律,C AS当然不会像 积木 那样简单, 积木 主要说明了 选择 、 适应 的过程。自然界通过自身无数次 积木 的 实验 ,生成内部模型,同时也说明越到底层、越到基层部分越相似。

这7个基本点的普遍意义在于:(1)主体是主动的、不断适应的主体,这就为我们研究不同种类的C AS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途经;

(2)主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是系统演化的主要动力,而且主体可以不断通过接受反馈结果,调整自己的 反应规则 ;(3)CAS反映系统的层次结构或整合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建立模型,选择 积木 或重组这些 积木块 的不同方法,建立起一些规则用来创建易于理解的模型。

3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

3.1 对生态系统认识的回顾

生态系统 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提出的,它是既包括生物有机体,又包括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统一体。Odum认为是生命有机体和无机物相互作用并产生相互之间物质交换的一个自然区域,他还在1971年提出,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体(即群落)与其生存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并伴随着能量流动产生鲜明的能量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这样的任何一个单元也可以称为生态系统。

H o lling(1996)认为: 生态系统是生物有机体集合体,在该集合体中,生物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的决定性,超过外部任何事件对其影响的决定性 。这个概念中突出了 相互作用 。K A 沃科特等指出: 生态系统一般是指一个最大空间尺度上能自我维持的实体,这个实体可以从几个厘米到几千公里,只要是生物体和它的环境作用过程,在其边界范围内是自我维持的独立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2] 同时,该概念强调了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过程。他举出了最简单的例子,如岩石上的地衣是一个独立的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系统的运动和发展。它包含了这样几重意思:(1)对象。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在特定时间、空间下的组合,重要的是有一定的要素和相互关系,形成不同的层次结构,产生不同功能效益。(2)过程。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物之间、生物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流通与循环再生过程,体现为生物体与环境适应性互动的过程。(3)环境。 我们对生物体最基本的看法是,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是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 (坦斯利)。所以一个生态系统总是处在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之中,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与演替。

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自然生态发展到人类生态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体现出 以人为本 的思想。在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中,人口、资源、环境等几乎都与社会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机制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这类复杂问题就不能单一地,或者孤立、割裂地看成是一个自然生态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以及社会变革问题,而是若干系统相结合运行中的问题,称之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3]。这里指的 复合生态系统 就是强调多个系统的交叉、重叠,关系尤为复杂,所以也是一种复杂适应性的互动关系[4]。

8

第3期徐国祯:试论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

总之,以上生态系统概念的发展与机制的研究,强调了以生物体为一方、环境为一方的适应性互动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动态的适应性互动关系。所以有的生态学家强调把 生态系统当作研究自然界和非生物组成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更为贴切 。由于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方法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 一词的使用起源于过程和功能,也就是特定环境下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所以,K i m m i n s(1987)为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定义了6个属性:结构、功能、复杂性、相互作用及其相互依赖、无固定的空间尺度和范围、随时间推移而变化[5]。

综上所述,生态学研究的是 实体 与 关系 以及两者间的关系,特别是从结构和功能、互动和适应、动态与变化来研究生态系统作为适应性主体和复杂性造就适应性的关系。

3.2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开放性、复杂性、多样性、非线性(动态变化)、循环再生性、适应性。它既是一个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当进入到人类社会,作为林业活动的对象时,就是一个与社会、经济、自然紧密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我们试从以下4个方面来表述这类生态系统的机制:1)多元主体与多元整体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是多主体的,主体的多元性体现在它们之间是一种适应性互动关系。最典型的如热带雨林的物种种类、个体数量极其丰富,层次结构极其复杂,它们体现出雨林中的互生、共生和再生循环的能力。森林不同于简单的食物链,由低到高终止于高层的肉食动物。热带雨林中资源不断利用、可以循环再生利用,更不用说它们对环境的巨大影响了。正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多主体,所以人类根据它的不同特性可以发挥其不同的功能。但是多元主体又必须是多元整体,不能把生态系统变成 构成论的还原论 ,而应当是 生成论的进化论 [6]。它们之间是在适应性互动中发展,在适应性互动中进化生成的,如果不能适应环境或者环境被破坏了,生态系统就会演变、退化。如封山育林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破坏后,在恢复中演替进化;又如破坏了农林间作制度的杉木人工林以及采取大面积纯林,就会造成杉木林退化。2)非平衡有序:森林生态系统中种种关系总是围绕着平衡与非平衡,平衡是相对的,非平衡是绝对的,在动态中求得平衡。所以普里高津用 耗散结构 这一理论来说明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循环再生: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强调了它的 流 和 循环 ,从森林永续利用到森林可持续发展,从木材生产永续到整个生态系统的永续,再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循环再生的机制。4)组织协同:在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中,各个要素必须 匹配、齐全、等衡、协同 才能发挥系统整体的作用[7]。自然界之所以有千差万别、千姿百态,靠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协调,系统与环境的适应性是系统有序性在系统外部的反映。 组织 一方面是自组织,自协调也就是自适应,另外一种是它组织再通过自组织来完成协调。如森林天然更新完全是一种自组织、自适应的进化演替过程;而现在有一种提法叫做 工程封山育林 ,就是通过人工促进更新和其他抚育活动,使它组织转化成自组织来加快完善育林工程[8]。

当然,森林生态系统演化的机制远不止这些,但是有一点值得指出:它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把它作为一个适应性主体来研究适应性既造就了复杂性,也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发挥它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揭示它是由一系列规则来描述相互作用主体组成的系统研究。显然,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适应性以及复杂性产生的机制的研究还很不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它对我们开展对森林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4 研究复杂适应性系统对林业生态建设

的重大意义

(1)从 实体 与 关系 两者间的关系去构建生态系统方法。系统是由主体构成的,还是主体相互作用构成的?事实上,如果从动态的关系来看,存在的是关系,而不仅是实体。传统科学注重 实体 而复杂性科学注重 关系 。所以 生态 更多地是强调 关系 、 是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钱正英、沈国舫)。从研究方法角度出发,构成系统中的活体是关系中的主体、相互作用中的主体,只有在相互作用中认识

9

世 界 林 业 研 究第21卷

和把握主体,离开了相互作用就没有现实的主体。应当说生态不是线性的加和原则,而是非线性的动态关系,是适应性互动关系的总和。所以简单说生态是 躯体 ,也就是 实体 是不全面的,完整地说应当从 实体 和 关系 去构建生态系统方法。

(2)从 适应性主体 去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进化规律和退化原因。霍兰强调 主体 是活的、主动的作用。主体的概念则把 个体 、 实体 的主动性、适应性提高到基本动因的位置上,从而成为研究与考察宏观演化现象的出发点。例如在森林自然演替过程中、封山育林过程中研究主体的活动性、互动性、适应性,从而成为研究与考察森林生态系统宏观演化现象的出发点,这一点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进化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有很大意义,特别是把多元主体和多元整体相结合建立起适应性互动去研究林业区域规划和森林分类经营意义十分重大。不要把森林分类机械地变成还原论,而始终要牢记:部分(分类)不能离开整体的存在,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3)适应性造就了复杂性。 我们将CAS看成是由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的系统 (霍兰)。毫无疑问,正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我们要研究一系列规则去描述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与演变。森林生态系统是如此千变万化,又是如此和谐协调,不论是研究 各种关系总和 或者是研究 如何达成和谐 都要从适应性造就复杂性这一基本点出发。如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互生、共生、拟生、再生、竞争、互助合作等关系,它们都是以一系列特性和规则为指导的,就像霍兰指出的7个基本点、周光召的6个特性和3个基本规律。我们又如何去运用CAS的特点和规则去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和复杂适应性系统呢?中国林业在生态建设方面,自古至今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混农林业、封山育林、桑基渔塘、生态经济沟治理、庭院经济以及各类大型的生态工程。现在重要的是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研究,再来指导实践。

(4)复杂系统、复杂性、复杂性管理的研究关键在于能不能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构建一个合适的科学模型。只有上升到模型构建层面上,并建立起属于系统本身特色的模型,复杂性研究才能上升到科学层次,如生态工程中的人工生态系统建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主体及其他主体;资源间的交流;生态位。这3项内容包括:1)整体与部分的位置,即生态位与生态界面;2)每个位置中有若干主体,主体有最简单的功能,就是与其他主体进行资源的交流、保存与加工;3)在主体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

(5)由人类参与了经营管理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是生物的自组织,同时还是社会自组织,即包括了由人来管理各色人等的社会经济活动[9]。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必须体现出人在生物圈中、 以人为本 与 人和自然的和谐 。

(6)如何应用CAS理论去指导包括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等生态工程在内的生态建设,建立起高新技术的生态产业或生态工程。未来的产业将是生态化的生物技术产业,充分运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去发展生物工程、生命工程、生态工程可以说是大有作为。正如周光召院士所指出那样: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 ,利用遗传和变异、互生和共生、竞争与互助、循环再生、偶然和必然、选择和适应等关系,去创建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实体。

总之,学习和应用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为的是使林业更好地为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发展服务,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约翰 H 霍兰著.周晓牧、韩晖译.隐秩序 适应性造就

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周光召.复杂适应系统和社会发展[C]//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12届学术年会报告,昆明,2002.

[3]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

学报,1984,4(2).

[4]徐国祯.生态是适应生态是选择[J].绿色中国,2005,(10).

[5]K A 沃科特,等.生态系统 平衡与管理的科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苗东升.有生于微:系统生成论的基本原理[J].系统科学学

报,2007,15(1).

[7]徐国祯.中国传统文化中卓越的生态系统经营思想和实践

[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2).

[8]徐国祯.中国封山育林制度的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4,

17(1).

[9]布鲁斯 米切尔著.蔡运龙,等译.资源与环境管理[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法指导: 重难点: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区别和联系及其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课前独立完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 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 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与是不一样的。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1.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3.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摘要: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功能不可替代性认识的不断深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中没有普通意义上的市场的一些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和计算方法,比较系统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各种生态价值评估方法. 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学研究领域,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国外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主要以案例研究为主,方法主要为旅行价值法和意愿调查法。如日本林野厅[1]于2000年对其国家的森林公益机能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价,选取的功能指标包括水源涵养等六大类指标。目前国外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各异, 但被普遍认可的是Daliy等人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2]。Daliy 认为,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条件和过程”。在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起步较晚,欧阳志云等学者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作用”。以李金昌、孔繁文为代表,对生态系统的评估特别是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而蒋延玲、周广胜等(1999)估算了我国38种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

但在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中, 自Costanza等人的“全球生态 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估算”一文发表以后[3], 学术界引起极大的轰 动和争议.主要是以Costanza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派”和以Pearce 为代表的“环境经济学派”,围绕该论文的一些观点、计算方法和有关 内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功 能价值的可计算性、计量方法和计量中技术处理问题等方面[4~7]。Pearce等人认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可计算性或者说其计算结果没有实际意义;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量方法上,坚持应该遵 循“货币化”二原则, 即以“支付意愿”表达的“消费者偏好”和边 际分析。Costanza 等人认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作为一个宏观量与GNP一样可以计算,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是一个宏观经 济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微观经济学问题,因此不必建立在边际分析之上;计算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市场价格、准市场价格、替代成本等各种方法.应该说Pearce等人对Costanza等人的工作的经济学挑剔是深刻有力的。只要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计量没有与经济学接轨,它就难以为经济学家 接受并对经济实践产生影响.但是,Costanza等人的一些观点为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 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综述 面临全球环境问题严重威胁,自然资源有价论的呼声越来越高,所 以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是改变公众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观,近一步地认知森林的生态地位。对于公众 而言,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评价能使他们更容易和准确地了解森林的作

分析人类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

分析人类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长足进步,生物学与生态学的深入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论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这是人类实践经验知识积累的结果,也是人们对森林认识深化的必然,更是生态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晶。 森林在地理、历史和生长、繁殖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它是自然界中能够再生产和能够扩大再生产的资源。只要人类热爱森林、合理利用森林,并严加管理和保护、促进,森林资源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与自然共同演化的历史。自然既是人类孕育的温床,又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生存的坚实基础。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更重要的是协调维护着自然生态平衡,保护与改善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森林具有多种功能、多种效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保障,以林业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已经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道安全防线。林业不仅是一个周期性长、投入大的公益性行业,而且是融入“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的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现代科学家认为,现代和谐林业应该是:其一,以人?地系统为对象;其二,和谐地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的关系,促进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其三,“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

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参与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探究和管理,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关系,倡导生态文化,维护人类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荣。 显然,和谐林业理论之一旨在解决生态危机,并着力于从林业的角度去解决社会危机和人类心灵危机。也就是说,和谐林业的目标就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大力培育生态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基础,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类对森林产品的需求。所以,林业是一个与工、农业有着不同公益性的产业部门。过去、现在、将来,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森林。如今华夏大地的生态化和人居环境的园林化,与社会林业的生态系统经营,是现代化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森林为人类生活、生存环境与社会游憩事业,拓展了一个新的天地,创造了更为美好境界的未来。所以发展林业,有利于改善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今天,人们只有正确认识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草原、荒漠、城市、河流和湖泊(陆地水源)等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学联系,才能真正掌握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平衡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森林生态学》的习题集及答案.doc

1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 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 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7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9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研究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研究 【摘要】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阐述了城市森林的概念以及当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研究评估的方法,以求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满足市民接近和回归自然的渴望,已成为城市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提高绿地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当今主流的研究方向。 1.城市森林的概念和内涵 城市森林与城市林业的概念主要差异性在于城市林业主要侧重于行业的经营和管理,将城市园林绿化纳入林业经营管理的范畴,是一个多方面的经营管理体系;而城市森林是将城市绿地主要以森林的形式进行构筑和管理,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1]。因此,城市森林是建立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借鉴地带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乔木为骨架,以木本植物为主体,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 2.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生态服务功能的含义 广义上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2]。一般而言,生态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共同支撑和维持人类生存的条件和过程;它能够比较清晰地描述人类对生命支持系统的依赖性,为人们评价各种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长远影响提供了一种参考,以防止和减少自我毁灭性的经济和社会活动[3]。 2.2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4]。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包括该系统为人类提供食品、医药和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这内部效益,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的外部公益作用。 3.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主要研究方法

浅谈森林生态系统及相关问题

浅谈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各方面的研究 摘要:森林是人类亲密的伙伴,是我们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拓为我们提供木材,能源,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同时为人类遮风挡雨,美化自然环境,固定水土,减少荒漠的迁移和泥石流的发生。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我国对其各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步,通过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加深,相信我们会更好的保护森林,并让其更好的发挥功能。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相关概念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的自然生态科学。 地球上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是陆地上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涉及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其中交织着相当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不同,即在单一尺度上的观测结果只能反映该观测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定义具体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时空尺度及相对应的过程速率,在一个尺度上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另一个尺度上时,往往是不合适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经营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须遵循格局-过程-尺度的理论模式,将以往比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与过程与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 班级:09生物教育姓名:李虎学号:09124097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术语逐渐为人们所公认和普遍使用!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它实际上是一种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的商品)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市场被买卖,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无法进入市场。生态系统服务以长期服务流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这些服务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本。 前言:Holdern和Ehrlich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生态学界就给予很大的重视尤其是Daliy主编的《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性》一书为标志,一个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热潮正在兴起,各国领导人、科学家和公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和支持积极性都明显提高。 随着生态经济学、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评价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将评价对象的价值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内在价值等,并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发展了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今天的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个标准组成部分。Costanza等人(1997)关于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估算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深入、系统和广泛研究。 讨论:生态系统服务这些年的研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生活质量、能源、生态产品、休闲娱乐、气候调节、生物防治等等改变。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都是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 在初中我们就学习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知道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畜牧、木材。水产、粮食等等,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各种多样化,不同的生态系统给人类不同的服务,那么生态系统服务就是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生态系统的许多功能是无法在市场上买卖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例如: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用做食品、燃料、原料及建筑材料等,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一个最基本的例子。另一项对人类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是有机废物的生物降解,如垃圾、废水。有些生态系统服务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类。新的食品、纤维和药品都是由现存的、可用的品种和基因开发而来。人类能够从一个生物体向另一个生物体转移基因,却仍难以制造新的基因来满足新的要求。等等一些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项目。这些仅仅是生态系统服务项目的一部分,还有大多数的服务项目为人类的生活、生存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具体的服务项目是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的。 生态系统又有那些功能呢,下面简单的介绍其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一些方面。一、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生物生产是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基本功能,生态系统通过第一级生产与次级生产,合成与生产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有机质及其产品。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使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成为可能,而且也是人类开发新的食品、药品和品种的基因库。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一种缓冲和保险,可使生态系统受灾后的损失减小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生物多样性产生的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调节气候,植物每年大约向大气释放的氧气有27×1021t。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森林能够防风,植物蒸腾可保持空气的湿度,从而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森林对有林地区的气温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使昼夜温度不致骤升骤降,夏季减轻干热,秋冬减轻霜冻。绿色植物尤其是高大林木所具有的防风、增湿,调温等改善气候的功能,对农业生产也是有利的。四、减缓灾害,生态系统复杂的组成与结构能涵养水分,减缓旱涝灾害。每年地球上总降水量约1.19×1012t,在降雨过程中覆盖于植被树冠与地表的枯枝落叶能减缓地表径流。植物生长有深广多层的根系,这些根系和死亡的植物组织维系和固着土壤,并且吸收和保持一部分水。雨季过后,植被与土壤中保持的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编制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为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协作单位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工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了标准编制组、根据《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草案拟定了编制工作方案和编制技术方案;二是资料收集阶段:根据编制内容,广泛收集资料;三是调研阶段:根据编制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分组赴东北、中南、西南、华北等省份进行了调研;三是标准起草阶段:根据草案、资料和调研报告,首先编制完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初稿),编制组集中开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后形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征求意见稿),将征求意见稿发送给有关专家征求意见,针对每位专家反馈的意见,编制组逐一进行细致的讨论、分析和商榷,修改后形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送审稿)。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是唐小平、王恩苓、马国青、玉生、蒋三乃。 唐小平负责总协调、组织和标准编制组内标准的最后技术把关;马国青、王恩苓、蒋三乃负责标准总框架的起草;玉生和马国青负责具体内容的编制;马国青负责调研工作及专家意见汇总。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的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情况 (一)编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树种组分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一树种组力求木材 硬度和栽培特点具有同质性。 2、系统性原则。为系统探索和总结我国珍贵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点,本着同特点相归类的原则系统将我国的珍贵树种分成不同树种组。 3、全面性原则。尽可能包括全国所有珍贵树种,反应全国所有具有栽培 技术和具有栽培潜力的树种。 4、实践性原则。总结和收集全国所有珍贵用材树种,具有丰富栽培经验 的地区与栽培技术成熟的树种优先进行分类,力求所选择的树种栽培技术具 有实践性。 (二)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木材硬度及常绿、落叶、针叶等特征作为指标,将我国珍贵树种分为7个类群,并对每个类群的划分条件、生物学特性、分 布范围和栽培范围进行了描述。具体如下: 1、常绿红木树种组。一般指常绿的紫檀属树种,包括紫檀和檀香紫檀2 个树种。 2、落叶红木树种组。一般是指落叶的黄檀属树种,包括黑黄檀、黄檀、降香黄檀和印度黄檀4个树种。 3、常绿阔叶软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小于700kgf/厘米,材质具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普遍定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避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不经济行为,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并最终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著名的权威定义: 1 Robert Costanza,"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387, 253-260 Article)一文中的定义: 其中其所指的17项内容如下:

展,2000,22 (5)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以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与存在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因其功能类型不同而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 1 直接利用价值:主要是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它包括食品、医药及其它工农业生产原料,景观娱乐等带来的直接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可用产品的市场价格来估计。 2 间接利用价值:主要是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保护土壤肥力,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等支撑与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间接利用价值的评估常常需要根据生态系统功能的类型来确定,通常有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替代市场法等。 3 选择价值:选择价值是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惫愿。例如,人们为将来能利用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净化大气以及游憩娱乐等功能的支付意愿。人们常把选择价值喻为保险公司,即人们为自己确保将来能利用某种资源或效益而愿意支付的一笔保险金。选择价值又可分为3 类:即自己将来利用:子孙后代将来利用,又称之为遗产价值;及别人将来利用,也称之为替代消费。 4 存在价值:存在价值亦称内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惫愿。存在价值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价值,是一种与人类利用无关的经济价值。换句话说,即使人类不存在,存在价值仍然有,如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与涵养水源能力等。存在价值是介于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一种过渡性价值,它可为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二是模拟市场技术(又称假设市场技术),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只有一种,即条件价值法。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与市场价值法。 1 条件价值法:也称调查法和假设评价法,它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中应用最广泛的主估方法之一。条件价值法适用于缺乏实际市场和替代市场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评估,是“公共商品”价值评估的一种特有的重要方法,它能评价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 支付意愿可以表示一切商品价值,也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合理表达方法。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观念、信仰和偏好,是人的主观思想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支付意愿是“人们一切行为价值表达的自动指示器”, 因此商品的价值可表示为:商品的价值二人们对该商品的支付惫愿支付意愿又由实际支出和消费者剩余两个部分组成,, 对于商品,由于商品有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其支付意愿的两个部分都可以求出。实际支出的本质是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根据商品的价格资料用公式求出。因此,商品的价值可以根据其市场价格资料来计算。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于有类似替代品的商品,其消费者剩余很小,可以直接以其价格表示商品的价值。 对于公共商品而言,由于公共商品没有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因此,支付意原的两个部分(实际支出和消费者剩余)都不能求出,公共商品的价值也因此无法通过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估计。目前,西方经济学发展了假设市场方法,即直接询问人们对某种公共商品的支付惫愿,以获得公共商品的价值,这就是条件价值法。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包括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一·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森林能够提供大量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还能生产有很多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当然现代森林的主要生产功能还是表现为它是―个巨大的原材料供应者.木材及木制品,在建筑,交通,采掘,轻纺,水利电力筹许多生产部门是不可缺少的物资.木材的化学加工产品及各种林副产品也是重要的原材料及出口物资. 中国有繁多的经济林木树种,林副产品极为丰富,还有大量的中草药材,多种稀有珍贵的野生动物.产品的丰富多彩,实在是举不胜举.这些产品从需要上讲,不仅在国内牵涉到各行各业,不可缺少;而且其中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是国家重要的出口物资。森林中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仅热带雨林中的物种就占地球上全部物种的50%.在我国的森林中,既有大量的食用植物,又有很多油料植物,还有丰富的药材资源。现代的森林仍然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能源生产者,由于世界上一些化石能源渐渐枯竭,森林作为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正在引起越来越大的重视. 二·涵养水源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将地表水转为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作用。主要功能表现在增加可利用水资源、净化水质和调节径流三个方面。森林是土壤的绿色保护伞.茂密的枝叶能够截留降雨,减弱水流对土壤的冲刷;林下的草本植物和枯枝落叶层,如同一层松软的海绵覆盖在土壤表面,既能吸水,又能固定土壤;庞大的根系纵横交错,对土壤有很强的粘附作用.另外,森林还能抵御风暴对土壤的侵蚀.我国的有关观测结果表明,有林地水土流失量比荒坡地小得多.森林能够蓄水保肥,消洪补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森林是巨型蓄水库.降雨落到树下的枯枝落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会被蓄积起来,就像水库蓄水一样.雨过天晴,大量的水分又通过树木的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森林对于减轻旱涝灾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保育土壤 森林中活地被物和凋落物层层截留降水,降低水滴对表土的冲击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同时林木根系固持土壤,防止土壤崩塌泻溜,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以及改善土壤结构的功能。风蚀是土壤流失的一种灾害.风力可以吹失表土中的肥土和细粒,使土壤移动,转移.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更是风起沙飞,往往埋没了农田和村庄.风对农作物的直接危害更为普遍. 四·净化大气环境 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粉尘、重金属等)的吸收、过滤、阻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分类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给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而且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Daily,1997;欧阳志云等,1999)。目前,得到国际广泛承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系统是由MA工作组提出的分类方法(MAG,2002)。MA的生态服务功能分类系统将主要服务功能类型归纳为提供产品、调节、文化和支持四个大的功能组(图1)。产品提供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生产或提供的产品;调节功能是指调节人类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化功能是指人们通过精神感受、知识获取、主观映象、消遣娱乐和美学体验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支持功能:保证其它所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所必需的基础功能。区别于产品提供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支持功能对人类的影响是间接的或者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发生,而其它类型的服务则是相对直接的和短期影响于人类。一些服务,如侵蚀控制,根据其时间尺度和影响的直接程度,可以分别归类于支持功能和调节功能。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地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随着生态经济学、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生态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今天的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个标准组成部分。Costanza等人(1997)关于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估算的研究工作(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每年的总价值为16~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33万亿美元是1997年全球GNP的1.8倍。),进一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深入、系统和广泛研究。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地主要方法有(表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价值评价方法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介绍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介绍 摘要: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是亚洲东部最典型的,保存最为完好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对维持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大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涵养水源服务价值是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部分,占总体服务价值的6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最动摇的生态功能,其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80%,而木材生产的服务价值仅占总价值的7%;由此可见,木材并不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部分,充分发展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的生态功能,才是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佳途径。本文将介绍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让大家更加了解长白山森林,并能充分发挥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关键词:长白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Daily,1997)。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体现为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与遗传性,净化大气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林产品等(Costanza,1997;Alexander,1997)。由于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的片面了解,在工业革命时期,对森林生态系统采取了掠夺和破坏性经营,从而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和质量严重下降,致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衰弱,甚至消失,很大程度地威胁到人类的的安全与健康,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ormannetal,1968)。近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国际上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针对东北亚最具典型的,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的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系统介绍。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系统服务功能有: (一)森林生态旅游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旅游服务价值有两方面的涵义:旅客的直接消费价值,它体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旅游服务价值的经济表现程度;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旅游服务功能的总体价值,这一总体价值是动态的它随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资源量动态变化而变化的。长白山高山苔原和森林生态系统旅游服务功能存在其动态的潜在的价值,它随着生态资源负荷能力的生态旅游负荷能力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潜在的生态旅游服务价值反映了其生态系统的生态旅游负荷能力,是生态系统生态旅游服务价值的完全体现。 (二)森林生态系统林副产品服务功能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林副产品主要分8大类,分别为植物药才,动物药材,干果,食用菌,野菜,纤维及蜂蜜产品,动物肉类,动物毛皮等。长白山森林生系统林副产品的服务价值进入市场部分自1993年以后逐渐减少,提别是动物药材,动物食肉,动物毛皮。在林副产品生态服务价值中,野菜类产品最高;动物肉类次之;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干果,食用菌类等次之,动物毛皮最低。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东北3大河流(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的发源地,这一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维持3大河流的流域生态系统等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区林副产品的减少也正说明了自然保护区及大江大河源头之被保护策略已落到实处。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资料

中国森林生态价值评估技术方法研究 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王宏伟、霍振彬、宋力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为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向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由于森林所提供的有形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 而其生态功能是无形的, 缺乏成熟的直接可以交换的市场,其价值量化也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积累来支持,评估难度大,因此往往被忽视。但由此导致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使得森林结构失调、林分质量下降、森林综合效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威胁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时,缺乏科学的、客观的价值参考依据。 1.国内外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 包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划分、服务价值评估以及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专题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千年评估工作组(M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方法开始逐渐成为主流评估方法,这是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性地对生态系统及其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进行的多尺度综合评估。 我国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也十分重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明确了森林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在我国相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管理规定及评估技术规法中也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和解释。其后,随着国外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内涵和价值评估方法的引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工作在国内陆续展开。 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于05年成立了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研究中心,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将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国内外的有关科研成果相结合,积极开展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市场实践,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市场的认可。 我们研究森林生态功能及其服务价值的评估,是在资产评估的范畴内研究的,因此,森林生态功能及其服务首先应该符合资产的定义才能作为资产进行评估的对象,即“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森林生态功能及其服务价值的评估,首先要确定评估的目的,明确资产评估的范围,是评估存量的森林生态价值,还是评估的森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_省略_初探_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为例_肖寒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初探 3 ———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为例 肖 寒3 3  欧阳志云 赵景柱 王效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摘要】 以尖峰岭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并使用市场价值、影子工程、机会成 本和替代花费等方法评价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在尖峰岭地区,面积为44667.00hm 2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平均每年66438.49万元,其中林产品价值为7164.11万元,涵养水源价值为39429.21万元,保持土壤减少侵蚀价值为247.26万元,固定CO 2减轻温室效应的价值为1316.24万元,营养物循环价值为428.55万元,净化空气的价值为17853.12万元.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价值 尖峰岭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ecological valu ation A case study of tropical forest in Jianfengling of H ainan is 2land.XIAO Han ,OU Y AN G Zhiyun ,ZHAO Jingzhu ,WAN G Xiaoke (Research Center f or Eco 2Environmental Sci 2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2Chin.J.A ppl.Ecol.,2000,11(4):481~484.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indirect economic value of Jianfengling tropical forest in Hainan Island.The results show that average annual integrate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Jianfengling tropical for 2est ,which covers 44667.00hm 2,adds up to 664.38million yuan (Chinese RMB ),of which ,about 71.64million yuan is of the output of standing trees and other forest products ,about 394.29million yuan of water 2holding ,about 2.47million yuan of soil conservation against erosion ,about 13.16million yuan of carbon fixation for reducing green house effect ,about 4.29million yuan of nutrient retention for N ,P ,K ,Ca and Mg ,about 178.53million yuan of air purification. K ey w ords Ecosystem services ,Forest ecosystem ,Ecoservice valuation ,Jianfengling mountain. 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RCEES99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项目(799308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670089). 33通讯联系人. 1999-10-12收稿,2000-05-29接受. 1 引 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 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5,12].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研究发现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6].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不了解,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了明显损害,威胁人们的安全与健康,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维持与保育生态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国际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十分重视,生态学家、生态经济学家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科学 家共同合作,从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不断充实与丰富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探索其评价技术及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美国生态学会组织了以Gretchen Daily 负责的研究小组,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形成了能反映当前这一课题研究最新进展的论文集[4],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曾成立Constanza 负责的专门研究组以研究生物多样性间接经济价值及其评估方法,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Costanza 等13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为16~54万亿美元?a -1,平均为33万亿美元?a -1[3],Pimentel 等[15]研究报道,全球仅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淤积所造成的损失约60亿美元.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已成为当前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在我国,生 应用生态学报 2000年8月 第11卷 第4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Aug.2000,11(4)∶481~4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