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做主

让孩子自己做主
让孩子自己做主

第一章让孩子自己做主:

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自己做主、自我思考,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也是孩子最终能够成熟的渠道。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种自我提高的意识就已经萌发,但是大多数父母都喜欢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剥夺了孩子内在素质发展的机会。其实,在安全稳妥的情况下,面对孩子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孩子自己判断,自己决定,自己做事,给他自由的空间,给他自我成长的成就感。

我想养只会说话的小鸟——尊重孩子的兴趣

孔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孩子探索人生的方法之一。很多父母不知道保护、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按照成人的意愿,逼着孩子学,使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父母着急上火,殊不知,是自己种的因自己得果。

我有一个学生叫王子琪,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可他就不喜欢思考,每天的数学作业总要有一两道题空着,说是不会,语文的作文更是难题。

那天,我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他写了一句话就交上来了,我看后陷入了沉思。他写道:“我爸爸很凶,他常说:‘管那么多干嘛。闭上嘴好好待着。’”我找王子琪谈话,我们就聊他的爸爸。

为了让王子琪能愉快地进入话题,我讲了我爸爸的故事。我说:我爸爸的话好像不怎么多,但他很博学。我小时候很蠢,经常问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比如,鸟为什么是两只脚,鸭子怎么就不能飞。

我刚说到这,王子琪的眼睛就亮起来,他惊奇地问道:“林老师,您也问过蠢问题?”我点点头,知道我找到症结了。王子琪急切地问道:“不过,那您爸爸不训您吗?”我摇摇头,他显得很羡慕,说:“我每次问我爸爸问题,我爸爸

都说:‘闭上嘴,管那么多干嘛?’”

我安慰王子琪:“我觉得你问问题很好,说明你很喜欢学习,而且有一个很会思考的大脑。我会跟你爸爸谈谈。”王子琪高兴地说:“老师,我想养一只鸟,因为我做的纸飞机总飞不高,我想研究一下鸟的翅膀,您能跟我爸爸说吗?”

我虽然不确定我是否能劝得了王子琪的爸爸,可是我一定会支持王子琪。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旦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孩子会主动思考、主动动手,主动探索,而这正是学习好的前提。

◆◇◇◆◇◇◆◇◇

我的奶奶本是富家小姐,10岁时家道中落。奶奶的爸爸是个纨绔子弟,他一出生就吃喝不愁,慢慢就学会了玩鸟架鹰、逗蛐蛐耍牌。后来因为变故,家道中落,所有财产被变卖的一干二净。这让奶奶从小受了很多苦。因此,奶奶非常痛恨玩物丧志的人。

儿子周晓柏出生后,奶奶爱若掌上明珠,可就是不给他玩具玩,为此,我和老公周平没少跟她费口舌。

晓柏5岁的时候,喜欢上了邻居李爷爷,因为他有一只会说话的鹦鹉。晓柏不明白为什么鸟儿会说话,就天天去研究。李爷爷很有耐性,晓柏每次去都和他聊得很投机。时间久了,晓柏就成了个鹦鹉迷。

我奶奶那时候都已经八十岁了,除了耳朵有点聋外,身体特别硬朗。她隔三差五就要到我家来一趟。那天奶奶来时,晓柏兴致勃勃地跟她讲了鹦鹉的故事。开始,奶奶还听得津津有味,后来越听越不对劲,就拉下脸来,不和晓柏说话了。

等到我下班回来后,奶奶就凑到我耳边告诉我:“小夕啊,可不得了了。晓柏迷上鸟了。你可记住了,我爸爸那时候可就是被鸟害的。”看着她郑重其事而又张皇失措的样子,我哭笑不得,就安慰她说:“没事,晓柏只是不懂鸟为什么会说话。”

我奶奶火了:“奶奶活到今天,啥事没见识过。你可别拿奶奶的话当耳旁风。晓柏今天跟他爸说要养鸟,你家那个二百五居然答应了。这不是要坏事吗?”不巧的是,这话正好被晓柏听见了,他哭嚷着扑向我奶奶,说我奶奶是坏人,不想让他快乐。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一些父母和我奶奶的想法相同,他们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判断孩子所感兴趣的东西是否对他的未来有意义。他们害怕孩子喜欢的东西会毁掉他的一生,总是阻止孩子去研究。

◆◇◇◆◇◇◆◇◇

我住的小区就有一个孩子,叫安安。安安三岁时,他家阿姨带他到外面玩,他看到了树底下的蚂蚁窝,就蹲在那里看。阿姨叫他,他也不听,阿姨强行把他带回家,他自己又溜出去,跑到树底下继续蹲着。阿姨找到安安后,却无论如何都抱不走安安,只好叫妈妈回来。

妈妈回来后,安安依然蹲在树下看着蚂蚁,一动不动。妈妈把安安拖回去,把门插上,安安却不吃不睡,蹲在屋里的墙角处,一声不吭。妈妈急坏了,就打电话叫我过来。我和安安一起蹲在墙角。

过了很长时间,安安忽然问我:“你在干什么?”我反问道:“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看蚂蚁。”虽然我知道是这样的答案,可是听到孩子这样说还是感到很震惊。

每个孩子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世界、探索世界、学习和世界相处,可是我们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学习之心,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不按规矩出牌。

◆◇◇◆◇◇◆◇◇

要想让孩子认真学习,父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实际上,孩子天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只是大多数父母都不理解孩子的行为,或者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判断孩子的兴趣价值,阻碍孩子的研究欲望,结果破坏了孩子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变得麻木。

想堆雪人,就是很严重的错误吗——给孩子玩的自由

我们小时候是没有多少玩具的,可一堆石头子,就能让我们玩得痛快淋漓。而现在的孩子,玩具多得数不清,儿童游乐园的名目也是日有翻新,可孩子们玩得并不痛快。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玩的自由。

我教一年级的那个冬天,曾经在班里做了一个小调查。我问孩子们:有多少

人堆过雪人?让我惊诧的是,全班四十个孩子,没有一个举手。望着孩子们穿得漂亮而温暖的外套,我不知怎的,就觉得很难过。

我指着外面正在飘扬的雪花,说:“孩子们,今天的语文课就是打雪仗。”孩子们欢呼雀跃,跃跃欲试。唯有小眼镜魏昇曜懒洋洋地说:“太冷了。我不想动。”我正要鼓动他动起来,又有一个孩子提出了异议:“林老师,我妈说,我身体弱,这么冷的天出去会冻坏的。”

接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老师,我今天没有戴手套,这样出去,手会被冻坏的。”“老师,我倒不怕冷,可是你能保证我不生病吗?”……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这些话的意义,他们只是从父母的语言里知道:雪是冷的,容易给人带来病菌。当我把这些话总结在这里,父母们肯定会觉得惊诧,因为事实是,雪是净化空气的,不会给人带来病菌;身体素质好,冷不会致病。

我记得我小时候,无论下多大的雪,我和小伙伴都不会闷在屋里,堆雪人、滑冰,打雪仗,雪地里好玩的事情多了。用我奶奶的话说,整个寒假里,我的手就没有热过,因为总是不戴手套往外跑。但玩得这么疯,我的手居然没有得过冻疮。

父母们总是说现在的孩子变娇嫩了,实际上,由于营养充足,孩子的身体素质比原来的孩子更好了,只是由于父母不愿意把孩子放进严酷的环境中玩耍,导致孩子变弱了。

◆◇◇◆◇◇◆◇◇

女儿周晓然小的时候像个假小子,喜欢跟男孩子们玩,她说女孩子太娇气。周平就喜欢她这一点,总说:“巾帼不让须眉。我女儿将来就是英雄的范儿。”受到爸爸的纵容,晓然变本加厉,每天都会和几个小男孩在小区的沙堆上打打杀杀,自然也落了个“小夜叉”的恶名。

孩子的这个恶名很快就在我的单位传开了,几个老教师纷纷告诫我:一个女孩子,干嘛要玩成那样,将来怎么嫁得出去?我心里也画问号,潜意识里,我还是倾向于女孩子就应该是女孩子的样。

我没有阻止晓然继续到沙堆那里胡闹,但给了晓然一个严苛的要求:每天晚上,不得让我看到脏兮兮的衣服,否则就要实行惩罚。我害怕周平反对,提前就给他打预防针,我告诉他,孩子小时候,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性别,以免长大后性别错乱。

我不记得我当时是使用了多么冠冕堂皇的教育理论,反正周平当时是没敢反对我。晓然看到一直支持自己的爸爸也倒戈相向,心里很失落,却不敢直接反抗。

之后的两天,晓然又去沙堆玩,衣服弄得泥迹斑驳,我就用减掉她和妈妈爸爸玩耍的时间惩罚她。第三天,晓然说什么都不出去了,一个人躲在屋里看电视。带着晓然的奶奶觉得很奇怪,就打电话告诉我,说晓然可能病了,一整天都不想出去。有时候看着电视就跑到窗台,抹一把眼泪,玩一会再回来。

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不是要给孩子一个牢笼吗?我给孩子这样的规则,到底要她学会什么呢?难道女孩子就不能玩得很疯吗?那天晚上,我就取消了对晓然玩耍的苛刻条件。

女孩就得有个女孩样儿,这是一些父母限制女孩玩的理由。如果再和性别教育联系起来,这理由就更冠冕堂皇。但用性别来限制孩子的玩耍内容,只是过早封存了女孩子的潜能。

◆◇◇◆◇◇◆◇◇

还说前面那个堆雪人的故事,虽然在我的带动下,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玩了个痛快,但后遗症却有很多。三个孩子感冒了,一个孩子在玩耍的时候被推倒,虽然我看没什么大碍,但家长还是跟我请假,带孩子到医院拍片检查。

之后不久正值家长会,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我的本意是要让父母们能够反省,给孩子玩的自由。但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家长们的控诉就让我哑口无言了。

在混乱的指责中,一个尖利的声音格外刺耳:“学习时间,怎么能想着玩?难道我们把孩子带到学校,是让他来学习玩吗?”

我一愣,很想问这个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要把他变成学习机器吗?但我知道这话他听不进去。

学习就是学习,玩就是玩,两个是不可融合的矛盾。这是传统的教育弊端,可在很多家长脑子里却根深蒂固。实际上,只有会玩的孩子,才能学得好。

◆◇◇◆◇◇◆◇◇

著名的教育家黄全愈曾经说过:给孩子玩的自由,至少应该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选择的自由,另一个是参与的满足。不错,游戏是孩子的成长权利,也是孩子成熟的重要方式。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注意安全,帮助孩子破解困难。

给我安排书法课,问我一声行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父母做决定的同时,就剥夺了孩子判断力和选择力的增长,也削弱了孩子的责任感。因此,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要有勇气让孩子做决定。

我的密友水灵,现在是一名成功的家庭教育咨询师,但之前,她一直是一个失败的妈妈。水灵的女儿叫马晓俊,4岁前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马晓俊刚被接回来的时候,水灵给马晓俊制定了一套成长计划,其中包括严格的习惯培养、多样的玩耍和学习内容,以及性格培养方式。马晓俊来者不拒,母女俩其乐融融。我听过水灵的全部计划,也觉得无可挑剔。

但不到三个月,水灵就沮丧地告诉我说,要停止部分教育计划。我迷惑不解,她说:我现在成了鞭子,而马晓俊就是陀螺,我不落鞭,马晓俊就不知道做什么。她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妈妈,接下来,我该做什么?

我安慰她说,孩子还太小,没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活动。水灵反对,说:“不对,孩子总知道自己喜欢玩什么的。但马晓俊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把玩具摆在她面前,她就一定要问你拿什么,然后才开始玩。”

我也觉得问题有点严重,但是放弃那么完美的教育计划,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这话怎么听都有点不负责任的感觉。我问水灵打算怎么办,水灵说,除了必要的规则,我决定大胆放手。

水灵断然采取了措施,我从她的QQ签名上,验证了她的教育改变路线。她说:“今天,马小俊有了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认字的时间不固定了!在玩中教,不在教中玩!”“吃饭不催她,吃饱后要撵走她!去哪自定!”“女儿反抗了,改规则!”……

说实话,这里面的很多方法,让我执行我可能都没有勇气,比如,让孩子在澡盆里玩个够,认字的时间不固定。作为一名教师,我习惯了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上课和课间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仔细想一下就能发现,这些成人看似有道理的规则实际上只是束缚。

跟着水灵又学了一招!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首先不能给孩子太多的规则,规则再合理,多了,也阻碍孩子的成长。其次,不要盲目为孩子做教育计划,而要跟着孩子的动态做随机教育,让孩子自己做主。

◆◇◇◆◇◇◆◇◇

我的学生李尧名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写字还是模糊不清,笔画笔顺完全不对,而且,心浮气躁,错字连篇。考试时,李尧名为字迹丢分最多,有一次数学他本来考了一百分,但卷面不清,老师一怒之下,给他减了十分。李尧名的妈妈看到问题严重了,就给他报了个硬笔书法班。

李尧名特别不喜欢束缚感,那种把小方格竖着分成六等分的做法,让他很不舒服。因此,上课的时候就经常捣乱。课外班的老师管不了,就把这事告诉给了李尧名的妈妈。妈妈狠狠修理了李尧名,但事与愿违,李尧名索性逃课。母子俩为此事闹得特僵。

李尧名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里,他说:“我其实知道,写一笔好字对我很重要,但如果你不那么束缚我,我可能会写得更好。”李尧名写了很多很有见地的写字方法。我马上给李尧名的妈妈打电话,建议她放弃这个课外班。因为我知道,李尧名不是不会写,而是不用心。现在他有了想法,肯定就能写好。

“为了孩子好”,父母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于是,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殊不知,这些决定越正确,孩子的窒息感可能越强,反抗力就越强。

◆◇◇◆◇◇◆◇◇

美术老师告诉我,我班上的朱紫英晨画的花瓣从来都是方方正正的,车轮也是方方正正的。给她纠正了很多次,可她一提起笔画,还是会画成方的。

我知道,朱紫英晨有点自闭,但她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孩子,她的童话故事编得特别好,常让我感到震惊。因此,我很好奇,朱紫英晨为什么要这么固执呢?

那天我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方形的车轮,让孩子们编一个童话故事。大多数孩子都左顾右盼,不知所以,只有朱紫英晨拿起笔,刷刷刷,大约二十分钟,就给我交了一篇八百字的童话故事。

朱紫英晨说,有一个王国,孩子们可以自己做决定,法律规定,干涉孩子决定的父母,要判刑。孩子们想骑自行车上学就骑自行车上学,为了避免危险,所有的车轮都是方形的。因为这样孩子们骑得不快,不会撞车。

当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时,他获得的资源会越来越多,能力会越来越强,规避风险的方法也绝不比父母差。如果孩子连“不”也不能说了,就只能用被动的方式去叛逆。

◆◇◇◆◇◇◆◇◇

有一份调查显示,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的孩子,通常感受最多的不是爱,而是束缚。他们急于超越成人,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被剥夺做决定的机会,他的生命激情会越来越低。所以,父母应倾听和尊重孩子的决定,助孩子形成独立的精神和自信、勇敢、沉着等好品格。

我想做好,可怎么就管不了自己呢——帮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成人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孩子,孩子也不愿意生活在成人的控制和管理下,如果父母不能早点教会孩子自我管理,那么我们就可能一辈子都放不下孩子,还得忍受和孩子矛盾重重的痛苦。

晓然和晓柏小的时候,我奶奶特别喜欢给他俩买零食吃。奶奶特别固执,常置我的反对于不顾。我反对得激烈了,就偷着给两个孩子钱,让他们自己跑到附近商店买喜欢吃的东西。晓柏喜欢吃糖,6岁的时候,他的牙齿就坏了,不得不到医院为他换牙。

我知道纠正奶奶的行为是治标不治本,就对两个孩子下了工夫。晓柏换牙的时候,虽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疼得他龇牙咧嘴,但也着实让他感到害怕。我就针对这事进行深入挖掘,我给两个孩子开了一个小会,主题是:当你被虫咬了后。

我先让晓柏说话,让他给晓然讲讲虫牙的痛楚。晓柏特喜欢教训姐姐,显示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故意把虫牙这件事说得很邪乎。当晓然问他补牙时疼不疼时,晓柏皱着眉头,说:“疼。不过我是个男生,疼也能忍,你是女生,肯定忍不了,所以,你可别吃糖了。”

这正是我要说的话,我以为我达到目的了。晓柏经历了痛,一定不会再吃了,晓然见证了痛,一定会引以为鉴。晓柏的确是不再吃糖了,但晓然依然照吃不误。我问她,难道你不怕虫吃你吗?她说:反正晓柏都能忍,我为啥不能忍。得,弄了个适得其反。怎么办呢?

我知道,晓然性格争强好胜,最容不得别人说自己哪样不行。我故意小声说:“哎,我本来以为这晓柏控制能力差,谁知晓柏毕竟是男孩子,他能控制自己啊。”晓然一听,真是柳眉倒竖,“噗”一下就把嘴里的糖吐出来了,说道:“谁说女子不如男。”这,才是我要的。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们必须要根据孩子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方式,督促孩子进行自我管理。

◆◇◇◆◇◇◆◇◇

我特喜欢周美光的女儿,周平的侄女巧巧,仅仅十岁,巧巧的女工就超越了我所有会手工活儿的女性亲属。盘扣、缝扣眼,做装饰,做什么像什么。晓然嫉妒得要命,但就是学不会,回家就抱怨说我基因不好。

我辩解道:“你姑姑的基因也没有好到哪去啊,上次,我让她帮我缝个袖口,她都把针线缝到外面来了,我同事看到了,都笑我拙。”晓然想想,也是,周美光的家务实在不敢恭维。她感到不解,又不想解释,就说:“没办法,巧巧是天赋,天赋所在,没得可比。”

我想了想,说:“巧巧的确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我感觉,这与她从小就自己照顾自己有关。巧巧三岁,就自己拿针缝裤子。你们都十岁了,我还不敢让你们动针呢。”

没错,都说拙妈妈带出巧孩子。周美光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却是一个生活白痴。冬天,暖气特热,她不知道可以关掉阀门;把从冰箱里的玻璃杯拿出来,直接放进滚水里,看着它炸掉……

巧巧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我们经常笑话周美光,如果孩子指望她,可能要饿死、冻死。周美光很是苦恼,努力改造自己,进步是有的,但定型的毕竟难改。所以,也只好看着女儿照顾自己了。不过现在看来,倒是歪打正着。

帮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进行自我成长,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照顾父母,可以在小事中逐渐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

我的这一双儿女,脾气正好和性别相反,晓柏脾气温和,晓然则性格暴躁,是家里的刺头,是我头疼的对象。

为了根治晓然的坏脾气,我给晓然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说,一个小男孩特喜欢发脾气,他爸爸就给了他一袋钉子,要求他发一次脾气,钉一根钉子到家里的门上。小男孩第一天钉了37根钉子,他看到门变丑了,很难过,就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刚看到这,晓然就说:“妈妈,我知道了,你说我发脾气的时候,也要往咱门上钉钉子,是不?行,你给我找来吧。”我连忙哄着她说:“乖女儿,你看完后面的故事再说。”晓然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可看的,不就是钉钉子吗?我钉还不行吗?”

我哭笑不得。看来,此路不通,只好换路。我用连环惩罚的方式,让晓柏和晓然互相监督,谁犯错,就惩罚另一个人。慢慢地,晓然就能掌控自己的脾气了。

现在,说她“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可一点儿都不夸张。

帮孩子改掉坏脾气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自己也知道那样不好,但是情绪来了,却控制不住,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在旁边提醒他,慢慢纠正他发火、骂人等不良习惯。

◆◇◇◆◇◇◆◇◇

自我管理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孩子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的意识,才能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但这自我管理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根据孩子的性格,制定有效的方法,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意识,逐步完善自我管理方法。

我想看看钟表里到底有什么——别破坏孩子的探索欲望

孩子的学习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快乐向上,积极主动,勇于探索。是探索就难免有失败。诺贝尔当年还被自己研制的炸药炸个稀里糊涂,何况不懂事的孩子呢?既然渴望家里出个诺贝尔,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探索呢?

我的同学王佳璇是自由漫画家,特别喜欢静,但她偏偏有一个顽皮捣蛋的儿子陈雅兴。雅兴的好动是出了名的,用王佳璇的话说:“自从雅兴来到我家,我家就成了事故现场。”

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你看吧,有线电视的插座变成了一个大窟窿,遥控器的按键少了至少十个,沙发坐垫去“孵”电视机的机顶盒了;精美的图书被“碎尸万段”,各种各样的玩具和笔横尸客厅;雪白的墙上五彩缤纷,线条凌乱,说城堡不像城堡,说人物也没有人物。

王佳璇苦恼不已,找来孙子兵法研读,企图找到能兵困儿子的好方法。王佳璇的第一个策略就是转移战场,她给雅兴买了一个电动小卡车,让他到楼前面的儿童玩耍区去玩。这一招还真管用,连着一个月,王佳璇的耳根都特别清净,也没有增加的保修物品。

但小雅兴慢慢厌倦了坐在小卡车里面开车的玩法,开始研究起车的零配件来。那天,王佳璇静心地画完一副小漫画后,去玩耍区接儿子和小卡车回来,她没想到,儿子是能接回来,但小卡车却只能马革裹尸了。

原来,小雅兴已经把小卡车拆散了,零部件丢得到处都是,几个小区里的孩子站在小雅兴的旁边,每人举着或大或小的零部件,看着小雅兴。王佳璇怒火冲天,但她还是忍住了,没有和儿子发脾气,而是自己一个人为小卡车“收尸”。

小孩子会通过拆一拆、敲一敲、掰一掰、扔一扔、摔一摔,来了解和认识事物。表面上是破坏,实际上,是在探索、学习和创造。所以,父母没有必要阻止他。

◆◇◇◆◇◇◆◇◇

晓然10岁时,周平带着她去天津他同学王冰家玩。晓然在王冰家里看到了一只鹰的标本,大为惊叹。我们一直生活在城市里,别说真鹰,就是喜鹊、鸽子,也很少见。晓然这样的反应本不足为奇,但这丫头淘得没边,竟然缠着王冰,非要跟着他去山里打猎。

因为王冰和周平聊天时,告诉他,自己家里有气枪,但由于政府限令,不得私藏枪支,那支枪就束之高阁了。晓然可不管什么政府命令,她仗着自己是客人,一个劲央求王冰,偏偏周平也不阻拦。王冰无法,退而求其次,决定让这疯了的爷俩看看那把气枪。

那把气枪被拿到饭桌上时,依然被裹得里三层外三层。晓然动作快,刷刷几下就把外面的布全都给拆下来了。两个大人站在旁边指指点点,解释说明着枪支上面的零部件,以及其作用。这晓然听着听着,趁人不注意,就勾动了枪栓,“砰”一声,一股青烟,人们吓坏了。

再看,王冰家的一个柜子被打了一个大窟窿,晓然看着一屋子的烟,哈哈大笑地说:“幸亏有子弹。”周平的脸都吓白了,他想都没想,上去就给了晓然一巴掌。晓然这才意识到自己有点过火了。

从天津回来后,周平对晓然实行禁足。我得知原因后,又惊又怒,连周平一起训斥了一顿,然后断了晓然的电、水、网络,让她在屋里反省,给我写检查。周平反而安慰我说:“我也后怕,但想到她居然能这样灵活,说明她的动手能力很强。就凭这,就不能限制她。”

我认真想了一下,觉得周平说得有道理,但我告诉周平,惩罚还是要继续进行,因为我必须要让她知道那是危险的,让她学会保护自己。

有些破坏考验的是家长的耐心,有些破坏检验的则是家长的神经。因为一旦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就没有人能从容对待了。关于此,父母可以警示一下,但依然不要过火限制。

◆◇◇◆◇◇◆◇◇

我的学生李天明被生活老师称为“漏嘴”,每天中午吃饭时,他的饭桌上、地上都会撒很多的饭粒,饭碗内倒是吃得很干净,但碗外面却到处都是饭粒。那天我带班,我发现他喝水的时候也充满了危险,总是撒得到处都是。

一个8岁的孩子,手的活动能力还这么差,说明他平时很少动手。果然,他的妈妈告诉我,因为他经常出错,还好乱动东西,就特别限制他,很少让他动手。我告诉李天明的妈妈,千万不要束缚孩子,否则,孩子以后会成为废人。

很少动手探索的孩子,动手能力非常弱,手眼的协调能力也差,缺乏统感训练,思维也难以活跃、集中,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

蒙台梭利说:成人大多为薪水工作,但孩子工作的目的却是为了发展自己。孩子的探索就是主要的工作,父母要放开过于扶持的双手,让孩子在自主、自由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事物。不要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来限制孩子,而要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

不要翻我的抽屉——给孩子独立空间

给孩子营造独立的空间,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必要前提。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后,会开始给物品贴标签,特别关注那些属于“我”的东西,这正是孩子的自我发展欲望。父母要能给孩子划出一个专属的角落,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感觉。

安安上一年级时,突然向父母要求给自己买一套房子,他说:“不用太大,只要我和阿姨能住就行。我知道你们能买得起,把我扔到一边去赚钱,不就是为了我幸福吗?”这一番不阴不阳的话深深刺痛了安安的妈妈。

安安妈妈决定放下生意,陪孩子几年,为此,她还辞退了阿姨,自己一个人专心带起了孩子。但安安并不领情,反而认为妈妈赶走了阿姨,和妈妈闹得不可开交。为了安慰安安,妈妈决定把储物间分给安安,做他的“书房”。

安安虽然还对阿姨念念不忘,但有了书房,暂时就忘了伤感,忙碌着收拾自己的空间。为了表示彻底独立,他给自己的小房间起名叫“安安的世界”,并在门旁写道“不经许可,外人禁入”。

但储物间没有房门,这让安安着实苦恼,他请求妈妈给自己安一个门,免得受到干扰。安安妈妈不以为然,不愿意费工夫,而且,还经常到安安屋里找东西。这可惹恼了安安,他哭诉着指责妈妈:“你最坏了,一点儿都不如阿姨。阿姨从来不乱动我的东西。”

安安的妈妈自尊心很受挫,她愤怒地质问儿子:“她是保姆,自然不敢乱动。

我是你妈,凭啥不能动?”安安才不管什么保姆、妈妈,大哭大闹,强迫妈妈给自己安装了房门。安安妈妈虽然最后就范,但总是忍不住逢人就诉苦:儿大不由娘。

孩子要求有独立的空间,并不表示孩子与成人有了疏离感,孩子只是想通过建立独立的空间,保护自己的心灵,完善自我意识。

◆◇◇◆◇◇◆◇◇

聪明反被聪明误,用在我同事何林身上再合适不过。他有一个高中生儿子何玉生,夫妻俩对这个孩子期望特别高,希望他能够考个好大学。但有一段时间,何玉生情绪特别不稳定,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何林是一名老教师,本来想通过和孩子聊天的方式,找到问题的根源,但何玉生根本就不配合,不是一声不吭,就是大发脾气。何林又不敢打骂,就改变策略,去找何玉生的老师,但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何林知道,何玉生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叫王玉喜,两人无话不谈,属于好哥们级别的同学。于是,何林就偷着把王玉喜叫出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王玉喜说说何玉生的问题。王玉喜很诚恳,但却表示无可奉告,不过,他告诉了何林一个秘密,何玉生记秘密日记。

何林如获至宝,回家后就开始在儿子房间大翻特翻。妻子不知何故,过来询问。何林就让妻子去查何玉生的电脑,他说想通过偷看聊天记录或者日记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想法。何林的妻子也是一名教师,她坚决反对,她说这样的做法可能适得其反。

何林一惊,这才发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幼稚,做教育这么多年,本来以为可以“刀枪不入”,谁知事情一到自己身上,就乱了阵脚。他长叹一声,说:“哎,这小子,怎么就这么不愿意跟咱们说话了呢?你说咱现在就只能站在旁边看着,啥忙都帮不上,真着急。”

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正在两人愁眉不展时,何玉生气喘吁吁地回来了。现在可不是放学时间,夫妻俩惊讶地看着他。他气刚喘匀,就喊道:“不要翻我抽屉,不要动我电脑。”

一句话把何林逗笑了,他说:“嗨,看来你还真有秘密,到底是什么,不能

跟爸爸说呢。爸爸急得跟什么似的,挖窟窿捣洞地想要看看你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你看,我还真上你屋翻去了,不过你妈拦住了,说你大了,有秘密是正常,我们应该尊重你的隐私。”

何玉生有点发愣,妈妈走过来拉着他的手,说:“乖儿子,爸爸只是觉得你的人生遇到了难题,想要帮助你。你如果需要,我们就在你身边,你如果不需要,我们也不会过问,不过,你要知道,无论你遇到什么,我们都永远支持你,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何玉生沉默了好长时间,才说:“爸爸妈妈,我谢谢你们这么信任我,我让你们担心了。放心吧,我会处理好我的事情的。”

尊重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就是敬重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想要独立的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

◆◇◇◆◇◇◆◇◇

我姐姐的女儿小河儿就是一个“小金豆子”,机灵透顶,我姐姐爱她,赞她,总觉得她就是最好的。可最近,姐姐开始担心小金豆子了,因为她总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地方,眼睛呆呆的,一声不吭。

每当这时,我姐姐就会大声喊“小河儿”、“小河儿”,打断她,或者给她个玩具,让她动起来。每次小河儿都很不高兴,躲开妈妈的视线,到一个角落继续发呆。我姐姐追着她问:“小河儿,怎么了?你在想什么?”小河儿有时候笑笑,不理我姐姐,有时候则生气地走开。

我姐姐以为她得了自闭症,就连忙向我咨询。我仔细了解了一下,发现没什么大的问题,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就告诉姐姐,不要大惊小怪。当孩子发呆的时候,就让她想想心事好了。

当孩子偶尔一个人静静发呆时,父母不要去打扰他,孩子需要一个精神空间,整理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

孩子的成长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他需要独立思考,需要独立行动。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给孩子独立的时间,没有任何人干扰,没有所谓的指导,只是让孩子做自己,自己塑造自己,享受属于自己的一切。

(读书笔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读书笔记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读书笔记 看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那次组内教研课校长对我的评价:“掌控欲太强,眼睛总在每个学生身上搜索,不允许任何人乱动。”当时我还据理力争,这样不好吗?说明我的眼里有全体学生,我们班的课堂常规很好,好习惯就是要从小培养,课堂上溜号不利于学习……对照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认为好的做法是多么愚蠢,用一节节“规矩”的课磨灭了孩子最珍贵的好奇心,让他们最终成为一群没有问题的人。 回首30多年的从教生涯,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致,有哪节课不是这样规规矩矩的过来的呢?那些小孩子总是叽叽喳喳地提问,很多问题跟我的教学设计毫无关联,屡次打断我的教学思路,影响了教学进度,我不得不用严厉的批评制止他们,只允许他们提“有意义”的问题,有时受时间的约束,他们只要回答问题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文章里描述的情景:课堂安静了,孩子们发现只要好好消化课堂老师讲的内容,就能拿到好分数。老师每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都能在下课铃声的前一秒钟画上完美的句号。 还记得我在设计《鹅妈妈的故事》时,课文中有几个字音容易读错,在其他班级试讲时,曾多次纠正字音,占用了很长时间。为了顺利解决这个难题,节省时间,我在教研课上直接出示了这几个字的读音,让学生反复认读,避免了在其他班级出现的状况。这个微小的环节在课后评课时校长指出来,询问我的设计意图,我如实回答,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避免错误的第一印象影响以后学习的效果。虽然是一个小的教学环节,但反映了我的教学理念,只为了课堂上的顺利,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想想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过是走走形式,短短的几分钟,还没有讨论出结果,就草草收场;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不过是让学生说老师想提示大家的字;指名朗读课文,因无法面对学生的错字、添字、丢字而大发雷霆……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去追求探究的愉悦感,而是去揣度老师心里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学会了接受,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去适应课堂,适应老师,适应教育,却没有顺应成长的一般规律,他们虽然获得了老师“好学生”的评价,但好奇心却在没有光照的角落里枯萎。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这一切我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1世纪,更需要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就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成长速度是不同的,或快或慢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节奏不同,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让每一朵鲜花在他的时间里绽放,成为一朵独特的奇葩,这样世界才精彩。 多一份爱心,用鼓励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多一份耐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做出自己的回答; 多一份尊重,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 多一份等待,让每一朵花在他的时间里绽放; 我们的课堂可以不完美, 但孩子的成长不能被牺牲,

让孩子通过失败而获得成功

让孩子通过失败而获得成功 有些事情就是要让孩子去尝试,不尝试永远都不会,什么事都有个第一次。没有什么事情是“等长大自然就会做了的”都是要进行锻炼的。您可能为了不让孩子受苦,或者为了让孩子有时间学习,或者是认为孩子根本做不了什么而不让孩子做事。 但是这样孩子就是去了锻炼的机会,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害怕孩子失败而不让孩子做的话,那么孩子是不会成长的。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那些力不能及的事也总是跃跃欲试。但是不少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却不当一回事。在父母看来,以他的年龄,他能做好一顿饭吗?能让他自己到楼下的超市买酸奶吗?一个人去上学,要被人拐走了怎么办? 对于英国的家长而言,他们可不这么想。麦克夫妇10岁的儿子查理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在中国,这些东西可能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也未必了解。国内的家长都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何况孩子还小呢,于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笑置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等他再大一些才让他尝试。

查理还在两岁的时候,就对洗碗发生了兴趣。他的父亲让查理尝试了洗碗。查理不仅把自己浑身弄湿还打碎了碗。当查理沮丧地哭起来后,麦克自己系好围裙,给查理示范如何把碗洗干净抹干。查理就这样学会了洗碗。麦克的想法非常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一种人生态度。” 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有失败的机会,才能够让孩子有成功的机会。总是让孩子规避危险的事情,那么孩子就总是被这些事情威胁着。只有让孩子学会克服危险才能够让他坦然面对,也能够让家长更加放心。有正确的方法,加上适当的锻炼孩子今后总是会成功的。

让孩子感受和创造美

让孩子感受和创造美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幼儿“感受和发现美”,以及“表现和创造美”。 《指南》的“艺术领域”中还对我们教师提出要求:“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布置环境、美化生活。”教室里的环境布置能开拓孩子的思维,一定要重视教室环境。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布置教室、美化教室,让孩子们成为教室里的主人! 《指南》中强调“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为追求‘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我的理解是: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能用语言大胆地表达出来,孩子们的创作是浅层次的,不能对孩子要求过多。想要提高孩子的绘画基础,不一定要教师施加给他,我想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绘画读本,画一画自己喜欢的人物、小动物和植物。这是他自发的一种对于美的理解,孩子会有一种亲身体验:这本书上画的东西是我喜欢的美的东西。这样,既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作品,又让孩子有能力去创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幼儿不断去实践,去探索。对幼儿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兴趣培养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前提。由于幼儿的兴趣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他们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

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

幼儿绘画,是幼儿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幼儿绘画是幼儿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幼儿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在现代,以注重情感、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我国着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让我们多给幼儿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画画,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教师在积极有效的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象,表达自己认识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以及受传统美术教育长期影响,但又有新的教育思想冲击下的现代幼儿绘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绑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真正地放手让幼儿自己去画画,让幼儿去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兴趣和愿望。 一、传统美术教育中解放自己,放手让幼儿自己画画 传统的美术教育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 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 在培养目标方面,幼儿美术教育出现了误区。教师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就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幼儿整体素质(情感、智力、审美心理素质等)培养。 在教育内容方面,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或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幼儿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班级里,一个幼儿园里,甚至是在儿童作品展览会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的形象。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读后感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读后感 泖港学校冯艳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物体都有它自身的特性。“让黄瓜成为黄瓜,让茄子成为茄子,让辣椒成为辣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理应敬畏并尊重生命的自由和成长,灌溉信念,而不设计方式。同理,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乃是最健康、最完美的教育生态。”这是《中国教师报》2009年6月24日《教师论坛》上的《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一段话,我反复地品读,真是一语道破真谛!在教育的常态中,我们往往不顾孩子的真实需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演绎现代版的拔苗助长却浑然不觉。 在暑期培训中,我认真阅读了《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篇文章,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明白在平时看来的捣蛋和顽皮的行为,谁知是孩子的天性?我明白了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职责。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让孩子迷失自我,帮助孩子来认识自己。 其次,给孩子的空间和时间,留住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会引领着孩子们去寻找新知,探索新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不是帮助他们来选择人生,而是尊重生命的发展选择,因为那是孩子的人生。 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中我们忘了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我们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却一次次制止孩子发言的欲望,还美其名曰:老师说话请小朋友不要打断,有什么话等老师说完了再说。老师说完了,孩子也忘了要说什么了。在游戏中,我们反复强调孩子不能奔跑,注意安全,却忘记了奔跑是孩子的天性,奔跑让孩子感受快乐;更忘记了其实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奔跑中的自我保护。午餐活动,我们指责孩子狼吞虎咽,掉菜剩饭,却不知孩子内心的真实动机,他只是想第一个吃完后能牵着老师的手去散步,近距离感受和老师亲密接触的温暖。午休期间,调皮的孩子叽叽喳喳,老师反复叮嘱却无济于事。而当老师悄悄坐过去,轻轻的拍拍,耐心的抚摸,送上鼓励表扬的微笑,孩子便满足的甜甜入睡。 福禄培尔曾说过:儿童好比花木,教师如同园丁,学校就是儿童自由活动的园地,教师要向园丁一样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由此,想起满园红是红,绿是绿的蔬菜朝气蓬勃的景象,我想起70多岁的爷爷伺养蔬菜的虔诚与挚着;想起他劳累耕种后坐在菜畦旁抽着烟怡然自得的神情,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 (1) 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爱? (3)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6) 某家长的经历 (13)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 编者语:家长可以以身作则,适当引导,鼓励孩子从整理书包等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起孩子的自理能力。 对于大多数城市家庭来说,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与独生子女自理自立能力下降的矛盾,已越来越成为家长伤神、学校重视、乃至社会关注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当然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毫无例外地体现着。 为努力提高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多年来,我们从书本、专家讲座、学校老师等各方面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并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摸索实践相应的教育手段,经过孩子、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从一个穿衣吃饭都要爸爸妈妈协助的幼儿,逐渐成长为能自己照顾生活起居,放学能自己挤公交车回家,能自己安排学习娱乐,能自己选学课外科目等,平时还能积极协助家长做一些诸如洗碗、拖地、收拾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自理自立能力提高明显。对此,我们的体会和做法主要有: 一、从小树立孩子自理自立的观念,家长也要以身作则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的价值取向、工作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往往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孩子一上小学,我们就借着庆祝他“长大”、入学的机会,向他灌输独立、自立的观念,让他记住并体会一句话:“吃自己饭,流自己汗,自己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而作为家长,尽管双方父母都能够而且也很想帮助带孩子、做家务,但我们从来都坚持自力更生,即便自己辛苦点,也不把孩子推给老人去带。这样,既让老人能轻松安度晚年,又能减少孩子被宠爱甚至溺爱的机会,还能对其自理自立能力进行言传身教,可谓一举多得。于是,孩子的“靠山”没了,“后路”断了,依赖性自然也就少了。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观察背景:赵世博小朋友是我们班能力稍弱的孩子。做事情比较慢,自理能力较弱,午睡起床穿衣服的速度非常慢。有时候脱衣服 也比较懒,不愿意自己动手,经常在床上躺着等待别人的帮忙。另 外妈妈爱给他穿很紧的牛仔裤,不利于他穿脱。加上平时比较宠爱、娇惯,造成了孩子懒惰、做事情磨蹭的一些行为。现在的孩子大多 是独生子女,依赖性比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多事情都由爷爷 奶奶、爸爸妈妈代替。所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对孩子的成长 乃至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观察实录:今天下午起床音乐已经响了,小朋友们纷纷从睡梦中醒来,开始穿衣服。过了一会小朋友们大都 已经穿好,从午睡房走出来。只见赵世博小朋友还坐在床上发呆, 裤子摆在面前动都没动一下。这时候就有小朋友说:“老师,赵世 博怎么还没起来啊!他怎么那么慢!”我便对赵世博说:“赵世博,快一点!小朋友马上就要吃点心了!”过了有一会,梳头的小朋友 都已经回座位了,只见赵世博裤子还没有翻过来,在那磨蹭半天。 我对赵世博说:“我数到3,如果你还没有从午睡房里面出来,你 的点心就没有了。”说完,他才开始穿裤子、衣服。实施措施与效果:对于赵世博的行为,我采用了说服教育。吃完点心后,我把赵 世博喊到我这里,对他说:“为什么你每天穿衣服那么慢?每次都 是你最后一个从午睡房里面出来,别的小朋友都开始吃点心了,你 的衣服还没有穿好。”赵世博看看我,不说话。后来我又对他说:“脱衣服的时候不要总是让小朋友帮你,你要先自己试试。明天你 和其他小朋友比赛,如果你的速度比别人快,我就给你的小苹果上 面贴一个小星星,好不好?”赵世博点了点头。现在多数家庭都是 独生子女,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做不好,磨蹭,而且不相信孩子,很多事情都插手帮他们。其实,这并不是在爱孩子,长期下去会造 成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重,越来越懒惰,自理能力也就越来越差, 总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就永远没有动手的机会,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做为老师,我想说:“不要剥夺孩子的动手机会,现在的磨练 是对他们的成长的负责。”家长有效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不一

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不一样的卡梅拉》读后感 陶秀贞 鸡一定得下蛋吗?每个人都知道,鸡就是应该下蛋,不下蛋怎么能行呢!可是真的就有一只叫做卡梅拉的小鸡反对下蛋,认为下蛋是最最无聊的事儿,她觉得生活中应该有更好玩的事儿可做……这只小鸡就是童书“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的主人公。 卡梅拉个性十足,与众不同,有着丰富的幻想能力和冒险精神。作为一只柔弱的小母鸡,卡梅拉从小就不甘平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并且勇敢地付诸行动,追求梦想。因为无法抵挡想看海的强烈愿望,卡梅拉带着满腔热情深夜独自离开家,展开了一只小鸡的海上探险之旅……在海的另一边,她爱上了火鸡男孩皮迪克,并且把他带回了家,生下了他们的两个孩子,哥哥卡梅利多与妹妹卡门。孩子们又完全继承了妈妈的与众不同,好玩的故事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生活中肯定还有比睡觉更好玩的事情!”大小卡梅拉们一直都抱有这样的信念。他们执著地追求那些种群中认为不可想象的事情。去看大海、去摘星星、去追回逃逸的太阳……一路上处处坎坷、历经艰难,但总是逢凶化吉、化险为夷。最后还能收获超乎想象的回报和异乎寻常的果实。 就是这样一套充满想象色彩、洋溢着快乐音符的童话故事集——《不一样的卡梅拉》带我重温多彩的童年,提醒着已经变为孩子他娘,为人师表的自己:每个人在他小孩子的时候都是一只充满梦想的小鸡卡梅拉,可是有一天她也会忽略她小小的孩子想要去摘星星的心愿,有一天也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小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可是长久以来,提起学生,我们似乎最关心的只有学习,看待一个孩子成长进步,往往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也是成绩、分数。在“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的“真理”之下,如果一个学生不学习,就是犯了天大的错误,就应该挨打挨骂,接受批评。当我们以一个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向孩子们喋喋不休“学习、学习再学习……”时,可曾听到来自孩子们的心声“学习,学习,生活中应该还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事!” 故事中的卡梅拉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愉快成长的,收获着平等、尊重、友爱、合作、责任与勇敢。卡梅拉们身上有孩子自己的影子,卡梅拉们始终是快活的,我觉得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快乐的孩子是满怀梦想的。托尔斯泰说:“孩子的心灵成长更需要有美好的梦想。梦想是孩子心灵成长的财富。孩子的梦想有着她自有的韵律和节奏,自有内在的成长和成熟。”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都是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慢慢长大。“我想去看海”、“我想有颗星星”、“我想有个弟弟”……这些梦想虽然可能过于简单和微小,但都一样令人尊敬,梦想从来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是萌芽于孩子心灵深处,为梦想的奋斗就是无比快乐的,执著于梦想的实现,心灵就会长出隐形的翅膀,快乐的翅膀。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只会在徘徊孤单中更加坚强,绝不放弃。不管生命的尽头是戏剧还是悲剧,无怨无悔的人生体验,构成了生命的真实与精彩。 …… 快乐的孩子是伟大的。快乐的孩子心灵洒满阳光,同时他会把阳光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卡梅拉们身边有亲爱的父母、独具魅力的爱人、可爱的小妹妹、渊博的师长、亲密的

习惯的名言: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于习惯的名言: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巴金 篇一 : 关于习惯的名言: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巴金 1、习闲成懒,习懒成病。——颜之推 2、让每1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 3、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欧里庇德斯 4、1个钉子挤掉另1个钉子,习惯要由习惯来取代。——伊拉斯谟 5、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奥维德 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7、拴惯了的狗,不能带去打猎。——柯尔克孜族 8、在克服恶习上,迟做总比不做强。——利德益特 9、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巴金 10、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11、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亚里士多德 1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但丁 13、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1种做好事的习惯。 ——Aristotle 14、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自己。——奥斯特洛夫斯基 15、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 16、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王尔德 17、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萧伯纳 18、坏习惯像饼子,碎了比保存起来好。——英国 19、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佩利

20、当你开始依照习惯行事,你的进取精神就会因此而丧失。——乌纳穆诺 21、思想行为习惯,这就是人生的规律。——特赖因 2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3、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爱比克泰德 24、根深蒂固的恶习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玉外纳 25、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26、许多富有创见的人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被习惯思维引入歧途。——济慈 27、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莎士比亚 28、1个人如果每年根除1种恶习,那么他用不了多久就成为 十全十美的人。——坎普滕的托马斯 29、大事使我们惊讶,小事使我们沮丧,久而久之,我们对这二者都会习以为常。——拉布吕耶尔 30、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 31、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英国作家萨克雷 32、播种1个行动,你会收获1个习惯;播种1个习惯,你会收获1个个性;播种1个个性,你会收获1个命运。——普德曼 33、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马斯洛 34、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但是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洛克

【推荐】《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共2篇)

《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 (共2篇) 第1篇:《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 《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 小班的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还是很强,孩子们刚刚离开父母的照看,离开爷爷奶奶的疼爱,以前家长帮孩子做的很多小事情都要老师来帮助他们弄好,比如系鞋带、穿衣服,梳理头发……特别是每天午睡之后,总是有一大群孩子等着老师一个一个帮他们整理。有时候,心里偶尔也会有点心烦意乱,但是看到孩子那一张张可爱的样子,我又会耐心的一个一个帮他们整理好好。但是往深处想想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本来就很差,如果一味这样迁就照顾下去,孩子的自理能力怎么能提高呢?怎么办呢? 有一次,我生病了。森睡起来后,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坐在床上等着我帮他们穿衣服,萌萌看到我难受的样子,她就自己懂事的穿了起来,还一边说着“我自己会穿衣服!”过了一会,又有几个孩子也跟着穿了起来:“我也会穿!”虽然他们穿的歪歪斜斜的,扣子扣错了,裤子穿反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穿的`。我猛然发现,这些事情他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那么,我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于是,我便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老师生病了,头很痛,没有力气,医生说要过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好,,老师不能帮你们穿衣服了,你们自己穿衣服好不好?”很多数孩子都答应了,可是还有不会穿的孩子。于是,我说:“可以让别的小朋友帮帮你。”我一边叫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帮忙,一边告诉他们回家后

让妈妈教他们,自己也多练习练习,孩子们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终于全部穿好了衣服,这个时候我只需要帮他们整理一下就可以了。望着一张张通红的小脸,我心里感到了欣慰。 利用这个时机,午睡前我也鼓励幼儿自己脱衣服,我先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孩子可以让你的好朋友帮你拉拉袖子,拉拉裤脚,等会我来检查,看看哪个小朋友能够很快的钻进被子。看到孩子们忙成一团的样子,我开心的笑了。 经过这件小事,长时间困扰着我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对于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见解,我们越帮他们,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就越强,以后可能会惯成老师不帮忙,我们就等着老师,自己不愿动手的恶习。有时候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自己事情自己做,也不失为一很好的教育方式。 第2篇:《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 除了这篇《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想要看看其他相关范文,请点击更多《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学校让孩子自己动手栽种植物种子的心得体会 如今,城市的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并不多,他们住在水泥“森林”里,对土地、动植物的感情十分疏远。而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学校安排的自己动手栽种植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让孩子亲自照料它们,孩子从中收获了不少东西:学会有关植物的知识一颗黑黑的种子埋进土里,隔些日子,绿油油的苗儿就钻了出来,她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

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学习了《人民教育》13年1月刊发的冀晓萍的《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每个人的珍贵在于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中国教育要想实现新的突破,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珍重这种独特性,让孩子成为自己。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总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发展,分数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已决定了老师的一切。《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让我们认识自己,让孩子做回自己 要让学生成为自己,做回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要从思想深处、观念源头明白孩子是一个无型的个体,不能让教师自身成为一名雕刻师,变孩子的无型为有型。教师只能让孩子知道塑造的“方向”,给予孩子无限自由的空间任其捏塑。也许孩子的发展不尽如我们所想。但是,只要我们为其掌好舵、为其扬起帆,他们终究会有到达彼岸的那一刻,或许这才能让孩子在远航的途中收获意外的惊喜。让教师自己成为一名欣赏者,而不是用“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结果对每一个人固然重要,但是,创造的过程才是孩子成长真正过程。让他们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有一条属于自己而别人从未走过的成功之路,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二、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个人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儿童的好奇心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但这种好奇是珍贵而不稳定的。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好比是让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失去灵气和灵性,这样的教育就如同一个隐形的杀手、如同给孩子喂食慢性毒药。教师要善于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挖掘孩子的创造力。现状中是很难的,教师要有教学成绩,首先必须培养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好的教学成绩,他就会身败名裂,就会被斥责为“误人子弟”。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其重要性,只有抱着一切为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未来,宠辱不惊,将个人名利置之度外,才会产生实现过程的行动,才会有留住

让孩子自己去创造

让孩子自己去创造 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近几年来,我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创造性思维训练,从目标上更加突出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去创造音乐的实验方法。奥尔夫教学法追求的是人性中自然、原本的东西,注重人对音乐的基本感受,通过亲身的参与来自然的获得而不是依靠复杂的理论。奥尔夫教学法更加全面地、具体地体现着音乐素质教育的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正是抓住了“小时候”这一大好时机,养成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因此,我注重改变孩子单一盲从的模仿,培养孩子自己参与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的前提下,让他们创造自己的音乐。 一、让节奏引领幼儿进入音乐的大门 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节奏,节奏是最有魅力的音乐语言。因为是节奏把音乐、舞蹈、语言等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的音乐必须结合语言的节奏。因此,我在为小班幼儿设计活动时选用了简单的4/4拍节奏型来做自我介绍。如:边拍手边说我叫×××,并引导幼儿随着节奏挨个介绍自己的名字。没想到幼儿非常感兴趣,而且注意力也很集中,当轮到自己说时脸上的表情还有点不好意思呢。虽然,在一开始时,幼儿还接的不那么好,有的节奏也不

合拍,但在熟悉了之后,他们的反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在教师的启发下内容上也更加丰富了。如:“我喜欢什么”、“我爱吃什么”、“我的朋友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体验到节奏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享受。当幼儿对节奏有了的初步的兴趣之后,我就引导幼儿来感受和发现节奏是有变化的。在《快乐的一家人》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情境,请来大班的幼儿用道具扮演家中各人走路的节奏,并请幼儿说一说家人的脚步声一样吗?不同在哪里?由于幼儿本身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很快就能说出快、慢、不快不慢。在这一探索节奏变化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当幼儿戴上头饰亲身感受和体验节奏的变化时,他们的积极性是那么的高。一边要注意听鼓点的变化,一边还要来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不同的走路姿势和节奏,他们好像乐在其中。生活中的模仿是为了更好的再创造。在这次活动以后,幼儿又通过自己的眼睛把新的发现与大家来分享。有的说:火车出站的节奏是越来越快的,进站是从快到慢的。还有的说:乌龟妈妈爬得慢,乌龟宝宝爬得快。我听到以后非常高兴,并把他们的想法设计到活动中去,让幼儿听着音乐自己来表现。当幼儿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储备之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我就把他们平时无意中讲出来的有节奏的语言记下来,让其他孩子模仿;让他们尝试拍出自然界的声音,如刮风声、下雨声、小鸟叫声等等,启发他们用各种不同的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探索各种乐器,感知不同音色,让幼儿学习各种乐器的敲击方法。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

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前几天老师说让写篇育儿心得,说实话心里有点忐忑,因为这方面我们确实做的还很不够。好在成功的经验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下面就说一说我近五年来的育儿心得。 接纳孩子 这句话出自小巫。可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成年的我们,性格已经基本定型,每天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工作、生活的压力已经让我们疲惫不堪,所以回到家,就算是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孩子,有时难免也会失去耐心。对于孩子的教育学习,我们更是诚惶诚恐,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一到周末,就领着孩子转战在各兴趣班里;无视孩子其他方面的爱好和美好,目光总是习惯性地盯在他“不如”别人的地方,习惯性地陷入自身以外的比较。其实,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不一样,为什么一定要去参照别人的生活呢?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创造他的学习条件,告诉给孩子,人活着的标准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尽可能以他自己的真实感受为标准,相信事情会变得简单很多。 我的闺女凯馨,在别人看来或许不那么优秀,但在我眼里,她却是那样充满艺术气息,是最有特点的那一个。虽然英语课上不那么活跃,却不妨碍她在家里摇头晃脑地自己瞎编“英文”歌;大字不识几个,却不妨碍她对阅读的浓厚兴趣;跟同龄孩子相比动作稍显笨拙,却不影响她对音乐舞蹈的热爱和投入。画画不见得特别好,却绝对原

创,爱美的她“设计”出来的公主服饰也很不一样,有范儿。爱她就如她所是,并非如自己所想。孩子是否内心平静、幸福、喜悦,是否内心强大,不依赖外界的评判来获得价值感和荣誉感,才是我对孩子关注的重点。我希望女儿能在一个爱与自由的氛围下发展成为她自己的主人。 善待孩子的逆反期 三到四岁,随着女儿第一个逆反期的到来,我们也陷入迷茫。特别是有段时间,当她动辄一天几次躺在地上耍赖大哭,一哭就几十分钟,无论怎样劝阻都不听,加上来自孩爸方面的指责,心里真是难受极了。我奇怪她小小的身体里哪来那么大能量跟大人如此对抗,打过,骂过,完了之后又后悔,跟先生也经常为这事争吵,结果使矛盾升级,孩子问题又演变成家庭问题。而女儿也是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对付爸妈上,而忽略了自己其它方面的发展。那段时间,她知道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扣字眼,学会了狡辩,体会到了伤心难过和愤怒委屈。有句话说的好,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问题,那只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确实,当时自己的身体不太好,经常失眠,老觉得精力不够用,我想这是造成宝宝逆反期表现突出的主因之一,否则她的逆反期不会拖得那么久。所以这里想提醒一下年龄还小的爸妈,特别是妈妈们,善待宝宝,善待自己,如果你希望宝贝好,就请先照顾好自己,只有自己的身体健康,宝贝才会成长得更加快乐自信。妈妈是没有资格生病的。 这里想特别提下女儿晚睡的事,因为这是至今仍让我很纠结的事。

让孩子自己解决和小伙伴之间的矛盾

栏目:育儿之道字数:4700 预计版面:6 引文:在《父与子》上有一幅漫画:两个孩子不知道因为什么扭打在一起,两个爸爸闻声赶来,把孩子拉开。当爸爸又争得面红耳赤,大打出手时,两个孩子却跟没事人一样又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玩上了。 孩子间的冲突在所难免,爸爸妈妈,就请给孩子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吧! (大标题)给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 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发生冲突是很平常的事情。“××抢我的小汽车”、“××把我搭的房子推到了”、“××打我”、“××不跟我玩”,许多诸如此类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让爸爸妈妈头疼不已,一不小心,小家伙儿们就像小公鸡一样斗起来了,弄得大人们紧张兮兮的。 (tips)冲突,一般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 为什么孩子在一起就不能好好玩,为什么冲突不断呢?心理学认为,这是由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3~6岁的孩子还比较自我中心,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意愿,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不能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另外,幼儿的社交经验少,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明明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遭到误解也不知道怎样辩白。幼儿间冲突大多数都是对事不对人的,并且他们也不会为此而记仇。爸爸妈妈们,如果你的宝宝开始跟小伙伴发生冲突了,不必紧张,这是每个孩子都必然经历的阶段,是他们成长的方式。 (一级标题)孩子在同伴冲突中学会交往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的礼物, 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 长智力……”冲突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对其融入社会生活有着独特的价值。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我听过了,我忘了;我看过了,我知道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即使孩子没有很好地解决冲突、亲历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积累。当面临孩子之间的冲突时,父母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考虑尽快地结束冲突。分享、等待、轮流等价值观,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吵吵闹闹中学习来的。 (二级标题)同伴冲突将帮助幼儿去除自我中心 明明和亮亮各自用积木搭房子,可是积木有限,他们谁也搭不成一个完整的房子。为了

《让孩子创造自己》读后感

《让孩子创造自己》读后感 暑假我们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感悟《让孩子创造自己》这本书,感觉自己受教颇多。 这本书从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陪伴比供养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播种美好才能收获美好、第一并不重要、真正的教育在与唤醒、父母成长了,孩子才能成长、家校共育,实现完美教育,这八个方面对教师、学生、及家长在教育、阅读、人生方面进行点点滴滴的指导。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是在于唤醒,反思自我。对未来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明确的方法与动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统编教材的落实,我们越来越能发现阅读成为了孩子们学习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更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朱教授提到:人生围绕着童年展开,孩子在童年阶段看到的事务、积累的经验是他进入成人世界最重要的基石。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在童年的时候通过阅读真、善、美的东西来让孩子们感知真善美,从而使其心灵中充满真善美,只有这样当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他的世界才会充满真善美,对社会和生活充满热爱,他才能成为积极向上的真正强者。

而阅读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一些耳熟能详的童谣、童话、故事等等也是孩子们培养兴趣的精神养料。童谣具有音乐性、韵律性,语言富有张力,内容明了易懂,适合儿童传唱。儿童在传唱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陶冶性情,为后期阅读奠定基础,为童年提供精神养料。与童谣不同,童话帮助儿童宣泄情感、孕育希望、形成智慧,他是童年的粮食。像《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美好与憧憬,同时这些经典的童话故事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为每个人童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童年时一些有趣的故事,在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的同时,也不断缔造着他们童年的幸福。所以我们的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要关注孩子们内心的需求,而不应该一味地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精神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鉴于此,我觉得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与学习中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对于还无法进行独立阅读的幼儿,我们有必要将一些身边传统的童谣、儿歌、或者故事唱或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小体会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为以后的文字阅读提供基础,创造兴趣。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帮助孩子们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体会童年的幸福,让孩子创造自己!

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显微镜观测标本片

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显微镜观测标本片 一、准备清洁的载玻片 新载玻片可以先用3%-5%盐酸溶液泡,然后蒸馏水水洗,晾干备用;旧载玻片放1000MG/L84消毒液浸泡24小时,再于肥皂液里煮沸30分钟,然后蒸馏水水洗,晾干备用。 二、制作标本 1.看乳汁: 就是各种奶液。用吸管吸奶液一滴于载玻片上涂布均匀,用显微镜看,可以比较一下脂肪细胞的大小、密度(可以根据脂肪细胞的稠稀判断奶里加了多少水---前提是混匀奶水,吸取相同容量的,涂布一样大小和厚度的膜来观看);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不同厂家、不同品牌间的奶液脂肪细胞的密度,看看哪家的好!看看不同动物的奶液的脂肪细胞的颜色、大小,很好玩的! 2.看血液:还可以到医院找些抗凝试管,注入不同动物的血液,看看他们的细胞差别! 3.看面糊糊:就是在水里撒一点面粉,可以是玉米面、红薯面;90面、85面、75面的淀粉颗粒的不同,再到中药房买些碘,配成2%水溶液,在载玻片的面糊糊里滴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慢慢变成紫色或蓝色的过程,体味一下课文里鲁迅先生处理方志敏书信中那熟悉的过程!做给孩子看看,给他(她)些启发教育; 4.切片洋葱皮(也有叫皮牙子的)用2%碘液沁一下,非常好玩!如果在药店买到紫药水用来染洋葱皮效果是最理想的!

5.如果自己嗓子痛,有痰,可以把痰液涂成薄片,干燥后(这是简单的脱水过程),在火焰上过2-3次(就是烤有痰液载玻片的背面,以薄片温热到不烫手的温度为好大约60-80摄氏度吧),这个过程叫固定,但是凡是能烤黑或烤黄载玻片的火焰不行,最好是酒精灯,煤油灯、某些气体打火机、汽油打火机火柴都不行。然后用紫药水染1-10分钟,(视涂片的厚度、里面细胞的多少染色时间不定,)流水轻轻洗,干燥后用10倍物镜观看!::42:: 很好玩的,但是一定把药水、染色液放在小孩子摸不到的地方,做实验,一定要家长看着,自己摸熟方法后再教给孩子!防止发生意外!

专题讲座《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听后感

专题讲座《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听 后感 教育的功能不是塑造,而是发现、唤醒和帮助,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实现梦想。学生有个体差异,因此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的姿态飞翔。 教学如同做饭,教师要能做出口味不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学生如同品菜评委,哪道菜好吃,哪道菜适合学生的口味,只有品尝者自己知道,哪道菜前面排队的人数多,说明这些学生喜欢这道菜。老师的教学也一样,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自然而然会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感兴趣,他们一定会主动学好这门学科。 听完北京十一学校刘艳萍校长的专题讲座《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感触特别深刻,餐饮业从“配餐”到“自选”,给人们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变被动为主动,人们真正体验到自选的乐趣,学校的课程表可以从“学校课程表”到“学生课程表”,从公用课程表变成了个性化课程表,让学生尽情的学自己喜欢的课程,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张扬。 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悦之印、和悦之音、和悦之浆、和悦之影、和悦之弦、和悦之韵等等,每周四下午,同学们可以到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学习,在和悦之印中设计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通过3D打印机实现图片到实物的转化,在和悦之浆中,会把卫生纸和白乳胶制成原料,加入自己喜欢的颜料,完成自己的创作,一幅幅五彩缤纷的作品凝聚了孩子们的心血,看到他们为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被他们的执着、专心所感动,兴趣让他们产生了无穷尽的动力,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插上多彩的翅膀。 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我们数学学科教学应该有不同凡响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把课堂搬到操场,可以把食物搬进课堂,让孩子们多动手,多体验,多表达,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听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去操场上数学课”,“老师,我想回答这个问题”,“老师,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你讲的真有意思”。听到同学们的想法,我很开心,这些三年级的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力,要想学生有更多的进步,需要老师多思考自己的教学,多想办法把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把生活实际与教材只是进行完美的融合。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做为教师应该勤学习、多思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喜欢、学习兴趣,播下种子,收获希望,通过教学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星河灿烂,只要你是恒星,就一定能够闪耀! 初看这本书就让我打了一个冷战。鲁稚说:‘差’这个词,在他面前,在任何人面前,我从来都没有说出过,我怕伤他的自尊,更怕这个词从我的口中出来,强化了别人的印象,我只能尽一切力量帮他往好的方面转化。”我努力回想,我有没有明确地或者隐晦地表示过某个孩子很差?貌似没有。那我有没有在态度或者与语气上表现出来过呢?我不确定了。感觉心在微微发颤。不知道我不经意的眼神或语气会不会给我的孩子带来伤害? 自认为我是一个好脾气的人,是一个能一视同仁的人。在内心里,我爱着每一个孩子。可是,我不是圣人,总会有些孩子让我生气、让我沮丧。我深知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有时不免又把成绩放在首位。 鲁稚的儿子鲁鲁让我想起班上很多孩子,他们都像鲁鲁一样,并不是我们所谓的“聪明”孩子,但是他们都很可爱。有的踏实努力、有

的勤劳热心、有的极富责任心 ......... 每个孩子都有耀眼的闪光点。尽管他们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但我一直坚信,他们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我确实做到了平等的关爱每一个孩子,认真发现并欣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但我也犯过错,有时候会表现出急躁、不耐烦。希望我的孩子们不要被老师不经意犯的错误影响。老师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改正,让每一个孩子在我身边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出自己的光芒。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最重要的是做个好人 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让孩子们学会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他们学会做人。缺乏道德修养的人,传授给他再多知识,也只是在培养“高智商罪犯”。而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即使学识浅薄,也一定会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贡献。 经常有人问我:“上了这么多年学,学了这么好的专业,最后去教小学了,你亏不亏?”在别人眼中,教小学就跟玩似的,没什么技术含量,可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其位,我才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去年,我在咼中实习过一年,发现有很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今年接手了一年级才发现,原来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的。六七岁的孩子,最应该天真烂漫的年龄,可是有些孩子总让我心疼、心酸。而几乎所有问题都源自于家庭问题。生长在一个不和谐甚至支离破碎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形成自闭、自卑或者仇视社会的极端性格。我只能用更多地耐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