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血液透析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血液透析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与管理

理与件理护不良事的分类管一、安全 医院的服务对象是人,并且是病人,病人带着痛苦来到我们的服务场所医院,他们希望在解除痛苦的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基本要同时保证生命安全。安全是病人基本需要之一,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更是护理质量监控和管理的核心目标。求, (一)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中国医院协会为了响应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患者安全世纪倡导安全是 21 WHO 在全球的重要举措 联盟的号召,启动了患者安全行动,并提出了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 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2. 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4. 提高用药安全。5. 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6.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7. 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8. 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9.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10. (二)病例 1. 输液床号错误 床+4 护士要给病人解释、某责任护士发现实习学生将 31 床患者的液体错给 +4 床患者输上了。换液。,静脉点滴的药物除了 + + 药物为 5% 葡萄糖骨肽 320mg, 31 床的药物为 5% 葡萄糖骨肽 240mg块钱。 1000 骨肽的剂量不一样外,其他都一样。结果赔了对方 药物剂量错误2. 维持泵入”, ivgtt 医生于下班前开具次日化疗医嘱,书面:“ % 氯化钠 250ml+ 依托泊苷,24h 后 250ml+ 电脑:“ % 氯化钠依托泊苷, ivgtt ”。药房发药 40ml 支),配药并使用 8 支(被发现。次日治疗班, T 班,进行处理,此时已经使用了近两个小时,这个过程经过了电脑班,药房、班、责任护士等,均未发现。 A3 A2 班, 3. 输血血型错误(及时发现) 得到血库通知:医嘱输 O 型浓缩红细胞。执行:型,回查过程中,双人床旁核对并得知患者血型为 B 型。患者血型鉴定有误,重抽血复查证实为 B 4. 压脉带未及时抽离事件 点,责任护士为患者先留置针静脉输液,但输液后,没有7 月 13 号, 16 点 45 分,患者入院。17 发现患者输液不及时撤离压脉带。17 点 15 分,高年资护士巡视病房时,输液操作完毕十五分钟后, 30 畅,右上肢末梢皮肤发红,出现微紫,立即查看,点即予松下。17 发现患者右上肢还扎着压脉带,遵医嘱给予红外线仪照射,并加强肢体运动, 14 月号经过处理以后,患者右上肢的皮肤渐渐好转。7 点,交接班时,患者右上肢无异常。8 5. 输液方法错误 泵本应执行: 12h 微泵泵入,ml+ 静推,依照医嘱,奥曲肽 5% 的葡萄糖 250 奥曲肽, 25mg/h,

护理不良事件汇总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 常见不良事件: 1、坠床:一侧有床挡,患者翻身时从另一侧坠床。 2、烫伤:患者喝水、理疗时被烫伤。 3、跌倒:下肢术后患者扶拐摔倒,造成肋骨骨折。 4、自杀:医生给患者拆线时,患者用医用刀片自杀,制止后,患者趁医务人员离开病房后又跳窗户自杀。 5、给药对象识别错误(输或换错液)。 6、给药剂量或方式错误(化疗药十倍剂量)、镇静药服药到口(避免药品囤积)。 7、使用过期药物。 8、管路识别错误导致液体输入错误(胃肠营养液)。 9、设备问题常常发生在急症抢救时:包括急救时不会操作医疗设备、错误操作、设备找不到或者维护不良等。 10、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 11、侵袭性操作时违反规定程序和步骤。 12、损失或丢失重要标本。 13、护患交流障碍,知情告知不足(检查前后告知)。 1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与医疗记录不一致)。 15、泄漏患者隐私。 16、抢救患者时,口头医嘱药品剂量错误。 17、医嘱临时续液,未挂治疗单,输液毕拔针返回,发现还有后续治疗。 18、药品,需要加入四支,结果掰开了八支药。 19、执行错误医嘱如(医嘱开胃复安入壶等)。 20、配液后无签名、日期、时间。 21、治疗单3组液体,签字只有2组液体后拔针。 22、头孢类药品无皮试阴性或“继用”字样。 23、输液治疗单无滴数。 24、无上级医师签字。 25、外带,NS250ml,头孢唑釫Bid,继用(无剂量)。 26、交接班清点物品,只签字,不清点。如:插线板(有登记,无实物)。 27、治疗单开vitB6入壶,输液袋上vitB6入液。 28、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29、患者站立输液。 31、女病人导尿误入阴道。 32、膀胱冲洗夹闭引流袋,冲洗完毕离开时未打开。 33、医嘱开腺苷钴铵1ml肌肉注射(实际1mg),连续注射。 34、开据医嘱入壶,执行时入液。 35、静脉留置针输液前未盐水冲管。 36、字迹不清,造成治疗单位置放错。 38、配液时将配液时间写错,与实际时间不符。 39、治疗单涂改含糊不清,剂量有误。 40、静脉液体外渗外漏。 41、住院患者病历记录对头孢类过敏,出院带药头孢类口服。

护理不良事件成因报告

2016年度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报告 2016年度全院所有护理单元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共305例,现在对全院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进行跟踪反馈。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6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汇总情况图表1 2016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情况

图表2 2016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占比情况 从图表1,2可以看出,2016年各部门上报的共305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前四位是不良治疗、其他、意外事件、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及皮肤护理不良事件,其中跌倒/坠床发生21例,占意外事件的%;新。%例,共占皮肤护理不良事件的5例,带入压疮发生5生压疮发生 根据统计本年度的护理不良事件较上年度上升了%,上报率大幅上升。(2015年度共上报不良事件77例,2016年度为305例。2015年上报少原因,只上报I、II级,且对漏报、瞒报审核不严。) 图表3 2015年与2016年度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环比情况 图表4 2015年与2016年度负性指标环比情况 从图表3可以看出:2016年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大幅增长,从图表4可以看出:2016年度跌倒/坠床事件与管道脱出事件与2015 年环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带入压疮及新生压疮呈下降趋势。 二、2016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特点 图表5 2016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日期占比情况 图表6 2016年度24小时内发生例数情况 从图表5,6可以看出:本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特点,一周内,

以周一、周五为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日,分别为16%和23%;而在24小时内,发生不良事件的高峰为:8:00,11:00,15:00左右,共发生104例不良事件,为高发段,占全年24小时不良事件发生的%。 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人员工作年限特点2016三、. 图表7 2016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人员能级分布情况 从图表7可以看出:本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人员分布特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人员主要以N2级护士为主,N2级护士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占42%,其次N1级、N3级护士也是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四、2016年度主要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一)不良治疗主要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图表8 2016年不良治疗发生原因 不良治疗根因分析.

血液透析室工作计划

2016年透析室工作计划 2016年血透室要围绕医院的发展规划,以陈院长工作动员报告为指导,以“舒馨医院,患者满意,员工幸福”为目标,不断完善绩效考核运行机制,狠抓医疗核心制度、“六个三”管理准则、“五条自问自责”落实,狠抓医德医风建设,依法执业、依规做事,践行和弘扬医院核心文化,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积极投入医院等级复审工作,使我们的工作质量保障,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提供的医疗服务成本效果最优。根据本科室的工作特点,本着以病人为中心,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动力,以为人民服务的卫生事业发展理念,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医疗质量提高。 1、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医疗、护理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流程,落实各岗位职责,逐步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职责明确化、技术规范化、并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2、加强质量控制。科内成立医疗、护理质控小组,熟悉和掌握透析室的质量考评标准,各项工作月初由主任、护士长制订质控计划,质控员按计划进行自查,按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录,总结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3、积极上报科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科内要进行分析,评价,提出防范措施,以利今后工作。 4、重视医疗、护理安全教育,每月组织学习血透室安全教育知

识,时刻敲警钟。 二、贴心周到的为群众服务,使患者满意。 1、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 2、每月由专人组织召开工休座谈会,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有效改善血透室的就诊环境及工作作风,了解患者的病情动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加强院内感染管理,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1、每月定期监测透析用水和透析液质量,每季度定期监测透析用水透析液的内毒素。每周检测透析用水的硬度、余氯。所有监测结果均做好记录,季末由主任组织召开院感工作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护士长定期进行规范的培训,并使其转换成一种意识,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3、加强医疗垃圾废物的管理,严格遵照医疗垃圾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垃圾废物进行分类、毁形及转运。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院内感染,透析病人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一人一床一用一更换执行率100%。 5、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保持水处理、配液间、治疗室、透析室的清洁,每日按时消毒,做好水机、透析机的日常清洁与消毒保养工作。消毒液按规定配制使用,保证消毒液的配制要按需、按量、按浓度配制,做到专用试纸天天检测浓度。

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缺陷是指欠缺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一年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与规范等,造成护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护理缺陷包括护理事故及 差错。 一、护理事故常见原因 护理事故的定义、分级均按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疗事故分级标准执行,护理事故中常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1)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交接班不认真,观察病情不细致,不按时巡视病房,病人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丧失抢救时机,造成病人严重不良果的。 (2)护理人员擅离职守,工作失职,直接影个病人护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3)护理人员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输错血、打错针、发错药;护理不周发生严重烫伤,三度褥疮;对昏迷、躁动病人或小儿未采取安全措施致使病人坠床,造成严重不了后果的。 (4)结扎止血带未及时解除,造成组织坏死,肢体残废等不良后果的。 (5)有关人员无正当理由厌恶供应抢救物品、药品;供应未消毒的器械、敷料、药品引起感染、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的。 (6)护理人员不认真执行医嘱,不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等,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的。 (7)手术室器械护士或巡回护士。清点纱布、器械有误,以致使纱布或器械等异物滞留在病人体内或软组织内。 (8)护理人员在对及、危、重病员的抢救过程中,抢救药品准备有误,延误抢救时机,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的。

(9)《医疗事故分级标准》中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 二、护理差错的定义和判定标准 《条例》中取消了医疗差错的概念,把《办法》中的医疗差错划归为四级医疗事故。这是因为既往医疗差错,卫生行政部门不予签订和处理,由各医疗机构自行解决,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事故仅为极少数,常见的经常碰到的多为护理差错,因此抓好护理差错的预防,才能有效地防止护理事故的发生。 (一)护理差错的定义 护理差错失职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者技术原因的发生的护理人员未 给伤病员造成不良后果或虽有不良后果但未构成事故的差错。 (二)护理差错的判定标准 1、严重差错判定标准 严重差错是指由于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者技术原因发生的给伤病员造成不良后果,但为构成护理事故的差错,根据国家及军队有关护理差错处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定为严重差错:(1)对急危重症伤病员推托,延误救治时机的。 (2)急诊入院伤病员在入院后2小时内,非急诊伤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未进行检诊或者未下达医嘱,给予处置的。 (3)对伤病员实施检查治疗时,因准备不认真,检诊不仔细,遗漏主要病史、体征或者阳性结果,延误疾病诊断治疗的. (4)注射、穿刺、活检、窥镜、针灸、理疗等各种诊疗技术操作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损伤、断针、断管或者发生局部感染化脓。 (5)开错医嘱、处方、或者特殊检查,不认证执行上级医嘱,并造成不良后果的。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与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范围:包括院内压疮、坠床、跌倒、给药错误、输血错误、输液反应、管道脱落/拔出、误吸/窒息、药物外渗、运输途中发生病情变化、走失、自杀、猝死、吸入异物、识别患者错误、暴力行为、外伤/割伤、咬破体温计、烫伤∕烧伤、火灾、失窃、蓄意破坏、医疗器械故障、争吵、打架、针刺伤等不良事件。 (1)可疑即报:只要护士不能排除事件的发生和护理行为无关就报。 (2)濒临事件上报:有些事虽然当时并未造成伤害,但根据护理人员的经验认为,再次发生同类事件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患者伤害,也需上报。 2.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立即口头报告上级分管护士或护士长,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当事人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表》,签字后上报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人员,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必要时组织进行全院多科室抢救、会诊等工作,同时汇报主管领导、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重大事件的报告时限不超过6小时。当事科室应在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表》。

护理部于抢救或紧急处理措施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3.科室设立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报告文件夹,保存科室存档资料,要求整齐规范。 4.每月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的件数。 5.需求科室存档的报告表格 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表、护理投诉记录、患者皮肤压疮报告表、 患者跌倒或坠床报告表、患者管路脱落报告表、患者意外伤害报告表、输液反应登记表。 6.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理 (1)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当事者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24-72小时内向护理部报告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科室做好登记,情况特殊应立即报告,护理部在根据情况逐级报告。 (2)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除积极上报并采取挽救及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造成的不良后果。造成不良影响时,做好散后工作。 (3)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造成缺陷的药品器械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和销毁。(4)对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并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患方对现场进行封存和启封,需检验的,由双方指定检验机构检验。

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讨论记录本.(精选)

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讨论记录本 病区 二0一六年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 护理不良事件分为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在院跌倒、护理并发症、护理投诉及其他意外或突发事件。 2. 护理部及各科室具备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并不断修改完善。 3. 发生护理过失后,当事护士应立即报告护士长和当班医生,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以减少和降低由于过失造成的不良后果。 4. 护士长要逐级上报不良事件的经过、原因、后果,并按规定填写对应的登记表。情节严重的差错、投诉或病人自杀等突发事件立即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处理意见,尽量降低对病人的损害。 5. 发生护理过失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药品、器械等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必要时封存,保留标本,以备鉴定之用。 6.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按性质、情节、后果轻重分别组织全科、全院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7.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上述事件汇总进行讨论,从制度合理性、制度执行、环节管理、工作流程、职业道德、主观态度等方面综合分析,根据事件的情节及对病人的影响,确定性质,提出奖惩意见和改进措施,在全院护士长会上传达,共享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护理不良事件分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流程

2016年血液透析室工作总结

2016年血液透析室工作总结 2016年血透室紧紧围绕医院的发展规划,以陈院长工作动员报告为指导,以“舒馨医院,患者满意,员工幸福”为目标,不断完善绩效考核运行机制,狠抓医疗核心制度、“六个三”管理准则、“五条自问自责”落实,狠抓医德医风建设,依法执业、依规做事,践行和弘扬医院核心文化,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积极投入医院等级复审工作,使我们的工作质量保障,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提供的医疗服务成本效果最优。经过大家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制度更加完善,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 1、根据血液净化操作技术规范要求,再次对科室的制度进行完善、修改,血液透析室制定透析中心常规制度20个,透析中心应急管理预案34个,透析中心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5个,透析中心护理人员职责9个,透析中心工作程序5个,操作流程20余个。严格要求医疗、护理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流程,落实各岗位职责,逐步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职责明确化、技术规范化、并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2016年安全进行血液透析1408人次、血液滤过58人次,血液灌流治疗26人次,效果明显,无任何不安全事故发生。 2、加强质量控制。科内成立医疗、护理质控小组,熟悉和掌握

透析室的质量考评标准,各项工作月初由主任、护士长制订质控计划,质控员按计划进行自查,按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录,总结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3、积极上报科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科内要进行分析,评价,提出防范措施,以利今后工作。 4、重视医疗、护理安全教育,每月组织学习血透室安全教育知识,时刻敲警钟。 二、贴心服务,使患者满意。 1、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 2、每月由专人组织召开工休座谈会,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有效改善血透室的就诊环境及工作作风,了解患者的病情动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加强院内感染管理,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每月定期监测透析用水和透析液质量,每季度定期监测透析用水透析液的内毒素。每周检测透析用水的硬度、余氯。所有监测结果均做好记录,季末由主任组织召开院感工作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护士长定期进行规范的培训,并使其转换成一种意识,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加强医疗垃圾废物的管理,严格遵照医疗垃圾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垃圾废物进行分类、毁形及转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院内感染。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临床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临床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随着医学 科技的进步,大量的医疗设备以及医疗新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在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康复途径时,也间接增大了护理管理工作的难度。如何通过对安全护理工作的预防性管理,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减少甚至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成为医院护理部高度关注的问题。该研究从临床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出发,分析与探讨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标签:临床;护理管理;不良事件;原因;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出现护理差错或者是护理事故,包括在临床护理中实现未预计到或者是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仅对病患及家属带来损失,造成医院声誉下降,影响医院发展。同时,随着护理队伍的年轻化趋势加强,其自身存在着经验不足、技能不足等缺陷,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升。因此,开展临床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解决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临床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1.1 人员因素 1.1.1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护理工作繁忙近年来我国护士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护理水平得到提升,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49.7万人。根据世卫组织相关标准,每千人拥有护士需要满足2人以上。但是,我国直至2013年才终于满足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达到2人的相关标准,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相比之下,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横向对比绝对算得上是严重短缺。在部分医院,护理人数上的严重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十分繁忙,工作量上增加,工作失误率上升,间接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增大了患者发生安全隐患的风险[1]。同时,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男护士工作偏见,导致男护士严重短缺,在个别护理工作上,众多女护士显得力不从心,安全隐患增多,风险规避较为困难,进一步提升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 1.1.2 护理人员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护理队伍正在朝着年轻化与高学历发展。为有效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众多医院与高校达成合作,将具有高学历的护理人才引进医院,快速提升了医院工作的护理质量。但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校学习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长期的有效实践,在校生或者是毕业生在实习、入职中,临床经验匮乏,应急能力不足,随机处置能力不足,尚未建立起高度的风险意识,对工作职能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同时,部分护理人员由于自身定位不清晰,职业态度不端正,违反操作规程,未按要求进行巡视病房,成为护理差错事件的高发人群。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出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加强合作,提升整个护理队伍的护理质量。但是,由于护理工作的繁忙,在团队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通过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事件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回顾 某二级甲等医院2013年-2015年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护理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占第一位,输液相关事件占第二位,跌倒和坠 床占第三位;工作5年以内、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 要群体。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认真落实护理工作核心制度,特别 是强化低年资、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可有效减少 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 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 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多在护理过程中、不在计划中、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烫伤、走失、误吸或其他与患者安全 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 严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的伤害,而且影响医院的 社会、经济效益,严重影响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因此,如何减少护理 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却是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某二级甲等医院2013年-2015年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 回顾性分析,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类型、发生责任人相关情况,分析发生不良事件 原因等,以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某二级甲等医院2013年-2015年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2015年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 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发生原因、责任人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分类(见表1) 3、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3.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主要类型及原因分析 由表1可见: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用药错误17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27.42%,主要原因 是由于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以及相关药学知识缺乏所致。输液相关事件14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22.58%,主要原因是 由于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差、未认真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未按要求巡视病房以及对一些特殊用 药风险预见性不足所致。跌倒/坠床7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11.29%,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 人员对跌倒/坠床高危患者评估不足,未认真落实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相关预防措施所致。医 嘱执行错误5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8.06%,主要原因是由于未认真执行医嘱查对制度而导 致医嘱遗漏未按时执行所致。导管脱落4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6.45%,主要原因是由于护 理人员对患者评估不足以及护患沟通不良所致。标本采集错误4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 6.45%,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人员未认真落实查对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护患沟通不良所致。 3.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高危人群及原因分析

血液透析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血液透析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时间常见原因结果 透析前准备不良: 透析机消毒、冲洗不足交叉感染,消毒液残留 抗凝药种类、配置和核对错误出血、残血、凝血 透析器、血液管路连接不良失血 透析液浓度不合格电解质紊乱 对患者的评估缺乏。病情预计不足 透析条件变更: 患者病情的变化(高血压、高血钾、神志改变、病情预计不足 出血等);穿刺部位固定不妥导管脱落、失血 透析开抗凝药的种类、配制和剂量变化出现、残血、凝血 始前透析方法、时间、干体重的变化透析不充分,水分潴留或低血压血流量的变化残血增多,透析不充分 透析器型号、消毒方式、预冲方法的变化患者过敏、不适、残血增加 遗忘注射、服药、采集标本等延误患者治疗 忘记透析条件变更再确认不确定的临床效果 忘记动静脉通路连接时的确认失血、渗血 忘记抗凝剂注入残血、凝血、透析不充分 忘记或错误设定治疗参数(脱水量、透析液温延误患者治疗,影响治疗效果,透析开度、钠浓度、置换液量、透析时间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始时(即动、静脉压力报警范围设定不良,动、静脉压影响动静脉压的准备监测,脱水刻)力感应器充水或充血不准确,血液污染机器忘记将气泡感应器转到透析状态空气监测防范下降 忘记将“准备”状态变换到“透析”状态影响治疗时间 忘记透析条件变更的再确认治疗没有达到要求 因血压下降等原因,恢复原透析条件,忘记脱降低了透析效果和除水效果 透析中水量的确认 忘记抗凝药注入量的确认增加出血或残血 忘记输液停止,误入空气增加空气栓塞的危险性 忘记透析中用药影响综合治疗 忘记透析结束前的评估出现透析结束的不良反应 透析不充分、脱水不足的状态下结束透析患者氮质潴留或水分潴留 忘记注射、采血影响综合治疗 回血时空气混入体内空气栓塞 透析后污染真向自身误刺自身血源性传染病发生可能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是护理不当(如直立性低血患者摔伤、休克、不适 压、头晕、恶心、呕吐等) 透析记录不全影响患者下次正规治疗 消毒隔离工作未落实和执行增加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可能

护理工作中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8209165.html, 护理工作中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作者:冯林梅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11期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防范对策,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 理安全。方法:对2006-2009年所上报的78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类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与制度执行、工作流程、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仪器设备有关。结论:加强管理,打造安全的医疗护理体系;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护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质;合理排班,组成相对固定护理小组;规范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投诉;不良事件;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11-0089-02 护理不良事件在工作中会时常发生,其多为疏忽、马虎等原因导致。现今我国已经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其中明确提出了事故的处理方法,其惩罚力度很大,故护理人员应在工作中避免此项事件的发生。致使此情况发生最大的原因为操作不符合规范制度、责任心不强等。现笔者对护理工作中常见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全院各科室,护理人员自愿主动报告,来获取护理相关患者安全事件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严格保密。 1.2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范围 凡是笔者所在医院就医患者无论何种原因发生的差错事故、皮肤压疮、管理滑脱、药物/输液/输血不良反应、化疗药物外渗、护患纠纷、跌倒、坠床、意外事件等均按不良事件要求填写登记表,并上报护理部。 1.3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程序 不良事件发生后当班护士要及时上报护士长,护士长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减轻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并立即调查分析事件的原因,在一周内组织全部护士进行讨论,制定出整改措施。同时填写不良事件报表,一式二份,一份上报护理部,一份留科室。报表内容:科

护理常见不良事件

护理常见不良事件汇总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 常见不良事件: 1、坠床:一侧有床挡,患者翻身时从另一侧坠床。 2、烫伤:患者喝水、理疗时被烫伤。 3、跌倒:下肢术后患者扶拐摔倒,造成肋骨骨折。 4、自杀:医生给患者拆线时,患者用医用刀片自杀,制止后,患者趁医务人员离开病房后又跳窗户自杀。 5、给药对象识别错误(输或换错液)。 6、给药剂量或方式错误(化疗药十倍剂量)、镇静药服药到口(避免药品囤积) 7、使用过期药物。 &管路识别错误导致液体输入错误(胃肠营养液)。 9、设备问题常常发生在急症抢救时:包括急救时不会操作医疗设备、错误操作、设备找不到或者维护不良等。 10、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 11、侵袭性操作时违反规定程序和步骤。 12、损失或丢失重要标本。 13、护患交流障碍,知情告知不足(检查前后告知)。

1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与医疗记录不一致)。 15、泄漏患者隐私。 16、抢救患者时,口头医嘱药品剂量错误。 17、医嘱临时续液,未挂治疗单,输液毕拔针返回,发现还有后续治疗。 18、外带药品,需要加入四支,结果掰开了八支药

19、医嘱开胃复安入壶。 20、配液后无签名、日期、时间。 21、治疗单3组液体,签字只有2组液体后拔针。 22、头孢类药品无皮试阴性或“继用”字样。 23、输液治疗单无滴数。 24、无上级医师签字。 2 26、交接班清点物品,只签字,不清点。如:插线板(有登记,无实物) 、 外7、治疗单开vitB6入壶,输液袋上vitB6入液。 带 28、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N 因、患者站立输液。 2 50、患者自己上楼做B超。 I头孢唑釫Bid,继用(无剂量)。 31、女病人导尿误入阴道。 32、膀胱冲洗夹闭引流袋,冲洗完毕离开时未打开。 33、医嘱开腺苷钻铵1ml肌肉注射(实际1mg,连续注射。 34、凯时入壶,执行入液。 35、静脉留置针输液前未NS冲管。 36、字迹不清,造成治疗单位置放错。 37、医嘱开PC80万单位皮试,按160万配制(无80万单位的PC) 38、配液时将配液时间写错,与实际时间不符。

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三篇

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三篇 篇一: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护理不良事件分为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在院跌倒、护理并发症、护理投诉及其他意外或突发事件。 2.护理部及各科室具备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并不断修改完善。 3.发生护理过失后,当事护士应立即报告护士长和当班医生,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以减少和降低由于过失造成的不良后果。 4.护士长要逐级上报不良事件的经过、原因、后果,并按规定填写对应的登记表。情节严重的差错、投诉或病人自杀等突发事件立即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处理意见,尽量降低对病人的损害。 5.发生护理过失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药品、器械等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必要时封存,保留标本,以备鉴定之用。 6.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按性质、情节、后果轻重分别组织全科、全院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7.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上述事件汇总进行讨论,从制度合理性、制度执行、环节管理、工作流程、职业道德、主观态度等方面综合分析,根据事件的情节及对病人的影响,确定性质,提出奖惩意见和改进措施,在全院护士长会上传达,共享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护理不良事件分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导致血液透室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的临床资料,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技术不过关、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结果: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心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结论:从管理上加强血液透室的不良事件防范,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能够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 不良事件;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3-0086-02 护理的不良事件主要指,在护理时发生的计划之外的、始料未及以及极力避免的事件,也称作护理事故。医院血透室的护理过程复杂、环节多、仪器操作要求高等,所以其风险比较高[1]。最近几年,随着透析技术应用推广,应用透析进行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血液透析室各项标准规程颁布,有助于更加规范血透治疗的过程。但是今年全国范围内,报道出许多血透室不良事件,大部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导致,因此要加强血透室护理工作的管理, 进一步改革血透室的护理措施,提升血液透室的整体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进行综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2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护理事故的分级主要由护理以及全体护理人员实行讨论分

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详解

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激励机制 一、不良事件的定义 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内的跌倒、坠床、压疮、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 二、不良事件报告的意义 通过报告不良事件,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可有效避免护理差错与纠纷的发生,保障病人安全,不良事件的全面报告,有利于发现医院安全系统存在的不足,提高医院系统安全水平,促进医院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不断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不良事件报告后的信息共存,可以使相关人员从他人的过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三、护理不良事件的范围 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压疮、坠床、跌倒、导管滑脱、用药失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因护理操作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 3、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输血不良反应。 4、严重院内感染。 四、不良事件报告原则 非惩罚性、主动性报告的原则:护理部鼓励护理人员主动、自愿报告不良事件,包括本人的或本科室的,也可报告其他人或其他科室的,可以实名报告,也可匿名报告,对主动报告的科室和个人的有关信息,护理部将严格保密。 五、上报内容 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不良事件项目分类、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患者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后果和改进措施。上报形式以个人或科室为上报单位。 六、上报形式 1、口头报告: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向护士长、科主任、总值班、护理部口头报告事件情况。 2、书面报告:护理人员书面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3、网络报告:护理人员登录内网,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电子表格,

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知识

●护理不良事件定义、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护理不良事件分级、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主动上报不良事件、不良事件防范措施 1、护理不良事件:因护士责任心不强、不执行操作规程、不执行核心制度,给病人未造成伤害、造成轻微伤害、造成严重伤害,引发或未引发投诉纠纷的事件。(非计划、非正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2、引发护理不良事件的四大要素:护士责任心不强、不执行操作规程、不执行核心制度、技术水平低 3、不良事件包括:护理事故、护理差错、护理缺陷 4、护理事故-----定义: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过失造成病人死亡、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及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5、护理事故分类: 分类:1、一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2、二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3、三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4、四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5、护理差错----定义:指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等原因,给病人造成精神及肉体的痛苦,或影响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和构成事故者。 6、护理差错分类:一般护理差错和严重护理差错 1、一般护理差错: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责任或技术原因发生的错误,未对病人造成影响,或对病人有轻度影响,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2、严重护理差错: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和构成事故者 7、护理缺点(陷)----定义:在临床工作中,虽然有某一环节的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未发生在病人身上(如错医嘱,但未执行)的现象,称为护理缺点。 8、临床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类型: 护理缺陷: ?□医嘱处理缺陷□口服药发放缺陷□注射、输液缺陷□护理处置缺陷 ?□病情观察、记录缺陷□消毒隔离缺陷□输血及血标本采集缺陷 ?严重护理并发症:□非难免压疮□静脉炎 ?意外事件:□走失□自杀□烧/烫伤 ?其他:□跌倒/坠床□误吸□窒息□管路滑脱 ?另报:□药物不良反应□意外针刺伤 9、不良事件分级: ?1)、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2) 、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3)、 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10、护理不良事件的危害 增加病人痛苦、☆增加病人费用、☆影响医院效益、☆影响医院信誉 11、不良事件报告方式: 强制报告系统:主要定义为严重的、可预防的护理差错和可以确定的不良事件,几乎所有医院的护理主管部门都制订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以便有效地分析事件原因 自愿主动报告系统:是强制报告系统的补充,要求和鼓励护理主管部门或个人自愿上报不良事件,更有助于发现组织系统的安全隐患,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主办倡导自愿主动报告 12、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原因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及原因 导语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与分类 1. 不良事件的分级 根据不良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后在病人或医务人员身上所造成的伤害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3级。 (1)一级不良事件:指已发生,造成病人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加重病情、延迟康复的事件,或者下列情形之一者,即护理过错行为引发的有效投诉或纠纷;医院感染暴发;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病人因意外事件死亡。 (2)二级护理不良事件:指已发生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但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效果无影响的事件,并将事件对病人的伤害程度分为无伤害、轻度伤害、中度伤害和重试伤害。以上10类情况中除8类及9类情况外,其他已发生并涉及病人而还未达到一级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都纳入此级别范围。(3)三级护理不良事件:指隐患事件,是由于不经意或实时的介入,不良事件未真正发生或事件未涉及病人,或者是非护理行为造成的事件(如公共设施事件、医疗设备器械事

件) 2. 不良事件的分类1类,不良治疗:包括给药错误、输血错误、医疗感染暴发、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输液输血反应;2类,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走失、烫伤、烧伤、自残、自杀、火灾、失窃、咬破体温表、约束不良;3类,医患沟通事件:包括医患争吵、身体攻击、打架、暴力行为等;4类,饮食、皮肤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误吸/窒息、咽入异物、院内压疮、医源性皮肤损伤;5类,不良辅助诊查、病人转运事件:含身份识别错误、标本丢失、检查或运送中或后病情突变或出现意外;6类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含管道滑脱、病人自拔;7类,职业暴露:含针刺伤、割伤;8类,公共设施事件:包括医院建筑毁损、病房设施故障、蓄意破坏、有害物质泄露;9类,医疗设备器械事件:包括医疗材料故障、仪器故障、器械不符合无菌要求;10类,供应室不良事件:包括消毒物品未达要求、热源试验阳性、操作中发现器械包器械物品不符。非以上所列内容则注明是其他情况。 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等级概念 1. 护理不良事件一般分为事故、差错(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护理缺陷三个等级。(1)医疗(护理)事故: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2)护理一

血液透析中心岗位职责

血液透析中心岗位职责 科主任岗位职责 1.全面负责血透中心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对透析质量负责。2.依据血液透析规范化要求制定并实施血液透析室的管理规程。3.负责血液透析室人员安排和责任划分。 4.负责血液透析室的培训、教学和科研工作,组织业务学习、技术考核等。 5.定期查房,解决临床疑难问题。 6.监督并评估患者的透析质量,做好持续性质量改进工作。7.负责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展。 8.负责统计汇总透析登记相关资料并提供报告。 血液透析室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分工完成血液净化的治疗及教学工作。 2.是血液透析室医疗质量、相关医疗纠纷及医德医风第一负责人。 3.负责指导血液透析室下属医生的医疗工作,包括病人血液净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的确定、血管通路建立、血液净化过程各种并发症的处理、相关医疗咨询及生活指导等。 4.确定血液净化病人的治疗方案,参与主要的医疗操作。 5.对门诊血液透析病人每1-2周查房,掌握病情变化。

6.对疑难或危重病历随时查房,并及时向科主任汇报,邀请科主任或专家诊治。 血液透析室主治医师职责 1.在本科主任和上级医师指导下,具体负责血液透析室病人的诊治和抢救工作。 2.及时完成血液透析病人检诊、查房、抢救、治疗、手术等工作。 3.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和出诊工作。 4.遇重危、疑难伤病员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下班前向值班医生交班。 5.上级医师查房时,报告病员的病情和诊断、治疗情况,及时准确执行上级医师对病员病情的分析与诊疗意见。 6.参加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7.参加科研,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 血液透析室住院医师 1.在本科主任和上级医师指导下,具体负责血液净化病人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 2.及时完成血液透析病人的检查、查房、抢救、治疗、手术等工作。 3.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和出诊工作。 4.遇重危,疑难伤病员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下班前向值班医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