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初探

Green infrastructure searching

摘要: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特征、结构和规划研究3个方面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进行分析,认识到在绿色基础设施的框架下,为城市(乡村)绿地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能保持自然过程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绿色网络提供了指引和借鉴;并对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进行研究,指出国内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不足之处及整改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基础设施;分析;整改策略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Green Infrastructure(GI)from three aspects of characteristic ,structure and planning, and realized that in the framework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providing a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ity(country) green space to constitute a organic combination,maintain the natural process of integrity and continuity of dynamic green network; And researches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domestic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een infrastructure; analysis; improvement strategy

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是相对于公路、下水道、公用设施线路“灰色基础设施”(gray infrastructure),或者学校、医院甚至监狱等“社会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而提及的一种概念。其思想始于150多年前美国自然规划与保护运动,主要受F.L.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有关公园和其他开敞空间连接以利于居民使用

的思想,以及生物学家有关建立生态保护与经营网络以减少生境破碎化的概念影响[1]。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来源于2个方面,其一是维护人的多种利益而相互连接的公园和绿地系统;其二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栖息地的自然保护网络[2]。1999年,美国保护基金会(Conservation Fund)与农业部森林管理局联合组建了由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工作组,由它制订一项计划,以帮助把绿色基础设施纳入州、地区和地方计划与政策之中。该工作组给绿色基础设施下的定义为:绿色基础设施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nation's natural life support system)——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3]。

在空间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网络中心(hubs)与连接廊道(links)组成的天然与人工化绿色空间网络系统引[4]。

绿色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对于灰色基础设施的依赖,节省国家公共资源的投入,减少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及人类健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是维持自然生命过程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5]。

2 绿色基础设施特征、结构和规划研究

2.1 绿色基础设施特征

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多功能的开放空间组成的网络,包括公园、花园、林地、绿廊、水体、湿地、森林和开阔的村庄等等。它是由所有的环境资源共同组成的[6-7]。绿色基础设施以岛屿生态地理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复合种群理论为基础[8]。强调连接性,重视开放空间和绿地的作用,并将其作为相互联系的系统的一部分;多功能性也是绿色基础设施的一大特点,它试图在自然生态保育和游憩之间达到平衡[9]。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发展方式,将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当生态价值高、需要保护的区域和适宜开发的区域分别确定下来后,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就能发挥最大效益。

2.2 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方法

从GI规划框架可知,GI规划步骤中最重要和核心的是分析并确定GI的要素和格局,即解决“GI是什么”以及“GI在哪儿”的关键问题。不同的区域、城市、地区、不同项目采用的方法不同[10],但从其依据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来看,在景观尺度上构建GI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2.1 基于垂直生态过程的叠加分析方法

基于垂直生态过程的“适宜性”分析方法,源自麦克哈格的人类生态规划理论[11],强调景观单元内地质-土壤-水温-植被-动物与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之间的垂直过程和联系,用“千层饼”式的叠加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鲍曼[10]从美国保护基金资助的44个GI案例的归纳发现,近一半的项目不采用各种模型而仅采用GIS的图层显示各要素地图来分析确定整个受保护的GI,还有另外数量相当的案例采用GIS图层进行叠加和定量分析。可见,基于“垂直”生态过程的要素叠加是确定GI适宜性的最基础的方法。

即便在采用复杂模型的GI规划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枢纽”和“中心”也是由这种方法确定的。比如马里兰州GI规划根据土地覆盖、利用,水系,湿地,道路,保护区,生物调查等数据叠加的结果来确定“枢纽”,最终选定的地区包括动植物保护区、面积至少100hm2的大片连续林地和湿地、河流或溪流以及已经被政府或其他非政府组织纳入保护项目的保护土地[12]。新泽西州则通过评价土地利用类型、道路、滨水廊道、山脊线、森林斑块、河漫滩和其他生境的生态价值,然后按照其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把价值最高的开放空间作为“枢纽”

[13]。

2.2.2 基于水平生态过程的空间分析方法

基于水平生态过程的空间分析方法得益于景观生态学和GIS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对景观格局与水平生态过程的关注,加深了人们对景观过程的认识,为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为之提供了技术保障。景观规划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引下,越来越重视探讨保护水平生态过程比如物种迁徙等的景观格局,并积极应对自然栖息地破碎化的消极影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GIS的“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它同时考虑了景观的地理学信息和生物体的行为特征,往往被作为建设廊道的依据[14]。

采用“最小费用”模型来构建GI要素与格局的案例很多,主要用于确定廊道的位置和格局。以马里兰州为例,首先在确定“枢纽”的“中心”作为“源”,然后进行廊道适宜性分析,根据土地覆盖、水系、滨水区域宽度、水生种群条件、是否有道路、坡度以及土地管理等因素确定对动植物水平运动的“阻力”,建立阻力面,再运用GIS的“最小费用”模型计算从“中心”到各“枢纽”的最小费用路径,最后根据其周边地形和土地覆盖来确定廊道的宽度[13]。

2.2.3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pattern analysis,简称MSPA)通过把任何尺度和类型的二进制的图像分为互不重叠的七类来分析其组成成分的几何学特征和连接性[15],因此也可用于构建GI网络。可采用土地覆盖变化数据,将其重新分类后提取林地和湿地作为“前景”,其他地类作为“背景”;接着通过一系列图像处理技术,将“前景”成互不重叠的七类(表1:其中“中心”就相当于GI的“枢纽”,“桥”就相当于GI的“廊道”,最后依据MSPA的“中心”和“桥”构建GI网络[16]。

表1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中各类别的定义

(选自裴丹.

2.3

绿色基础设施以一种与自然环境模式相一致的方式寻求土地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模式[17]。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大多始于绿道体系。在美国,马里兰州较早开展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的实践。1991年美国马里兰州绿道体系的建设成为该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先声。这一绿道规划用来提供迁移廊道,并提供水道与陆地边缘的生态缓冲区域和保护区域。但是该早期绿道建设基本上是以步径与游憩功能为重点,这实际上削弱了整个网络针对生态的效应,因此在几年后,也就是20 世纪90年代中期,马里兰州以生态为目标的绿色基础设施评估全面展开,利用GIS,确立了一个绿色网络,对现有的绿地网络进行保护,对缺失的部分进行修复。

1997年,马里兰州发起了精明增长与邻里保护行动(SmartGrowth and Neighborhood Conservation),目的在于通过保护农场、森林和其他公共开放空间恢复社区活力。2001年美国马里兰州推行了绿图计划(Mawland’s Green Print program)识别州的绿色基础设施——一个大的生态型网络中心通过绿道或连接环节连接形成全州网络系统(图1),减少因发展带来的土地破碎化等负面影响,通过收购地役杈保护绿色基础设施。州政府在5年内拨款1.45亿美元保护这些网络中心和连接环节[18]。

图1 马里兰州绿色基础设施

3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的建立——以美国绿道为例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等。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道规划开始于1867年美国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美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建设实践,多层次对国内成千上万的公园及开敞空间进行连通性规划建设,最终形成全美综合绿道网络。

美国在绿道研究及规划建设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大规模对公园路(Parkway)和公园系统(Park System)进行规划和实践。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利用计算机和3S技术对大尺度和多尺度上的景观定量化,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底”模式的指导下,进行较大尺度的绿道系统规划。绿道由公园道、蓝道、铺装道、商业道、生态道、自行车道、乡村道、空中道构成绿道网络系统,从多层次对美国的绿道进行连通性规划建设。并最终形成全美综合绿道网络。绿道网完全建成后有将近2.2万km绿道及5亿hm2绿地保护。图2为美国绿道网规划图,包括现状绿道及规划建设中的绿道[19]。

图2 美国绿道网规划图(红色线路代表步道系统,

黑色线路代表可以在现状基础上优化的绿道及遗产廊道,

蓝色线路代表河流廊道)

在美国绿道规划建设中,连通性是关键,目的是形成网络,绿道可根据生态廊道保护、历史文化廊道保护和视觉美学质量评价来规划。综合性绿道规划方法核心是土地适宜性分析,分为确定绿道功能、收集数据、确定权重、数据整合与GIS分析、输出评价等几个步骤。在规划内容上有4个方面,包括风景资源、现存的绿色通道和历史通道网络的分析,绿道各组成要素评价,综合评价,绿道规划的确定[20]。在调查方法与数据获取方面,电话或访谈是快速获取相关定性分析数据理想的方法。但不同尺度与层次的绿道规划的侧重点往往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美国绿道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绿道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政府、机构团体与公众共同确定规划目标与决策,并达成共识:完善立法与管理制度;制订规划策略。如阿巴拉契风景小径在建设中,志愿者承担了小径的建设、重建与维护,才使阿巴拉契风景小径得以出现。

美国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在绿道建设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多管辖权限的绿道建设与管理,面临着政府间的协调、区域统筹、资金、共识等几方面的问题。具体是通过合作开发、建设目标、公众参与、区域协调等手段解决。美国联邦政府除了拥有土地权以外,并作为主要资金赞助方。一般绿道建设的提出与主导部门,均为建设某条绿道而设立的非营利机构团体。如美国东海岸绿道由东海岸绿道联盟(ECGA)为主要协调各部门及管理;卡罗来纳州绿道主导部门为非营利组织卡托巴土地管理部(Catawba lands conservancy);阿巴拉契风景小径由美国风景小径管理体系下的团体阿巴拉契风景小径保护委员会(ATC)所管理[21]。这些团体从绿道规划到绿道管理,紧紧跟随,确保绿道的使用。

美国绿道经营管理模式有公园机构模式、联合机构管理、特殊绿道机构创建、联邦或州相关部门管理、非盈利组织管理、私有产权所有者维护、志愿者维护等模式。绿道管理计划包含使用者安全和风险管理、维护维修、巡视和紧急情况处理程序、经营管理、计划和活动、管理和提升、维护基金的筹集等[22]。

3.1 新西兰奥克兰地峡(Auckland Isthmus)的典型绿道规划方法研究[23]

奥克兰地峡位于新西兰大奥克兰地区的中心,它的绿道网规划包含了以下几个步骤[24]。

3.1.1 明确目标与制定策略

绿道网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奥克兰地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通过4个策略来完成:1)根据地区连接的需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多样选择;2)奥克兰城市委员会发布保护土地发展及控制城市蔓延的策略;3)用慢行系统连接开放空间与绿地系统、学校、商业及社区设施;

4)保留与维护现状开放绿地空间,保证居民进入的可达性。

3.1.2 细化土地覆盖评估与节点产生

土地覆盖评估是确定区域连接性需求的前提,同时也是形成绿道网潜在节点的基础。通过GIS分析及区域需求研究,项目最终选择了4889个节点(Nodes)。根据相似性与功能性的不同,将其分为开放空间、绿地空间、休闲空间、商业空间、学校、游憩空间、制度机构、医疗机构、营业性空间、奥克兰中心区、铁路与公共汽车站共12个部分。

3.1.3 节点分析

节点重要性(Node Weight)的确定,可根据对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48项效益的可持续性价值(Sustainability Value)评估及其评分(评分标准为1~6分)得出。根据科学的计算和统计,最终选出对奥克兰地峡最为有利的32个节点。

3.1.4 连接性分析

节点确定后,通过GIS计算两节点之间的距离,并根据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原理和相关计算公式得出连接方案,最后结合政府发布的官方数据(奥克兰地峡绿道网的可行性距离大于1.5km)得出587602个连接段。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对这些连接段的可行性进行了甄别,初步得出网络的线性基础。

3.1.5 网络产生

以上线性基础形成了7种不同的绿道网络,它们均为网络布局的备选方案。通过完整的评价分析和比选系统,最终形成了绿道网络的输出方案。

4 国内绿色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广东绿道为例

基于珠三角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现实需求,广东的绿道(图3)确立以“多目标,多

功能,多样性”为原则。在区域层面,要维护生态,防止城市的蔓延;在城市层面,要改善城市的宜居水平,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并为骑车,步行者提供更好的环境,以促进绿色出行。同时,要为自然环境好的地区提供经济发展的机会,为城乡居民的休闲消费提供优质的场所。

图3 广东绿道示意图

4.1 整体设计的多目标性和多功能性

广东绿道与“城市转型、幸福广东、扩大内需”等现实需求结合,提出“重宜居、利民生、促增长”等多样化目标,绿道网的功能开发不仅仅局限在休闲娱乐、生态保护的层面,更是一种综合性的策略,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人的需求之间寻求共赢。广东绿道网的多样化目标和综合性功能设计,拓展了绿道网功能的广度和深度,使绿道网承担起更大的社会功能。

4.2 区域生态保护方式的创新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的整体意识提升和公众的参与密切相关。在生态绿廊中加入慢行道,使其成为“绿道”,让公众在使用中热爱绿带,在关注中保护生态绿地。在注重对区域绿地保护的同时,增加了区域绿地的可达性和可参与性,为城乡居民提供宜人的休憩环境,让公众在使用中热爱自然,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的平衡。此外,绿道网所提供的野生动物栖息和迁徙廊道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4.3 城市开敞空间供给的新途径

广东绿道通过租用或征用少量土地,将城市公园等开敞空间与原有的乡村田野绿地景观串联起来,形成集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实现了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生活游憩空间同时,保留原有的用地状况和用途。

4.4 城乡互动发展

绿道网串联了城乡景观资源与兴趣发生点,带来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为城乡的双向交流提供了路径。城市在绿道建设的过程中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翻修村道、建设公厕、卫生保洁、河涌整治等,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绿道沿线的村民也积极配合绿道沿线的环境整治工作。

4.5 促进土地集约使用的新方式

广东省绿道大量推广公共自行车交通的使用,可提高道路设施资源的利用率,符合集约型城市对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绿道建设借用林地、苗圃、农田等非建设用地综合安排游憩功能,使其成为兼有生产与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绿化空间,提高了非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4.6 对城市微观设计产生若干影响

4.6.1 重新构筑城市建成区与非建成区界面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出“边界”是最受欢迎的逗留区域。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中也总结了有关公共空间中关于边界效应和边界区域的经验:“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有生气”。因此,一个好的边界能成为人群行为活动的物质向导;人群行为活动也会丰富边界的内涵。广东绿道尝试重新构筑城市绿地与建成区公共交界面,通过绿道的休闲活动提高生活人群的交往频率,建立友谊,增加社会性活动,促进公共空间的良性发展[25]。绿道起到的观赏和游憩功能通过其边界空间向城市和周边用地辐射,改善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景观环境,使有限空间创造更大的吸引力和价值,也大大提高了非建成区的使用率。

4.6.2 慢行系统与城市绿地结合,促进低碳出行和市民康体活动

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践大都专注于单个公园的建设,缺乏对城市多元化的开敞空间进行整合。在机动化的浪潮之下,城市的非机动出行的环境普遍不断恶化。通过绿道将城市绿地和慢行道结合,将改善非机动出行条件,吸引更多的人选择非机动出行,有利于城市的低碳发展,也有利市民的康体活动。

现代城市在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服务与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健康”为“一种完整的身体、精神和社交健康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或不虚弱”。绿道的建设为市民康体游憩、健康行为引导带来了新的选择。绿道是线性开放空间,比传统的块状分离的城市绿地具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并且可以连接各种类型的活动场所,容纳各种游憩活动,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康体游憩空间[26]。而步行、自行车出行方式的便利和舒适,将使公交出行更有吸引力,从而促进城市低碳出行的推广。珠三角各地均结合绿道建设,开展了城市绿道与自行车道有机结合的探讨与实践,积极推动低碳出行。

4.6.3 为公园绿地慢行径的布局提供新思路

在绿道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主要围绕慢跑和自行车运动者这一主体进行,从视觉、运动感觉和时间变化等方面来考虑道路对慢跑者和骑自行车者为主体的舒适性。公园绿地慢行径加强对人群活动的流畅性和连续性的关注,营造连续、舒适的线型慢道,将更有利市民的康体活动。

5 国内绿色基础设施的不足与未来

绿色基础设施常常被描述为蜿蜒在城市、区域甚至是国家之间的乌托邦式的绿色网络。虽然相对于绿带、绿道、生态网络,绿色基础设施由于更具主动性、功能复合性和弹性,使

其更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它的规划实施中仍然可能面临如下困境[26]。

一是单一尺度的绿地系统规划不能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功效。科学合理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应该是多尺度的。目前我国的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停留在城市这个尺度。但绿色基础设施在维持物种迁徙、维持流域水文过程等方面的功能需要在更为宏观的层面才能体现,而诸如减轻暴雨径流污染等功能要在更为细节的层面才能体现。单一尺度的绿地规划无法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功效,并且在规划过程中因无法明确规划目标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是市场条件下绿色基础设施参与利益博弈。相对于其他用地,绿地很难为开发商和政府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当面临选择时,开发商和政府往往牺牲绿地来发展其他用地。绿地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它的开发理应由城市政府主导实施,但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也同样是市场的参与者,同一块用地政府选择开发绿地意味着以极高的机会成本换取较少的既得利益。当政府面临财政收入压力或者高地价诱惑时,极有可能放弃对绿色基

础设施的实施。

三是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编制主体单一。我国的公共参与制度尚不完善,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较为相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很大程度上是由城市规划部门编制完成,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单一部门主导的编制对于某些问题的考虑会不周全,将不利于规划未来实施。

四是行政藩篱一定程度上阻碍规划实施。区域性的绿色基础设施需要自上而下的不同城市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但是在具体实施环节,政府很容易就“市”论“市”,城市权利不平衡和地方保护主义,使得绿色基础设施很难在区域范围内得以实施。例如区域性的重要生物通廊可能由于某些城市的地方保护使廊道不得不被中断。

6 对策[27]

组织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参与规划;打破行政藩篱,加强不同部门和涉及区域不同城市政府之间的合作。

实行一定的土地政策,鼓励更多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容积率奖励政策,通过奖励开发商较高的容积率来鼓励开发商进行周边相应区域的绿地建设,减少政府投入。

建立多尺度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建立国家、区域、城市和分区尺度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应贯穿于这些尺度。依据不同尺度确定不同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目标和战略重点,并且区域尺度、城市尺度和分区尺度的绿色基础规划应该能分别和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相互协调统一。

结语:

绿色基础设施可为立足促进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样性的城市绿地的未来发展提出指导。在此指引下,帮助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其中包括城市绿地网络结构体系的构建,区域尺度下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优化,生境的恢复和物种多样性,增加居民的日常游憩机会,改善健康状况等。绿色基础设也与其他城市绿地规划方法有着交叉(如绿道、景观生态学、三元论等),并且不断出现相关新理论与规划方法。这一概念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保护,对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人韦,付喜娥.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 国际城市规划,2006(5):67-71.

[2] 李博. 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蔓延控制. 城市问题[J]. 2009(1):86-90.

[3] 付喜娥,吴人韦. 绿色基础设施评价(GIA)方法介述:以马里兰州为例[J]. 中国园林,2009(9):98-111.

[4] Mark A B, Edward T M. Green frastructure: Smart Conservation for the 21th Centuy[M]. The Conservation

Fund. Sprawl Watch Clearinghouse. 2001.

[5] 应君, 张青萍,王末顺,吴晓华.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及其体系构建[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5):

805-809.

[6] Benedict M A, McMahon E. Green infrastructure:linking landscapes and communities: Island Press, 2006.

[7] Fabos J.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68(2-3), 321-342.

[8] Bowman J T. Connecting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s with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Sherburne – Crane

MeadowsComplex[D]. St. Paul: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08.

[9] Ahern J. 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1-3), 131-155.

[10] Bowman J T. Connecting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s with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Sherburne - Crane

Meadows Complex[D]. St. Paul: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08.

[11] McHarg I. Human Ecological Planning at Pennsylvania [J]. Landscape Planning, 1981 (8): 109-120.

[12] Weber T, Sloan A, Wolf J. Maryland’s GreenInfrastructure Assessment: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Approach to Land Conservation[J]. 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 2006, 77, 94-110. [13] Walmsley A. Greenways: Multiplying and Diversifying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76(1-4): 252-290.

[14] Adriaensen F, Chardon J P,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Least-Cost”Modeling as a Functional Landscape

Model[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4(4): 233-247.

[15] Soille P, Vogt P. Morphological Segmentation of Binary Patterns[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9, 30:

456-459.

[16] Wickham J D, Riitters K H, et al. A NationalAssessmen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Change for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 Using Morphological Image Process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4(3-4): 186-195.

[17] Mark A B. Green fnfrastructure:A Strategic Approach for Land Conservatio[M]. Mid—Atlantic Land Trust

Conference, 2000.

[18] Weber T, Wolf J, Blank P. Aviram R, et a1. Restoration Targeting in Maryland’s Green Infrastructure[M].

Maryland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4.

[19] Fabos J G.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 68.

[20] 谭少华, 赵万民. 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园林,2007(2):85-88.

[21] 贾丽奇.美国国家风景小径的管理体系初探:以阿巴拉契亚风景小径为例[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

年会论文集,2009.

[22] 洛林.LAB.施瓦茨,查尔斯.A.佛林克,罗伯特.M.西恩斯.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 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9.

[23] 庄荣, 陈冬娜. 他山之石——国外先进绿道规划研究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网规划的启示[J]. 中国

园林, 2012,(28)6.

[24] Vasconcelos P, Michael P, Joao R M. A Greenway Network for a more sustainable Auckland [M]. 2007.

[25] 章心怡. 城市公园景观边界的活力效应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6] 刘颂,詹明珠,等. 面向亚健康群体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设计初步研究[J]. 风景园林,2010(4):

90-93.

[27] 贺炜,刘滨谊. 有关绿色基础设施几个问题的重思[J]. 中国园林,2011(01): 88-92.

探讨绿色城市规划设计与问题

探讨绿色城市规划设计与问题 发表时间:2018-11-12T16:42:06.1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孙敏 [导读]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德州华谊建筑设计院山东德州 253100 摘要;近年来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对城市绿色建筑进行规划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的主体形象。城市绿色建筑的兴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在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中,绿色建筑不断地成为了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的现状,找出其在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各种问题提出了合适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1 前言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为城市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能够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需要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以及合理性,并且还需要加强建筑水平的提升,在城市建设规划当中将绿色建筑有效结合,按照绿色建筑设计相关原则,对其有效分析,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贯彻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此项工作的开展,主要就是结良好的生态本底、优越的生态格局及各项优势资源,协调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工作的质量,提高工作的水平,彰显城市的绿色景观特色;以城市公园为点,结合市民生活需求,形成点线面结合、均衡布局、城绿相生的城市绿化网络,构建绿色美丽城区。 2 存在的问题 城区现状建设问题突出:一是山体破坏严重。城中山体缺乏明确的管控措施,开发建设挤占山麓地区。部分地区建设强度和高度失控,山和城的比例尺度关系不协调。部分地区不仅占用山体,还进行深挖高切,对山体造成严重破坏。二是植被绿化较弱。较多山体以低矮的灌木或未成林的乔木为主,山体的自然景观有待改善。并且随着大面积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注意,为了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要详细的进行规划和设计,才能够确保我们工程开展的意义,如果不能采取重要的举措提高建筑的质量,就会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当前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生态格局的保护逐渐成为在城市建设中应考虑的前提条件。首先就是生态格局,拥有优越山水格局,建立美丽生态城区。其次就是文化脉络,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功能布局也是需要注意的,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城市形态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优化城市建设格局,打通城市视线通廊,建立特色城市形态。建设定位,以生态本底为基础,以交通廊道、水系廊道、山体廊道为骨架,以城市公园等多元自然开敞空间为基质,通过“融山、畅河、串绿”三大策略,打造“绿色城区”的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3 解决建议 3.1 严格保护原则 在进行城市绿色建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时刻的谨记保护原则,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为城市添加新的色彩,但是不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否则就失去了我们的建设目的,这是非常没有价值的行为,所以必须要坚持保护原则,优化调整山体管控区的界限。实施生态搬迁,引导居民集中居住。要实现双赢的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绿色建筑,还能够保护自然的景观,避免遭到破坏。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植被绿化,城区绿化率提升到40%,优化城市配置林木种类,净化城市空气,增加天然氧吧城区建设。研究河流现状污染情况,制定河流整治等其他生态整治方案,有效调整城市生态系统,阻止生态系统受损进程,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不破坏新城绿色环境的前提下,梳理可利用绿色空间,完善完善休闲游憩设施,规划登山线路和郊野绿道,发展绿色文化类郊野游项目。 3.2 严格划定生态红线 严格的规划生态红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态固本,一是对城市各要素进行分析,依据各类政策保护区等限制性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与综合资源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地安排城市功能布局,组织城市建筑空间。将适宜建设用地和可建设用地确定为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同时结合生态资源承载能力和大气环境容量评价,最终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二是将禁止建设用地和不宜建设用地确定为生态空间,通过绿线、蓝线的划定,明确保护和控制边界。 3.3 继承发展绿色脉络 维系城市生态格局,以主要山体为主骨架,在城市建设区域范围内构建景观生态体系,将山体、河流和湖泊的生态本底融入城市之中,形成“绿色、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现代绿色文化融合之城,通过山体、河流、绿化公园将城市分成若干疏密有致的城市单元,避免地毯式的全面高密度开发。 3.4 构建绿色融城城区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以城乡共融、城市与生态和谐共生为前提,合理配置城区空间资源,规划城区功能空间,重构城区空间关系。城市公园作为生态、景观和休闲地带加以严格保护,使自然天成的绿色空间与建成空间相互渗透。 3.5 形成疏密有致城区 对城区进行细化,结合山水生态格局的构建,维持“山、河、湖、多廊道”的生态本底,以“山、河”为骨架,完善绿色建筑城区的城市格局,保持和延续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相互关联,形成多核网络化结构,保持整个城区疏密有致的开放性,预留将来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积极发展新城城市建设,强化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区域范围内使城区建设发展更趋合理,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城区。 4 结论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强,因此,来到中国参观的旅客越来越多,为了彰显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概述及其多功能性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概述及其多功能性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源于上世纪发生在美国的自然保护和绿道运动。与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铁路、桥梁和機场(即灰色基础设施)相对应,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植被,农作物,河道,雕塑,室外运动设施等,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差、生物多样性减少、绿地缺乏等一系列由城市扩张和气候变化引起的不良影响。连接性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绿色基础设施与一般绿地的主要区别。此外,多功能性也是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优点之一,并且其多功能性可以通过一个单一项目实现以达到欧盟所要求的资源利用最大化。 标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可持续发展 1、导言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铁路、桥梁和机场(即灰色基础设施)正在迅速发展。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硬质土地的面积,减少了自然土地的规模,對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城市扩张和气候变化,对城市本身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例如,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差、生物多样性减少、绿地缺乏等。 为了减轻这些不良影响,以及保护下一代的利益,在如今大多数的项目中一直强调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eco-lifestyle)。为了实现生态保护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是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中一个重要的方面(Nazir,Othman& Nawawi,2014)。本文将首先讨论绿色基础设施(绿基)的含义。其次,绿基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功能性将通过世界各地的案例进行阐述。 2、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含义 绿基的概念源于上世纪发生在美国的自然保护和绿道运动。绿基是一个包涵水道、湿地、农场、森林、荒野与其他绿地在内,旨在提高自然生活的互动网络,可以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本地物种,以及支持人类生活(Benedict& McMahon,2012)。 欧盟在2013年也给出了相关定义: ‘绿色基础设施可以被广义地定义为一个自然和半自然环境与其他环境因素相互协调影响的战略规划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在农村与城市环境,提供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保护物种多样性’。 同时欧盟也强调了绿基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例如,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和减轻空气污染。

2019年-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考题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 A. 50 B. 100 C. 150 D.200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2. 生物屋顶是“被覆盖了植被的屋顶,是用生长着的植物来代替裸露的合成屋顶、复合和木质屋面板瓦、黏土和水泥瓦,以及金属板、拉膜等各种屋顶材料,其主要目的和重要功能是()。 A.减少雨水污染 B.降低噪音污染 C.减少热岛效应 D.减少暴雨径流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它注重()和可持续发展。 A.以人为本 B.和谐自然

C.绿色建筑 D.科学发展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4. 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 A.1:1 B.1:2 C.1:3 D.1:4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5. 基于()模式的环境治理、服务与运营是近年来对于城乡环境问题治理的新趋势,尤其是对于一些当地环境问题突出、短期内缺乏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地区,这一方式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A.PPP B.BOT C.BT D.TOT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3道题】 1. “可持续设计”DFS的基本内容包括()。 A.可持续城市设计

B.可持续城镇设计 C.可持续公共设施设计 D.可持续景观设计 E.可持续建筑设计 用户答案:[ADE] 得分:10.00 2. 绿色街道的设计目的包括()。 A.减少雨水径流和降低面源污染 B.缓解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 C.将自然元素纳入街道 D.控制街道雨水径流 E.为慢行交通系统的通行提供机会 用户答案:[ABCE] 得分:10.00 3. 雨水最佳管理措施通常可以分为()。 A.结构性措施 B.半结构性措施 C.非结构性措施 D.有机措施 E.无机措施 用户答案:[AC] 得分:1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5道题】

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7-09-18T15:29:10.05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18期作者:李永红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欢迎。 (湖北省阳新县规划局湖北阳新 4352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进而不断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绿色建筑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出现了认识不足,缺少实践应用以及与当地文化的结合等问题,进而影响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实践。所以,如何提高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水平,为城市的建设出彩,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绿色建筑的概述,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实际运用要点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不但提高绿色建筑的水平。 【关键词】绿色建筑;城市规划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029-02 1.绿色建筑的概述 绿色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绿色设计的理念对城市中的建筑进行规划设计。设计者依照建筑人物进行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摄像,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解决。其中,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设计者要亲自到当地进行调查,一面方案的设计不符合当地的发展。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要对建筑的容积率、覆盖率以及建筑的楼层进行提前规划设计,进而保障绿色建筑的顺利进行。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个理念: 第一,节能。绿色建筑在进行设计时要对建筑的采光以及通风进行注意,进而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节能作用。 第二,绿色。在对绿色建筑设计时,要注意对绿化面积以及绿色理念进行注意。例如,可以在建筑的顶部进行绿色植物的栽培,进而一方面可以保持建筑本身的凉爽,也起到了绿色建筑的环保作用。 2.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2.1 认识不够深入 认识不够深入是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一些设计者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进而使得绿色建筑在城市中额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不够明显。尤其是一些设计者认为绿色建筑只是在建筑本身做一些绿色植物的点缀即可,缺少对当地文化以及经济的了解,进而影响绿色建筑的实施。 2.2 缺少对当地文化的运用 缺少对当地文化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一些绿色建筑的设计中,由于缺少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的了解,进而在对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出现只注重对外观的设计,而缺少对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内涵的设计。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绿色建筑大多千篇一律,进而影响了绿色建筑本身的内涵。 2.3 缺少实践应用 缺少实践应用,只注重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目光,进而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和规划。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一些设计者缺乏长远的目光,在绿色建筑中只注重其视觉设计,缺少其内涵设计和实践作用,进而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 3.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要点 3.1 提升对绿色建筑的认识 科学全面认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规划设计,进而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由于缺少对绿色建筑的全面认识,进而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要深入认识绿色建筑的内涵,进而不断提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绿色建筑本身不只是视觉上的设计,更具其内涵设计。因此要以人本思想为主。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要将为居民打造适宜的居住环境为主。此外,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要认识到绿色建筑要与周边的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要塑造一个适宜居住、绿色环保的建筑。 3.2 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合设计 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合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在一些绿色建筑的设计中,由于只注重对建筑本身表面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建筑内涵的补充,进而影响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要通过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进而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所以,设计者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之前,可以先对该城市的文化、历史、风俗以及地域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此外,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可以针对该城市人的性格特点,进而个性设计,充分展示该城市的魅力。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绿色建筑的内涵设计,进而影响对绿色建筑整体的设计风格的影响。除此之外,也不能追求不适合自身的其他绿色建筑模式和风格,进而失去了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面貌。 3.3 完善对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应用的评价体系 完善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而不断提高设计者实际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对其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也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因此,要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我们要将注重实践的理论和思维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在进行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视觉上的设计,而缺少对实际应用的追求。所以,要通过建立相应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在进行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时,要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学科的课题论证,进而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评判标准。此外,在进行对绿色建筑的评判中,要将绿色建筑所包含的当地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精神面貌纳入评价体系中。因此,完善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全面科学的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进而不断提高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 3.4 对高技术、住宅用户设计以及停车设计等进行运用 在绿色建筑设计时,也可以通过对高技术的运用、住宅用户设计以及停车设计等进行关注,进而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 第一,可以通过引入类似于低碳应用技术,进而完善绿色建筑的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使得大气污染较为

绿色建筑实例分析

09级 200912024081302012 张建辉 网络发达国家经典低碳建筑案例分析 提要:目前世界各国的节能住宅虽然各有特色,但这些房子里面都装置了各种各样的节能设备和节能系统。比如太阳能电池板、隔热屋顶、保温外墙和低辐射玻璃等等。 当今世界,设计节能建筑和研发建筑节能技术,是最瞩目的课题之一。据统计,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建筑能耗最大。 这里所谓的建筑能耗,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用能,如采暖、空调、照明、烹饪、洗衣等耗能。建筑本身耗能,是指建筑施工、拆除以及与建筑直接有关的水泥工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等耗能在内。其中又以日常生活用能最大,材料及设备生产用能次之,施工用能仅居第三。 节能必然成为衡量未来建筑品质的必要指标。到2020年,英国的非住宅建筑可以达到零碳排放。同样在美国,提供低碳生活模式的住宅很有市场,公共住宅逐渐受到欢迎便是佐证。 而我们通常说的节能建筑,是指低能耗建筑,是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建筑,前提是遵循气候和节能的基本方法。 欧洲国家对现代建筑的基本理念是: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能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新建建筑必须是节能建筑,楼顶都要装太阳能吸热板、雨水收集装置和冷热空气交换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英国建成不用石油、煤炭等矿石燃料做能源的“零能耗”、“零二氧化碳排放”住宅小区。伦敦郊区有个供82户居住的“希望屋”:电饭煲、冰箱、热水、照明等用电,全靠太阳能;墙壁保温层厚30厘米;采用先进的通风设备。“希望屋”冬天采用生物资源锅炉。

燃料是用麦秸压成的圆柱小颗粒,二氧化碳排放量远低于麦秸生长过程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希望屋”用电量为同类建筑的30%。 瑞典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住宅示范区在建造过程中并不追求特别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成熟、实用的住宅技术与产品的集成。示范小区的1000多个住宅单元全部依靠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恒温、恒湿、恒氧、低噪、适光,这些为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关键词,目前是国内科技住宅先驱的核心价值,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和城市较早时期就已经广泛应用,并掀起一股绿色旋风,绿色科技住宅也被国际广泛认定为未来住宅发展所趋。 社区未来发展方向--英国贝丁顿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永续发展社区,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设计一个高生活品质、低能耗、零碳排放、再生能源、零废弃物、生物多样性的未来。” BedZED的设计师登斯特这样来形容BedZED。在BedZED项目中,我们看到设计师将废物、阳光、空气和水充分利用,与现代人、建筑物一起进行永续的对话。 废物BedZED低能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组合热力发电站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燃烧木材废物发电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用电,而且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来生产热水。热水罐位于每户的核心位置,在寒冷季节可起到供暖的作用。目前CHP的燃料主要为附近地区的树木修剪废料,往常这些废料被丢弃并填埋而成为城市的负担,对这些废料加以利用既可以产生能源,又可以解决环境污染和垃圾处理的问题。在长期计划中,以后木屑原料的来源将主要为邻近的生态公园中的速生林。经计算,整个社区需要一片3年生的70公顷速生林,每年砍伐其中的1/3用来提供热能,并补种上新的树苗,以此循环。阳光BedZED的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太阳能光电板,由于光电板的造价较高,因此设计者将它尽量用于多种用途,家中的热水和电车充电都来自暖暖的阳光。这些太阳能电池板可为40辆汽车提供电力,这种用太阳能电力供应汽车的模式将太阳能光电板的投资回收周期从通常的75年缩短到BedZED中的6.5年。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内涵_特征及借鉴_基于英美两个案例的讨论_朱金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内涵、特征及借鉴 ——基于英美两个案例的讨论 朱金蒋颖王超 【摘要】通过对国内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研究的进展与不足。基于对英国卡莱尔市和美国纽约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案例解读,总结了两个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各自的规划背景、规划目标、规划框架及经济效益分析,详细介绍了其规划步骤和要点。从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与范畴、规划的功能定位、方法手段几方面对两个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案例的侧重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谈及了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内涵与特征;启示 1.引言 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针对国外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简称GI)的起源和概念发展进行了整理和综述,如吴伟、付喜娥(2009)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起源、内涵,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强调我国建立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土地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0;周艳妮、尹海伟(2009)简要介绍了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发展历程,并基于案例总结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切入点和一般步骤0;李开然(2009)对GI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其与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工程、节能利用等均息息相关0;贺炜、刘滨谊(2011)分析了GI概念的来源,总结GI相对于绿带、绿道等绿地规划的优势,并指出目前GI实施所面临的挑战0。在相关案例研究方面,付喜娥和吴人韦(2009)从美国马里兰州的案例详细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系统0;沈清基(2005)评价和讨论了“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0。 近年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厘清GI概念的起源与演变,而对GI具体的实践案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国外GI概念的发展趋于多元化并受地方自身条件的影响,欧洲与北美地区对GI的理解也有所差异,在下一层次的各个城市运作中,GI规划也呈现了多样化态势,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条件、尺度差异各有侧重,只有深入研究具体案例,方能对不同地区GI概念及其规划实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我国的规划实践提供经验的借鉴。本文对英国、美国两个城市的案例作进一步研究。

浅谈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发表时间:2018-11-16T11:17:17.473Z 来源:《红地产》2017年1月作者:陈网兰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提升城市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成为未来城市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因此不仅要保障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建筑水平,将绿色建筑融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当中,遵循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细致有效的进行分析,提升我国社会的经济效益。 在城市的建设当中,绿色建筑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其不仅仅呈现的是城市的规划以及设计的环保,在绿色建筑实际的规划设计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所以,在实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加强对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观念及价值体现 绿色建筑设计的有关工作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相关的经验,提升创新能力,对有关技术进行改进和突破,提升科学技术发展的效率,对建筑材料以及相关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加大节能环保材料的开发,对一些高污染以及高消耗的材料进行抵制,应用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广泛的推广,建构绿色服务产业,对建筑群体进行绿色环保的注入,形成一条绿色产业链,提升绿色建筑的行业发展和推广。要想有效发展绿色建筑产业链,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不仅要对相关的先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加大建筑工艺的创新和发展。近些年,降低资源消耗,提升资源利用率,依照相关的原则,分析今后的发展方向,使用有效的低成本技术,因此,要依照国家科学发展观,提升绿色建筑的发展,降低资源消耗。 2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融入绿色建筑遇到的问题 2.1 过于看重绿色建筑的外在形象,不强求其实用性 我们知道,一座城市所呈现出来的外在整体形象,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外在体现。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却将此概念放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把城市功能太过集中地展现在某一地方,而且将这些城市功能过于美化,忽视其实用性。比如说某些城市的市政府周边,很多“高大上”的文化广场、博物馆等关键设施一应俱全,城市美观“达标”了,但却忽视了这些建筑的实用效果和人们的实际需要,还有的城市,过于追求一些夸张的、不实用的建筑外形,美其名曰是体现城市的精神文化特色,然而,这些“夸张”造型的建筑,大部分需要借助灯光、机械通风等措施来维持造型,这些措施的使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毋庸置疑,这种浪费和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是相互矛盾的。 2.2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生态问题 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建设在自然资源很集中的区域,比如,林地以及湖泊中,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这些逐渐城市城市建筑的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房地产企业对这些资源加大了掠夺,并且在之后的实际规划和设计当中,对其缺少相应的应用,还有严重的就是一些房产商对这些资源有效破坏,以致于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破坏,所建设的房屋和设计的原有房屋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缺少一定的实用性,同时一些区域虽然标称自身为绿色建筑,然而对于该区域缺少相应的调查和研究,造成在施工当中没有实现绿色建筑的需求,对建筑材料过度消耗,并且还会对城市周边环境产生有关破坏。 2.3 缺乏地区本身的特点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时,设计师往往会单独对建筑进行设计,忽视了城市本身的特点。现在很多的设计规划都是对其他城市的规划全部借鉴摘抄,在他们看来,国外的设计规划比国内的设计规划更加的优秀,一昧的将国外的建筑设计套用在城市的建设设计上。但是这样并不能解决城市规划的问题[2]。设计者们忘了在进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时候,考虑城市本身具有的特点,忘了去研究了解城市本身具有的内涵。忽视城市的风景、民俗、魅力、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3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确立城市规划总目标,全局统筹综合考虑规划方案 对城市规划以及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在实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对城市发展的经济以及人文方面实际状况优先思考,尽可能的采用完美以及实用的设计,并且将城市的内在和外在美体现出来,通过相关的实践表明,在城市建设当中将其内在和外在美有效呈现,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其作用非常的大。 3.2 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于城市绿色建筑实际的规划或者设计当中,其主要目标就是使得城市当中的人们生活更好的便捷以及舒适,因此,在对绿色建筑实际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感念,对规划设计的目的进行明确,这样就能够在实际的应用中将一些不切实际的节能技术应用有效防止,使得绿色建筑和人文精神之间有效融合。 3.3 深刻了解城市的自然地理情况,合理进行绿色建筑规划 每个城市都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以此造成气候类别、土质情况的差异。比如城市资源丰富的地区,资源的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使得很多人对资源使用权趋之若鹜,但是往往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合理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建设设计中要先进行地质勘察检测研究,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制定不同的建筑方案,保证环境的生态性,针对生态特点进行创新设计,更能吸引大众。在开发建设时,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做到绿色建筑,避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情况发生。做到将环境与建筑融合在一起,互相影响,才是绿色建筑的真正体现。 3.4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作为一个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思想,在规划设计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可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又可以给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利的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环境下倡导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建筑建设,做到城市在合理布局下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理所应当的是绿色建设规划设计中的唯一指导思想。 3.5 深入利用自然地理资源 不同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所区别,在自然资源以及地质地貌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南方的城市与海洋距离较近,自然气候温和,降水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能够达到80dm。植被覆盖比较广泛,树木种类丰富,因此,在城市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方面可以与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城市自身的状况体现绿色建筑的价值,提升生态环保性,降低房地长行业的商业气息,例如在植被方面,可以利用树冠较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考试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 用户得分:64.0分,用时 2576秒,通过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 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 ),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 A.1:1 B.1:2 C.1:3 D.1:4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2. 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是由自然环境决定土地利用,突出自然环境的( )功能,将社区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化生态功能网络结构。 A.自我调节 B.自我修护 C.生命保护 D.生命支撑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 下列属于雨水管理结构性措施的是( )。

A.制定管理政策 B.加强公民环保意识 C.规划建设渗透设施 D.制定体系化的规范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4. 下列属于常见的初期雨水弃流方法的是( )。 A.雨落管弃流 B.渗透弃流 C.弃流池 D.容积法弃流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5.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 A.50 B.100 C.150 D.200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3道题】 1. 雨水最佳管理措施通常可以分为( )。 A.结构性措施 B.半结构性措施

C.非结构性措施 D.有机措施 E.无机措施 用户答案:[AC] 得分:10.00 2. 雨水湿地的出水池主要起( )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A.防止沉淀物的悬浮 B.净化 C.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 D.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E.降低温度 用户答案:[CDE] 得分:0.00 3. 基于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包括( )。 A.供应服务功能 B.支持服务功能 C.辅助服务功能 D.调节功能 E.文化服务功能 用户答案:[ABDE] 得分:10.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 屋面雨水污染负荷由两方面组成:径流污染和降雨污染。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蔡笑昂1柴荣2 1浙江联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2浙江联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为人与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迁徙通道及净水源在内的自然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可以成为保证社会、经济、环境间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和组成出发,分析了其建设规划中的原则及具体方法,并就其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讨论。关键词:景观设计绿色基础设计规划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has the natural areas and internal linkage of open space network,human and wildlife habitats for migration channels and clean water,natural,activity place,has the important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can become guarantee the society,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benign circul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ramework.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w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tho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landscape design green foundation design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1景观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1.1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生态的稳定程度是由种群活动的自由度决定的,而被城市建设隔绝了的斑块型绿地,严重限制了生物种群间以及种群内部个体的接触和交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使种群的生存和进化都受到了抑制,孤岛效应的产生直接影响着种群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的稳定平衡。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从景观环境及其设施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为人与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迁徙通道及净水源在内的自然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可以成为保证社会、经济、环境间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将自然元素融入社区,促进野生生物的繁育,在增加生态稳定性及多样性的同时,减少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 1.2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自然资源、再生性生态元素及风景要素,是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与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与其他保护区域,以及农场、牧场、荒野、循环土地等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环境资源的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以公园体系和循环土地为例,公园体系包括自然区域、公共公园与运动场等,在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同时,对生态资源进行了保护,而对垃圾处理场及矿地等区域进行重新修复与改良,形成的循环土地也对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所有构成元素中绿色基础设施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网络中心,这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着起源地或目的地。而连接这些中心的廊道则起到了保障生物迁徙顺利进行与风景连接等重要功能,其形状、大小与分布均取决于被保护

探讨城市规划中开展绿色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点

探讨城市规划中开展绿色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点 摘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规划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就是城市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开展绿色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点。通过建设绿色城市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开展绿色城市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绿色城市、重点 在我国建国后,我国大力发展工业,迅速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特别是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城市自然环境也受到严重的破坏,我国很多工业城市污染严重,甚至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城市规划必须坚持环保节能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思想。而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做到环保节能,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绿色城市,才能确保人民的生活质量。 一、绿色城市的简单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也处于膨胀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恶性现象。大部分人认为,城市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表现,而且城市发展意味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生产、生活质量。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市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北方工业城市,存在着严重的雾霾、沙尘暴问题,而且城市水资源短缺,难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环境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问题。而建设绿色城市就是为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控制城乡数量比例,控制城市数量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另外建立绿色城市对于城市本身有很多积极意义。现如今,大多数的城市领导班子都认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开始修建绿化带、公园,希望以此来改善城市区域的自然环境,但是效果并不如预期,其原因在于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城市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必须要遏制城市的无限制的扩大,为绿色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设绿色城市,有利于保持城市水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如今,我国的生态环境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城市表面上环境优美,这些都只是表面工作,其环境依赖于人工清理以及城市绿化,一旦停止这些人工行为,这些城市的环境状况将会急剧下降。因此建设绿色城市不能完全依靠人工绿化措施,必须要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保持城市的水土生态,从而利用自然修复能力来改善各种环境问题。保持土地生态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经济,其污染小,城市绿色规划完善,空气质量好,城市土壤肥沃,实现农产品自给自足,形成了良心循环。虽然沿海城市在很多方面相比内地城市拥有优势,但是沿海城市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高于内陆城市。 二、绿色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将绿色城市放置于重要地位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节约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建设绿色城市中,必须对城市的居住情况、交通状况进行重新审视,以此来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建立绿色城市不仅仅意味着节约资源,还包括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解决污染等各个方面,因为人们的生活水

城市详细规划案例

城市规划专业“4+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证材料之14 详细规划案例选编 (国内外案例)

【教学目标与要求】 概念及基本原理 【掌握】运用居住区规划理论进行规划设计方案评析。 【理解】国内外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实例一南昌保集半岛 保集半岛规划设计由加拿大KFS国际建筑事务所完成。保集半岛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市区南侧、南昌县西部的象湖新城内,总用地面积53hm2。规划采用人车交通分行道路系统,设置了步行路与车行路两套独立的路网系统。车行路分级明确,围绕住宅群落布置,并以枝状尽端路形式伸入到各住户入口。步行路贯穿于居住区内部,将体育运动岛、老人儿童活动岛、生态植物岛等一系列主题岛屿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长约500m、宽40~90m、总面积达2万m2的中心景区。 规划设计注重人与水的亲近性,小区傍水而建,住户下楼即可以沿着溪流缓缓散步,溪流、喷泉、叠水交相辉映,为居民创造了静谧的家居生活气氛。 一期南部情景洋房组团的下沉式庭院不但丰富了空间尺度的变化,而且将地下空间的雨水集中收集后引入绿地的人工湖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图 13.1 南昌保集半岛 资料来源:胡延利.风景区景观设计宝典(下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实例二天津华苑居华里小区 天津市华苑居住区荣获“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全国城市住宅试点小区金牌奖”,位于天津市的西南部,占地13.12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59300平方米;平均住宅层数5.6层,容积率为1.21,绿化率为38.2%。小区道路规划成曲线形,以限定机动车的速度,减少机动车对居民的心理压力。主干道入口处两侧均规划了一条10米宽的林荫带作为人行道,做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 针对天津地区的天气气候特点和用户要求,住宅布局力争良好的朝向,做到95%以上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分析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27T16:38:38.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张博 [导读] 摘要: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惊人的全球城市化发展速度,环境问题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恶化,人们物欲的享受直接导致了各种资源、能源极速枯竭,水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雾霾更是严重的侵害了人们的健康,气候变暖直接给个别国家造成了国土即将消失的威胁,这些问题还只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冰山一角,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与 津南区规划设计所天津 300350 摘要: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惊人的全球城市化发展速度,环境问题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恶化,人们物欲的享受直接导致了各种资源、能源极速枯竭,水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雾霾更是严重的侵害了人们的健康,气候变暖直接给个别国家造成了国土即将消失的威胁,这些问题还只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冰山一角,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成为了城市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策略;分析 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稳步上升,环保问题也随之发展成了世界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重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上演一场社会与经济发展走向的改革,生态城市的创建成为了全人类的目标。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等等概念的出现,使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蕰含了更丰富的内涵,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更符合当代人对生态城市的要求。 1绿色生态城市的概念 所谓的绿色生态城市就是依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发展创建起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能够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是在最大限度上依靠环境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简言之就是依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一个既高效和谐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活环境。 2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 2.1保持各生态要素共生,达到和谐性 所谓共生就是在相同的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态要素之间都能够建立起相互协作、合作共赢的生存关系。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还要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绿色生态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自身的进化需求,还要充满文化气息、人情味,让自然与人、与社会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模式,达成绿色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2.2统筹规划,达到整体性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同时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要保证这三点能够统一,保证整个生态城市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 2.3达到高效使用可持续发展性 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对于各种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性,以所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提高一切资源的使用率、再生性,从时间、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期达到所建城市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3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 3.1确保城市的发展和整体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性 首先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整个城市的结构布局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做到实地勘查,整理出整个城市详细、可靠的数据、资料做为依据,要真正的做到心中有数,将绿色生态城市的设计方案做的更加细致化、完整化。其次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加强对环境容量地控制,即城市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环境压力,其中包括人口容量及交通容量和绿化容量。要把全部的因素考虑在内,要做到人文居住要素、环保问题、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能够相辅相成、共生共存,保证绿色生态城市构成要素之间的平衡性,要将设计方案反复和所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保证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3.2加强绿色生态城市的街区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受到交通、土地制度、商业经济利益等区素的影响,城市街区的尺度正在不断的扩大,而在此过程中各种生态资源的使用效率极为偏低,令城市的肌理、文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城市逐渐丧失了活力。首先根据绿色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绿色街区的设计基准是有弹性的街区尺度,是创建绿色生态城市的重要任务。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街区与建筑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气候因素、生态安全、技术条件、交通、居民需求和对空间的认知等等要素之间的和谐性,还要与当地的日照情况、绿色植被情况、水体情况等自然要素相结合,从而规划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绿色街区。根据世界各国的研究认为100m×100m左右的街区尺度最能满足城市所需功能布局,最值得借鉴的就是欧洲城市所使用的“窄路密网”街区模式,从社会中心步行到边缘地带以5min或者1/4路程为基准,是目前绿色生态城市街区尺度的基本依据。其次,依据街区地开发需要以及老百姓的认识和街道性质的因素,需要设计合理的街道、建筑之间的宽高比例即D/H,街道的宽度是D,建筑的外墙高度是H。D/H≈1时,街道尺度最符合人的心理和视觉的舒适度。最后,在进行街区设计时,通过不同季节产生的条件对街区进行风和光以及热的分析研究,再结合形态学的原则,总结出符合当地街区自然环境的模式,从而制定出基于不同季节条件因素的绿色街区规划方案。 3.3绿色生态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效益的日益增强,道路建设对环境的污染指数也是居高不下。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道路的设计也是重中之重:①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尽量使用最简洁的路线,使道路长度缩短,从而使工程量减少到最大限度;优化道路线位的设计,减少对植被区和景观区的占用,同时在进行旧路改造时要充分利用旧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面上的结构材料,使资源再利用、重复利用;设计合理的道路横断面,加大绿化带科学合理的配置,减少噪声污染;②做好交通管理,合理配置各等级道路,减少车辆的绕行、拥堵,快速将车辆分流,减少交通压力,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3.4绿色生态城市的海绵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在整个绿色生态城市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绵城市就是指整个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有蓄水、排水的作用,干旱时可将所蓄之水释放的作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排水、蓄水系统,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海绵城市,可以保证生态城市在面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