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长效热点一 “三农”问题

长效热点一“三农”问题

热点内涵

21世纪,“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长效热点,也将成为2021年高考命题的一个视角,备考时要予以重视。

高考启示

“三农”问题是近年高考持续关注的热点,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的举措和政策必将成为命题的重点。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所涉及,图文型试题占有一定比重。高考备考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历代农业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近现代中国不同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共的土地改革、建国后农业政策的调整;世界近现代史上美、俄(苏)等国解决土地问题的不同措施及其对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启示等。

知识链接

一、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

1.生产工具的演进

(1)原始社会:使用耒耜(石制、骨制、木制)。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4)西汉:普及铁农具,出现播种工具耧车。

2.耕作方式和技术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3)汉代:广泛使用耦犁(二牛抬杠)、直辕犁,东汉开始使用一牛挽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

3.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

(1)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郑国渠。

(2)秦朝: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流域。

(3)汉朝:关中地区发明坎儿井,至今新疆仍在使用。

(4)三国时期:发明翻车。

(5)隋朝:开凿大运河。

(6)唐朝:出现筒车。

4.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

①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质上是私有制。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封建社会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君主土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A.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C.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盛行于隋唐。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二、中国近代重要的土地政策

1.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

无法实施。

2.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指实行土地国有制,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3.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农”问题

1. 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 1953年—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的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农村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 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即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结果严重超越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4. 1978年安徽省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俄国的土地和农业政策

1. 1861年,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

2.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3. 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一项措施为余粮收集制。

4. 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5.斯大林时期,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公有化程度高,牺牲农业为工业服务,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的长期滞后。

6.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牲畜;大规模种植玉米,将拖拉机等农具卖给集体农庄。

7.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政策。

五、美国罗斯福执政时期的农业政策

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经济调整法》,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减少农产品产量,国家发放补贴,以保证农产品价格。

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 社会热点集训-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2·包头市一模]《管子·地员》篇把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十物(种),并记述了各种土壤上栽培的作物。如粟土,“尽宜桐柞,莫不秀长。其榆其柳,其糜其桑……群木蕃滋数大,条直以长。”此外,对其他十七种土壤,也有类似的记载。这反映出我国早期农业() A.作物种植趋向多元化 B.已产生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C.生产关系正发生质变 D.生产力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2.[2022·渭南市一模]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的一些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了小铁臿,河南洛阳出土了空首铁镈。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北方耕作技术落后于南方 B.农业生产的范围拓展 C.铁制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已走向成熟 3.[2022·安顺市二模]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竞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此车为求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该“车”的使用() A.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播种效率 B.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C.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D.推动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4.[2022·自贡市一模]下图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 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

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 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 5.[2022·榆林市三模]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四民月令》记述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如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等。这反映了当时() A.耕作工具明显进步 B.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C.编写农书蔚然成风 D.政府对农业极为关注 6.[2022·乐山市一模]据记载,唐朝建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仓廪系统。这些仓廪建造科学、分布合理,各仓场容量大、利于防火防潮。不同仓场的选址很有计划性,太仓、正仓、军仓、义仓、常平仓等根据实际需要随地设置,转运仓依据水陆运输的需要节级设置。据此可推知,唐朝的仓廪建设() A.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B.表明朝廷重视技术传承性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D.满足了百姓对粮食的需求 7.[2022·延安市二模]有学者说:“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不能把它与集体统一经营割裂开来。”由此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C.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动 D.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8.[2022·安康市二模]197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66.9%,而林、牧、副、渔业仅占33.1%,在主产粮区,粮食商品率仅为20%,占国土60%的土地上只提供了10%的农业产值,有12亿亩宜林荒山没有绿化开发,有70%的浅海、滩涂没有利用。基于上述状况,当时我国() A.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B.大力引进外资加快土地开发 C.集中国家力量保障粮食安全 D.提高粮食价格鼓励农业生产 9.[2022·银川市三模]近年来,各村级基层组织将宗族力量所凝聚的大量社会资源整合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把传统的宗族治理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全新体系中,开创了一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9·全国卷Ⅲ(选择)农业经营模 式(清代租佃制) 2018·全国卷Ⅰ(选择)土地制度(汉 代自耕农经济) 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农业生产 (大豆种植) 2017·全国卷Ⅱ(选择)经济重心南 移(文化影响) 2017·全国卷Ⅲ(选择)土地制度(唐 代自耕农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Ⅰ(选择)宋代民营手 工业(发展概况) 2018·全国卷Ⅲ(选择)先秦冶铁业 (手工技术) 2017·全国卷Ⅰ(选择)明代玉器制 造业(社会影响) 商业的发展 2019·全国卷Ⅰ(选择)区域贸易2019·全国卷Ⅱ(选择)清代商业发 展概况 2018·全国卷Ⅰ(选择)明代朝贡贸 易(影响) 2017·全国卷Ⅱ(选择)春秋战国商

业(影响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 禁”政策2017·全国卷Ⅱ(选择)西汉重农抑 商(农商矛盾) 2017·全国卷Ⅱ(非选择 )清代矿业 政策(农商矛盾) 命题分析 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 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发展概况。 时期发展概况 (1)春秋战国①铁犁牛耕技术: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 广。 ②农业灌溉:秦国兴修都江堰(四川)、郑国渠 等水利工程。 ③耕作方法:已经使用垄作法 (2)汉朝①铁犁牛耕技术:推广赵过的耦犁;铁犁牛耕 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②农业灌溉:兴修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水利 工程。 ③耕作方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训练历史视角下的三农问题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训练历史视角下的三农问题 一单选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 ①江东②长江流域③岭南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我国古代发明的既可灌溉、又可排涝的生产工具是:()A.水排 B.翻车 C.耧车D.筒车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 D.环境破坏加剧 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对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中期开始,均田制不断遭到破坏,引起了赋税制度的变革。据此回答5-7题。 5.唐初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地方政府D.广大农民 6.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7.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经济掠夺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确保财政收入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8.《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②该书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③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④该书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 ①土地大量开垦②耕作技术进步③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④农作物品种增多⑤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修筑,正确的是() ①战国时期修筑了都江堰和郑国渠②秦朝时修筑了灵渠 ③隋朝开通大运河④唐朝在江南兴修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大超六朝总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社会性质的变化

【全程温习方略】(遵义专用)2021版中考历史 专题二“三农”问题精练精析 北师大版(1)

专题二“三农”问题 一、选择题 1.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完全的改革”,是因为( ) A.完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人土地所有制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人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踊跃性高涨 D.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2.(2021·烟台学业考)右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用意,显现这种状况的要紧缘故是以下哪一运动的开展(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每一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社员家里不开伙,铁锅铜勺都献出去大炼钢铁,尽管到时候到食堂打饭打菜。”这种现象发生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年《人民日报》报导福建南安花生亩产13 241斤(见右图),显现这那么报导的历史背景是( ) A.福建农人科学种田 B.那时“夸张风”盛行

C.那时农业生产力水平高 D.福建实行分田到户政策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转变,其中使农业生产受到严峻破坏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久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口号。与这一宣传口号有关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2021·西安学业考)以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对两图反映的政策明白得不正确的选项是( ) A.都在社会主义制度成立后实施 B.图一实行的是农人土地所有制,图二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图一使无地少地农人分到了土地,图二使农人取得了生产自主权 D.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进了农业经济进展 8.(2021·威海学业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农业进展之路进行了不断探讨。以下探讨的前后顺序是(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②土地改革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年,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着眼于( ) A.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长效热点一 “三农”问题

长效热点一“三农”问题 热点内涵 21世纪,“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长效热点,也将成为2021年高考命题的一个视角,备考时要予以重视。 高考启示 “三农”问题是近年高考持续关注的热点,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的举措和政策必将成为命题的重点。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所涉及,图文型试题占有一定比重。高考备考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历代农业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近现代中国不同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共的土地改革、建国后农业政策的调整;世界近现代史上美、俄(苏)等国解决土地问题的不同措施及其对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启示等。 知识链接 一、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

1.生产工具的演进 (1)原始社会:使用耒耜(石制、骨制、木制)。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4)西汉:普及铁农具,出现播种工具耧车。 2.耕作方式和技术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3)汉代:广泛使用耦犁(二牛抬杠)、直辕犁,东汉开始使用一牛挽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 3.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 (1)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郑国渠。 (2)秦朝: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流域。 (3)汉朝:关中地区发明坎儿井,至今新疆仍在使用。 (4)三国时期:发明翻车。 (5)隋朝:开凿大运河。 (6)唐朝:出现筒车。 4.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 ①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质上是私有制。

高考政治 热点专题五 三农1:我国农业的基本现状

热点专题五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学习提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近几年,“三农”问题的总体状况是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时隔17年再次回归农业,再次凸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三农”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高考命题取材的主要对象,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先后考过“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的基础地位”(200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2002)、“农村城市化”(2003)。今后再考“三农”问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基于以上考虑,这里把“三农”问题分三个专题介绍。 [专题介绍] “三农”问题之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概况 一、农业的地位、特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弱质产业。 二、“三农”的基本现状 (一)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发生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取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问题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表现在: (1)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 (2)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开始减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一半。 (3)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5)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悬殊。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达6:1。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2.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矛盾——资源不足,如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的情况还会长期存在,但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市场需求不足。 3.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农业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热点一 聚焦“三农”,关注民生

热点一聚焦“三农”,关注民生 一、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生产力发展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生产方式:精耕细作;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地位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小农经济 生产关系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②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③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 基本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农业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 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二、中国近代土地制度 1.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中国近代前期重要的土地政策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2)孙中山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新三民主义中“民生”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 (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世界史上的农业问题(土地制度) 1、英国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使得农民与土地分离,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

高考历史 大纲版 热点专题复习 三农问题

2012高考历史大纲版热点专题复习三农问题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 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 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

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28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28)发达的古代农业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 ) A.奴隶制集体耕作 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3.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新的生产方式() A、刀耕火种的发展 B、铁犁牛耕的产生 C、重农抑商的推行 D、耕耙耱技术的推广 4.下表反映的是某学者根据出土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农具进行分类的情况。 类别掘土工具中耕工具收割农具 名称镭、耒、锻、锹锄、铲、耙镰 由此推知,当时楚国() A.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B.重视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C.已掌握较先进的农耕技术 D.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5.《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 B .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 6.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

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由此可见(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7.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精耕细作的农业 C.人多地少的矛盾 D.重农思想的影响 8.《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9.如表是1918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关于全国农户占有土地比例的统计。对此表格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类别户数百分比 10亩未满20352285 42.7 10亩以上1261 1998 26.4 30亩以上765 1575 16.0 50亩以上4625096 9.7 100亩以上2467648 5.2 合计47708602 100.0 A.土地私有化的状态下土地兼并不断 B.土地私有化状态下小农经济占主导 C.精耕细作仍是近代农业经营的模式 D.地权的转移与分散加速土地私有化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三农会议2021政治材料题

三农会议2021政治材料题 【热点解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是一个常热常考的问题。 【命题角度】 一、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预测1图表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情况 (单位:亿元)材料一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

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最大限度拓展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 (1)从图表中你发现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什么问题?运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2)结合材料一,说明解决图表所反映出的问题的经济意义。 (3)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拓展农村市场? 答案(1)近三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远低于城镇居民,说明农村消费不旺。 原因有:①农民收入水平偏低。②物价相对较高。③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④农村消费环境不佳。⑤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⑥农村消费观念相对保守等。 (2)①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农村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③发挥

三农问题热点试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热点试题 一、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事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材料二:温铁军专家指出:中国“三农”面临的两大矛盾,第一是国情矛盾,就是人地关系紧张,中国农户平均土地规模只有半公顷左右,劳动力转移又比较困难,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政策问题,主要是缺乏符合国情的、专门针对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专家指出,一号文件清晰地说明了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种粮农民,突出强调了让传统农业地区种粮农民得到实惠;其次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 1.“三农”问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既属于传统粮食主产区,又大量提供商品粮的一组() A.三江平原上海近郊 B.江淮地区江汉平原 C.黄淮平原珠江三角洲 D.成都平原河套平原 3.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增长缓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粮面积减少,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 B.如果税费减轻,农民会把心放在种地上的 C.国家粮食价格是农民选择是否种粮的依据 D.选择种粮,还是从事多种经营,取决于土地上的比较效益 4.材料二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比较困难”,其实是有一些出路的。请把下面的几项补充完整。 A.进城市打工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5.有关“政策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改革初期,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B.谷贱伤农,农民会自发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C.短期内,政府可以大量将乡村城市化,有利于缓解农村的压力 D.现阶段,过度分散的土地不利于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耕作 6.目前,关于农民增收的措施,下列哪一项是不可行的() A.土地重新划分,集中成片到少数农民手中,没有承包土地的农民到土地承包商家去打工,以实现耕作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B.发展定单农业,使农副产品的销售、效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C.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生产的道路 D.农民在农时务农、农闲时进城打工 7.为了增收,必须要加强农产品的商品性,下列建立的一系列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正确的是() A.江汉平原、太湖平原的商品粮基地 B.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甘蔗基地 C.湖北、宁夏的甜菜生产基地

高考历史复习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高考历史复习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命题方向】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备考复习中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政史地三科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思考。 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看:重点注意以下五个问题:①中国古代史的土地制度:②古代重要赋税制度的演变;③历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品种的引进,侧重春秋战国、隋唐和明清三个时期;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⑤世界近现代史上英、法、美、俄(苏)等国解决土地问题的不同措施以及对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从政治学科的角度来看:必须正确认识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动摇;要关注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时事政治知识,注意运用有关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原理进行思考。 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看:要注意自然、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其分布的影响;农业生产必须按照自然与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才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解决世界粮食问题,需要发展科学技术、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控制人口增长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试题设计】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料作物基地集中在华南地区 B.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分散在各大农业区 C.全国性商品棉基地集中在西北内陆 D.饮料作物——茶叶主要产区在南方丘陵山地 2.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华北地区的春早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最为突出。要缓解干旱对各地区农业的影响,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①大规模进行海水淡化②采取人工措施,加快西部高山冰川的溶水速度③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④推广节水技术,增加耐旱作物的种植面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据此回答3~4题。 3.要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有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③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日趋明显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克服这一制约,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下列措施中,符合中国国情的有①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②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③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④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热点2关注民生.docx

热点二关注民生——聚焦“三农”问题,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第106页) 引领——热点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使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和当今新农村建设是高考命题的时政热点。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每年的两会热点都有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链接——相关知识 一、聚焦“三农”问题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是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则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调整 (1)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

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 劳动的积极性。 (3)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 极 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关注民生问题 1.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 (1)老子: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仁”、德、教化。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赋。 (3)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2.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 (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 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2)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 则相近的东西,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思想,在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3.世界史上民生问题的落实及教训实例 (1)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 济政策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社会主义苏联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 积极性,引发危机。 ②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习题集锦三农

2019年时政热点好题集萃 (8)三农 1、“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木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牢牢抓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必须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 下列做法中符合该要求的有( ) ①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 ②落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对土地的所冇权 ③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发展现代农业 ④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确立农民的上人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度假、乡村观光农业、乡村居住养老等新兴消费形式快速发展,工作方式的变化使一部分“非上班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选择乡村田园生活,乡村因新的创业和年轻人的到来而重新活跃起来。 可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 ) ①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②着力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发展 ③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④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新需求,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近年来,一种“卖服务、卖体验”的新型经济在农村兴起。城里游客认领山上果树、田间庄稼,游客走后由村民以无公害方式负责种植,丰收时“主人”可以前往摘取,也可由村民摘取后快递到家。 这种经济方式( ) ①能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 ②能带动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④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有利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集体经济 ③进一步确认了农民对土地要素的所有权 ④发挥改革的基础作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某省坚持把做强农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为此,该畨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和“互联网+农村物流”行动,做优做精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美丽经济,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某省振兴乡村的举措( ) ①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能够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③完善了农村的分配制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④能促进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这一政策( ) A.能盘活农村集体土地,拓宽土地供应渠道 B.将适当减少农业耕地,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C.会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 D.要探索农村宅基地人市,变更宅基地的权属 7、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九大代表庄木弟说,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报告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专题06 中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06 中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2020·天津·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 2.(2012·海南·高考真题)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答案】B 【详解】 若选A,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若选C,则不符合二战期间丘吉尔主张联苏的实际;由于二战,英国只是经济实力衰落,大国地位并没有衰落,D排除;B项是关于民众利益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措施,这也是保守党惨败而工党获胜的主要原因。 中国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开始于战国时期。前375年,秦国“为户籍相伍”,编排户口。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东汉末年,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4.西晋统一后,重定户籍,称为“黄籍”。东晋除“黄籍”外,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 变化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5.隋统一后,重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政府还会“刮户”。 6.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 分类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 7.元朝与明朝,都以职业定户籍。明朝户籍称“黄册”。 8.清朝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后,户籍停止编审,名存实亡。 户籍的作用:是历代封建王朝赋役征发的依据,是为赋役征发服务的。 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基层组织。 表现: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唐朝农村设里和乡,城市设坊和村。明朝实行里甲制。 (2)基层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秦汉什伍组织,唐朝邻保制度,北宋王安石实行保甲法,明朝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史背景: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表现:(1)政府为主体,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汉代建立常平仓制度;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置“义仓”。 (2)有尊老养老的传统。唐朝开始,设有救济的专门机构。 (3)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4)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 3.特点:(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 (2)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西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在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2.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

2021届江苏新高考高三历史三轮热点复习学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史实梳理 一、古代中国推行的促农发展措施 1.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2.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 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二、中国古代农具和农作物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1)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2)秦汉: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3)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发明翻车。 (4)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 2.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先秦:半坡种粟、麻;河姆渡种植水稻;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 (2)两汉:稻、麦得到推广种植。 (3)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注意: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包括三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是封建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2.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贡赋制:夏、商、周时期实行,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