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1894-1986),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学者、翻译家、文艺评论家(1963-1975)。其研究领域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语言等方面。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兼《文汇报》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钱钟书文存》等著作。

一、童年时代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生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9月2日,故又名为钱。父亲是一位有文化、知礼节、讲信用的秀才,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母亲是晚清有名的女权主义先驱朱宸濠集团中的一员,曾在日本留学,回国后被聘为教育家。这对一个普通的家庭并不富裕。然而因为早年受过良好素质教育及对家庭背景没有过多要求,因而他们是不需要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而由国家供给子女。这样一个经济拮据之家的孩子们并不需要像一般家长一样去为子女置办洋货衣服、学习西洋文化等很多。由于家族背景雄厚,因而在钱钟书7岁时,就开始给家里订做《红楼梦》。这种对于家庭出身的不重视使这个孩子以后可能成为一名文学巨匠,比如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的竺可桢先生。

二、童年家道中落

钱钟书是在1913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祖父是秀才,母亲是苏州名妓,父亲早年也在苏州经商,所以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在他四岁的时候就进了私塾。然而从他之后就很少再读了,家中陷入了一场混战之中。因为他的母亲在他八岁时便离开了他。

三、留学日本

1922年7月,清华大学设立“东西方文化奖学金”,钱钟书于当年9月随学校赴日本留学,获学士学位。1927年,钱钟书回到上海,于同年10月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英语。1930年,受聘为日本东京大学文学教授兼中国研究教授。在此期间,钱钟书研习过“形而上学”学说和日本汉学。1934年12月回国,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室秘书兼任人文学院教授,又在北京大学兼课。1936年1月起先后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东方研究所和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教授日语及中国文学课程。1937年7月9日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迁至重庆。1946年夏回国。1946年9月至1947年1月与王蒙主编《文艺周刊》,任总编辑,主编《世界文化》杂志和《新文艺》杂志。1949年后任中国社科院文艺研究所所长。1955年1月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书50年)并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四、求学生涯

1928年,读完中学毕业,即赴美留学。1930年,他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获数学硕士学位。1934年,他获得美国费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工作。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钱钟书曾先后到重庆和南京两次避难。抗战胜利后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1946年被聘为北京清华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51年3月至1955年8月,任教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和中文系;1958年5月至1963年11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此期间与其学生冯友兰被称为中国最杰出老师,曾是中美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中美文化协会副主席。

五、文学创作和翻译

1936年,他开始以诗入词。1936年,开始在《诗刊》连载短篇小说《围城》。次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40年6月11日《小说月报》发表《〈围城〉序言》,全文如下:一语道尽了一个优秀作家在一个时代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一部作品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理由以及两个条件——使读者能够阅读到这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在写作本身之外还有一种形式——艺术。钱钟书从诗和散文中体味出人生况味来,认为,“诗中有话要不写在纸上要说在人的心里”;“语言中有话要说”“说出来就没有”;“说出来就有意义”等等。在他晚年的诗歌创作中他是一位追求“诗心化人生”的作者。

六、文艺评论和出版之路

钱钟书对文学创作、阅读研究、文化批评,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独到、深刻的见解。他的作品大多被译介,其中包括苏青、曹禺等著名作家,还译有世界名著《儒林外史》《霍乱时期的爱情思想》等。从一九四九年开始,他一直在担任文艺评论工作,对文学创作与翻译都有深刻的认识与见解;他常把自己的看法说给人听;他也很注重自己研究和讨论的成果转化。钱钟书说:“我不写好文章是为了当个好人。鲁迅写了那么多优秀作品,可是我们不能像鲁迅、茅盾那样来做一个文艺家。”正是由于钱先生身上充满着“批判精神”和强烈爱国主义责任感,在那个没有任何政治压迫下,他仍用笔写出了《中国文人之病》之类文章。对于一些作品中出现了一些“非主流观念”:“文革”中和其他种种社会运动,如“思想改造运动”都被视为不能理解甚至是反对;有的观点甚至是以“反动”为口号;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科学,文学等学科之间不应有任何联系……

七、晚年回顾及总结

钱钟书晚年的思想状态有很大的出入。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他就自己在写文章时自作主张,以表达对自己去世的纪念。自己也会不时地写点东西,偶尔用一点小节来表达一下自己内心对世事的感怀和感想。我认为这是不成熟的。我这一生写了多少东西啊?但我自己觉得最重要。我觉得没有写完就等于没有写了一篇文章。

钱钟书诗词作品集,钱钟书诗词选

钱钟书诗词作品集,钱钟书诗词选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代表作品是《围城》。其夫人杨绛也是着名作家。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着有学术着作《谈艺录》(1948)、《宋诗选注》(1958)、《管锥篇》(1979)等,还着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槐聚诗存序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独索冥行,渐解声律对偶,又发家藏清代各家诗集泛览焉。及毕业中学,居然自信成章实则如鹦鹉猩猩之学人语,所谓”不离鸟兽”者也。本寡交游,而牵率酬应,仍所不免。且多俳谐嘲戏之篇,几於谑虐。代人

捉刀,亦复时有。此类先后篇什,概从削弃。自录一本,绛恐遭劫火,手写三册,分别藏隐,幸免灰烬。去年余大病,绛亦积劳成疾,衰弊馀生,而或欲以余流传篇什印为一书牟薄利者。绛谓余曰:”与君皆如风烛草露,宜自定诗集,俾免欲本传讹。”因助余选定推敲,并力疾手写。余笑谓:他年必有搜集弃馀,矜诩创获,且凿空索隐,发为弘文,则拙集於若辈冷淡生活,亦不无小补云尔。一九九四年一月钱钟书还乡杂诗昏黄落日恋孤城,嘈杂啼鸦乱市声。乍别暂归情味似,一般如梦欠分明。还乡杂诗盘餐随例且充肠,不羡侯鲭入馔尝。知为鲈鱼归亦得,底须远作水曹郎。谈坡诗因戏作还乡杂诗浅梦深帷人未醒,街声呼彻睡忪惺。高腔低韵天会籁,也当晨窗唤起听。还乡杂诗深浅枫如被酒红,杉松偃蹇翠浮空。残秋景物秾春色,烘染丹青见化工。还乡杂诗索笑来寻记几回,装成七宝炫楼台。譬如禁体文章例,排比铺张未是才。【注释】:梅园一还乡杂诗未花梅树不多山,廊榭沉沉黯旧殷。匹似才人增阅历,少年客气半除删。梅园二还乡杂诗未甘闾里竟浮沉,湖海飘姚有夙心。一首移

钱钟书

钱钟书及《围城》 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的生平与创作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 小说家、学者。 生平简介钱钟书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钱基博是著名的古文家。钱钟书1933年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获学士学位, 193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秋回国,历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蓝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和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总纂等职。 1949年任教清华大学外文系,1953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50~20世纪60年代,钱钟书先后参加了《毛泽东选集》与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工作。 钱钟书少有才名,20世纪40年代创作出版方面有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 《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有《谈艺录》。1949年后专心学术,出版了 《宋诗选注》、《管锥编》、《七缀集》等著作。 创作概观《写在人生边上》收正文九篇,钱钟书在序言中说:“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作者透析人生百态,从边缘逼近中心,善于将丰富的知识与机智的幽默结合在一起,“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与从容”,但时或用语尖刻,谐而多谑。《人·兽·鬼》包括四个短篇:《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这些作品仍以幽默讽刺的笔调,着重讥刺知识分子的虚荣、空虚、软弱、酸腐和盛行于文学界、学术界的一些流风世俗,人物刻划与心理揭示很有特色,可视为《围城》的先声。《猫》中的女主人公爱默是个大学毕业的时髦主妇,在自家组织了一个文艺沙龙,忙于交际应酬,热衷操纵丈夫与友情,以婚外情来报复丈夫和支撑内心的虚荣。小说将这出家庭悲喜剧安置在华北时局岌岌可危的背景中,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对知识分子无聊浮华的人生与空虚庸俗的心灵的嘲讽。《纪念》同样通过一场欲拒还迎的婚外恋来表现少妇曼倩挣扎于柴米油盐的现实与偷情私通的浪漫之间的尴尬,终于由精神追求始而最终堕落于肉体的接触,写出了不满于日常平庸生活又疏离于时代大潮的知识分子的脆弱、矛盾与困窘。 《围城》的结构、形象、主题 《围城》开始写于1944年,先是连载于1946年2~12月的《文艺复兴》,次年5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小说在当时就因才情闪耀、描绘深切和行文奇诡引起文坛注目,读者争睹为快。它是现代中国展示了知识界众生相和舒展的文化智慧的鸿篇巨制,不少论者从形象、题旨、文体、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视之为新《儒林外史》——一部“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的讽世之书。 结构《围城》在结构上借鉴近代欧洲“流浪汉”小说的形态,同时也继承了传统纪游文学的某些手法。它采用空间跨越形式:频繁移动,一线到底,顺时推进。小说以方鸿渐

作文素材:钱钟书

[作文素材:钱钟书]作文素材:钱钟书一、钱钟书简介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著名学者,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作文素材:钱钟书。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1935年到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后来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等,学术著作方面主要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二、人物趣事1、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2、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了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3、传说有学生将拼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置评价,只是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4、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5、钱先生的读书笔记,从1936年留学牛津时起始一直做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时间很长。人们都说钱锺书先生博学、记性好,不知道他读书多么勤奋刻苦用功,这七万多页的读书心得笔记实是最好的见证。三、人物认识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也要乐天知命,坚忍不拔。渊博和睿智是钱钟书的两大精神支柱,他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一尘不染,兰心慧质,特立独行。1、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外另赠4000美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钟书前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2、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作文素材《作文素材:钱钟书》。◆分享好文◆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钟书工作的照片,也遭钱先生拒绝了。3、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危害更大。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文中层出不穷的警句,丰富新颖的譬喻,机智幽默的讽刺,鞭辟入里的剖析,微妙风趣的心理…总之,钱钟书先生以其思想的深邃、见解的高超、语言的精妙、学识的渊博…构筑了现代文学史上钱学的大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4、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5、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四、钱钟

一代才子钱钟书

一代才子钱钟书 作家简介: 钱钟书,生于1910年。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 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 一本书,故取名“钟书”。“钟”就是“钟情”的意思。后来父亲为 钱钟书改字“默存”,意思是要他少说话。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外文系,1937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1949年后,任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院长等职务。著作很多,《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围城》等都广为人知。 钱钟书的学习方法 1.刻苦勤奋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上,上课时也是手不释卷地看自己喜爱的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警句来或批几个字,据传清华藏书中画线的部分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的博学,使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成了老师的“顾问”。吴密教授就曾推荐他临时代替教授上课,所有课上涉及的文学作品他全都读过。钱钟书还有读字典的兴趣,而且深得其乐,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挨着字母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时读得开怀大笑。在国外留学期间,为了博览国内不易看到的书籍,他竟日夜埋首于图书馆的书从中,孜孜不倦,终因用脑过度,归国后长期患头晕之症,每到晚间只能闭目静坐,什么事都不能做。他读书聚精会神,绝无旁骛,有时正在谈话,忽然被手边一本什么书吸引住了,便全神贯注,忘记身边还有人在。 2.博闻强记 他坚守博学强记的古训,读书时不让头脑充当漏斗或者海绵的角色,而是牢牢记住一切必须记住的东西。他不倚靠卡片和目录索引,需要查书时,总是一查就得。他身边也自有一种“秘本”(他的读书笔记)供他繁征博引时的参考之需。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3.善做笔记 钱钟书除了良好的记忆力外,还做别人看不懂的辅助性的笔记,每读一书,他都要做读书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供自已写作时连类征引。做笔记很费时间。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据其夫人杨绛说,她在1973年为钱钟书整理读书笔记时,即有整整五大麻袋之多,堆在屋里高高的如一座小山,每一本笔记上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中文、外文,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五大麻袋笔记的内容该有多少! 钱钟书的学习成就 他的学问的渊博在当代中国可谓首屈一指。他被称为“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文化昆仑”。钱钟书的古文造诣之高,当今恐伯无人企及。只要看一看《谈艺录》、《管锥编》就令

杨绛先生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1910.11—1998.12.19),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1935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1935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获副博士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回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湖南师范学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北京图书馆英文馆刊顾问,南京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纂。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毛选英文编译定稿小组成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一级研究员。“文革”中受冲击。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3 年免)、文学所研究员。1993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五卷)等。《管锥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钟书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作品: 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1894-1986),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学者、翻译家、文艺评论家(1963-1975)。其研究领域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语言等方面。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兼《文汇报》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钱钟书文存》等著作。 一、童年时代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生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9月2日,故又名为钱。父亲是一位有文化、知礼节、讲信用的秀才,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母亲是晚清有名的女权主义先驱朱宸濠集团中的一员,曾在日本留学,回国后被聘为教育家。这对一个普通的家庭并不富裕。然而因为早年受过良好素质教育及对家庭背景没有过多要求,因而他们是不需要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而由国家供给子女。这样一个经济拮据之家的孩子们并不需要像一般家长一样去为子女置办洋货衣服、学习西洋文化等很多。由于家族背景雄厚,因而在钱钟书7岁时,就开始给家里订做《红楼梦》。这种对于家庭出身的不重视使这个孩子以后可能成为一名文学巨匠,比如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的竺可桢先生。 二、童年家道中落 钱钟书是在1913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祖父是秀才,母亲是苏州名妓,父亲早年也在苏州经商,所以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在他四岁的时候就进了私塾。然而从他之后就很少再读了,家中陷入了一场混战之中。因为他的母亲在他八岁时便离开了他。 三、留学日本 1922年7月,清华大学设立“东西方文化奖学金”,钱钟书于当年9月随学校赴日本留学,获学士学位。1927年,钱钟书回到上海,于同年10月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英语。1930年,受聘为日本东京大学文学教授兼中国研究教授。在此期间,钱钟书研习过“形而上学”学说和日本汉学。1934年12月回国,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室秘书兼任人文学院教授,又在北京大学兼课。1936年1月起先后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东方研究所和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教授日语及中国文学课程。1937年7月9日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迁至重庆。1946年夏回国。1946年9月至1947年1月与王蒙主编《文艺周刊》,任总编辑,主编《世界文化》杂志和《新文艺》杂志。1949年后任中国社科院文艺研究所所长。1955年1月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书50年)并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四、求学生涯 1928年,读完中学毕业,即赴美留学。1930年,他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获数学硕士学位。1934年,他获得美国费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工作。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钱钟书曾先后到重庆和南京两次避难。抗战胜利后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1946年被聘为北京清华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51年3月至1955年8月,任教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和中文系;1958年5月至1963年11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此期间与其学生冯友兰被称为中国最杰出老师,曾是中美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中美文化协会副主席。 五、文学创作和翻译 1936年,他开始以诗入词。1936年,开始在《诗刊》连载短篇小说《围城》。次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40年6月11日《小说月报》发表《〈围城〉序言》,全文如下:一语道尽了一个优秀作家在一个时代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一部作品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理由以及两个条件——使读者能够阅读到这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在写作本身之外还有一种形式——艺术。钱钟书从诗和散文中体味出人生况味来,认为,“诗中有话要不写在纸上要说在人的心里”;“语言中有话要说”“说出来就没有”;“说出来就有意义”等等。在他晚年的诗歌创作中他是一位追求“诗心化人生”的作者。

钱钟书简介 360doc个人图书馆

钱钟书简介360doc 个人图书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

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就喜好古经典籍,故而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他在文学上是一个全才,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学贯东西,在中国古典诗词,西方语言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树。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兼讲座教授余光中分析当代中文时,常称道钱西学列于中国人之第一流,两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时,亦多交许赞之。 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钱钟书经典语录/名句(303)最初,约着见一面就能使见面的前后几天都沾着光,变成好日子。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做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羽毛都扯下来,依

围城简介

围城(钱钟书小说)编辑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也是含意最丰富的一部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讲述了男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后,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遭受到的人生挫折,揭示了人生如围城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1作者简介编辑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其父是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在父亲的影响和督导下,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其后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1946年写成并发表了长篇小说《围城》,同年发表短篇小说《人·兽·鬼》。抗战及解放以后,先后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总纂、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主要进行翻译和中国文学的研究,出版了《宋诗选注》《旧闻四篇》《七缀集》以及《管锥编》等学术著作。《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比如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但两个人都没有方鸿渐的经历,倒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比如出国留学、担任大学教授,与作品有相合之处,作者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些启示,但并不能对号入座。 小说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解放后,一度绝版30年,1980年再次重印,在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 2内容介绍编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艘油轮正从法国向中国驶来,船上有一批中国留学生,都是刚从欧洲学成回国,这其中包括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和他的同学苏文纨。方鸿渐在读高中时随家里做主定了婚,有了挂名丈人,由于他的未婚妻去逝,他的丈人就把为女儿筹备婚礼的钱给他,资助他去欧洲留学。油轮在海上行驶,方鸿渐在油轮上还认识了一位澳门女子鲍小姐,两人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生长,鲍小姐引诱方鸿渐,而且麻利地甩掉了他。方鸿渐回到上海后,在挂名丈人的点金银行里兼差,乏闷无聊,就去找苏小姐,在苏小姐的家中,认识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并热烈的爱上她。求爱遭拒后,他满怀痛苦跟着赵辛楣、李梅亭等人去湖南三闾大学教书,同行还有顾尔谦、孙柔嘉。一行人在旅途中遭遇各种颠簸,才到达目的地。到了三闾大学,学校内教职工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争风吃醋,种种丑象让赵辛楣、方鸿渐十分反感,先后离开。方鸿渐被学校解聘后,和孙柔嘉一同离开三闾大学,在赵辛楣的劝说下,两人选择在香港结婚。两人结婚后回到上海,赵辛楣推荐方鸿渐到报馆当资料室主任,孙小姐去姑妈的厂里做事。在上海,方鸿渐受尽人情冷淡,倍感凄凉,又因战事迫促,想要离开上海到重庆去寻找机会,由此和柔嘉产生了分歧,最后导致婚姻破碎。 到此,一段关于方鸿渐的婚姻人生的围城就结束了。 3作品章节编辑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 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

钱钟书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0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享有“文化昆仑”之誉的钱钟书,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有位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但博学多才的钱钟书幽默、率真的个性更有看点,这里选录数则,以飨读者。 有趣的名字来历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过继给伯父钱基成。据长辈说,钱钟书出生那天,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遂为他取名“仰先”,取“仰慕先哲”之义,字“哲良”。 翌年,钟书“抓周”。结果他抓了一本书,父亲钱基博为他正式取名“钟书”。后来他成了一个“只要有书可读,别无需求”的学者,竟应验了“抓周”和父亲取名的期望。于是“钟书”成了他的学名,“仰先”就成了小名,家人便习惯叫他“阿先”、“先儿”、“先哥”。鉴于“先”与“亡”近义,又将“先”字改为“宣”。 1920年,10岁的钱钟书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钟书改字“默存”,意为要他少说话。后据夫人杨绛介绍:钟书曾说“其实我喜欢‘哲良’,又哲又良——我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伯伯给我写在练习簿上的‘哲良’”。这也许是因为他思念伯父的缘故。杨绛觉得他确是又哲又良,不过他“痴气”盎然的胡说乱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气也可算不良。“默存”这个号显然没有起到克制作用。因为他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吃了痴姆妈的奶,有“痴气”。 痴气率真的天性 钟书打小就爱看书,常跟伯父上茶馆喝茶,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钟书在家里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把“同呆子”读成“岂子”,也不知《西游记》里的“呆子”就是猪八戒。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之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里不藏。钟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后便手舞足蹈地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李元霸或裴元庆一锤子把对手的枪打得弯弯曲曲等等。他纳闷儿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大刀只有80斤重,怎敌得李元霸的那一对800斤重的铁锤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13000斤的金箍棒。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却连阿拉伯数字的1、2、3都弄不灵清。这倒不是钟书笨,而是他不喜欢数学,以至考大学时数学只考了15分。但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他的同乡好友严宽回忆说:幸亏那时是因材施教,倘校方死抠考分,那么这位“文化昆仑”就有被淹没的可能。 一次雨天上学,路上看见许多小青蛙满地蹦跳,觉得好玩,就捉来放在脱下的鞋里,抱着鞋光脚上学;到了教室里,把盛着小青蛙的鞋放在讲台桌下。上课的时候,小青蛙从鞋里出来,满地蹦跳。同学都忙着看青蛙,窃窃笑乐。老师问出因由,知道青蛙是从钟书鞋里出来的,就叫他出来罚站。有一次他上课玩弹弓,用小泥丸弹人。中弹的同学嚷出来,老师又叫他罚站。可是他混混沌沌,并不觉得羞愧。 钱钟书最怪的是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4]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5]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①诗歌的爱国激情是通过凤凰形象来抒发的。凤凰表现了对旧中国的控诉、诅咒和彻底决裂的感情,同时,凤凰更体现了对新的人生、未来祖国的热烈追求和由衷赞美。凤凰形象是诗人自我抒情的形象,也是祖国的形象,是诗人形象与祖国形象的溶合。 ②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激情融入进凤凰形象,融入到改造旧中国革命激情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之中。 ③《凤凰涅盘》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呼唤民主、科学,大胆创新的个性解放精神。 ④诗歌充满了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那是"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焚烧了旧我,获得了"净朗"、"华美"、"自由"的再生,表现了诗人对新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新生的积极创造精神。 ⑤诗人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2020中考语文备考:钱钟书先生其人其书

2020中考语文备考:钱钟书先生其人其书 钱钟书先生其人其书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钱钟书先生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 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 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98年12 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 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 《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 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 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编》 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 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 《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钱钟书与杨绛的故事:遇见你,真好

钱钟书与杨绛的故事:遇见你,真好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 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如果你相信人有前世今生,那一定也会将这样的爱情归类为“命中注定”。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 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1929年春,钱钟书考入清华。入学考试时,他数学得了零分,本来是不能录取的,但因为他中英文特别出色,校长罗家伦就决定将他破格录取。因着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他一入清华,文名就已传遍了全校。 杨绛先生,本名杨季康。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江苏无锡人。杨绛高中毕业, 她心心念念想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孰料那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没有名额。无奈之下,杨绛选择了东吴大学。1932年初,杨绛本该读大四下,东吴大学却因学潮而停课。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绛毅然北上京华,借读清华大学。当时,为了去清华,杨绛放 弃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至此,她终于圆了清华梦。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古月堂前,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 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 下都彼此难忘。 后来,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从此两人不是约会,便是通信,“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 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其实,二人早有前缘,早在1919年,8岁的杨绛曾随父母去过钱钟书家做客,只是当时年纪小,印象寥寥,而且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都是无锡本地的名士。他和她,一个是出身名门的才子,一个是书香门第的才女,门当户对,佳偶天成,连杨绛 的母亲都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他们在清华一起呆了一年,1933年的夏天,钱钟书毕业了,因为他格外出众的才华,清华希望他留校继续攻读硕士,可是,他拒绝了。他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自学能力,而且水 平并不比在校的研究生差,没必要在同一间学校再学重复的东西,在文学上面,他向来是 极自信的。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简介 ,19日)1998年12月月钱钟书(1910年1121日—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幼年过继给伯父钱基钱钟书是古文学家钱基博之子,伯父、二十岁后,由伯父启蒙。成,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钟书都跟去。伯母先后去世。钟书考上清华大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获文学年)庚子赔1935学士,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后考取第三届(款公费留学资格,名列榜首,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多所高校,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曾为。《毛泽东选集》有一女钱媛(1937-1997)当年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有龙虎狗“三杰”岁。 1998年逝世,享年88之说,狗是翻译家颜毓蘅,虎是剧作家曹禺,龙则是钱钟书,实为三杰之首。夏志清说钱钟书“才气高,幽默,很会讽刺人。他什麽人都看不起,当时联大的教授恨他的也不少。他虽然一方面仍是谦虛,但,据说钱对西南联大外文系几位教授有这样的评价﹕”是恃才傲物。。钱读书爱做眉批,于是清「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钱钟书早年「好义山、仲则华图书馆的藏书上便到处有了“钱批”「汤卿谋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全恃才华为之」,陈衍则批评他:钱钟书在不可为,黄仲则尤不可为」,

因而改弦易辙,奉衍若神明。小说《围城》中成功塑造了一批特点鲜明的知识分子,生动地再现当「中是《围城》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与心态。. 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1938年,钱钟书留居蓝田两年,写了《谈艺录》的一半。两年后回到上海,又写了《谈艺录》的后一半。此书于1942年完稿。《谈艺录》问世后,广受好评。文史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1972)一书中说:“胜利以后,回到上海,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才算懂得一点旧诗词”。夏志清认为“钱著《谈艺录》是中国诗话里集大成的一部巨著,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洋批评来译注中国诗学的创新之作。”然而,海外学者一开始对于《谈艺录》它的评价并不高。夏志清就说过,尽管该书‘眼光正确,范围惊人,旁征博引……,却没有能替中国诗的急需重新估价立下基础'(《中国现代小说史》)。 1957年,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出版,不久即遭到批判。当时在台湾的胡适看过这本选注说:“黄山谷的诗祇选四首,王荊公、苏东坡的略多一些。我不太爱读黄山谷的诗。钱钟书没有用经济史观来解释,听说共产党要清算他了。”“他是故意选些有关社会问题的诗,不过他的注确实写得不错。还是可以看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59年) 1979年,在其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钱先生不仅通过传统的训诂方法澄清了许多学术史上之公案,更在大量文献梳理与互证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精辟与独到的评论。是集数十年功力的学术钜著。该书为集合各种学科知识,对中国古典如《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

名著《围城》导读及习题

围城导读及练习题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其父是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在父亲的影响和督导下,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其后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钱钟书在文学,国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作品概述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

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方鸿渐是“新儒林”中尚有正义感的人物,他的出国留洋,目的是“光耀门媚”,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所致。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琐、无聊、虚荣、争斗等劣根性,也是传统文化影响的产

钱钟书作品

钱钟书作品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钱钟书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主要作品: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

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编》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钟书作品集简介 《围城》 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钱钟书简介 最开始听说钱钟书这个名字是上学时学的那篇叫《围城》的文章,接下来就说说钱钟书简介,钱钟书简介说的是钱钟书一生的简要介绍,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创作了四篇散文,一篇小说和十五篇学术著作。 钱钟书,1910年的时候江苏无锡出生,他家是一个教育世家,正是因为这种环境,在钱钟书十五岁那年,他开始系统的阅读,这么过了四年,好习惯也带来了好的结果,钱钟书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就读清华大学的外国语文系。 在探索知识的海洋中,又过了三年,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前,钱钟书遇到了未来的另一半,杨绛,恋爱一年,两人就订婚了,订婚后的钱钟书依旧在知识的海洋中拼搏,就在1935年,钱钟书第一名成绩成了英国的留学生,他的另一半也跟着去了。 去了英国,钱钟书更发奋了,仅过了两年,钱钟书就获得了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而就在这一年女儿钱媛出生。 这样的一个人才,在1938年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国了,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次年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写出的好文章也越来越多了,这些文章对后人的影响那是非常大的。 1998年的时候,残忍的疾病没有放过这位伟大的人物,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他的这一生真可谓,重于泰山。 钱钟书和杨绛 钱钟书和杨绛都是中国的栋梁,他们有着相同的志趣,但是他们有一点不同的是杨绛还是一个戏剧家,他们生活在一个朝代,命运让

两个人成为校友,最后又成为相濡以沫。 钱钟书是1910年出生在江苏,而杨绛则是1911年出生在北京。钱钟书和杨绛在1932年之前那就是两个个体,钱钟书少时是跟着大伯的,在他十一岁那年,大伯就去世了,虽然他还有父亲,但是父亲只能支付得起一部分钱,钱钟书就靠着自己的懂事度过了那段日子。 而杨绛少时也是一个懂事的姑娘,杨绛在小学读书时,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中午是要在学校吃午饭的,正在用餐时,杨荫榆来参观,其他的小朋友看到客人来,立刻规规矩矩的吃饭,但是杨绛没有看清形势,不仅吃的欢乐还掉了不少米,杨荫榆看到了,跟杨绛说了说,杨绛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周围的小朋友也纷纷学了起来。 钱钟书和杨绛年少时都是两个懂事的孩子,后来因缘巧合,两人都去了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里两人结识,后来两人又一起去了英国,在英国学习后回来的两个人又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钱钟书和杨绛在生命长河中创作了许多影响后人的文学著作,两个人的一生都是值得让人歌颂的。钱钟书只活了88岁就离开杨绛,没了钱钟书的杨绛没有萎靡不振而是变得更坚强,更沉着。 钱钟书和杨绛活的都是那么的漂亮。 钱钟书的作品 很多人都是从《围城》开始了解钱钟书的作品,钱钟书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有他对人生的感悟,对当时那个时代的看法。 在小说上,钱钟书的代表作品有《围城》和《人.兽.鬼》,这两篇小说都是十分影响后人的。上过学的孩子们都知道《围城》这篇文章,全篇作品的大概内容是:身为主人公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骗子手中买了假的博士学位,四年后与苏文纨乘坐一条船,苏文纨的一见倾心与和方鸿渐的心有所属,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 钱钟书还写了很多的著名的短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喜欢短篇小说的小伙伴们可以去看看,看完之后你对自己的人生肯定会有新的感悟。除此之外,钱钟书作品里还有很多学术著作,每一篇著作都能让后人感慨和赞美。钱钟书文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