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

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
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

吕叔湘

“四人帮”炮制的反动的“两个估计”的实质是反对文化,反对知识,提倡愚昧无知,利于他们篡党夺权。影响遍及文化、教育、科学各个方面,语文工作当然也不能幸免。

“四人帮”破坏中小学语文教学,影响也很严重。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有的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诉苦,说是得兼做语文老师。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占用这么多时间,必然挤别门功课的时间。按《试行草案》规定,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五门合计是1,076课时。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可是让孩子们只用稍多于十分之一的时间学科学,而有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

用在收效不大的语文课上。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我还想谈谈高等院校里的公共外语的问题。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工作者的外语是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以我国的情况而论,中文的科技资料很不够,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不能利用外文的资料,他就只能做第三流的工作。依靠翻译吗?现在的科学文献一天就是一大堆,一天就是一大堆,胜任翻译而又有时间翻译的人有限,只能翻译其中很小很小一部分。科学先进国家的科学家,尽管本国文的科学文献已经很丰富,还是一般都会两三种外语,有的懂五六种,至不济也有一种能用。我们科学落后的原因很多,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外语不过关是原因之一。外语不过关是因为大学里没有把公共外语教好,大学公共外语没教好,跟中学外语课有关系。由于师资的限制,我们一直没能在中学里普及外语,于是大学入学不考外语,于是大学公共外语从a,b,c,d教起。每周四节课,二年时间(理工科),即使认真教认真学,也难达到自由阅读外语资料的程度,何况多数公共外语课又都是虚应故事。我以为今后必须狠抓高等院校里的公共外语的教学,达到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能阅读本学科的一般文献,研究生都学好第二外国语。同时,高等院校招生一定要考外语,否则中学生不肯认真学习。

这两个问题,虽然都是由来已久,但是由于“四人帮”捣乱,变得加倍严重。“四人帮”不要青少年学好语文,提倡抄书抄报,说空话,说假话,便于他们利用。有不少地方的学校干脆取消语文课,并入政治课,这政治当然是他们的帮政治。外国语的学习也受到迫害。钻研业务是走“白专”道路,钻研外国科技文献,“白专”之外又加上“洋奴哲学”,两顶帽子压得你抬不起头。现在“四人帮”已经打倒,但是,他们的恶劣影响还没有彻底肃清,原来存在的问题更没有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要成立一个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最好建立一个教育科学院,至少建立一个教育研究所。不光是语文教学问题需要研究,教育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现在各个产业部门,生产物资的单位,都有研究机构,研究如何生产更多更好的物资。教育部门,培养人才的单位,更应该有研究机构,研究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有一亿几千万学生上学,从小学到大学学习十四年,研究生再加三年,说这里边没有需要研究的问题,谁能相信!

《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朱自清与叶圣陶为至交,对叶的短篇小说有中肯的评价,参见我们的导读文章《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另外,我们还在原典精读栏目中转载了《稻草人》和《倪焕之》的不分内容,参见:最后在拓展泛读栏目附有其详细的创作书单。 叶圣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深沉的现实关怀统辖下,叶圣陶既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在此基础上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参见《教育与人生》。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参见《教师的修养》)。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这些教育观点可以参见叶老的教育总结性文章《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包括之前所谓“国文科”)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参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叶老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参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和《略谈学生读书》),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参见《叶圣陶谈写作》和《和老师谈写作》)等等,相信会给您以启发。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充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策略 一、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方法仍然有一些误差。“听”与“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写字,还要训练他们“听”的能力。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写”字,还提高了“听、说”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是重视教学孩子“写字”,忽视了教孩子“听”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教会了孩子写字,孩子在考试中成绩就会大大提升,孩子成绩提高对家长、对学校领导来说都会很满意。实际上,教师由于不重视对孩子的“听、说”能力培养,就算孩子学会了写字,但是却不知道怎么运用,在实际中孩子却不会说,更不知道怎么说,这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讲相差甚远。 2、教师脱离新课改的标准,教学方式落后,缺少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对新课改的标准已经有所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每位教师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但是却缺少实际的应用,教学模式仍然远离新课改的要求,这些教师只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经验,仍然是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竟的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想而知,这样

的教学,怎会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教师虽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二、给出的策略 1、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的因素。第一,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语文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他的最大功效。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城市中语文教学的优秀成果,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已进行了六个年头,它为传统语 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 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立场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 中的首席”. 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在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 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 教育转变. 四、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于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关注“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五、《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在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 加以改进.现将一年多的观察、分析、思考、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问题一】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语文课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方方面面的内容被带入课文中.一些老师面对课文,认为都是文质兼美的,什么 都应该教,什么都应该学,结果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目标不清或 者是目标混杂,搞不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多目标的理念,同时做到目标清晰,一些老师 便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使其各自为政.例如把情感目标单列出来,以 示重视、清楚,殊不知情感的教育本应融入在其他目标的教学中;有 的甚至将“三维目标”等同于“三项目标”或“三个目标”. 再有就是目标的可实施性存在着问题.教学目标没有根据学生的 实际来制定,或流于肤浅,或过于繁难.目标太低,学生不用努力就能 达到,没有意义;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也没有意义.我想这是课堂 教学低效的主因. 【对策】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一、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 自觉性. 二、结合语文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 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 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 三、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四、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 积累和思想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

【教育资料】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略论学习精品

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略论 吕叔湘先生不仅在语言研究领域著述等身,是我国语言学界造诣殊深、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家;而且他长期 关注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有着鞭辟近里的研究和独具只眼的见解,是一位备受人们尊敬的语文 教育家。他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涉及各个方面,性质也多种多样。他的有关言论,既包括对语 文教学的总体认识,又包括对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及阅读教学的具体意见;既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及 原则的精要阐释,也有对语文教学的过程、步骤及方法的透辟说明。通览吕叔湘先生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论 文论著,不难发现,他在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中,开创性地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思想体系。这种 教学思想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学改革,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着重就吕叔湘先生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思想,谈一点儿粗浅的认识。 十年动乱,教育战线同其他战线一样遭受了严重而巨大的破坏,语文教学也是备受摧残。因此,“文革” 结束以后,语文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语文教学界就此展开了热烈的探讨,首先尖锐的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 问题的,是吕叔湘先生。

吕先生于1978年3月1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文中说: “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 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 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十年上课总时数 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 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 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67页—68页。本文引注的页码,系《吕叔湘论语文教 学》一书的页码,下同) 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切中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要害——“少、慢、差、费”,提出了改革中小 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它既是对“四人邦”破 坏语文教学的鞭挞,也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期待与呼唤!这篇文章的发表,曾被当时的语文教学界称誉 为震人心魄的“一声惊雷”,在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引起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阐释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师生对话应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学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话把握得好的话,对师生双方都会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1、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毫无兴趣,学生在毫无生机的氛围中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至于厌倦上语文课,对语文学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师生对话式教学则营造了一种的课堂氛围,为教学过程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对话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能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就这一观点与老师、同学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在对话中感

受汉语言的文化韵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会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乐事,是一件可以自己掌控的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教学追求固定、统一,追求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限制,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对话教学则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不同的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同一问题而得出的不同结论。行知先生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只有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师生对话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风格等得到尊重,从而营造了一种、平等的课堂氛围,而的氛围是创造力形成的沃土。 3、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跟他人交往沟通,只有这样人才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生存、立足。师生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过程本身是一个交往过程,作为学生为了能更好地跟老师对话,体会老师的感情和观点,首先必须认真做好一个听话者,认真倾听;其次要理清自己的思路,用准确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老师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4、师生对话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跟学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思维方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育在中泉乡的普遍现状,既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份客观依据与现实样本,同时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份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因此做如下调查。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全乡部分典型教师及学生。 2、调查内容: 教师访谈调查的内容: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学生访谈调查的内容:学习理念;学习的情感趋向;学习的方法;能力状况。 3、调查方法:访谈法(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听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学理念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与现代教育理念仍有较大的差距。 课堂教学及个别访谈显示: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关照语文教育,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进程中估价学生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没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和学”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被大多数教师作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和推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育教学亟待强化。 (3)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的开放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担忧。对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顾虑重重,反映出教师已经适应了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开放、富有弹性、动态的语文课程思路新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畏难和惰性导致的抵触情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40%认为目前的语文课程“问题较多,必须改革”,60%的教师“赞同改革,但步子不要太大”。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现状感到不满,在教学的情感态度上,他们也想寻求变化,探索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调查中,90%的教师能“经常批改”作业,95%的教师对待所谓“差生”能“视其情况,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最新文档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语言学习过程不是机械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及生生互动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和整理的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与思维发展的过程;更是逐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通过观察、体验、尝试、评价和反思,认识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当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体验感悟轻实践运用 学生语言学习过程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即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偏向一方面,否则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也应围绕“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详尽落实。现在,大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即人心与文心通融,产生情感的共鸣。或借助音乐、录像、图片,或用富于文采、热情洋溢的课堂语言,与学生进行阻抑、调和、同等的对话;或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细加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或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声传情,通过诵读美读逐步培养语感。这都体现了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详尽落实。 然而,我们也看到,当今课堂上,家常课甚至是许多赛课中,例外程度地存在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忽视现象。如该要学生实实在在书写的生字以书空代替。崔峦先生在某次赛课评课中指出:“教师在写字教学上重视不够,有蜻蜒点水的感觉,是做给评委和听课老师看的。应该每节课拿出几分钟练习书写。”该让学生动笔写写的片段或小练笔以口头回答代替,该让学生掌握的语言文字内部的规律则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缺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意识和有用的训练。 如果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扎扎实实地学语文,这些语文的“硬功夫”就不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花架子”。

浅谈小学语文对话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对话教学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中心小学韦尔余 【摘要】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由于其能够很好地链 接教师、学生和课本,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笔者根据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结合平时教学实践 ,从对话教学的意义、作用、表现形式和实施策略去探讨小学语 文对话教学. 【论文创新点】语文阅读教学是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与生活对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 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 间对话的过程.”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敏锐地把握了“对话 教学”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改革话题,沉寂的课堂气氛热闹了起来,对话教学成了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对话教学的意义 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探讨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 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 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

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 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二、对话教学的作用 1、与文本对话,发现意义 语文课程作为一种典型的语言符号表达系统,它浓缩了人类历史中各种生活经验的精华.在它背后有许多潜伏的可以对话的对象,即 课程设计者和文章的作者.课程是他们精心组织后的世界,是一个独 立的他人表达世界,揭示了他们价值观、洞见与情感的世界.师生可 以在与语文课程对话的过程中,理解生活,开阔眼界.教师不仅自己要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对话,而且要注意在课前布置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理解课文.为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 课前布置一些有价值的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超越教 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图书、上网和咨询师长等方式来扩大 视野;引导学生批判地进行思维,大胆提出各种问题,包括想知道但 教材上没说的、教材上已经有的但不解的等等,这便于课堂对话时言之有物. 2、师生对话,激发感悟 对话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要求“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先学后教,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等方式 来掌握.先思后问,是让学生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做出思考,和小组合作思考后没有结果再向别人发问.先问后讲,就是教师先通 过问题摸底或问题启发,了解学生的现状,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时 候才去讲解. 对话教学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条件,并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凝炼问题和表述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发问的质量.教师要鼓 励学生善于生疑、问疑和质疑,勇于提出与教材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来.教师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和争论,不要武断判定是非,轻易否定学生,而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 3、生生对话,交流互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施与探索

《多元对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黄埠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步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元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 纵观我国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形式——传授式: 表现为传递式的说听关系,能快捷有效地将前人千百年来实践的知识成果系统有序地传承下来,也就是一下子把学生扶到巨人的肩上,这正是传统教学的魅力所在,它仍旧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石与根底。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权威,是知识的占有者,课程的主宰者。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给,你收,教学的“双边活动”蜕变为“单边活动”,学习成了机械接收。这使得学生常处在单调、封闭的循环系统中被动地学习,语文学习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相隔离,学生兴趣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而对话式教学: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师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对话教学从人性出发,沿着人性的道路,走向人性,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的教学。体现对话时代精神的对话教学,要求把学生从被动世界解放出来,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知识变成了“话题”,变成了手段,而课堂和学校则真正成为了育人、成人的乐园。 从目前我国的研究情况看,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研究较多,成果也较丰富,而偏僻农村小学对于对话教学的研究却很少。针对这一事实,我校从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校文化、研究特色、教师兴趣等,我们成立课题组,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将多元对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

精选-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现状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壁不可付拙工。” 教育的振兴,希望在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大面积倡导实施,并且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时,它更需要一批新型的、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来完成这一教育的使命。为了深入、全面了解我校几年来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以便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反思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准推进深化我校新课程实验的着眼点和切入点,重新调整推进思路,促进全校语文教师均衡、协调、和谐地发展,笔者对我校小学语文教师现状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14位专职语文教师 三、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涉及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态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课堂教学中把握“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几方面内容。 四、调研方法 采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 五、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㈠教师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语文专职教师14人,其中区骨干教师2人,校骨干教

师1人,占语文教师的21.14%。师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人,占语文教师的50%。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8人,占57.14%;专科学历5人,占35.71%;中师学历1人,占7.14%。 第二:从职称结构上看:小学高级职称8,占57.14%;小教一级职称5%,占35.71%;员级1人,占7.14%。 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共计??人。第四:从教龄结构上看:教龄20年以上有5人;5—19年有8人;5年以下有1人。 ㈡优势与劣势 根据以上数据及教师平日教学情况分析,我校语文教师的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踏实的工作作风,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追求。具有朴实的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教师间关系和睦。年级教研组的凝聚力强,整体形成了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 第二、学历较高、教学功底较扎实。教师92.86%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竞赛、基本功比赛及论文比赛中,1/3教师获奖情况良好。教师整体具有一定的实力与潜力。 第三、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化,这决定了中青年教师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批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并不太多的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 不逮也。”这里的“言”是话的意思,是总括的名称,不是一种单位。(2)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左传》里赵简子说郑国的子太叔“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hù]富,……’”。这里的“言”是一句话的意思。这个意义现在还保存在一些熟语里,如“一言为定”就是“一句话算数”,“三言两语”就是“三句两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一句话说出去就收不回来”。(3)《论语》里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战国策》里说齐国的田婴有一回要做一件事情,不要别人劝他。有一个人说:“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田婴就让他说。他说:“海大鱼”,说完了转身就走。(故事的下文从略。)这里的“言”是一个字的意思。后世的“五言诗、七言诗”里边的“言”也是字的意思。(2)和(3)都是语言单位的名称,后来分别称为“句”和“字”,例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xié]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这两个名称一直用到现在。只是有过一点儿小小变化,那就是在量词和名词分家之后,“字”还是个名词,“句”却成了量词,人们只说“一个字”、“一句话”,不说“一个句”。直到最近,把“句”叫做“句子”,这才可以说“一个句子”。

三位一体的“字” “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字形构造。可是到了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就显然是用来指语言单位,以音义为主了。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又比如说“‘亮’字比‘明’字响亮”,指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要是说“谅他也不敢说一个‘不’字”那就指的是一定的音和一定的义结合在一起的字,一个语言单位。平常说话,这样时而指这,时而指那,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可是要讲语文问题,就需要分别定个名称。专门指形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汉字”。专门指声音的时候,最好管它叫“音节”。专门指音义结合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语素”。 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当然,这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现状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不少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将一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剧,以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掩盖了语文教学学理上的贫乏。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剪刀差。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变味的阅读教学依然顽固地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表现在:“例子”并未当例子用,“听说读写”顾此失彼,人文就是爱国,活动就是探究;此外,还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问题,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积累、感悟和分析、训练的关系问题,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的不适应,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教学评价上的不适应,“单元教学”并未单元化,“目标教学”目标分散,整合就是叠加等问题,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让教师和学生背上本不应该背负的罪恶,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推进,语文教学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亡之谷。就阅读教学而言,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文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上位概念和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综合实践、创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切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母语教学本位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 二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上世纪的语文教学尚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探索新问题,就难免出现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 三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使语文教学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阅读行为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加上滥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在的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四是教学空间的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

谈谈吕叔湘的语文观_陈方敏

odern chinese M26 xiandai yuwen 2008.09 论经纬 理新课改全面实施已经有五年多了,实际的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有些老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新课标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教学实施中可能因为对此缺乏认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或使语文课更富“人情味”,有意无意排斥其“工具性”的一面,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思想课”或者“情感教育课”。这实际上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规定了口语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但教学实际中却仍然是重书面语轻口语。除了考试的原因,笔者认为对语文及语文教学本身的认识不清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已故的吕叔湘先生曾长期指导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学语文教育,被尊为语文界“三老”之一,他曾对语文做出明晰的界定,并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语文教育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将试图对其语文观谈两点认识,以期对解决上面所提到的语文问题有一点帮助。 一、吕叔湘的语文观 吕叔湘曾多次对语文的含义作明确的界定,1963年4月,吕叔湘就曾在《文字改革》上发文《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指出:“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从事汉语教学就必须认清汉字各种形式——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分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①针对“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一句,吕叔湘又在文后作了注释:“‘语文’有两个意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中小学的‘语文’课是否包含文学的成分呢?似乎包含,但是我这里不谈。一般说到‘语文教学’的时候总是用的‘语文’的第一义。”在196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上吕叔湘又发文《关于语文教学问题》:“我觉得对于语文教学首先得有两点基本认识:(1)语文的性质,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2)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②1978年4月22日在江苏师范学院发表讲话,再次重申:“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 字,……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名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 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为语言文学。”③可见吕叔湘的“语文”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字”,它是否包含文学,吕叔湘并没有讲明,但如果只限于中小学而言,就应该只是语言和文字。那么,“语言”和“文字”究竟又该如何理解?吕叔湘说:“‘语言’和‘文字’这两个名词都不止一种意义,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④这两者的关系,“语言是文字的根本”,因为“人类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书面语);人们总是在幼儿时期就学会说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使用文字”,“文字和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就是说,文字的教学应该从语言出发,又反过来影响语言,提高语言”。⑤这实际上也就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作了本体上的规定:语言和文字,也即口语和书面语。这种界定,与叶圣陶先生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解释是一致的。 对于语言和文字,吕叔湘又说:“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⑥ 既然对语文的界定是语言和文字,那么语文的性质也就确定了,即语言和文字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这就是吕叔湘的语文观。 二、吕叔湘语文观的意义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的这种界定,在有的论者看来,是对语文的“最为合理”的认识。“这一认识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道出了语文的性质,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这种认识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认识”。⑦ 笔者认为,吕叔湘的语文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使语文教学和研究摆脱“文道之争”,回归到语言文字的本体上来。 由于受传统的文道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许多人在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是“文”还是“道”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以至于“文”“道”之争成了建国以来关于语文教育争论时间最长也最为激烈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在论争中迷失了方向,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教育的低效。关于“文”与“道”,吕叔湘说: 谈谈吕叔湘的语文观 ◎陈方敏

语文对话教学

语文对话教学 研究生:王雪源 指导教师:韩玉惠 专业方向:语文教育 [中文摘要] 对话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就是“关系”哲学。其本质意味着参与各方的平等性,以及表达各自观念和意见的自由和权利。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是对一度异化的教学的反思和批判。它代表着时代精神,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情怀。它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动的、创造性的、富有对话理论和对话能力的现代人。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作出新的贡献。语文对话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它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的理想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本文从对话的背景,理论探索谈到实践探索,并重点分析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本对话和自我对话五个方面。在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还存在着似是而非的理解,致使语文教学对话中产生了一些误区。本文谈到了误区的表现及走出误区的对策。对话教学虽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它可以发展成语文教学的主流范式,但它也不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必须和其他范式的教学结合进行。只有多种范式并存,语文教学才会呈现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局面。 [关键词] 中学语文对话对话教学问题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背景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愈来愈烈,地球村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成为时代的新主题。科学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教育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也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作出新的贡献。对话式语文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带来新的改观。 (二)前喻社会的来临 前喻社会即年龄大的人向年轻人学习的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前喻社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来临了。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所谓“以前不懂的事情问爷爷,现在不懂的事情问孙子”就是这个意思。前喻社会的来临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十分重大。 网络的发展在前喻社会来临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以前被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权利等在今天由于网络的存在而逐渐为更多人所拥有和分享。知识不再为特权阶层所特有。知识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形象解体。许多教师所讲的东西,学生不仅已知、甚至有些知识比教师知道的还多。 当代社会媒体特别发达,这使学生拥有了更多学习语文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习资源。这正如新课标(高中语文)中所规定的那样:“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①因此也如前文所述,教师已不再是语文知识的权威,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也必定给语文的对话教学打下很好的物质基础。 当代社会的开放前所未有。除媒体作用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迅速成为生存的必需。这无疑给语文教学的对话模式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同时,教材的开放、学生对资料的丰富占有也给教学对话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三)20世纪末语文教育的讨论的推动 在上世纪末,语文教学曾引发了一场批判性的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语文教育中的弊端得以充分暴露:教育思想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僵硬,教材刻板单调,考试制度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等,这引起了社会上一定程度对语文教学的特别关注,人们在苦苦思考中寻求语文教学的生路。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运用新的理论,通过新方式来解决。对话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小学语文是人们认识汉字的开始,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汉字做基础,因此学好小学语文不仅有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能有效促进其他学科的进步,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夯实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正确地看文章、读文章和写文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教学方法落后。当前,我国考察和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还是考试成绩,为了提高成绩,很多教师运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和思路听课,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因而学习效果不佳。1.2没有灵活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不考虑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而是按照教学大纲的固定模式进行讲解,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讲解课文按照完全一样的模式进行:学生字、解词义、读课文、划段落以及总结中心思

想等,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完善合理的,而且忽略课堂提问环节,致使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不深不透,对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1.3对培养学习能力重视不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大多数教师重视教材基本知识的讲解,没有突出重点和难点知识,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分轻重主次地全部传授给学生,但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却重视不够,因此虽然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少,却不能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灵活应用。 2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 2.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不同体裁的文章及教学内容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如通过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对课堂表现好、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完成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适当地把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营造愉快的教学气氛。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轻

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者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做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卫宇兰(21418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既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生动阐释,又是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解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就是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其中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阅读对话。王纪人教授说:“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是读者对文本的认识、阐释所形成的意义,就是变量”。1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而学生如果缺乏教师对教材感悟的引领,要与文本深入对话,也有一定难度。从这一点说,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应当是整个阅读对话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行。 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曾说过:“我要求自己上课前必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默读、读全文、读重点句段,虽不能烂熟于心,也要做到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至少在课文的某些方面有个人的体会。我总是先读课文,确定目标,设计教学,有了基本的教学思路,才去读教学参考资料,补充、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备课,上起课来才有个性,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新语文教材文本是遵循“新课标”精神精挑细选、反复洗练设计编排的,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载体;教材文本又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支点,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凭借。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即使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教师阅读文本,并不是按照“教参”去阅读,也不是仅仅为了研究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凭教师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从“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的角度,为满足师生对话需要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这种阅读对话,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广泛涉猎,以增厚自己的文化积累和对话经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并非是消极地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关于教材文本的新的意义,实现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对语文教师来说,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请看苏州高中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投影显示)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1转引自肖健兴左晓卫《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个性视角》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2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教学实践卷)(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