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孙璜清

2009年第5期——经济建设团风县是1996年建立的新县,也是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老区县。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入手,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工程,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

据1999年底的统计,全县286个村只有20%的村有集体经济收入,99%的村集体有负债。2000年1月,县委、县政府经过调研决定全面实施村级保障工程,村级集体经济条件逐步改善。2005年3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工程,进一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几年来,实施“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工程已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村级主办、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的发展格局。2008年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050万元,村平7.17万元。全县已提前实现了鄂发〔2008〕1号文件提出的“经过2—3年的努力,使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目标。

“强村富民、强基固本”作为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创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我县召开了全省“双强”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都在我县“双强”工程总结材料上作了重要批示。

我县实施“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工程的主要作法是: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我们坚持科学规划、试点示范、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各村实情出发,充分发挥山水、林特、人力资源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城郊村以工强村,以发展蔬菜、花木、商贸富民。如团风镇

张家湾村,充分发挥城郊村的优势,创办灰砂砖厂等4家企业,发展蔬菜板块,其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600多亩,全村人平增收500多元;山区丘陵村以基地建设强村,以发展特色种植富民。如杜皮乡於杨岗村种植红皮花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发展到1.5万多亩,年产花生达300万斤,产值1500万元,成为该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增收产业。

——兴办一批致富项目。我们结合全县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兴办致富项目,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一是围绕资源上项目。各村坚持以资源换资金,以服务换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做到一村一品,多村一业,全县形成了优质稻、蛋鸡、林果、蔬菜、花生、水产、油茶等七大农业板块。二是围绕市场上项目。如总路咀村依托水产基地,引进投资3060万元建成鄂东鲜鱼批发市场,辐射周边三省十县,每天鲜鱼销售达到10万斤,带动全县开发四个万亩水产带。三是围绕龙头上项目。如兴隆粮油公司每年签订优质稻生产订单26万亩,合同收购优质稻2亿斤,带动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创新村级发展模式。全县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在经营管理、产权隶属、利益分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一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村,采取以积累作投入兴建项目、农户承包自主经营、村集体收取承包费的方式和“集体投入、分户承包、定额上交”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如回龙山镇马家岭村,将1994年投资兴建的650亩老桔园基地,按每株2.4元承包给55户农户,村集体年收入近8万元,每户年收入2万元以上。二是经济比较弱的村,采取集体筹集扶持资金或提供土地等作为股份与投资人合伙经营、按股分红的方式和“集体扶持、个人领办、按比分红”的模式。如马曹庙镇沙河图村,利用土地和部分前期费用作为股份,与兴隆米业公司实行联营,每年村集体分红都在4万元以上。三是有资源的村,采取招商引资、卖断经营、滚动开发的方式和“县乡招商、村级主办、三级受益”模式。如但店镇的朴树店、兰家畈等10个村,充分发挥石

材资源优势,将资源开发与强村富民结合起来,大力招商引资,创办了2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去年村集体增收135万余元,同时带动了1300多人就业。

——整合各方资金投入。我们把有限的扶贫资金作为“粘合剂”,引导方方面面的投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整合扶贫资金投入。积极整合扶贫、以工代赈等涉农资金,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县财政除了每年拿出300万元建立支持乡镇和村级经济发展基金外,县直有关部门还安排涉农项目资金扶持发展一批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集体经济项目。近几年全县共投入4000多万元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富民产业。二是整合部门帮扶投入。全县以强村富民规划和村级扶贫规划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平台,每年吸纳部门帮扶资金800多万元。三是启动民间投入。近年来通过落实招商引资相关政策,激励能人回归创业,吸纳民间资金2.4亿多元,兴办强村富民项目1987多个。

近年来,通过“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工程的推动,全县乡村掀起了项目建设、全民创业、培训转移等三大热潮,带来了四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到2008年底,“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工程带动2.75万贫困人口脱贫,4.4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了近40%。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43元增加到2008年的2994元,增长262%,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505元。全县新建通村公路585公里,新改扩建塘堰2706口,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村民饮用卫生安全水,基本实现村村有办公活动场所、有卫生室、有图书室,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2.1%。

——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050万元,村平7.17万元。全县有经济收入的村达到283个,其中1—5万元的村有76个,5—10万元

的村有149个,10—20万元的村有49个,20万元以上的村有7个,40万元以上的有5个,最高的村达到61万元。全县有经济收入的村达到99%,比2004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多方努力,全县化解村级债务2000多万元,村平化债22.44万元。目前,没有债务的村达到16个。

——村级班子战斗力明显提高。通过实施“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工程,把广大党员干部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来,充分发挥了村级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既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又树立了村党支部的威信,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县软弱涣散的村级班子由2005年的26个减少到现在的3个,“五好”村党支部由2005年的56个增加到现在的142个。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幅,在黄冈市名列前茅。■

(作者系中共黄冈市委常委、团风县委书记)

最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典型材料 精品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典型材料 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298户,1100人。村民主要经济包括:水稻种植,外出务工,以及小规模牲畜养殖,村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村内资源贫乏,加之多年来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基本没有集体经济尤其是经营性收入。 2019年第五批选派干部到村之后,始终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村两委干部深入村组,了解村情,摸清底子,最终确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即:面对现实,突出重点,立足于村内现有有限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以开发利用现有荒山、荒田为基本立足点,着眼长远,着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开始起步。 一、深入调研,理清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一)摸清底数。相对城边村、城中村,上黄村的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和土地利用不具优势,村内资源也比较贫乏,仅有三种有限资源:一是水系资源。村内塘库比较多,有小二型水库两座,还有当家塘及其他小型水塘几十个。二是荒山。村内荒山荒坡比较多,总面积在1500亩2000亩,还没有得到任何商业和政策性开发。三是山坞荒田。有相当一部分水田处在山坞之间,交通不便,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效益太低,大多已成荒田。 (二)制定规划。通过前期深入的调研,把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重心放在村内荒山和荒田的利用开发上,在这两方面做足文章。围绕荒山荒田,制定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利用选派资金,由村党支部牵头,开发村内荒山,在2019年启动建设油茶基地,发挥选派资金的“酵母”作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顺利起步;二是着力培育村内能人,发挥能人效应,利用山坞荒田,种植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保护佳的农作物,从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发展油茶,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开始起步 立足于村内荒山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利用选派资金,积极谋划启动油茶基地建设。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上街基镇德安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1

上街基镇德安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典型案例 一、德安村基本情况 德安村位于上街基镇西南6公里处,共有农户288户,人口1023人,耕地面积10658亩,共有党员18名,积极分子2名。2010年被富锦市委授予“五个好”村党支部荣誉称号。2010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0元。 二、德安村发展历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强村”这个目标。而要实现“经济强村”,就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好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近年来,德安村在富锦市委、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了富民强村。 (一)、选好班长,配强队伍,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提供人才保证。“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而选好这个支部的“班长”又是关键的关键。镇党委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时,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着力打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德安村的支部书记郭志勇,参军退伍后,自学了中专课程,1995年被推选为德安村村主任,2002年被推选为支部书记。近年来,他不但自己搞立体种养年收入有18万元以上,他和村两委班子一班人达成共识,村集体投入100万元建成农机合作社,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白面加工厂、挂面加工厂、大米加工厂等企业,安臵剩余劳动力100余人,使集体经

村党支部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拜城县种羊场养殖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 各连队党支部: 根据《拜城县种羊场养殖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帮助引导村级组织发展养殖壮大集体经济,制定了《拜城县种羊场养殖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方案》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并及时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场部。 拜城县种羊场养殖模式发展壮大 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项目倾斜、部门帮扶、因地制宜。逐步扩大”的发展思路,采取“投羊收羊”的办法,建立“村户联合、有偿承包、集体经营、利益共享”的养殖模式,通过党组织引领、养殖户带动,努力扩大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率,发展壮大实现村集体户和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双赢”目标,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发展养殖业选择适合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方案,提高基础条件、提高群众科学养殖积极性。

(二)坚持从小起步,科学发展的原则。走科学养殖,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发的路子,做到既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三)坚持重点扶持、示范带动的原则。重点在有养殖基础、积极性高、信誉好的养殖户中实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抓好示范点、示范户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有效的技术服务,引领和带动广大群众投身于养殖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增收的目标。 (四)坚持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既要保证村集体经营还要考虑农牧民的利益,做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同步实现,避免造成任何一方重大经济损失。三、具体措施 (一)多方扶持,积极推动。为鼓励扶持村级组织推行科学养殖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据县《关于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发展壮大养殖生产业的意见》精神,采取“项目倾斜、部门帮扶”的办法,按照妹纸生产母羊一定的经济标准,由县有关部门通过纳入项目筹资金的办法给予扶持,其余资金有村集体自筹,发挥村级组织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羊产业发展。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为了积极推进养殖养羊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先行选择已实施滩羊养殖的行政村进行试点,每个连队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母羊,代养户缴回的羊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 一、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多数村主要的收入还是依靠村集体公房的出租和村集体土地的征用。许多村集体经济的好坏是由出租集体公房和征用土地的多少来决定的,并没有广开思路,通过新方法、新途径,大力增强集体经济。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比较狭小。除县城各村和集镇部分村外,绝大多数村集体土地、山林和公房等资产价值低,开发成本高,难以带来直接效益。 3、部分村干部观念陈旧,能力不强。有些村干部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在思想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陈旧观念和“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没有大力去开拓新思路,只会抱怨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政策,只会抱怨农村工作难做,村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没有明确的思路,“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新形势只能束手无策。 4、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方面导致部分村干部敢管,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另一方面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经常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发展思路,大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材料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材料 多措并举多方扶持多元发展集体经济花繁果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材料**地处城关,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镇总面积196.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万人,农业人口5万人,辖35个行政村,6个社区。近年来,该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多措并举、多方扶持、多元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注重创新,使村级集体经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8年该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1548万元,该镇35个村都发展了集体经济,其中集体经济收入上百万元的村有7个,上十万元的村有20个。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该镇各项事业的进步。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湖南省文明乡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该镇的主要做法是:一、固本强基,多措并举,不断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坚固基础。近年来,该镇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四个强化”,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强化思想认识。该镇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旗帜鲜明地引导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理直气壮地鼓励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遗余力地引导党员干部把思想注意力、工作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抓发展上来,把有限的村级财力、物力等资源更多地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二是强化组织领导。该镇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同时,注重选好“领头雁”,将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干部选进村领导班子,成为

发展集体经济的中坚力量。如**村党支部书记租赁集体闲置厂房创办加工厂为村每年创收租金上万元;**村秘书创建金桥劳务公司,安排本村就业30余人;**村支部书记创办运输有限公司,成为村办龙头企业;**村主任创办有限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以上。三是强化考核奖惩。制定完善镇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建立村干部待遇动态考核机制,每年年初都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状,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考核主要指标,直接与各村干部经济利益挂钩。四是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对有集体经济的村全部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台账,并实行定期核实制度,确保集体“三资”的真实完整;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和“村帐镇代管”制度,出台了进一步严格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管理的系列制度,严格制定并实施《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和监督,确保村级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二、上下联动,多方扶持,努力营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良好环境该镇立足镇情村情,在行政推动上下功夫,在政策促动上求突破,在典型带动上想办法,在上下联动上求实效,努力营造村级集体经济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大投入。明确把涉农项目、扶贫项目等资金重点用于建设村级集体种植业基地、养殖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通过实施相关项目来培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于无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的“三无”空壳村,积极采取“科学规划,项目扶持、重点培植”的方式,有效整合产业调整、扶贫开发等项目,科学建设了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村集体种植、养殖基地,努力培植和发展村集体经济。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该镇共投资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肉牛、生猪、水果、药材等村集体养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案例

湖州市发展村级物业经济的五种模式及初步成效 来源:湖州市农业局发布时间:2010-05-05 近年来,湖州市积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的新形势,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持续增加村级集体稳定性收入为工作重点,以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为基本动力,以大力发展物业经济为主要形式,着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效。2009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到 84037万元、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79.66万元,分别比2007年、2008年增长23.1%、15.3%,年均增长19.2 %;其中村级物业经济的收入已占收入总数的20以上。 一、发展模式 1、留地利用型。积极鼓励引导城镇规划区内土地被征用村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建标准厂房、写字楼、专业市场、宾馆、民工宿舍、商铺店面等物业项目,获取稳定的租赁收入。如湖州开发区陈板桥村利用33亩村级留用地建成2.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5000平方米与之配套的职工宿舍楼,每年租金收入达200多万元。吴兴区环渚乡邵家墩村利用村级留用地投资建设2980平方米综合大楼、4539平方米标准厂房等物业用房,面向社会招租,年租金达50万元。 2、盘活存量型。鼓励村级组织以村庄整治为抓手,通过收购、置换等途径,对集体旧的老办公用房、会堂、学校、厂房、仓库等房产、存量建设用地以及农户废弃

宅基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改建、新建物业房产的形式,对存量、闲置资产、土地进行盘活,增加物业租赁收入。如吴兴区东林镇青联村针对该村老粮食加工厂房破败不堪,停办已久,但占地面积较大,区位也较佳的实际,于2008年以此地块为基础,启动实施了占地面积4亩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建造1600平方米标准厂房及办公用房等设施,以厂房出租的形式引进个私企业,每年增加村级收入6万元。 3、异地发展型。对一些受规划限制、发展条件较差的村,积极帮助创造条件,引导这些村在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或城镇规划区,兴建或购置物业房产,增加村级集体资产和物业租赁收入。如开发区杨家埠镇黄芝山村等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在市、区、镇三级的支持下,每村各投资90万元左右集中购置亿丰建材市场的商铺,通过返租,每村每年可获租金收入约5-8万元。南浔区双林镇显洪村、黄泥兜村、勤裕村在镇政府的协调下,各投资40多万元,在集镇工业功能区集中购置了3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每村每年可获出租收入5万元。 4、整理置换型。积极引导村级组织对宅基地、废弃矿山进行复垦,争取复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地指标在本村域内难以使用的,通过乡镇政府协调,置换到城镇、工业功能区等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供村里发展物业经济。如长兴县夹浦镇月明村通过宅基地复垦,新增耕地1800多亩,通过配套规划建设工业小区和商贸用地,村集体每年固定收入从30多万元增加到80多万元。南浔区和孚镇复乐村利用复耕项目指标置换,在长超集镇规划区内征用1000平方米土地,建造物业用房3层共计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案(定稿)

桂园林村发展集体经济实施方案 一、xx得基本情况 1、xx村距赤水市区约45公里,村分布在元厚集镇往习水方向得赤水河西岸,全村面积约15、76公里,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海拔落差大,呈坡面分布。全村有515户,人口1785人,其中党员38名。有六个村民组,一组桂园、二组桂林、三组松林坪、四组凤凰台、五组大兴、六组红军渡。其中有贫困户254户682人,2014年低保农户165户,262人,2015低保提档减标评议后约59户96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779元。 2、农业产业:该村主要以发展龙眼、荔枝为主,全村龙眼种植面积约3500余亩,年产约20万斤,主要分布在二、四、六组。上环线得一、三、五组以常规农业为主。 3、基础设施:二四六组位于河沿岸,地势相对平坦,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通村公路、生产便道、小水池等建设完成;一三五组位于高速公路西南面坡上,海拔相对较高,通村公路正在硬化,有5、6公里为泥结石路,交通十分不便,且生产便道较少,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就是一、三组水源少,靠天吃饭得农业现状让人堪忧。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xx村无集体资产,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仅有一个得龙眼专业合作社,且未正常运转;整村除了龙眼支撑,

其它常规农业发展不突出,2、4、6组与1、3、5组产业发展不同速,1、3、5组相对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产业支撑。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村办公楼年久失修,办公环境恶劣,办公设施简陋。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一就是围绕桂园林村精品水果,以“支部+协会+农户”得经营模式,打好协会牌。 首先就是建立健全协会章程,发挥专业合用社在村集体经济中得领衔导航作用;完善村级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级资金监管,开展党组织活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并明确驻村工作组人员工作分工。通过龙眼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营销及水果加工,村委会提取利润得20%作为集体经济。 其次就是村委会通过招商引资或政府投资得方式,在桂园林村开办以龙眼为主得水果加工厂,开展水果精包装、水果罐头、果脯干果等业务。可以包揽元厚镇所有龙眼、荔枝等农产品得加工。由于元厚离习水较近,可以拓宽业务范围,涵盖赤水、习水等周边城乡,逐步扩大规模。 再次依托元厚得工业园区,以项目资金入股得方式,定期收取果品加工厂得管理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就是抓住今年元厚镇在桂园林村举办第二届龙眼节得大好机遇,理顺龙眼专业合作社得组织领头作用,村委会协助龙眼节搞好服务,协助完善节日举办得管理,包括对村民

黄渊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黄渊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全面推进“五个基本”建设,更好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我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一系列举措,到2010年下半年,村级集体收入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聚精英、拓市场,创建专业合作社 黄渊村属近郊村,毗邻荆州市开发区,农业生产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前,由于,本村的蔬菜经营模式存在着散、乱、小的问题,农民对市场、销路等信息知之甚少,导致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近年来,我们村涌现了一批以周永宏等人为代表的创业致富能手,通过创办绿康蔬菜专业合作社,将蔬菜产业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由种子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一条龙式的产业链条。2009-2010年,本村通过采取竞标等方式,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将土地承包出去,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最大空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预计将在2010年底为村集体净增加2万元收入。 二、搞服务、保生产,增加集体收入 本村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具体服务项目。产前,有村“两委”班子及各小组联络员深入各农户,征

求所需的种植品种、种子以及生产资料,采取分门别类到种子、农资、农膜生产厂家和经销部门进行集中订购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方便以及质量保障。同时,与商家协商,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的标准销售给农户,从中获得部分差价,增加集体收入。产中,村“两委”将利用现有资源,为各农户提供农药、技术等,帮助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切实为老百姓搞好跟踪服务。产后,村“两委”将及时做好市场调查,引进和联系产品销售商贩到本村直接收货,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同时,可以从中提取中介费增加集体收入。预计到年底,村集体可净增加3-5万元的收入 三、节能耗、创效益,兴办蔬菜加工业 本村的农业产业主要是以蔬菜生产为主,每年产量可在几十万吨以上,但由于市场行情经常波动,在蔬菜生产销售过程中,部分产品出现滞销的现象,很多农户将蔬菜丢置、耕作、浪费,鉴于此情况,村“两委”重点围绕兴办蔬菜加工产业,把弃用的蔬菜实施转化,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 四、建制度、强管理,完善村级财务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村级财务预决算、现金管理、开支审批、经济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确保集体支出科学、合理,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二是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两委”会议制度、党员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大会制度,明确议事范

卧牛河乡新发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卧牛河乡新发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新发满族村位于卧牛河乡政府南部距乡政府19华里,南与西兴乡为邻,区划面积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农户93户,人口271人,青壮年劳动力145人,年经济总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5元。集体耕地面积9555亩,草原面积亩,森林覆盖面8.44公顷。现有少数民族人口28户83人。其中:满族15户43人,朝鲜族5户16人,蒙古族8户24人。 二、新发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法及经验 (一)加强组织建设,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重要保证 2008年以前新发村连续四年遭受自然灾害,使村集体经济蒙受了损失,新发村在实践中得出,要上下齐心,力往一处使才能干成事。村两委班子在紧紧扭住经济工作这个中心不放手的同时,一手着力抓组织建设,把加强党组织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树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思想,带动全村干部思想转变,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手抓民主管理,完善财务制度,村规民约,增强了村民当家作主的主

人翁意识,增强了村民依靠村集体经济致富发家意识,团结了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行村帐乡管、村委会、村民理财小组分别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村务、财务公开给村民一个明白。通过两手抓使新发村有了能团结办事,群众信任的两委班子,形成了有人管事,有人办事,干群同心干事业的好局面。 (二)理清思路,谋划发展村集体经济新途径 新发村紧紧发挥支部、党员的核心力量,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围绕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村等扶持政策,新发村在积极争取上级各部门项目资金的同时将农业产业化、合作化做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的突破口,将机动地的开发和畜牧养殖作为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途径,具体做法是与县的龙华种子经销公司合作将村的500亩机动地作为高油大豆种子繁育基地,年产种子100吨,年产值40万元。依靠地缘优势以村集体加农户入股合作模式建立畜牧养殖小区,组建了“牧歌”规模化养羊育肥基地,规模1000只。这些做法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动,为新发村“第二次创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坚持自力更生;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依靠政策扶持;村集体产业组织化、合作化等在发展中得到的经验也成为了新发村集体经济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2004年争取资金6万元,自筹2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对于提高村级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以及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内外结合,共谋发展 找准发展的好路子。各村在发展当地的集体经济时,一定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培育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强化自我造血功能。一是兴办村级集体企业。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兴办规模适度、项目适宜的企业。二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恩施市的茶叶、药业、高山反季节蔬菜等,都是很好的资源优势,但还没有转化为可观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待进一步探索新思路。三是兴办服务业。离城区较近的村可以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休闲生态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点。四是创新资本运营手段。以现有土地、资金、资产入股或合资、合作兴办企业或参与企业发展。五是经营集体土地和物业。城中村和城郊村可依托区位优势,开发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厂房、仓储设施和商住楼等二、三产业载体,对外出售、租赁,走物业经营的路子。六是发展现代农业。村委会可以在技术、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培植集体农业生产基地,走特色农业、服务农业、规模农业的发展路子。七是开展全民创业。以全民创业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农村干部带头创业,引领发展,鼓励农村能人兴办产业、创办企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加大支持和帮扶力度。一是要巧借国家政策。灵活运用国家村庄规划的契机,创造条件,盘活土地,进行整体开发。利用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集体林改等机遇,乘势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兴办村集体农业项目。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安排相应的资金,采取适当的形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 实施方案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县委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兴村计划”、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根据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有关要求,结合全县农村实际,现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兴村计划”,全面推行“三三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

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科学发展,为实现“三年翻番”、“两个率先”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目标任务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站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植典型、示范带动,整体联动、部门配合”的原则,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式,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不断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亿千百十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县打造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亿元村1个、千万元村5个、百万元村10个、十万元村100个,9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彻底消灭“空壳村”。 三、实现形式 1、资源开发型。要结合农村实际,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发挥矿产、山林、水能等自然资源优势,挖掘经济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矿产资源丰富的村,要积极兴办集体企业,合理开发矿山资源,并由卖原矿向深加工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精细化发展路子,争取效益的最大化。山林资源丰富的村,要抓紧开发林地资源,吸引林业投资项目,特别是在林权制度改革中,既要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也要适当提高

东方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东方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东方村位于三塘铺镇南部,丘陵地貌,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0亩,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60人、358户,共有党员40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村人平收入大部分来自务工、经商,村民富裕程度出现两极分化情况。为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我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一系列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加强班子建设,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着力提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针对村干部的素质现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在村干部当中开展市场经济、股份合作、农村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知识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通过配强村级班子和素质能力的培训,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创新发展思路,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建立健全村“两委”会议制度、党员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大会制度,实行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和健全村级财务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公开协商和招投标制度,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集体收入 因本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导致农田大量荒废,东方村水利

设施便利,并有水溪河贯穿其中,农场农田均为优质水田。为集中整治耕地抛荒问题,并增加集体收入,东方村村支两委经研究提议,成立东方村农民专业种养殖合作社,经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农户以农田及现金形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通过购买机械设备,集中购买种子、耕种,将全村近400余亩农田承包耕作到位。另外,将村上闲置水塘进行集中鱼苗放养 三、成立东方村劳务队,解决闲置劳动力 一部分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力因自身条件有限,就业方面随市场变化,无稳定收入来源。为此,东方村成立了以村支两委成员为首的东方村劳务队,通过争取项目,承包工程,将本村闲置劳动力按各人所长安排务工,这样,既解决了闲置劳动力的问题,增加其收入并兼顾家庭,也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关于报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的通知

关于报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的 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 为挖掘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典型培养和宣传推广,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请结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路子”(见附件),对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结,每一种类型可推荐上报1-2个典型案例,每个乡镇(街道)上报典型案例总数不能少于8个,类型不能少于6个。典型案例也可以是“十条路子”之外的其他类型。案例内容主要包括村基本情况,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等,数据要准确,措施要具体,成效要实事求是,字数在1500字左右,其中村基本情况介绍不超过100字。 请接到通知后,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并于4月17日前将典型案例材料发送至县委组织部组织科外网邮箱。 附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路子” 组织科 2012年4月11日

附件: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路子” 1、领办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村集体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生产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全村级“支部+合作组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运行机制,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兴办工业项目。鼓励经济基础较好的村,投资兴建工业园区或到其他工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对村办企业,采取租赁、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搞好企业资产经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鼓励和支持个体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创税多的民营企业项目,通过税收返还增加集体收入。 3、兴建专业市场。通过兴建木材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果蔬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实现集体增收。 4、发展第三产业。围绕企业生产和生活需求,建立运输队等配套服务业,开发沿街店面提供各种服务,在实现地企一体、共同发展中增加集体收入。 5、推动土地流转。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引进合作经济组织或承包大户,实现土地资源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对村集体建设用地,采取自主经营或租赁、抵押、承包、入股等方式增加集体收益。 6、开发集体资源。坚持集体经营为主,科学规划村级集体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山区、湖区综合治理和兴办集体林带、

XX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案(定稿)

桂园林村发展集体经济实施方案 一、xx的基本情况 1、xx村距赤水市区约45公里,村分布在元厚集镇往习水方向的赤水河西岸,全村面积约15.76公里,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海拔落差大,呈坡面分布。全村有515户,人口1785人,其中党员38名。有六个村民组,一组桂园、二组桂林、三组松林坪、四组凤凰台、五组大兴、六组红军渡。其中有贫困户254户682人,2014年低保农户165户,262人,2015低保提档减标评议后约59户96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779元。 2、农业产业:该村主要以发展龙眼、荔枝为主,全村龙眼种植面积约3500余亩,年产约20万斤,主要分布在二、 四、六组。上环线的一、三、五组以常规农业为主。 3、基础设施:二四六组位于河沿岸,地势相对平坦,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通村公路、生产便道、小水池等建设完成;一三五组位于高速公路西南面坡上,海拔相对较高,通村公路正在硬化,有5.6公里为泥结石路,交通十分不便,且生产便道较少,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一、三组水源少,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让人堪忧。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xx村无集体资产,集体经济发展薄弱,

仅有一个的龙眼专业合作社,且未正常运转;整村除了龙眼支撑,其它常规农业发展不突出,2、4、6组与1、3、5组产业发展不同速,1、3、5组相对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产业支撑。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村办公楼年久失修,办公环境恶劣,办公设施简陋。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一是围绕桂园林村精品水果,以“支部+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打好协会牌。 首先是建立健全协会章程,发挥专业合用社在村集体经济中的领衔导航作用;完善村级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级资金监管,开展党组织活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并明确驻村工作组人员工作分工。通过龙眼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营销及水果加工,村委会提取利润的20%作为集体经济。 其次是村委会通过招商引资或政府投资的方式,在桂园林村开办以龙眼为主的水果加工厂,开展水果精包装、水果罐头、果脯干果等业务。可以包揽元厚镇所有龙眼、荔枝等农产品的加工。由于元厚离习水较近,可以拓宽业务范围,涵盖赤水、习水等周边城乡,逐步扩大规模。 再次依托元厚的工业园区,以项目资金入股的方式,定期收取果品加工厂的管理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抓住今年元厚镇在桂园林村举办第二届龙眼节的大好机遇,理顺龙眼专业合作社的组织领头作用,村委会协

[范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典型事迹材料

年终工作总结 文档原创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典型事迹材料 我是XX年3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我深知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人们常说“手中没有米,叫鸡鸡不理”,村集体的收入是解决一个村好多问题的金钥匙。为此,我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列入抓好全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充分优势,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实现我村集体收入的新突破。具体做法如下: 一、强化对村集体摊点的管理,增加收入 XX年我担任村支部书记时,村里有一个二砖厂为维持生产,每年上缴村承包费5万元,另一个一砖厂目前经营不善已闲置荒废,几万元的村集体收入鸡刨狗咬每年没有给群众解决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因此,村民怨声载道。我上任后首先用这一年的砖厂承包费近四万元对全村主街两旁进行清理整修,在已硬化的街道两旁平整后统一铺砖,使全村有了一条宽敞平整,人人称赞的中心大街。 使村里脏、乱、差明显得到解决。 XX年根据村里村民的反映,全村有近60亩的麦收、秋收用的场地已多年被个别村干部和村民抢占,我在做好有关

人员工作的前提下,统一收回了这些耕地,平息了村民的怒气,制止了不正之风。这些耕地用来为建标准化学校提供了15亩,为建新民居示范点提供了15亩,剩余耕地因在村边很零散,公开承包以每亩200元,包给了村民,既解决了村里公益事业用地,还能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元。 二、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垦荒坑塘,扩大收入 20xx年朗阁电力项目建设中,我积极与该公司协商,将我村没有任何收益的196亩闲置深坑,以每年每亩600元租赁出去,原黑二砖厂87亩地原来每亩租金575元改为朗阁电力项目后以每年1500元承包,仅此一项我村年多收入20万元。XX年县建污水处理厂,需用我村部分低洼地,每户按每亩每年1200补偿,村集体收入每亩每年300元,共用地55亩,村集体每年可收入16500元。 XX年黑二砖厂因治污关停后,现已确定引进敬老院项目,面积43亩,每亩年承包费1200元,年收入51600元。 综合以上我村集体收入每年可达万元。 三、办实事、惠民生、建设美丽乡村 XX年硬化村环村路XX米长,投资29万元。 XX年村建标准化教学楼,引进上级投资80万元,村集体配套投资15万元。 XX年村内街道整修800米,投资12万元。 XX年村建新民居示范点,硬化道路,投资12万元。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 ——镇党政办公室贾晓光随着中央对农村关注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也迎来了自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以来的第二个春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素质教育、农村及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等农村基础工程建设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农牧民增收。在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基层政权起到了组织、领导和坚强的保障作用,切实推动着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造成农村基层组织活力不足,能力有限,严重制约了基层政权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制约了农牧民增收步伐。此外,由于集体资产而引发的农村矛盾纠纷,造成群众越级上访,影响到上级党政机关的正常秩序,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集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一条良好的发展模式和监督机制,已成为农村经济及农牧民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要加强对集体公有制资产的监管。在农村集体荒山、林地、机动地等资产的使用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变相增送、暗箱操作、程序不合法等造成资产流失的现象,集体资产甚至成为部分干部买卖人情、拉扰选票的礼品,给集体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使用的监管。一是在集体资产的使用权转让、买卖中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规定的程序,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坚决杜绝暗箱操作;二是镇级政府加强对村级资产的评估和监督,在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上,实行请示报告制度,审计制度、司法监督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将涉及农村、农民关注的热点事项公开,方便群众的监督,从体制上制止村级集体资产的低价流失;三是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村级事务的决策中去,使其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逐步引导群众依法施行村民自治,逐步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第二,要加强对现有集体资产的开发利用,推广特色产业,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增效。农村集体经济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掘最大的经济效益。找技术支撑点、找增收渠道,找新兴产业,在突破中寻发展,在发展中获效益。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敢打、敢拼、敢闯、敢试、敢担风险、敢于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立足招商,引资引智,开发新兴产业,是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必要出路。集体以资源的形式参股,由企业、个人自主经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长效机制,用产业的健康发展来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增益,从而壮大集体经济。 第三、从远处着眼,短效增收。农村集体资源有限,在个别农村存在着干部上任尹始便兜售荒山、拍卖林地,动哲三十年、五十年,执行着不折不扣的“三光”政策,即:卖光所有财产、花光所有积蓄、吃光子孙饭。这种现象严重损

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一、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二是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激活农民财产权。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动员和引导有条件的村集体,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续使用。 二、加快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进程,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管全局、管长远、管根本的重大改革,对于实施乡村战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航海农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汪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

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配送地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指导服务,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引导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围绕特色主导产业,依托市场,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运作水平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健全内部制度,搞好规范运作。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积累发展机制,深化监督约束机制,培育农民合作社健康运行。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队伍,推动合作社快速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之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农民以资金、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力争2020年规范化管理的农民合作社达到100家以上,覆盖全县所有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创建国家级示范社达2家以上,创建自治区级示范社5家以上、5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农民合作社进行初加工,60%以上农民合作社实行品牌化营销,90%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到2022年,全县的合作社全部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全县80%以上的农民加入合作社,产品通过合作社销售,提高农民组织化程

最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精品

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概况 那哈乡牛红村位于那哈乡东北部,距离县城70公里,离乡政府驻地8公里,东部与红河县三村乡依期落村接壤,属州际接边地区。全村国土面积22.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7亩,辖13个村民小组、426户、2044人,哈尼族占全村人口的96.7%,是一个典型的“哈尼山寨”。 牛红村设一个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7个党小组,95名党员。近年来,村党总支不断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依托山区资源优势,结合牛红村森林覆盖率达38%,有草山草地、田间草地等达2千多亩,气候条件适宜的区位特点,发展黑山羊养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主要做法 (一)建强班子,夯实组织基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和一个好的领路人。2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把思想作风过硬,工作认真踏实,整体素质较高,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选配到村“两委”班子中,采取集中培训、分期轮训等方式,全面加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村“两委”班子根据那哈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其它两委班子成员及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牛红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和任务,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一村一品,壮大集体经济。结合牛红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传统的种植业投入多产出少的实际,村“两委”班子集思广益,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决定发展黑山羊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20**年牛红村积极向上级争取黑山羊养殖项目,采取“上级给一点、挂钩单位帮一点、自己个人出一点”的方式,筹资3.5万元,购买黑山羊种羊、搭建羊舍,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在乡畜牧兽医站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牢牢把握“管、选、配、育、防”科学养殖黑山羊。“管”,即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采用了舍饲养羊,合理配合饲草、饲料进行舍饲。“选”,即优化羊群结构。通过存优去

十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十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并对外公布,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发展模式1:资源开发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模式2:物业经营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