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1、【ISBN 978-7-300-11266-4】

统计学/ 贾俊平等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ISBN 7-5638-0764-0】

统计学/ 高嘉英,马立平主编.-2版(修订本).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8

主要参考书:

1、《统计学教程》卢小广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统计学》贾俊平等编著.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统计学》孙允午主编上海财金大学出版社.2006

4、《现代经济管理统计方法》[美]W·门登霍尔,J·E·雷恩缪斯著

王寿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2002

5、《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科书》编写组编统计版.2000

6、《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段敏慧编万国学术版.2000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总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的科学涵义和统计与统计科学发展的概况,明确认识统计学的学科性质,掌握其方法体系的核心及其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了解统计学科的体系,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对客观事物进行统计测定,即量化的程度有层次之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要点:

1、统计实践的简史;

2、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简史;

3、统计学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4、统计的三种涵义;

第二节、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

知识要点: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2、标志与标志表现;

3、指标与指标体系;

4、变异与变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统计指标。

三、本章学时数:4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掌握调查方案设计要领,能够独立设计调查问卷或调查表,能实际地组织调查工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种类

知识要点:

1、全面性调查和非全面性调查

2、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3、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采访法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知识要点:

1、调查目的与任务

2、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4、调查时间和地点

5、调查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专门调查与方案设计

知识要点:

1、统计专门调查

2、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本章学时数:4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整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统计分组与变量数列编制的原则,能实际地设计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基本概念

知识要点:

1、统计整理的基本概念

2、统计整理的作用

3、统计整理的种类

第二节、统计分组

知识要点:

1、什么是统计分组

2、统计分组的作用

3、统计分组的关键

4、统计分组体系

第三节、次数分布

知识要点:

1、次数分布的概念

2、次数分布的种类

3、影响次数分布的要素

第四节、统计表与统计图

知识要点:

1、统计表的构成

2、统计表的种类

4、Excel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统计分组的重要作用;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形式;统计图的设计与制作。

三、本章学时数:6

第四章综合指标

一、教学要求:

掌握各类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原则,能结合实际调查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和进行初步的分析。深化对标准差应用的认识和抽样误差定义公式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

知识要点:

1、总量指标的概念

2、总量指标的作用

3、总量指标的分类

第二节、相对指标

知识要点:

1、相对指标的概念

2、相对指标的表现

3、相对指标的种类

第三节、平均指标

知识要点:

1、算术平均数

2、调和平均数

3、几何平均数

4、中位数与众数

第四节、标志变异指标

知识要点:

σ数学性质

1、标准差σ及其2

2、标准差σ的应用

3、偏度与峰度

4、Excel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总量指标的分类;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及其应用。

三、本章学时数:6

第五章统计抽样

一、教学要求:

深刻理解抽样分布的概念,中心极限定理的意义。牢固掌握均值的分布和成数的分布。掌握不同条件下的均值和成数的区间估计方法。掌握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区间估计的方法。深刻理解假设检验的逻辑思想,能区分不同条件选择检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抽样的意义和作用

知识要点:

1、统计抽样的产生

3、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统计抽样误差

知识要点:

1、全及指标与样本指标

2、统计抽样的优良标准

3、统计抽样平均误差μ

4、统计抽样的极限误差?

第三节、统计抽样的区间估计

知识要点:

1、单一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2、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第四节、假设检验

知识要点:

1、单一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2、两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第五节、方差分析

知识要点

1、单因素方差分析

2、双因素方差分析

3、Excel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统计抽样平均误差μ;统计抽样的极限误差?;假设检验;方差分析。

三、本章学时数:10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教学要求

了解相关关系,函数关系,因果关系,能根据实际资料进行相关分析。能用实际资料构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并能用有关统计软件,借助计算机进行操作。能用实际资料构造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并能用有关统计软件借助计算机操作。能对非线性模型进行转换。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相关的概念

知识要点:

1、相关关系及种类

2、相关关系的描述

3、直线相关关系的测定

4、相关系数的检验

第二节、简单线性相关

知识要点:

1、一元回归的特点

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3、估计标准误差

第三节、多元回归分析

知识要点:

1、抛物线回归分析

2、指数曲线回归分析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Excel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抛物线回归分析;指数曲线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本章学时数:10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一、教学要求:

能够正确地识别时间数列变量和形态,对实际资料整理和编制适用的时间数列。掌握各种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能用实际资料建立适当的趋势模型。掌握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剩余变动的测定方法。能初步应用时间数列模型进行外推预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概念与种类

知识要点:

1、时间数列的概念

2、时间数列的作用

3、时间数列的种类

4、时间数列的特征与编制原则

第二节、动态分析指标

知识要点:

1、动态水平指标

2、动态速度指标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分析

知识要点:

1、长期趋势分析方法

2、季节变动分析

3、循环变动分析

4、Excel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序时平均数;平均发展速度;长期趋势分析;季节指数测定与分析。三、本章学时数:6

第八章统计指数

一、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指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特点和编制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因素分析。扩大经济指数的知识面,并能运用统计指数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知识要点:

1、狭义指数与广义指数

2、个体指数与总指数

3、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

4、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

第二节、综合指数

知识要点:

1、综合指数的特点

2、综合指数的编制

3、指数体系分析

第三节、平均数指数和总平均数指数

知识要点:

1、平均数指数的概念

2、平均数指数的编制

3、平均指标指数的概念

4、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

5、平均指标指数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综合指数的编制与分析;平均数指数的应用;平均指标指数的分析;指数体系。

三、本章学时数:8

附表:

各章课时安排:总课时54

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4课时)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4课时)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6课时)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6课时)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10课时)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10课时)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6课时)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8课时)

教研室: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执笔人:凌斌系主任审核签名: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统计学

Statistics

课程代码:1331050学时/学分:54/3

要求具备知识和能力:该课程的开出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之后。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进一步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和经济管理水平。

适应专业:本课程适用于经济学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科学类的各专业。

课程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财经类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论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材和重要参考书:

教材1、【ISBN 7-5638-0764-0】

统计学/ 高嘉英,马立平主编.-2版(修订本).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8

教材2、【ISBN 7-300-05445-5F.1709】

统计学/ 贾俊平,金勇进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重要参考书:

1、《统计学教程》卢小广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现代经济与管理类规划教材

2、《统计学》贾俊平等编著.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统计学》孙允午主编上海财金大学出版社.2006

高等院校精品课系列教材

考核方式:

N+2考试说明:

三次阶段考试分别占总分的20%、15%、15%,计50%;

笔记成绩占总分的10%;

期终考试占总分的40%;

考试方式为开卷。

授课手段和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案例讨论和答疑巩固和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上机实验课巩固学生的理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课程负责人:凌斌、本科、讲师、1987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

授课教师:凌斌、本科、讲师、1987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

合肥学院

200至200学年第学期

统计学课程

课程编码:______133105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学时/周学时:54 / 4

开课时间:2012-9-3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2011级经济学专业1、2班__ 使用教材: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等人大版

系别/教研室:国家经济与贸易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凌斌________________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统计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社会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 开课学期:第3、4、5、6学期 学分:4学分 主讲教师:……等 指定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为我校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学时。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章导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及其应用领域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的概念。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二、统计的应用领域 统计在共生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统计的误用与正确使用。 三、历史上著名的统计学家 一些主要的统计学家。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 一、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总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样本。样本容量。 二、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统计量。 三、变量 变量。变量的类型。 第2章数据的收集 课时:1周,共3课时

第一节数据来源 一、数据的间接来源 二手数据。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调查方式。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二节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案的结构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提问项目设计。回答项目的设计。问题顺序的设计。第三节数据质量 一、数据的误差 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 二、数据的质量要求 第3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 一、数据审核 原始数据的审核。二手数据的审核。 二、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的意义。用Excel进行数据筛选。 三、数据排序 数据排序的作用。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 第二节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频数与频数分布。用Excel制作频数分布表。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 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累积频数与累积频率。顺序数据的图示方法。 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数据分组 分组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直方图。茎叶图和箱线图。线图。雷达图。 第四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 二、统计表的设计 第4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

生物统计学教案(5)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五章统计推断 教学时间:5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掌握一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了解二项分布的显著性检验。 讲授难点:一个、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统计假设检验:首先对总体参数提出一个假设,通过样本数据推断这个假设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接受,样本很可能抽自这个总体,否则拒绝该假设,样本抽自另外总体。 参数估计:通过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 5.1 单个样本的统计假设检验 5.1.1 一般原理及两种类型的错误 例:已知动物体重服从正态分布N(μ,σ2),实验要求动物体重μ=10.00g。已知总体标准差σ=0.40g,总体平均数μ未知,为了得出对总体平均数μ的推断,以便决定是否接受这批动物,随机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通过样本平均数,推断μ。 1、假设: H 0: μ=μ 或H0: μ-μ0=0 H A : μ>μ μ<μ μ≠μ 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本例的μ =10.00g,因此 H : μ=10.00 H A : μ>10.00或μ<10.00或μ≠10.00 2、小概率原理小概率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若根据一定的假设条件计算出来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而在一次试验中,它竟然发生了,则可以认为假设的条件不正确,从而拒绝假设。 从动物群体中抽出含量为n的样本,计算样本平均数,假设该样本是从N(10.00,0.402)中抽取的,标准化的样本平均数

服从N (0,1)分布,可以从正态分布表中查出样本抽自平均数为μ的总体的概率,即 P (U >u ), P (U <-u ), 以及P (|U |>u )的概率。如果得到的值很小,则 x 抽自平均数 为μ0的总体的事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它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但实际上它发生了,说明假设的条件不正确,从而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显著性检验:根据小概率原理建立起来的检验方法。 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时的概率值,记为α。通常采用α=0.05和α=0.01两个水平,当P < 0.05时称为差异显著,P < 0.01时称为差异极显著。 3、临界值 例 从上述动物群体中抽出含量n =10的样本,计算出 x =10.23g ,并已知 该批动物的总体平均数μ绝不会小于10.00g ,规定的显著水平α=0.05。根据以上条件进行统计推断。 H 0: μ=10.00 H A : μ>10.00 根据备择假设,为了得到x 落在上侧尾区的概率P (U > u ),将x 标准化,求 出u 值。 P (U >1.82)=0.03438,P < 0.05,拒绝H 0,接受 H A 。 在实际应用中,并不直接求出概率值,而是建立在α水平上H 0的拒绝域。从 正态分布上侧临界值表中查出P (U > u α)= α时的u α值,U > u α的区域称为在α水平上的H 0拒绝域,而U < u α的区域称为接受域。接受域的端点一般称为临界值。本例的u =1.82,从附表3可以查出u 0.05=1.645, u > u α,落在拒绝域内,拒绝H 0而接受H A 。 4、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 上尾单侧检验:上例中的H A :μ>μ0,相应的拒绝域为U > u α。对应于H A :μ>μ0时的检验称为上尾单侧检验。 下尾单侧检验:对应于H A :μ<μ0时的检验称为下尾单侧检验。 n x n x u 40 .000.100 -= -= σ μ82 .110 40 .000 .1023.100 =-= -= n x u σ μ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学)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南海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为成人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和学分 1、学时:课内学时90课时(电视学时29课时、教学辅导学时45课时、自学及作业16课时) 2、学分:5学分 (二)教材 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亲 哈尔滨金融髙等专科学校管理系 第一章总论 学习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统计的作用和统讣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能说出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否体会到统计已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现象数量差异的本质极其规律的方法,是人们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统计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讣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讣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 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1)小王是学统计的 (2)他已搞了儿十年统计了 (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 (4)请找统计登记一下 (5)请统计一下今天的销售量 那么,把统讣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讣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统汁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 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如银行的讣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LI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乂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在我国, 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讣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 万平方公顷,平原约"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i?0.1个白分点。 这些山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统汁资料,是统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 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例如企业各车间的统计抬帐、人口普查时初次登记的资料就是原始资料,而统讣公报、调查分析报告等现实和历史资料就是次级资料。统讣资料的表现形式有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述

、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 数据的采集 2.2 数据的整理 2.3 频数分布 2.4 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 集中趋势的测度 3.2 离散趋势的测度 3.3 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速度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统计学教案习题06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绝对数。 2. 相对数常用指标:率、构成比、比。 3.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4. 率的标准化和动态数列常用指标:标准化率、标准化法、时点动态数列、时期动态数列、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定基比、环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二)熟悉内容 1. 标准化率的计算。 2. 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绝对数 绝对数是各分类结果的合计频数,反映总量和规模。如某地的人口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数通常不能相互比较,如两地人口数不等时,不能比较两地的发病人数,而应比较两地的发病率。 (二)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是分类变量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常用两个分类的绝对数之比表示相对数大小,如率、构成比、比等。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见表6-1。 表6-1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常用相对数 概念 表示方式 计算公式 举例 率 (rate ) 又称频率指标,说明一定时期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百分率(%)、千分率 (‰)等 单位时间内的发病率、患病 率,如年(季)发病率、时 点患病率等 构成比 (proportion ) 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 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百分数 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 比 (ratio ) 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 比,说明A 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倍数或分数 ①对比指标,如男:女 =106.04:100 ②关系指标,如医护人员:病床数=1.64 ③计划完成指标,如完成计划的130.5% (三)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2. 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容易产生的错误有 (1)指标的选择错误如住院病人只能计算某病的病死率,不能认为是某病的死亡率; (2)若用构成指标下频率指标的结论将导致错误结论,如 某部队医院收治胃炎的门诊人数中军人的构成比最高,但不一定军人的胃炎发病率最高。 %100?=单位总数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数 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率%100?= 观察单位总数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位数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构成比B A = 比

《教育统计学-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统计学/Educational Statistics 课程编码:040000702总学时数/学分数:32/2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课程所属部门:所有学院课程负责人: 制定日期:2014年5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我校培养职教师资的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所有修读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专业的学生。 教育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揭示教育现象所蕴涵的客观规律。 学习本课程须预先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同时,本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教育研究中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研究素养、能力与技能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师范专业知识体系中,本课程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法》等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分析、解释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从数量方面研究教育现象特征、探讨教育规律、进行有关决策的方法;初步具备从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时,重点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推断的方法,尤其是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如何科学解释统计计算结

果;掌握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教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管理及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程规范要求 学生在修读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规范和要求: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须严格遵守上课考勤制度,每次上课出勤率须在90%以上,并且每名学生缺课次数不得累计超过3次。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讲解抽象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并注重讲练结合,通过解题操练和实践应用来加深理解、巩固强化,因此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更要及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边学边练、及时强化,从而保障课堂学习效果。 3针对课程重点难点,学生须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进行充分预习,从而使课堂学习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且要按时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及时复习学过的内容。 四、教材、参考书和阅读材料 (1)教材: 《教育统计学》,王孝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四版)。 (2)参考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张敏强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绍志芳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出版。《教育与心理研究中数据分析方法》,潘玉进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教育统计学》,王景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生物统计学教案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样本特征数平均数、样本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了解众数、中位数、变异系数。 讲授难点:样本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总体与样本 统计数据的不齐性 1、变异性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 2、自然界如果没有变异,也就不需要统计学了。 3、生物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很大的群体,不可能研究全部对象,只能通过研究其中的一部分,来推断全部对象,于是引出以下概念。 总体与样本 总体:研究的全部对象。 个体:总体中的每个成员。 样本:总体的一部分。 样本含量:样本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抽样 抽样:从总体中获得样本的过程。 随机抽样: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都相同的一种抽样方法。 放回式抽样:从总体中抽出一个个体,记下其特征后,放回原总体中,再做第二次抽样。 非放回式抽样:从总体中抽出个体后,不再放回,即做第二次抽样。 抽样的目的:从总体中获得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以便通过样本推断总体。 应注意的问题:①样本必须有代表性。②样本含量与可实施性之间的平衡。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

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 连续型数据:与某种标准比较所得到的数据。又称为度量数据。 离散型数据:由记录不同类别个体的数目所得到的数据。又称为计数数据。频数(率)分布表和频数(率)分布图的编绘 例调查每天出生的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公斤的人数, 共调查120天,结果如下: 表 1-1 每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Kg的人数的 频数(率)分布表 频数(率)分布:把频数(率)按组值的顺序排列起来,便得到离散型数据的频数(率)分布。 频数(率)分布还可以用图形表示,见图1-1。 图1-1 每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Kg的人数的频数分布图 下面介绍连续型数据的频数(率)分布表和分布图的编绘方法。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4140222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统计学 2、英文名:Statistics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统计与统计学院统计系 四、关于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大学本科 2、总学时与总学分: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 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 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专门知识,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3)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同时完成上机实验题目。 4、先行、后续课程: (1)、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 (2)、后续课程:第一类: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包括企业经 济统计、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 等。 第二类:是统计方法的深化提高课,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 析、统计方法专题等。 5、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比例:

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Statist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前置课:政治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 主讲教师:徐健腾 选定教材:徐国祥,统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运用统计数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践,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的一门方法论科学。该课程首先对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描述,包括统计学的概念、统计学的发展简史、统计工作的程序、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其次介绍了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统计学的常用术语、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和模型构建;再次介绍了描述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种类、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集中趋势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等;最后介绍了推断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学发展的简单历史过程,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同时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拟合。为了结合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统计指标知识,为深入进行经济分析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 使用本教材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开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以案例为依托,结合实际例子讲清楚统计公式的应用方法。在内容上,立足于“大统计”的角度,从统计数据出发,以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核心,并根据统计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在方法上,力求简明易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2021051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学分:48 / 3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对象:经济管理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经济学、高等数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统计工作的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分析三个内容阶段进 行。第一章绪论,对统计学的性质、特点与基本任务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主要介绍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并对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步骤和内容加以阐明;第四章至第八章详细介绍了统计分析与推断的方法与理论,如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统计指数法、抽样调查及相关分析法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统计学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灵活应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统计的涵义及统计学的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学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历程;主要学派;近期争论;我国的统计状况二、统计与统计学 1、统计的涵义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统计学的特点 三、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1、基本任务2、统计工作过程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二、标志与指标 1、标志与标志的种类2、指标 3、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三、变异与变量 1、变异(广义及狭义上的概念) 2、变量及其分类 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的概念及种类 2、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五、流量与存量

统计学教案

课程分教案(课次) 第 1 次课 2 学时授课章节: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 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统计的含义。 2,了解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3,重点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4,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以及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本次课讲授的主要内容: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统计的含义 2,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具体特点: A数量性 B总体性 C具体性 D社会性 4,统计的认识过程 A从质与量的方面 B从个体与总体的方面 5,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统计推断法 二,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2,统计调查 3,统计整理 4,统计分析 (二)统计的基本职能 1,统计信息职能 2,统计咨询职能 3,统计监督职能 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基本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2,标志,指标,指标体系 3,差异和变量计划讲授时间: 第一节统计学的 研究对象和方法(用时10分钟)第二节统计的工 作过程和基本职 能(用时50分钟)第三节统计学中 的几个基本概念(用时20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2,掌握和理解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以及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问题: 1,时间的把握; 2,让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具体应用和统计工作的实施。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板书设计等): 1,采用问答式让学生回答对统计和统计学的理解。 2,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资料是通过统计方法采集的。 3,让学生首先说说对变异,变量,指标,总体和个体等这些专有名词的理解,然后给出这些概念的定义。 4,分组,让学生做一个统计设计。 作业布置: 分组设计一次,需标明统计目的,统计方法,统计的对象,统计的实施。 主要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深入浅出统计学》,《统计学习方法》。 参考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23541406.html,/ 教学反思(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何经验教训,应如何改进等): 1,通过检查学生作业,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探索让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 3,增加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用更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和统计的方法。 4,总结本次课的不足和优点,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 教学大纲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二○○六年六月 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院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该课程以现代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基本结构,为提供统计信息、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决策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必要前提。 二、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之一。为了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及预测方法,本课程将在详细讲解统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点阐述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力求体现统计学的数量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理解统计这种认识工具的特点、内容和方法;要弄懂

各种概念、范畴等基本知识;要求掌握并联系实际应用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当前社会经济实际和其他学科知识,具体落实各种概念、范畴和统计计算的方法。该课程计算方法很多,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也是该门课程教学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教学内容与时数 五、教学方法 按照统计设计、资料搜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应用的基本过程,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拟实验法以及统计调查实践与上机实验等配合使用等多种教学方法,适当辅之小组讨论、问卷设计、调查报告、小型学术论文等形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和检验见解。教与学协调互动、学与练紧密促进,最终实现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六、面向专业 经济学、管理学类各专业。

统计学教案全套

统计学教案全套

技工院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3) 共 1 页 科目统 计 学 基 础 第一章总 论: 授课 日期 10.10 课时 2 班级会计J2班 授 课方式讲授+案例分析 作业 题数 拟用 时间 90分 教学目的1、掌握统计学 的基本概念和研 究对象。 2、熟悉统计的 性质及职能 3、了解统计的 工作过程和研究 方法。 选 用 教 具 挂 图 教具:板书+多媒体

重点 。 重点:掌握社会经 济统计学的研究 对象、特点及学科 性质、统计研究的 基本方法、国家统 计的职能 难 点 难点:掌握统计学中 的基本概念。 教学回顾 说明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培养利用数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代号A-4) 第 2 页

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看课本“开章案例”,重点是第三段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以上示例中涉及了一些具体数字,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呢?其中,既有百分数(9.2%,10.6%),又有基数471564亿。这些数字在运用上有什么不同,如何应用?我们本学期的新课《统计学原理》主要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一、统计的含义及性质 Statistics 统计语源最早出自中世纪拉 丁语的Statas(各种现象的状态和状况),由这一词根组成的意大利语Stato,表示国家的概念及关于国家结构和国情这方面知识的总称。 统计一词作为学科名称最早使用的是18世 纪德国哥丁根大学政治学教授阿亨瓦尔,他把国势学称为Statistik,即统计学。在英国,早在17世纪就出现用数字来说明社会的科学,但使用

《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Statistics for Management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选修 适用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总学分数:3.0 总学时数:48 修订年月:2010年11月 编写年月:2009年9月执笔:谢湘生 课程简介(中文):管理统计学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的描述、抽样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分类资料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本课程将管理统计学基本原理、实际管理问题和SPSS软件应用结合起来。 课程简介(英文):The course of statistics for management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ncludes gathering and sorting out statistic data, describing statistic data, sampling and parameter evaluating, hypothesis testing, hypothesis testing for classified data, variation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etc. This course integrat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tatistics for management, practical problems in management and SPSS application into a whole. 一、课程目的 本课程所提供的统计分析方法是管理学、社会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数量方法。正确掌握和应用管理统计学方法,对解决大多数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及其相应的研究,都是重要的。本课程不仅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该课程所提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上、方法上、思路上和工具上的帮助和指导。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3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