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维脉

阳维脉
阳维脉

阳维脉图新理念

>> 请点击穴位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科学。

大禹治水功在疏导,运动健身妙在通经。

经脉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因

此,运动健身妙在通经。

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经脉篇)经

脉图可以明示肢体与内脏的关系。认知了肢体与内脏的关系方

能懂得运动肢体可以调整内脏的道理,进而正确掌握其运动方

法。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

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功之所止也。(《灵

枢》经脉篇)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

枢》经脉篇〕因此,经脉不能不畅通,理论也不能不知晓。

人体之经脉如大地之江河,江河有河道流域,经脉有路线分布。疏导江

河要沿循河道,疏通经脉是否也应沿循经脉。

朋友:你见过不沿循河道来疏导江河的吗?有不沿循电路来修

电器的吗?没有吧。可是你见过沿循经脉来运动健身的吗?也

少吧。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不知有经脉,不知经脉内联脏腑,

不知经脉路线,没有经脉图呢?

朋友:欲要沿循经脉疏导经脉,是否应当先熟知

经脉的循行路线;而后才循经疏导经脉,进而调

整内脏及全身呢?您说是吗?

《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

1.阳维之脉:

2.脉与太阳合踹下间;

3.去地一尺所。

《难经》二十八难:

1.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

经者也。

《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

1.阳维脉:

2.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于小腿的下面;

3.距离地面一尺许的部位(阳交穴处)。

《难经》二十八难:

1.阳维与阴维,主要是联络维系周身的经脉。它们只

能蓄积经气,而不能向其它经脉一样,周流循环。

2.

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3.

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针灸学》

1.

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 2.

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 3.

经胁肋后侧, 4.

从腋后上肩, 5.

至前额, 6.

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2. 因此,阳维脉起于与各阳经交会之处;

3.

阴维脉起于与各阳经交会之处。

中医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 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4)无上肢分布 (5)除任督二脉外均无自身的穴位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生理特点 生理特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循行分布分布区域遍布全身上肢无奇经 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规律与正经比,较不规律,除带脉外,皆上下走行 络属脏腑直接络属无特定络属 表里关系阴阳表里配合无表里配合 生理功能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调节十二经气血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 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 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二)调节蓄溢十二经脉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三)参与了肝、肾、脑、女子胞等脏腑生理活动,加强了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督脉 l.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2.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义。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

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

第十五讲 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第十五讲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为区别于十二正经的,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任脉,督脉有单独的篇幅,这里就不说了,简单介绍其它六脉。 1、阳跷脉 从脚踝外侧下的申 脉开始,循外踝上行, 经过眼内眦睛明穴,上 行最后进入风池穴,但 凡这条穴位经过的病 症,主要取申脉穴治疗, 象眼睛内侧痛,就可以 取申脉。 循经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 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 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生理功能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临床表现 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总是往前走停不下来。有的人不撞东西停不下来。迷信的以为

被鬼迷了,西医检查是查不出问题。以前发过一个孩子的,还有的老人的。外八字的人就是阳跷脉的问题,在路上看到外八的人,我都好想来给他来一针,腿的外侧疼的时候,就要注意,如果是疼在胆经和膀胱经中间。你找胆经和膀胱经的穴位就没有,就得找阳跷脉的,针对癫痫方面是白天发作的。 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交会腧穴 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2、阴跷脉 循经部位阴跷脉起于 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 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 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 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 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 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 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 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 行。阴跷脉有病,阳气不 足,阴气偏盛,欲闭目而 睡。可以取八脉交会穴的 照海穴来治疗。

奇经八脉(八卦)

观念导入: 一、何谓八卦、八穴 八卦:来源于《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古人观察自然现象,用阴阳相反相成的的范畴来说明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字形表示。 最早地球是混浊的。是无极的后来我们的祖先把自然现象推理为阴阳两仪,两极再生四象,四象再生为八卦。 无极→两仪(阴阳)→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八卦 二、八卦与八穴的关系 三、八卦八穴养生元素的定义: 太极八卦养生元素选用纯天然植物精油能量作用于人体的相应的八脉交会穴,打通人体的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疏通经络气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及五脏六腑功能而研发的一组元素。太极八卦养生元素的原理是根据几千年来中国古典哲学文化太极八卦和中医的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及现代生物高端科技结合研发而成。 四、奇经八脉

注:任脉、督脉、冲脉都起于胞宫,因此这三个经脉对女性生殖系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照海膈喉咙。八穴配达歌:亁属公孔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连。 五、八脉交会穴的作用 1、乾元素 配穴:公孙穴(属脾经穴,通于冲脉,络穴) 穴位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即大脚拇指指骨下一点)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功用:健脾利湿,理气和胃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痛、痢疾、多饮、水肿、心烦失眠、狂证、足能、足肿、奔琢气(腹部有鼓气向上冲的感觉)等。 2、艮元素 配穴:内关穴(属心包经穴,通于阴维脉,络穴) 穴位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侧腕屈肌健之间。 功用:安胸安神,和胃止呕 主治:心悸、胸痛、失眠、呕吐、呃逆、眩晕、中风、肘臂、挛痛、热病等。 3、巽元素 配穴:足临泣(属胆经穴,通于带脉,络穴) 穴位定位: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中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小脚趾与第四指缝处往后数第四节)。 功用:疏肝利胆、调经止痛 主治:目赤肿痛(眼晴红肿,疼痛,胁肋痛)、偏头痛;月经不调,足踝肿痛(脚背肿痛),乳痈(乳房发炎) 4、震元素 配穴:外关穴(属三焦经穴,通于阳维脉,络穴) 穴位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骨正中间。

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36大死穴

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36大死穴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人体的头部最为脆弱,死穴有人中穴,白会穴,太阳穴。身体其它部位相对的抗击能力较强,但咽喉,胸口,背心,小腹等部位的“死穴”也仅次于头部的穴位,数目繁多就不一一列举。 其实所谓人的死穴是因为这些穴道处在经脉和血管及神经等重要的部位,当受到外力时很容易造成较严重的损伤,故名为死穴,并非真的一击就死。只有外界冲击力相当大的情况下才可能毙命。习武之人经过长期的锻炼,出手的力道和准确度都较常人高,故伤害性也比较大,这些穴位一旦被打中,轻则重伤,重则丢命。死穴由此得名。民间流传人体有108个穴位遭受外力击打或者点击后会有明显的症状。而这108个穴位中,有36个大穴被历代武家称为“死穴”,意思是在遭受点击或击打后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之忧之处。如果按照头面门、躯体部位、脊背门、腿足门四部分列出,它们分别是: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7、哑门穴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6、关元穴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

中医学院十二经脉重点穴位取穴及循行图

1.中府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2.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3.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4.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的凹陷中 5.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股腱尺侧凹陷中(原穴) 6.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井穴) 2. 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2.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原穴) 3.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手拇指向上跷起时, 当拇短伸股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经穴) 4.手三里在前臂,肘zhǒu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5.曲池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合穴) 6.臂臑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阳维脉之交穴) 7.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8.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大肠经,胃经之交会穴) 3. 足阳明胃经 1.承泣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2.四白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处 3.地仓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旁开0.4寸 4.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jǔjué时,咬肌隆起处 5.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6.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7.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大肠之募穴) 8.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9.伏免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10.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1.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2.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dú鼻下3寸,胫骨前嵴jí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3.上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4.下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5.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16.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7.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pǔ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荥xíng穴) 18.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4. 足太阴脾经 1.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2.太白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原穴) 3.公孙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络穴,八脉交会穴) 4.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脾经、肾经、肝经之交会穴) 5.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6.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kē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合穴) 7.血海在股前区,髌bìn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8.大横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脾经,阴维脉之交会穴)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1.名称: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大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2.分布规律: 左右对称。 六条阴经(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1)小腿内踝8寸(三阴交)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2)内踝上8寸处厥阴与太阴交叉后,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六条阳经(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外侧是足三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表里属络关系:阴经与阳经有属络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4.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交接: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③相互衔接的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功能 1.名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2.作用:(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气血,协调阴阳。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 冲脉与任脉、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之称,涵蓄十二经气血; 带脉约束联系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 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 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2)具有对十二经脉气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第20章 阴维脉

第20章阴维脉 阴维脉 【循行】 [1]《素问·刺腰痛篇》:刺飞阳 之脉,在内踝上五寸(1),少阴 之前,与阴维之会。 [2]《难经·二十八难》:阴维, 起于诸阴交(2)也。 [交会穴]筑宾(郄;足少阴),冲 门、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 期门(足厥阴),天突、廉泉(任 脉)。此外,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 穴通于阴维。 【注释】 (1)上五寸——此指筑宾穴所在, 为阴维之郄。 (2)诸阴交——指阴维所交会的 胸腹部各穴。 【语译】 刺飞扬之脉,其部位是在内踝上五 寸,足少阴之前,与阴维脉相会处 --即筑宾穴。 阴维脉起于与各阴经交会之处。 【附】 《奇经八脉考》【循行】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踹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凡十四穴。 【功能】 维脉的“维”字,含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难经·二十八难》:“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诸经者也。”说明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说明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阳维脉维络诸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阴维脉维络诸阴经,交会于任脉的天突、廉泉。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有关的症证。 【病证】 阳维脉发病,出现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症,所以《难经·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脉发病,则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所以又说:“阴维为病苦心痛”。 张洁古解释说:“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 《脉经》王叔和说:“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肋下支满,心痛”。以上都说明,阳维脉主表证;阴维脉主里证。 《素问·刺腰痛篇》有“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的记载。

奇经八脉五脏与五行

奇经八脉、五脏与五行 一、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二、阳明、太阴在前;少阳、厥阴在中(侧);太阳、少阴在后;足厥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内 踝上8寸以下)及足背行于足太阴经之前是一特殊。 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 督脉——与手足六阳交汇于大椎,和阳维脉交会于哑门、风府;起于会阴,与任脉相接 于承浆穴。为阳脉之海。 任脉——和三阴交会于中极、关元,和阴维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和冲脉交会于阴交。 虽不和手阴经直接相交,但也能通气。阴脉之海。起于会阴至阴户前。 冲脉——并足少阴挟済直上,居一身重要。接受胃肾两经之脉气,所以称为十二经之海。 同时足阳明经又主血液,因而也成为血海。 带脉——将全身直立的各经约束起来,为一条带子。 阳维脉——与手足三阳联系密切。 阴维脉——主一身之里。 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 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 三焦:胸腔部分为上焦(包括心肺),胃下部分为中焦(包括脾胃),小腹部分为下焦(包括

肝肾、膀胱、大小肠)。三焦的功能主持通气,通调水道,是水液出入的通道。 五脏:心——支配神气、血脉。肝——储藏血液,五脏之冠,支配肌肉及眼睛。脾——支配食 物的吸收。支配肌肉、手脚(手脚冰冷),支配血液。肺——支配呼吸、血液循环、支 配皮肤(皮肤健康)支配鼻子。肾——藏精气,支配体内水分,支配骨、耳、发。 六腑:胆——下定决心(胃肠消化何时进行)。胃——支配消化(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小肠 ——将营养加以分类(便秘)。大肠——支配排泄(下痢、便秘),肛门(痔疮)。膀 胱——藏水分(排尿多、浮肿)。三焦——促进血及津液的循环。 心包络——不是五脏六腑,但它能代替心脏的机能。一般人说的心病,就是心包络的疾病。 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脾——主肌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肾——生髓主骨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 二阴。

5.4 阳维与阴维

第四节阳维与阴维 阳维联络各阳经,阴维联络各阴经,起“溢蓄”气血的作用。其循行分布和病候分述如下。 一、阳维阴维的循行分布 《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素问·刺腰痛篇》: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难经.二十八难》: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图5--7、图5--8)。 [交会穴] 阳维:金门(阳维所别属,足太阳),阳交(郄,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天髎(手少阳)、肩井、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均足少阳),风府、哑门(督脉)。此外,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外关通于阳维(交会经中无手足阳明)。 阴维:筑宾(郄,足少阴);冲门、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期门(足厥阴),天突、廉泉(任脉)。此外,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内关通于阴维(原交会经中无手三阴)。 [语译] 1.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取穴在腿肚下方,距离地面一尺许的部位(阳交)。 2.刺飞扬之脉,部位是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阴之前,与阴维脉相会处(筑宾)。 3.阳维脉和阴维脉,联系网络全身阴阳经,起溢出或蓄入气血的作用,不直接参予循环流注的运行。所以,阳维起始于各阳经的交会处(头、肩部各交会穴),阴维起始于各阴经的交会处(旗、胁部各交会穴)。 [注释] [1] 一尺所----距离地面一尺许,指阳交穴所在,是阳维郄穴。杨上善《太素》注:“阳维诸阳之会,从头下至金门,阳交即是也”。《甲乙经》说金门穴是“阳维所别属”,意指与足太阳郄穴金门另有分支联系。 图5--7阳维脉循行图 图5--8 阴维脉循行图 [2] 上五寸----内踝上约五寸,指筑宾穴所在,是阴维郄穴。高士宗注:“飞阳,阴维之脉也。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之筑宾。……是飞阳乃别出于太阳,而仍走少阴也”。 [3] 诸阳会、诸阴交----张飞畴注:“诸阳皆会于头,诸阴皆交于胸”。胸,当作“腹”,以与维脉的交会部位相合。指阳维与各阳经交会于头肩部各穴,阴维与各阴经交会于腹及胁旁各穴。维络也即交会之处。意指不是起于某一穴,故说诸阳交和诸阳会。“交”与“会”义通。颈项部的风府、哑门、天突、廉泉,是阴阳维入于任督处,郄穴是四肢部特定穴。 [参考] 《奇经八脉考》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助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桥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按:三十二穴中,据《甲乙》应除去居髎、臂臑、臑会,并补入项后的风府、哑门,由此入于督脉,不当“止”于本神)。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臑肉分中,上

奇经八脉示意图

奇经八脉示意图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七经八脉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蹻脉 ?阴蹻脉 督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图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1) 长强DU1 Cháng 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中医学院十二经脉重点穴位取穴及循行图

1.手太阴肺经 1冲府2尺泽3.孔最4洌缺 5. 太渊 6. 少商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的凹陷中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股腱尺侧凹陷中在手指, 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井穴) 2.手阳明大肠经 1. 商阳 2. 合谷 3. 阳溪 4. 手三里 5. 曲池 6. 臂臑 7. 肩髃在手指,在手背,在腕区,当拇短伸股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 中(经穴)在前臂,肘ZhCU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 0.1寸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原穴)腕背侧远端 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手拇指向上跷起时, 8.迎香 IrrL 6寸 tt? M- ?? -tfj- (原穴* .(合穴) (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阳维脉之交穴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屈臂外 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在面部, 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大肠经,胃经之交会穴) 上-r rm -j V aw - ?1F- 3?足阳明胃 经 1.承泣 2. 四白 3. 地仓4濒车 5. 下关 6. 头维在面部, 在面部, 在面部, 在面部, 在面部, 在头部, 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瞳孔直下,眶下孔处瞳孔直 下,口角旁开 目正视, 目正视,目正视,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j U ju e 时,咬肌隆起处 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0.4寸 IrX-■■ "Ifc -Mι? 7?天枢8?归来9?伏免 10. 梁丘 11. 犊鼻 12. 足三里 13. 上巨虚 14. 下巨虚 15. 丰隆在腹部,横平脐中, 在下腹部,脐中下 在股前区,髌底上 在股前区,髌底上 前正中线旁开2寸(大肠之募穴) 4寸,前正中线旁开 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6.解溪 17. 内庭 18. 厉兑 ??l ■■?- Brlf-- IelT.■- j; ??L- MΞ1-+- 上Γ?T… 犊d d鼻下3寸,胫骨前嵴j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犊 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外踝尖上 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在 小腿外侧,在小腿外侧,在小 腿外侧,在小腿外侧,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在足背,第2, 3趾间,趾蹼P U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荥Xng 穴)在足 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4.足太阴脾经 1. 隐白 2. 太白 3. 公孙 4. 三阴交 5. 地机 6. 阴陵泉 7. 血海 8. 大横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 在跖区,第 在跖区,第 在小腿内侧, 在小腿内侧, 在小腿内侧, 0.1寸(井穴) (原穴) \ RΛ- .?? ■ 大皆* 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络穴,八脉交会穴)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脾经、肾经、肝经之交会穴)阴陵 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胫骨内侧髁k e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合穴) ■雛 在股前区,髌bn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在腹 部,脐中旁开4寸(脾经,阴维脉之交会穴) S1-4足叢解■轻兀竝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明细表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 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五络穴 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十六郄穴 “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

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章门可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第四章 经 络

第四章经络 一、填空题 1. 经络是经脉和( ) 的总称。 2.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 ) 。 3. 最细小的络脉称为( ) 。 4.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 ) 交接。 5. 除( ) 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 6.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 ) 开始。 7.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下接( ) 经。 8. 十二经脉中,左右交叉于人中,并至对侧鼻旁的经脉是( ) 。 9.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 ) 交接。 10. 十二经脉中,具有。连舌本,散舌下”循行特点的经脉是( ) 。 11. 手厥阴心包经与( ) 经相表里。 12. 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 。 13.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 ) 。 14.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 ) 四个字概括。 15. 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 ) ,共称“十五别络”。 16. 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 ,故有“一源三歧”之说。 17. 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 ) 。 18. 足少阴肾经起于( ) 。 19. 手太阳经属( ) 络( ) 。 20. 手三阴经从( ) 走向( ) 。 21.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 ) 处交接。 22. 十二经脉的分布,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 ) 在前缘,( ) 在中线。 23.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 、( ) 的体系。 24. 首次提出“十四经”命名的著作是( ) 。 25.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 ) 经的巾脉穴。 26. 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联络( ) 。 二、选择题 ( 一)A1 型题 27. 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 )基础的古典医籍是( )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阴阳十一脉灸经》 E. 《十四经发挥} 28. 首创“奇经八脉。一词的古典医籍是( )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阴阳十一脉灸经》 E. 《针灸甲乙经} 29. 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 A. 奇经八脉 B. 十二经别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经穴分类名。见《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八脉交会穴概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八脉交会穴解读 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其称谓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证举例和上下固定随症配穴法,虽未明确指出某穴通某脉,但已认识到八穴与奇经八脉是有联系的。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之三》首载“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徐凤在八穴的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的名称,在重新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修改并充实了八穴适应证的范围,在“主穴”基础上增添了“应穴”,发展成“主应配穴法”,并明确说明了“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的 具体使用方法。另外,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及吴谦的《医宗金鉴》等都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了这一内容。 八脉交会穴中医应用 八脉交会穴一、主治作用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八脉交会穴二、治疗病证 1、治疗所属正经及与正经有关的脏腑、经脉病证。 2、治疗奇经病。奇经八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沟通十二经脉之间联系,对十二经气血起着蓄积和渗灌的作用,由于除任、督

十二经络的特效穴

腧穴概要 .阴经五腧穴 2.阳经五腧穴

五腧穴作用 疾病发生在五脏时,邪气深藏,治疗时应取井穴;疾病引起皮色变化,如发热面赤可取心经荥穴;病情时重时轻时,应取腧穴;疾病影响到声音变化时应取经穴;经脉盛满而有瘀血时,病在足阳明胃经,以及由于饮食不节而引起的疾病应取合穴。 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使用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还可与旁经形成母子关系,如脾虚补心经;取火生土之意。脾胃实证,可以泻其大肠经。

十二原穴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 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王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瓜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5.十五络穴 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6.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7.十六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

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 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参见原穴条。 又十二原(穴) 原即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原穴,其意有二。 ⑴指分布在人体手腕与足踝之间及以下、胸、脐等处的

人体分阴阳之分

(1) 人体分阴阳之分 , 天地分阴阳 , 日月分阴阳 , 人体分阴阳。天为阳 , 地为阴 ; 日为阳 , 月为阴 ; 六腑为阳 , 五脏为阴 ; 人体上为阳 , 下体为阴 : 外属阳 , 内属阴 ; 后属阳 , 前属阴 ; 通天合阳 , 通地合阴 , 阴阳接合 , 总分为人体的阴阳之分 , 这不属封建的东西。 一、人体要分为五脏属阴 : 心、肝、脾、肺、肾。 二、六腑属阳 :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2)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一、手三阴 , 手三阳 , 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 , 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二、足三阴 , 足三阳 , 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 , 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3) 一、手三阴经络走向 , 手三阳经络走向 , 手太阴肺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阴心经。 二、手三阳经络走向 ,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太阳小肠经。 (4) 一、足三阴经络走向 , 足太阴脾经 ,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阴肾经。 二、足三阳经络走向 , 足阳明胃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太阳膀胱经。 金木水火土 , 阴、阳五行 , 五行相生 , 五行相克。肺属金 , 肝属木 , 肾属水 , 心属火 , 脾属土。 (5) 一、经络系统的构成与分布 二、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经是络经的意思 , 络是有网络的意思 , 是经脉的分支 , 正经有十二条 , 叫十二经脉 , 分部别循行在体表一定部位 , 又与内脏联系 , 相互沟通 , 联系成一个总体 , 奇经有八脉。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的总称。 十四经络的起止穴位 十四经络各有循行的路线 , 每一经又有各行的路线 , 每一经又有若干穴位 , 这些穴位统称经穴 , 经穴共有 361 个穴位。

八脉交会穴用法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臵、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之经穴,而单用此八穴就能治疗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病症等。 二、八脉交会穴的交通途径 在八脉交会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相交通而会于其穴,是经交而穴通。 (一)公孙通冲脉 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在腹部关元、大趾和胸中等处相交通。《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入腹。”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曰:“…历公孙…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上膈,注于膻中。”《灵枢·逆顺肥瘦》曰:“冲脉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下循跗入大趾间。”《素问·举痛论》曰:“冲脉起于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