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也成为了必然。在教学的主要阵地之一语文课堂,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逐渐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然而,如何引导学生更自由地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讨。所以,研究如何教好初中语文对教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83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其要求根本性地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新课改的实践,也将会影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及具体的行为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学好初中语文需要学生们持之以恒地努力,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深思如何才能教好语文,只有教好了,才有可能学好。对于如何教好初中语文问题,我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语文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自觉主动、持之以恒地学习,才有可能学好语文。若在学生坚持学习一段时间后,成绩仍然没有提高,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灌输“我是最好的,语文考试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样一种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如将所学过的书中的必背文章与段落背下来,自习课的时候可以阅读一些《读者》《智慧背囊》这些书籍并养成摘抄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不能有丝毫畏惧与退却,引导学生能够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加倍努力学习。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欲望。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还要积极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如分角色朗读、诗歌朗诵、戏剧表演、讲故事、小型辩论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都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计划。如果说学习语文是一条长远的路,那么学习目标及学习计划就是这条路上的引路灯,它将照亮学生前进的路。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是远大的,而学习计划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有了这些引路

灯的光芒,学生才能更好地自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时,应根据学生个人情况来“量体裁衣”,这样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才具有可操作性。

二、利用教材及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挖掘课文中的自然美。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等等,以此来激励学生有兴趣学好语文。

除此之外,语文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学,教师除了教会学生书本上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及技巧外,更应带领学生走出书本,在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学生课堂回答更加踊跃,质疑也更加积极,日益凸显出其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字:新课改;语文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指出,教学是学生多向、开放以及动态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学的过程不应该是沉闷和四班的,而要求具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具体来讲,老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方式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教学需求,因此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逐步优化教学策略。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教室的教学理念中,不能够存在好坏学生之分,对于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每个学生都应该是自己的关注对象,而关注的实质是关心、

尊重、牵挂,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方式,牵挂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关注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关注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并使其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片面的追求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情感和人格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要传授学生课堂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帮助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认真钻研教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盲目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最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下功夫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在于日常的积累,因此学习中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帮助其理解新知识,进而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过程要素,学生认知结构的构成,需要以语言作为依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拓宽和引申,使其能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点,积累更多的语文素材。 第二.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教学

压题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 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长阳龙舟坪中学胡峻岭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有以下几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指正或补充。 一是要关注学生兴趣激活。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理念)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内容理念)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内容理念)5、教师理念:6、评价理念7、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 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课程目标1、识字与写字2、阅读3、写作4、口语交际5、综合性学习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多元互动策略;问题情境策略;信息运用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把手整合策略;赏识激励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与学的调整策略;时间运筹策略;复习应考策略。 以前我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有关知识,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课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因为《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1、识字与写字2、阅读3、写作4、口语交际5、综合性学习。今天我们研究一下《初中语文教学法》,重点研究学习初中语文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教学法。 初中阅读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2、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新理念下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1、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 2、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 3、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阅读教学的目的意义 使学生形成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思维。 (三)阅读教学的灵魂——“民主、科学、个性” (四)课堂阅读教学的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2、教学形式的开放 3、学生思维的开放 4、教师思想的开放 (五)阅读教学的过程转变——“教——学” 二、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策略(p69~76) (一)走向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可喜的是,在榆树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很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榆树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体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仅仅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但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充足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水平才能持续巩固、提升。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来说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个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完整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摘要】受考试政策影响,语文教学目标被人为异化,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流于形式化,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语文的本质正在被忽视甚至遗忘,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优质课堂;生活;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学改革似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语文教学的一些现状,仍令教师们无比困惑,甚至是担忧。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我们的教学中,考试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课堂变成了无尽无休的习题训练课。 这一切在高三表现得尤其明显,高三的语文课,几乎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练习课。各类专题,各个考点,从字词到

作文,由总结方法到习题演练,一个都不能少。可最终结果是学生有可能考得了高分,而没有去完整地阅读过一本名著;有可能写得了一篇50分的考场作文,而写不了一张规范的请假条。 甚至在高二下学期,为了攻克会考,提升学生的会考率,老师们便放弃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所谓的会考复习,从必修一到必修五,从字音到作文,面面俱到,但考下来成绩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理想。 无论是什么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也对语文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但结果往往急功近利,仅仅盯住考试,盯住最后的那个会考率,平均分,及格率,最终只会使高中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考试的形式不变,衡量学生和老师的标准仍是分数,学生需要靠分数考大学,老师需要靠分数评职称,甚至学校也需要靠成绩来评等级。考试模式不变,语文教学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语文教学的目标会在这样带着镣铐的集体舞中慢慢被异化。就现实而言,其实已经被异化了。异化的目标将使语文不仅使去人文性,连起码的工具性也将失却。最终,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学生借之进入大学校门的考试工具,从中学到什么能有益于其终身的东西大家并不关注,大家只关注其中哪些东西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出语文学科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在新课改下,应该怎样上好语文课呢? 一、教学时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所以,语文教学在兼顾工具性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的人文性,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当教学鲁迅的《社戏》时,老师们一定会讲到夜色下的景色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我们在分析词句优美和体现孩子们兴奋心情的同时,是否还可以引导学生憧憬自由自在的充满情趣的生活。

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畅想,想象那幅美丽的画面。课文的描写、老师的叙述、学生的想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景图,我想,当有一天,他们有机会踏上水乡古镇时,那份体验一定比别人更深刻。这就是一种文化体验吧。 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既不能片面强调工具性,也不能撇开字、词、句、篇,上成思想品德课,它必须是两者的和谐统一。正如老前辈于漪所说:“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有些学生不堪学习的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业,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家长教师的殷切希望,茫然不知所措,导致心理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学生身上的一种向上的精神在缺失,一种支持人的心灵,丰富、美化人的心灵的精神在流失,即可以说是人文精神在流失。 1 功利主义盛行,人文教育的缺失 1.1 片面功利主义的文学教育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在高考制度的调控下,在高考指标的预算中,学校对老师的最终评价绝大部分落实在“成绩”上。因此,一方面语文老师不得不像理科老师一样,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的工人,所有的目标全指向代表功利的分数、指向高考。教师和学生皆呈惰性状态:教师讲解依赖课本、教参,紧扣高考这一中心,没有也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依赖教师,做一架“接受知识的机器”。当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一些思想火花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时没有准备,就往往会以“高考不考”的理由来浇灭。长此以往,无个性,无独立思考,为了高考,大家统一答案,统一思想,连说出来的话也统一了。 1.2 语文教师在这其中也充当了悲壮的角色。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教师也总是在“素质”与“数值”的夹缝中生存,存活得尴尬窘迫。一招一招地教学生钻出题者的圈套,一套一套地引学生夺取并不标志自己能力的分值,教得痛苦不已!为了几分之争,把课堂里的生命训练得不成人形!为了所谓的标准化试题和标准答案,教师和学生对语文的精神早已无暇顾及。我们这些现职的语文教师,扪心自问:哪一堂课,我们是怀着独立的思想站在学生面前的呢?很多时候,我们这些现职的语文教师是怀着一种完成教案或教学任务的潜意识走进课堂的,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的中间者,是无所谓精神的。问内心,我们并不喜欢这样的课,相反,甚至厌恶之极,这样的课把我们的精神也异化了。然而,我们无法摆脱现实,人的能力道德,人生品位的提升,在标准化试题中是难见分晓的;而多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言基础知识题,倒是能在决定命运的高考中捞到宝贵的分数,于是,教师无奈,学生自觉,很多时候我们会无意识的就拎出了语文的人文内核,把她的美丽、她的丰富搁置一边,开始向高考进军、赛跑。 当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信心与希望时,承载着传授悠悠五千年文化历史使命的语文课就变得惨不忍睹。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就会马上“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谆谆告戒学生:读书是为了高考,是为了考一所好的大学,是为了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话似乎没有错,真可谓用心良苦。当有的学生明白这一点时,读书的功用在他们的脑中发生了扭曲,读书就是考大学,学语文就是为了考大学;然后,什么思想道德、感情操守、审美能力都抛到一边,脑子里只是想着如何解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赚钱,现在他们的父母有的是钱,那我们何必再受这份苦呢?反正以后我就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因此这部分学生更是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老师的教导无动于衷,在老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

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 第一学段(1~2年级) (5) 第二学段(3~4年级) (6) 第三学段(5~6年级) (7) 第四学段(7~9年级) (9)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1) 一、教学建议 (11) 二、评价建议 (14)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4)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4)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5)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5) (五)具体建议 (15) 三、教材编写建议 (18)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8)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9)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1)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1)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2)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4)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我们的,更是他们的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 无锡市梁溪中学张芸 提要:要实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谁是红花,谁是绿叶;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角色关系要发生逆转,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新课改的精神。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研究性学习中当之无愧的“红花”,而教师要甘做辉映“红花”的“绿叶”,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扶持他们,支撑他们,帮助学生达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红花、绿叶、自主、探索 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还在摸索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师们;犹如一缕春风,吹来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强大信息;犹如一场春雨,滋润了无数期盼语文课程改革的人们的心灵。中学语文课改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学语文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的精神,它标志着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改革的目标:改革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课改的中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重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朵朵红花闪智慧——发扬课堂教学民主,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知识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勇于改革,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插上翅膀去腾飞!郑板桥曾说:“学问二字须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今有人学而不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为了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就要在课堂上尽量鼓动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多多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上,他们才是课堂上鲜艳夺目的红花,只有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闪出了耀眼的光芒,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目中有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首席”。新课程认为:学生就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把握时机,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即有些问题不是惟一答案,每种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王海龙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本人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富有生机勃勃的气象。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

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语言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知识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其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教师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讨论的是:哪一种教学模式更能适应初中语文学科,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提出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及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相辅相成,包括普遍的学习规律正在被广泛地探索和应用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走入初中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一种方式,在教与学之间,更加强调学生的学,而且是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乘上新课改的东风,扬起语文学习的风帆。 一、语文的世界是美好的,语文的学习更是美好的 在作文《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中,一位考生是这样描绘语文世界的:“语文是炫目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是皎皎的汉宫秋月、赋体先贤,是小桥流水人家里的杂剧、散曲……语文是滋养生命、净化心灵的营养,是唤起良知、

增加善念的召唤,是高度凝练、充满智慧的表达。语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厦,文明而庄严。语文是你的后花园.丰润而妩媚,有着一串串诗意的忧伤、温暖、清凉……”语文是多么美好的一门学问啊!新课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极为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二、教与学无定法,应当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方法 教有法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不强求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活动机会,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唤醒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有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满竞争意识,对课堂有了亲切感,内心有了认同感,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更好。如果还在延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可想而知。这时候,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相关的学习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各种感官活动,比如,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方法手段,而且让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及解读》一书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谈到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对这一新理念,我们怎样上初中语文课,怎样才能把初中语文课上好,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笔者谈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让学生“乐”起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爱心感动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还要求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愿意学,课堂才能让学生乐起来,学生才会在乐中学。 2.教师要幽默 人们为什么喜欢赵本山,就因为他幽默,同样,你要

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堂,你也得具有幽默的教学语言,要懂得一点幽默艺术,发挥主导作用,寓教于乐。幽默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调料”,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大增,当然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只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幽默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如:在课堂练习中,遇到选择题时,先让学生举手回答,然后老师用试探口吻说:“选这个合适吗?请再认真考虑。”当然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此时,老师对每个同学均用此口吻,自然学生此时免不了议论声声、面面相觑了;当学生议论不休时,老师故意清清嗓子,大声地一语道破天机。此时细观学生的表情:答对者欢,答错者释然。但在争论过程中,加深了对题目的认识,课堂气氛也“活”了起来。 二、要让学生“说”起来 1.让学生敢说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愉快、轻松、友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觉得不是老师逼迫他学,而是他主动要学;鼓励每一位学生要敢于战胜自己,大胆发言,不要认为孩子在课堂上说话就是不遵守课堂纪律,就是不听话的孩子,只准听老师在那儿自导自演。其实,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但往往就是被我们一系列的“框框套套”套住,不敢说话,更不敢说真话,总是按老师的定位模式听课、做笔记、做作业,什么中心思想啦、段落大意啦、重点词句意义

浅谈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3-04-09T08:58:19.327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丽梅[导读]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 张丽梅(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电教中心山西吕梁033300)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教师有科学的教法,学生有高效的学法;另一方面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教法学法有机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在继续实施,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下面就针对初中语文的教法与学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二、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6.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 三、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近年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渐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四、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高效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1.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2.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3.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例如,我们在教授《孔乙己》时,教者引导学生以讲孔乙己的“手”为导入点,运用电脑制作动态课件,或幻灯片来展示诠解孔乙己形象不同情况不同作用再现,形象逼真具体,文本主旨便清晰了。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既要从重视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全体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唯其如此,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才会更快更好地走上优质、高效之路。 总之,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姜论初中语文教学.教学与管理,山西出版集团,2011,9。〔2〕刘成渝谈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3。〔3〕贾建国初中语文教学浅析.新课程学习,山西新闻出版集团,20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