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

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
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

《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

——读后感

之前对于布坎南和马斯格雷夫的认识可以说是几乎为零,很陌生,一穷二白的那种,或许唯一知道的是他们是经济学家。对于老师介绍的这场精彩绝伦的辩论更是一点印象也没有。可以说是名著导读这门课让我开始有了从头了解他们及他们各自截然不同的国家观的想法,而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这本书则给了我机会。

马斯格雷夫被称为公共经济学、现代财政学的创始人。他在财政学的许多领域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如财政联邦制理论、收入分享、国际税收等。他的财政三大职能划分(配置资源、稳定经济、公平分配)至今仍然在财政学领域占主导地位;他的开创性贡献被各国用来指导本国经济改革;他提倡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总体社会福利水平;他更注重实际的结果而不是抽象的规则,相信“政府的明智管理是民主之魂”。他的经典著作《财政理论》被经济学界认为近乎完美,据说直到今天仍无懈可击。他对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特别是财政体制的影响极其深远。

布坎南的专业研究领域是财政学,他创立和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并因此在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将政治学的研究内容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范式展开研究,极力推崇市场的力量,得出了“要解决‘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国家这个低效的‘坏东西’,而应该期待新制度的产生”。他主张确立一套“规则”,一部“宪法”作为解决问题的药方。他的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大突破在于将经济人的假设引入到政治和公共决策领域,从而改变了过去西方经济学在研究个人、企业行为和公共决策时关于经济人的矛盾假设,即在研究个人企业行为中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在公共决策中的政治家和官僚却以先验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他的著作有《同意的计算》、《课税的权力》、《规则的理由》等,在经济学界引起巨大震动。

通过其他一些资料了解到:布坎南, 1919 年出生于美国, 是公共选择学派的领袖及创始人, 反政府、反国家、反权力机构是布坎南的主要特征,他甚至曾经一度成为了一个自由社会主义者。相比之下,马斯格雷夫, 1910 年出生于德国, 现代财政学创始人,马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型知识分子, 继承了欧洲的财政学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可以说这两位的哲学思想是截然对立的,而他们又都认为自己在学术思想上受到了维克塞尔的很大影响。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从星期一开始本次研讨会共花五天, 采取‘论文—答复—讨论’的结构安排, 主题是国家和国家财政规则的两种观点,而内容则集中在国家财政作用,对公共部门施加的约束的类型,财政联邦制, 财政竞争等方面。

令我感兴趣的是星期二马斯格雷夫的论财政作用的演讲,他强调我们不应该认为财政只具有消极的作用,国家已经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国家具有三种基本职能:资源配置、分配和稳定经济的职能。政府基本上提供了人们需要政府提供的东西。而与此相反的是,布坎南教授表述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论证了政府

规模的扩大主要是由于公共财产效应。税基被认为是公共财产,以税收作为融资来源的政府特定支出项目是由特定集团消费的私人产品,所以总是存在一种过度扩张政府部门的倾向。布坎南教授宣称,事实上,那些关于政府有益职能的美好理论在现实中却没有一个美好的经验基础。例如:公共产品仅仅解释了GDP的10%,所以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能真正解释我们观察到的政府部门规模。

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306亿元,比上年增加8818亿元,增长20.8%;地方本级收入52434亿元,比上年增加11821亿元,增长29.1%。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长22.6%;非税收入14020亿元,增长41.7%。而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108930亿元,比上年增加19056亿元,增长21.2%。分中央地方看,中央财政支出56414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6514亿元,比上年增加525亿元,增长3.3%(剔除原列中央本级的车辆购置税支出从2011年起转列对地方转移支付因素后中央本级支出增长约11%);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9900亿元,比上年增加7559亿元,增长23.4%。地方财政用地方本级收入以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安排支出92416亿元,比上年增加18531亿元,增长25.1%。2011年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可以看到政府对于收支的协调并没有做好,财政赤字超5000亿,政府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好好地体现;虽然去年个税进行了调整,但仍有不少民意表示税赋过重,而且国家对于保障改善民生的工作落实也有待提高。一切可以看到对于马斯格雷夫关于政府有益职能的美好理论在现实中没有真正的体现。

通过这次名著导读,让我在认识政府及其职能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让我有了时时关注财经大事的良好习惯,不过对于马斯格雷夫和布坎南两位教授的理论思想,我还有很多需要理解和学习的。

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概念: 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制定得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二者得相互联系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上相同,都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2)实施过程得环节相同,都要经过确认问题、制定方案、计划实施到结果评估得程序。 (3)公共管理要在公共政策得指导下进行。 (4)在实现目标上,公共政策得目标要通过公共管理来实现。 (1)两者得范围不完全一致。 公共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得职能 公共政策主要体现在解决公共问题上。 (2)两者得实施方式不完全一样, 公共管理则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来改善大众得生活质量 公共政策通过规范人们得行为来对利益关系进行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得本质 ①公共政策得本质就是解决社会公共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得增进与分配问题。 ②公共政策对利益得分配过程就是动态过程4个环节。 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③公共政策对利益得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即服从于政府对利益得追求。 ④公共政策对利益得分配与增进过程,就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得。 公共政策得基本特征: 1、阶级性:政策得指导思想就是统治阶级思想得集中体现,其理论基础就是统治阶级倡导并支持得理论等、 2、整体性:政策得内容与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得过程具有完整性等、 3、超前性:政策就是对未来得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得超前性、 4、层次性:不同得主体制定得不同政策就是有主次之分得、 5、多样性: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得扩大,而引发得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与复杂化 6、合法性:政策体现着政府得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得行为必须依法而行、 元政策:元政策(即总路线、总方针),就是关于政策得政策。 就是政策体系中管总得或具有统摄性得政策,对其她各项政策起指导与规范作用,就是其她各项政策得出发点与基本依据,就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得高度原则行得指针。 基本政策:就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得、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得政策。又被称作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等。 具体政策:又称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就是为在某一个特定得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得具体行动方案与行为准则。就是针对特定而具体得政策问题作出得政策规定。 (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 A、政策分析包括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得研究。 B、政策分析分为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C、政策内容政策过程与规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相互交叉,构成四种不同类型得政策分析。 2)沃尔夫得分析模式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制定公共政策,侧重于实施前得政策方案确定过程 (3)邓恩得分析模式

财政学中财政的基本特征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由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产生了财政并存的两个鲜明特征,即阶级性与公共性。 1.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财政具有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国家又是一个公共权力中心,并且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财政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公共性,是两者相统一的一种分配形式。其公共性是指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属性,阶级性是指政府财政在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时总是优先考虑统治阶级的利益。 2.公与私是相对应的。政府财政历来就是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或办“公事”的一种分配形式,公共性是其天生的特质。在我国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政府包揽的事务过多过宽,但也没有包揽私人的全部事务,如没有包揽家庭理财,没有包揽企业财务,甚至国有企业财务也不是完全属于财政范围。 在市场经济下,财政的公共性仍包含了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一般公共特质,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其满足的社会公共需要是以市场失灵为出发点的,有其特定的内容,范围更广泛。这种市场经济下特有的财政模式即“公共财政”。因此,在财政的公共性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上应特别强调两点: ①财政的公共性是其天生的,不是因冠以“公共财政”的名称而存在。 ②财政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但其天生的公共性不等于“公共财政”。 (二)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财政的强制性是由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权力中心和政治统治机构的身份决定的。首先,财政收入具有强制性。税收就是典型的强制性收入形式。其次,财政支出也具有强制性。在财政支出规模和用途的安排中,众多的公民可能有不同的主张,但财政支出不能按某一公民的意愿进行决策。即使在民主政治下,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作出决策并依法强制执行。由此而言,财政本质上是一种超经济的分配形式。 财政的无直接偿还性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整个财政收支过程来看,财政是具有偿还性的。因为财政从公众手里取得收入,还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其次,这种偿还不是直接的,即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由于国家征税筹集的是提供公共物品的费用,因此,就直接的税收征纳关系来讲,是无偿的。 财政的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是一致或相互依存的。强制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是无偿或不直接偿还的。 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是财政区别于一般经济分配形式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运行的基本过程就是收入和支出,因而收支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处理财政收支的关系上,虽然久有“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争论,但这都说明收支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方,收支是否平衡是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收支平衡是财政运行本身的内在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收支平衡对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要发挥财政的某种政策功能就需要打破财政收支的平衡状态,但这种失衡性的政策操作也必须围绕收支平衡这个轴心,不能过度和失控。有的国家规定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的上限,或通过立法来制约公债的发行,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 B、法律和市场 C、宪法和法律 D、政府和政策 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 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 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C)。 A、文艺复兴 B、民权运动 C、产业革命 D、二次大战 14、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专业政策研究部门有(B)。 A、遗产基金会 B、布鲁金斯学会 C、商业圆桌委员会 D、三边关系委员会 15、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D)。 A、道格拉斯?诺思 B、戴维?韦默 C、艾丹?维宁 D、拉斯维尔 16、一个负责任、高效率的政府应该追求政策的(A)。 A、合理性、科学性 B、计划性、操作性 C、经济性、全面性 D、综合性、权威性 17、P=f(G,E)表达的关系是(B)。 A、政策取决于法律和制度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B、政策取决于政府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C、政策取决于政府和法律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D、政策取决于制度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18、公共政策的主体(B) A、就是国家行政机关 B、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C、包括利益集团和政党 D、全体公民

2017年春季《公共财政学》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纯公共物品 答:纯公共物品有两个特征: 第一,非竞争性,即多一个人受益不会增加任何成本。 第二,非排他性,即要将个人排除在享受纯公共物品之外,通常很难做到或不可能做到。 2.财政收入 答:所谓财政收入,是指公共部门为供应财政支出的需要,自家庭、企业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3.消费税 答: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的统称。 4.外部性 答:许多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这些成本或收益在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决策时往往不予考虑,成为外部化了的成本或收益,这就是外部性。 5.财政投资 答:财政投资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投资活动。 6.横向公平 答: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包括什么? 答: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是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 2.公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公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当政府职能日益扩大,仅凭税收不能满足开支以至出现赤字时,它就必须举债;二是社会上要有充足的闲置资金,可供政府借贷。3.财产课税主要包括哪些税种? 答:财产课税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对象,向拥有或转让财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财产税主要包括一般财产税、特别财产税、财产转移税。

4.政府的收入再分配项目主要包括什么? 答:有两种主要的收入再分配项目:公共援助项目——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群提供救济;社会保险——向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业者和病人提供保险金。 5.为什么在有些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还要干预市场? 答:第一,竞争性市场可能无法产生社会满意的收入分配。第二,有人认为,即使拥有完全信息的个人,也不能对他们消费的产品做出很好的判断,这样政府强迫人们消费某些物品(称为有益物品)就有了理论依据。 6.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主要包括什么? 答:基金制、现收现付制、部分基金制。 三、案例分析(共16分) 1.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是出于什么原因? 答:(1)促进公平。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一个孩子的前途显然不应由家长的财产状况所决定。 (2)具有一定外部性。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会使社会的运转更加顺利和平稳,增加国家整体利益。 (3)资本市场的不完全。私人部门的金融机构并不愿意为教育融资,它们担心得不到偿还,资金不足的人可能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基本特征。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或者说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物品。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并且存在搭便车行为。 2成本—效益分析: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3最低费用选择法: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成为最低成本法。此方法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步骤为:(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3)按照费用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是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在转移性支出中,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从经济影响看,也是补助支出最为重要。 5财政补贴:也称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此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及税收支出等。 6财政贴息: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7税前还贷: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政府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相应减小企业纳税基数,其实质便是免去了企业的一部分税款,相当于政府为企业归还了一部分贷款。 8税收支出:税收支出无非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支出包括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形式。 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0税收抵免: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对于这种从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税务当局可能允许也可能也可能不允许超过应纳税额,若在后一

2016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 B、法律和市场 C、宪法和法律 D、政府和政策 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 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2020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第九章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2020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第九章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财政职能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涵义 考试内容:理解财政的基本涵义。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分配活动。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存在三种经济体制,从而相应形成三种财政类型:(1) 家计财政,这是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财政模式的一种概括;(2)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类型;(3)计划财政,特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活动的一种类型。计划财政通常称为“生产建设财政”。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是整个社会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来源。 大家可配合试题进行练习:2020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典型例题:第九章财政的基本涵义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考试内容:理解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 公共财政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是社会公众共同的需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也不是个人需要的简单加总; (2)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有的需要,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通过纳税、付费等形式付出代价,当然这种代价的付出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致力于弥补这一缺陷,所以需要财政。 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缺陷: (1)不能排除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扭曲; (2)不能校正外部效应以达到最佳资源配置状态; (3)不能提供公共物品; (4)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5)不能有效解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 市场失灵领域就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体从社会上取得收入,并将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大家可配合试题进行练习:2020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典型例题:第九章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人大公管院考博】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考博复试笔试参考书真题 联系导师

【人大公管院考博】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考博复试笔试参考书真题联系导师 今日有话说: 对于人大的考博,目前来说分两大类,一个是申请考核制,一个是考试制,其中商学院和公管院都是申请考核,关于申请考核和考试制的区别之前的文章给大家分析了很多,在这就不多讲了。 申请考核最难的是申请这关,其中联系导师是很重要的,其次个人硬件要很强,所以大家要更多的去完善自己需要提交的材料,后面的文章会解析一下材料中的重要部分。 复试笔试面试部分,需要尽早准备,千万不要等复试通知出来再准备,也肯定来不及,很多考生会担心自己准备了这么久,万一申请没过岂不浪费!如果一直这种心态,就别考博了。那有没有两全之法呢,有!大家可以同时准备一所考试制的学校,要求:初试专业课内容和人大复试专业课内容相似度要在70%以上。 关于:招生目录 1204Z1-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 ①②③申请审核制 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经济学⑤管理学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经济学⑤管理学⑥政治理论 关于:历年招生录取人数 公共管理学院复试分数线60分【进复试人数蹭蹭涨】 2018年进入复试121人,实际录取53人(统考36,骨干计划5,硕博连读12) 2017年复试人数106人,实录取56人(少干2人) 2016年进入复试63人,实际录取52人(统考44,骨干计划1,硕博连读7); 2015年进入复试74人,实际录取55人(统考48,骨干计划2,硕博连读5); 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 2016年:8人; 2015年:9人; 关于:复试考核专业课参考书 复试内容包括:外语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采用笔试和面试两种考核形式,成绩加总为考生总成绩,各占50%。 笔试为闭卷考核,由学院组织,总分150分,其中专业知识100分(含专业知识70分,各专业命题;研究方法30分,学院题库命题)、外语50分(学院统一命题),考试时间为3.5小时,通过笔试的考生进入面试。 面试由各专业博士生招生专家小组负责,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总分150分,其中外语听力及口语50分、综合素质部分(含学术基础、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等)100分。 我们针对复试的专业课部分老师会提供参考书以及导师的论文动向、热点问题,大家需要的话可以随时联系我。 关于:考博辅导资料 注:50分的英语和30分的研究方法全院考的都是一样的哦。

公共管理学 试述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满足其社会公共需要,以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为主的收支活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是以克服市场失灵为范围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克服市场失灵,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政府要矫正市场缺陷,应涉足市场不愿参与或无力参与的领域。政府既要引导竞争,又要限制垄断;既要讲究效率,又要注重社会公平;既要经济稳步发展,又要抑制通货膨胀。因而,关于现代政府所具有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职能。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会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均衡自发的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状态,不可能实现最优的效率结构。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的流向,克服市场失灵,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首先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因此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由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问题。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即国内生产总值)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两个方面。 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是由竞争和效率决定的,往往导致收入结果的不公平,客观上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个人财产的多少和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极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会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整和改变。收入分配职能,就是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 三、稳定经济职能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手段,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适度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一)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一)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最全公共政策分析题库(含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题库(最全)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B,法律和市场C,宪法和法律D,政府和政策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B,中国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

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 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C). A,文艺复兴 B,民权运动 C,产业革命 D,二次大战 14,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专业政策研究部门有(B). A,遗产基金会 B,布鲁金斯学会 C,商业圆桌委员会 D,三边关系委员会 15,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D). A,道格拉斯·诺思 B,戴维·韦默 C,艾丹·维宁 D,拉斯维尔 16,一个负责任,高效率的政府应该追求政策的(A). A,合理性,科学性 B,计划性,操作性 C,经济性,全面性 D,

中级财政税收-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精选试题)

中级财政税收-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 1、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来说,社会不公平首先来自()。 A.制度不完善 B.市场经济初始条件的不公平 C.个人状况的不同 D.家庭状况的不同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是()。 A.企业 B.政府 C.市场 D.国家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为标准。 A.外部效应 B.公共产品 C.收入分配 D.市场失灵 4、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行为是指()。 A.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收益外部化

B.消费者以隐瞒其偏好的方法来获得公共产品的消费 C.居民能正确地表达他们的需求 D.消费者按照他们的收益支付公共产品的成本 5、实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 A.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 B.完善激励约束制度 C.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 D.确保公共部门的行为不偏离政府的意图 6、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主要取决于()。 A.市场经济 B.政府分配 C.公共产品需求 D.社会公共需要在整体社会需要中所占的比例 7、()是市场经济中个人经济行为的准则,也是产生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 A.个人偏好 B.个人生活条件 C.个人价值观念

D.市场供给需求 8、在开发的经济条件下,()是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A.收入大于支出 B.支出大于收入 C.国际收支平衡 D.收入分配公平 9、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采取的财政预算政策是()。 A.结余政策 B.平衡政策 C.赤字政策 D.紧缩政策 10、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采取的财政预算政策是()。 A.结余政策 B.平衡政策 C.赤字政策 D.紧缩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考研真题及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朝歌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c24231166.html,

【资料说明】 《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历年真题解析》系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公共管理学考研辅导团队集体编撰的“历年考研真题解析系列资料”之一。 历年真题是除了参考教材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份资料,其实,这也是我们聚团队之力,也是编撰此资料的原因所在。历年真题除了能直接告诉我们历年考研试题中考了哪些内容、哪一年考试难、哪一年考试容易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导读者把握内在命题规律。 1.命题风格与试题难易 人大公共管理学院自实施考试改革以来,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以下的几个专业,诸如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等学科基础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三门中,不同科目指定其中两门考察,专业课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考察都一样。从参考书目基本上是张成福与谢明两位老师的课本。 从出题风格来说,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偏重于基础,基本上不会出偏题、难题、怪题。但是这两年由于考研竞争的加剧,为了加大区分度,偶尔考察的内容超出考生正常的复习范围,或者是课本中的次要知识。总体来讲,出题偏重基础,考生复习要以书本为纲,因为占绝大分值的简答题与名词解释均来自于课本,论述题方面,有些来源于课本,有些则需要考生具有时政眼光与学术思维,这个需要学生勤读各位老师的论文,关注公共管理时政热点。 2.考试题型与分值 大家要了解有哪些题型,每个题型的分值。从最近几年看,人民大学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题目基本都是主观题为主。以去年为例,具体分配如下:名词解释5个,每个5分,其中3个公共政策、2个公共管理;简答题5个,每个15分,其中3个公共管理,2个公共政策;论述题2个各25分,其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各1个。从题型分配中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性要略大于公共政策。 3.各章节的出题比重 关于公共管理学在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笔者收集近十年的真题统计分析来看,非重要章节不是很多,但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非重点章节,这类章节大家可以以点带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第一次 公共政策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公共政策按层次划分:可以把公共政策从宏观上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元政策(总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主要指的是指导和规范政策活动本身的理念和方法。在元政策的指导下,所有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才可以得到制定和实施。但是,元政策并不是指某一具体的政策。其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有谁来制定政策?他们怎样制定政策?等等基本政策也称之为基本国策,是总政策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具体化,在这些领域、方面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是指导具体政策应该坚持和采取的立场、态度和原则。如基本路线和方针等。基本政策往往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广泛性。 具体政策则是总政策、基本政策针对特定问题、具体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类具体政策,这类政策往往涉及到具体的组织或个人,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措施。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调整国民经济运行的指导原则、准则及各种措施。 ? ? 2、窗口指导:是指一国的中央银行利用其一国之最高货币管理、经济宏观调控的地位、声誉、影响,以谈话、劝告、希望等方式对商业银行等的信贷活动进行指导,使之符合央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意图的活动。 ? ? 3、产业政策: ? ?? ?对产业政策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产业政策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政府对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 (2)、产业政策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可能造成的失误而由政府采取的一些补救政策。(3)、产业政策就是计划,是政府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干预。 (4)、产业政策是为了加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是政府为了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采取**或发展某些产业及其有关活动的政策总和。 (5)、产业政策就是供给管理政策。 (6)、产业政策就是“产业赶超政策”即政府为了赶超发达国家或地区,实施的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总和。 ? ? 结合我国实际,综合各种观点,我们给产业政策下的定义是:产业政策就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或者实现赶超先进,提高本国本地产业竞争力,而对本国本地的产业活动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总和。即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一定时期内产业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规划、干预、引导、促进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起高效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论述题 1、试述社会保障的基本要点。 2、试述社会保障政策终结的最根本障碍。 3、试述现代社会保障是建立的理论基础。 1、答:社会保障的主体和主要责任是国家和政府。社会保障只是对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或基本生活的保障,而非为了提高其生活水平,目的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社会成员的生存权。社会保障既然由政府提供,使用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钱,因此其对象应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的水平必须和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社会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