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打造文旅产业培育新型动能

——“十四五”期间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研究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我市文化与旅游发展实际,加快文化、旅游、体育事业融合发展。以文旅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发文旅品牌,加强市场管理,提升行业素质,形成“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鄂东乃至湖北文旅强市。

一、十三五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一)整体分析

在文化产业方面,目前我市规上文化企业31家,位列市第二名。第一名玉湖市规上文化企业54家,领先我市23家,比照2017年市各县市平均增长率,我市需保持每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速150%,规上文化企业增加15家,三年可实现文化产业第一的目标。规下文化产业937家,目前占市第一名,初测增加值5亿元,合计文化产业增加值10亿元以上,预计占GDP比重达到3.3%,位列市第三位,对比全面实现文化小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占比5%的标准仍有一定差距。在旅游产业方面,2019年,预计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45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30亿元,同比增速20%,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收入在排位比较靠后,但增速较快。

(二)文旅产业存在的短板

一是规模偏小。文旅产业数量和产值规模整体偏小,落后于周边县市。目前,全市规上文旅企业31家,其中文化产品加工类19家,文化批发零售类10家,文化旅游服务类2家,景区企业仅门和花海景区纳入规上统计,全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市产业增加值仅为3.3%。

二是基础偏弱。我市文旅产业起步较晚,全市重点景区、文化产业基础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A级景区均为2013年以来新创,大量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如景区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景区游步道、旅游厕所等。此外,像章水泉竹器等传统手工艺加工企业,难以抵挡现代机械化生产冲击,状况不容乐观。

三是品质不强。全市共有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6家,但景区核心吸引力挖掘不够,尤其日常经营、服务功能、旅游接待能力有待提高。高品位乡村旅游景区还没有形成,旅游产品出现同质化竞争的苗头。支撑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个行业中,印刷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0%以上,电信、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广播、动漫、影视制作等高品质行业增加值占比不足1%。

四是效益不佳。目前,全市文旅企业大部分经营模式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经营范围仅限于产品加工、餐饮、住宿,没

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多行业、多部门协同参与的“一条龙”全域经营模式,导致我市文旅产业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整体效益不佳。

二、“十四五”期间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人文与生态和谐共生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立足文旅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探索“文、旅、体、农、商、学、康”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着力抓改革、增供给、提品质、创品牌、优服务、强营销、全面促进文旅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为建设宜居宜游的新作出文旅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不动摇原则。综合用好用活地方特色文旅资源基础,秉承“保护引开发,开发促保护”理念,做到因地制宜、因势而建,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协同,更好地实现“化学反应”。

2.坚持创新融合发展不动摇原则。紧紧抓住国家生态发展机遇,抢抓绿色经济发展风口。牢固树立全市文旅“一盘棋”思想,变块状组合为深度交融,大力发展一批融科技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的优势项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新消

费需求。

3.坚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不动摇原则。紧紧围绕“一轴一带三心四区”总体规划,全面分析我市文旅资源现状,综合比较与周边县市区发展定位,做到差异化发展,引进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文旅项目,做大做强一批现代文旅综合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全域旅游、现代服务业、大健康产业等六大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双强双兴’‘四大行动’为主抓手,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现代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总要求,结合我市文旅产业发展实际,以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总目标,到2022年,实现一批产值过亿元的文旅骨干企业,国家4A级景区过2家,国家3A级以上景区过8家,省级旅游名镇1家,省级旅游名村1家,培育不少于1家省级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园(基地),规上文旅企业达到70家,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在20亿元以上,两项指标增速保持20%以上增长,文旅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市文旅规上企业数量、A级景区等指标均保证前列,基本实现进入文旅产业第一方阵,成功创建湖北省“荆楚名县”。

(四)发展布局

依托“佛国圣地,现代港城”文旅发展定位,结合我市文旅资源现状,紧紧围绕空间、产业、线路三大要素,逐步形成结合紧密、互为支撑、科学合理的文旅整体发展战略布局。

1.空间布局。结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我市文化旅游总体空间布局为“一轴(南北文化旅游景观轴)一带(长江游憩休闲带)三心(匡山康养中心、法跟湖湿地慢城度假中心、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四区(西游文化旅游区、玉湖生态休闲度假区、油菜花海精品观赏区、港城文旅形象展示区)。构建南北文化旅游景观轴。依托武梅路、龙莲线、梅马线和麻阳高速,构建全域旅游景观轴,实现“城区与景区互动,景区与景区相连”景观环线。构建长江文化旅游黄金游憩带。加大长江沿线生态保护,推进龙坪古镇、长江外滩(广济时光景区)、田镇溶洞群、抗战遗址等重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江北一级公路、长江干堤为风景道,形成长江文化旅游黄金游憩带。构建三大文旅产品集聚中心。主要推进北部山区康养集聚中心,重点建设玉湖山朝圣旅游区、马克山康养旅游区、马里山地动感旅游区、龙家湖省级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及门和花海景区和玉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中部油菜花海乡村旅游集聚中心建设,重点建设玉湖旅游度假区、油菜花海精品观赏区、郑公塔国家文物保护区项目。推进城区文化旅游集聚中心,重点建设法跟湖湿地慢城,东方山旅游风景区、长江外滩港口文化、花考大港樱

花景观等项目,谋划布局法跟湖国际大酒店、全域旅游展示中心、全市体育中心、长江航道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设施。构建四大特色旅游版块。依托通天河、西来古寺等形成西游文化旅游区;依托玉湖区“一湖两镇六村”打造国家级生态休闲旅游区;依托油菜之乡品牌,打造大法寺、万丈湖、大金、余川油菜花观赏精品区;依托主城区、火车站、高铁站打造港城文旅主题形象展示区。

2.产业布局。重点形成非遗加工产业集聚区、旅游康养产业集聚区、文化服务产业三大文旅产业聚集区,非遗加工产业集聚区重点依托酥糖、章水泉竹艺等非物质文化产品深加工,形成地方非物质文化产品加工产业;旅游康养产业集聚区重点依托北部玉湖山、马克山、马里、玉湖、门和花海待景区,以及余川镇旅游名镇,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旅游康养、文化体验、旅游商品研发、休闲度假为业态的旅游康养集聚区;文化服务产业重点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文化创意、动漫影视制作、文化休闲、运动健身等为业态的文化服务集聚区。

3.线路布局。结合我市目前文旅产品布局,精心打造三条文旅线路。湿地慢城休闲线:法跟湖湿地慢城(法跟湖湿地科普馆、环湖绿道、鲤鱼岛观景平台)——花考樱花大港(游船)经大闸——广济时光景区——东方山旅游风景区——法跟湖湿地公园;匡山西游探密线:通天河景区——黄牛院——藏密洞

——西来古寺——猴王出世石——灵山小西天;油菜花海乡村线:大法寺上桂畈——万丈湖黄泥湖畈——花桥郑公塔文化旅游区——玉湖旅游度假区——怡湖山庄。

(五)重点举措

结合湖北省、市发展规划和我市实际,围绕文旅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规划实施八个一工程。

(一)建设一批高质量文旅项目。根据我本市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和旅游线路编排,结合文旅产业发展实际,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建共享”模式推进我市一批对我市文旅发展具有战略性项目。抓好现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抓好法跟湖湿地慢城、大江文化产业园、万达广场、铜锣湾文化旅游综合体、金港文化体育公园、马克山禅修养生中心、门和花海、通天河景区,对全市所有在建文旅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困难,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工作保障;谋划一批优势项目。充分文化资源特色优势谋项目,依托丰富的西游记文化资源,精心谋划西游记主题文化旅游区;挖掘岳家拳、章水泉竹艺等“非遗”文化,精心谋划岳家拳文旅影视城、章水泉竹艺文化创意中心等;依托农业种植特色,精心谋划佛手山药文化小镇、油菜花海精品乡村旅游区;依托地理区位优势,精心谋划长江航道(鄂东)游客接待中心、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文旅中心等项目;引进一批高质量项目。紧盯国字号文

旅企业和国内文旅知名企业,大力引进文化动漫产业、影视创作基地、章水泉竹艺生产基地、法跟湖旅游度假酒店、玉湖旅游综合体开发等项目。重点策划引进5个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文旅项目和1个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文旅项目。

(二)创建一批文化特色示范基地。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公共文化文化服务示范区为统领,大力开展示范区(基地)创建。推进文旅体融合示范基地创建,利用文物遗迹、文化遗产及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引导专业、民间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景区合作,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促进演艺、影视、娱乐、非遗展演、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行业创新发展,在旅游场所增设参与性、体验式消费项目。推进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创建,依托油菜花海、佛手山药等农业优势作物,精心打造油菜花海精品观赏区和佛手山药文化小镇,以“赏油菜花海、品佛手山药、游美丽乡村”为主题开展乡村游系列活动。推进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基地创建,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自驾车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等健身休闲设施,依托有条件景区、大中型体育场馆、城市公园、连片美丽乡村等,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力争新增1家省级体育运动休闲小镇。每年开展2~3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精品品牌赛事。推进文旅与康养融合示范基地创建,支持在度假区内、景区周边、城市郊区、美丽乡

村发展旅居康养和养生养老社区,推出集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推动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疗养康复医疗旅游,开发建设健康小镇、药用植物园、健康产业园、健康旅游园区。推动文旅与教育融合示范基地创建,积极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范畴。依托特色景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建设一批研学实践教育示范营地、基地,开发一批研学旅行产品。推进荆楚文旅名县等十大品牌创建,重点支持余川镇创建旅游名镇。

(三)培育一批创新型市场主体。持续培育一批高质量的市场主体,支持恒龙、卓力、中泰影院、奥德赛化工、道同包装、泰盛等规上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打造成市乃至湖北省具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推动一批有潜力的规下企业进规入限,产生集群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文旅体集团,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核心产品,实现旅游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文化加工方面,重点培育章水泉竹器、酥糖加工中心等,在旅游美食方面,重点培育龙潭宾馆、门和休闲度假村、希尔寨生态庄园等骨干企业,在核心景区方面,重点培育法跟湖国家湿地公园、广济时光景区、玉湖山旅游风景区、东方山旅游风景区、西游文化

旅游区、大法寺油菜花海等竞争力较强的旅游区,在旅游商品方面,重点培育美雅食品、万兴面业、福康油脂等美食龙头企业,加大对中小旅游企业扶持力度,引导其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形成以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提升一批标准化基础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搭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体系网络,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站,在巩固提升现有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体育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群众艺术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馆舍设施,实现市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处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1间图书阅览室、1个文化广场、1套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和1套简易音响设备等文艺器材)。最终,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我省先进水平;在体育服务设施方面,着力推进新全民健身中心工程,积极实施文体中心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人健身需求;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完成玉湖山旅游风景区、广济时光景区、法跟湖湿地公园以及市总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推进A级景区内部主干道路建设,鼓励景区发展绿色环保游览车辆。科学规划景区游览线路,推进仿生态游步道建设。推进A级景区生态停车场建设,确保每座A级景区拥有不少于

5000平米生态停车场。推进A级景区电力通讯设施,实现A级景区供电和通讯信号全覆盖。

(五)建立一套网络化智慧平台。抢抓十四五期间国家5G 和物联网产业风口,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全面融入文化建设、旅游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保护、舞台科技、非遗保护传承等各领域,提升文旅科技含量。建设文旅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文化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假日旅游调度、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宣传营销等多种功能。打造“一部手机游”APP全域旅游平台,除了为游客提供出行、门票等服务外,增设旅游投诉入口,全方位的保障游客的权益。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推进3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文娱休闲街区免费WIFI全覆盖。引进VR、AR、刷脸的模式改变传统的旅游形式,满足游客新的文旅消费需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让各文化场馆在资源挖掘、共享互动、交流传播、惠民服务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六)研发一批品质化地标优品。实施地标优品、旅游商品提升工程,加强对我市国字号、老字号地标优品、旅游商品宣传,加大对地标优品、旅游商品的商标、专利保护力度。提升现有地标优品市场价值。充分挖掘以佛手山药、龙坪油面、福康油脂、酥糖、大金板鸭等为主要旅游食品的养生价值,进一步提升品牌美誉度,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包装精美、口味

多样、营养丰富的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做强乡土风味餐饮。利用当地及鄂东的土特产品、餐饮资源,积极拓展餐饮元素,培育“大坝鱼头+”“佛手山药+”、“广济豆果+”、“大金板鸭+”等特色餐饮的品牌,努力打造“地方美食餐饮一条街”等特色旅游街区。加快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完善主要旅游区(点)购物网点,扶持一批如“章水泉竹艺”“酥糖”等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策划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

(七)开展一系列有影响的宣传。整合我市宣传资源,立足“千年广济,港城”品牌,推介精品线路,打造“春赏花、夏漂流、秋采摘、东赏雪”文化品牌。做强城市形象宣传营销。进一步提炼城市形象定位,打造一个精美的文旅宣传片,借助通过举办大型会展、特色节庆、品牌赛事、文化演艺等各类活动,进一步加强城市对外营销工作。树立系统营销和全面营销理念。制定客源市场开发规划和工作计划,以周边县市及节假日短途旅为重点,依托精品线路,打造精品“一日观光游”“二日体验游”特色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强化宣传促销力度。依托旅游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推介旅游,加大宣传发动力度。与省内外电视媒体建立合作关系,投放旅游形象宣传片。拓展网络媒体宣传,加强与人民网、新浪、荆楚等网络媒体的营销合作。同时,在进入我市

的高速路口、主干道等地投放旅游品牌形象广告,利用武安杭高铁线路,在高铁站和动车上投放旅游宣传广告,加大宣传力度。办好“中国油菜看湖北、春来看花海”油菜花节、佛手山药节、环玉湖马拉松赛事、捕鱼节。结合乡土民俗,打造富有特色的综合性旅游节庆产品,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扩大影响力,提高旅游知名度。

(八)塑造一支实用型人才队伍。把文旅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战略总体布局,到2022年,全市培养文化和旅游领军人才不少于1名、青年专家不少于10名、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100名,培训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不少于1000人次,培育一支新时代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的文旅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职业经理人”、“金牌导游”、“金牌管家”、“乡村旅游工匠”等行业人才库。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和权益保护,指导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依规与导游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导游的权利义务,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注重发挥好旅游协会服务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