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口诀

儿科口诀
儿科口诀

体表面积<30公斤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公斤体重×0.035+0.1 >30公斤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公斤体重—30)×0.02+1.05

颅内压增高标准新生儿:>80mmH2O、婴幼儿:>100mmH2O、大于3岁:>200mmH2O

预防接种出生乙肝、卡介苗1月乙肝

2月脊灰三价混合疫苗3月脊灰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

4月脊灰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5月百白破

6月乙肝8月麻疹

1.5-2岁百白破4岁脊灰三价混合疫苗

7岁麻疹、白破

一岁以内的小儿接种疫苗的口诀:

出生乙肝卡介苗

二月脊灰炎正好

三四五月百白破.

八月麻疹岁乙脑

小儿趴在地上我们拿东西给他的过程就是运动发育的过程。小儿先抬头(2个月)看,然后抓(4个月)东西坐起来(6个月)翻个身(7个月)爬到床边(8个月)扶着站起来(9个月)边走(1岁)边跳(2岁)

5月能站直,握玩具。

十月十一月推车行几步,独站片刻,

一点五岁蹲着玩,会爬台阶,扔皮球。

三岁说话流利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回走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万能公式、和差化积公式、倍角公式等公式总结及其推导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记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奇、偶”指的是π/2的倍数的奇偶,“变与不变”指的是三角函数的名称的变化:“变”是指正弦变余弦,正切变余切。(反之亦然成立)“符号看象限”的含义是:把角α看做锐角,不考虑α角所在象限,看n?(π/2)±α是第几象限角,从而得到等式右边是正号还是负号。 符号判断口诀: “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这十二字口诀的意思就是说:第一象限内任何一个角的四种三角函数值都是“+”;第二象限内只有正弦是“+”,其余全部是“-”;第三象限内只有正切和余切是“+”,其余全部是“-”;第四象限内只有余弦是“+”,其余全部是“-”。 “ASCT”反Z。意即为“all(全部)”、“sin”、“cos”、“tan”按照将字母Z反过来写所占的象限对应的三角函数为正值。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其他三角函数知识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平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 两角和差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 )/(1-tanα ?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 ?tanβ)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中医儿科学复习要点

中医儿科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6*月龄 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后:75+5*年龄 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 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疾病歌诀

中妇 一、月经先期 气虚血热经先期,脾虚补中肾固阴。阳盛清经阴两地,肝郁血热丹栀遥。 二、月经后期 经后肾虚归黄饮,血虚大补气滞乌。虚寒暖宫实温经,痰湿芎归二灵。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肝郁逍,肾虚固阴脾归脾。 四、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虚瘀热,气虚举元或安冲。血热保阴地榆茜,血瘀失笑三益茜。 五、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虚瘀痰,肾虚归肾归地黄。痰湿苍附导痰丸,血虚滋血瘀通煎。 六、带下病 带多脾虚完带奇,肾阳补阴湿知。热毒五味湿热止,带少肝左血营资。(一)带下过多 1.脾虚带完带(完带汤)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2.肾阳虚带补丸(补丸)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3.阴虚夹湿带知柏(知柏地黄汤) 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4.湿热下注带止带(止带方) 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5.热毒蕴结带五味(五味消毒饮) 清热解毒 (二)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带左归(左归丸) 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2.血枯瘀阻带小营(小营煎) 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七、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 2.肝胃不和证--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叶黄连汤加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八、妊娠腹痛 妊娠腹痛气滞逍,血虚归芍加寄乌。 虚寒胶艾巴杜骨,血瘀桂茯寿胎丸。 1.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 2.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架首乌、桑寄生 3.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加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4.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九、异位妊娠 异位未损孕Ⅱ方,已损休克生脉Ⅰ

不稳孕Ⅰ包块Ⅱ。 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癥杀胚--宫外孕Ⅱ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 2.已破损期 1).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 2)不稳定型--活血祛瘀,佐以益气--宫外孕Ⅰ号方 3)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癥--宫外孕Ⅱ号方 十、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 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 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证--活血化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十一、堕胎、小产 1.胎堕难留证--祛瘀下胎--脱花煎或生化汤加益母草 2.胎堕不全证--活血化瘀,佐以益气--脱花煎加益母草、人参、炒蒲黄 十二、滑胎 滑胎肾气补肾冲,肾阳肾气杜菟术。肾精亏虚育阴汤,脾肾安奠气血泰。 血热保阴二至术,血瘀桂茯寿胎丸。 1.肾虚证 1).肾气不足证--补肾健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2).肾阳亏损证--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3).肾精亏虚证--补肾填精,固冲安胎--育阴汤 2.脾肾虚弱证--补肾健脾,养血安胎--安奠二天汤 3.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4.血热证--清热养血,滋肾安胎--保阴煎合二至丸加白术 5.血瘀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培训资料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 理

中医儿科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增长,表示机体在量方面的增加。 2、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功能方面的变化。 3、纯阳: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4、补授法:母乳不足,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除母乳喂养外,可用配方奶或牛羊乳加以补充的方法。 5、代授法: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的方法。 6、人工喂养:完全以乳制品、牛羊乳品或代乳品为食物喂养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 7、硬肿症:新生儿时期特有,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症。 8、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而得名。 9、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0、肺炎咳嗽: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11、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12、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13、厌食: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4、积滞: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15、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粘膜苍白或苍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为特征。 17、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病证。 18、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 19、惊风: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的常见病证;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证,病势急暴,形证有余,症状表现为急速强劲有力,证属实证热证;慢惊风:多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而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或因急惊风后祛邪未尽,损耗肝肾阴津,虚风内动,来势缓慢以抽搐无力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为特征。 20、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中医儿科学 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年龄分期(7个)(熟悉)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 保健重点: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出生后4~6h 可喂奶 3.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4.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 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体重

中医妇科学方剂口诀

中医妇科学方剂口诀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固阴续断与地黄,枣皮五味山药襄,参甘远志菟丝配,肝肾虚损服之康。固阴煎是景岳方,山药山萸参草商,菟丝熟地远志味,补肾益气服后康。2.血热型: 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两地玄麦与芍胶,先期色红经量少。 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玄麦阿胶齐,再加白芍滋阴液,虚热内扰服之宜。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 清经散用白芍好,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傅氏女科清经散,芍药丹皮茯苓掺,蒿地黄柏地骨皮,血热经多功效赞。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调经八味丹栀着。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当归地黄饮 大补元煎景岳方,人参山药归地黄,枸杞杜仲归萸草,滋补气血调阴阳。若加骨脂鹿胶艾,肾阳虚证崩漏尝。若治闭经肾气虚,加膝丹参效亦良。子宫脱垂加升麻,枳壳鹿胶效非常。 当归地黄山茱萸,山药甘草仲牛膝,胎盘丹参一并加,月经过少因肾虚。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大补元煎 四物四君八珍汤,气血两补是名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补大补效无双。

若益志陈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营良。 大补元煎景岳方,人参山药归地黄,枸杞杜仲归萸草,滋补气血调阴阳。若加骨脂鹿胶艾,肾阳虚证崩漏尝。若治闭经肾气虚,加膝丹参效亦良。子宫脱垂加升麻,枳壳鹿胶效非常。 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 大营煎治阳血虚,当归炙草与肉桂,熟地枸杞杜牛膝,养血调经不后期。景岳全书大营煎,当归熟地桂草添,杜仲牛膝枸杞子,扶阳散寒有效验。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温经汤用当归芍,参桂丹皮川芎草,大全牛膝蓬莪术,金匮吴姜夏麦胶。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共六味,经前胀痛效堪珍。加入当归去砂索,专治血海痛不宁。 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二陈汤加芎归) 三、月经先后无定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固阴续断与地黄,枣皮五味山药襄,参甘远志菟丝配,肝肾虚损服之康。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调经八味丹栀着。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举元煎。 安冲汤治经过多,术芪龙牡并芍药,生地海蛸茜草断,加入升麻能制约。举元参术芪草升,摄血止崩阳气升,经期延长乌贼骨,阿胶艾叶治经崩。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保阴二地黄柏芩,白芍山药续甘并,地榆槐花亦止血,经多崩漏血海宁。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大全 常用的诱导公式有以下几组:;公式一:;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sin(2kπ+α)=sinα(k∈Z);cos(2kπ+α)=cosα(k∈Z);tan(2kπ+α)=tanα(k∈Z);cot(2kπ+α)=cotα(k∈Z);公式二:;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sin(π+α)=-sinα;cos(π+α 常用的诱导公式有以下几组: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cot(2π-α)=-cotα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1、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辨》 答案:E 解析:第一单元-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细目二-著名儿科专著,第十部专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体重约为()kg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析: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二-生理常数,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3、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 A:纯阳无阴 B:阳常有余

D:发育迅速 E:阳气充沛 答案:D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二-“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喘,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答案:B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word完整版广中医二院级中医学许尤佳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

2011年期末考试——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二院级中医学许尤佳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08 总论 1、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 1 )对变蒸论的独特理解 (2)诊病 6 种脉 (3)创立五脏证治法则 (4)重视望诊“面上证” 、“目内证” (5)对出疹性疾病的描述 (6)指出惊痫、急慢惊风的不同 (7)把“疳”列为脾胃病 (8)善于化裁古方 2、明?万全一一〈〈片玉心书》、〈〈幼科发挥》 ( 1 )胎养、蓐养、鞠养; (2)三不足两有余; (3)善于小儿推拿; (4)用药注重保护胃气; (5)小儿发病三因论; (6)对急惊风转归的认识。 3、唐?〈〈颅囟经》:第一部儿科著作,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5、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 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 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 天—满 1 周岁; (4)幼儿期——1—3 周岁; (5)幼童期——3—7 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青春期——女:11、12-17、18周岁;男:13、14—18、19 周岁。 6、体重 (1 )初生: 3 公斤 (2)1—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3)7—12个月:体重(kg)=7+0.5* (月龄-6) (4)1岁以上:体重(kg)= 8+2*年龄 7、小儿生理特点 ( 1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2)稚阴稚阳: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3)三不足,两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8、小儿时期的病理特点: ( 1 )发病容易,迅速传变;脏气清灵,易趋恢复。 (2)试述“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虚实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衰状况,小儿病初常见邪气呈盛

中医妇科常用方歌 方解

血府逐瘀汤 【方剂歌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方解】: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 愈。 【配方组成】: 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 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 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 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四物汤 【方剂歌诀】: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方解】: 方中以熟地黄滋肾补血,以养胞宫,用为主药;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亦虚,故辅以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再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畅通之血,使补而不滞,营血调和,均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具有补血调血的作用,故用于血虚血滞之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尤为多用。 【配方组成】: 熟地黄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使用方法】: 为粗未,每服三钱,水煎,空腹热服。功效:补血调血。 【功效和作用】: 血虚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以及一切血虚证而见舌淡、脉细者。 【临床应用】: 1.本方证兼见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以补血生气,可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以湿养血脉;血虚有热加黄苓、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热凉血;欲其行血,则以白芍易赤芍;欲其止血,则去川芎加入阿胶、棕榈炭等。? 2.血虚血滞痛经,而见月经血淡,经行不畅,少腹作痛,可加香附,延胡索以行气解郁调经止

角函数诱导公式及经典记忆方法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及记忆方法 一、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一)基本关系 1、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2、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tan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cotα 3、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1、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2、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 (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3、平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 二、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π/2)±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 (一)常用的诱导公式 1、公式一: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sec(2kπ+α)=secα,k∈z csc(2kπ+α)=cscα,k∈z 2、公式二: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 tanα cot(π+α)= cotα sec (π+α) =—secα csc (π+α) =—cscα 3、公式三: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 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sec (—α) = secα csc (—α) =—cscα 4、公式四: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 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ec (π—α) =—secα csc (π—α) = cscα 5、公式五: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 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中医儿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模拟试题(二) 31.小儿出齐20颗乳牙的时间是 A.8~10个月 B.I1~12个月 C.13~15个月 D.16~19个月 E.20~30个月 答案:E 解析:小儿一般1岁时出8个牙,1岁以后长出上下左右第一乳磨牙,1岁半出尖牙,两岁出第二乳磨牙,于20-30个月时出齐20颗乳牙。 32.最早把“疳”列为脾胃病的儿科医家是 A.万全 B.薛铠 C.刘昉 D.董汲 E.钱乙 答案:E 解析: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把“疳”列为脾胃病,并在病因、病机、分类和治疗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观点。 33.“纯阳”学说是指小儿 A.发育迅速 B.脏腑娇嫩 C.有阳无阴 D.阳亢阴亏 E.形气未充 答案:A 解析: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而言,并非说正常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34.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主要原因是 A.心常有余 B.肝常有余 C.稚阴稚阳 D.脏腑已成 E.脏气清灵 答案:E 解析: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轻灵,反应敏捷,且儿科疾病一般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伤害,所以小儿患病后经过恰当治疗,病情好转比成人快,容易恢复健康。 35.婴儿(<1岁)服用的中药煎出量是 A.10~20ml

B.21~30ml C.31~40ml D.41~5Oml E.60~lOOml 答案:E 解析:婴儿(<1岁)服用的中药煎出量大约是60~lOO毫升;1-6岁约150-200毫升;7-12岁约为200-300毫升。 36.《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 A.牌、胃 B.肝、胆 C.心、小肠 D.肺、大肠 E.肾、膀胱 答案:A 解析:《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 37.小儿正常舌象是 A.淡白 B.绛红 C.紫暗 D.暗红 E.淡红 答案:E 解析:小儿正常舌象与成人一样,都是淡红舌。 38,4周岁小儿的身长应为 A.90cm B.95cm C.100cm D.105cm E.llOcm 答案:B 解析:小儿初生时身长约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以后身长计算公式为:身长=周岁数×5+75。 39.随着小儿年龄的增加 A.脉搏增快,血压增高 B.脉搏增快,血压减低 C.脉搏减慢,血压增高 D.脉搏减慢,血压减低 E.脉搏,血压均无明显变化 答案:C

中医妇科学歌诀

中医妇科学歌诀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月经先期先期气虚与血热,脾虚补中肾固阴,实热清经虚两地,肝郁血热丹栀逍。 月经后期后期肾虚当归地,血虚补元气滞乌,艾附暖宫治虚寒,虚金实良两温经,芎归二陈治痰湿。月经愆期经乱肝郁逍遥散,脾虚归脾肾固阴。 经期延长经乱气虚举元煎,血瘀桃红合失笑,虚热两地合二至。 经间期出血脾虚归脾瘀逐瘀,两地二至肾阴虚,湿热清肝止淋汤。 经断复来经断复来热益阴,脾虚肝郁安老汤,湿热易黄知柏阴,湿瘀萆薢桂枝茯。 月经过多气虚举元或安冲,血热保阴瘀失笑。 月经过少经少血虚滋小营,肾虚归肾当归地,血瘀桃红或通瘀,痰湿苍附二陈芎。 经行乳房胀痛经行乳胀肝郁逍,四物二陈胃虚痰,一贯滋水肝肾亏。 经行头痛经行头痛瘀通窍,痰浊中阻半白天,肝火羚钩血虚珍。 经行感冒经感少阳小柴胡,风寒荆穗热桑菊。 经行身痛经行身痛瘀趁痛,当归补血治血虚。 经行浮肿浮肿气滞瘀八物,阳虚肾气苓桂术。

经行吐衄经疹风热消风散,血虚生风当归饮。 经行发热经行发热瘀血府,补中益气气血虚,肝肾阴虚蒿芩地。 经行情志异常肝郁丹栀痰生铁,甘麦养心心血虚。 绝经前后诸证绝经诸证皆肾虚,二至阴阳各左右,阴阳二仙二至丸。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皆虚证,肾精亏虚左归丸,阴虚内热知柏地,阴阳两虚二仙汤,脾肾两虚大补元。痛经痛经膈下气滞瘀,寒凝少腹温经散,清热调血治湿热,圣愈黄建气血虚,肾虚调肝益肾调。闭经闭经肾虚苁蓉菟,人参养荣气血虚,阴虚一阴寒温经,血府膈下气滞瘀,痰湿苍附合四君。崩漏崩漏肾虚气阴阳,气虚苁蓉阳右归,阴虚左归合二至,脾虚固冲或固本,虚热上下实清固,血瘀将军逐瘀止。 带下过多带多内补肾阳虚,脾虚完带热五味,阴虚夹湿知柏地,湿热下注止带方。 带下过少带少血瘀小营煎,肝肾亏损左归丸。 妊娠恶阻香砂六君脾胃虚,肝胃不和橘皮竹。 妊娠腹痛虚寒胶艾气滞逍,血虚当归芍药散,血瘀寿胎桂茯苓。

中医儿科学 重点 复习整理

中医儿科学重点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南宋名医- 陈文中著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 <幼幼集成> 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 ●万全: 著作: <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 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 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万全的“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1.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

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 2.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 3. 心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 4.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 5.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 试述“纯阴”与“稚阴稚阳 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 1. 稚阴稚阳: 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分析其含义: 脏腑- 指五脏六腑; 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 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 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

中医妇科方剂歌诀(修改稿)

附篇 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医师,基本上要掌握妇科常用方剂50首。为了帮助学者掌握妇科方面的方剂,我们选编了50首较常用的方剂,其中不乏夏桂成验方。凡在妇科进修或学习者,均需背熟,以资考核,并为临床应用。为此把它编成歌诀,以备背诵,并增功用、主治、方义、简释,以供背诵时参考。 目录 1. 先期汤 27. 血府逐瘀汤 2. 奇效四物汤 28. 逐瘀止崩汤 3. 清经散 29. 加味失笑散 4. 清热固经汤 30. 琥珀散(附:脱膜散) > 5. 保阴煎 31. 折冲饮 6. 倒经汤 32. 脱花煎 7. 益肾通经汤 33. 红藤败酱散 8. 抑肝和胃饮 34. 苍附导痰丸 9. 橘皮竹茹汤35. 启宫丸 10. 羚羊角散36. 全生白术散 11. 清魂散37. 千金鲤鱼汤 12. 侧柏樗皮丸38. 完带汤 【 13. 易黄汤39. 健固汤 14. 清心滋肾汤40. 两地汤 15. 温经汤41. 胶艾汤 16. 温经摄血汤42. 滋肾生肝饮 17. 过期饮43. 滋水清肝饮 18. 补肾促排卵汤44. 二仙汤 19. 开郁种玉汤45. 定经汤 20. 加味乌药汤46. 调肝汤 ! 21. 紫苏饮47. 毓麟珠 22. 天仙藤散48. 泰山磐石散 23. 泽兰汤49. 保产无忧散

24. 免怀汤50. 通乳丹 25. 佛手散51. 下乳涌泉散 26. 生化汤 1. 先期汤《女科证治准绳》 先期汤中用胶艾,三黄香附知母良; ! 先期量多血热尝,凉血固经效力强。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 主治:血热之月经先期量多。 方解:黄芩、黄柏、黄连、生地、知母清热凉营,当归、芍药、阿胶、甘草养血止血,香附调气,川芎调血,更加艾叶反佐,以免苦寒留瘀。 2. 奇效四物汤《校注妇人良方》 奇效方中用四物,胶艾黄芩共加入; 妇人崩中属血热,清热止血有奇功。 功用:清热养阴止血。 { 主治:治肝经虚热,血沸腾而崩久不止。 方解:四物汤养血,黄芩、阿胶清热养阴止血,艾叶反佐,用量宜小,以此配合,主要是清血中之火而达到止血之目的。 3.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清经散中黄柏用,青蒿茯苓与白芍; 熟地丹皮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宜。 功用:滋水清火。 主治:水火俱旺经行先期量多。 方解:丹皮、青蒿、黄柏清热凉血泻火,地骨皮、熟地清虚热而生水,白芍敛阴,茯苓渗水宁心,总使火泻而水不伤。 @ 4. 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清经固经用栀芩,二地龟胶甘草需; 地榆棕藕及牡蛎,清热滋阴止血进。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崩症。 方解:该方系以李氏固经丸发展而来,方中生地、生藕节、生甘草、黄芩、焦山栀、地骨皮清热凉血,炙龟板、牡蛎、阿胶滋阴固经,陈棕炭、地榆固经止血。

中医儿科学题库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史书中明确记载的最早儿科医生为( ) A .巫方 B .扁鹊 C .钱乙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2.相传至今,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为( ) A .《山海经》 B .《诸病源候论》 C .《小儿药证直诀》 D .《颅囟经》 E .《五十二病方》 3.下列哪位医家被誉为“儿科之圣” ( ) A .钱乙 B .扁鹊 C .巢元方 D .张仲景 E .薛己 4.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在其以下哪一著作中论小儿各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 ) A .《活幼口议》 B .《保婴摄要》 C .《育婴秘诀》 D .《幼幼新书》 E .《幼科发挥》 5.下列哪位医家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 A .吴鞠通 B .陈复正 C .万全 D .薛已 E .扁鹊 6.一般将多少岁作为儿童年龄的上限。( ) A .11岁 B .17岁

C .14岁 D .18岁 E .9岁 7.妊娠早期多少周前的胚胎期,从受精卵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伤害,造成流产或先天性畸形。( ) A .4周 B .8周 C .12周 D .16周 E .6周 8.幼儿期一般是指( ) A .自出生至生后28天 B .1周岁至6周岁 C .出生28天后至l 周岁 D .3周岁至7周岁 E .7周岁至10周岁 9.新生儿的头围一般为( ) A .26 B.28 C .44 D.34 E.20 10.“变蒸学说”最早见于哪本书。( ) A .《脉经》 B .《诸病源候沦》 C .《颅囟经》 D .《温病条辨》 E .《山海经》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著作为明代名医万全所著的儿科专著。( ) A .《幼科发挥》B.《育婴秘诀》 C .《保婴撮要》 D .《片玉心书》E.《幼科铁镜》 2.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下列哪些辨证治疗观点。( ) A .阴常有余 B .阴常不足 C .阳非有余 D .阳常有余 E .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中医儿科学

[分享]第七版教材<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精品推荐 上次看到雪菖蒲版主共享的标题为 <中医儿科学>病症分型治法方药总结表...期末复习绝佳资料! 看过之后发现和咱们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 很多东西都与现在我们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考虑到本校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版本 即第七版<中医儿科学> 封面 故本人特别赶制了此第七版<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 以便大家复习考试 其中的内容与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科书完全匹配 (我们现在上课用的就是这本汪受传主编的第七版教材) 总结的内容包括学校儿科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病症的定义概念,病位,治法,分型,方药及其有关重点知识请大家放心使用 资料如下 此帖售价 6 学分,已有60 人购买 中医儿科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6*月龄 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后:75+5*年龄 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 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 (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中医妇科学 歌诀

月经先期先期气虚与血热,脾虚补中肾固阴,实热清经虚两地,肝郁血热丹栀逍。 月经后期后期肾虚当归地,血虚补元气滞乌,艾附暖宫治虚寒,虚金实良两温经,芎归二陈治痰湿。月经愆期经乱肝郁逍遥散,脾虚归脾肾固阴。 经期延长经乱气虚举元煎,血瘀桃红合失笑,虚热两地合二至。 经间期出血脾虚归脾瘀逐瘀,两地二至肾阴虚,湿热清肝止淋汤。 经断复来经断复来热益阴,脾虚肝郁安老汤,湿热易黄知柏阴,湿瘀萆薢桂枝茯。 月经过多气虚举元或安冲,血热保阴瘀失笑。 月经过少经少血虚滋小营,肾虚归肾当归地,血瘀桃红或通瘀,痰湿苍附二陈芎。 经行乳房胀痛经行乳胀肝郁逍,四物二陈胃虚痰,一贯滋水肝肾亏。 经行头痛经行头痛瘀通窍,痰浊中阻半白天,肝火羚钩血虚珍。 经行感冒经感少阳小柴胡,风寒荆穗热桑菊。

经行身痛经行身痛瘀趁痛,当归补血治血虚。 经行浮肿浮肿气滞瘀八物,阳虚肾气苓桂术。 经行吐衄经疹风热消风散,血虚生风当归饮。 经行发热经行发热瘀血府,补中益气气血虚,肝肾阴虚蒿芩地。 经行情志异常肝郁丹栀痰生铁,甘麦养心心血虚。 绝经前后诸证绝经诸证皆肾虚,二至阴阳各左右,阴阳二仙二至丸。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皆虚证,肾精亏虚左归丸,阴虚内热知柏地,阴阳两虚二仙汤,脾肾两虚大补元。痛经痛经膈下气滞瘀,寒凝少腹温经散,清热调血治湿热,圣愈黄建气血虚,肾虚调肝益肾调。闭经闭经肾虚苁蓉菟,人参养荣气血虚,阴虚一阴寒温经,血府膈下气滞瘀,痰湿苍附合四君。崩漏崩漏肾虚气阴阳,气虚苁蓉阳右归,阴虚左归合二至,脾虚固冲或固本,虚热上下实清固, 血瘀将军逐瘀止。 带下过多带多内补肾阳虚,脾虚完带热五味,阴虚夹湿知柏地,湿热下注止带方。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儿科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增长,表示机体在量方面的增加。 2、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功能方面的变化。 3、纯阳: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4、补授法:母乳不足,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除母乳喂养外,可用配方奶或牛羊乳加以补充的方法。 5、代授法: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的方法。 6、人工喂养:完全以乳制品、牛羊乳品或代乳品为食物喂养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 7、硬肿症:新生儿时期特有,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症。 8、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而得名。 9、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0、肺炎咳嗽: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11、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12、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13、厌食: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4、积滞: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15、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粘膜苍白或苍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为特征。 17、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病证。 18、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 19、惊风: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的常见病证;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证,病势急暴,形证有余,症状表现为急速强劲有力,证属实证热证;慢惊风:多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而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或因急惊风后祛邪未尽,损耗肝肾阴津,虚风内动,来势缓慢以抽搐无力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为特征。 20、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21、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尿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22、五迟: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23、遗尿: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频繁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24、麻疹: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周身皮肤按序泛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