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谫论

《谏逐客书》谫论
《谏逐客书》谫论

第24卷第6期2008年12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XINZHOUTEACHERSUNIVERSnY

V01.24No.6

Dec.2008《谏逐客书》谫论

杨新亭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谏逐客书》历来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这篇文章能够使盛怒之下的秦王收回成命,并且采纳处于是非漩涡中人李斯的建议,足见文章说理的技巧和精彩。李斯之所以能说服秦王,理足固然重要,以情动人也是文章打动盛怒之下的秦王的重要原因,可谓情理兼备,相得益彰。此外,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人才观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谏逐客书》;情理兼备;人才观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491(2008)06—0022—02

公元前237年,韩王派遣水利专家郑国赴秦,游说秦王赢政兴修水利,企图借此消耗秦国国力,以阻止和延缓秦国对韩国的兼并战争。秦王赢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郑国主持开凿连接泾水、洛水的灌溉渠工程进行中,郑国的意图被秦王察觉,由于客卿主政导致大权旁落的秦国宗室贵族借机鼓动秦王驱逐一切客卿,“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赢政发布逐客令。

面对一场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李斯上《谏逐客书》洋洋洒洒七百余言,最终使盛怒之下的秦王收回成命,力挽狂澜于即倒之时,其中奥妙何在?李斯此文不但使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客卿免受驱逐之祸,更重要的是,再次加强了秦王对客卿的任用,加速了秦统一全国的步伐,可谓意义深远。

自从这篇文章取得巨大成功后,引起了历代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但是纵观各位名家大家的评价多着眼于用意、笔法、结构、谋篇、文采,极言文章结构之巧妙,文笔之精彩,说理之透辟,但却难见新解。文章理足之精彩,前人已述备矣,现在谨从文章以情胜,情理相得益彰来试论文章的妙处:

1以情动人

1.1创易守难,继承基业,同时亦需继承成功的用人策略文章在表明自己的意见后,下笔列举秦国历史上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君王任用客卿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励秦王继承祖先辉煌基业,有必要继续使用先辈已经成功的用人策略,并委婉提出不可乘一时血性之勇铸成大错。“以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史记?秦始皇本纪》)问得尤其有力,年仅23岁的青年君主对臣子的谏言不能不三思。仔细分析有以下原因:首先四位君主的功业是秦王耳熟能详的;其次用客卿所取得功业是客观事实;三是继承基业容易,守住基业并完成统一大业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人才不可或缺;四是秦王赢政此时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但是秦国文化相对落后于东方六国,人才匮乏,引进他国人才极为重要;五是如果驱逐客卿就是抛弃祖宗的用人策略不用,不但无法开疆拓土,反而有丧土亡国之虞,将为天下人所耻笑。正是源于以上原因,秦王才不得不慎重考虑,这是从“常情常理”来打动秦王。

1.2从秦国长远发展来说服秦王

赢政亲政时,秦国已经是西方的强国,挫败东方六国合纵之计(公元前241年)后,已经对六国形成蚕食兼并之势。“到战国末期,秦国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都远远超过其它诸侯国,而处于最先进的地位。”…此时秦王23岁,正是血气方刚、年轻有为之时,而东方六国改革相继失败,大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简言之,秦国此时已经具备了吞并诸侯兼并天下的可能。现在最重要的就看秦王怎么做了,但是秦王却要驱逐客卿。李斯在文章中敏锐指出,秦王这样做无异于“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被驱逐的客卿大多有一技之长,无过被逐离开秦国后必定对秦国心生怨恨,一腔才华不甘就此泯灭,必定帮助其他诸侯国与秦国为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战国时期纵横家景春言),客卿为一国所不容,转而投奔他国与弃己之国为敌的在战国时期屡见不鲜:卫人吴起任魏将时被人诬陷逃奔楚

收稿日期:2008—02—23

作者简介:杨新亭(1976一),男,陕西周至人,西安欧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万方数据

第6期杨新亭:《谏逐客书》谫论

国,辅佐楚悼王变法,富围强兵,北胜魏国;魏人公孙衍初为秦国大良造,后人魏为将,主张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赵、燕、中山、韩、魏“五国相王”对抗秦国(时在秦孝公);苏秦以连横之策说秦昭王不彳导,落魄回乡,“喟叹日:‘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后来苏秦联合东方六国叩关攻秦,给秦国的兼并战争造成很大麻烦。

这些著名人物的故事秦王赢政肯定非常熟悉,权衡利弊,逐客无异于削弱自己壮大别人,亦如李斯所言:“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秦王从国家发展考虑,必须接受并重用客卿。这是从“国情”出发来说服秦王。

1.3客卿被逐,宗室得势,秦王必被掣肘

秦王继承王位时年仅13岁,初是太后和相国吕不韦用事。公元前238年,秦国发生相国吕不韦操纵下的宦官缪毒叛乱,赢政平息叛乱后亲政。长达8年之久昕命于他人而难遂心愿的政治生活,不能说没有给这位青年君主留下心理阴影。而此时,因为秦王重用客卿大权旁落的宗室贵族大肆渲染“郑国事件”的影响,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扩大打击范围,重新分配秦国的政治权利,势必又出现私门强而公室弱的局面,这显然是秦王不愿意看到的。李斯援引秦昭王时的事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使秦成帝业。”看似盛赞昭王用客卿之功,实则是提醒秦王应当效法先王,加强集权,免受他人掣肘,导致大业难成壮志不遂。这是从秦王个人功业进退考虑,以“私情”打动秦王。不由得秦王不怦然心动,反思逐客之非了。

1.4七百余言,全是替秦王替秦国考虑,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尤能动人

秦王听信宗室蛊惑之言下令逐客,作为客卿的李斯“亦在逐中”,李斯上书劝涑秦王收回成命,历陈用客之功,逐客之害,全不及个人进退,足以证明李斯所言实是肺腑之言。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说:“如果你察觉该大臣想着自己甚于想及你,并且在他的一切行动中追求他自己的利益,那么这样一个人决不是一个好的大臣,你就决不能信赖他。”¨1据此反观李斯这篇奏议,无一字言及个人进退,表现出来的忠诚足以打动需要人才辅佐、渴望开疆拓土的秦王。这是用“真情”来打动秦王。

以上四个角度集中来说是以情动人,取得挽狂澜于既倒之时,促使秦王收回成命的巨大效果。

2情理相得益彰’要说服盛怒之下的秦王收回成命,以情动人固然重要,说理技巧也尤其重要,否则,不但难以达到gt的,反而有性命之忧。因此。李斯也十分注意说理的技巧。

文章首先以排比句式列出四位君主用客之功,大有排山倒海之效,足以使年轻的秦王油然景仰之、神往之。随即笔锋一转,直指若无客卿,四君恐难有如此业绩,一正一反之间,是非曲直。昭然若揭。用意直白:秦王若逐客,不但没有继承先辈的用人策略,也难以建立超越祖先的基业,将为天下笑。此番言论,无疑是当头棒喝,令秦王顿悟。接着李斯意犹未尽,又大量罗列秦王重用他国之物而驱逐他国之人的事例,非常委婉而不无警醒的告诫秦王,此举无疑是向天下表明自己是一位胸无大志、贪图享受的昏庸之君,那将令天下士人不愿辅佐秦王,而天下百姓也不愿为秦国之民。这段话看似盛赞秦国的富有,实则绵里藏针,道出危害甚大。行文至此,必定令精明的秦王遍体冷汗,惶恐不安。最后李斯乘胜追击,援引五帝三王史事,指出积极吸纳人才,才是彰明仁德,天下归心的最好措施。同时再次委婉的告诫秦王,逐客是强敌弱自己的错误举措,用一句“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收束全文。有警策之语亦有真诚善意的劝说,理胜于外,情动于衷,情理相得益彰,终于使秦王欣欣然向往之。

3非常之作。余韵袅袅

毫无疑问,《谏逐客书》已经成为经典之作。何为经典?吴承学先生认为:“艺术经典有崇高的地位与广泛的影响,而且为社会所共有,其地位和价值都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4J。李斯的这篇文章不但在当时而且在后来乃至在今天和未来都将产生积极作用。略述如下:

3.1《谏逐客书》使秦王赢政更加坚定了使用客卿的决心郑国继续主持修建水渠,是为“郑国渠”,“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5J。秦王身边聚集了大批的优秀客卿:李斯、尉缭、蒙恬、王绾、冯劫、王翦、杨端和等谋臣和将领。正是依靠这些人,秦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宋人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秦用他国人》中说:“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6J。

3.2《谏逐客书》中所表现出来的用人策略,亦即论者称之的“客卿制度”,对历代统治者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人才不分地域、国界“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策略,已经有诸多事实表明有百利而无一害。中国自古如此,西方亦是如此。以美国为例,立国二百多年来能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其积极延揽他国人才为我所用的用人策略密不可分。这种用人策略在今天尤其具有思辨价值。

(责编:王玉琴)参考文献:

[1]林剑鸣.秦国发展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132.

[2](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5.

[3](意大利)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12.

[4]吴承学.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J].文学评论,2005,(3):136.

[5](汉)班固.沟洫志[A].(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78.

[6](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23.

(下转第28页)

万方数据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

读者领略了潭上美景,品尝了美景背后的凄楚味道。

《钻姆潭两小丘记》重写“奇”石,同样运用了拟人手法。“突怒偃蹇”、“负土而出”、“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神态动作,生动细致。修复“弃地”之后,嘉木美竹奇石、天然幽美风姿跃然眼前。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立意则在小丘命运的改变上,隐含怀才不遇,独见幽怜。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破题引人入胜,紧扣“水尤清冽”展开描写:潭水清冽、潭石峥嵘、潭树青翠、蒙络摇缀,“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窄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出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衔接前三篇,写景状物更趋精粹,心态表露更趋隐秘。尽管在八记中是色调比较明丽的一篇,然而读者还是能体会到作者凄冷抑郁的心绪。

《袁家渴记》从永州的全景全貌着笔,运用对比和映衬,突出主要对象袁家渴。参差错落,色彩斑驳,水有声,山有色,枝干扶疏,花叶摇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莉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细致传神,精妙准确。

《石渠记》描绘泉水和泉上景物,各具特色。石渠、石泓和小潭,三种景物放在同一画面,特点却又各不相同。石渠狭窄,泉水微弱,遇石伏出其下;石泓低洼,积水略深,菖蒲青苔覆盖环绕;而小潭清深,水流入潭,游鱼清晰可见。泉边石树花竹,相映成趣。有风砍过,摇动竹梢,崖谷回响,经久不息。声音与画面互映互衬,立体感无与伦比。

《石涧记》所写景物仍是泉水、石头和树木,但更具个性,“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小石城山记》描绘的是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倾吐的却是自己遭遇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文章跌宕开合,尺幅千里,“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却能以小见大,犹如沙里淘金,提炼艺术精品。譬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周围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空无人迹,山野清幽。又如《石渠记》,小渠之水细腻,幽丽小景处处,美不胜收;石泓昌蒲掩映、鲜苔环周;小潭鱼儿穿梭,周围诡石、怪木、奇卉、美竹,尽皆养目。

美景赏心,下笔有神。柳宗元曾说:“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其意在于:永贞革新遭挫,作者本色未改,借山水之题,抒胸中之志,赞赏山水美景的同时,探索人生真谛,聊以自慰。《永州八记》精妙之处正在于此,柳宗元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色彩和动态,不是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赋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水人格化了。换言之,永州山水之美就是作者人格美的艺术写照,物我相忘,和谐精彩。

寄情山水,感物抒怀,历代文人多有所为。若论情感细腻,《永州八记》堪称一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主观情感赋予了山水活力。如果说孤寂、凄怆是作者不泯情怀,乐趣背后,哀怨愈加欲盖弥彰。柳宗元做不到也不愿做到随遇而安,山水对他来说只是暂时慰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这恰是柳宗元的独自写照!小丘美而不为人知,是他对同病相怜的共鸣,修缮“弃地”,是他对得以重用的渴望。美景如画。情调忧伤,正是《永州八记》的独特之处。

(责编:王玉琴)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譬业坐坐坐坐坐坐鼍船簟业簟酱坐坐业坐业业业业业业业坐坐■}坐坐-坐坐■}—t螺业妇螺jk?●k赡,k—譬妇坐(上接第23页)

OnaDiscussiontoTheProposedExpulsionofGuestsArticle

YANGXin——ting

(Xi’artEurasiaUniversity,Xi’伽.710065,China)

Abstract:ManyresearchershavealwaysconcernTheProposedExpulsionofGuestsArticle,thisarticleallowsthekingofQinandrevokewedding,acceptingnonwhirlpoolattherecommendationofLi—si,thearticleshowsreasoningskillsandexcellent.TheKinghasbeena-bletope碍uadebyLi—si,therationaleisimportantenoughto,touchingarticlealsotouched

rage

ofthekingoftheimportantreasonsisofsense,itcanbesaidsenseandcomplementingeachother.Inaddition,thearticleshownbytheconceptoftalentbethintimeandinnowhasastrongpracticalvalue,thisisespeciallyworthyofourthoughts.

Keywords:TheProposedExulsionofGuestsArt/de;senseandcomplementingeachother;viewsontalent

万方数据

《谏逐客书》谫论

作者:杨新亭, YANG Xin-ting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刊名: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4(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林剑鸣秦国发展史 1981

2.刘向战国策 1978

3.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1985

4.吴承学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期刊论文]-文学评论 2005(03)

5.班固沟洫志 1962

6.洪迈容斋随笔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c24890381.html,/Periodical_xzsfxyxb200806005.aspx

授权使用:凤元杰(wfjxxy),授权号:82ce07de-70a1-4bdb-8054-9e520116a213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0日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是秦代公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公文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在他的公文写作中,《谏逐客书》是最优秀的一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之最。 ????他的公文,散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和《古文苑》。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势,他们就借韩国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的建议。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劝谏。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以高远的立意,论述了逐客与统一天下的矛盾,并以此之利害关系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语中的,打动了秦王,最后使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就文种而言,属于“上书”。上书,或称“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文书。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 ????《文心雕龙·章表》上讲:“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这里的“言事于主”,即包括上行文书,也包括一般游说文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讲:“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上书,是在游说辞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的《论说篇》中说:“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的话,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在《平原君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当时赵国游说之士毛遂的非凡事迹:“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说,在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到了顶峰。不少游说之士在国君面前,纵横陈词,无所顾忌,颇有一种“侠义之风”。这种“侠义之风”至秦汉以后,由于皇权的高压而逐渐消失了。 ????上书游说人主,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技巧。韩非的《说难》对此专门进行了理论的阐述。文章分析了进说中会遭到的种种危害,指出要达到进说的成功,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获得君主的信任。法家进说的目的是“听用而振世”,但为获得事业的成功,又不惜鼓吹使用诡诈的手段。????如何使自己的主张能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呢?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关键是你的游说之辞要“顺情人机,动言中务。”也就是要顺着君主的感情思想,把事情引到关键问题上;所用的言辞,要符合主要任务的推行和解决。也就是说,要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 ????下面,就《谏逐客书》这篇上书作一简要分析。 ????首先说一下文体。从公文角度看,这是一篇上书,在战国时期,属于上行文。如果从写作角度上看,它又是一篇论说文。 ????本篇有一个全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用白话说,就是:我听说官吏们议论驱逐客卿这件事,我认为驱逐客卿是错的。实际上是说,秦王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也就是公文写作中篇头撮要的写法。这里用了“臣闻吏议”和“窃”,是属于古代公文中常用的“避讳语”和“敬语”。 ????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正确性,下面用了历史的、现实的、对比的方法,从不同侧面加以论述,最后,又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并与开头相照应,从而结束全文。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 秦李斯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 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 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 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 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 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 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 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秦惠王采用张仪的 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 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 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 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 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 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 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 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 鼍之皮的好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 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 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 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 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 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 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 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 孙支。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一) 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土,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翻译句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李斯 一、先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再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用客卿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二、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矛盾。在正反对比中,说明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译文:如今陛下得到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夜光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堂下、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缀有珠玑的耳饰、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 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之地的民间俗乐、《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现在舍弃击瓮敲缶而追求郑国卫国的音乐,撤下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用人却不这样。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客卿就得驱逐。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三、从理论上对比分析,接纳客卿与驱逐客卿的利弊;总结全文,强调逐客的危害。 译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生长于秦,愿意效忠的却不少。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写作特点: 1、中心鲜明,论证严密。 论点---用事实和理论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结论 2、铺陈排比,气势充畅。 3、句式对称,音调铿锵。

谏逐客书备课资料【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

谏逐客书/李斯备课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十一课】 资料内容:古文的【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他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起句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昔缪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逐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逐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为论据,说明客卿的功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可问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举出大量事实,说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为.)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蔻兵而赍盗粮”者也. (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德利害关系.) 夫物不产于秦,客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德危亡.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译文 我听说大臣们主张驱逐客卿,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 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士,都不是在秦国出生的,但穆公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了霸.秦孝公采用了卫人商鞅制定的法令,转移风气,改变民俗,人民因此而丰足,国家因此而富强,众官乐于被使用,诸侯也亲近顺服.俘获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攻取了上千里的土地,国家至今太平强盛.秦惠王采用了魏人张仪的计谋,攻占了三川之地,西面并吞了巴蜀,北面拿下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遏制了楚国,东面占据了成皋这个险要之地,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结果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它们面朝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魏人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强化了王室,抑制了豪门贵族,象吞吃桑叶一样逐步兼并了各国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 i a n)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an)、郢(y Tn g),东据成皋(ga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ju),废穰(ra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 我听说大臣们在建议赶走别国到秦国做官的人,我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戎族,向东面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请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却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新法,转移风俗,改变习惯,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为王效力,诸侯都归附听命,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国家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取了韩国三川—带地方,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控制了鄢(原楚国国都)郢(当时楚国国都),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攻取了别国的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废黜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地位,遏制了贵族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吞食了诸侯的土地,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王,都凭借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庶的实力,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o)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 ue ti)不实外厩(jiu),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z a n)、傅玑(j i)之珥(er)、阿缟(ga 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y a o t i a o),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en g)叩缶(f 6u),弹筝搏髀(bi),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翻译: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些珍宝,垂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太阿宝剑,乘骑纤离(名马)之类骏马,竖起用翠羽做成凤鸟形状装饰的旗帜,陈设用鼍皮蒙的鼓:这几件宝物,秦国没出产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一份奏章,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当时,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重用了一些客卿,这就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势,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导火线,是嫪毐之乱再加郑国渠事件。嬴政要大举清洗其余党,吕、嫪都是外国人,秦宗室大臣借此机会也劝秦王逐客,“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也罢了李斯的官,然后才有了《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全文以利劝之,以害怵之,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自于李斯优秀的写作技巧: 一,抓住秦王所患,不想被秦宗室包围,以致权势过大。婉婉相续,左右逢源。 李斯深知秦国局势,秦宗室借这机会大叫逐客,显然是恶意排挤。这也是秦王所担心的问题。召揽衷心客卿的利益和国君利益一致。所以李斯为了让秦宗室无从反驳,也让其它客卿感谢他,李斯通篇没有明显为自己辩护,也没有批评、讽刺、开罪秦宗室,更没有谈论郑国、嫪毐之类敏感案件,这都是让自己左右逢源的技巧。李斯是从天下大事、国家利益、发展的硬道理立论,从形势、理性、感性等各个层面说服秦王,而他个人的利益,也就隐含在其中。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斯站在秦王这一边,而秦王可以挺他,也挺了他。

二,在选材上李斯也经过深思熟虑:1、针对秦王爱好选材。秦王欲称霸,敬重英明之主,所以李斯便选了秦国四位英主及历史上的五帝三王;秦王喜欢声色宝玩,李斯便广造天下之宝入文,而将其与客这一最大宝物相比,以使秦王能明是非。2、注意选哲理性强的材料。如地广粟多,国大人众,重物轻人等三,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文章可分为四部分:1、观点鲜明的提出客卿留秦利大于弊;2、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证明其利大于弊;3、警戒客卿被逐的后果,证明弊大于利;4、总结客卿留秦和被驱逐的利弊,提出放弃驱逐,广纳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文始终。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正反对比,说理透彻”也是其制胜的一大原因。在文中,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任用客卿而建立功业是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结果则是反;秦王政喜好产于异国的“色乐珠玉”是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则是反;假设这些“色乐珠玉”“必出于秦而后可”是正,秦王将无法享用则是反;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是正,秦王“弃黔首”、“却宾客”则是反;“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是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则是反。正是在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中,“逐客为过”的论点得以反复论证,客卿有功于秦、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的道理得到了透彻的说明。全文条理清楚,章法谨严,言之有据,理直气壮,具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四,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委婉善讽,将秦王架置于一个明君的高度从修辞手法上看,此文大量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的手法,清丽整饬,富于文采,体现了策士文辞的“铺张扬厉,委婉善讽”的艺术特色。全文共25句,用对偶和排比的就有18句,占72%。如第二段列举四位君主任用客卿取得成功的史

谏逐客书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1)戎,东得百里奚(2)于宛,迎蹇叔(3)于宋,求邳豹(4)、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5)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孝公(7)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8)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9)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10)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12)、蜀,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15)九夷,制鄢(16)、郢,东据成皋(17)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18)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19)得范雎,废穰(20)侯,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22)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23)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24)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25),垂明月(26)之珠,服太阿(27)之剑,乘纤离(28)之马,建翠凤(29)之旗,树灵鼍(30)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31)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32),不为玩好;郑(33)、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34)不实外厩,江南(35)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36)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37),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38)珠之簪,傅(39)玑之珥,阿(40)缟(41)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42),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43)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44)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45)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46)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47)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48)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49)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50)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51)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52),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53),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 百里奚 (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2)“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百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

李斯 谏逐客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七单元以史为鉴 李斯《谏逐客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李斯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 2、了解掌握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时代背景;

3、理解李斯反对“重物轻人”、主张“纳客无敌”的人才观及现实意义。 4、学习掌握《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李斯其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主张 2、《谏逐客书》“广纳人才”的人才观及艺术特色 难点:写作议论性文章如何做到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讲授、辩论 【教学内容】 1、李斯的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 2、《谏逐客书》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用意义; 3、《谏逐客书》“层层推进,击中要害”、用“事实说话”、“正反并论,反复对比”及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的艺术特色。 4、学习并运用李斯先进的人才观。 主要教学内容: 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包蕴着人类的全部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洞察历史,可以使人眼界开阔,见识深远;汲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后来人少犯错误,使社会发展少走弯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悠岁月,难以数计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这是一笔极为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家们以史为鉴,从中寻绎国家兴废的原因,探究朝代更替的缘由。旨在或针砭时弊,或警示危机,或为疗救现实提供良方猛药。历史的积淀是厚重的,一些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实质上演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值得我们记取。另外,历史是厚重的也包括它所带来的顽疾遗毒,也不会轻易退出现实舞台。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史为鉴,也具有普遍而永恒的意义。 当今世界追求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地球,更需要我们向祖先学习海纳百川的精神,共同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斯的这篇文章,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让我们来简要地了解李斯其人。 李斯的生平思想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先秦作者: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

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泰山一作:太山)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

谏逐客书(一)

谏逐客书(一) 2 1、全面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初步分析全文的段落结构 重点: 疏通文字 难点: 分析段落层次 讲授

谏逐客书 第一层:“今陛下……何也?这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回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赵女不立于侧也”这一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制诸侯之术也),这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所轻视的是人才。 1、思考并做好课后练习 2、熟读全文

第一、二课时 一、背景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次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主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二、分析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逐客书》 一、单项选择题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2?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 ) A?《季氏将伐颛与》 B?《寡人之于国也》 C. 《秋水》 D.《谏逐客书》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4?《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来证明驱逐客卿 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 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7?李斯在《诛逐客书》中,既指出纳客之利,又指出逐客之害,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而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 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二、多项选择题 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 )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1,本文的文体类型。 《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政论散文。 2,本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3,本文运用的铺陈方法。 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4,文中运用排比句、对偶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排比句在文中: 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③致昆仑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④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⑤宛珠之髻、傅玑之耳、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⑥地广者栗多,国大着人众,兵强则士勇。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文章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对偶句:特点——上下两句句子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两两相对而显得工整,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文中:①百姓乐用,诸侯亲服。②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③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⑤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⑥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5,简析本文的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一)论点鲜明。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二)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