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评定)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评定)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评定)

第16章学习评定

一、选择题

1.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高考则是一种()成就测验。

A.效标参照

B.常模参照

C.标准化

D.正式

【答案】C

【解析】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高考是一种标准化测验。

2.标准化成就测验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

A.可靠性

B.有效性

C.公平性

D.可比性

【答案】D

【解析】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其优点是: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

3.如果教师想知道学生在班级上的排名,应该使用()评定。

A.常模参照

B.标准参照

C.诊断性

D.总结性

【答案】A

【解析】常模参照评定是指评定时需要把学生的成绩与其所在团体或常模团体进行比较,根据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要想知道学生在班上的排名应该使用常模参照评定。

4.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定,那么对各单元测验的解释就是()性评定。

A.诊断

B.形成

C.非正式

D.阶段

【答案】B

【解析】形成性评定是指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方法。对各单元的测验目的是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展状况,属于形成性评定。

5.既属于客观题又属于建构性反应题的是()。

A.填空题

B.论文题

C.是非题

D.匹配题

【答案】A

【解析】填空题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小型论文题,只需要用一个词、短语或一句话来回答。填空题属于客观题,但经过认真设计后,也可以要求学生构想出一个有意义的论点。

6.最能够有效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的方法是()。

A.概念图

B.操作评定

C.案卷分析

D.观察

【答案】A

【解析】①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是最能够有效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的方法;②案卷分析是对按照一定标准搜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进行考查分析的方法。③操作评定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真实情景的问题解决题来考查学生高级思维技能和创造性能力的评定方法。

7.旨在测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是()。

A.概念图

B.操作评定

C.案卷分析

D.观察

【答案】B

【解析】操作评定是指通过编制和实施真实情景的问题解决题来考查学生高级思维技能和创造性能力的评定方法。

8.旨在测评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方法是()。

A.概念图

B.操作评定

C.案卷分析

D.观察

【答案】C

【解析】案卷分析是指按照一定标准收集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以评价学生的成就的方法。通过分析每个学生的案卷,教师不仅能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能更准确地分析他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二、问答题

1.描述标准化测验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答: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述标准化测验的优点

①客观性。标准化测验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客观性。标准化测验的编制人能比较全面地

考虑造成测验误差的各项因素,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将各方面的误差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使测验可靠准确。

②计划性。标准化测验更具有计划性。因为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

③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2)标准化测验存在的问题

标准化测验以测查基本技能和知识为目标,忽略了测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不能促进学习。标准化测验不能提高或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要评定的学习成果必须与测验所针对的目标一致。其次,标准化成就测验难以给实际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

②使用条件非常严格。标准化测验所需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标准化测验要求接受测验的人在所有的重要方面必须接近标准化样本。

③未必真正公平。标准化测验的公平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严格地说,几乎没有一个评定能圆满解决公平性问题。

2.解释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的相同和不同点。

答:诊断性评定是指在教学开始进行前用于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定方法。形成性评定是指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方法。总结性评定是针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总体功能进行测定的评定方法。三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具体分析如下:(1)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的相同

①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共存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各有侧重地发挥不同的功能,而且这三类评定互为提供信息和依据,对评价所做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而非对立

的。

②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的重点都包括认知能力。

(2)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的不同点

①使用时机不同。诊断性评定是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学前进行;形成性评定是在教学中多次进行;总结性评定一般是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如单元、章节、科目结束时进行。

②目的不同。诊断性评定的目的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确定学生对新任务的转杯状况;形成性评定的目的是了解教学效果,探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性评定的目的是判断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检查教学的有效性和教材教法的适当性,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③评定结果的处理不同。诊断性评定的结果只供教师安排教学时参考,不记作学生成绩,也可以与学习后的资料相比较,根据成绩的改变来评价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形成性评定测验的结果并不计入成绩册,也不评定学生的等级或名次;总结性评定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组,记入成绩报告单,作为某种资格认定或升、留级的根据。

3.我们为什么使用传统评定测验?为什么用操作评定,对比二者的原因。

答:(1)使用传统评定测验的原因

传统评定经常使用的测验是标准化常模参照测验。这主要是因为:

①标准化测验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客观性。标准化测验的编制人能比较全面地考虑造成测验误差的各项因素,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将各方面的误差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使测验可靠准确。

②标准化测验更具有计划性。因为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

教育心理学—刘儒德、陈琦考试重点

1.平衡(equilibrium):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2.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他人帮助指导下能完成的任务范围(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维果茨基) 3. 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4.功能固着:当一个人熟悉了一个事物惯常的功能后,会忽略了该物体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 5.编码与组织策略: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之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 6.替代强化:看到榜样受强化。(班杜拉) 7.顺应(accommodating):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过程。(质变的发生) 8.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9.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0. 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叫原型。 11.精细加工策略:指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寻求信息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深层加工策略。 12.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辨析: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八阶段 期别年龄发展危机发展顺利者心理特征发展不顺者心理特征 1 0-1岁信任对怀疑对人信任,有安全感面对新环境时焦虑不安 2 1-3岁自主对羞怯能按社会要求表现出目的性行为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 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 6-青春期勤奋感对自卑感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5 青年期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求的方向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6 成年期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与人相处有亲密感与社会疏离,时感寂寞孤 7 中年期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心和义务感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8 老年期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随心所欲,安享天年悔恨旧事,徒呼负负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成就:1、客体永恒性 2、目标定向行为

《经济计量学精要》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经济计量学精要》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经济计量学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1.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经济计量学 经济计量学是利用经济理论、数学、统计推断等工具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计量学运用数理统计学分析经济数据,对构建于数理经济学基础之上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数值结果。 二、为什么要学习经济计量学 经济计量学涉及经济理论、数理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即经济数据)以及数理统计学。然而,它又是一门有独立研究方向的学科,原因如下: 1.经济理论所提出的命题和假说,多以定性描述为主。但是,经济理论本身却无法定量测度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强度关系,经济计量学家的任务就是提供这样的数值估计。经济计量学依据观测或试验,对大多数经济理论给出经验解释。 2.数理经济学主要是用数学形式或方程(或模型)描述经济理论,而不考虑对经济理论的测度和经验验证。而经济计量学主要关注的却是对经济理论的经验验证。经济计量学家通常采用数理经济学家提出的数学模型,只不过是把这些模型转换成可以用于经验验证的形式。 3.经济统计学主要涉及经济数据的收集、处理、绘图、制表。经济统计学家的工作是收集GDP、失业、就业、价格等数据,而不是利用这些数据来验证经济理论。但这些数据恰恰是经济计量分析的原始数据。 虽然数理统计学提供了许多分析工具,但由于经济数据独特的性质(大多数经济数据的生成并非可控试验的结果),因此,经济计量学经常需要使用特殊方法。 三、经济计量学方法论 1.建立一个理论假说 首先要了解经济理论对这一问题是怎样阐述的,然后是对这个理论进行验证。 2.收集数据 一般来说,有三类数据可用于实证分析: (1)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跨度收集得到的。比如GDP、失业、就业、货币供给、政府赤字等,这些数据是按照规则的时间间隔收集得到的。这些数据可能是定量的,也可能是定性的。 (2)截面数据:截面数据是指一个或多个变量在某一时点上的数据集合。例如美国人口调查局每十年进行的人口普查。 (3)合并数据(时间序列数据与截面数据的组合):合并数据既包括时间序列数据又包括截面数据。例如,20年间10个国家的失业率数据,那么这个数据集就是一个合并数据——每个国家20年间的失业率构成时间序列数据,而10个不同国家每年的失业率又组成截面数据。 (4)面板数据:面板数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合并数据,也称纵向数据或微观面板数据。即同一个横截面单位(比如某个家庭或某个公司)的跨期调查数据。 与自然科学不同,许多收集的经济数据(比如GDP、货币供给、道琼斯指数、汽车销售量等)是非试验性的,也就是说,数据收集机构(比如政府)并不直接监控这些数据。 3.设定劳动力参与率的数学模型 根据变量之间的散点图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4.设定统计或经济计量模型 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数学模型中那么精确的函数关系,还受到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设定计量模型,将一些未知因素包含在模型中。 5.估计经济计量模型参数 利用所获得的经济数据,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估计出模型中未知参数。 6.核查模型的适用性:模型设定检验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解答参考 1-2题 ,7,5===h l P P n 107253=-?-?=F 机构有1个主动构件,所以机构有确定运动。 1-3题 1,11, 8===h l P P n 1111283=-?-?=F 机构有1个主动构件,所以机构有确定运动。 1-4题 0,11, 8===h l P P n 2011283=-?-?=F 机构有2个主动构件,所以机构有确定运动。 1-5题 1,8, 6===h l P P n 118263=-?-?=F 机构有1个主动构件,所以机构有确定运动。 2-1题 (a )双曲柄机构; (b )曲柄摇杆机构; (c )双摇杆机构; (d )双摇杆机构。 2-2题 0≠e 时,曲柄条件:e l l BC AB -<; 0=e 时, 曲柄条件:BC AB l l <。 2-4题

精品 极位夹角 ?=+-??=+-?=3636.161 2.11 2.118011180K K θ

精品 2-7题 极位夹角?=+-??=+-? =361 5.11 5.118011180K K θ 3-2题

精品 4-1题 m z m h z d a a )2()2(* +=+= 所以 25.2100 225 2== +=z d m a mm 主要几何尺寸计算(略)。 4-2题略 4-3题 分锥角 "43'25684287.6817 43arctan arctan 122?=?===z z δ "17'34215713.2190221?=?=-?=-∑=δδδ 分度圆 5117311=?==mz d mm ; 12943322=?==mz d mm 齿顶圆 580.565713.21cos 3251cos 2111=???+=+=δm d d a mm 206.1314287.68cos 32129cos 2222=???+=+=δm d d a mm 齿根圆 304 .445713.21cos 34.251cos 4.2111=???-=-=δm d d f mm 353.1264287.68cos 34.2129cos 4.2222=???-=-=δm d d f mm 锥距 358.6943172 32222 221=+?=+= z z m R mm 齿顶角 "44'4237122.3358.693 arctan arctan ?=?===R h a a θ 齿根角 " 7'2744519.4358 .696 .3arctan arctan ?=?===R h f f θ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第五部分教学心理[视频讲解] 第十四章教学设计[视频讲解] 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决定教学的结果将是什么,也就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即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 一、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 首先,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关键的信息;其次,它能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教学目标为教师指引课堂行为和交流提了方向;再次,它有利于教学评价和测验。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持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教师表述出来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学生可观察和测量的变化上,他们会用一些诸如“列出…定义”或者“计算”等术语;而持认知学习观的教师表述出来的目标,则强调学生内在的变化,他们会用诸如“理解”“再认创造”或“应用”等术语来表述目标。 1.行为目标表述法——从具体入手 在梅杰看来,一个好的目标具有三个部分 梅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强调要对学生的最终行为作非常清楚的表述。 2.认知目标表述法——从一般入手 格兰伦德提出了一个与梅杰截然不同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当最先以一般的术语(如理解、鉴赏等)表述一个教学目标,然后,列举一些样例行为加以进一步明确。 格兰伦德认为真正的目标是理解,教师并不想让学生停留在定义、识别和区分等具体行为上,而是根据这些样例任务的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已经理解。

具体目标只是一般能力的样例,这一点很重要。由于教师不可能列出真正理解某个主题的所有行为,因此,表述一个基本的一般目标,可以使得人们心中有数:理解才是目的。 3.综合方法 同时考虑认知观和行为主义观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表述相对具体目标的方法。 小结: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教师都要尽量避免采用堂而皇之的语词,使得学生不明白你要传达的意图; 其次确保你的测试与目标有关,在表述目标的同时写出测验草稿,并根据各目标的重要性以及每个目标上所花的时间来加权测验; 另外使得学习活动适合于目标,如词汇记忆---记忆方法训练;发展学生见解----撰写论文或者讨论,辩论。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 在教学中,往往要同时设置不同的目标。 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认知(cognitive)目标、情感(affective)目标和动作技能(psychomotor)目标。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因素 教学五要素:a..学生一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b.教师一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c.教学内容一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d.教学媒体一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e.教学环境一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过程:a.学习过程一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b.教学过程一教师组织教学 c.评价/反思过程一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 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 学过程。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理论意义:a.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b.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a.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b.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 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一一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总结了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 基人” 卡普杰列夫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但未自成体系 2、发展时期一一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 行为主义:强调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实用主义:杜威“从做中学” 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文化发展论” “内化说” 3、成熟时期一一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免费下载]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篇绪论 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组织管理基本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篇企业环境管理 第3章企业环境管理概述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企业目标与竞争战略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多元化经营战略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国际化经营战略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企业外部关系协调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篇企业组织管理 第9章企业组织管理概述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组织结构与制度规范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计划和控制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激励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领导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企业文化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篇变革与发展过程管理 第15章变革与发展过程管理概述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模式转换与革新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发展过程管理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风险管理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这本书内容太多了,可以到这里免费下载,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免费下载]》》https://www.360docs.net/doc/c2518719.html,/DigitalLibrary/Show.aspx?Id=2871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全

7-1解:(1)先求解该图功的比例尺。 (2 )求最大盈亏功。根据图7.5做能量指示图。将和曲线的交点标注, ,,,,,,,。将各区间所围的面积分为盈功和亏功,并标注“+”号或“-” 号,然后根据各自区间盈亏功的数值大小按比例作出能量指示图(图7.6)如下:首先自向上做 ,表示区间的盈功;其次作向下表示区间的亏功;依次类推,直到画完最后一个封闭 矢量。由图知该机械系统在区间出现最大盈亏功,其绝对值为: (3 )求飞轮的转动惯量 曲轴的平均角速度:; 系统的运转不均匀系数:; 则飞轮的转动惯量:

图7.5图7.6 7-2 图7.7 图7.8 解:(1)驱动力矩。因为给定为常数,因此为一水平直线。在一个运动循环中,驱

动力矩所作的功为,它相当于一个运动循环所作的功,即: 因此求得: (2)求最大盈亏功。根据图7.7做能量指示图。将和曲线的交点标注, ,,。将各区间所围的面积分为盈功和亏功,并标注“+”号或“-”号,然后根据各自区间盈亏 功的数值大小按比例作出能量指示图(图7.8)如下:首先自向上做,表示区间的盈功; 其次作向下表示区间的亏功;然后作向上表示区间的盈功,至此应形成一个封闭区间。 由图知该机械系统在区间出现最大盈亏功。 欲求,先求图7.7中的长度。如图将图中线1和线2延长交于点,那么在中, 相当于该三角形的中位线,可知。又在中,,因此有: ,则

根据所求数据作出能量指示图,见图7.8,可知最大盈亏功出现在段,则 。 (3)求飞轮的转动惯量和质量。 7-3解:原来安装飞轮的轴的转速为,现在电动机的转速为,则若将飞轮 安装在电动机轴上,飞轮的转动惯量为: 7-4解:(1)求安装在主轴上飞轮的转动惯量。先求最大盈亏功。因为是最大动能与最小 动能之差,依题意,在通过轧辊前系统动能达到最大,通过轧辊后系统动能达到最小,因此: 则飞轮的转动惯量: (2)求飞轮的最大转速和最小转速。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它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又会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 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 首先,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其次,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 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 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 (60 年代到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 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 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 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如图所示: 2.学习与教学因素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和测量 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 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 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三章教师心理[视频讲解]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一、教师的角色 1.设计者 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怎么才能到那里:教学策略和方法 怎样知道我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教学评价 2.信息源 教师按照自己方案主动提供信息,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3.指导者和促进者 4.组织者和管理者:课堂管理、教学秩序维持 5.平等中的首席:从教师是权威到变为师生平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同伴。6.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7.终生学习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教师的特征 好老师各有各的好,坏老师各有各的坏。 最核心的特征: 爱学生 爱教学 学识渊博 认真热情

好老师和差老师的品质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一)教师的基本教育信念 1.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判断2.教师控制点:内控型还是外控型 倾向于内归因的教师会更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 3.对学生的控制:专制权威还是民主型 4.对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如何看待压力和管理压力 (二)教师对教学和学习的基本理解

比如,一个教师接受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培训,知道了让学生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便基本成为“所倡导的理论”,但他在教学中却可能完全是另一种做法,仍旧沿袭“满堂灌”的模式。 知道了不一定理解 理解了不一定相信 相信了不一定做到 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认知能力 2.教学操作能力 3.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 (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Agne,1994): ①对学生的责任感; ②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

新版《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组编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

第2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2-1画运动简图。 2-2 图2-38所示为一简易冲床的初拟设计方案。设计者的思路是:动力由齿轮1输入,使轴A 连续回转;而固装在轴A 上的凸轮2与杠杆3组成的凸轮机构将使冲头4上下运动以达到冲压的目的。 4 3 5 1 2 解答:原机构自由度F=3?3- 2 ?4-1 = 0,不合理 ,

2-3 试计算图2-42所示凸轮—连杆组合机构的自由度。 b) a) A E M D F E L K J I F B C C D B A 解答:a) n=7; P l=9; P h=2,F=3?7-2 ?9-2 =1 L处存在局部自由度,D处存在虚约束 b) n=5; P l=6; P h=2,F=3?5-2 ?6-2 =1 E、B处存在局部自由度,F、C处存在虚约束2-4 试计算图2-43所示齿轮—连杆组合机构的自由度。 B D C A (a) C D B A (b) 解答:a) n=4; P l=5; P h=1,F=3?4-2 ?5-1=1 A处存在复合铰链 b) n=6; P l=7; P h=3,F=3?6-2 ?7-3=1 B、C、D处存在复合铰链 2-5 先计算如图所示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并指出图中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A B C D E 解答: a) n=7; P l =10; P h =0,F=3?7-2 ?10 = 1 C 处存在复合铰链。 b) n=7; P l =10; P h =0,F=3?7-2 ?10 = 1 B D E C A c) n=3; P l =3; P h =2,F=3?3 -2 ?3-2 = 1 D 处存在局部自由度。 d) n=4; P l =5; P h =1,F=3?4 -2 ?5-1 = 1 A B C D E F G G' H A B D C E F G H I J e) n=6; P l =8; P h =1,F=3?6 -2 ?8-1 = 1 B 处存在局部自由度,G 、G'处存在虚约束。 f) n=9; P l =12; P h =2,F=3?9 -2 ?12-2 = 1 C 处存在局部自由度,I 处存在复合铰链。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视频讲解]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

一个原来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 新的条件作用不仅能够直接在无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例如,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作用。 1.高级条件作用 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在一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二级条件作用,在二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三级条件作用。

2.获得与消退 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为获得;狗建立起了对铃声的反应。 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出现,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降低,乃至条件反射消失,为消退。只出现铃声,不给肉。 举例子:学生见到班主任就害怕,是因为班主任每次都要批评他(获得),从某段时间时候,老师不在批评他了,他便不害怕了(消退)。班主任原本是个中性刺激,学生害怕的是批评(无条件刺激)。 3.泛化与分化 泛化(generalization):在条件作用建立初期,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作用。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分化(discrimination):通过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动物学会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它近似刺激抑制反应。如,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就逐渐学会了,只对1000赫兹的铃声,分泌唾液。 4.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如,考试时焦虑。看到蛇就害怕。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如谈虎色变、一想到测验就焦虑。 小测试:望梅止渴:条件反射 谈虎色变:条件反射,第二信息系统 吃梅子流口水:无条件反射。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 杜威 维果斯基 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 罗杰斯 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只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的传递,现在是将知识的建构和获得。 3、合作,共享教——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

当代教育心理学讲义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 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 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5.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6.分析性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7.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认知心理的诸多因素的发展时序不一。感觉发生、发展最早,新生儿就具有多种感觉。大约在六个月左右出现了观察力的最初形态,在一岁左右,形成了对物体常驻性的认识。记忆是以条件反射的出现作为标志,发展也较早。 思维是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形式,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言语实现的,它的发生、发展较晚。严格地说,一岁前的儿童没有思维。大约在第二年初,才出现了一些初步的概括性活动。两岁以后,随着言语的发展,开始以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年人的活动,。但这时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还是在动作中进行,是属于直观(感知)性的认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 1-5至1-12 指出(题1-5图~1-12图)机构运动简图中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计算各机构的自由度,并判断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

1-5 解 F =H L P P n --23=18263-?-?=1 1-6 解F =H L P P n --23=111283-?-?=1 1-7 解F =H L P P n --23=011283-?-?=2 1-8 解F =H L P P n --23=18263-?-?=1 1-9 解F =H L P P n --23=24243-?-?=2 1-10 解F =H L P P n --23=212293-?-?=1 1-11 解F =H L P P n --23=24243-?-?=2 1-12 解F =H L P P n --23=03233-?-?=3 2-1 试根据题2-1图所标注的尺寸判断下列铰链四杆机构是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还是双摇杆机构。 题2-1图

答 : a )160907015011040=+<=+,且最短杆为机架,因此是双曲柄机构。 b )1707010016512045=+<=+,且最短杆的邻边为机架,因此是曲柄摇杆机构。 c )132627016010060=+>=+,不满足杆长条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d )1909010015010050=+<=+,且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2-3 画出题2-3图所示个机构的传动角和压力角。图中标注箭头的构件为原动件。 题2-3图 解: 2-5 设计一脚踏轧棉机的曲柄摇杆机构,如题2-5图所示,要求踏板CD 在水平位置上下各摆10度,且500CD l mm =,1000AD l mm =。(1)试用图解法求曲柄AB 和连杆BC 的长度;(2)用式(2-6)和式(2-6)’计算此机构的最小传动角。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师心理)

第3章教师心理 一、选择题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答案】D 【解析】促进者是指教师要从过去作为单纯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 B.实践性知识 C.应变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答案】C 【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答案】C 【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教师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博迪《投资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博迪《投资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一部分绪论 第1章投资环境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资产类别与金融工具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证券是如何交易的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共同基金与其他投资公司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部分资产组合理论与实践 第5章风险与收益入门及历史回顾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风险资产配置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最优风险资产组合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指数模型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部分资本市场均衡 第9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套利定价理论与风险收益多因素模型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有效市场假说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行为金融与技术分析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证券收益的实证证据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部分固定收益证券 第14章债券的价格与收益 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利率的期限结构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债券资产组合管理 16.1复习笔记 16.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部分证券分析 第17章宏观经济分析与行业分析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权益估值模型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第19章财务报表分析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部分期权、期货与其他衍生证券第20章期权市场介绍 20.1复习笔记 20.2课后习题详解 第21章期权定价 21.1复习笔记 2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2章期货市场 22.1复习笔记 22.2课后习题详解 第23章期货、互换与风险管理 23.1复习笔记 23.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部分应用投资组合管理 第24章投资组合业绩评价 24.1复习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 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 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 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 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重点陈琦刘儒德主编知识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的基本理论、具体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教学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个要素。 活动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2、前运算阶段(2-7没有守恒性、没有运算的可逆性、泛灵论和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性、思维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青春期自我中心、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能进行形式运算) 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重要事件(入学)危机描述(儿童开始学习知识并发展为人处事的能力,如发展不顺利,则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第五阶段: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重要事件(同伴关系)由于经验等的限制,个体难以对自己的各个方面形成明确地认识,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始终保持自我的一致性。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家庭、同伴和教师。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语言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它建立在脑发育的基础上,受遗传因素最大。这种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增长,在三十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衰退。 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 多元智力理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掘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