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七年制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汇总

口腔七年制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汇总
口腔七年制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汇总

口腔七年制《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前言

口腔解剖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面颈部正常形态、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口腔解剖学包括与口腔、面、颈部有关的骨、肌、关节、神经、血管的系统解剖,如详述颈部动静脉、面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及走行等;也包括口腔面颈部的局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口腔解剖学的学科特征应被视作临床基础课,界于基础课与口腔专业课之间。在学习中应强调基础结合临床,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口腔医学生能获得口腔面颈部解剖的基本知识,为进入口腔临床专业课学习作准备。

按不同程度要求,将学习内容分成三级,分别为“掌握”“熟悉”“了解”。

在得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大纲参考原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教科书,《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五版。主编皮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时间安排

内容总时数理论课实验课绪论、口腔颈部系统解剖(骨关节肌) 4 3 1

系统解剖(血管、神经、淋巴) 4 3 1

局部应用解剖(头面部) 4 3 1

局部解剖(颈面) 4 3 1

口腔面颈部局部应用解剖 4 3 1

(口腔境界、标志、唇、颊、牙龈)

局部应用解剖(腭、舌、舌下区、淋巴) 4 3 1

局部应用解剖 4 3 1

(颌面标志、颊组织特点、腮腺咬肌区)

局部应用解剖 4 3 1

(面侧深区、重要间隙、颈部境界分区)

局部应用解剖 4 3 1

(颈部体表标志,颈筋摸、气管颈段、

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

总计36 23 13

第一部分口腔面、颈部系统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上、下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其与临床有关的解剖标志

二、熟悉颞骨、蝶骨的位置、形态结构

三、了解腭骨的形态结构

教学内容

一、上颌骨

2形体结构:一个体部及四个突起

3解剖标志:眶下孔、尖牙窝、上颌结节、上颌窦裂孔、切牙孔、牙槽窝、牙槽间隔、牙根间隔

4上颌窦与牙根的关系

5上颌骨的支柱结构

二、下颌骨

1.位置

2.形态结构:下颌体及下颌升支

3.解剖标志:正中联合、颏结节、外斜线、内斜线、喙突、髁突。

4.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二、颞骨

三、蝶骨

三、腭骨

颞下颌关节

目的要求

一、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二、熟悉关节韧带的起止点

三、了解关节盘的分区及功能特点。

教学内容

一、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1.下颌骨髁状突:特点

3.关节盘:分区及功能特点

4.关节囊:分区及功能特点

5.关节韧带:颞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

二、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目的要求

一、掌握咀嚼肌的名称,形态,起止点及功能。

二、熟悉舌骨上肌群的名称,起止点及功能。

三、了解表情肌,舌骨下肌群的名称,位置及功能。

教学内容

一、表情肌

1.表情肌

2.主要表情肌:口轮匝肌,颊肌,眼轮匝肌等位置,形态。

二、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及翼外肌。

1.起止点

2.功能

血管

目的要求:

一、掌握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名称,行程及分布。

二、掌握面前静脉,面后静脉,翼静脉丛,颈内,外静脉的起止,

行程及属支。

三、熟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在颈部的行程,主要毗邻关系。熟悉

颈内、外动脉的区别

教学内容

一、颈内动脉

1.行程

2.分布

二、颈外动脉

1.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颞

浅动脉

2.行程

三、内、外动脉的鉴别

四、口腔颌面部浅静脉:面前静脉,颞浅静脉

五、口腔颌面部深静脉:翼丛,颌内静脉,面后静脉,面总静脉

神经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上颌、下颌神经的行程,分支,分支支配范围及临床意义。

(二)掌握面神经颅外段的分支,支配范围。

(三)熟悉舌下神经的末梢分支支配范围及临床意义。

(四)了解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与脑神经核的联系,半月神经的位置

及眼神经的支配范围

教学内容

(一)三叉神经

1.眼神经:特点及分布范围

2.上颌神经:分支及分布范围。

3.下颌神经:分支及分布范围。

第二部分口腔面部局部解剖

头面部

目的要求及内容

一、掌握:

1腮腺的形态(分部)、位置(毗邻)及腮腺鞘概念,以及穿过腮腺的结构。腮腺导管的位置及体表投影。

2面动脉的行程、分布及特点。

3面神经的分支分布:三叉神经分支位置投影。

4颅顶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包括头皮概念、血管神经的来源和分布等)。

二、熟悉:

1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2头面部的境界及分区的概念。

3面侧深区(颞下窝)的位置和内容(翼内、外肌的位置及功能;

翼丛的位置,翼丛交通及临床意义;上颌动脉主要分支;下颌

神经主要分支。)

4面侧区的间隙概念(咬肌和翼下颌间隙)和临床意义。

5头面部骨性标志定位和临床意义,脑膜中动脉的体表投影。

6表情肌的配布

7面部皮肤及浅筋膜特点。

三、了解:

1颅部的组成。

2颞区境界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

3颅顶骨结构特点。颅底内面结构特点。

4通过海面窦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5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6头部断层影像解剖。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头部的境界与分区。

2表面解剖:骨性标志(眶下孔、颏孔、翼点和颧弓等)的定位和临床意义;体表投影(脑膜中动脉的投影)

二、面部

1面部分区

2面部浅层结构:

a)皮肤及浅筋膜:特点,颊脂体和危险三角区的概念和临床意

义。

b)表情肌的配布。

c)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

d)面神经的分布(重点下颌缘支与面血管的关系);三叉神经

末支的出孔位置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3面侧区:

a)面侧区概念:

b)腮腺咬肌区:腮腺的形态和位置(毗邻),腮腺咬肌筋膜的

概念,腮腺导管的位置及体表投影,以及穿经腮腺的结构。

c)面侧深区(颞下窝)的位置和内容。

d)面侧区的间隙概念(咬肌和翼下颌间隙)和临床意义。

颈部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气管颈段前面的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相关的临床意义。

2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及其内容。

二、熟悉

1.颌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2.颈根部的范围和内容(以前斜角肌为重要标志)

3.颈部淋巴结的分群;局部淋巴结名称、位置及流注关系,及其

重要的临床意义(颈上部淋巴结和颈外侧淋巴结)。

4.颈动脉鞘的构成、内容;颈袢、颈丛、颈交感干、副神经和锁

骨下静脉的位置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5.表面解剖(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6.颈阔肌、浅静脉及皮神经的分布。

7.颈筋膜的配布。

三、了解

1颏下三角的构成。

2颈动脉鞘的毗邻关系。

3颈部结构配布的构成

4颈筋膜间隙的构成。

5颈部断层影像解剖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颈部的境界,颈部分部和分区

2表面解剖(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二、颈部层次结构浅层结构

1浅层结构:颈阔肌、浅静脉及皮神经的分布。

2颈筋膜及筋膜间隙

三、颈前区

1舌骨上区:颌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颏下三角的构成

2舌骨下区: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内容。肌三角境界和内容(甲状腺的形态、被膜、位置和毗邻,甲状腺有关的血管和神经;

气管颈段前面的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

四、胸锁乳突肌和颈根部

1胸锁乳突肌区的范围和内容(颈动脉鞘的构成、内容及毗邻关

系;颈袢的组成、位置分支支配;颈丛的位置;颈交感干的组

成、位置)。

2颈根部的范围和内容(以前斜角肌为重要标志:胸膜顶、锁骨下动脉、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锁骨下静脉、迷走神经以及膈

神经的位置;椎动脉三角的组成和内容)。

五、颈外侧区

颈外侧区的境界和分区

六、颈部淋巴

1颈部淋巴结的分群

2颈部各群淋巴结中局部淋巴结名称、位置及流注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口腔面、颈部局部应用解剖

口腔局部应用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口腔的境界,分部和口腔前庭的表面标志。

二、掌握唇的境界,表面标志及层次。熟悉唇的淋巴回流。

三、掌握颊部的境界及层次结构。了解颊的淋巴回流。

四、掌握硬腭的形态,表面标志及结构特点。熟悉软腭的边面标志,

构造,了解血供及淋巴回流。

教学内容

一、口腔境界及分部

二、口腔前庭的表面标志:口腔前庭沟,唇系带,颊系带,腮腺导

管口,磨牙后区,翼下颌皱襞,舌系带。

三、定义及临床意义

四、唇的解剖

1境界

2表面标志

3解剖层次

4血供、淋巴及神经支配

五、颊

1.境界

2.层次

3.淋巴回流

六、腭

1.硬腭表面标志:定义及临床意义

2.硬腭软组织的特点

3.软腭肌群:起止点

七、舌

1.舌的解剖特点

2.舌乳头的分布特点

3.舌的淋巴回流

七、舌下区

1.境界

2.内容

面部局部应用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颌面部表面标志,及软组织特点,了解颌面部分区。

二、掌握腮腺嚼肌区的境界,层次。熟悉腮腺内主要血管神经的排

列,面神经与腮腺的关系。了解腮腺深叶的毗邻。

三、掌握面册深区的境界及内容。。

四、熟悉各间隙的境界,了解各间隙的关系及交通。

教学内容

一、颌面部表面解剖标志

二、颌面部软组织特点

三、腮腺咬肌区

1.境界

2.内容:腮腺鞘的特点,腮腺表面神经血管的排列。

四、面侧深区

1境界

2内容

五、蜂窝组织间隙

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翼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咽旁间隙,翼腭间隙。

1境界

2交通

颈部局部应用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颈部的境界,分区,熟悉颈部的体表标志,了解颈部主要

血管,神经干和胸膜顶的体表投影。

二、掌握颈部筋膜的分层,熟悉各层筋膜覆盖的结构,了解筋膜间

隙及其连通。

三、掌握颌下区的境界内容。熟悉颌下区中各结构相互的关系。

四、掌握气管切开的注意点。熟悉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及内容。

教学内容

一、颈部结构

1.分区

2.体表标志

二、颈筋膜

1.分层:名称及覆盖的内容。

2.筋膜间隙

三、颌下区

1.境界

2.内容

3.舌神经,颌下腺导管及舌下神经的关系

四、气管颈段

1.层次

2.气管切开的注意点

五、动脉三角

1境界

2内容

口腔七年制《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前言

口腔解剖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面颈部正常形态、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口腔解剖学包括与口腔、面、颈部有关的骨、肌、关节、神经、血管的系统解剖,如详述颈部动静脉、面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及走行等;也包括口腔面颈部的局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口腔解剖学的学科特征应被视作临床基础课,界于基础课与口腔专业课之间。在学习中应强调基础结合临床,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口腔医学生能获得口腔面颈部解剖的基本知识,为进入口腔临床专业课学习作准备。

按不同程度要求,将学习内容分成三级,分别为“掌握”“熟悉”“了解”。

在得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大纲参考原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教科书,《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五版。主编皮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时间安排

内容总时数理论课实验课绪论、口腔颈部系统解剖(骨关节肌) 4 3 1

系统解剖(血管、神经、淋巴) 4 3 1

局部应用解剖(头面部) 4 3 1

局部解剖(颈面) 4 3 1

口腔面颈部局部应用解剖 4 3 1

(口腔境界、标志、唇、颊、牙龈)

局部应用解剖(腭、舌、舌下区、淋巴) 4 3 1

局部应用解剖 4 3 1

(颌面标志、颊组织特点、腮腺咬肌区)

局部应用解剖 4 3 1

(面侧深区、重要间隙、颈部境界分区)

局部应用解剖 4 3 1

(颈部体表标志,颈筋摸、气管颈段、

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

总计36 23 13

第一部分口腔面、颈部系统解剖

目的要求

四、掌握上、下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其与临床有关的解剖标志

五、熟悉颞骨、蝶骨的位置、形态结构

六、了解腭骨的形态结构

教学内容

四、上颌骨

1位置

2形体结构:一个体部及四个突起

3解剖标志:眶下孔、尖牙窝、上颌结节、上颌窦裂孔、切牙孔、牙槽窝、牙槽间隔、牙根间隔

4上颌窦与牙根的关系

5上颌骨的支柱结构

二、下颌骨

5.位置

6.形态结构:下颌体及下颌升支

7.解剖标志:正中联合、颏结节、外斜线、内斜线、喙突、髁突。

8.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五、颞骨

三、蝶骨

六、腭骨

颞下颌关节

目的要求

四、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五、熟悉关节韧带的起止点

六、了解关节盘的分区及功能特点。

教学内容

三、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6.下颌骨髁状突:特点

7.关节窝

8.关节盘:分区及功能特点

9.关节囊:分区及功能特点

10.关节韧带:颞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

四、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目的要求

四、掌握咀嚼肌的名称,形态,起止点及功能。

五、熟悉舌骨上肌群的名称,起止点及功能。

六、了解表情肌,舌骨下肌群的名称,位置及功能。

教学内容

三、表情肌

3.表情肌

4.主要表情肌:口轮匝肌,颊肌,眼轮匝肌等位置,形态。

四、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及翼外肌。

3.起止点

4.功能

血管

目的要求:

四、掌握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名称,行程及分布。

五、掌握面前静脉,面后静脉,翼静脉丛,颈内,外静脉的起止,

行程及属支。

六、熟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在颈部的行程,主要毗邻关系。熟悉

颈内、外动脉的区别

教学内容

四、颈内动脉

1.行程

2.分布

五、颈外动脉

3.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颞

浅动脉

4.行程

六、内、外动脉的鉴别

四、口腔颌面部浅静脉:面前静脉,颞浅静脉

五、口腔颌面部深静脉:翼丛,颌内静脉,面后静脉,面总静脉

神经

目的要求

(五)掌握上颌、下颌神经的行程,分支,分支支配范围及临床意义。

(六)掌握面神经颅外段的分支,支配范围。

(七)熟悉舌下神经的末梢分支支配范围及临床意义。

(八)了解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与脑神经核的联系,半月神经的位置

及眼神经的支配范围

教学内容

(二)三叉神经

1.眼神经:特点及分布范围

2.上颌神经:分支及分布范围。

3.下颌神经:分支及分布范围。

第二部分口腔面部局部解剖

头面部

目的要求及内容

八、掌握:

1腮腺的形态(分部)、位置(毗邻)及腮腺鞘概念,以及穿过腮腺的结构。腮腺导管的位置及体表投影。

2面动脉的行程、分布及特点。

3面神经的分支分布:三叉神经分支位置投影。

4颅顶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包括头皮概念、血管神经的来源和分布等)。

九、熟悉:

8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9头面部的境界及分区的概念。

10面侧深区(颞下窝)的位置和内容(翼内、外肌的位置及功能;

翼丛的位置,翼丛交通及临床意义;上颌动脉主要分支;下颌

神经主要分支。)

11面侧区的间隙概念(咬肌和翼下颌间隙)和临床意义。

12头面部骨性标志定位和临床意义,脑膜中动脉的体表投影。

13表情肌的配布

14面部皮肤及浅筋膜特点。

十、了解:

7颅部的组成。

8颞区境界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

9颅顶骨结构特点。颅底内面结构特点。

10通过海面窦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11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12头部断层影像解剖。

教学内容

一、概述

3头部的境界与分区。

4表面解剖:骨性标志(眶下孔、颏孔、翼点和颧弓等)的定位和临床意义;体表投影(脑膜中动脉的投影)

二、面部

4面部分区

5面部浅层结构:

口腔、颌面部与颈部解剖----骨(教案)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案

口腔颌面颈部的分区:口腔颌面颈部是指上以眉尖点、框上缘、颧弓、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凸的连线,下以胸骨颈静脉切嵴、胸锁关节、锁骨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之间的部位,口腔的后部止于咽峡。 第一节骨与关节 一、骨 颌面部骨性支架:由14块骨组成,除单一的下颌骨及梨骨外,其余均成双对称排列,有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颚骨及下鼻甲。 (一)上颌骨 上颌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结构。 分为一体四突:上颌体(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 1.上颌体 (1)前面:上界眶下缘,内界鼻切嵴,下方移行与 牙槽突,后界颧突及颧牙槽嵴。 重要解剖标志:眶下孔、尖牙窝 (2)后面:又称颞下面,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 的构成。 重要解剖标志:颧牙槽嵴、牙槽孔、上颌结节 (3)上面:又称眶面,三角形,构成眶下壁的大部。 重要解剖标志: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眶下 管(1.5cm)、牙槽管(上牙槽前、中神经,上牙槽前血管)。 (4)内面:又称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 重要解剖标志:上颌窦裂孔、翼腭管(腭降动脉、腭神经) (5)上颌窦:为上颌体内的锥形空腔,分一底、一尖及前后上下四壁。下壁由前向后盖过8-5︱5-8的根尖. 难点:上颌体的空间结构,上颌窦的位置及形状。

(1)额突:外侧面组成眶内缘,内侧缘组成鼻腔侧壁的上份。参与鼻泪管的构成。 (2)颧突:位于上颌体前后面之间的向外上方的突起。 (3)腭突:牙槽突根部腭侧向中线伸展的水平骨板。 重要解剖标志:腭正中缝、切牙孔、切牙管 (4)牙槽突:为下颌体下方呈弧形包围牙根的突起。 特点:前窄后宽、外硬内松、唇薄腭厚、改变显著 重要解剖标准:牙槽窝、牙槽嵴、牙槽间隔、筛状板、硬板、颧牙槽嵴 临床意义:拔牙、正畸、排脓、浸润麻醉 3.上颌骨承受咀嚼压力的三大支柱 (1)尖牙支柱:支持尖牙区的咀嚼压力 下起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颧骨 (2)颧骨支柱:主要支持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 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打颧骨分为两支。一支抵达额骨,另一支达颅底。 (3)翼突支柱:主要支持磨牙区的咀嚼压力 由蝶骨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相互连接构成 此外,在上述支柱间还有横行的链接支架。故上颌骨坚固而富有支持力。 (二)下颌骨 下颌骨位于面部下1/3,是颌面骨中最坚实和唯一能活动的骨 下颌体(水平部) 可分为下颌支(垂直部) 下颌角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含妇幼保健方向)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5学分。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40学时。 四、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个主要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七、重要先修课程 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自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2.熟悉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3.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掌握人体各部骨的组成、形态结构及各骨的位置关系。 4.熟悉人体各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5.了解骨表面的结构、新生儿颅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骨概述。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

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颈部 (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二局部胸部 (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二)熟悉:胸肌三角肌三角;胸膜下界和肺下界;肺段的定义和肺段划分;肺的血供、淋马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胸膜的神经支配;食管的分段、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三局部腹部 (一)掌握:腹壁层次(9层);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腹股沟三角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肝、胃的位置、毗邻、韧带、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肝外胆道、胆总管分段及各段毗邻;胆囊三角;胰腺的毗邻;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主要属支及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腹腔干分支;网膜囊组成;网膜孔境界;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2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2102 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 后续课程: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80学时;上机学时: 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4.5学分; 一、课程简介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局部解剖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在讲授和指导操作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局部结构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层次;掌握各个局部主要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各局部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力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方法。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课前讲清目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指导操作,及时解决的发现问题,每次课结束前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阶段性总结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绘图作业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根据局部解剖学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分组进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记录,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实验学时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股前内侧区浅层 股前内侧区深层 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 臀部 下肢后部和足底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4 4 4 4 4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参考教材: 1. 《人体解剖学》上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人体解剖学》下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局部解剖学》第八版刘树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5.《系统解剖学》第二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6.《局部解剖学》第二版,王怀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7.《人体解剖学》英文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8.《格氏解剖》教学版,Richard L.Drake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 9.《断层解剖学》第二版,刘树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Gray’s Anatomy》第三十九版,Susan Standing主编,2006年 11.《格氏解剖》第三十八版中文版,Perter L. Williams主编,杨琳译,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9年 先修课程要求: 适应专业:五年制临床、检验、预防、护理、精神卫生、麻醉、信息医学等专业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科学、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体解剖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CT、MRI、介入医学等先进诊疗手段的发展无不依赖于解剖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同时,人体解剖学又是一门极具实验性、实践性的学科。对人体构造认识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来自于尸体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前必须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决定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必须具备独特的、良好的实践条件。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前者是按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后者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局部进一步阐述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排列和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形态结构、人体各局部的层次解剖及重要器官的配布与毗邻关系以及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影像医学和显微外科学的临床应用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又增加了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等新的内容,使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由浅入深,由形态学的认识过程逐步过渡到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成为培养医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理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13口腔二班 YSY

解剖顺序 一、颅顶 二、颞区 三、眶区 四、腮腺咬肌区 五、面侧深区 六、颈动脉三角 七、下颌下三角 八、舌下区 九、颞下颌关节

具体操作计划 一、颅顶 1.清理毛发 2.用解剖刀刀尖在颅顶做1cm*2cm的浅切口,层层剥离,慢慢深入,观察多层 结构,注意刀尖朝外 【三层:皮肤、浅筋膜、冒状腱膜】 【五层:皮肤、浅筋膜、冒状腱膜、腱膜下蜂窝组织、颅顶骨外摸】 3.实验过程中观察神经血管束 二、颞区 1.清除颞区表面皮肤及脂肪 2.在颧弓中点上方,纵行切开颞筋膜浅层,长3-4cm,观察并清除颞区浅筋膜。 3.在耳廓上方找寻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的远端并追踪其出处 4.在颧弓中点上方,纵行切开颞筋膜深层,长3-4cm,观察并清除颞区深筋膜。 观察颞筋膜下间隙,注意颞筋膜分两层 5.在颞线下方约0.5cm,与颞线弧形平行切断颞肌,保留起点,将其自骨面剥 离,向下翻至颧弓,寻找颞肌深面的颞深动脉和颞深神经。小神经、小血管各保留一支,追踪并观察其是否来自上颌动脉、下颌神经 三、眶区 A、简单解剖 1.翻开上下眼睑,切出眼球周围的筋膜,找寻泪腺 2.以眶上缘、颧弓等为界限,清除眶区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上下内外四直肌 与上下斜肌 3.在眶上缘找到眶上神经血管束 往内侧寻找滑车上神经血管束 4.剪断清除眼球周围的结缔组织,剪断视神经并取出眼球 5.清理上直肌,寻找其深面动眼神经的上支 清理外直肌,寻找其内侧展神经 清理上斜肌,寻找其深面滑车神经 6.循动眼神经的上支确认动眼神经有上下两支 7.沿动眼神经下支附近寻找睫状神经节 B、精细解剖(参考实习指导) 四、腮腺咬肌区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牙体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二)熟悉乳、恒牙牙式公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一)牙的组成 外部观察 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Crown) (1)定义 (2)形态与功能关系 2.牙根(Rot) (1)定义形态功能关系 (2)根尖与根尖孔 3.牙颈(Cervical line)(颈线、颈缘、颈曲线) 剖面观察 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组织是由三层硬组织和一层软组织组成: 1.牙釉质(Enamel ) 2.牙骨质(Cementum) 3.牙本质(Dentin) (二)牙的分类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分类: 1.切牙(Incisor) 2.尖牙(Canine, Cuspid) 3.双尖牙(前磨牙)(Premolar, Bicuspid) 4.磨牙(Molar) 各类牙的数目、形态特点、牙根及功能 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1.乳牙(Deciduous teeth) 2.恒牙(Permanent teeth) 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 1.前牙(Anterior theeth) 2.后牙(Posterior teeth) (三)牙的功能 1.咀嚼 2.发音和语言 3.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预习要求 认识牙的组成,分类,功能 复习思考题 1.牙由哪几部分组成? 2.牙体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 3.根据牙体形态及功能、牙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牙的特点? 牙的萌出及临床牙位记录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萌出的特点,常用牙位记录方法 (二)熟悉乳、恒牙萌出的顺序 教学内容 (一)牙的萌出 1.定义 2.牙萌出的生理意义 3.牙萌出的顺序 (1)乳牙萌出的顺序 (2)恒牙萌出的顺序 (3)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 (二)临床牙位记录方法 1.恒牙记录 2.乳牙记录 预习要求 认识牙萌出的时间、特点,及牙位记录方法,了解乳、恒牙萌出顺序。 复习思考题 1.写出乳牙和恒牙牙位记录方法 2.写出最早萌出的恒、乳牙名称,最晚萌出的乳、恒牙名称。 3.牙萌出的生理意义特点是什么?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 (二)熟悉牙冠各面的命名及表面标志 教学内容 (一)应用术语 1.中线(Medianline) 2.牙体长轴(Long axis) 3.轴面(Axial surface) 4.接触区(Contact area) 5.线角(Line angle) 6.点角(Point angle) 7.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 (二)牙冠各面的命名 1.唇面(Labial surface) 2.颊面(Buccal surface) 3.舌面(Lingual surface) 4.近中面(Mesial surface)

《实用人体解剖图谱》

《实用人体解剖图谱》/ 陈金宝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5 图谱包括4个分册:概论和断面分册、头颅分册、躯干 分册和四肢分册。 该图谱为了充分体现实用性的原则,采用了系统解剖、 局部解剖、表面解剖、影像解剖和运动解剖相结合, 以及正常与变异相结合,大体标本与显微镜切片相结 合的方法,充分展示人体的正常结构。此外,在该图 谱中还包括了有关胚胎学的一部分内容。 该图谱主要供普通外科、骨科、心外科、胸外科、泌 尿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整形美容外科、乳腺 外科、肝脏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 影像科及运动医学等专业的临床医师使用。

《卵巢疾病》(妇产科名家精品系列)/ 石一复,郝敏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014.11 讲述卵巢是女性的重要器官,与女性的生长发育、生 理、心理、孕育和生殖健康等,更是与许多妇产科疾 病,如涉及妇科、产科、计划生育、妇女保健等关系 密切。 本书分为3篇37章,系统阐述了卵巢的发育、解剖、 结构、功能、组织学、病理学、炎症、肿瘤、内分泌、 损伤及正常与异常的各种妇产科问题,重点阐述相关 的检查、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等诸多问题,是妇产科 临床及相关学科必须正视的重要内容。本书涵盖了卵 巢疾病诊疗的最新进展,在每一章后附有中英文名词 对照,并附有卵巢相关疾病手术视频光盘,系统实用, 适于各级妇产科医师、相关科研人员、护理人员阅读 参考。

本书内容有局部游离脂肪注射简要指南、最新发明和 技术创新、皮肤质地的改善:动物实验和临床经验、 烧伤后瘢痕修复、结构脂肪移植在放疗后组织中的应 用、首次与再次经脂肪移植重塑老化面部、脂肪移植 联合MACS 面部提升术与面部轮廓重塑等。 全书一共有4部分共30章。每一章都有一个简短的编 辑评论,以突出该章的相关性和引入内容。本书适用 于该领域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及年轻医生。 《科尔曼脂肪注射—从充填到再生》/ Sydney R.Coleman 原著;陈有哲等主译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2014.11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 二、课程性质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大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教育学,心理学共同构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本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的体系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重点阐述神经系统。 三、课程教学目的 旨在让学生一方面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从生理学角度理解其它学科,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采取讲授、谈话、实验、参观、练习等教学方法。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教学时数64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建议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2、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情况。 3、理解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及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记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教学重点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科 (一)定义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概况

四、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生殖和生长发育 (三)兴奋性 (四)适应性 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人体的基本切面 1、冠状面——把人分成前后两面 2、矢状面——把人分成左右两面 3、水平面——把人分成上下两面(三)人体的基本轴 1、冠状轴,呈左右方向 2、矢状轴,呈前后方向 3、垂直轴,呈上下方向 (四)人体的方位术语 1、上、下 2、前、后 3、内侧和外侧 4、内和外 5、近侧和远侧 6、尺侧和桡侧 7、胫侧和腓侧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系统 骨学 第一节总论 一、掌握骨的分类、形态、构造和功能。 二、了解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发生和发育。 第二节中枢骨骼 一、躯干骨 (一)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二)掌握肋的形态结构。 (三)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 (四)掌握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第七颈椎棘突、胸椎棘突、腰椎棘突、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剑突、骶管裂孔、骶角。作业练习:绘制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肋骨简图。 二、颅骨 (一)掌握颅骨的组成,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和位置。 (二)握蝶骨、颞骨、筛骨、下颌骨和上颌骨的形态结构。 (三)掌握颅的前面观、侧面观和颅底外面观的形态结构。 (四)了解颅底顶面观、内面观和后面观的形态结构。 (五)掌握眶腔、骨性鼻梁及骨性口腔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六)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及临床意义。 (七)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八)掌握颅骨的骨性标志:眉弓、眶上缘、颧弓、枕外隆突、乳突、下颌角、顶结节、舌骨。 作业练习:绘制颅骨前面观、侧面观及游离下颌骨简图。 第三节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 (一)掌握上肢骨的组成、排列和分布。 (二)掌握肩带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三)掌握肱骨、前臂骨(桡骨、尺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四)掌握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顺序。(五)活体触摸上肢骨的骨性标志:锁骨、肩峰、肩胛骨下角、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豌豆骨、 掌骨头。 作业练习:(一)绘制游离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和尺骨简图。 (二)绘制整体手骨简图。 二、下肢骨 (一)掌握下肢骨的组成、排列和分部。 (二)掌握髋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三)掌握股骨、小腿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四)了解足骨的分部和各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掌握跗骨的排列位置。 (五)掌握下肢骨的骨性标志:髂嵴、髂结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大转子、腓骨头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13页word资料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9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 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舌下神经管、枕骨大孔、眶下裂、梨状孔、翼点、颧弓、 关节结节、下颌窝、外耳门、乳突、枕髁 (四)巡回指导学生自学:(此部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 1、各部椎骨的特征 2、肋骨 3、胸骨 4、肩胛骨:喙突、关节盂、肩胛冈、肩峰 肱骨:肱骨头、大小结节、桡神经沟、内外上髁、滑车、肱骨小头尺骨: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茎突 桡骨:桡骨头、环状关节面、桡骨粗隆、尺切迹、桡骨茎突 股骨: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小转子、粗线、内外侧髁 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内踝 腓骨:外踝 (五)小结 1、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胸骨角的位置及意义。 四、复习思考: 1、骨在形态上有哪些类型?其构造和功能怎样? 2、椎骨有哪些共同特征?各部椎骨又有哪些各自的特点? 3、比较上、下肢骨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4、颅骨的分部,各部由哪些骨组成? 5、在活体上可摸到哪些骨性标志?有何临床意义? 第二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全身骨连接

护理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护理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助产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4.5学分。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32学时。 四、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个主要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 熟悉人体的分部,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科和发展史概况。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人体结构概述 2. 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3. 人体形态学描述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自学内容 1. 形态学研究方法 2.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部分系统解剖学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骨的分类和构造。 2. 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 熟悉颈、胸、腰椎和骶骨的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及病例分析 附加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及病例分析Review questions and case analysis 第二章颅骨 一、复习思考题Review questions 1.试述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 2.何谓翼点?并说明其临床意义。 3.试述颅底外面的分区和各区的主要解剖结构。 4.茎突有何临床意义? 5.从前向后依次描述颅中窝外侧部主要的裂、孔、管、沟的位置和名称及穿行其内的结构。 6.试述穿过颅后窝各孔的解剖结构。 7.简述颞下颌关节窝的境界和组成。 8.描述颞下窝及翼腭窝的解剖境界和交通。 9.简述眶下管的走行及其临床意义。 10.试述上颌窦的解剖形态及其与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的位置关系。 11.何谓上颌骨三大支柱?简述其功能。 12.试述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13,简述翼腭管的构成、交通及腭大孔的位置。 14.简述颧骨的主要解剖形态。 二、病例分析Case analysis 1.一男性患者,37岁,因车祸送来急救。检查发现:双侧眶周围皮下淤血,形成“熊猫眼”,鼻腔内流淡粉红色液体,嗅觉障碍。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为何出现上述症状? 分析:该患者为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及眶板。颅前窝底即为眼眶顶,薄弱易破,两侧眶顶间为筛板,为鼻腔顶,其中有许多小孔为嗅神经纤维和筛前动脉通过。该患者有外伤史且受力点在额眶部,导致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撕破该处硬脑膜及鼻腔顶粘膜,出现了脑脊液鼻漏并伤及嗅神经使嗅觉障碍,同时,外力使眶板骨折出现球结膜下出血和眼睑皮下淤血,故表现为双眼眶周青紫现象,俗称“熊猫眼”。 2.患者女性,27岁,骑车被卡车撞伤,曾有昏迷-短暂清醒-再昏迷史。来院检查:右颞部皮下血肿,意识障碍,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减慢,脉压差增大,心率呼吸减慢,双侧瞳孔不等大,同侧对光反射减弱,分析此症状及造成此症状的原因。 分析:此为颞骨骨折所致硬脑膜外血肿伴有原发性脑损伤症状。颅骨该处为翼点,由额、蝶、顶,颞骨之间的缝连接,该部颅骨较菲薄,容易造成颅骨骨折,引起原发性脑损伤,此时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随后完全清醒或意识障碍好转,但不久因该部颅骨内面硬脑膜中动脉和静脉撕破导致硬脑膜外血肿形成,再次出现昏迷,并由于血肿增大挤压大脑颞叶使其内侧面海马、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缘以下而出现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一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偏瘫等小脑幕切迹疝症状。 3.一学生,男,22岁,因球砸伤面左侧部,患者张口受限约lcm左右,左颧面部肿胀,皮下出血,压痛存在,口内咬合关系良好,X线提示颧弓“M”型骨折,如何解释该患者症状和体征?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单纯颧弓骨折的病例。颧弓和颧骨是面部比较突出的部分,常因受外力直接打击而发生骨折,其中尤以颧弓骨折多于颧骨骨折。颧弓是由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连接而成,此处较薄弱,骨折时多发生内陷移位,压迫颞肌以及内侧的下颌骨喙突而导致张口受限,甚至不能张口,局部疼痛,伤侧面部早期扁平,数小时后随着软组织肿胀而不易觉察,只有靠手指触诊方可诊断。常见的骨折类型有:三线骨折(“M”

断层解剖学 教学大纲汇总

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30102 课程英文名:Sectional anatomy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类别:选修课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课 学分:2 总学时数:36 周学时数:2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中医学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内招生五年制 开课单位: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不同层面内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掌握人体各不同层面内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1.自学能力:断层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强调主要讲重点和难点,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 2.基本技能:人体表面标志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的正常形态。 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断层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 4.组织学生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书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

5.组织学生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6.外语: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词汇及阅读部分贡文参考资料。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不同层面内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 难点:重要层面的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周围毗邻关系.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理论授课:主讲绪论、各章节总论和一些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共32学时,分18次完成,每周2学时。 要求:以传统的印刷教材为主,配合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以理论性讲述为主,配合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动活泼课堂氛完成教学内容。 本课程采用以传统的印刷教材为主,配合模型、标本、实地解剖、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网络多媒体、网上第二课堂等多层面辅助教学资源,建立和开展现代化、立体化、开放式人体解剖学教学手段和方法。 【暨南大学人体解剖学远程教学网站】网址:http://202.116.15.22:100/。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人体解剖学课程整合,以传统的印刷教材为主、配合模型、标本、实地解剖、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网络多媒体、网上第二课堂等多层面辅助教学资源,建立和应用现代化、立体化人体解剖学教材。 《断层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暨南大学人体解剖学远程教学网站】网址:http://202.116.15.22:100/。 五、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平时考核占30%,期未卷考试占70%。 六、基本教学内容 (一)理论学时分配(总学时:36)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108课时讲解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教学大纲 基础部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制 2014年9月15日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1002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专科护理、专科助产、专科检验、专科医学影像 总学时:108,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36 总学分:3.0 开课学期:1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发生发育规律的一门课程,包括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正常组织结构,各系统器官的组成、位置、形态等。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获得有关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解剖学课程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并具有结合生活实际、临床疾病进行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医学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掌握医学生职业素质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2)知识目标:掌握正常人体的组成,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位置。熟悉正常人体的组织结构。了解人体胚胎发育概况。 3)能力目标:具有规范、熟练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具有应用基本知识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和临床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严谨求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第一章绪论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1)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概念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2)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 3)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基本要求:掌握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掌握解剖学标准姿势;掌握人体的轴和面;掌握方位术语。 教学重点: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人体的轴和面;方位术语。 教学难点: 方位术语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模型;挂图;多媒体。 2、第二章基本组织 授课学时:10学时; 教学内容: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组织 4)神经组织 基本要求:掌握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结缔组织的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骨单位的概念;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分类;三种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神经组织的组成、突触的概念。熟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腺上皮和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的概念;血浆、血清的概念;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心肌纤维的闰盘结构;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的概念、分类。 教学重点:被覆上皮的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血液的组成;突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突触的概念。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模型;挂图;多媒体。 3、第三章运动系统

解剖学 教学大纲

解剖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预习要求: 预习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及其常用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及其常用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二)了解: 1.1.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2.2.解剖学的发展简史及分科。 3.3.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讲课学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其发展概况。 三.解剖学姿势和常用术语。 四.人体器官的异常、变异和畸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二章运动系统 预习要求: 预习运动系统的组成。骨的形态、结构。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的组成。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所包括的器官。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概念。神经系统的分部及各部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脊神经的构成、性质。脑神经的名称、顺序。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1.运动系统的组成。 2.2.骨的形态、结构。 3.3.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 4.4.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的组成。 5.5.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所包括的器官。 6.6.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7.7.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概念。 8.8.神经系统的分部及各部的组成。 9.9.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0.10.脊神经的构成、性质。 11.11.脑神经的名称、顺序。 (二)熟悉: 1.1.骨骼的概念。 2.2.滑膜关节的辅助结构和运动。 3.3.内分泌系的组成和特点。

4.4.骨骼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命名原则。 5.5.淋巴系统的组成及配布特点。 6.6.神经元的分类。 (三)了解: 1.1.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2.2.骨的发生和发育。 3.3.关节的直接连结。 4.4.肌的概念。肌的起止、辅助结构、血管和神经。 5.5.反射弧的概念。 6.6.神经系统的功能。 讲课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一.运动系统 (一)骨学 1.骨的形态。 2.骨的构造。 3.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4.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5.骨的发生和发育。 6.骨的X线像。 (二)骨连结 1.直接连结:纤维连结、软骨连结、骨性结合。 2.间接连结: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的辅助结构、关节的运动、关节的分类、关节的血管和神经供应。 (三)肌学 1.肌肉的形态和构造。 2.肌的分类。 3.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4.肌的命名。 5.肌的辅助装置:筋膜、滑膜囊、腱鞘、籽骨。 6.肌的神经和血管:肌的神经支配、肌的血液供应。 二.内脏学 (一)消化系统 1.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 2.消化腺:肝、胰。 (二)呼吸系统 1.呼吸道:鼻、喉、气管、支气管。 2.肺。 3.胸膜。 (三)泌尿系统 1.肾。

鼻咽部断层解剖图

借花献佛------刘国清(广东省中医院影像中心,2010.11) 1 Orbicularis oris muscle(口轮匝肌) 2 Levator labii superioris muscle(提上唇肌) 3 Maxilla (palatine process) and incisive canal(上颌骨和门齿管) 4 Levator anguli oris muscle(提口角肌) 5 Maxillary sinus(上颌窦) 6 Major zygomaticus muscle(颧大肌) 7 Soft palate(软腭) 8 Masseter muscle(咬肌) 9 Nasopharynx(鼻咽) 10 Medial pterygoid muscle(翼内肌) 11 Temporal muscle(颞肌) 12 Tensor veli palatini muscle(腭帆张肌) 13 Lateral pterygoid muscle(翼外肌) 14 Mandibular nerve (V3)(下颌神经) 15 Pharyngotympanic tube (auditory tube)(咽鼓管)(torus levatorius)(提肌圆枕/咽鼓管圆枕) 16 Maxillary artery(上颌动脉) 17 Longus capitis muscle(头长肌) 18 Retromandibular vein(下颌后静脉) 19 Ramus of mandible(下颌支) 20 Levator veli palatini muscle(腭帆提肌) 21 Glossopharyngeal nerve (IX)(舌咽神经) 22 Occipital bone, basilar part(basion)(枕骨/枕骨斜坡) 23 Internal carotid artery(颈内动脉)

护理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 人体结构学是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总述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 2、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 3、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总学时:72小时 (四)教学方式:讲授、小组讨论、见习及学生自习、CAI课件、实验等(五)教学效果评价: l、理论考试。 2、学生反馈及学生作业评判、同行评判。 3、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有关考核。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 熟悉人体的分部,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科和发展史概况。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人体结构概述 2. 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3. 人体形态学描述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自学内容 1. 形态学研究方法 2.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部分系统解剖学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骨的分类和构造。 2. 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 熟悉颈、胸、腰椎和骶骨的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4. 掌握上、下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形态、位置。 5. 掌握颅的组成及分部。 6. 熟悉新生儿颅的特点。 7. 掌握各骨的骨性标志。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骨的形态、构造。 2. 躯干骨。 3. 上肢骨。 4. 下肢骨。 5. 颅骨。 ●自学内容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的发生和生长。 第二章关节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 2. 熟悉关节的辅肋结构、分类和运动形式。 3. 掌握脊柱的组成;椎间盘的形态、结构。 4. 掌握胸廓的构成、形态和运动。 5. 了解颅骨的连结形式。 6. 掌握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7. 熟悉骨盆的组成;了解骨盆的性别差异。 8. 了解足弓的形态结构。 【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