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笔记四

《社会学概论》笔记四
《社会学概论》笔记四

第四章社会中的个人

本章指导:

一、本章目的:

这一章包括地位与角色以及个人社会化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与个人最接近的两个概念——地位与角色,它们在社会结构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它们,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存在于社会中的状态。地位与角色规范的学习是通过社会化进行的。关于社会化的知识,使我们明确个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从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二、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2、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社会角色和社会化”这两部分内容;

3、观看电影:《Sleepers》、《刺激1995》、《人生屋檐下》、《小鞋子》、《浓情巧克力》。

三、学习建议:

1、认真预习参考教材的相关内容,标示不理解的问题,以便上课或与老师互动时有针对性地听讲或发问;

2、在观看影片时,要结合本章所学内容进行思考;

3、阅读参考书目,了解一些人类学的知识;

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地位②角色③角色冲突④社会化⑤逆向社会化⑥同辈群体⑦再社会化⑧发展社会化

四、学习重点:

1、地位的类型;

2、对角色和角色相关概念的理解;

3、社会化的含义以及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4、社会化的类型。

重要概念

1、自我和社会是一对双胞胎。——查尔斯·霍顿·库利

2、两种主要的地位类型

1、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

也叫归属地位,指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包括种族、民族、年龄、性别和某些家庭内的地位

那么,先赋地位有哪些特点呢?

◇它与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有关,比如天生残疾或亲属关系。

◇被指定意味着天生授予我们或至少生来就已预定好的,不由选择、难以避开的。我们可以挑选朋友,但无力选择亲戚;通常它也不能被改变,像我们的性别地位,是有人做了变性手术,但毕竟数量相当少。

◇先赋地位一般以出生为基础,孩子们继承了父亲或母亲的社会地位。

◇先赋地位还能以一个人出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为基础。作为四胞胎出生的,不仅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名声,还会有社会上的赠礼。像世纪婴儿,一时间也会受到人们注目。在城乡差别比较大的社会,生在农村和城市其生活境遇会有很大差别。

我国民间有些地方认为羊年出生不吉利,所以马年年底的一些妇产医院挤满了待产的准妈妈,虽然没有什么道理,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人们对出生时间的重视。

2、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也叫获致地位。

3、有哪些先赋地位在某一个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比较重要?

如种族、民族、种姓、世袭职位、世袭等级。

(种族:就是人种,它是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世界上主要有三大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种;蒙古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

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种姓:历史上最有名的种姓制度(caste)在传统的印度。那里虽然只有四个主要种姓,但是还有一千多个亚类(Jati)。每一个亚类都有自己的传统职业、居住地以及与其他种姓交往的规则。印度人早在儿童时期就学会辨认各个种姓成员的地位象征。一个人生下来即归属于父母的种姓,在种姓内通婚,至死都是种姓成员,人们不可能改变其种姓,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为改善整个种姓的等次而呼吁。印度自二战后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以来,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印度宪法禁止歧视不可接触者。但至今印度的社会领域依然存在着这种根深蒂固的种姓文化。

世袭职位:一个人依仗出身可成为贵族(像西方爵位有公、侯、伯、子、男)。国王通过直接的血统世袭,君主的长子继承王位,如果没有儿子,就由长女接位。

世袭等级:封建时代的日本除皇室和宫廷贵族(公卿)之外,下面还有四个世袭等级,使每个人的身份由世袭固定下来,其顺序是士(武士)、农、工、商。最低等的是贱民,人数最多,其中做污秽职业的人叫“秽多”。农、工、商皆为庶民,他们与武士有着天然的鸿沟,武士的佩刀不仅是装饰,而且是特权和阶级的标志。他们对庶民有时用佩刀的权利。庶民每一户的家长都要在自家的外面挂一个象征着自己等级的标志,庶民的吃饭、穿衣以及住所皆与武士不同。后期日本的武士经济贫困,而商人富有,商人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武士当“婿养子”,儿子将来就是武士,商人自己也荣耀,武士家的经济状况也有好转,但他们的等级并未改变。)

先赋地位通常包括个人身份的全部意义,并且深深根植于文化价值中。所以,它对自致地位影响强烈。在某些社会,人们希望早成长者,因为这种地位将带来权威、尊敬和爱戴,而在一些国家,年迈是痛苦的,将意味着退出社会竞争机制,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老人们靠装饰或言行举止尽力隐瞒真实年龄。

5、人的社会地位是多方面的,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人的地位呢?

1、从定义中分析

就是通过这个人所扮演的角色而认识的。通过角色扮演,从他们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风度礼仪来判断或辨认其地位。

地位与角色的关系:地位与角色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表现形式,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地位一定通过角色行为表现出来。没有地位,角色就无从谈起,没有角色,地位也不好捉摸。

◇权利是该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义务是别人有权要求该角色进行某种活动;

◇行为期待或期望指的是,这个角色应该是什么样的,应当符合什么规范,这些是社会赋予的,是想象出来的,角色扮演者需要学习和领会这些规范;

◇举个例子:电影《当哈利遇见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人公Sally带着她好朋友Alice的小女儿出去玩,小孩儿很小,她们一起在车里做游戏,游戏叫“I Spy”,“Spy”就是“find”,游戏规则是看到路边有什么就说什么,Sally说了mailbox, lamppost,小女孩看着窗外突然说“I see this man and this woman with these two little kids and the man had one of the little kids on his shoulders. And she said :“I spy a family.”小女孩是通过男人、女人和两个小孩子来判断这是个

家庭。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单位,如果失去了这些角色,我们就无法认识群体或组织链接(社会学认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是由社会角色编织而成的,我们对家庭、学校、医院这些群体或组织的认识是通过其内部成员的角色而看到的。

2、从一些现实状况分析

(1)对新角色的定义。对于某个新出现的地位,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就需要设计出来,对他们角色的定义是通过其角色表现来完成的。

请大家思考:近些来社会上新出现的职业有哪些?比如留学咨询顾问、助产士(注册护士或助产顾问)、证券分析师、水上健身操教练、英式管家、精算师、网络管理员、经纪人、医药代理、短信写手、牵犬师、宠物美容师等。

这些新的职业地位需要相应的角色来表现。那么如何确定这些角色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呢?社会对他们又有哪些期待呢?那些被证明为最成功的、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规范会成为一种标准而确定下来,成为这个角色的规范。

(2)对角色的重新定义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有一些角色需要重新加以定义。例如妇女,以前被定位在家里,干些家务等主内工作,现在有很多人走出家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于退休人员,有一些人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他们或被返聘回来,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职业,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现在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不愿退出历史舞台,都想老有所为,推动社会变迁。对角色的重新定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6、对新角色的定义。对于某个新出现的地位,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就需要设计出来,对他们角色的定义是通过其角色表现来完成的。

请大家思考:近些来社会上新出现的职业有哪些?比如留学咨询顾问、助产士(注册护士或助产顾问)、证券分析师、水上健身操教练、英式管家、精算师、网络管理员、经纪人、医药代理、短信写手、牵犬师、宠物美容师等。

这些新的职业地位需要相应的角色来表现。那么如何确定这些角色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呢?社会对他们又有哪些期待呢?那些被证明为最成功的、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规范会成为一种标准而确定下来,成为这个角色的规范。

7、思考:你认为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有差距的角色有哪些,试举几例,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有些法官、商人、记者、家长,或者对照我们自身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来看。

产生差距的原因:①角色期待是一种外在力量,对角色的实际扮演在更大程度上是扮演者对自己角色期待的理解和认识,即角色领悟,没有领悟好,角色表现就不好;②领悟了角色期待,但做不到,或是个体原因如意志力不强、道德水准不高等,或社会因素,管理不严等造成的;③还有一种情况是领悟了该角色的角色期待,但拒绝按照社会或他人的期望去扮演。④最后一种情况是由于社会对角色期待不清造成的,尤其是对待那些新近出现的角色。

8、为什么会有角色冲突呢?由于角色集的存在,也就是说由于个人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与不同的人形成联系,就必然会产生角色冲突问题。

定义: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和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就是角色冲突。

在每一天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扮演两个或更多的角色,当来自于这些角色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了一种角色冲突的状态。

9、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给角色扮演者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力不从心,好像被一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力量同时牵引的感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古德把处在角色间冲突情境中的个体所体验的心理状

态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是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一个来源,长期受角色紧张困扰会有害于个体身心健康,所以一旦产生就应该设法消除。古德提出了解决这种紧张的具体方法,从各种互为交叉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10、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角色是否有价值呢?

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估计该角色对自己的意义如何,对自己是否很重要;二是思考不扮演某些角色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后果;三是周围的人对你拒绝某些角色的反应。古德的分析和建议对我们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紧张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11、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角度讲,社会化都是有意义的。

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对社会生存和有效运作也是如此。事实上,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对个体来说,社会化使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也叫个性(personality),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需要与人打交道,学习社会文化规范、技能和行为方式等,如果没有经过必要的社会化教育,没有掌握社会规范和生活技能,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必经途径。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等。从社会看,社会学需要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社会成员,才能维持其正常运行;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也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所以定义指出了社会化的意义。

12、个人的生物基础条件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活动就无法进行。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基础主要在于人类具有经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形成了人类具有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

这些潜在能力的主要有哪些表现?

1、语言能力

我们的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大量的社会互动也是凭借语言来实现,人们借助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要求,同时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2、思维能力

是直接与语言能力相联系的。在社会化过程中,人类正是运用了特有的思维能力,才能对外部事物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做出判断,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记忆存储在大脑中,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在此基础上,理解各种社会规范对自己的要求,确立起自己的角色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3、学习能力

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心理学家们的实验研究表明,三岁以下的的黑猩猩学习能力与同龄小孩儿相差无几,但三岁以后二者的学习能力迅速拉开距离,儿童的学习能力提高到黑猩猩一生都无法达到的水平。人类的学习能力在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

13、思考: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产阶级父母和工人阶级父母,哪个倾向于专制型,哪个倾向于放任型?为什么?

回顾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进行的研究,心理学家布龙方布雷内总结说,在教养孩子的方法上,中产阶级父母倾向于放任型,而工人阶级父母倾向于专制型。这种在教养孩子方面的阶级差异,可以部分地从父母在工作中的角色得以解释。中产阶级所强调的特征:灵活性、主动性、个人成就和自我控制,是中产阶级工作中所必需的。同样,工人阶级所强调的纪律

和服从,反映了他们的工作经历,工厂和建筑业更多地要求是遵守和服从,而不是独立和自主。

14、今天大多数父母(而不仅是中产阶级父母)比20世纪早期的父母要更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为什么?

这种变化的原因:这与人们对社会制度的遵从感减弱,以及个人主义的持续增长相关。

15、儿童进入学校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1)社会角色比在家中所学的更多,要更多地面向广大社会。老师告诉他们,作为学生,人们对他们有什么期望;作为国家公民,人们对他们又有什么期望。

(2)儿童在这里首先接受了与他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同学之间,老师对学生,可能以非正式的评论,表扬或批评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学校中定期的测评成绩单不仅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进展情况,还反映了其他一些标准,如“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表现出自我控制”等方面,这种教育的非学业维度被称为“隐课程”(hidden curriculum)。

(3)学校社会化尤为强调对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在家庭中,父母与儿童之间关系的性质是个人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爱以及认识到要依赖父母使儿童服从他们。但在学校,儿童学会服从“规则”,而不仅仅是个人。

16、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特别影响:

(1)同辈群体帮助青少年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平等位置。在家庭中,年轻人的地位总是从属的;

(2)同辈群体在帮助青少年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方面也十分重要。

从更广的意义上讲,青少年同辈群体可以成为一种历史的力量。

在任何社会,同代人都有共同的经历,并用共同的方式做出反应,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更大的形式上的同辈群体。

17、那么,人格是怎样产生的呢?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化。

社会化对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次上:

1、社会文化层次(宏观):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等。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或文化熏陶下,形成人格的共同性一面,如基本人格,社会性格,民族性格等等。

2、个体生活情境层次(微观):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结成的独特的人际关系,所经历的不同生活事件,造成个体人格的差异性。对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扶养方式。

社会学家对人格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就是所谓的自我(self)(与自我相联系的词汇自我意识是指:对自我存在的觉察和了解。自我观念是我们关于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我们对自己是谁的理解。),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及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就是我是谁,我怎样与他人区分开来。自我(自我认同)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社会化的过程。

18、几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关于人格发展的观点。

(二)人格发展理论

1、查尔斯·霍顿·库利--“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

库利的观点,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源于同他人的交往,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

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

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简单地说,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

“镜中我”:我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我们——从中我们获取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以及自我态度,这就是“镜中我”。也就是说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的自我感觉、自我态度,来源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而这些是我们可以想象和理解的。

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role taking)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是符号互动论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人物。

米德关于自我的论述也是从与他人相联系的角度出发的,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的观点,米德认为人能运用符号理解他人,同样也可以对待自己,这时候自我就形成了。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我”(me)。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冲动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是与生俱来的。

“客我”是对社会要求的内化与个体对这些要求的意识。自我的发展依赖于参与角色借用的能力。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以棒球比赛为例。

自我的形成主要在客我,它是自我的社会部分。

从米德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才能形成。

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第二阶段是嬉戏阶段(play stage),这个阶段开始发展“客我”。第三阶段是群体游戏阶段(game stage),他已将“社会要求”内化了,自我也就发展起来了。自我发展包括“客我”与“主我”之间的连续对话。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是维也纳犹太籍的神经病医生,心理学大师。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大量的心理活动来自无意识或潜意识领域,这是我们的意识和“理性”难以进入的区域。他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的重大成就之一。

库利与米德把自我解释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并强调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而弗洛伊德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也就是本我、自我与超我在个体身上的平衡过程,其实质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人格的这三个部分要保持和谐。

4、埃里克·埃里克森--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是一位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当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大家都称他为“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冲动;埃里克森主要关心的则是更为“理性”的自我的世界。

他的思想体系中,同一性是一个中心内容,把自我的发展分成八个心理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认同危机”,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于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在现代社会中,这也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关怀。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不仅在儿童期,它是终其一生的,自我发展随着我们一生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变化。这是其理论的一个可取之处。

另外,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模型积极主张应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这是可取的,受到批评的方面是其理论很难进行经验研究,以中产阶级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失偏颇。

本章刚要:

第一节地位与角色

地位和角色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一、地位

一个人的地位指的是她(他)在群体或社会中被社会性地定义的位置。通过某人直接的努力(或不努力)而获得的社会地位被称为自致地位。按照超出某人控制能力之外的一些标准而分派给某人的社会地位被称为先赋地位。用来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社会地位的一个主要地位被称为首要地位。

二、角色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拥有某一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一个人可能拥有许多身份,而每一个身份都可能要涉及到扮演几种角色。与某一身份地位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被称为角色集。当某一新的身份诞生时,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来产生与其相配的角色。

角色表现指的是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它常常与角色期待不相匹配,而后者指的是社会对某个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一个人有时不得不去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当来自于这些角色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了一种角色冲突的状态。角色冲突给角色扮演者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力不从心,个体此时所体验到的心理状态被称为“角色紧张”。

第二节个人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人们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的社会互动过程,它从出生就开始了,并持续一个人的整整一生。社会化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人类相对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以及由发达的大脑而形成的一系列潜能使得社会化成为可能。另外,社会化主体是对社会化做出贡献的一个群体或机构。主要的社会化主体一直都是家庭。家庭以外的社会化主体如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以及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影响越来越重要。

三、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区分的纬度一个是按照人的成长年龄划分的,另外就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出现的。再社会化不是每个人都经过的,它是指产生与以前的价值和行为不同的新价值观与行为的社会化形式。它常发生在全面控制机构中。

四、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化。社会化对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层次上。

自我指的是一个人对他或她的个人认同或社会认同的意识和感觉。自我是人格的一个方面,社会学家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查尔斯?库利的“镜中我”,乔治?米德的角色借用以及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埃里克?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对自我形成和发展作了系统的阐释。

五、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按生命历程展开,我们人类经过了婴幼儿的社会化,在这一时期,与人类接触非常重要。以后又经历了儿童社会化。许多青春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预期社会化就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在成年期,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但仍有许多新的角色需要学习。成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最为困难的一些变化发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六、社会化与人的自由

尽管我们的人格主要由社会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人自由。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而成人可以自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方面,或者力图改变社会。

思考练习:

1、什么是地位和角色,它们的关系怎样?

一、地位(status)

(一)定义:一个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所处的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社会按照某种有意义的标准把人们彼此分开,进行分类归属,比如说男人和女人、穷人和富人、老人和青年、父亲和儿子、医生和律师等社会范畴,他们都可以用来当作地位的例子。一个社会存在着许多地位,我们所熟悉的地位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信仰和职业等相关。

二、角色(role)

(一)定义: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的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地位与角色的关系:地位与角色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表现形式,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地位一定通过角色行为表现出来。没有地位,角色就无从谈起,没有角色,地位也不好捉摸。

2、角色冲突及其表现。

定义: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和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就是角色冲突。

在每一天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扮演两个或更多的角色,当来

自于这些角色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了一种角色冲突的状态。

◇个体必须同时扮演过多的不同角色,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提出的期望而产生的角色冲突。过多地关注事业,可能就忽视了家庭,如果你能兼顾,当然是最好。

◇一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期待发生冲突。比如过去常说的忠孝(指做臣子和做儿子)不能两全;在婆媳之争中,难做的是儿子或丈夫;包拯在叔父和法官两个角色期待中左右为难。

◇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待的差别以及没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角色间冲突。◇不同类型的角色伙伴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待。美国有一项对女大学生的研究,其中来自不同的角色伙伴对其有不同的要求。她的男同学们期望她学习成绩中等,不至于对他们构成威胁,而她的老师和家长却希望其成绩优秀。

◇同一类型的角色伙伴对同一角色有相互对立的要求。比如说一个成功的军官,他的角色伙伴——士兵对他有两种对立的要求,一种是他应该对下属关爱,并充分信任,是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还有一种要求是军官应有上级的威严,对下属严厉而强硬,使之服从,并能公平地对待他们。

(2)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给角色扮演者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力不从心,好像被一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力量同时牵引的感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古德把处在角色间冲突情境中的个体所体验的心理状态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是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一个来源,长期受角色紧张困扰会有害于个体身心健康,所以一旦产生就应该设法消除。古德提出了解决这种紧张的具体方法,从各种互为交叉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角色是否有价值呢?

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估计该角色对自己的意义如何,对自己是否很重要;二是思考不扮演某些角色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后果;三是周围的人对你拒绝某些角色的反应。古德的分析和建议对我们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紧张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3、结合现实理解为什么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存在差距?

比如有些法官、商人、记者、家长,或者对照我们自身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来看。

产生差距的原因:①角色期待是一种外在力量,对角色的实际扮演在更大程度上是扮演者对自己角色期待的理解和认识,即角色领悟,没有领悟好,角色表现就不好;②领悟了角色期待,但做不到,或是个体原因如意志力不强、道德水准不高等,或社会因素,管理不严等造成的;③还有一种情况是领悟了该角色的角色期待,但拒绝按照社会或他人的期望去扮演。④最后一种情况是由于社会对角色期待不清造成的,尤其是对待那些新近出现的角色。

4、对家庭、学校等五种社会化主体如何影响人的社会化,影响哪一阶段的人,这一阶段的人的特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影响他们,怎样影响的,分别加以论述。

社会化过程涉及一系列广泛的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群体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以及大众传播媒介。这些主体是从我们出生后成长历程的维度来看,对人影响最大的,这是一般情况。

1、家庭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家庭一直被当作最重要的社会化执行单位。这种连续不变的重要性源于它在一个人一生中关键的头几年中所处的最初社会化主体的地位。社会化从家庭开始,在这里,孩子学会了认识他们是谁,这个社会对他们有什么期望,他们能够和应该从他们的社会期望些什么。

家庭中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以及家庭氛围等方面都对孩子的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的人格发展受父母教养孩子方式的强烈影响。教养孩子的方式在不同群体和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很大。

2、学校

(1)社会角色比在家中所学的更多,要更多地面向广大社会。老师告诉他们,作为学生,人们对他们有什么期望;作为国家公民,人们对他们又有什么期望。

(2)儿童在这里首先接受了与他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同学之间,老师对学生,可能以非正式的评论,表扬或批评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学校中定期的测评成绩单不仅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进展情况,还反映了其他一些标准,如“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表现出自我控制”等方面,这种教育的非学业维度被称为“隐课程”(hidden curriculum)。

(3)学校社会化尤为强调对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在家庭中,父母与儿童之间关系的性质是个人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爱以及认识到要依赖父母使儿童服从他们。但在学校,儿童学会服从“规则”,而不仅仅是个人。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特别影响:(1)同辈群体帮助青少年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平等位置。在家庭中,年轻人的地位总是从属的;(2)同辈群体在帮助青少年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方面也十分重要。

从更广的意义上讲,青少年同辈群体可以成为一种历史的力量。

在任何社会,同代人都有共同的经历,并用共同的方式做出反应,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更大的形式上的同辈群体。

4、工作单位

(1)学习群体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专业知识技能。

(2)指导调整自我理想与现实条件,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3)由于要承担更多社会角色,所以自身的社会关系也开始复杂,并通过具体的人际关系使其表现出来。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

总之,工作单位对人的社会化表现出了更明显的社会性、规范性和现实性特征。

5、大众传播媒介

我们通过大众传媒看现实世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宣传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的变化,从而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把握。

社会学家并不拒绝承认大众传播媒介的某些负面影响,但他们强调,即使在现时代,家庭和同辈群体仍然是比媒体更重要的社会化主体。

5、总结你们这一代人(80年代后生人)的特点。

提示:就你们的理想、未来工作设想、适应环境方面、消费状况、对社会改革的参与情况、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方面来说明都可以。

6、分析产生逆向社会化的原因。

提示: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社会化的类型”这部分。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是在不同维度上的区分,前四种是根据成长的顺序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的划分,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而后者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下个体做出的回应,并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

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社会化被长期认为是长辈向晚辈传授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的单向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向晚辈的传授,也有晚辈向长辈的传授,后者被称为逆向社会化。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7、继续社会化对成人的意义。

提示: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社会化的类型”这部分。

(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个体在成年期后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化形式,指产生与以前的价值和行为不同的新价值观与行为的社会化形式。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包括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如在异国他乡定居或求学;强制性再社会化:如罪犯改造、新兵入伍,目的是改变入伍者的市民自我形象以建立一种军人的自我形象。结果:旧的自我印记越来越淡,个性的名字少用代之以军衔称谓,服装、发式以及日常生活都整齐划一,发生很大的改变,其中的个体也愈来愈依赖军队。戈夫曼提出的全面控制机构(total institutions),指的是为了基本改造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观与自我观念,把一个人一天24小时都置于管理人员的完全控制之下的地方。强制性再社会化常发生在全面控制的机构中,如监狱,军队中的基本训练则是一个相对平和的全面控制机构。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笔记三

第三章:文化 本章指导: 一、学习目的 文化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范畴,文化为一个社会提供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团结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必须要知道它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本章要向大家介绍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理解和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 二、课前准备 1、阅读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文化一章; 2、观看电影《刮痧》(导演:郑晓龙主要演员:梁家辉蒋文丽); 3、就你所了解的其他社会里人们的风俗习惯或日常行为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是怎样的,试举一、两例; 4、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不同社会状况来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2、请尽量阅读本章的参考书目,这些经典著述将拓展我们的视野并提高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3、阅读参考书目,了解一些人类学的知识; 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文化②亚文化③种族中心主义④文化相对性 四、学习重点 1、掌握文化的界定、构成; 2、文化分析的三个理论视角:功能主义、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 3、文化的本质,文化变迁的方式; 4、亚文化。 重要概念 1、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我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方面的许多不同,而价值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的一种测试。 2、这里的文化有两个特点: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并为人类所共享。 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3、请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什么呢? 是语言,它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方式。 4、那语言对于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 ①通过语言,我们的价值观、思想观点以及文化的标准都能找到它们最完整的表达方式。 ②没有语言,大部分的人类思想将不复存在。尤其是对小孩而言,他们是通过语言了解了其父母、老师及朋友对他们的期待的,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被置身于一个无人与其交流的环境中,他(她)就不会成为一名社会成员。 总之:语言对社会的建构而言是最重要的,它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更为全面地使我们建设和传递文化。 5、物质文化能折射出非物质文化的意义。考古学家发现那些古代的人造制品,考古学家们就能重构当时社会中非物质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中的规范。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2018.10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顼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中,科学的最高层次是 A.天文学B.数学C.物理学D.社会学 2.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 A.20年代 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 3.交换理论的建立者是 A.霍曼斯B.科塞C.达伦多夫D.帕森斯 4.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来自于 A.奥地利B.英国C.德国D.法国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是 A.谭嗣同B.康有为C.严复D.章太炎 6.在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中,属于“五脏”的是

A.学术会议B.学会组织 C.社会学课程D.研究方法 7.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被称为 A.预测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8.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被称为 A.访谈法B.观察法C.个案研究D.典型调查 9.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A.实地研究 B.问卷调查C.实验方法D.统计调查 10.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称为 A.人口结构 B.社区结构 C.环境结构 D.社会结构 11.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 A.文化采借B.文化互斥C.文化冲突 D.文化排斥 12.重新社会化也称为 A.再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 C.二级社会化D.文化反哺 13.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 A.知识积累B.社会实践C.观察学习D.角色扮演 14.某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属于 A.契约式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自发性合作D.指导性合作 15.在霍尔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中,距离最长的是 A.亲密距离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D.公众距离 16.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利己形态和利他形态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7.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 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 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①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②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a.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定标准;

财务管理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总论 1.1财务管理的概念 1、财务管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1.1.1企业财务活动 1、企业财务活动: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 收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支出: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和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 注意:筹资活动不光只是资金的流入还有流出,与筹资活动相关流入、流出都属于筹资活动。 权益资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 负债资本:申请借款、发行公司债券 关键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筹资工具?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比例如何搭配? (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投资活动:投资是指企业根据项目资金需要投出资金的行为 对内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购置自身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以及收购另一个企业等 关键问题:如何评估投资方案? (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采购材料或商品、支付工资、销售商品…… 为满足企业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因企业日常活动经营而引起的财务活动,也称为资金的营运活动(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例、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营运活动的有()AB A、采购原材料 B、销售商品 C、购买国库券 D、支付利息 (4)、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股东收益利润留存 关键问题:利润这块饼子如何切? 1.1.2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主要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犹如资金,企业向其所有者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 1.建立在个人的顺从动机基础之上,即让人出自内心地感到这样做是对的。奖励、赞扬、记功、晋升等,这属于()控制的措施。 A.消极控制 B.个人控制 C.积极控制 D.内在控制 2.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A.费孝通 B.吴文藻 C.严复 D.康有为 3.“现代化”是()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新术语。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要求个体放弃原来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接受一套对他本人完全是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个过程属于()。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反社会化 5.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6.所有社会制度中最普遍、最悠久的制度是()。 A.军事制度 B.家庭制度 C.福利制度 D.政治制度 7.在关于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中,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观点属于()。 A.生物学解释 B.心理学解释 C.社会学解释 D.文化学解释 8.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9.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0.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A.“手段——目标论” B.“差异交往”说 C.亚文化群理论 D.标签论 11.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这种控制形式是()。 A.内在控制 B.外部控制 C.内化控制 D.他人控制 12.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属于社会制度的()。 A.概念系统 B.规则系统 C.组织系统 D.设备系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1 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①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②社会条件: A.18、19实际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③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6 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 表作。 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①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 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②国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财务管理职能: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层次性。 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的6个缺点:①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②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③没有考虑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④没有反映未来的盈利能力⑤财务决策行为短期化⑥可能存在利润操纵。 每股盈余最大化的缺点:①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发生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性;②缺陷二:没有考虑每股盈余承担的风险;③缺陷三:无法克服短期行为。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优点:①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②克服了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③反映了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的具体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利率的分类:按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基准利率、套算利率;按利率与市场的供求关系: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按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利率、公定利率 利率的构成:纯利率、通货膨胀率、风险收益率(包括违约风险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收益率、期限风险收益率)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段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对数&绝对数。货币时间价值的衡量:单利、复利、年金。年金常见形态:租金、利息、折旧、公积金、养老金等。 年金类型:后付年金(普通年金)、先付年金(预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的代价,包括两部分:筹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等;在使用过程中支付的报酬,如股利、股息等。 资本成本通常用相对数表示。资本成本三种形式:个别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边际资本成本。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的变动同业务量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成本按性态分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盈亏临界点:也称保本点,是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时的业务量。盈亏临界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延展,目的是进一步掌握企业的利润结构和经营业绩。表现形式:保本销售量、保本销售额。安全边际:是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与预计销售量之间的差额。经济含义:评价企业经营安全度的指标。安全边际越大,企业经营越安全。可以确知现有的业务量再降低多少企业就从盈利状态转入亏损状态 因素变动分析之对利润的影响:1.单价变动 2.单位变动成本变动 3.固定成本变动 4.销售量变动5.多因素同时变动 一般而言,对利润产生影响的各因素中,灵敏度最高的是单价,最低的是固定成本,销量和单位变动成本介于两者之间。 在一定经营水平下,经过计算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不同,敏感系数相同。 风险分类:从个别投资者角度:公司特有风险、市场风险。从公司角度:经营风险(本质是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本质是企业偿债能力风险)。风险决策类型: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风险衡量方法:概率分析方法。概率分析:是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发生不同变动幅度的概率分布及其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对项目可行性和风险性以及方案优劣做出判断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法。 运用概率分析方法的风险衡量步骤 1.预测各种情况下的投资报酬结果及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2.计算期望报酬率 3.计算标准离差 4.计算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率越大,投资风险越高,投资收益越高。 风险报酬两种表示方法:风险报酬额、风险报酬率。 必要投资报酬率的构成:无风险报酬、风险报酬、通货膨胀贴补。 企业决策过程中,一般要求项目或方案的预期报酬率大于必要投资报酬率,或者预期风险报酬率大于必要风险报酬率。多个方案可行的情况下具体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原则是投资报酬率越高越好、风险程度越低越好。 企业所有者权益包括:优先股、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它们的资本成本统称为“权益成本” 投资分类:按投资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直接投资、间接投资;按投资对象存在形态和性质:实业投资(项目投资)、金融投资(证券投资);按投资范围:对内投资、对外投资;按投资的重要程度:战术性投资、战略性投资 按投资时间长短:短期投资(流动资产投资)、长期投资 投资管理原则:可行性分析原则、投资结构平衡原则、投资组合与筹资组合相适应原则、

广告学概论 期末考试笔记整理(详)

第一章广告概论 一广告概念的定义 1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 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非经济广告是指除了经济广告以外的各种广告,如社会各团体的公告、启事、申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 2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终,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现代广告的四大特征: (1)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 (2)明确了广告是一种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创造的将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带有科学性和艺术特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3)指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 (4)说明了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传播活动,通过改变和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二广告的构成要素 1,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者(广告媒介),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文本。 2,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源(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传播的核心),广告媒介,广告信宿 三广告的分类 1 按诉求方式分:理性诉求,感性诉求 2 按媒介使用分:印刷媒介广告(平面媒体广告),电子媒介广告,户外媒介广告, 直邮媒介广告※(通过邮寄途径将传单、商品目录、订购单、产品信息等形式的广告直接传递给特定的组织或个人), 销售现场广告※(也称pop广告、售点广告,就是在商场或展销会上等场所,通过实物展示、演示等方式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 数字互连媒介广告, 其他媒介广告 2针对目标受众的活动区域分:家中媒介广告,途中媒介广告,购买地点广告 3 按广告目的分:产品广告(商品广告),企业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 4 按传播区域分: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区域性广告 5 按传播对象分:消费者广告,经销商广告,工业企业广告(生产资料广告),专业广告 6 按广告的最终目的: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7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 8 按广告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分:经济广告、文化广告、社会广告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性质:广告学是在许多的边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社会学科 广告的本质不是经济性的而是一种广泛的信息传达。广告实际上在做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倡导一种理念 2 研究对象: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归纳

2022年财务管理学知识点归纳(二) 第一章 ■企业财务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3、企业同其被投 资单位的财务关系:4、企业同其债务人的财务关系:5、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务关系: 6、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7、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的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缺点:1、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没有考虑项目收益的时间价值;2、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3、没有考虑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关系:4、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5、它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6、可能反映不了企业的真实情况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优点:1、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2、在一圧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3、反映了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注“:股东所持有的财务要求权是“剩余要求权”,是在其他相关利益者得到满足之后的剩余权益。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约朿条件:1、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了完全的保护以免受到股东的盘剥:2、没有社会成本。 ■企业组织的类型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差别:1、股东的数疑不同:2、成立条件和募集资金的方式不同;3、股权转让的条件限制不同 第二章 ■复利计算和年金计算(见知识点一) 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正确地揭示了在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是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时间价值产生于生产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不产生时间价值,大小取决于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 时间价值是扣除了风险收益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真实收益率。包括相对数形式(时间价值率)和绝对数形式(时间价值额)。 和注":重点掌握现金流量时间线的使用 复利的概念充分体现了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年金是指一立时期内每期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 ■贝塔系数的含义及计算 股票风险中通过投资组合能够被消除的部分称为可分散风险,而不能够被消除的部分则称为市场风险。(可分散风险也被称为公司特有风险或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则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或贝塔风险,是分散之后仍然残留的风险)

全国2020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供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注:题干后标注的页码为《社会学概论》官方指定教材2012年版的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P40】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P42】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D)。【P44】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B)。【P46】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A)。【P48】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D)。【P50】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P58】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D)。【P64】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C)。【P71】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P76】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P79】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A)。【P89】

全国2016年10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6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 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 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C ) 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A) 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 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A.文案法B.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D)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 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A) 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 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 A ) 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A.人口素质B.人口规模C.人口结构D.人口分布 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C) 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D.文化排斥 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D ) 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 12.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A) A.先赋角色 B .开放性角色 C .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 13.在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被 称为(A ) 14.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

第五章:社会互动 本章指导: 一、本章目的: 社会互动是微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怎样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二、课前准备: 1、你以前接触过“社会互动”这个词汇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思考。 2、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据你所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无组织的、自发的而且人数众多,试举几个例子。 3、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 1、这一章总体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难理解的也就是其中的理论,只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就能理解,注意老师的讲解。 2、最好能看看参考书目,尤其是第一本--《乌合之众》,它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浅出,描写生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理论的集合行为说明。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互动②集合行为③交换④强制 四、学习重点: 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3、集合行为的类型。 重要概念: 对社会互动的具体分析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 1、社会互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被隔绝的单个人不行; 2、社会互动是相互依存的行为,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双向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有去无回不是互动,但互动不一定非要面对面进行; 3、社会互动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进行,这基于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经验,能够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 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分。 在我们日常互动中,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之多令人吃惊,通常情况下,在两个人交谈时,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由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前者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语以及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动态体语(gestures)、静态体语(posture)、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社会互动类型 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下面我们分别加以简单说明,但实际上它们常常是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一)交换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公式

F-终值P-现值A-年金i-利息率n-年数v价值 复利终值FVn=PV(1+i)^n 复利现值PV=PVIF i,n ·FVn 后付年金终值FVAn=A ·FVIFA i,n 后付年金现值PVAn=PVIFA i,n 先付年金终值XFVAn=(FVIFA i,n+1 )- A 先付年金现值XPVAn=A(PVIFA i,n+I -1) 延期年金现值Vo=A(PVIFA i,m+n -PVIFA i,m) 永续年金现值Vo=A/i 期望报酬率(头顶一横的R*)= i=1∑n Pi Ri (P-概论R-报酬率)方差σ^2= i=1∑n(Ri-R*)^2 ·Pi (标准差就是把它根号)(风险量度) 离散系数CV=σ/R* 证券组合报酬Rp*= i=1∑n Wi βi* (Rp*-组合报酬率βi*-某只证券报酬率n-有几项证券Wi-比重) 资产定价模型Ri=RF*+βi(RM*-RF*)(Ri-第i种股票或必要报酬率、RF*-无风险报酬率、βi-第i个β系数、(RM*-RF*)-平均报酬率) 债券价值V=I·PVIFA*Rd*,n +M·PVIF*Rd*,n (I-每年利息额=面值x票面利率、*Rd*市场利率、n-期限、M-面值) 优先股估值V=D·PVIFA*Rd*,n +P·PVIF*Rd*,n (D-每年支付股利、P-每股P元购)

普通股估值V= t=1∑n Dt/(i+R)^t + Pn/(i+R)^n 若股票持有期长V=D/R 股利固定增长在Do基础上以g速度不断增长则V=Do (1+g)/R-g 流动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额/资产平均总额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 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平均总额 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总额·100% 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营业收入净额·100%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或=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率/平均净资产其中平均净资产=平均总资产/权益乘数权益乘数=(平均)资产总值/(平均)股东权益总值 债券发行价格=F/(1+Rm)^n + n=1∑n I/(1+Rm)^t (F债券面额、I=F·票

社会学概论复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 A.《实证哲学教程》 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 D.《实证社会学科学教程》 2、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其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 A.有否劳动报酬 B.劳动的二重性 C.劳动对象 D.消耗脑力还是体力 3、开创了以小城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的是() A.英国林德夫妇 B.美国林德夫妇 C.美国学者伯吉斯 D.中国学者费孝通 4、社会控制最早是由谁在其《社会控制》(1901)一书中所提出并加以阐述的?() A.美国谢尔顿 B.美国罗斯 C.意大利隆布罗索 D.美国默顿 5、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缩影,以及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是()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6、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 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B. 社会变革的需要 C.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 研究者的兴趣 7、社区与一定社会群体或组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社区() A. 以一定行为模式为基础 B. 以特定人群为基础 C. 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 D. 以特定的文化为基础 8、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 社会物资需要和利益冲突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9、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和社会生活的开拓者是() A. 集体 B. 群众 C. 人 D. 组织 10、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指的是() A. 经济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环境问题 D. 社会问题 11、在冲突理论中,刘易斯*科塞提出的理论被称为() A. 阶级斗争理论 B. 辩证冲突论 C. 功能冲突论 D. 结构冲突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