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一)

第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一)
第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一)

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动手操作掌握运用;例题讲解熟能生巧;尝试练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第1课时和朋友在一起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 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 1.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2.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 第1课时和朋友在一起 知识目标 1.认识我们交友的范围在日益扩大。 2.认识友谊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初步认识和怎样的人交往才能发挥友谊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认识友谊的力量让我们成长。 2.初步认识我们需要怎样的朋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注重友谊的美好情感。 2.在集体生活中体会友谊的美好,乐意为友谊的获得付诸实践和努力。 重点 认识友谊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 初步认识我们需要怎样的朋友。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中的情景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进入中学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成为影响中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学习人际交往是每个中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没有交往,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专业知识,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更能助人走向成功。正值身心飞速发展的中学生,精力充沛、热情奔放,尤其喜欢人际交往,更需要用友谊编织起彩色的岁月。 教师提问:人为什么需要友谊?是否别人的友情深,我的友情浅?都说友谊地久天长,可为何有时也让人失望?…… 有时友谊让我们向往,有时友谊又让我们困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友谊,解读友谊。 探究一:我的朋友圈

1.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教学活动一: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问题:上述这些人都可能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在下面的情境中,你的选择会是谁?请把你的选择涂在上面对应的符号里(可以多选)。(具体情境见教材) 教师点拨: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填涂。(示例)快乐的事我最愿意与父母分享;心里的秘密,我最愿意向同学倾诉;遇到了困难,我最愿意向老师求助;我最愿意与同学一起外出游玩。 教师总结: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2.朋友圈的变化 教学活动二: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1)在成长的岁月里,哪些朋友曾与我们相伴?请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下图的相应位置。(图见教材) 教师点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分别从在幼儿园时、在小学时、进入初中后几个不同时间段来填写。 思考问题:(2)你的朋友在年龄、性别、性格、地域、民族、与你的空间距离等方面,在不同时间段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自己的交友情况回答。如上幼儿园时,我的朋友就是同社区的小朋友,年龄相仿,性别基本没有区别,与我的空间距离很近。(上小学和初中后朋友的具体情况略,回答时注意归纳特点) 思考问题:(3)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教师点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圏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或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3.了解并反思自己交友的现状 教学活动三: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上面的“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1)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找友谊更难了吗? 教师点拨:(示例)①我觉得更难了。因为我希望自己的朋友与自己能有共同语言,能给自己积极的影响。②我觉得更容易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交往范围更大了,我们的交往内容更丰富了,朋友圈也扩大了。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懂得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是什么,所以我可以梳理好自己的朋友关系,妥善处理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思考问题:(2)你会因为怕麻烦而拒绝友谊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示例,答案不唯一)不会。①虽然在交往过程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但是因为朋友,我们少了几分孤独,多了些许温暖,活得更加自在;因为朋友,我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多了一份对自己的欣赏;因为朋友,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与人相处,享受交往的快乐。②我们渴望友谊,因为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所以我不会因为麻烦而拒绝友谊。 教师总结:对友谊的渴望,让我们相互靠近。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经常对自己的朋友关系做些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觉察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逐渐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探究二:友谊的力量 教学活动四: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0~41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1)朋友对你有哪些影响?请完成自己的“朋友影响力”图:在中间的圆中写上你的名字,在周围的圆中分别写上朋友的名字、朋友对你的影响及影响力的大小。(图见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趣味问答:同学,你今天吃糖了吗?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查看教材P4表1-1 【设问】什么是糖?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大多数糖符合通式,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2 mol单糖 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1 mol mol单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1、物理性质:晶体,溶于水,有味。 【思考】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葡萄糖分子式为: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演示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 【介绍】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下列性质: (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2)1mol该未知物与1molH2加成反应时,被还原成直链己六醇 【讨论】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 2、结构简式: 【设问】由葡萄糖的结构可以预测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 (1)银镜反应: 银氨溶液:在2%AgNO3溶液中边振荡,边加入2%稀氨水,当最初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时的溶液 (2)体内氧化: 【提问】人生病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5.回答问题:葡萄糖在人体内如储存和被氧化?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1、播放《懂你》。(学生静静地聆听感人的歌曲,欣赏感人的画面)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听得很投入。知道这是谁写给谁的歌,谁唱给谁的歌吗?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歌。 3、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课后很多同学都和我说,读了文章后,很感动。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走进作者和母亲的内心世界。齐读课题,突出“第一次”。 二、品读三处“没想到” 课文中的“我”一开始懂不懂得母亲呢,了解母亲吗?(不懂、不了解)所以,当第一次抱了母亲以后,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没想到……”.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再读读。 (生读、找。师巡视) 2、交流: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指名读相关语句PPT相机出示) 3、PPT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1)第一次“没想到”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指名答(母亲轻轻的)。从哪看出母亲很轻呢?(差点仰面摔倒)你来读好这个“没想到”。 (2)他以为母亲很重,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引导抓住词语:“使劲、左手、右手”体会)师述:看这动作,“左手…”、“右手…”也许还半蹲着借助腿部的力量,或许还屏住呼吸,因为他以为母亲(生:很重),必须得用劲,没想到(生:很轻),这一使劲,差点(生:仰面摔倒) (3)当“我”准备使劲一抱时,差点摔倒,“我”的第一感受会是什么?(惊讶)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惊讶。(指名读:听出了惊讶!) (4)是的,这是第一次抱起母亲,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没想到”。一起读好这句。(齐读)三、品读“难过”“愧疚”,感受母亲形象 (一)想一想,这一抱,让“我”抱出了怎样的感受? 轻轻地读第2、3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我”心情的语句。 (PPT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1)谁来读读这两句!指名读(评:听出了难过、愧疚)我们一起读读看!(齐读)(2)PPT出示第一句“竟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十分惊讶,“没想到”)谁来试试读好这一句?(评:还不够出乎意料。 / 不错,读出来“我”的感受!) 2、母亲竟然这么轻,那母亲现在会有多重?你从哪里了解到的? (引导从母亲的话中猜测:此时的母亲体重超不过89斤,或许只有70来斤) 3、说说自己有多重?母亲竟然和我们四年级的小学生差不多重,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难过) 4、看到这样骨瘦如柴的母亲,谁的心里不难过伤心呢?母亲实在太轻了,轻得让人隐隐心疼!(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齐读) (二)“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会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呢?是什么让作者产生错觉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都知道,化学课上我们经常要做很多实验,那么化学学科与实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与实验的关系:

第一次抱母亲优秀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崇敬爱戴之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从小到大,妈妈抱过我们无数次,在妈妈的怀里,我们感到是那样的(温暖、安全)。2.那你有没有抱过你的妈妈呢?抱自己的母亲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齐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认读: 瘦小重担力大无穷翻山越岭难过愧疚突发奇想轻轻摇动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3)文中“我”突发奇想想干什么呢? 2.过渡:第一次抱母亲,是在什么地方?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我”又是什么感受?现在请打开书,认真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第一次抱母亲,我感到怎么样?(难过、愧疚,更多的则是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那么母亲呢? 3.是啊,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我对母亲的情!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母亲对我的爱!现在,请你大声地、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课文。 4.学生再次深情朗读。 5.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老师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读课文。(指名分小节读) 【适时指导、提示一些语句注意点: " 赶紧" 读说的话速度快一些,表达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一种关爱之情。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 "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 斤。"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这样想才能读好。 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百)上背(b B)着妹妹”。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谁来读最感人的最后一段。】 四、品读课文。1.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

第一次抱母亲阅读答案

第一次抱母亲阅读答案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病得不轻,住在医院里。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差点仰面摔倒。护士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也只有89斤。” ①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和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我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您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②“提那些往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子过来的?”

护士铺上新床单,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我突发奇想地说:“妈,您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好好抱过您一回呢。让我抱您入睡吧。”母亲说:“快把我放下来,别让人笑话。”护士说:“大妈,您就让他抱一回吧。”母亲这才没有作声。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母亲终于闭上了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母亲抱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里流下来。 一、请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沉重( zhòng chóng ) 的担( dàn dān ) 子两行(háng xíng)泪水 二、请把本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写在下列横线上。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12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人教版

《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3.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上课前,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开始! ①18+21= ②56÷7= ③3028-2956= ④589×76= ⑤98+199= ⑥12+459+88= 2.有的同学为什么会计算得这么快?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小结:看来,在进行像这样的比较繁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忙。(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3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春季部编版(统编)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

圈(板书) 探究一:教材P38运用你的经验及P39探究与分享 1、指导学生据实回答并填写(1)-(3)题 2、组织学生反思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在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归纳概括:(4)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1)、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约重要的部分。(板书) 探究二:教材P40探究与分享 1、指导学生按教材P40探究和分享 2、分析:(1)不是更难。因为虽然小学时的朋友分开了,但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朋友圈也会扩大。 (2)不会,因为我们渴望友谊,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3、总结:对友谊的渴望,让我们互相靠近。与朋友的交往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板书) 知识模块二:友谊的力量 探究与分享三:教材 P40-41探究与分享 1、指导学生反思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完成“朋友影响力”图. 2、归纳总结:发现朋友对一 1、据实回答并填写 (1)-(3) (1)把自己的选择涂在 P38上面的星号☆里 (可以多选)。 (2)在成长的岁月里, 哪些朋友曾与我们相 伴?请把他们的名字 写在P39图的相应位 置。 (3)你的朋友在年龄、 性别、性格、地域、民 族、与你的空间距离等 方面,在不同时间段有 什么特点? 2.交流分享:随着年龄 的增长,我的交友的范 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 有所发生的变化 探究与分享: (1)随着年龄的增 长,寻找友谊更难了 吗? (2)你会因为怕麻烦 而拒绝友谊吗?为什 么? (1)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完成“朋友影响力”图。 (2)分享: 了解并反 思自己的 交友现 状,正确 认识友 谊,为自 己今后的 人际交往 做准备。 让学生懂 得我们的 成长需要 友谊,友 谊是我们 健康快乐 成长、不 断进步的 重要保 证,从而 正确认识 友谊 让学生懂 得朋友对 一个人的 重要影 响。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教案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 第1课时和朋友在一起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朋友圈,及朋友对我们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友谊的真正期待,逐渐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友谊的力量,感受到友谊的真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友谊的力量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对友谊的真正期待,逐渐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已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薄伽丘 名言说明了什么? 友谊是人生的重要部分。友谊能带给我们巨大的力量。 认识与了解 学习目标 1.懂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交友方式和范围发生了变化, 学会把握友谊。 2.正视交友中遇到的问题,学会处理。 3.理解友谊带给我们的力量,在新环境中建立新友谊。 (二)、讲授新课 1、我的朋友圈 某校做了一次“中学生交往调查”,共调查了254人,回收有效问卷221份。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工作。 你会把烦心事向谁倾诉?

上述数据说明了朋友成为中学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学生与朋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请分析你的交友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2、友谊的力量 赖业全,是江西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三年级的学生,从小学五年级的开始就完全不能走路,在他的同班同学中,有两位名叫卓岩、陈长忠的小伙坚持8年背他上学,感动了每一位在校师生。每天,上课铃声还没响,两名小伙就用轮椅推着瘦小的残疾同学赖业全从宿舍来到教学楼。到了楼梯前,就从轮椅上把他背起,小心翼翼地从一楼爬上四楼。下课后,就再把他送回寝室,去食堂打好饭一起吃,如此反复,孜孜不倦。 卓岩、陈长忠坚持8年背赖业全上学,他两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的力量? 友谊具有怎样的力量? 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因为朋友,我们少了几分孤独,多了些许温暖,活得更加自在;因为朋友,我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多了一份对自己的欣赏;因为朋友,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与人相处,享受交往的快乐;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 (三)、课堂小结 和朋友在一起 1、交友范围和内容的变化 2、友谊的力量 ①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②朋友见证我们走过的成长历程 ③朋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四)、随堂训练 1、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51.1%的中学生认为,知心朋友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最重要,59%的学生表示快乐的时刻是“与朋友在一起”,这反映了( B ) A.交朋友已成为当今青少年的时尚 B.朋友已成为青少年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C.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存在冲突,没法与父母交往 D.中学生兴趣爱好广泛 2、朋友如打开的窗户,友情是照射进来的阳光,朋友和友情是人生的永恒话题。下列选项中表达友情的诗句有( D )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第1框和朋友在一起

和朋友在一起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注重友谊的美好情感。 2.在集体生活中体会友谊的美好,乐意为友谊的获得付出实践和努力。 能力目标: 1.认识友谊的力量让我们成长。 2.初步认识我们需要怎样的朋友。 知识目标: 1.认识我们交友的范围在日益扩大。 2.认识友谊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初步认识我们需要怎样的朋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友谊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我们需要怎样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话题切入 多媒体展示名言: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爱因斯坦 一个好朋友实际上使你获得了又一次生命。-------培根 这几句话其实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朋友很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朋友圈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梳理梳理。 二、课堂情境,活动设置 (一)我的朋友圈 1.正确认识朋友圈的变化 活动一:了解我的朋友圈 内容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39页“我的朋友图”。 交流表格填写情况。 问题: (1)你写了几个朋友的名字?选取一个人,说说你们之间的友谊.

(2)通过以上表格的填写,总结一下你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大家的朋友圈发生了变化:有的同学的朋友圈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有的同学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师:有同学感叹越长大越孤单,寻找友谊似乎更难了。大家觉得呢? 2.生活中需要友情 活动二:我的交友困惑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0页“探究与分享”内容,思考问题: (1)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找友谊更难了吗? (2)你会因为怕麻烦而拒绝友谊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生活中需要友情。没有友谊的生活是没法过的。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在交友的路上,虽有苦涩与泪水,但只要彼此真诚相待,和善相处,就会收获美好的情谊。你就会感受到友谊的力量。 (二)友谊的力量 1.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活动三:体验友谊的力量 过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身边有什么样的朋友,我们就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 事例:小龙的变化 小龙是某校初二2班的学生。上初一时,小龙活泼好动,非常贪玩,时常违纪。虽然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但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在班级位于中下游。 上初二后,班级新调了座位。前桌的小天成绩优异,数学成绩尤为突出,各方面表现出类拔萃。同样喜爱数学的两人,很快有了共同的话题,从课下探讨数学问题,到周末相约一起游玩,无话不谈。小天喜欢打篮球,小龙就成了陪练。 一学期结束了,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原来那个贪玩的小龙不见了,现在的小龙,文明守纪,学习踏实努力,成绩进步显著,数学成绩尤其突出,还成为了班级篮球队的替补队员。 设问1:小龙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问2:带来这些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设问3: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用计算器计算,四年级上册,第12课时

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郑祥旦编著 学习内容 课本第26页例1、例2,你知道吗,第28练习四第1~4题。 学习目标 会用计算器计算,再探索规律。 习题解析 例1,用计算器计算。体会计算过程。Array例2,探索规律。先用计算器计算,再探索规律。 “做一做”,巩固练习。第1题,计算大数。第2题, 探索规律。 “你知道吗”,介绍M+、MR、MC键的使用。 计算器的认识,是本课的学习基础。用计算器计算, 探索规律,是本课的新知。 辅导精要 例1,读题。“下面的步骤”下划线,理解与按键过 程的联系、与算式的联系。 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可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必 要的指导,如按错数字键138按成139,可用DEL键或 AC健清除。 例2,整体读题。“左边各题”下划线。发现算式的 规律:一个因数是9999,另一个因数是一位数。再计算。 口算。9999×1=9999。 机算。9999×2=19998,9999×3=29997;猜测9999×4=39996。 理由:2×9=18,把①式的1个9分解为1和8;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1和8,中 间有3个9。3×9=27,把①式的1个9分解为2和7;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2和7, 中间有3个9。4×9=36,把①式的1个9分解为3和6;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3和6, 中间有3个9。机算检验,结果正确。 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得数,9999×5=4995,9999×7=69993,9999×9=89991。 补充:9999×6=59994,9999×8=79992。 也可认为: 9999×1=9999=1万-1,9999×2=19998=2万-2, 9999×3=29997=3万-3,9999×4=39996=4万-4, 所以,9999×n=n万-n。 9999×5=5万-5=49995,9999×6=6万-6=59994,……。 再整体观察,积的万位从0到8、个位从9到1。欣赏其数学美。 “做一做”,第1题,整体读题,说说对数的感觉:都是大数,用口算和笔算都不方便, 所以用计算器计算。让孩子独立计算。 计算的要求。首选口算,不要求精算可以估算,要求精算的用笔算,大数用计算器计算。 经常用计算器计算的,会降低人的智慧。 第2题,读题。观察算式的规律:个位从9到1,前面1的个数不断增加,有(n-1) 个。 1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和朋友在一起课时练习人教版

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和朋友在一起 一、选择题 1、经调查显示,51.6%的中学生认为知心朋友在自己的生活中最重要,59%的中学生表示快乐时光是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说明() A.只要有友情,就不会有烦恼 B.朋友的多少决定了快乐的程度 C.青少年更渴望与同龄伙伴的友谊 D.对于青少年来说,同龄伙伴比父母和老师更重要 2、李刚和孙林是一对好朋友。在一次数学考试时,孙林有一道题不会做,作为好朋友的李刚应该() A.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给孙林传个纸条把答案告诉他 B.好朋友也应该讲究原则,这是考试,应该实事求是 C.告诉他,我也不会 D.个人独立完成试卷,有不会的问题,考完以后再一起解决 3、在中学这个新环境里,我们从陌生到熟悉,逐步适应了紧张而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在跨越陌生的过程中,我们的正确做法是() ①敞开心扉,主动向新同学伸出友谊的“橄榄枝” ②沉浸在过去的友谊中,不忘老朋友 ③记住同学的名字,做出一个友好的表示 ④用善意的微笑面对新同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朋友之间友情的最珍贵之处是() A.索取 B.借助朋友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愿望 C.学习上的互相帮助 D.以真挚的友情帮助朋友排除烦恼

5、“朋友是肩膀,可以让你依靠着哭泣;朋友是巨浪,可以令你热情高涨;朋友是一口井,可以让你放心地倾诉痛苦;朋友是一双手,可以把你从绝望中拉出来。”这告诉我们()A.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 B.我们要慎交朋友 C.人无完人,朋友难免有缺点 D.我们要明智而慎重地选择朋友 6、踏着欢快的步伐,我进入了理想的中学,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我会() ①努力结交新朋友,开展新友谊 ②在班集体中快乐成长,与朋友结伴而行 ③怀着美好的心情,尽快适应全新的初中生活 ④沉湎在小学熟悉的环境中 A.①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7、“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只要有热情,就会有朋友 ②讲友谊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 ③与朋友相处,要学会宽容,不要斤斤计较 ④朋友之间要以诚相待,不能尔虞我诈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8、一个路人发现路旁有一堆泥土散发出芬芳的清香,他就把这一堆土带回了家。一时间,他家香气满室。路人惊讶地问这堆土:“你是什么奇异的泥土?还是一种稀有的香料?或是……” 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堆普通的泥土而已。”路人又问:“那你散发出的浓郁香气是从哪儿来的呢?”泥土答:“我只是曾在玫瑰园和玫瑰相处久了。” 看完这篇短文,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谈谈: (1)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朋友和友谊对我们成长会有什么影响?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答案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 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 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 2SO 4溶液(20%)、NaOH 溶液(10%)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趣味问答:同学,你今天吃糖了吗? 【答】其实,我们每天都要吃“糖”,只不过可能没有直接吃糖,我们吃的食物很多都是糖类,而且我们的身体机能能将我们吃的食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查看教材P4表1-1 【设问】什么是糖? 1、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2、是最廉价的能量来源 3、人体摄取的热能约有75%来自糖类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思考】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分类 单糖:葡萄糖 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2 mol 单糖 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

第一次抱母亲设计一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设计一教案 导读: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一_教学反思_教案_案例_课文_课堂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课文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些什么或者你心里有些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先画出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后面的生字表读几遍再读课文。 2、检查朗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涉机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 三、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中图版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地描述地球的形状。 2。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历程。 难点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地球是人类之家,学好地理就必须从认识地球开始。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为我们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大家都是成功者! 〔板书〕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4-P7,完成以下要求。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轴是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 4.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地球模型。 【小组探究】 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 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深化探究】 1.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 〔1〕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轮船。 〔2〕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的。 〔3〕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2.请在以下图字框中填出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读以下图归纳地球的形状。 〔答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填:5.1亿平方千米6371千米4万千米地球是一个不规那么的球体〕 3.观察〝地球仪示意图〞解释以下概念。 探究结论: 〔1〕地轴: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13 第一次抱母亲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培养学生横向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个“担子”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课文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也与母亲有关,也赞扬了伟大的母爱和孝顺的美德。板书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初读课文。 1.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2.出示词语: 轮流脖子摔倒翻山越岭瘦小 年复一年愧疚突发奇想仰面责怪 读一读,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 “责怪”:联系课文中的句子,与“责备”做比较,说明用词的准确。 你有什么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在读第一小节时,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吃力”“赶紧”等重点词和人物的对话。 4.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我”去守护(),发现 (),心里感到(),于是()。 三、作业。 抄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 腔肠动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第1课时腔肠动物 一、选择题 1.水母、海蜇、珊瑚虫和海葵是常见的腔肠动物。腔肠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 A.草原中B.海洋中 C.森林中D.土壤中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A.身体呈辐射对称B.体表有刺细胞 C.有口无肛门D.以上都正确 3.水螅的生活环境是() A.有丰富绿藻的海水 B.被污染的废水 C.清澈的急流的大河 D.清澈而水草丰富的池塘或小河 4.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经过身体的纵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成完全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叫() A.辐射对称B.左右对称 C.上下对称D.两侧对称 5.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如图5-1-3为水螅体壁横切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1-3 A.水螅的体壁有3层细胞 B.①是外胚层,②是内胚层 C.水螅身体呈现两侧对称 D.食物残渣通过肛门排出

6.蜇和珊瑚虫排出消化后食物残渣的结构是() A.肛门B.口 C.胞肛D.体壁 7.水螅体内的结构叫作() A.空腔B.消化腔 C.体腔D.内脏 8.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活水蚤进入水螅体内的方式() A.水蚤游到水螅口中 B.水蚤被水螅的触手捕捉,送入口中 C.水蚤被水螅的外胚层吸附,外胚层分泌消化液将其分解 D.水蚤被吞入水螅口中 9.在水温适宜,食物充足时,水螅身体下端三分之一处的体壁会向外突起,渐渐成长为一个小水螅。成长到一定时期后脱离母体,独立生存,这种生殖方式叫() A.有性生殖B.分裂生殖 C.出芽生殖D.孢子生殖 10.2019·重庆关于腔肠动物,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珊瑚虫、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身体呈辐射对称 C.腔肠动物有口有肛门 D.都是生活在水中 11.珊瑚礁是如何形成的() A.水螅分泌的石灰质堆积形成的 B.海蜇分泌的液体形成的 C.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 D.海葵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