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类型及性别认同情况

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类型及性别认同情况
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类型及性别认同情况

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类型及性别认同情况

——以复旦大学本科生为例的“双性化”成因探究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陈思

指导老师朱晨海

摘要: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类型和性别认同情况,笔者测量了206名复旦本科生的社会性别,结果显示77.1%的男生和73.1%的女生表现出“双性化”。只有4.2%的男生和18.3%的女生分别表现出传统的“男性化”和“女性化”。鉴于“双性化”如此普遍,笔者进一步通过个案访谈了解了影响“双性化”形成的因素。笔者共访谈了11位“双性化”个案,其中6名女生,5名男生,结果发现重要的社会化媒介,如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既包含有传统的因素,帮助人们维持传统的性别角色;同时也包含非传统的因素,为男生培养“女性化”气质和女生发展“男性化”气质创造了条件。个体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发展出“双性化”。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角色,“双性化”

Abstract: To know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gender type and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gender role, 206 undergraduates’ social gender type were tested in Fudan University, which shows that 77.1% male students and 73.1% female students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androgynous” type, and only 4.2% males and 18.3% females still belong to “masculine” and “feminine” type respectively. S ince “androgynous” is so widespread, the formation and contributive factors of “androgynous” type were further studied. Based on the case studies with 11 interviewees, among whom 6 are female, and 5 are male, it was found out that those substantial media i n people’s socialization process, like family, school, and friends, play a large, but ambiguous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people’s gender role. Sometimes, they are traditional, and help to maintain people’s traditional gender role, however, sometimes they are non-traditional, and contribute to some “feminine” in male and “masculine” in female. Finally, people tend to become “androgynous”.

Keywords: social gender, gender role, “androgynous”

引言

通常所说的“男性”和“女性”描述的是人们的生物性别,指男女在生物学或解剖学上的区别,也是多年以来被广泛认可的将人进行简单分类的方法。但是随着建构学派的兴起,人们慢慢开始关注社会力量在建构人类性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于是所谓“社会性别”的概念开始慢慢形成。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

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刘博宇陈利2004)。美国女性主义学者给出的解释是“性别是由生物学所描述的东西:如人体、荷尔蒙和生理学等;而社会性别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West & Zinmmerman 1987)。性别差异从一开始就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每个人都熟谙自己的文化,从而能在日常社会互动中自觉地“扮演”性别角色,从语调、姿态、动作再到行为规范,人们生存的所有方面都是性别化的。从古至今,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具有坚强、自信、能干、理智等品质,而女性具有敏感、柔弱、重感情、被动、顺从等品质。

然而,当代社会传统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正一点点被打破。在复旦校园里碰到穿着“中性化”的女生或者偏好粉色衣服的男生都很司空见惯。他们表现出和生物性别不相符合的性别角色。这种现象在复旦校园里真的很普遍吗?复旦大学还有多少学生保有传统的性别特征?那些非传统的性别特质是如何在个体的成长经历中形成的?又受到过哪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即围绕上述问题展开。

1文献回顾

1.1传统的性别角色及其形成

在社会建构理论下,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期望和要求,这些逐渐形成男女两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即男女两性传统的性别角色(时蓉华1999)。女性依附于男性生活,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而男性则始终处于统治、荣耀的地位(韩爱晶2007)。一系列研究表明,两性都会将男性与权力相联系,对男性作为权威人物更感到满意,更愿意承认男性比女性有地位(Rudman Greenwald & Mc Ghee 2001)。既然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参与了这一过程呢。学者们对此已有了比较多的研究,现归纳如下:1.1.1家庭教养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养在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Kohlberg认为,3 - 4岁以后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概念开始形成,从而增强和促进了儿童对父母的心理认同和模仿,为儿童性别角色的习得和性别行为的定型奠定了基础(Kohlberg 1966)。Jacobs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会充当孩子在性别角色养成方面的“楷模”,他们言传身教,使孩子耳濡目染;再者孩子表现出迎合父母的倾向,即希望表现出父母所期待的性别角色(Jacobs & Eccles 1992)。钱焕琦的研究表明在家庭中,父母对男孩和女孩施以差别教育,如鼓励男孩子做大运动量的活动,买汽车、机器人等玩具;而鼓励女孩子玩过家家,买洋娃娃、厨房用具等玩具(钱焕琦2000)。这些行为都

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1.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龄儿童社会化的最主要场所。有学者经过统计得出如下结论:小学教材所有的人物形象中女性仅占23.3%,其中作为主角出现的仅19.2%;在小学课本上有名有姓的独立人物中,仅5%是女性(史静寰2002)。由此可见,书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传统性别角色的讯息。除了书本知识以外,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教师中女性比例节节下降。这一事实也在向人们传递出某种有关两性差异的信号(李明欢2004)。同时,教师的性别观念决定其对学生的性别期待,以及对学生性别差异方面的指导。男孩子的跨性别行为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而女孩子则较少受到批评。在学校里,除了书本和教师有可能强化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之外,同辈群体也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0岁左右的儿童便有按性别划分群体的明显倾向,而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将超过家庭(刘博宇陈利2004)。

1.1.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000年广东地区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的广东,女性对于“男人以事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认同率比全国同期调查的同一平均率高7.75%,比广东本地10年前的同一认同率高14.8%(李明欢2004)。

1.1.4大众传媒

Kortenhaus等人的研究表明,在1940年到1980年期间美国出版的儿童读物中,尽管男孩和女孩出现的频率趋于相等,但女孩多是从事工具性的活动,是被动的,依赖他人的(李林仙1995)。徐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新闻,网络还是广告和户外传媒,媒体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传统的性别角色:即有能力的,工作型的,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形象和“花瓶”的,居家的,处于附属地位的女性形象(徐莉2008)。

1.2社会性别的测量及对本土大学生社会性别类型的研究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贝姆制定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Bem’s Sex Role Inventory),通过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的测量,发现被试可以被分为四种社会性别类型,即“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Bem 1974)。这是研究者第一次用科学的手段测量人们的社会性别类型,也激发了学者对于此类研究的兴趣。2000年,钱铭怡等人对BSRI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制定了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以北京、天津和廊坊等地的共717名大学生(339名男生,378名女生)为被试,测量他们的社会性别,发现男性被试中,24.7%为男性化,15.4%为女性化,28.4%为未分化,而31.5%为双性化;女

性被试中22.4%为女性化,23.5%为男性化,26.2%为未分化,而25%为双性化(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张莘2000)。2004年,余小芳等人利用CSRI对某高校336名在校大学生(212名男生,124名女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男性被试中16.5%为男性化,16.5%为女性化,32.5%为双性化,34.5%为未分化;女性被试中21.8%为男性化,24.2%为女性化,30.6%为双性化,23.4%为未分化(余小芳邓小农王立皓2004)。杨炯在2006年使用CSRI对浙江师范大学的311名本科生(138名男生,173名女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男性被试中21.7%为男性化,10.9%为女性化,34.1%为双性化,33.3%为未分化;女性被试中22%为男性化,28.3%为女性化,23.1%为双性化,26.6%为未分化(杨炯2006)。

2研究过程

2.1定量研究

2.1.1对象

复旦大学大一本科生,涵盖文、理、医、工、商各个专业。

2.1.2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由三部分组成

a.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部分问题的设置参考了“文献回顾”中提到的变量)

b.性别角色量表:根据BSRI进行本土化改编而成。

c.性别意识:了解被试对非传统性别气质类型的态度。

2.1.3资料处理

笔者随机抽取了复旦学院的四个班级,利用班会时间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共发放240份问卷,回收216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206份,其中有108名男生和98名女生。笔者采用分布类型检验中的Chi-Square过程,卡方检验中的crosstabs 过程等统计方法,全部资料采用SPSS软件分析。

2.2定性研究

2.2.1对象

笔者在社会学院大四学生中进行了新一轮小规模的测量,筛选出共计11名“双性化”个体,其中男生5名,女生6名,作为个案访谈的对象。

2.2.2资料收集

笔者与每位被访进行了约为90分钟的访谈。访谈是半结构式的,基本遵循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在征得被访同意的情况下对所有访谈进行了全程笔录。访谈提纲聚焦“双性化”的形成。笔者借鉴了之前学者对传统性别角色成因的研究,提取了可能的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主要问题涉及个人信息,家庭状况,同辈群体及学校教育,以及对“中性化”代表人物的看法。

2.2.3资料整理

首先进行编码。第一步是开放式编码,即对庞杂的田野笔记做第一步的处理,初步概括出若干主题和概念,抽象层次较低,大部分是被访者常常反复提到的某个词语,如“家庭、父母、职业、教育、经济、家务活、关系、性格、服饰、发型、游戏、玩具、伙伴、同性、异性、影响、老师、男/女朋友、文/理科、李宇春、大众传媒”等等。第二步是轴心编码,即对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形成的主题和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或建立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抽象出来的主题包括家庭结构、学校、“双性化”气质、同辈群体、“中性风”、传统的性别角色、非传统的性别角色等。同时就不同被访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这样,原来看似零散的若干小主题按照某种逻辑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范畴。第三步是选择性编码,即围绕研究的红线,建立起若干大范畴之间的关系,回答有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在本研究中,即是回答哪些因素导致“双性化”的形成,以及“双性化”到底怎样形成的问题。

3研究结果

3.1被试社会性别的分布情况

本研究表明男性被试中仅有4.2%表现出男性气质,有高达77.1%呈现“双性化”,另有12.5%表现出女性气质,6.2%属于“未分化”。女性被试中有18.3%表现出女性气质,有高达73.1%呈现“双性化”,另有4.3%表现出男性气质,4.3%属于“未分化”。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1:被试社会性别分布情况

3.2被试的性别认同情况

3.2.1被试具备一定的社会性别意识

被试认同社会因素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他们认为生物性因素比社会因素更重要,但两者已不构成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性(见表3-2)。

a 0 cells (.0%) have expected frequencies less than 5. The minimum expected cell frequency is 97.0.

3.2.2被试对非传统社会性别有一定的认同

研究结果显示人们能够接受“女生男性化”,却不能接受“男生女性化”,其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性。被试认为自己或多或少拥有部分异性的性别特质,且构成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人们认为“双性化”个体更有魅力,却不构成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人们依然表示不会尝试“中性化”的装扮,且构成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见表3-3)。

3.3社会性别成因的初步探究

研究表明被试的社会性别不会因为生物性别、专业、民族、生源地、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供养家庭、分担家务和抚养孩子情况的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见表3-4,表3-5)。

因此在定性研究阶段,笔者没有依据生物性别、专业、民族、生源地等指标筛选访谈对象。

3.4促使“双性化”形成的因素及影响过程分析

3.4.1传统的性别角色依然被维持

a.父母通过穿着打扮培养孩子的传统性别意识

小时候,大多由父母决定孩子的穿衣打扮。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妈妈都会给女儿买偏女性化的衣服,如裙子;同时妈妈们也会花时间为女儿梳小辫子,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相比之下,妈妈们几乎不会在儿子的外形方面花费很多时间,这是一种传统的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态度。

b.玩具和游戏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

男生和女生小时候爱玩的玩具基本上是“泾渭分明”的。典型的女孩子玩的玩具有:洋娃娃;典型的男孩子玩的玩具有:变形金刚、气弹枪、奥特曼、四驱车和棋类等。

同样的,男生和女生爱玩的游戏差别也较大,被访大多也强调这些游戏都是和同性伙伴一起玩的。女生喜欢玩的游戏有:画画、造城堡、搭房子、养小动物、踢毽子、跳橡皮筋、捉迷藏、摘果子、过家家、解绷绷等;男生喜欢玩的游戏有:爬山、野炊、捣鸟窝、打牌、打架、划炮、拍卡、球类、骑车等。除此之外,男、女生都喜欢玩的游戏有捉鱼、虾、蝌蚪、螃蟹,玩游戏机等。这也部分受到了所处地域的影响:无论男孩女孩,在农村、郊县长大的孩子都很喜欢捉小鱼小虾;但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却很少玩这一类型的游戏。

c.“中性风”的兴起强化了被访维持其传统性别角色的意识

笔者假设随着“中性化”装扮成为一种时尚潮流,随着李宇春、师洋等人进入公众视线,并引起巨大的舆论轰动,随着花样美男越来越被女生喜爱,普通大众也会受此影响,而变得趋向“中性化”。但是笔者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大多数被访都表示对李宇春、师洋等人可以接受,但并不喜欢。同时坚决表示:他们的走红只会提醒自己要保持传统的性别角色,而非往“中性化”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媒是重要而传统的社会化媒

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维持了人们传统的性别角色,这和之前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3.4.2当代家庭结构是促使“双性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当代家庭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a.母亲在家庭中处于相对强势和主导的地位

11位“双性化”被访中,部分被访表示家中妈妈和爸爸地位平等,另有不少被访表示妈妈的地位高于爸爸,甚至高出很多。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她们性格当中偏强势的一面;其次,女性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带来家庭经济地位的提高,从而带来女性家庭地位的整体提高。

b.孩子和母亲的亲密程度甚于父亲

首先,女性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工作比较稳定轻松,同时依然有不少妈妈生育之后选择做全职太太,因此有较多时间陪伴在子女身边。而爸爸的却常常早出晚归,和子女待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其次,女性本身具有忠诚、富有同情心,对他人的需求敏感和乐于安抚受伤情感等性格特点,因此和子女之间有更多感情和心灵上的沟通。最后,母亲在抚养和教育子女方面承担比父亲大得多的责任,以上因素使得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远甚于父亲。

上述家庭结构特点对子女性别角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a.孩子(无论男女)都更容易受母亲性别气质的影响

首先,对于女孩子来说,她们很容易继承母亲强势、独立等男性化的性格特点。其次,对于男孩子来说,和母亲过分紧密也使他们容易受到母亲的影响,发展出一定的女性气质。

b.男孩子较难继承父亲的男性化气质

首先,强势的母亲角色下,很多父亲的男性气质都被削弱;其次,由于和父亲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男孩子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父亲的男性化气质。

c.单亲的家庭结构和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促进了“双性化”的形成

首先,“单亲”对被访的影响表现在:被访无一例外和母亲居住,这进一步造成了男孩子和母亲的亲密,对母亲女性气质的过分认同。但同时,这也会培养孩子独立、坚强等男性化气质。其次,即使是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性的争吵,伴随激烈的家庭斗争,一方面,子女为了避免争吵,倾向于表现得安静而内向;另一方面,如果他们不得不在家庭斗争中确定立场,或者参与斗争,则会发展出坚强、强势、独立,侵略性,甚至充满敌意等性格特征。单亲的家庭结构和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充斥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力量,最终让孩子发展出“双性化”的性别角色。

3.4.3学校在“双性化”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担任重要班干,成绩优秀等有助于培养自信、强势和富有进取心等性格特点

担任重要班干,或者成绩优秀会令被访受到老师和同学极大的关注,从而发展出自信、强势和富有进取心的性格特点。11位被访在小学到高中阶段成绩都十分优秀,而且担任班干的女生远远多于男生。担任重要班干的经历有可能培养出女孩子强势等男性化气质。

b.和异性的交往使男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女性特质

“双性化”个体大多既有同性好朋友,又有异性好朋友。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女生受男性伙伴影响有限,但是男生受女性伙伴的影响却相对明显。一些男性被访者初高中阶段成绩都十分优秀,读书刻苦努力。而那时大部分男生都调皮捣蛋、不求上进,而女生却刻苦勤奋、成绩优秀。价值观的趋同使得男性被访跟女性伙伴关系更为亲密,并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深受女性同伴性别气质的影响。

c.恋爱经历部分塑造了被访的性别气质

有过恋爱经历的被访纷纷表示与男/女朋友交往的经历对自己的性格有影响,具体表现在趋同和因应两方面。所谓趋同是指在性格上和对方接近,尤其表现在男生为了女友而发展出细腻、敏感等女性化特质。所谓因应是指对方具备某种显著的性格特点,为了和睦相处,而不得不发展出另一种性格特点。如因为依靠男友不成而不得不更加独立;因为女友做事太过犹豫不决而不得不变得更果断;因为女友非常刁蛮任性而变得经常发火,脾气暴躁等。

男生在和女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趋同对方,从而发展出某些女性的性别特质。但是在因应女友的过程中,却又有可能强化了自己果断、强势的男性气质。由此可见,男/女朋友对被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也是双向的。

恋爱经历对被访性别特质的影响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和男/女朋友的交往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这些时间本应该是和同性朋友一起度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统性别气质的形成。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时常呈现出“非传统”的特点。这种“非传统”深深影响到个体性别气质类型的形成,使男生发展出部分“女性化”气质,也使女生发展出部分“男性化”气质。个体在“传统”和“非传统”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双性化”。

4讨论

复旦大学大一本科生中“双性化”比例高达73%-77%。由于个体的社会性别类型多在成人之前已经形成,可以推测复旦大学学生整体的双性化比例也差不多维持上述水平,当代中国大学生“双性化”比重相当高。

但是这一研究结论和前人对大学生社会性别类型分布的研究存在显著差异,

比如钱铭怡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被试中“双性化”各占31.5%和25%,与本研究77.1%,73.1%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4-1)。

表4-1:本研究与钱铭怡研究结果的对比

笔者认为引起差异的可能原因包括:

a.研究时间不同:之前对大学生社会性别类型的测量多是在2000-2006年间进行

的,早于本研究3-5年。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每年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也如此;加之最近3年选秀节目的火爆,“快男”、“伪娘”等现象风行。个人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情况发生改变。

b.研究对象不同:本次研究在复旦大学抽样,尽管之前的研究对象也是是大学

生,复旦大学却一直以开放、包容、自由的文化而著称,加之地处国际大都市上海,开放性更甚。在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下,人们更有可能发展出诸如“双性化”等非传统的性别气质类型。

c.研究工具不同:前人的研究多采用钱铭怡根据BSRI改编的CSRI量表,与本研

究所用量表不同。尽管两份量表都经过了效度和信度的检验,却依然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

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媒介对于培养个体的社会性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一个因素对个体的影响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有时候甚至是朝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如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个体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很容易同时受到“传统”和“非传统”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到“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作用,从而发展出“双性化”的社会性别。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本身就是社会建构的产物。随着社会建构学说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挑战,也许可以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本身就是同一

事物的两个端点,而非两种不同的社会性别类型。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非不可调和的气质类型,它们之间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2, pp155–162

[2] Jacobs, Janis E. & Eccles, Jacquelynne S. 1992, The impact of mother’s

gender-role stereotypic beliefs on mothers’ and children’s ability percep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2, 63 (6), pp932-944

[3] Kohlberg, L. 1966,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x-role concepts and attitudes” pp82-173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edited by E. Maccob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 Rudman, L. A. Greenwald, A. G.& McGhee, D. E. 2001, Implicit self-concept and evaluative implicit gender stereotypes: Self and ingroup share desirable trai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pp1164-1178

[5] West, Candace Zinmmerman, Don H. 1987, “Doing Gender” pp167-190 in Feminist Foundations: toward Transforming Ssociology, edited by Kristen A. Myers,Cynthia D. Anderson,Barbara J. Risman: SAGE Publications, Inc.

[6] 李林仙1995,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心理学动态》,1995年第4期,pp17-22

[7] 时蓉华1999,《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p110-115 钱焕琦2000,从女大学生不乐意做女生谈社会性别差异的形成及其矫正,《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pp10-13

[8] 史静寰2002,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2期,pp32-35

[9] 刘博宇陈利2004,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7卷第6期,pp60-62

[10] 李明欢2004,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关于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的若干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7月第4期,pp25-30

[11] 陈剑梅2004,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pp71-73

[12] 刘睿丁威2008,双性化现象与女性性别角色变化分析,《重庆科技学院

学报》,2008年第1期,pp82-83

[13] 余小芳邓小农王立皓2004,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2月第25卷第1期,pp39-40

[14] 杨炯2006,大学生一般两性交往中的性别角色差异,《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第5期,pp45-49

[15] 韩爱晶2007, 双性化教育——一种家庭教育的新理念,《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pp105-107

[16] 徐莉2008,传媒语言的性别歧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6卷第1期,pp91-95

[17] 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张莘2000,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心理学报》,2000年第32卷第1期,pp99-104

后记:作为一个即将从复旦毕业的学生,我终于可以正式提交这份结题报告,为我本科四年的研究经历画上一个句号。课题中期报告之前,我对统计学、研究方法等都还是一知半解,是“望道”逼着我超前学习和钻研。顺利通过中期报告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热情,让我有信心坚持到现在。从大二时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成熟自信,“望道”伴随着我走过本科四年的岁月。在临毕业之际,我想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朱晨海老师,他同时也是我多门专业课的任课老师,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很多;还要感谢高建秀老师、沙卫老师、曾群老师和顾东辉老师。在过往的四年内,他们都曾给予我各种帮助,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上……衷心地祝愿社会工作学系的各位老师工作顺利,一切都好!

气质与性格

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与性格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气质: (1)气质的定义: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性格也属于个性的心理特征,但二者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较大。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2)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02论述)论述人类气质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性格也属于个性的心理特征,但二者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较大。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气质特征,气质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 A、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任何一种气质既可以是良好性格和突出的才能的催化剂,同时也可能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B、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利用心理学进行人才选拔。而个人选择职业也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职业的要求。只有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克服其不利一面因素。 C、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 2.什么是性格

(1)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2)性格的结构特性: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可塑性。 (3)性格的类型: 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划分为性格类型: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根据文化生活的形式区别性格类型: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提出,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利型、社会型和宗教型。 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顺从型和独立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性格与气质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由于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化特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人们的性格有较大的差异。而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稳定的动力特点,受遗传影响较大,人们生来的气质差异就比较明显。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气质的特点也源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由于高级神经系统不受生活条件的影响,故而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两个方面的“合金”,一方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对性格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经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对性格发挥着主导作用。性格的基本机制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基础之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

心理学上的四种气质类型及如何培养

心理学上的四种气质类型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指“脾气”、“性情”等等。孩子因气质不同而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平静安稳,害怕生人;有的孩子则好动,活动爱说话;有的孩子反应快,行动敏捷;有的孩子则反应迟缓,动作慢条斯理等等。 所谓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气质实际上是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出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影响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那些层面。 通常在心理学上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直率热情、好动、脾气急等)、多血质(活动、敏感、反应快、情绪不稳等)、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慢、沉默寡言)、抑郁质(孤独、反应迟缓、多愁善感等)。 多血质 多血质的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多血质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 多血质的典型表现:多血质又称活泼型,敏捷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在集体中精神愉快,朝气蓬勃,愿意从事合乎实际的事业,能对事业心向神往,能迅速地把握新事物,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性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兴趣广泛,但情感易变,如果事业上不顺利,热情可能消失,其速度与投身事业一样迅速。从事多样化的工作往往成绩卓越。 多血质合适的职业: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人员、演员、市场调查员、监督员等等。 粘液质 粘液质的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低;外部表现少;情绪具有稳定性;反应速度慢但灵活。 粘液质的心理特点: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 粘液质的典型表现:这种人又称为安静型,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由于这些人具有与兴奋过程向均衡的强的抑制,所以行动缓慢而沉着,

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征性别刻板印象的 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探讨、研究性别刻板印象的这一问题存在情势的严重性,我们进行了此次研究。希望通过这次探讨性别刻板印象在人格特征形容词描述上上的表现,深刻了解大学生在哪些人格上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并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的差异进行分析说明。 被试: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大学生中抽取被试128人。 方法:主要采用人格特性形容词7点量表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在7点量表中共包括有150个形容词,具体要求是当被试在填写7点量表的问卷时,分别评定每个形容词在多大程度上适合用来描述男性或者用来描述女性。 结果:(1)大学生在选择人格特征形容词的描述上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这是与传统观念一致的的结果。 (2)男性和女性在选择部分人格特征形容词上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有其 存在的理论依据。 结论:大学生总体表现出对自身性别认识的更多更深,符合提取理论;而男性和女性多把正性词赋予自己,负性词赋予对方,符合自尊理论。 关键词:人格特征形容词性别刻板印象

Investigation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tereotypes in Gender Abstract Objective:Gender stereotypes still exist widely in our daily life,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our lives, in order to better explore gender stereotypes, the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exis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ituation, and we did the study.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last of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on what personality exist gender stereotype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gender stereotypes. Subjects:The survey using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 extract subjects from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in 128 people. Methods: Mainly USES the personality adjective scal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t 7. Sca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cluding 128 adjectives, asked participants on the 7 point scale, assess to what extent each adjective for used to describe the male or female. Result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in personality adjectives describe gender stereotypes. (2) Gender adult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 part of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jectives. Conclusion:Th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mor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gender, conform to the extraction of theory; Both sexes gives positive words to yourself, more negative words to each other, in line with the theory of self-esteem. Keywords: gender stereotyp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djectives

四种气质类型分析

学生气质类型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的差异组合,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分类恰好相对应,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人的气质的生理基础。这两种类型相吻合,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我国学者曾利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我国城乡儿童的气质分布情况,发现我国儿童的气质除了上述四种型典型的气质类外,还有相当部分的混合气质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入上述某一典型的气质类型当中。除一半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之外,有一半人都偏向于混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种质类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它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据《中国青少年气质分布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人数占一半稍多一点,而主要的混合型气质中以胆汁-多血质为最多,占12%-21%,多血-抑郁质为最少,占3%。 二、不同气质类型特征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典型的、稳定的行为色彩。这些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等的影响。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容易使人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也具有容易使人形成消极的性格特征的一面。 (二)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进行气质特征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成了时代发展的自然要求,个体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气质优势,克服自己气质特征中消极的一面。 (三)气质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1、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不同。这就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气质有可塑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气质中积极的一面,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气质类型及教育措施 事实证明,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态度与策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 (一)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表现为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但平息也快,直率爽快,开朗热情,外向,但急躁易怒,往往缺乏自制力,有顽强的拼劲和果敢性,但缺乏耐心。概括起来,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主要特征,整个心理活动充满着迅速而突变的色彩。 对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教育时,要注意加强在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方面的心理修养。进行教育时,教师要先讲明道理,然后耐心说服,态度要平静、安详、严格,使其多干细致的事,并用时间来约束,以便磨练和培养耐心细致的习惯。要多进行检查和鼓励。及时提醒这部分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脾气,防止任性、粗暴。注意培养其沉着、坚持到底的精神和有自制力的品质。 (二)多血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思维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表情丰富、外向,易动感情且体验不深,往往不求甚解,华而不实,粗枝大叶为特征。

气质、性格与安全的关系

河南城建学院 气质、性格与安全的关系 气质、性格与安全的关系 【单位】: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性格是人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性格贯穿在一个人的全部活动中,是构成个性的核心部分。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受到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影响。新磁性各有优劣好坏之分。性格的个体差异很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骄傲、泼辣;有的人开朗、热情;有的人含蓄、内向;有的人直率、外露;有的人胆大、自信;有的人胆小、怯懦;有的人安静、审慎;有的人轻率、急燥;有的人温和、善良;有的人强横、粗暴等等。尽管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但一经形成之后,又较为稳定,并经常表现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例如,对待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对待劳动、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等。经常吊二郎当,马马虎虎的人,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责任心不强,干工作丢三拉四,不东游西串就吹牛闲扯,常常因串岗离任而发生事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决定每个人不同的做事风格和做事领域。当一个人做了与性格相宜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就能够成功,因为他的性格给他这样的能力;当一个人蔑视他的性格和天赋,执意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因此,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失败往往从他违背他的性格时就开始了。那么。 【关键词】:性格气质性格的影响因素性格的类型 【正文】: 1、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从好的方

面讲,人对现实的态度包括热爱生活、对荣誉的追求、对友谊和爱情的忠诚、对他人的礼让关怀和帮助、对邪恶的仇恨等等;人对现实的行为方式比如举止端庄、态度温和、情感豪放、谈吐幽默等。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性格。在性格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曾说,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在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人是怎么追求的,反映了人对现实的行为方式。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 2、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2.1 生理因素与性格 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2.2环境因素与性格 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便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2.3自然因素与性格

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陈皎眉

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 陳陳皎眉教授( 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 ) 壹、前 言 二次大戰後,德國開始將男女分班改為男女合班上課,目的是為了促進兩性自然互動,並實踐法律上保障﹁男女平等,不分 性別﹂的原則。但由於傳統上對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長期的合班上課,反而使得女性受到壓抑,自我發展受到限制。 研究指出教室內上課不公平的現象包括:老師叫男生回答問題的機率,比叫女生多一倍;由於男生的主動性,不論責罵或讚美,老師關注的焦點明顯的放在男生身上;女生發表意見較容易被打斷;女生的作業成果較易受到男生取笑;男生功課好,老師認為他天資聰穎有才氣,女生功課好,老師認為她用功守規矩。 奎思娜 (Lee krasner , 1908 -1984) 是美國一個出色的抽象畫派先驅,求學時便已展露出獨特的才華。但在那個充滿性別歧視的 年代,即使她所畫的畫再好,卻常常得到﹁畫得好極了,一點也看不出來是出自女人手筆﹂這類令人啼笑皆非的讚美。 台灣早期(例如日本時代) ,老師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職業,與醫生一樣,一般人都尊稱他們為﹁先生﹂隨著時代的變遷,國 民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國民所得增加、新思想的傳入,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也隨之提高,教職這個行業相對的有愈來愈多的女性投 入。現在教師人數中,幾乎有一半以上是女性。令人不解的是,老師這個職業聲望,不但不如以前那樣的受人崇敬,反而常有被貶抑的傾向。這到底反映了什麼現象? 男生真的就比女生聰明,比女生特別嗎?女生做的事情或職業就比較不重要嗎?一個人的性別天生就決定了他做什麼比較適 合,或應該做什麼嗎?還是一切都只是社會傳統的偏見?因為兩性在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的重視,而影響了兩性的發展,造成日後 明顯的差異?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质

气质测试 测试说明: 在回答下面问题时,你认为很符合自己情况的,记2分;比较符合的,记1分;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记0分;比较不符合的,记负1分(-l);完全不符合的,记负2(-2)分。 注意!!:请不要计总分,要记住每道题目的得分!! 测试题目: 1.做事力求稳妥,不做无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 3.宁可一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4. 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音、危险镜头等。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善于和人交往。 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人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今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克制。 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倩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又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 18.当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别的事物很难使我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境,常有一种极度恐怖感。 21.对学习、工作、事业抱有很高热倩。 22. 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符合兴趣的事情,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 24.一点小事能引起情绪波动。 25.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26.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27.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28.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9.工作学习时同长,常感到厌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谈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动手干。 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 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 34.疲倦时只要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 35.心里有话,宁愿自己想,不愿说出来。 36. 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气质和性格的区别与概念

气质和性格有什么区别?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说某人气质高贵、幽雅,有的人没有气质,有时候也经常听到某人待人礼貌、彬彬有礼很有气质等,每位同学肯定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气质的人,这些气质和我们心理学上讲的气质是否一样呢?一、气质和性格的概念(一)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 气质和性格的区别与概念 气质和性格有什么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说某人气质高贵、幽雅,有的人没有气质,有时候也经常听到某人待人礼貌、彬彬有礼很有气质等,每位同学肯定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气质的人,这些气质和我们心理学上讲的气质是否一样呢? 一、气质和性格的概念 (一)气质: ——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⒈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心理过程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包括注意集中的时间的长短、一定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等。心理过程的灵活性包括思维的灵活程度、心理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倾向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还是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到处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做气质。 ⒉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部分。 这是因为气质主要是人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表现,它们多半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特性。因此,在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观察到某些气质特点。例如,有的婴儿活泼好动,不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有的婴儿安详文静,胆小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不仅如此,气质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难以改变上。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气质。 ⒊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集于一身。 当然,就气质的外在表现上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自身修养的增强,它也会发生某些改变。好发脾气的人不发脾气了,急性子的人变稳重了。但着仅仅是外部表现的改变,

心理学上的四种气质类型

分析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特点 什么气质类型的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这是许多心理学专家一直研究的课题。下面无锡人才网张老师介绍一下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特点以及适合的职业,供毕业生择业时参考。 1.胆汁质型 胆汁质型属于热情、直率、外露、急躁的类型。其特点是,情绪高涨,抑制性差;日常生活中表现表现为积极热情,精力旺盛,坚韧不拔,快言快语;富于表情,喜欢新的活动和热闹场面,办事果断,性情直率;但易急躁,热情忽高忽低,办事粗心,有时刚愎自用、傲慢不恭。胆汁质型的人一般适合做导游、勘探工作者、推销员、节目主持人、外事接待员、演员等工作,他们适应热闹、繁杂的工作环境,而对长期安坐的细致工作很难胜任。 2.多血质型 多血质型属于活拨、好动、敏感的气质类型。其特点是,举止敏捷、姿态活拨;情绪色彩鲜明,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外向性;语言表达能力、感染能力强,善于交际,感情外露但又显得粗心浮躁;办事多凭兴趣,富于幻想,缺乏忍耐力和毅力。多血质的人工作能力强,一般容易适应新环境,适应面较广泛,适合做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外事工作、公关工作、驾驶员、医生、律师、运动员、新闻工作者、演员、公安侦察员和服务员等,而不适合做过细的工作,单调机械的工作也很难胜任。 3.黏液质型

黏液质型属于稳重、自制、内向的类型。其特点是,情感不易变化和暴露,平素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但一引起波动就变得强烈、稳固而深刻;他们说话慢且言语少,遇事谨慎,善于克制忍让,对工作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注意力不易转移;但往往不够灵活,容易固执拘谨。黏液质型的人一般适合当外科医生、法官、组织者、财会、统计和播音员等工作。 4.抑郁质型 抑郁质型的人感情细腻,做事小心谨慎,善于观察不到的微小细节,在团体中表现积极认真、努力向上、毫不懈怠,无论置身于何种岗位,只要担负了责任,就以所从事的工作为荣,努力解决困难,这是抑郁质型人的长处。抑郁质型的人适应能力差,易于疲劳,行动迟缓、羞涩、孤僻且不大合群,遇事不是单凭聪明去处理,而喜欢把自己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在头脑中组合、计算,确定方针,然后在这个范围内一个一个地去做,把问题处理好。他们一般较适合从事需要持久耐心、操作精细的工作,如实验研究、文献管理、财务出纳、化验分析、教育培训等工作,而不适合做需要与各色人物打交道、变化多端、大量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工作。

论气质,性格与管理心理的关系

性格和气质与管理心理的关系 10软件会计三班: 李望霞网上经常会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性格和气质的测试题:你容易受他人影响吗?你适合从事于创造性工作还是研究性工作的人?你是否乐于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你拥有怎样的吸引人的品质?……有时候,我们也不禁想做一做,测一测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属于什么样的性格和气质。但同时我们也会在置疑:性格和气质真的能决定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吗?而对于它们二者又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相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当性格打上气质的烙印,气质就可以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和速度,而同时,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组织行为学课上,老师是这样解答了我对于其中二者的关系的疑问。 同时,对于气质和性格,我查询了相关资料,组织行为学中也提到,气质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根据日常观察和人体内四种体液(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各人多寡不同的假设,把人的气质分为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缓的抑郁质。几世纪后,罗马医生哈林用拉丁语tempevametnum 一词来表示体内4种体液的混合比例,这就是“气质”(temperament)概念的来源。 我国古代也有人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作过分类。例如,孔子把人分为“中行”、“狂”、“狷”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有人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把人的某些心理特点和生理解剖特点联系起来,按照阴阳的强弱——即好动或喜静的程度,把人的气质分为五种类型,即好动的太阳型、少阳型,喜静的太阴型、

少阴型和动静适中的阴阳和平型。同时,他们又根据五行法把人分为“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和“土行”五种类型。 而同时在现代又可以这样解释气质,气质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速度,稳定性,强度,指向性)在个体感情与行为中的重要表现,它是人的一种独特而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先天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和性格都是个性的心理特征。虽然人的气质能使一个人的个性带上一定的色彩,但它不能决定个性的内容。决定个性内容的则是性格特征。关于性格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 理智型以理智衡量一切,支配行动情绪型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受情绪左右意志型具有较明确的目标,行动主动(二)外倾型心理活动外在,开朗活跃,善于交际内倾型心理活动内在,深沉文静,反应缓慢,顺应困难 (三) 顺从型适应性强,易受暗示,容易接受别人意见 (四) 独立型独立性强,不易受其它因素影响,善于发挥自己力量 当然,就如同上方所讲的那样,既然同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气质和性格,二者关系肯定十分密切。在西方,许多心理学家把性格和气质都包含在人格之中。在苏联,部分心理学家把气质包括在性格之中。例如,科瓦列夫(A.Г.Kobateb)等人指出:"气质不是人的性格中的某种外在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含在它的结构之中。"但一般认为,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气质

四种气质类型比较典型的特征及表现

四种气质类型比较典型的特征及表现 一、胆汁质 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二、多血质 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三、黏液质 黏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

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但对新的工作较难适应,行为和情绪都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 四、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以上介绍的是四种气质类型典型的表现。这四种人如果遇到相同的事情,其表现如何呢?苏联心理学家巧妙设计了“看戏迟到”的特定问题情境,对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四种基本气质类型的观众,在面临同一情境时有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气质使其心理活动染上了一种独特的色彩。 胆汁质的人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争吵起来,甚至企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的坐位上去,并且还会埋怨说,戏院时钟走得太快了。 多血质的人明白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他不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适当的地方来看戏剧表演。 黏液质的人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便想反正第一场戏不太精彩,还是暂且到小卖部呆一会儿,待幕间休息再进去。

大学生气质类型和心理健康的研究

摘要: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表现,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差异性很大。研究大学生不同气质类型在体育参与中的特点,对老师来说,在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但有关气质类型与体育参与的研究也只限于不同气质类型在选择体育项目的差异上,没有足够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两者的本质关系与相互作用的机理。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求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并为大学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气质类型;差异;体育参与;分析 一、研究大学生气质类型与体育项目参与的意义 李萍在《气质类型测试的研究》中认为“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典型的、稳定的行为色彩。这些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等的影响。”中国心理协会在《心理咨询师基础部分》中提到“人的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容易使人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也具有容易使人形成消极的性格特征的。” 张宏如、沈烈敏等人《大学生气质特征与元认知关系研究》中认为研究大学生的气质类型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通过大学生的体育项目参与的研究和原因分析,可以更好的认识大学生的气质特征,大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气质优势,克服自己气质特征中消极的一面。” 二、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中国心理协会在《心理咨询师基础部分》提到:“气质类型的提出是在2500以前,希波克拉底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粘液质。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在希波克拉底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在希波克拉底之后出现过多种气质类型的学说: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等。”孙晓青等人在《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中就提到“美国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研究设施和工具也较为完善,具有以下特征:研究量表多样化,研究内容多维化、研究范式实证化。” 1、张福珍等人在《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比较》中就提出了国外研究趋势: 1)注重研究文化的多元化取向; 2)注重烟具对象的综合化取向; 3)注重研究内容的细微化取向。 2、国内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对气质类型的研究已经比较广阔了,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不同程度上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研究视野相对狭隘,大多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气质类型的特征和不同气质类型就业趋向的相关研究比较多,在2012年之前,人们对气质类型和体育的学术关注度几乎为零,在最近的两年,才有了一些关注,但是竟管如此对大学生气质类型与体育项目参与的研究还是空白。 三、不同气质类型的表现和特点 杨健梅、孙利红等人指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感情和一直活动中,特别是在感情活动中,因此,从一个人的气质类型与其参加体育锻炼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通过对大学生体育产业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一个大学生的大致气质类型。”在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为以下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1、四种气质类型主要特征 1)胆汁质:直率、热情、具有快速的反应力,行动敏捷,情绪冲动,具有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但不考虑是否成功,易爆发、狂热,不可抑制,具有外倾性,但若精力耗尽便会失去信心。

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气质和性格有什么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说某人气质高贵、幽雅,有的人没有气质,有时候也经常听到某人待人礼貌、彬彬有礼很有气质等,每位同学肯定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气质的人,这些气质和我们心理学上讲的气质是否一样呢? 一、气质和性格的概念 (一)气质: ——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心理过程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包括注意集中的时间的长短、一定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等。心理过程的灵活性包括思维的灵活程度、心理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倾向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还是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到处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做气质。 2.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部分。 这是因为气质主要是人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表现,它们多半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特性。因此,在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观察到某些气质特点。例如,有的婴儿活泼好动,不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有的婴儿安详文静,胆小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不仅如此,气质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难以改变上。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气质。 3.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集于一身。

人的四种性格类型

人的四种性格类型 2008-08-29 21:21 人的四种性格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某种体液占主导,其行为方式,反应和情绪表现就带有这一类型的特点,这就是他的气质类型的体液说,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制质四种,但他还不能对气质作科学的解释。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过五十多年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把四种神经类型科学的解释为气质的生理基础: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性气质类型 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强型兴奋型 (不可遏止型)强不平衡灵活胆汁质 活泼型平衡灵活多血质 安静型平衡不灵活粘液质 弱型抑制型弱不平衡不灵活抑郁型 四种气质类型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各有优点和不足,很难说哪种类型最好。即使某种气质类型缺点全都很突出,也不是一成不变。因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影响下气质能不断得到改善。 请你边看边琢磨,你属于哪一种类型? 多血质 优点:外向、活泼好动;轻松愉快、热情、可亲、开朗、豁达;好交际、健谈、机敏;适应能力强、善组织、工作有效率、富有朝气;表情丰富、情绪发生迅速丰富多变;反应敏捷、对新事物敏感而不深刻。 缺点:兴趣广泛而浮躁、易随波逐流;轻率不踏实、事不遂心则热情锐减;情感不易深沉、易见异思迁;缺乏耐力与毅力、易轻率作决定。 胆汁质 外向而兴奋精力充沛;情绪发生迅速、强烈、热情、乐观、率直、语言、行动迅速、雷历风行;能克服困难埋头工作、果敢、坚持。 缺点:冲动、莽撞、易怒而难以自制;刚愎、暴躁、倔强甚至挑衅;一旦精力耗尽则情绪低落、信心受挫;烦躁、粗心。

粘液质 优点:内向、沉静、谨慎、稳重;语言动作迟缓、不易暴露内心活动、性情平和;办事认真、细心、有韧性、严守秩序、有条理;不善言谈、交际、忍让、务实、可依赖。 缺点:执拗、不灵活、适应能力差;迟钝、被动、冷淡、显得落落寡合、有惰性、保守、萎蘼不振。 抑郁质 优点:严重内向、柔弱、敏感、腼腆;情绪发生慢而体验强烈;严肃、不怕困难、善于体察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 缺点:情绪脆弱,畏缩、顺从;多愁善感;胆小,忧心忡忡;落落寡合、冷漠、多疑、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常为小事而动感情。 在你对号入座的时候,要记住: 提示 1 :气质在个性结构中先天成分较多,但它的可塑性很大; 提示 2 :教育和社会实践是青少年改造气质消极面,完善优点的必要途径,只有投身于社会大课堂,在各种实践中学会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就一定会有个好气质。 提示 3 :这里介绍的四种典型气质类型,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却不一定那样典型,也许是某一类型为主兼有其他类型的某些特点。 提示 4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自我教育,气质类型的某些特点常会为另一些特点所掩盖,并向好的方面转化。 提示 5 :任何气质类型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效率都有影响,气质中消极的情绪甚至起破坏作用。 下面介绍一种简易的自我检查方法只要认真、客观的回答都可以对自己的气质类型特点有所认识并做到扬长避短。 克列奇默尔 (Kretchmer.E) 德国精神病学家。他在对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的性格研究中发现他们的性格并不存在任何差别,而患者得病前与得病后的情况有很大联系,这种气质倾向正常时已经存在了

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我及与周围环境的认识、体验与评价。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大学生与其同龄青年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 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发展:不像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他们有四年左右的知识技能储备期,在这段缓冲期里会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有关自我的一些问题:我聪明吗?我风度如何?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工作较适合我?等等。 ②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性和理性都趋于成熟,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全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即差距较小。 ③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比如落榜同学去打工,他们的社会角色已经开始定位,自我情感体验稳定简单些,而大学生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最善感”的群体,自尊、好胜、敏感,得意、失意时易有正负两极情绪。 ④矛盾性和不成熟性。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盲目自卑或自大。 (2)大学生自我观念的矛盾及其调节 ①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大学生活相对范围较窄,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相对简单直接,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的参照点少,局限性大,很容易染上光环色彩,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很平凡,和想象中的自己有较大差距,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苦恼。 ②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大学生富于理想,成就欲望较强,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不容乐观的残酷现实不得不思考现实中的我的诸多困境,这种差距可能会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些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关键是你站在什么位置上看问题。人有一种可贵的智慧,便是给每一种现象赋以意义。 ③独立与依附的冲突。希望在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独立,摆脱成人的管束,但在心理上又不成熟而依赖成人,从而很苦恼。 ④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对某种团体的归属以及获得爱情,但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存在戒备心理,总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特别是从二年级之后,所以总有一种孤独感在里面。 3、大学生的气质特点 “气质”既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刚生下来就爱大声哭闹而有的则安静乖巧、、、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和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分别根据人体体液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明人的气质类型。一般分为四种。 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不是典型的某种类型,而是混合型的。 胆汁质:精力旺盛、直率热情、情绪体验强烈、易感情用事、外倾型。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性格与气质的差别: ⒈性格的社会性较强,气质生物性较强; 气质更多受到人的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而性格主要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容,它们是在后天形成的,更多的是受到了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⒉生理基础不同:性格是后天条件反射系统,气质是先天神经类型; ⒊性格形成晚且较易变;气质形成早且不易变 例子:“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中的“性格”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性格。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的“本性”体现的则是心理学中“气质”这一概念。 勤奋属于性格,而活泼好动,行为敏捷则属于气质 性格与气质 由于性格与气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把二者混淆起来,把气质特征说成性格,或把性格特征说成气质。例如,有人常说某人的性格活泼好动,有的人性子太急或太慢。其实是讲的气质特点,性格与气质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绪和行为活动中的动力特征(即强度、速度等),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是指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气质可塑性极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为明显。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相当密切而又相当复杂的。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性格特征不同;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气质可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是勤劳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表现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黏液质的人会表现出踏实肯干,认真仔细;同是友善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人表现出温柔。 其二,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当某种气质与性格有较大的一致性时,就有助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相反会有碍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勇敢、果断、主动性的性格特征,而黏液质的人就较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