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简答题

YI 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P44

(1)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贵族——平民

(2)确定了独立的教育内容

(3)提供了一种新型教育(政治家)

(4)探讨教育基本问题

(5)希腊教育中一些基本范畴智者的涉及

ER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P63

1:理论基础:

(1)理念论:以精神理念为基础

(2)灵魂论:灵魂与肉体分离理论黄金

灵魂不朽激情白银

灵魂三分欲望铜铁

(3)回忆说:学习是内化的过程(内化说)

(4)政治论:理想国

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1)教育目标:培养哲学王

(2)教育阶段:

学前教育时期:(0~3~7)儿童游戏厂

普通教育时期:(7~18)国家负责,全部进入,内容强调身心和谐

军事训练时期:(18~20)军事,实用四艺第一次筛选——军人

深入研究时期:(20~30)理性四艺第二次筛选——国家管理

哲学教育期:(30~50)30~35辩证法;35~ 实践锻炼

精英教育模式(人才选拔)

(3)重视女子教育

(4)重视早期教育(最早提出学前教育)

(5)教育最终目的:灵魂转向

(6)强调游戏:孩子,成人

(7)强调节制:理智起主导作用,靠教育引导

SAN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P71

教育思想:

1:理论基础:

(1)灵魂论:基本观点灵魂三分植物(身)

动物(精)

理智(思)

有出现先后顺序

重要意义:P71 1、说明人也是动物2、人具有理性,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3、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4、灵魂出现的先后顺序为教育分阶段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2)白板说:P73 基本观点

2:教育作用论:

A.基本观点:形成人的三要素:天性、习惯、理性。在这三要素中,教育有其特殊作用,能使他们相互协调并服从于理性。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B.评价: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

3:教育阶段:

0~7岁:学前教育阶段:植物灵魂发展,家庭教育,以儿童身体发展为主:体育

7~14岁:初等教育阶段:动物灵魂发展,国家教育,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德育

14~21岁:高等教育阶段:理智灵魂发展,理性教育为主:智育

4:伦理思想:美德在于实践

5:普通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P74

①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是国家的事物,教育事业应该是公众的而不是私人的

②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应由法律规定”,立法者应首先注意少年人的教育

SI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P94

1、教学原则:

A:劳逸结合(游戏是种好的休息方式)

B: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C:教学适度(量力性):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不要负担过重,不去做不能做到的事,不放弃能做的事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启发:

①昆体良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应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教育任务的首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德育为儿童教育之首,应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注重其德行的培养;认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树立德才兼备的榜样模范,同时采用积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途径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昆体良的这些道德教育思想无疑对我们当前的家庭道德教育以及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有益的启示和良好的借鉴作用)

②昆体良对教师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表明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③关于启发诱导、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和劳逸结合等教学原则,对今天仍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WU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西欧中世纪世俗教育)P116

主要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城市学校,中世纪大学

一、骑士教育:P118

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一)骑士及制度(多次子,长子继承爵位,是最低级的贵族),11、12世纪

(二)概念:一种家庭教育(特殊形式)

(三)阶段:

年龄阶段教育者教育内容

0~7、8 家庭教育母亲宗教知识道德教育身体养护

7~14 礼文教育上一级贵族家庭上流社会的礼节、行为规范

14~21 侍从教育上一级贵族家庭骑士七艺:骑游击打弈吟

(四)评价:武夫教育(实质)

二、中世纪大学:P121

(一)产生背景(兴起的原因)

1.物质基础→经济的复苏→城市复兴→物质条件与场所

2.政治动力(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

3.文化知识基础(文化教育的复兴,古文化保存下来,古典翻译运动使人们重新认识古文化。东方文化←十字军东征,开阔了视野,经院哲学)

4.组织结构基础(修道院学校,行会学校转变为学校,为其奠基了组织结构基础)

5.人员基础:(文艺复兴,学生、老师各有所需)

(二)著名的中世纪大学

意大利1.萨来诺大学(医学) 3.巴黎大学(阿伯拉尔任教)

2.波隆那大学(法律) 4.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科隆大学

(三)词源:universitas团体组合行会

(四)管理:大学的管理及类型

1.高度自治(特点)

2.类型:学生大学(内部事务由学生管理,南欧,除巴)→波隆那大学

先生大学教师负责

(五)大学特权:审理裁判权、免赋税、关税、兵役、豁免权、官税、罢赦和迁移权(六)大学课程与教学:

1.课程:文科、法科、医科、神学科

基础课预科性质6年→专业课文科:

2.教学方法:演讲、辩论

(七)学位制度:硕士、博士(无先后之分)

(八)特点及概念:新型教育结构

特点:1.世俗性2.专业性3.跨国性4.行会性质5.高等教育

(九)历史地位及影响:

1.西方近代大学的直接渊源

2.对传统教育的多方面突破

A.培养目标:培养专业人才

B.教学内容:传播世俗知识

C.教学方法:理解、辩论、重思考

D.领导权:高度自治

3.为当时一流学者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又培养;新一代学者

4.所建立的一些制度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学位制度)

LIU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P169

1、人本主义:注重个性发展,肯定人的价值

2、古典主义:表达新文化,批古改制,古为今用,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3、世俗性: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对实际生活的价值与作用

4、宗教性:信仰上帝

5、贵族性:教育对象是上层子弟,目的是培养上层人物

QI 路德的教育主张P171

1.宗教政治主张:A.主张因信称义→损害了教会利益,罗马教堂之前提倡“因行称义”B.主张众信徒皆教士C.提倡新的善功与天职观念D.主张政教分离

2.教育主张:

双重教育目的:宗教性目的(首要,使人虔信上帝,使灵魂得救)

世俗性目的:教育为国家服务(有德有才臣民)

两个原则:①教育管理全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

②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不分男女、贫富)

学校体系:①初等教育:普及义务(强调国家责任、义务)国家办《圣经》;教育方法:读写算、历史、音乐、体育等,废除体罚,满足儿童要求和活动的兴趣,主张运用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

②中等和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内容是古典科目

BA 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的联系和区别P187

1、区别:(1)宗教性(一定的;浓厚;浓厚)

(2)教育性质(贵族性;教育、群众、普及性、世俗性;强烈贵族性)

(3)服务目的(为人的发展;为新教服务;为天主教服务)

(4)所倡导的世俗性不同(肤浅的,联系不紧密,社会上层;深刻)

(5)对近代教育转折的意义宗教(新教)→人文

2、相同:(1)古典性(2)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对人温和的管理)(2)教学组织形式:分级教学制度

JIU 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P380

1、背景:①激烈的经济竞争②工业资产阶级直接参与政权③工人运动不断激烈斗争

2、内容:(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2)将全国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3)对5~12岁儿童实行强迫的初等教育

(4)在缺少学校地区设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不受限

(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3、意义: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SHI 新大学运动(英国)P382

1、开端: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揭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

2、发展:19世纪下半叶,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许多城市学院纷纷成立

3、特点:不进行宗教教学,重视自然科学学科

4、意义:从此,科学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特权,中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高校大门

SHIYI 大学推广运动(英国)P383

1、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

2、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3、加强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使社会中下阶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推动了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

SHIER 德国的新大学运动(17-18世纪)P239

(一)原因:1.国家影响的加强2.实科教育风气的增长3.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涌现4.培根等人新思想的传播

(二)特征:1.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

2.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

3.注重科学研究

(三)意义: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SHISAN 《费里法案》(法国)P373

(一)背景:共和党人费里,主张通过共和手段建立统一精神。1882颁布

(二)内容: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

(1)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须自第三年起到学校接受考试检查

(2)对不送儿童入学的家长施以惩罚(强迫性)

(3)免除公立幼儿园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生的学、膳、住等(免费性)

(4)废除《法卢法案》中教会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教师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世俗性)

(三)意义:(1)促进了法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为后来法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SHISI 19世纪美国州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P390

(1)教育分权的法律依据:1971年批准的《人权法案》指明: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

(2)确立过程:1812.纽约州设立教育督察长1837.设立州教育委员会

(3)州教育委员会的权利:有权征收教育税,分配教育经费,确立学校、教师、课程标准,组织教育调查等

(4)意义:推动美国公共教育体制的发展,弥补了学区制带来的缺陷

SHIWU 日本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演变P412

1、日本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始于明治维新初期颁布的一系列法令

2、1871年,明治政府设立文省部(教育部):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并监管宗教事务

3、1872年颁布《学制令》,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即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学习法国2-32-210)

4、1879年颁布《教育令》,改行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

5、1880年,修改《教育令》,强化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一直到二战前

SHILIU、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P201

1、直观性原则:

①理论依据:唯物主义感觉论,一切知识从感官中获得

②表述: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欧且食物应该尽量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观的跟前,一切听得到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观的跟前。观察实际实物、图片、模型

③评价:A.好:从理论上论证了直观教学原则这在当时具有革命意义,对后来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B.不好:夸大了直观的意义,把直观知识与间接知识队里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不理解理性知识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观察实物去认识事务的同时,又承认“神君”的作用

2、巩固性原则(了解):

A.强调使学生获得巩固性知识

B.理解性的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C.经常练习和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

D.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别人,也是一种好的巩固方法

3、量力性原则(掌握):

①理论依据: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

②表述: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假如一切事情都按学生的能量去安排,这种能量自然就会同学习与年龄一同增长

③评价:击中了时弊,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有进步意义,但他对儿童巨大的学习潜力估计不足

4、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①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②教学要循序渐进,不要跳跃前进,理论依据:自然不跃进,它只一步步地前进

5、激发求知欲原则:①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②教师在教授每门学科之前,必须使学生的心灵有所准备,使他们能接受这门学科

SHIQI、洛克的绅士教育P224

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一)教育作用论:

对人:教育万能论(高度重视)9/10是由教育决定的。洛克注重的是教育对个人幸福、事业、前途的影响。显示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

对社会:影响国家幸福与繁荣

(二)教育目的:培养绅士: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

二、三育论:

(一)体育:A.目标:身体强健B.标准:忍耐劳苦(反对上流社会的娇生惯养)C.原则:从小逐步养成习惯,不要间断D.特色:医学角度(新颖)

(二)德育:A.目标:培养德行(首要)德福一致B.主要美德:理智(以理智克制欲望)礼仪(整个外表和举止都优雅有礼)勇敢(困难面前勇往直前)智慧(德行重于智慧,智慧是有用的广泛知识)

(三)智育:A.目标:智慧、才干B.与德行的关系:德行重于学问C.实际有用的知识:实用科目为基础的知识体系→阅读、写字、绘画、天文、拉丁文....D.智育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E.教学方法:兴趣、直观、循序渐进、好奇心、注意力、记忆力的培养

三、评价:

(一)(现实主义)以世俗化、功利主义为显著特点

(二)摆脱了神学和古典思想的束缚

(三)影响了法国教育思想家思想

(四)是一种精英教育

(五)局限于绅士教育而缺乏民主性

SHIBA、卢梭的青年期教育思想P274

青年期(12~15岁):体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

(1)教学重点:智育、劳动教育

(2)智育:①任务:培养兴趣,提高能力②内容:有用的知识,自然科学③方法:在实际活动中学,直观教学

(3)劳动教育:①目的:A.锻炼思维能力B.养成反复思考的习惯C.学一门职业D.尊重劳动及劳动者②选择职业:有用、合乎兴趣、适合自己天赋、适合自己的性别年龄

SHIJIU、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思想P298

一、动因:①认为儿童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发展都有其自然顺序,这个顺序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从简单到复杂②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都能受到更加简便有效的教育

二、基本思想:初等学院的各种教育都应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三、各方面教育的要素:

(1)德育:A.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B.道德自我发展的原理:先爱母亲B.道德教育的任务:遵循道德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德行→措施:①加强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②主张爱与成相结合③重视道德说理和道德行为练习,不尚空谈和体罚(2)智育:A.要素:计算、测量、言语能力B.改进教学:①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②每种能力的发展都来自专门的活动和训练

(3)体育:A.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B.措施:①训练要从简单到复杂,要及早进行②四肢训练要同基本的感觉训练协调起来,使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发展

四、评价:现代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ERSHI、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和对现代的启发P320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双重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伦理学(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强调观念在品德中的作用,即知识在品德中的作用→主知主义

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加以研究的人

(1)观念: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意识阈:①排斥②组合

(3)统觉:新观念被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吸收的过程

(4)兴趣:促使统觉发生,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与苏格拉底相似)

(1)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和道德有内在联系

(2)表述:(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3)如何实施:教学最高目的→德行

直接目的→多方面兴趣

(4)评价:P321

积极:以前教育与教学相分离,目的、任务相分离,赫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但他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有机械论的倾向。

不足:教育=教学,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三、课程理论:

1.经验、兴趣与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兴趣相一致,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

分类:(1)经验的兴趣:①经验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②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③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

(2)同情的兴趣:①同情的兴趣(外国语、本国语)②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③宗教的兴趣(神学等)

2.统觉与课程:

(1)统觉原理:新知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2)课程设计的原则:①相关:不同课程的安排要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强调学科间整体性、连续性②集中:学校课程中选一个为中心,其他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

3.儿童发展与课程:

(1)儿童发展观:

婴儿期(0~3)幼儿期(4~8)童年期青年期

身体以养护为主学习《荷马史诗》发展理性(数学。历史)→

4.评价:P326 在近代欧美教育史上,赫所提出的课程与教学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赋予之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使课程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但他未真正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主张)

四、教学理论:

1.教学形成阶段理论:

(1)理论基础:①统觉原理(旧观念对新观念的吸收与同化)

②兴趣(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兴趣下的心理活动:①专心:集中于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它的思想活动②审思:追忆和调和意识内容

(2)教学形式阶段:

教学阶段兴趣阶段观念教学活动

明了(清晰)专心注意直观/提示教学

联合(或联想)专心期待分析

系统审思要求综合

方法审思行动应用(练习)

(3)评价:P330 ①根据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进行教学(有科学的基础,有心理学的基础)②反映了人类对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③但它本身带有机械理论倾向,受到各方面批评

五、特点总结:

1.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与心理学基础之上(理论),教育学被称为科学教育学

2.“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突出知识的传播来培养美德

3.对体育重视不够

六、评价:

主要贡献:1.努力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创立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传统心理学派

3.对世界教育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播:在德国→赫尔巴特协会

在美国(90年代)→席卷整个教育界的教师和学生

在中国→五段教学法

ERSHIYI、斯宾塞的教育思想P383

一、教育目的: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生活准备说)

二、知识价值论:比较价值、科学,对社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

科学知识教育和古典教育之间的争论→比较价值↓→比较尺度

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它本身是否有价值而是按重要的程度将人类生活的几种活动加以分类(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护的活动

(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4)在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三、课程论:

(1)生理学和解剖学(最重要)→健康

(2)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等,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应用广泛

(3)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履行父母职责必备的知识

(4)历史,利于人们调节自己的行为,履行公民的职责

(5)文学和艺术: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四、评价P386

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极大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但仍具有时代局限性,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

五、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要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循序渐进)

(2)儿童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安排同历史上人类教育一致

(3)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归纳)

(4)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自我教育)

(5)注重学生的兴趣

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

ERSHIER、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感官教育P495)P485

感官教育→设计了各种有独创性的教具

一、重视感官教育的原因:

1、幼儿正处于各种感觉的敏感期,感官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感官是心灵的门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

3、与蒙台梭利早期从事特殊教育时所形成基本信念有关

二、内容:

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以触觉训练为主

三、感官教具的特点和使用要领:

1、教具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

2、每种教具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

3、教具能控制儿童范使用不当的错误

重要原则:1、自我教育2、循序渐进

ERSHISAN、《1988年教育改革法》(英国)P643

一、背景:政治上撒切尔夫人执政,实施撒切尔主义,强调小政府大市场,强调回到质量上;教育上体现市场理论,强调精英人才的培养,重视考试选拔。

二、时间:1988年,贝克提出

三、内容:

1、法案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2、关于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法案有了一些新的规定。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甄别与评

3、估对于学校管理体制,法案的一项重要规定是,地方教育当局管理下的所有中学及小学,直接接受中等教育机构的指导,财政开支由全国统一的“国立学校基金会”负责

4、加大家长的权力,即市场力量

5、法案还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

6、法案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也有一些新的规定,废除了“双轨制”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大大增强

四、评价:1、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式的教育改革方案

2、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统一管理,这将对英国未来教育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ERSHISI、《富尔法案》(法国)P651

《富尔法案》又称《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P651

一、背景:1.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保守、死板、课程内容陈旧因为中央集权)

2.五月风暴运动的影响

二、时间:1968年

三、内容:该法案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

四、意义:该法案很理想化,但在法国长期集权化管理教育的背景下实现新的三项原则是极端困难的,毕竟法国实现与三原则相去甚远

ERSHIWU、《学校教育法》(日本)P664

主要内容:

(1)废除中央集权,实行地方分权

(2)采用六三三制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原来6年延长为9年

(3)高级中学以施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4)将原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大学

意义:该法案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使战后日本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障,适合急需人才的培养。

ERSHILIU、《国防教育法》(美国)P628

一、背景:①经济发达②1957年人造卫星事件③美国教育质量差

二、时间:1958年

三、内容:

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新三艺)的教学,大力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力量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3、加强天才教育,培养拔尖人才

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四、意义:《国防教育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法案冠以“国防”二字足以说明美国当局对这次改革十分重视,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案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ERSHIQI、二战后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P682

1、战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用立法的形式保障其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

2、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受到了各国普遍关注

3、职业技术教育已被各国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加以改革

4、师范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不断提高教师的质量

5、高等教育的改革出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迹象(英:开放大学,日:筑波大学)

6、教育管理领导体制有新的变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7、主要发达国家改革教育的动力,是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ERSHIBA、杜威的教育思想P507

一、论教育的本质:(论述本质+启发)

(一)教育即生活

主要含义(观点):

1、教育是儿童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2、学校生活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3、要求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

4、学校即社会

关注重点: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关系

(二)教育即生长

该命题是针对教育时弊而提出的

主要含义(观点):

1、教育绝不是强迫儿童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使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2、对教育生长的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兴趣

3、生长(理解):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过程

4、实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三)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经验:一个理性的过程,各种因素的载体,人的主动性

2、含义: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

二、论课程与教材(简答)P517

(一)对传统的批判:三点

1、教育的机械性和强制性,儿童读书无乐趣

2、课程的分类把儿童世界割裂、肢解,使儿童认识流于片面

3、社会精神缺乏

(二)新课程:做中学

指什么:活动性、经验性和主动作业

内容: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

课程特点:既满足儿童心理需要,又满足社会性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三)新教材:教材心理化

主要意义:一方面:直接经验化

另一方面:直接经验组织化

(四)评价:

积极:1.重视学生的兴趣,很好调动主动性与积极性

2.做中学,很好的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比如园艺)

不足:1.力图找到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但没有很好的适应现代工业生活

2.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解直接经验的需要一定的系统的直射为条件

3.并非所有的系统知识都可以还原为直接经验

4.组织原则的贯彻存在问题

ERSHIJIU、比较新教育运动与进步教育异同

SANSHI、比较分析英、法、德、美、俄、日公立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SANSHISI、现代欧美教育思潮P685

一、属于新传统教育理论流派(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的)

(一)要素主义教育P690

1、产生: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1938年成立“要素主义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

2、主要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里科弗

3、主要观点:

a.与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尖锐对立

b.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新三艺)

c.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d.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二)永恒主义教育

1、产生:教育经典名著的小团体“名著仔”、“永恒主义者”

2、主要代表人物:哈钦斯、阿德勒、利文斯通、阿兰

3、主要观点:

a.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

b.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c.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三)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1、产生: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开放的态度

2、代表人物:法国的马里坦

3、主要观点:

a.教育要以宗教为基础

b.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

c.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二、属于现代派的教育理论

(一)改造主义教育

1、产生: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强调社会责任)

2、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康茨和拉格

3、主要观点:

a.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b.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c.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d.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e.教师应该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三、其他:终身教育

1、代表人物:朗格郎

2、主要观点:

a.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各种类型的教育的统一总和

b.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

c.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

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来提出其终身教育的模式

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于教育民主化

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也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第一章 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 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二)官师合一 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 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 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 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 (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 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

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 (三)设置博士官 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 3、废除挟书令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6、简述古代文教政策基本特点。 一、极为重视对文教政策的制定 二、文教政策充分发挥了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鼓励官学的发展,允许私学发展,私学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 四、注意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任用的联系 五、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六、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第二章 1、简述学校教育萌生的前提条件。 1、阶级的分化和国家机器的产生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 一、六艺的内容 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 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 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 商代有所发展, 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 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 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 凡是行礼的地方, 就需要有乐。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 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 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 射:拉弓射箭的技术。御:驾驭战车的技能。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

书:文字。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 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 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事;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 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 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 “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中国教育史课程论文

论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学专业颜静 2007010130 摘要:韩愈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师说》一文被世人公认为是韩愈最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蕴含的思想构成了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性的产物,而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韩愈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认真的研讨与大胆的借鉴。现代教育是指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为宗旨的教育。它的目标已凸显出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等特征。这同时也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思想“性三品”《师说》 主要内容: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德宗贞元八年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章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韩愈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韩愈作为一位正直而有抱负的文人,是主张儒家积极入世的观点的。他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问题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对教育问题十分关注,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问题,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他在教育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事迹如下:在其做四门博士、国子祭酒期间不停地四处讲学,激励提携后学;在其任潮州刺史期间捐资助学,大力兴办乡校,促进了潮州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韩愈所留下来的教育论著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人才与教育问题的各个方面,其中许多都是具有建设性的观点。从其主要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把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 任何一个教育家论述教育作用,都必然要涉及对人性的看法。韩愈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则是以其性三品说为其理论基础的。他总结、继承并发展儒家传统的人性观,创立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而已矣。”《原性》。就是说,人之性有上、中、下三个品级。上品人之性天生是善的,中品人之性可诱导之为善为恶,下品人之性始终归于恶。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善性。上品人只在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应的同时具备。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偏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偶尔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了善性。在这里,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习题集锦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六经) 二、单项选择题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内容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 试卷(A B C)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该教学方法于次年输入我国。 2、1862年6月11日,_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3、明朝自嘉靖后,连续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事件。 4、______________作为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具有两重性 5、_______________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的主要制度。 6、汉代名师大儒办的私学,通常包括两种学生,即及门弟子和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35分) 六艺教育22 两周国学、乡学、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所不同。西周的教育内容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包括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教无类32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阵,指导他的实践活动,是孔丘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将受教育范围扩大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 性恶论73 荀况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因此在谈论人性的时候,应该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荀况的性恶论是其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 稷下学宫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因齐国君主在稷下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其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同时是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具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与齐国政治息息相关。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91 《大学》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孙培青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庠和成均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X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 诗__》、《__书_》、《_礼_》、《乐》、《_ 易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关于中国教育史 的知识

中国教育史 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 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 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始于魏,行至南北朝,到隋朝被科举制所代替。 15、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它的设置还为后代各种专门学校的开设开辟了道路。 16、三国时期的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部不可多得的人才教育学著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论述儿童教育为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中国教育史》2015年春期末A卷及答案

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2015年春季学期 2013级小学教育本科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前7题每题1分,后5题每题2分,共17分)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 《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5.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6.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代表。 7.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西南联合大学。 8.孟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11.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2.晏阳初针对当时我国农村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问题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 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2.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3.“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成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夏商的教育 ①夏代的教育 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 ②商代的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 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二、西周的教育 ①西周的社会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西周的学校制度: 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

中国教育史

一、填空题。 1 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庠和序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2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P8) 3 《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P76 4 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5 “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汉武帝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p94 6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p94 7 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P97 8 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专科学校)P98 9 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P96 10 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史游。 11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P118 12 魏文帝时制定- 五经课试法--,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

结合起来。P121 13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增设国子学,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P122 14 《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P136 15.《四书》包括(《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它是由朱熹编定的。P198 16.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P175——P177 17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P191 18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P184 19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P196 20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两个阶段。P197。 二、单项选择 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小学教育考试整理-中国教育史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3.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4.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 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7.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8.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代表。 9.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堂始在澳门成立,它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 早期一位来华传教的传教士而得名。在该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 10.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1972年,由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等出发赴美学习。 11.1896年,盛宣怀奏请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先后开办有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和特班,民国后发展为交 通大学。 12.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13.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 地位。 14.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15.民国初年,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16.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17.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陶行知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 潮。 18.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 潮。 19.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议决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抗战期间, 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 20.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被誉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 2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2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23.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 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24.“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是孟轲对人性的看法,“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况对人性的看法。墨家 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和“贤士”。 25.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26.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27.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史游。 28.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29.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30.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31.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 32.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 33.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 34.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树立儒学和理学的权威地位,顺治帝封孔子为“至圣宣师”,康熙帝亲书“万世师表” 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对于朱熹及程朱理学,康熙帝除下诏朱熹配享孔庙外。 35.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 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36.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7.张之洞在他的著作《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8.“六·三·三学制”是1922年颁布施行的。 39.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38页(二)启发诱导第三段内容。 2、《急就篇》急救篇是汉代遗留下来的。它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编,流传至今的有2144个单字,采用三、 四、七字一句的形式,将2000字左右的单字串起来,形成能够表达一定思想的韵文。。 3、福建船政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 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设立船政居的主要目的是造轮船以应军需,加强海防,有效地抵御列强的海上侵略;同时也鉴于两次鸦片战争后,船行于沿海及长江的洋行轮船日渐增多,传统的船运业已面临破产,必须发展自己的近代船运业与之竞争。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福建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六三三学制”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个学制被 称为“新学制”,或叫《壬戌学制》。又因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的分段形式,称为“六三三学制”。为使新学制的讨论有明确的方向,在学制酝酿过程即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具体为: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 各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系统规定:儿童满六周岁入小学。小学教育六年。初级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可以单独设立。中学教育年限是六年,分初中和高中两级,一般情况下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分专门学校和大学两种,“六三三学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正是这一学制在一定程度符合了教育规律,成为我国近代最主要的学制模式,也是历史上最稳定的学制模式。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重要考点)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上编综述 1、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发展轨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第一个矛盾的体现,义和团运动就是第二个矛盾的体现。(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