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的基本介绍

孔子周游列国的基本介绍
孔子周游列国的基本介绍

孔子周遊列国的基本介绍

孔子是中国春秋后期社会上的最博学的人之一,相信大家都对这位伟大的人物都十分熟悉吧!那么你是否了解过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呢?如果你想了解,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了!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 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 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 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 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 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 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 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

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59 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 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 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 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 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 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 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 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68 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14 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经典语录61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假如你能带头走邪道,谁还敢不可邪道呢?)

6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故小人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

(假如名分不正实际上便讲欠亨,实际上讲欠亨,工作便办不

成;…… 因而,小人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必定要在实际上讲得通,在理论上就必定能行得通。)

63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克不及专对;

虽多,亦奚认为?;;摘孔子《论语》

(固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行止理政事,却办欠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克不及自力地依据详细状况应对自若;如许的人,读的即便再多,又有什么用途呢?)

6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只需身居上位的人本人行动正直,那么就是不发敕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假如他的行动不正,即便发布敕令,下面的人也不会听从。)

65 、小人和而分歧,小人同而和睦。;;摘孔子《论语》(小人可以调和阁下但并不盲从赞同,小人则只会盲从赞同而不克不及和别人自相残杀。)

66 、小人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克不及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

备焉。;;摘孔子《论语》

(小人轻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爱好则很难。以不合理的方法讨他爱好,他是不会爱好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运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赢得他的欢心则很轻易。假如以不合理的手腕讨他爱好,他是会爱好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吹毛求疵。)

67 、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生平之言,亦可认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在私利面前可以想到道义,碰到危难可以自告奋勇,固然临时生涯在贫穷之中,也没有遗忘生平的诺言,如许就可以说是一个浑然

一体的人了。)

68 、小人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

(小人以谈吐超越举动为羞耻。)

故事精选1、有一回,鲁国一个简朴吝啬的人,用陶器煮食物并自认为很好,就把它送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得像接收太牢祭品一样。子路不以为然。孔子说:“好吟诗歌的人能想到国君,吃到美食的人能想到亲人。我不是注重器物本身啊! ”俗语言:雪中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待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富人帮助你一百元与穷人帮助你一元,尽管数额不同,其爱心是相同的,不可区别高下。这个道理,高高在上者,更应当清楚。

2、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该听从我的劝告啊。我听孔子说:‘ 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因此而美化自己;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己的行为端正。’ 因此君子只批评自己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于坦白自己的缺点,批评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改正自己,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3 、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 ,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孔子批评他:“知5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公元前497年,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这本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对鲁国,他一往情深,对它也充满希望,他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道”指“天下有道”的西周时代。他认为鲁国比齐国好,只要稍事变革,就可以上拟于太平盛世的西周。在数年为政生涯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忱,希望在鲁国重致太平,复兴周公之业。 即使不能为政,在鲁国隐居也是一件乐事。那沂水的清波,舞零台的清风,还有二三同道,都深深地令他流连忘返。当他离开时,却行道迟迟,一步三回头。在鲁国的边境上还住了三天,以示对父母之邦的眷念。 孔子一行出境的第一站是卫国。卫国是周公弟弟卫康叔的封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也具有“一变至道”的优点。历史上卫国曾是拥有“带甲之士八万”的强国,但进入春秋,也是每况愈下。卫灵公在位时,由于用人得当,政局稳定,民物殷阜,倒还有点太平景象。孔子一踏入卫国领土,便被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往了,就此阐发了一番“庶、富、教”的政治理论。来到帝丘,卫灵公给孔子很高的礼遇,让他享受上卿之禄。但是卫灵公并不是大有作为之 1 君,他优待孔子不过出于“爱贤”美名,并不真是对孔子的学说感兴趣。孔子重礼轻刑,他却问战阵之事;孔子轻视女人,他那妖冶淫荡的南后却招见孔子;特别让孔子难受的是灵公与南后和太监坐首车,让孔子乘次车,招摇过市。孔子对他也只有失望,于是再申“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之叹。但相比之下,在孔子访问的大小国君中,卫灵公对孔子最优惠,因此,当孔子在别国不利时,总是回到卫国,卫国算是给孔子温暖最多的国家,他在那里几进几出,呆的时间也最长。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孔子虽然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但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中落,靠母亲把他抚养成人。孔子从小就爱学礼节,懂得各种礼仪规矩,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孔子读书很用功,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因为办事认真,孔子早年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官。中年以后,孔子当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最高时曾做到鲁国执掌刑狱的司寇。 孔子在鲁国做了很多振兴国家的事情,也创办了教育事业。在他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枛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后来,孔子看到鲁国国君越来越醉迷于酒色之中,觉得再辅助鲁国已没有多大意义,便决定离开鲁国。他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现他的政治主张。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来到卫国,后来又到了宋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孔子在每个地方都不能长住,经常匆匆奔波于路途之中。路上还曾受到过几次惊吓。例如,孔子经过匡时,因为他的容貌与鲁国人阳虎非常相似,匡人曾受过阳虎侵犯,所以匡人见到孔子时,以为阳虎来了,把他围住了好几天。还有一次,孔子路过陈国和蔡国一带时,楚昭王派人来请他去楚国。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就派兵在半路上把孔子阻拦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弄得连饭都吃不上。幸而楚昭王派兵来接,才得以脱身。 楚昭王虽然有用孔子的意思,但楚国的贵族们都不赞成。所以,昭王死了之后,孔子只得又离开楚国。公元前484年,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等工作方面。

“周游列国”,孔子到过哪些地方

“周游列国”,孔子到过哪些地方 钱钧华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但你是否知道,孔子与弟子们历时十四载周游列国,饱尝艰辛,他们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么? 孔子人生重要阶段在路上 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旅途的欢乐抑或困苦,都没有让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面对山水发出的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是对人生旅程的终极关怀与深刻思考。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发了他对自然大道的无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没有深刻繁复的说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与感怀。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他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途经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走到齐国听到美好音乐时的感受……所谓一花一世界,其实,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情,快乐和财富也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体验都在于自己的心态,只要有了快乐豁达的心胸,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就能随时旅游,就能随时获得快乐。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导读: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

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年表

孔子年表 (一)早年居鲁(前551—前519年)。孔子的前半生,从出生到33岁,一直待在鲁国。(甲)1—15岁(前551一前537年)。前551年(1岁),孔子生(《孔子世家》)。或说孔子生于前552年(《公羊》、《谷梁》襄公二十一年)。 前549年(3岁),孔子丧父(《孔子家语?本姓解》)。 前541年(11岁),鲁昭公即位。 前537年(15岁),孔子自谓“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15岁,是当时小孩上大学的年龄,那时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和大学。(乙)16—30岁(前536—前522年)。前535年(17岁)以前,孔子丧母(《孔子世家》)。 前533年(19岁),孔子娶宋亓官氏(《孔子家语?本姓解》)。前532年(20岁),子孔鲤(伯鱼)生(同上)。孔子为委吏、乘田,管粮草和畜牧(《孟子?万章下》、《孔子世家》),约在此时。 前525年(27岁),郯子朝鲁,孔子学之(《左传》昭公十七年)。 前522年(30岁),齐景公、晏婴入鲁,问礼孔子(《孔子世家》、《孔子家语?贤君》),孔子自谓“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学者推测,孔子授徒设教当在此前后。(丙)31—33岁(前521一前519年)。仍在鲁国。(二)短暂出国(前518—前517

年)。34—35岁,孔子适周问礼,适齐求仕,凡两年。 前518年(34岁),孟僖子临死,嘱其二子何忌(孟懿子)与阅(南宫敬叔)向孔子问礼(《左传》昭公七年、《孔子世家》);孔子适周,问礼老子(《礼记?曾子问》、《孔子世家》、《孔子家语?观周》)。 前517年(35岁),孔子适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齐景公问政孔子(《论语?颜渊》、《孔子世家》)。这是孔子第一次出国。(三)返鲁治学(前516一前502年)。36—50岁,孔子返鲁,退修诗书礼乐,凡15年。 约前516年(36岁),齐景公以老辞孔子,孔子返鲁(《论语?微子》、《孔子家语》)。 前515年(37岁),吴季札适齐,返,葬子于赢、博间,孔子往观(《礼记?檀弓》)。 前512年(40岁),孔子自谓“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盖返鲁后,其学益进而弟子滋众。 前509年(43岁),鲁定公即位。 前505年(47岁),季桓子执政。阳货执季桓子,往见孔子,欲其出仕(《论语?阳货》、《孔子世家》)。 前502年(50岁),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世家》),又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盖读《易》而知天命。

子路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

子路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子路问津。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 “指点迷津”。 简介。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 开始周游列国。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齐。周等诸侯国。期间。孔子及其弟子经历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事情。影响深远的便是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

“子路问津”。“指点迷津”。 文献考证。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情理推断。罗山县的子路问津处比较可信。 据清朝乾隆年间《罗山县志》记载:“桀溺畈。在问津处北。相传桀溺旧居于此。”孔子及其弟子在“绝粮”事件之后。从新蔡。经息县。来到罗山县子路问津处。向南通过九里关可到楚国都城郢。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89年。吴伐陈。楚救陈。驻军城父。当时楚昭王因为救陈正在城父。而不在郢。楚国大夫叶公沈诸梁等驻守在负函。孔子及其弟子于是自东向北拐个直角弯。 经今平桥区五里店镇来到负函。拜见叶公沈诸梁。正是因为这个直角拐弯。子路问津处在今罗山县子路镇才成了必然。春秋晚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争取当权者的支持。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条河

流挡住了去路。那条河不是太宽。远远望去。河道蜿蜒曲折。水如银带。近看河水清澈见底。 与另一条河流在此汇合。子路这天傍晚。孔子师徒走到这里。就是找不到渡口。没有渡口怎么过河呢?正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为过河犯愁之际。他们看到不远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于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两位隐士请教渡口的位置。两位隐士看到子路走过来。又看到不远处坐在车上的孔子。还没等子路说明来意。长沮手也不停地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他是我的老师孔丘。 ”长沮抬起头。用嘲笑的口吻问:“是鲁国的孔丘吗?”“是的。”“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还来问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干吗?”子路讨个没趣。又转身去问另一位隐士桀溺。桀溺停下锄头。问:“你是谁?”“我是仲由。”“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吧?”“是

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

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最新) 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化进程不断推进,“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光环被逐一加在孔子的头上。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两千多年前出生在郰邑的鲁国人, 而是一系列“仁”“礼”等思想的文化标签。要想真正了解孔子其人,读懂《论 语》背后的深意,回到他的时代,重走他所走过的路,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 周游列国的背景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幼年丧父,17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相继离去,使少年孔子懂得,只有凭一己之力才能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中生存。成年后,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仓库。虽然这个工作身份低微,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怀揣着恢复礼制这一远大抱负。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从15岁起便立志学习儒术,随后又开馆授徒。很快,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连鲁国贵族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愿意拜孔子为师

在鲁国崭露头角后,孔子便带弟子去齐国谋求仕宦,却遭遇碰壁。随后,孔 子回到鲁国,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直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岁时,才似乎离他的理想更进了一步。那时鲁国国君的权力形同虚设,国政都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三姓最有权势的鲁国卿大夫)手中,而季氏又被他的家臣阳货所控制。此时,阳货和另一个家臣公山弗犯都想请孔子出仕,孔子也动心了。弟子们非常不解,因为这些权臣正是孔子口中的“乱臣贼子”,而孔子这时却要服从他们。但孔子显然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如果能得到这些权臣的帮助,那他便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打造出第二个“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孔子还是没有实现这一计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后鲁国局势陡变:阳货不满足手上的权柄,企图通过政变尽灭三桓,但计谋失败,只能狼狈地逃亡齐国。这时季桓子才幡然醒悟,意识到只有孔子才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于是请孔子出山,任中都宰(鲁国都城的长官)。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继而迅速升任司空(主管工程营建)和大司寇(主管刑狱)。孑L子任职期间,对内整肃民风,仅三个月就让鲁国风气焕然一新;对外则通过夹谷之会威慑了齐国,帮助鲁国收回了之前被齐国占领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等地。但好景不长,齐国见鲁国任用孔子日益强盛,深感威胁。在齐大夫黎鉏的建议下,齐景公挑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孔子不辞劳苦周游列国,带着弟子们踏迹天涯,你知道孔子为什么这么执着于这件事吗?下面由为你讲述孔子探访列国的主要原因,希望你喜欢。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再者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三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恢复周礼,因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认为的),篡用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赵大夫曾用七鼎,即诸侯礼,但按周礼大夫只能用五鼎。孔子看这种情况很不爽,便周游列国,希望找到一个有为之君恢复周礼,也顺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因为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与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孔子出生时,周室已衰.周天子徒拥虚名,既不能制诸侯,列国诸侯亦常受制于有实力之贵族.列国彼此相争,各国贵族亦常作乱.于是礼制崩解,传统习俗的规范力量消失,天下遂进入无政府状态.孔子面对此一严重的时代问题,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为己任.他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 关于孔子途中的故事 为善知度 ;;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doc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书房,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

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定公接受了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劝他,他躲着孔子。孔子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相传他有门徒3000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他编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孔子死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而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推荐阅读:四年级日记 :乞丐的故事450字读中国古代节约故事有感作文400字龙女的故事我家的创城故事优秀征文600字中学生我家的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

孔子周游列国的基本介绍

孔子周遊列国的基本介绍 孔子是中国春秋后期社会上的最博学的人之一,相信大家都对这位伟大的人物都十分熟悉吧!那么你是否了解过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呢?如果你想了解,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了!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

历史典故:孔丘周游列国_1500字

历史典故:孔丘周游列国_1500字正当吴楚、吴越争斗激烈的时候,中原的诸侯国内部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公元前年,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被大夫季孙意如驱逐。季孙意如另立昭公庶出的儿子宋为国君。这就是鲁定公。从此,鲁定公就只成了鲁国的一个象征性的国君,鲁国的权力就分别到了三家大夫的手中。 这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但是,这三家大夫在各自为政的过程中,慢慢地又被自己的家臣窃取了实权。其中,以季孙氏家的问题最为严重。这时季孙意如已死,他的儿子季孙斯继承了权力,并任鲁国的相国。季孙斯的家臣阳虎,乘机攫取了季孙氏的实权,并且企图灭掉季孙、孟孙、叔孙三族,自己取而代之。 公元前年,阳虎起兵叛乱,季孙斯逃到了孟孙氏无忌的封地。孟孙无忌有个老师叫孔丘,他早已料到了这次事变,并且事先对孟孙无忌作了警告。因此,孟孙氏预先调兵遣将,将士兵伪装成搞建筑的工匠,埋伏在自己封地的四周,待阳虎赶来捉拿季孙斯时,孟孙无忌的伏兵一拥而上,将阳虎打败了。 孟孙无忌的老师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年。他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邑(今山东邹城东南)大夫。但在孔丘幼年时父亲就

死了,因此家中生活很贫苦。母亲颜征在把他抚养成人。他好学不倦,学问很深,并且收了不少学生、弟子。不久,这些学生、弟子遍及各诸侯国,孔丘也很快地就在诸侯国中出了名。孔丘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方面要用“德治”,要“举贤才”,同时还应该“正名”,即国君、大夫、百姓、父亲、儿子都应各守自己的本分,不得“僭(jiàn)越”。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的意思就是说做人要有道德观念,要爱人;“礼”就是要人重视内心修养,并用它来约束自己。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无类”,即不分人出身的门第高低,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自己收教的学生,就各种出身的人都有,实践了他“有教无类”的观点。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都成为以后人们在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格言。 当时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想聘用孔丘。但是,他的一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着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利益。比如关于“正名”的观点,正打中了大夫们的夺权割据、篡夺诸侯权力的要害,他们怎么可能让国君采用孔丘的政治主张呢? 孔丘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任用他,只好又回到了鲁国。孔丘五十岁那一年,正碰上阳虎叛乱。

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

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 读《孔子周游列国》有感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讲孔子。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鲁国陬邑,三岁时,他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很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回“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孔子做事很认真,渐渐出名了。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办了个私塾,一共招收一千多名学生,带着他们去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佩服孔子。首先,孔子从小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有礼节,不懂得礼节的就如野人一般,有时候还可能会闹出一些笑话。特别在隆重的宴会或仪式上一定要知书识礼,不能有失大体。所以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而且孔子教书非常认真。他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很佩服。如果没有了孔子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就是因为孔子将一生的精力放在教育上,才会将这些知识流传到今天。孔子编成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就是我们当今要学习所谓的“国粹”啊!是

他第一个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就应该从国学大师孔子身上学习和吸取中国文化的养分与精华! 2. 我救孔子 “多谢汝舍身相救,要不让吾等如何活呀!” “没关系,没关系,您可是圣人哪!能救您老使我荣幸之至!”这是我和孔老夫子的对话。怎么?孔老夫子怎么复活了?请听我慢慢道来。 公元前479年,孔子享年72岁,被葬在了曲阜城北泗水南面。可谁知有一天他突然醒来,张开嘴却叫不出声,于是他想:我再睡会儿吧,说不定一会儿就有人来救我。 孔子突然从梦中惊醒,一个白胡子老人站在他面前,says:“I‘mGod。Let’sgototheGodSchool。”孔子曰:“来者何人,怎通晓鸟语?可见来头不小呀!”上帝不听他罗嗦,把他带进了天堂。 哇!这天堂真像个大花园,洁白的柱子顶立在宫殿中,纯洁的Angel在天空飞翔。在这里,有孔子仰慕的亚里士多德,有诗人普希金。孔子上前去说:“久仰久仰。”可他们却面面相觑,完全听不懂。在天堂里,孔子可闷死了。他们打高尔夫,孔子不会;他们吃牛排,孔子吃不惯。于是,他

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的意义(一)

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的意义(一)—欧阳国忠 鲁定公13年,鲁国公接受了齐国的80名乐女,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孔子带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游学生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国忙于争霸战争,小国面临吞并危险。孔子宣教的一套“德治”、“礼治”、“仁爱”、“富民”等主张,并不被接受。但是,就是在周游列国期间,孔子开启平民教育先河,传播了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创立儒家学说。孔子及其所创儒教所推行的思想和主张内涵深刻、意蕴宽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整个中华文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维护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有着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孔子周游列国的意义,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 10月1日——6日,由e宅购e商院联合湖南省自驾游协会、香港布雷斯集团、盛世贤德资本汇、环球活动网、北京整合腾飞、群英汇俱乐部等数十家知名组织机构发起的“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文化修行活动成功举行。来自长沙、北京、青岛、温州等地的数十位行者们,横贯鲁豫河山,跨越3000多公里,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 6天的游学,从长沙岳麓书院,到圣人故里曲阜、五岳独尊泰山、孔子祖籍商丘,最后到孔子传道之地淮阳和信阳,我们开阔了视野,亲身体验了儒家文化的生机和魅力。儒家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了两千多年,其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仍倍受瞩目,广泛应用。 他的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世界也备受推崇。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下,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同。在传统社会,人们重视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之道。在当代,孔子的学说中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看未来等修养身心和提高道德水平的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儒学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对塑造、提炼企业文化也发挥着重要影响。 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的意义(二)

孔子周游列国,文明传播华夏 (1)

孔子周游列国·文明传播华夏 ——纪念孔子诞辰2566周年主题演讲 老师,同学们: 今天恰好是孔子诞辰2566周年的纪念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治国思想:礼、义、仁、智、信、恕、孝、悌,成为了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的治国纲领。他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习时,温故知新等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当今倡导的教育改革因材施教,孔子还是祖师爷呢!孔子创立了儒教,一生收了三千弟子,出了七十二贤士,他的著作《论语》成了两千多年的教科书。但同学们恐怕不知道,他曾经奔走列国,矢志不移的传播他的思想。所以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孔子周游列国·文明传播华夏”。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个崇尚武力,战乱不断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打,抢夺土地,百姓因此生灵涂t ú炭t àn ,哀鸿遍野!孔子为实践他的政治主张,救黎民于水火,在54岁的时候,带着几十个学生和一册册的书简,开始周游列国。但是,一路上他四处碰壁,历尽艰辛,几经困厄è,却没有一个诸侯国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他曾被人围困七天,粮草断绝,靠他的学生拼死力战才得以脱逃;也曾因被人攻杀,学生被打散,自己呆立东门,被人嘲讽为丧家狗。但他始终不曾动摇,坚持不懈地教学和布道,一直吸引着一大群学生,随他出生入死,南北西东!他汲汲于救世,百折而不挠的精神,在当

时就赢得人们的高度赞美,说他是上天派遣来宣扬仁义礼乐的光荣使者! 公元前497年,经过了14年的颠沛流离,68岁的孔子以无力再走,不得不在他学生的帮助下,回到了家乡——鲁国,周游列国这一伟大而悲壮的历程就此落下帷幕。虽然在这14年中,他处处受挫,一无所得,但他为黎民百姓在列国间的奔走呼号,也促使他的学说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儒家文明就此扎根华夏,渗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文明精髓! 今天,我们缅怀先贤孔子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不避艰险,始终不渝传播人类文明,为社会着想,为百姓做事。我们虽然还没有他那样的大学问,或许也没有他那样坚忍不拔的意志,但我们一样可以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因为,拾起一点纸屑杂物,就是文明;随手关好灯管风扇,也是文明;准规守矩,尊重老师的劳动,就是文明;勤俭节约,体恤父母的辛苦,也是文明!而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就能做到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点点滴滴,我们就能改变自己,影响他人,使文明之花处处盛开!我们也就成为了文明的光荣传播者! 今天,我们还要借着海口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双创”春风,学习双创知识,争做双创标兵。我们不但要在学校内和老师们共建文明学校,我们更要走出校园,整治社区环境,宣传文明礼仪,用行动践行“双创”,用榜样感染他人,用我们的小手拉动大手,共创美好文明家乡!

【课外阅读】进退之间:孔子遭遇的困境

【课外阅读】进退之间:孔子遭遇的困境 大道颓废,孔子不仅周游而不遇,而且遭遇了如何弘道与如何保身的生存困境。孔子是如何思想和应对困境的呢?后人又当如何思想和应对困境呢? 都说孔子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否一以贯之了呢?让我们看看夫子的另一面。面对“世丧道矣,道丧世矣”(《庄子·缮性》)的时势,孔子首先从政治入手,力挽将倾之大厦,周游列国,以求见用而为王者师,“以道莅天下”(《老子·六十一章》)。然而,生活并不那么有情,政治更是残酷。夫子忧道谋道,奔走于诸侯,却累累如丧家之狗。此情此景,此际此遇,夫子会作何感想? 孔子似乎想退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治长》。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或许我们可以说,这仅是孔子一时之感叹。若参照孔子的其它言论,就会发现面对大道的颓废、现实的混浊以及由之而带来的危难,孔子也在思量自身。思量自身不是把自己纳入利益的斤斤计较,而是把自己与时世相观照,在时世的旋转涌动之中考虑自身。不思量自身,一味盯着那个外在的目标,冲啊,冲啊,勇而无谋,仅是莽夫之勇而已,决非智者。所以,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泰伯》),表明孔子并非一味地没头没脑地入世。为何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显然,危乱之邦,民无安宁,性命难以苟全,轻易入居,恐怕不仅无济于时势,还会祸及自身。 诚然,孔子不入居危乱之邦,不是简单地因为自己的安危利害而逃避,而是历经苦难得出的经验,是哲人的存身存道之法。《论语》、《荀子》、《孟子》、《庄子》、《史记》等讲了不少孔子遭遇困境和危险的事件,尤其《庄子》之《天运》、《山木》、《让王》、《渔父》、《盗跖》等篇多次言及孔子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夫子当然是圣者,当时就有人说,“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罕》)?“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但纵为圣贤,未必就能以道得位,列身庙堂,治国平天下。太公不遇文王,何处成就功业?而以道得位并不是个人所能完全左右的事情,更取决于时势。“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荀子·宥坐》)!唯有遇,圣贤方能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遇,首先还不是一般所说的机遇,而是遭遇。唯有首先遭遇某种历史时境,个人与时代相摩相荡,机遇才会现身,才可能有个人的得遇见用。遭遇时势而让机遇现身,迎面而上把握机遇实时遇,继而得位造势,才可能借势更好地弘道。尽管孔子率徒周游列国,显示了一种兼善天下的情怀,并拥有刚健不息的力量,但是天下滔滔,时势黯

“周游列国”,孔子到过哪些地方

“周遊列國”,孔子到過哪些地方 孔子周遊列國示意圖 圖一 圖二 文/錢鈞華 在中華文化的歷史版圖上,有哪些地方尤其需要我們去細細打量、深深思索? 本版新設的《人文地圖》專欄,試圖為讀者勾勒一幅幅圖景,以便以行走的方式去了解去感悟,追尋中華文化的足跡,激發旅途中的文化思考。 孔子“周遊列國”,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歷史文化故事。但你是否知道,孔子與弟子們歷時十四載周遊列國,飽嘗艱辛,他們究竟到過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麼? 孔子人生重要階段在路上 王大千 孔子的一生應該給我們很多的啟示,他在遊歷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體悟人生,在體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

樂,仁者壽。”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賞自然景物時,觀照其特徵,通過類比聯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孔子認為,“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達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徑是格物致知,旅遊正可格物致知。 旅途的歡樂抑或困苦,都沒有讓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看著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孔子面對山水發出的對人生最深刻的認識,是對人生旅程的終極關懷與深刻思考。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發了他對自然大道的無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沒有深刻繁復的說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與感懷。 可以說,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階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遊者的千古樣本,他遊歷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都記錄了下來,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論語》。 孔子周遊列國途經齊國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這是孔子走到齊國聽到美好音樂時的感受……所謂一花一世界,其實,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旅遊不僅僅是有錢人的事情,快樂和財富也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體驗都在于自己的心態,只要有了快樂豁達的心胸,只要有了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你就能隨時旅遊,就能隨時獲得快樂。 孔子晚年,遊歷歸來,不再東奔西走,但是,卻仍然能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

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 吴王阖闾在名将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欲与中原各国诸侯争霸。首当其冲是他的北方紧邻齐国,齐国当时是齐景公执政,他任用的治国之才晏婴为相国,鼎新革故,发愤图强,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程婴想和紧邻鲁国等中原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吴国的威胁,恢复齐桓公的霸业,于是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会盟。 那时诸侯会盟,需要有个得力的大臣当助手,称作“襄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当此任。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因其曾祖父与华氏家族发生冲突,而被迫逃难鲁国。其父在鲁国立过战功被封为邑大夫,在孔子3岁那年就去世了。其母颜氏受尽孔氏家族的欺凌,就带着孔子迁到曲阜过着清贫的日子。 鲁国是周初周公旦的封地,保留着许多婚丧、祭祖等繁琐的礼节,受这些古老文化的影响,孔子从小就对这些感兴趣,无事时就学者大人的样子参加这样的礼节仪式。对于每一项礼节和祭物都不耻下问。由于他虚心好学,对周礼达到了精通的地步,名气也就

越来越大,很多人都登门求教,于是孔子就办起了私塾,诲人不倦的教起学生来。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名存实亡,周礼也被束之高阁,无人理会。孔子则主张:君王应多施“仁政”,通过“克己复礼”来恢复周王室的统治地位,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孔子35岁那年,鲁昭公被掌权的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向齐景公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齐景公想重用他,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但相国程婴则认为孔子的这套主张不切实际,齐景公也就未任用孔子。 孔子只好又回到了鲁国,继续教书,直到鲁定公即位,孔子才被任用。先做中都宰,隔年升为司空,又调为司寇,并代理宰相。他利用手中的权利,通过“堕三都”,削弱了季孙氏等3家大夫的势力,取得了鲁定公的信任。鲁定公将齐景公约他去夹谷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并征询他的意见。孔子说:“齐国屡犯我境,这次约我们会盟,不可不防,希望您把左右司马都带去。”鲁定公接纳了孔子的建议,委派左右司马率兵一起去会盟。在夹谷会盟上,由于孔子的智慧,使鲁国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会后有促使齐景公归坏以前从鲁国侵占的汉阳等3处土地。 齐国大夫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很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