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宗族的存留与演变

近代宗族的存留与演变
近代宗族的存留与演变

近代宗族的存留与演变

近代的宗族直接由清代发展而来,但是在经历了清前期的繁荣之后,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也不可避免地走上衰落的进程。虽然如此,宗族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它的演变与社会政治的演变并非同步,而是极其缓慢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还在许多地方存留着。当近代社会在内外各种势力作用下发生裂变,当社会生活持续发生激烈动荡的情况下,宗族组织却以它特有的稳态与内聚力,维持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那么,宗族组织在近代社会为什么能够长期得以存留呢?以后又是怎样演变的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近代宗族存留的原因

1、宗族的内在结构及其功能产生的较强内聚力

近代社会各地宗族组织规模不等,其组织程度与活动也有相当差异,但其内在结构却是相同的。祠堂、族谱、族田、族长以及族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祠堂作为宗族的标志,因拥有祖先神灵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族谱作为宗族的血缘纽带,牢固地把一族人众紧紧联系在祠堂这一核心周围;族田则通过自身经济力量支撑着宗族的实体,并不断为之注入新鲜活力;族长又通过族规维护着这一体系的正常机制,近代宗族就是靠这一完整有效的体系存留下来。

2、封建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封闭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广泛存在及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

首先,封建的政治法律制度维护着宗族组织的重要地位及合法性。封建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十分推崇宗族制度,并欲借各地宗族的族长绅士对民众进行间接统治。在政治上支持宗族的内部自治,尊重封建族权在宗族内部的权威地位。只要族权不干涉地方吏治和秩序,对其内部施治情况多不予过问,以求地方安宁。

民国时期,法律上维护宗族的条文多不复存在,但也有残余。如女子出嫁后须在本名前加缀夫姓。在政治上,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执政,对宗族制度和封建族权都是一贯支持的。北洋政府就曾大力掀起复古逆流,鼓吹和美化大家族制度。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30 年代掀起乡村建设运动,也是欲借地方绅士和宗族势力稳定地方,抵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其次,封闭的自然经济的广泛存在为宗族组织存留提供了聚族而居的有利条件。在自然经济的形态下,广大乡村社会普遍保持着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适应这一经济形态,在居住方式上安土重迁,累世聚居,以至聚族而居就自然产生了。加之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流动较少,所以使一姓宗族的血缘聚集和繁衍能长期不断发展。

再次,传统儒家文化也从观念习俗方面对宗族组织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宗族组织赖以建立的一整套观念制度都直接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文化。

二、宗族在近代的演变趋势

近代宗族组织的存留,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如族权的一度膨胀造成的各地封闭性自治形态为军阀割据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如族田经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维护着地主制经济;如宗族旧生活方式对农民的束缚维系了封建宗法关系在农村的长期存在。因此,随着近代化工业社会的到来,封建宗族组织的衰落已势在必然。

第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部分地削弱了宗族的一些功能。首先,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使宗族组织失去了法律的基础。清律中,有关宗族的条目

很多,仅十恶不赦的大罪就有恶逆、不孝、不睦、内乱等四条,涉及亲属宗族。

随着清律的废止,代之而行的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楷模制定出的新型法律

体系。虽然还有少量亲族和家长制观念的残余,但从整体而言那些维系亲族宗

法的律条已不复存在。

第二,其次,由于社会的发展,宗族的部分职能被削弱了。例如教育,晚清时“子弟读书为训族第一事”,宗族所办家塾义学等为科举培养了初级人才,也为宗族自

身造就了一代接一代的功名士绅。清末施行的新式教育开始了国家、社会办教

育的新的局面,民国时期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展开,使新式学校教育相当程度上

取代了宗族的私塾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自开埠以来渐入中国社会的外国教会势

力举办的学校、医院、慈善救济机构已深入到农村甚至穷山僻壤,也在一定程

度上削弱着宗族的某些职能。

第三,屡次战乱和革命运动的冲击,造成了宗族组织渐渐衰落的趋势。晚清,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多年的战争对战争区域的宗族组织不同程度地造成损害。祠毁族散,

屡见不鲜。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大革命中,在农民运动高涨的地区例如广东,

湖南一些地方,宗族组织又一次受到冲击。由于宗族组织的阻止社会进步的社会

作用,因而被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在土地革命时期没收祠产,打倒族权

成为主要任务之一。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中也规

定“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乡村中一

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它,在各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都贯彻

了这一种精神。宗族组织又一次在更大范围内受到打击。

但宗族组织直到全国解放,并未消亡。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打倒了地主阶级,没收了一切祠堂族田族产,这才彻底铲除了宗族组织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宗族组织随之瓦解。但在解放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以及缺乏社会流动,广大乡村聚居的地缘状况难于改变,加之科学文化的落后,使宗族组织的残余得以长期保留下来,至今在个别地区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还起着潜在的作用。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要点整合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一年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一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3.一战后:美日矛盾。一战后《九国公约》,确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目的。在30年底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法西斯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5.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6.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目的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义矛盾的变化时由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2)形象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3)主要内容:《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5)评价: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目的,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它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直接的目的,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1)形成背景:①西欧各国遭战争破坏;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等社会主要国家不断强大,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注: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结束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主要内容:①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立战欧亚

1 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复习提纲一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组成:(1)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等,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维系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控) 4、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体系。 5、评价: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秩序,但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发展过程:(1)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安排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二战结束后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积极与美国争霸,组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4)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2、维系工具:联合国 3、重要事件:(1)雅尔塔会议(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3)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4)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 4、实质: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5、影响:(1)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爆发;(3)苏联经济负担加重,逐渐走向衰亡;(4)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三、“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 2、表现:“一超多强”。 3、主流:和平与发展 4、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5、主要事件:(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科索沃战争 6、影响:(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时有发生,美国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知识清单】 1、巴黎和会 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被、、三国操纵,会议上签订了《》,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力量,条约中的一条规定 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的性质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会议的作用是。

法国政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法国政体的特点 新课教学: (一)、民主共和制的形成和主要权力机关 1、民主共和制 (1)、形成——是各阶级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法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国家。今日法国政体的形成始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历经二百多年的演变,是各阶级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相关链接: 1789年,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列宁说:“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这次革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 (2)、发展历程: 法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其具体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用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等。依据法国现行的《第五共和国宪法》,法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人们根据它的政体特征,又把“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2、主要权力机关——总统、政府、议会 (1)、总统及其主要职权: ①地位、产生方式及任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法国不设副总统,一旦总统不能履行职务,由参议院议长代理总统。 ②主要职权: 法国总统的主要职权: ◇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其他政府成员; ◇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有权解散议会; ◇拥有外交权(与总理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 ◇可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 (2)、政府首脑(总理)及其主要职权: ①地位、产生方式: 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

②总理的主要职权: 总理的主要职权: ◇领导政府活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 ◇向总统建议任免政府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 ◇除宪法规定的例外情况,副署总统的文件、法令和命令; ◇对国家防务负有责任; ◇可代替总统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3)、议会的构成及各自的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①国民议会 A、国民议会成员的任期和产生方式: 国民议会由577名议员组成,议员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国民议会的主要职权: a、立法权。 议会的立法权集中在公民权利与义务、婚姻与继承、税收与货币制度、公共机构的设立等领域。 b、财政权 议会有权对政府的财政法案和经济计划大纲进行审议、辩论和表决。法国国民议会召开会议 c、监督权 议会的监督权包括对政府的法律监督和活动监督。其中,弹劾是国民议会对政府监督最严厉的手段。 ②参议院成员 A、参议院成员的产生方式: 参议院共321个议席,由国民议会议员、省议会议员、市议会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参议院保证共和国各地方单位的代表性,居住在国外的法国人在参议院中应有代表。 B、参议院的主要职权: 在行使立法权方面,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专家点评: 从原则上说,法国两院在立法权方面有同等权力,但在实际立法过程中,国民议会的地位要优于参议院。两院议员均有权提出法案,但财政法案必须首先提交国民议会。如果两院对议案发生分歧,经协调仍达不成一致时,政府可以要求国民议会作出最后裁决。在监督权方面,国民议会拥有主要权力。国民议会可以使用弹劾手段对政府进行监督。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及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近现代史上世界格局的演变及我国外交 一.专题解读 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等。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及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我国的外交对策。 二.点击考点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两极格局的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三.思路导引 1.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70年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 1.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的局面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3)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美苏冷战局面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也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有合作,也有分裂。一、从合作到对峙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统一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走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即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为阻止国民党重新组阁,1913 年春,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制造了“宋教仁案”。1914年初又解散了国民党,废除了《临时约法》,这些标志着政党政治幻想的破灭。袁世凯死后,中国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国民党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作为当时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急于寻找一条既能实现其政治主张又能救万民于水火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当时,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举行大小罢工百余次,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但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七惨案”。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1]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且两党当时的政治主张与宗旨具有相似性,面对共同且强大的敌对势力,国共都有着合作愿望和现实需要。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有着比国民党更深刻的国际背景。中共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共产国际在中共派有代表,并随时参与党的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当时的苏联,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其成功的经验是国民党所要借鉴的,中共正是其所利用的渠道。出于战略利益,共产国际和中共向革命失败而苦闷中的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吸收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为失意中的国民党送来新的血液。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国民党控制区迅速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并继续向北推进;广大人民群众也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但合作中,中共没有在领导权上提出要求,从而处于从属地位,国民党处于主导地位。1925年,国民党分裂为左派和右派,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此时,中国人民同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2] 二、从对峙再到合作1927年7月到1936年12月,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峙,表现为屠杀与反屠杀、围剿与反围剿的对峙。“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中共领导并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来回应国民党的屠杀。三大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这就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害怕。从1930 年底至1933 年10 月,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妄图消灭红军。

法国政体的演变

在法国,总统和议会都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理一职由议会的多数派出任。由于过去实行的是总统7年制、议会5年制,不同的选举时间,总统和议会多数派就可能不是来自同一阵营,因而造成总统和总理二人一个来自左派,一个来自右派,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这也是法国政坛独特的现象。 半议会半总统制 在1946~1958年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的政体是议会制,即全民选举国民议会议员,由国民议会中占席位最多的党派出面组阁。那时候总理大权在握,总统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任何实权。由于议会内党派众多,而且议会有弹劾政府的权力,因此一不小心,多数派联盟便会分裂,造成政府倒台。在第四共和国存在的短短12年间,共更换了20届内阁!政府的频繁更迭造成政局不稳,国家动荡。 1958年,曾因反对议会制而退出政坛的戴高乐上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重返政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宪法,制定总统制。出于稳定政局的目的,他继承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总统任期7年的传统。他一方面削弱了议会的权利,剥夺了议会任命总理和批准政府组成的大权;另一方面大大增强了总统的职权,甚至赋予总统在“非常时期”可以解散议会、进行全民公决等权利。1962年他宣布法国总统应由全民直选产生,并于1965年当选为第五共和国第一位直接选举出来的总统。 然而,第五共和国的政体并非绝对的总统制,议会对总统仍有制约,主要是:议会可以弹劾政府,迫使其下台;对议会通过的法律,总统须在15天内签署,最多只能让议会复议一次;总统不得在一年之内两次解散议会。 “左右共治” 在这样的政体下,总统只有得到议会多数派支持时,才能充分行使权利,反之,只能与反对派分享权利,把总理一职和组阁权交给政治对手。 实行半议会半总统制政体的初期,反对党势单力薄,总统的执政地位稳定,长达7年的总统任期又使其能够充分施展手脚,总统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活跃在法国政坛上的主要政党是右翼的保卫共和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以及左翼的社会 党和共产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左翼力量迅速上升,形成左右两大派旗鼓相当的局面。此时,一个新的问题显现出来:由于总统和议会任期不一致,因此无论是总统选举还是议会选举后,都有可能出现总统与议会的多数派分属不同派别。 1986年,前总统、来自左翼社会党的密特朗执政时,由议会多数派产生的政府属于右翼阵营,法国从此出现了“左右共治”的局面。自1997年以来,国民议会一直被若斯潘总理所属的左翼势力所控制,而希拉克总统则属于右翼政党保卫共和联盟。 总统任期改革 自1986年以来,法国已历经3次“共治”。“共治”期间总理、总统相互牵制,难以放手施政,严重影响效率。2000年6月,法国议会以绝对多数通过政府提出的关于“总统任期5年”的修宪法案。同年9月举行的全民公决中,赞成票占了73.2%。呼吁多年的法总

专题2国共关系的演变

专题二:国共关系的演变 实中胡小琼 一、考点整合: A、中国共产党成立: (1)成立条件:A、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B、阶级基础:工人运动兴起,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C、组织基础:1920年(南陈独秀、北李大钊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 党早期组织。) (2)中共一大召开:A、时间地点:1921年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B、内容: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 义。 C、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中共二大:影响: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B、国共两党合合分分的史实: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1.合作原因: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合作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3、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成果:成立黄埔军校;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5、破裂: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6、形成战线:革命统一战线 7、具体事件:北伐战争、黄埔军校 北伐:时间:1926年开始。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战果: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二)十年内战时期国共的对峙:(1927—1936年) 1.表现: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以可乘之机。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37年——1945年)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标志:西安事变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1937 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成果:领导了抗日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4、共同抗日的具体事件:平型关大捷(山西平型关/ 八路军115师/ 1937年9月,意义:抗 战以为第一次大捷。)、台儿庄战役(山东台儿庄/ 1938年春,李宗仁,国民党军队/ 意义: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三光政策/ 1940年8月,彭德怀/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意义: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945年——1949年) 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 2.表现:(1)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双方仍维持表面的合作关系。 (2)蒋介石在作好内战准备后,1946年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内战。 (3)中共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展开了战略反攻,并取得三大 决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败逃台湾。 (五)建国以后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1.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2.表现:政治上对立,军事上炮击,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 3.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C、规律性认识: 1、两党关系特点: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过程。 2、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 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 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3、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统一 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实战演练: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以暴力革命为主要的斗争形式 C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D 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远大的奋斗目标 2、在我们看电视的时候,会发现国民党许多高级将领叫蒋介石为校长,蒋介石曾经是哪个学校的校长() A保定军校B西点军校C黄埔军校D西安中山军校 3、“打到列强,打到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4、下列事件中,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是() ①成立同盟会②打败吴佩孚、孙传芳③建立黄埔军校④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5、中共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得到的教训是() A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 必须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C 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 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6、《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贵州红色旅游区的主题是() A 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B 遵义会议生死攸关 C 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D 开国大典国旗飘扬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的这首诗反应的历史事件是() A 秋收起义 B 红军长征 C 平津战役 D 解放南京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docx

2019-2020 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 年 1 月,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1919 年 6 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1919 ─ 1920 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 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 1922 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 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 内部矛盾。对殖民地进行瓜分,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并将德 国在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华盛顿会议上被迫接受了《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 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 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 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

法国政体演变过程

法国政体演变过程 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君主专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宪制(1791年—1792.8)〕→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 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 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实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在路易十四时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国王权空前强化,“太阳王”实行“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专制统治,此时是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法国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时期,法国专制制度已到了腐败透顶的程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革命一触即发。 ②1789年大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国王同时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取代王室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作出了重大贡献。8月颁布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的灭亡和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诞生,1791年的法国宪法就是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的。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也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宣布废除王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始建立民主共和政体。1793年初宣判国王路易十六死刑,不久将其推上断头台。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间经过吉伦特派掌权、雅各宾派专政和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的政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体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名义上仍属于共和政体。 ④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帝制。拿破仑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革新政治,发展经济,颁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对外发动多次征服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和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 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原因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上升为主要矛盾。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3 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1.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2.影响:蒋介石败逃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试分析近代以来英法政治制度的演变内涵及特点

试分析近代以来英法政治制度的演变内涵及特点 一、英国的政治制度内涵及特点 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英国制度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 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是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在17世纪革命初期就把议会的下院作为与国王斗争的阵地,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法案》,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皆为非法”。这样,《权利法案》以成文法的形式宣布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现代议会制度形成了,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与国王的斗争中,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大,最终超越国王,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二是在议会中,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英国的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它所确立的制度和形式成为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的样板。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法案》,对王权进行了种种限制,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1701年,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除了安排王位继承顺序外,还规定:“国王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做出决定了,他所有的决定只有经过枢密院成员的签署才能生效;为了避免国王的权利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议会取代国王拥有了任命法官的权利;国王的赦免权也受到了挑战,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国王就不能随意赦免了。”这就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至此,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最终确立。在17世纪,英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3.现代政党形成和政党制度的发展 英国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这与其议会制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出现了。然而,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因为它们仍然只是指一些不固定的议会派别,既没有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更没有权威的领袖。但是,这两个议会派别的出现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辉格党和托利党在议会的活动中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转变。1694年和1710年先后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一党内阁。到19世纪末,实际上已形成以下三个基本事实:在议会中已存在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集团;在议会外存在着与议会内的集团有着明确关系,并在同样的政治标签下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组织;议会内外的这些组织不断地影响着选民。这些,正是现代英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现代政党制度在英国形成了。一方面,议会制度导致了现代政党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政党制度完善了近代英国的议会体系。 4.内阁制的确立 英国的内阁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内阁制的萌芽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真正产生的。“光荣革命”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多次通过法律来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一、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国共关系的认识: 从以上表格我们不难看出: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以史为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相信两岸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做材料题,巩固所学知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八年级初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二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 本节重点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难点 比较英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知识概要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公元前8到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林立,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古希腊公民要承担保卫城邦的责任,也掌握大部分社会财富,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基础。 1. 雅典,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国家权力由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掌握,属于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 (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2. 斯巴达,寡头政治的代表。 (1)表现:国王世袭继承,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监察官由选举产生,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任期一年,不得连任,更换频繁。 (2)特点:实权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公民大会权力较小。 古代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

3. 罗马共和国的政体,表现在: (1)执政官,任期一年,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执行相关决议。 (2)元老院,终身任职,是国家决策机构,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行动等。 (3)公民大会,负责立法、宣战和审判,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召开和表决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特点:所有官职没有薪金;实权掌握在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公民大会的权力比较小;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4.罗马帝国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皇帝(元首)掌握国家权力,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5. 古代希腊罗马政体的共同点:形式上都实现了分权;都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都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5-15世纪) 1. 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封建等级制) (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西王国(日耳曼人王国)的建立。 (2)影响:查理大帝时期(768-814),达到鼎盛;843年,一分为三,形成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2. 特征: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互相利用,又存在矛盾。 3. 法国14世纪初召开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与教皇对抗,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1)背景:王权与教会的冲突,法王腓力四世的召集。 (2)影响:强化了王权,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4. 英国,逐渐形成议会君主制: (1)1215年,英王被迫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贵族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2)13世纪后期,英国议会制度开始形成。 (3)14世纪中期年,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国王通过议会获得支持,而议会以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1689年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基础。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2)18世纪中期,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