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实验指导书讲解

电工学实验指导书讲解
电工学实验指导书讲解

实验一 基本元件的伏安特性的测试(第3周周6)

一、实验目的: (一班12节;二班34节)

1、 学习万用表和直流毫安表的使用方法。

2、 练习用万用表、伏安法测量电阻值。

3、 学习测试电压、电流的基本方法。

4、 掌握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的概念。

二、 原理:

万用表测电阻的方法:你用的是指针式万用表,先选好倍率档位,再作欧姆调零:将两只表笔短接,转动调零电位器,使指针指向0Ω刻度,即可测试,被测电阻的阻值等于表针指出的刻度数乘以所选档位的倍数。以后,每更换一个档位都要重新调零。

关于间接测量法,就是先测出其他物理量,再通过计算来获得所要的物理量。在此,我们给电阻两端加上电压,然后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中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R=U/I 即可算出其阻值。这种测量法叫伏安法。

元件的伏安特性

电阻器与电位器的伏安特性:是以施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 及流过该元件的电流I 之

间的关系来表征的。常以伏安特性)(I f U

=或)(U f I =来表示。

线性电阻的阻值是常数,它两端的电压与流过的电流成正比,电阻器与电位器属于线性电阻。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如图1-1所示。它表明了线性电阻的U 、

I 的比值R 是一个常数,其大小与U 、I 的大小及方向无关。这说明线性电阻对不同方

向的电流或不同极性的电压其性能是一样的,这种性质称为双向导电性.

非线性电阻的阻值不是常数,如电灯泡、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等都可以抽象为一个非线性电阻元件,它们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如图1-2所示。本实验中加入非线性电阻的测试,仅仅为了与线性电阻相比较,以说明非线性的概念,实验对象选择了二极管,并不是为了研究它的完整特性,所以,只测其正向特性以说明问题。

电压与电流的测量

在本实验中的电量都是直流量。直流电压是有极性的,直流电流是有方向性的,直流测量仪表也是有极性的。在此,用万用表测电压,用毫安表测电流。

用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首先调节万用表的旋钮指向DCV的合适的档位(即选择量程),这时万用表相当于一只直流电压表,测量时通过两只表针临时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红表棒一端为正极,要连高电位一侧,黑表棒一端为负极,要连到低电位一侧,连接反了表针会反偏。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元件伏安特性的测量

1、测量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

取R=200Ω的电阻作为被测元件,2.2KΩ的电位器作分压器。按图1-8接好线路(实验用直流电源可用直流稳压电源,也可用干电池组)。根据表1-4中给定的参考电压值,测出对应的电流值并记录。

2、测量二极管的正向伏安特性

取硅二极管一只,200Ω限流电阻一只,按图1-9

图1-7 测线性电阻伏安特性的电路

根据表1-5中给定的电压值,测出对应的电流值并记录。

四、实验设备及器件:

多路稳压电源或干电池盒两只直流毫安表一只万用表一只电子沙盘一只电流电阻元件二只电位器一只

电流插头一只

导线若干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参考序言中关于编写实验报告的规则及要求,结合本实验的要求书写实验报

告。

2、根据实验中所得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线性电阻、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3、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六、预习要求:

1、阅读本次实验的项目及内容。

2、阅读实验项目中与《电工学》教科书中相关的知识章节。实验前应写出预习

报告。

3、在预习报告的电路图中标出电压表(万用表)、毫安表接入电路时的极性。

实验二单相交流电路的研究(1班七周一12节)

一、实验目的(2班八周一12节)

1、学习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的使用方法。

2、学习交流参数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3、研究正弦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相量之间的关系。

4、了解提高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方法及意义。

5、 了解日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 原理与说明

正弦交流电是具有大小和相位的量,称为“相量”,以区别于“标量”、“矢量”。交流电的相位问题,必须特别注意。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电势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周期性的变化,因此测量它们的瞬时值没有什麽意义。在对正弦电路进行测量时,只要反映各电压、电流的大小和相位关系就可以了。实际中,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分别测得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的有效值,以反映电压、电流的大小;用相位表测得相位。也可利用相量运算求得各正弦量的大小和相位。

相量法的计算只限于正弦交流电路,不适用于非正弦交流电路。

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的任一闭合回路中,测得的各部分电压有效值的代数和一般是不满足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除非各部分电压的相位是相同的;同时测得汇集于任一节点的各电流有效值的代数和也是不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除非各个电流是同相位的。

如图4-1a 所示的电路中,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如果用电流表测得电容支

路的电流为Ic=0.6A ,I =0.8A ,如果认为I=0.6+0.8=1.4A ,那就错了,由于C I

、R I 的相位不同,不应将有效值相加,而应是相量相加。如图4-1b 所示总电流有效值是1A 。

同样道理,用电压表测量图4-2a 所示电路中的电压时,如果测得L U =6V ,

R U = 8V ,总电压U 并不等于14V ,而应当按图4-2b 所示的相量关系计算,总电压的有效值

U =22R L U U =10V 。

以上说明,在交流电路的测量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各电压、电流的相位问题,不要将交流电路与直流电路一样看待。

交流电路的等效参数为电阻、电感、电容。实际元件并非是理想元件,每种元件呈现出不止一个参数,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电路中的每一个元件可用一定的等效参数来表示。

在电力系统中,当负载的有功功率一定,电源电压一定时,功率因数越小,供电线路中的电流越大,在供电线路上的功率损耗(称为线损)越大,线路上的压降越大,从而降低了电能的传输效率,影响供电质量,也使电源容量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提高功率因数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用电设备多数都是电感性负载,如电动机、变压器、电风扇、洗衣机等都是功率因数较低的感性负载,可用R、L串联电路来表示。提高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方法是在R、L电路两端并联电容器。其实质,是利用电容器中超前于电压的无功电流去补偿R、L支路中的滞后于电压的无功电流,以减小总电流的无功分量,也就是利用容性无功功率去补偿感性负载中的感性无功功率,以减小电源提供的总无功功率。从能量角度看,并联电容后使电场能量与部分磁场能量相互交换,从而减小电源与负载间的能量交换。由此可见,提高功率因数的结果,减轻了电源所负担的无功电流和无功功率。整个电路对电源来说,功率因数提高了,但,R、L支路的电流、功率因数、有功功率并没有变化。

P计算得到。也可负载的功率因数可用三表法测出U、I、P后,按公式cos =

UI

用功率因数表或交流参数测量仪直接测得。

本实验线路选用了日光灯电路。

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交流参数测量仪的使用方法参看附录二: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线路图:

图4-3

四、实验任务

1、了解日光灯的各部件及工作原理。

2、按图4-3接线,经指导老师复查后,再接通电源。

3、在老师的指导下点亮日光灯(图中的启辉器用一开关代替),并注意观察日光灯

的点亮过程。(提醒:因日光灯的启动电流比较大,日光灯点亮之前,不可把电

流表插头插入电流插口内,以免烧坏电流表。)

4、完成表4-1所列项目的测试任务。

五、实验设备及器件:

交流电压表一块电容箱一只

交流电流表一块电流插口三只

功率表一块电流插头一只

交流参数测量仪一台起辉器座一只

日光灯管(20W)一只电压测试棒一付

日光灯管座二只

六、思考题:

1、并联电容器后,对日光灯支路的电流、功率、功率因数有无影响?

2、并联电容器后,电路中受影响的量有哪几个?

3、并联电容器后,如何从电流的变化,判断功率因数的增减?

七、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根据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求出日光灯电阻、镇流器电阻、镇流器电感。

2、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并联不同电容时的总负载的功率因数。

3、计算出总负载功率因数等于1时需并联的电容值。

4、解答思考题。

八、预习要求:

1、阅读附录中关于日光灯电路的内容。

2、阅读附录中关于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的使用方法。

3、复习教科书中2-8、2-9两节内容。

4、写出预习报告。

实验三三相交流电路

一、实验目的:

①练习电阻性三相负载的各种连接方法。

②认识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的中线的作用。

③学习三相交流电源的安全使用常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