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史课参考书目

外交史课参考书目
外交史课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参考文献

一、史料、工具书

程道德、郑月明,铙戈平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程道德、张敏孚、饶戈平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1-191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陈志奇主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台)渤海堂文化公司1996年4月印行。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全三册,三联书店1957、1959、1962年。

薛衔天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顾维钧回忆录》,全十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华书局1981年。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战时外交,全三册,(台)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二辑,上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

《筹办始务始末》,《清季外交史料》。

二、专著

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唐启华:《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台北,东大图书,1998年。

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钱泰:《中国不平等条约之缘起及其废除之经过》,台北,“国防研究院”,1959。天津宝坻第二印刷厂2002年重印。

吴孟雪:《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百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80年。

刘彦著、李方晨增订:《中国外交史》,台北三民书局,1962年。

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谢益显著:《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年。

薛衔天:《中苏关系史(1945-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向青、石志夫、刘德喜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上、中、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梁敬錞(chun,dui):《史迪威事件》,商务印书馆197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梁敬錞:《开罗会议》,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重庆出版社1987年。

屠传德:《美国特使在中国,1945.12-1947.1》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民国部分》,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法]梅朋,傅立德著:《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

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共十五册,中华书局1981- 。

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三、论文

习五一:《论废止中比不平等条约——兼论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

方铭:《关于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和废除中俄不平等条约问题——兼答苏联学者》,《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王建朗、郦永庆:《50年来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张振鹍:《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河北学刊》,2000年第6期。

张振鹍:《“二十一条”不是条约——评〈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张振鹍:《再说“二十一条”不是条约——答郑则民先生》,《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张振鹍:《论不平等条约——兼析〈中外旧约章汇编〉》,《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郑则民:《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与张振鹍先生商榷》,《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侯中军:《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及其评判标准的探讨》,《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与文化部分精选100题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与文化部分 选择题练习选择题(100题) 1. 对中国近代史时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近代史是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段历史 B.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血泪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侵略、 反压迫的革命史、斗争史 C.中国近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近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林则徐禁烟激化了中英矛盾 B.英国商人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且闭关锁国 D.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美《南京条约》 C.中英《香港条约》 D.中美《香港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正确表述是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社会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全面学习西方的社会改革运动 B.是为了崇洋媚外而进行的投降活动 C.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富国强兵运动 D.经过努力,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的运动 6.下列事件能充分说明洋务运动效果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7. 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经济 B. 发展资本主义 C. 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8.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资产阶级革命派 B、洋务派 C、顽固派 D、资产阶级维新派 9.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的起因是: A.洋务运动失败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 D.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10.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不包括: A.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11.宝岛台湾被列强割占和下列哪个条约有关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中国陷入严重民族危机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列强纷纷对中国开战 B.列强纷纷抢夺中国领土 C.列强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列强纷纷在中国开通商铺 14.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C.顽固派对变法阳奉阴违 D.维新派策略失误 15. 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是 A.洋务运动 B.《马关条约》 C.公车上书 D.虎门销烟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练习有解析)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可知 该外交原则的提出 A.引申和发展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 C.推断中苏两国建立了同盟关系D.是对美苏争霸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 【答案】B 【解析】根据50年代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材料“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是我 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排除B;求同存异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才提出的,排除A;中苏同盟在这之前 已经建立,排除C;“积极响应”不符合史实,排除D。 2.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一直 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代表 C.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 D.彻底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双方在充分考虑对方实际情况的因素下建立“半外交关系”, 而这种“半外交关系”则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故C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主要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自身实力的增强,并不是英国的弃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关系在当时的典型特征是互相敌对,故B选项错误;D选项中“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3.“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C.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边倒的外交原则,该原则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C 7.B 8.A 9.B 10.B 11.B 12.C 13.A 14.C 15.C 16.D 17.A 18.A 19.D 20.B 21.B 22.C 23. A 24.D 25.D 26.D 27.B 28.A 29.D 30.B 31.C 32.C 33.D 34.D 35.A 36.B 37.A 38.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D 4.CD 5.ACD 6.ABD 7.ABCD 8.ABCD 9.ABC 10.ABCD 11.ACD 12.ABD 13.ABCD 14.ABCD 15.ACD 16.BCD 17.ABC 三、简答题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3.简述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的类型及代表人物。 第一,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 第二,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有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 第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人物有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李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动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中国近代史部分

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洋务运动前期发展的重点部门是() A军事工业B采矿业C民用工业D交通业] 2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A领导抗日占分的不是腐朽的政治集团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D先进的军事装备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材料二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从此,走上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不断发送,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读后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运动?该次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建国以来,标志我国“实现了历史入性的伟大转折”的会议是什么?“民富国强的道路”是一条什么道路? (3)结合材料及的所学知识的,概括指出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能走上“民富国强道路”的最主要原因? 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阅读右两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 片出自哪部著作()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家政全书》D《海国图志》 2、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和、失败的一面。其成功主要指的是() A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B结束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 C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D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局书记 是()A李大钊B毛泽东C陈独秀D王明 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1934年10月,中央经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战略大转移。面对数 倍于己的敌人,红军英勇冲杀,不坚不摧;翻雪山、过草地,乐于吃苦,不畏艰 难;团结战斗,顾全大局。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1936年 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材料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 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 陕北。长征的胜利,保存并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预示着中国革 命新局面的开始。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按时间顺序写出遵义会议后红军渡江或渡河的战役两例。 (2)根据材料二,简要归纳出长征的精神。(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遵义会议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什么? 2012年历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 1.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与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是() A.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D. 巩固了清朝海防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2019年中国近代史题库(二)

2019年中国近代史题库(二) 1、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B.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思想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转移到,运动主力变成为 A.北京学生 B.上海工人 C.成都学生 D.北京工人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C.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告国人》一书,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该材料反映了A.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B.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上述标题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公车上书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四一二政变 6、1919年,美国公使给国务院的报告指出,“英国公使朱而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的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这材料不能说明五四运动

A由于诉求合理而得到一些国家的赞许 B“三罢”方式有一定现实合法性 C由于不反帝因此得到外国人的敬重 D 是一场反强权主权的爱国运动 7、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是指: ①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塞和约(巴黎和会)上签字④北洋政府被迫垮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90多年前,广大爱国青年走上街头,为国呐喊,国家确定5月4日为青年节,就是要 学习他们的:①不屈不挠的精神②爱国主义精神③不怕牺牲的精神④好斗争的精神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⑨④ 9.洋务运动的口号不包括() A. 求富 B.自强 C.师夷长技 D.变法革新 10.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是() A.维护清朝统治 B.抵御外来侵略 C.发展资本主义 D. 镇压农民运动 11.下列有关洋务运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当代中国外交史重点

当代中国外交史 1. 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思想和方针,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开国元勋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新中国领导人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确立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原则。 “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层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接受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教给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然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结盟就是“一边倒”的落实。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而不当做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要与各国在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的新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关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这两项原则的目的都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外交三大原则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①“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 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并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争取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精心总结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起止期: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二)、乾隆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化腐败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军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暗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1776年,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年,法国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冶 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 (二)、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与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与俄国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44年中法战争爆发,签订了《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在江东六十国屯将数千中国居民赶入黑龙江中淹死,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连续12天的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

当代中国外交

河北农业大学《当代中国外交》结课作业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成绩:

浅谈中美博弈 当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军事上也可排到第三,而且发展趋势较为强势来看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这种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让世界多级从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中美大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势!究竟中美之间是否存在共存还中国能在与其博弈中偷得先机,促进世界的发展,请听下面分解。 中国新形象 中国一扫之前的颓废形象,开始显露世界巨人的风采,也开始大秀肌肉。08年北京奥运会宏大的开幕式,高超的管理,精密的技术让世人震惊中国力量。09年国庆阅兵给世人一个印象开始,中国开始各处亮剑。最显眼的珠海航展和航母服役视频的公开亮相更是对全世界的宣告,睡狮开始铮亮眼睛! 中美“情义” 纵观中美关系的发展,曾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曾经和中国有过一段交往,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其中美国也加入了其中,作为“战胜国”努力分得一份羹。在二战中中美实现了难得的战略统一,共同抗战法西斯,在中国战场,中国人沉重打击了日本,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放一枚原子弹,为抗法西斯战争盖棺定论。二战之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继续上升,并且逐渐占据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中国当时的经济也在平稳发展,当然好景不长,国内开始了内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前进,从此中美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也是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时代,中美关系也是中国与列强关系的一部分。二战结束之后,蒋介石政府为得到美国的援助进行内战,让美国在中国得到一些特权。中美的关系再次变成不平等的关系,然而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支持的国民政府失败,退守台湾。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与美国开始全面的对立。 必须承认的是当时中国作为当时除了苏联以外的第二大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老大本来就应该水火不容,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已经开始。中美关系也成为这的一部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一整套手法,以及阻挡中国统一的行为让中美关系达到最为敌对的状态。加上朝鲜战争,中国毫不犹豫的出兵抗击美国,使美国的失利。99年科索沃战争美国悍然轰炸中国大使馆,造成中方人员伤亡!之后中美在南海再起摩擦,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还被迫地在美国侦察机迫降军用机场之后归还美国飞机和机组人员,这在任何主权遭到侵犯的情况下,都是无法想象的!中美对立趋于白日化。 然而中国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喘息,并且敏锐的把握住了机会。随着不久911事件爆发,美国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反恐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期间,美国无力与中国爆发新的摩擦,这也是中国面临的所谓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也都得到很大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推荐下载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笔记 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 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1992年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新中国外交的奠定 第一节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定 一、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①二战德意日法西斯失去所有殖民地,英法受到极大削弱,美国凭借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 ②社会主义力量大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③美苏两国摩擦不断,对抗不止。 ④二战使世界殖民体系受到了根本性的破坏,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 ⑤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蒋介石集团,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真个,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由不承认转为敌视新中国。 二、毛泽东、周恩来等制定的外交方针 1、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成立标志两大阵营的形成。毛泽东肯定了它的作用,接受了来个大阵营的理论,从思想理论上为一边倒做了准备。 之前的中苏友好交往为毛和中共选择一边倒创造重要条件。 从一边倒的背景看,中共与美国改善关系实际上已经不可能,所以才有倒向 苏联的政策;

从意义来看,主动倒向苏联比将来不得已被动倒向苏联对中国更有利 从内容看,中国倒向苏联并不是去屈从苏联或依赖苏联,立足点仍是自力更生。 2、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再同某些国家建交。 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周恩来礼尚往来互通有无等外交决策和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三、《共同纲领》和第一部宪法对外交政策的规定 共同纲领将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目标做了明确规定 ①联合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 ②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 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做了具体规定 ③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④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上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⑤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利益,保护守法外国侨民 ⑥…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招收内地专业学位硕士生报名、录取情况统计 专业学位教学地点报名总人数 录取人数 联考推免合计 金融北京547363470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职业外交家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职业外交家-----顾维钧 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的顾维钧。顾维钧1888年生于上海。 立志报国,求学海外。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 渡重洋,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他的 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 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来要求、培养顾维钧。顾维钧在学校成 绩非常优秀,曾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校刊《嘹望者》的主编。 1912年应邀回国担任袁世凯总统秘书,后在北洋政府和国民 党政府中历任外交总长、内阁总理、外交部长、大使,成为我国著名的职业外交家。1918年深冬,31岁的顾维钧以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的身份抵达巴黎。刚到巴黎,代表团就遭遇到了第一个打击就是和会席位问题。各个国家被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中国准备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利问题,但还没来得及,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五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大会通知中国代表到下午的会上作陈述。代表团接到通知时已是中午。这对于中国代表团又是一个晴天霹雳。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受命于危难,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顾维钧在国内外一举成名。这次雄辩在中国外交史上地位非凡,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为自己国家的主权作了一次成功的演说。雄辩巴黎,是顾维钧声名远扬。形势对中国本来十分有利,因分赃不均。意大利在争吵中退出了和会。日本借机要挟: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满足,就将效法意大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几个大国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接受。这一事件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种。

第七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A、中美民族矛盾 B、中日民族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D)。 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 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B)。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 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 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 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 4.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D)。 A、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5.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A)。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 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C)。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7.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B)。 A、撕毁《双十协定》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进攻上党地区 D、撕毁停战协定 8.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B)。 A、孟良崮战役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开始 D、渡江战役开始 9.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D)。 A、张治中 B、蔡廷锴 C、杜聿明 D、傅作义 10.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针对的是(D)。 A、打垮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 C、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D、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B )。 A、保持中立的政策 B、扶蒋反共的政策 C、武力干涉的政策 D、遏制中国的政策 1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政治代表是(C)。 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农工民主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3.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双方举行了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是(B )。 A、西安谈判 B、重庆谈判 C、南京谈判 D、北平谈判 14.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挑起全国性内战的起点是大举围攻(B )。 A、东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北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15.在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D)。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政治课件】当代中国外交教学大纲

社会发展学院《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6 学分:2 适用专业:外交学专业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当代中国外交》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进一步运用所学外交学知识以及与外交学知识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当代外交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了解世界大势的作用。是一门很强的基础理论学科。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当代中国外交(1949~2001年)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扩大专业视野,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课程任务:本课程讲授以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知识,使同学们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并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外交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掌握中国外交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且能够把某一事实或者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中国近代史纲要_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选择题: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