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的经济学含义综述

基尼系数的经济学含义综述
基尼系数的经济学含义综述

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综述

(根据平子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c29766148.html,/s/articlelist_1635913845_5_1.html整理)

基尼系数的多种含义

要给基尼系数这样经典的名词新的经济学解释是困难的。当然传统的解释没有什么不妥,而是它本来就应该具有的其它含义。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基尼系数也许更具有一般性:能更加清晰地揭示它与其它经济学变量的直接联系。

下面列举基尼系数的多种含义。但是实际上并不限于这些,基尼系数实际上揭示了经济结构,或者说是经济结构的完美数字特征量。这个特征量我们可以广泛应用于金融经济学分析。

(1)基尼系数的经典含义就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其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大量的文献,此处不再累述。但需要澄清的是,基尼系数并不是公平的直接量度。国内国际公认的说法是基尼系数越低越公平,这是不对的。绝对平等分配不是公平,而是绝对不公平。详细分析见后文(公平的量度)。

(2)基尼系数与人口结构的关系。如果劳动力人口比例为P2,基尼系数均衡值G=2*P2-1。劳动力人口比例越高(或者被抚养人口比例越低)基尼系数越高。

可抚养的人口比例P1与基尼系数G存在简单的数量关系(P1=0.5-0.5G)。这是基于劳动效率或者收入的对数正态分布和等效的“就业人口比例”概念而得出的结论,实际的就业人口比例与上述公式之间存在“加班时间”等弹性范围,而无严格的统计数据一致性。而正是由于就业人口统计数据与实际基尼系数的不严格对应关系,使其滞后经济结构变化,因而基尼系数能更好反映社会抚养能力和人口素质变化趋势。基尼系数越大,社会抚养能力越弱,就业人口比例越大。最佳(或者经济平衡)的基尼系数是与实际需要抚养的人口比例相吻合,而不是任何想象。证明和统计验证见后文。

(3)边际投资倾向为(1+G)/2,即与基尼系数成正比。云南大学石黎卿《基尼系数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函数关系分析》(2009)根据洛伦兹曲线按高低两个收入组进行了简化分析,得出了边际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成正比例递减关系(但文中错误地写成反比例关系)。本文在收入对数正态分布假设下(2005年成邦文教授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为合理),边际消费倾向为(1-G)/2。比如中国当前基尼系数G=0.47左右,那么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26左右。

采用基尼系数计算边际消费倾向,用客观统计的方法取代凯恩斯主义心理分析方法,这种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怎么列举影响边际消费的因素,都无法穷尽;无论采用多么深入细致的分析,也难以厘清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相关性,而统计方法综合、全面、客观反映所有因素的影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即便是预期,也是历史客观的反映,因此需要统计分析而不是主观臆断。

(4)存款利息率与边际消费倾向和当前经济增长率成正比,而贷款利息率与边际投资倾向成正比,那么存贷款利息率差与基尼系数成正比。由于银行成本和利润最大化,利率低于均衡值,间接融资会导致过低利息率和过度的收入差距产生。详细分析见后文。

(5)宏观最终消费率与基尼系数、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长度等成反比。以经济周期

T=10年,当前经济增长率10%估计,中国消费率为33%。

(6)边际投资长期化。其投资期为宏观经济周期长度放大一定倍数,放大倍数与基尼系数正相关,即基尼系数越大放大倍数越大。当前基尼系数下,放大倍数为2.2倍,即边际投资的平均期限为22年。

经济形势预测。如果房地产使用寿命为30年的话,那么就是边际投资的最长期限,可以使基尼系数进一步扩大到0.54,消费率下降到最低值为30%。也就是说,投资还可以进一步长期化,消费率有可能进一步下降。目前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使边际投资进一步长期化,利息率偏低加剧这一趋势,而金融管制无法根本改变趋势,未来若干年内,基尼系数还会继续扩大。

扩大内需和最终消费的手段:短期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经济扩张速度,长期的办法是降低基尼系数,货币政策手段是提高长期贷款利息率和存款利息率,缩小存贷利息率差异。基尼系数没有绝对最佳值

有人一直寻找理论上的基尼系数的最佳值。比如浙江工商大学胡祖光,提出最佳值为1/3。但是他的论证是建立在收入分配的等差级数分布的假设下的。他自己都很清楚,这个假设完全不成立:在五等分组条件下,高收入组的收入那简直是飙升。事实,不仅高收入组严重偏离等差级数分布,低收入组内部同样是严重分化的,只是被20%分组所掩盖。

而另外一个分布假设是对数正态分布假设。这个假设,华中理工成邦文教授进行验证,基本成立。当然,假设的实际含义是非常清楚的,与正态分布类似,是市场信息最大化,即每个人的机会均等。这在现实社会中当然不成立,但大致成立:影响分布的各种因素并不是同等作用,而是部分原因过于强大和明显,这会导致实际收入分配不连续,而偏离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比如,国家之间的相对封闭,导致收入分布不连续、突变或者波动;再如,阶层的封闭,比如城乡二元制,或者其它社会等级的封闭,同样造成明显的分布离散性,并一定程度“偏离”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但这些因素并不严重影响收入分布的整体特征,正如正态分布模型在实际应用的那样,那些离散的原因正是正态分布模型下更加清晰地识别出来,反而促进理想模型的应用。造成偏离的强化因素永远是少数,而其它弱化影响因素却是多数;而影响的辩证相关性导致只要有一个强化因素出现,那么就会有一群相关的强化因素出现,从而使分布比较平缓地偏离,这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对数方差建立不同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来进行拟合;也就是说社会制度原因造成的偏离不会影响分布的总体形状,依然总体上近似符合理想模型。

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下,基尼系数没有静态的最佳值。但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与就业年龄人口比例的关系,从而由人口结构确定了抽象的动态最佳值(动态均衡值):G=2P-1(式中P为就业年龄人口比例)。人口结构不是固定的,因而动态最优的基尼系数也绝不是固定值。

就业年龄人口比例也是模糊的,国际上采用16-65岁,但我国规定18岁以上为成年年龄,并不提倡雇佣16-18岁青年。并且实际上,凡是允许的家庭,都期望孩子获得更多教

育而延期就业。如果生产力进一步发达,受教育程度显然要求更高,即要求延期就业。16岁作为生理上的一种限制,但并不意味着是心理上的最低劳动年龄限制,提前就业并不意味着社会更好发展,而是增加“劳动负效用”。不仅如此,劳动力每天的工作时间也直接影响到实际就业人口比例,如果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时间延长,那么会使其他人失去就业机会,那么,社会制度和心理将对实际基尼系数产生很大影响。

生产力水平决定平均劳动时间,而基尼系数反映现实劳动量在人口中的相对分布。同样基尼系数却可以体现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状态。比如100年前G=0.5意味着大致75%的人需要辛勤劳作,并需要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每周工作6天以上;而今天可能仅仅意味着每周5天工作,而实际平均每天8小时以下的工作强度,但是参加社会化劳动的人口比例却大致相当,甚至因为社会的公平性改进而实际就业比例略偏高。

基尼系数与人口结构、投资(就业)倾向关系的理论分析

价值与效率定义

劳动效率定义:单位周期内劳动力的产出与其投入之比(对于成年劳动力而言,劳动效率一般大于1,否则人类无法存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劳动“投入”或者耗费是广义的投入,包含资本耗费和劳动力消费。

不难发现,同等劳动时间下,价值量正比于劳动效率。如果我们把劳动力的非劳动时间折算到效率,那么经过折算的效率分布就与价值或者收入分布完全一致。这样做的本质是任何时刻的社会总价值量归一化处理,好处是就不需要考虑货币单位引起的绝对值变化,而又不影响任何时刻的价值分布。

价值分布的有趣变换

假设个体当前效率(收入)(0)ξ满足对数正态随机分布,分布密度函数

222)(ln 21)(σμπσ--=t e t t f

而其分布函数

?∞-=x

dt t f x F )()( 如果我们对(0)ξ进行对数变换和线性变换,令

σμ

ξ-=(0)ln y

那么,我们不难证明

)(21)()(22y du e dt t f x F u y x Φ===-∞-∞-??πσ (1)

)(σσμ-Φ?=+∞-?y e dt t tf x

22)( (2)

)(σσμ2)(222-Φ?=+∞-?y e dt t f t x

(3)

……

如果我们再对(2)、(3)式进行归一化处理,我们就得到以下分布函数:

)()(σσμ-Φ==?∞---y dt t tf e x x )()(F 212 (4)

)()(σσμ2)()(F 2222-Φ==?∞

---y dt t f t e x x

(5) ……

从分布函数我们还不是很清楚其含义,从其分布密度函数

)()(f 212

t tf e t σμ--=

如果f(t)为原价值量,那么f1就是按效率t 经过单位周期后劳动价值。

如果时间周期足够短,效率不变的假设成立,那么这便是所谓的投资预期。(4)式价

值分布为(1)式的投资预期分布。依次类推,(5)构成(4)的投资预期。这样,时间上的变化反映到空间变化,在对数坐标变换下变成了价值分布曲线的坐标平移而形状不变。

令),(~ln )(F 22111σσμξξ+N x )()()

(,则的分布函数为变量; ),2(~ln )(F 22222σσμξξ+N x )()()(,则的分布函数为变量;

……

那么这些变量仅仅只有相对意义,其区别是时间上的滞后,即

(0)ξ 定义为当期劳动力价值(权益)

, )(1ξ为第一期期末预期价值(权益)

; )(2ξ为第二期期末预期价值(权益)

; ……

在价值(效率)分布中,特定效率的概率就是这个效率所对应的劳动力数量或者劳动

时间(归一化),那么效率的概率(密度)与效率本身的比值就是资本概率(密度)。

资本分布函数:

)(σσ+Φ==?∞-+--y dt t f te x F x u )(1

)(2)1(2

)(σσ2)(1

)(222)2(+Φ==?∞-+--y dt t f e t x F x u

……

与之对应的就是有效资本的预期价值

)(1-ξ为第一期期末资本预期价值(权益)

; )(2-ξ为第二期期末资本预期价值(权益)

; ……

对于)(n -ξ我们可以理解为资本的未来价值,但根据其特征,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过去

的劳动力价值,资本与劳动力价值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资本价值在时间上滞后形成劳动力价值,或者说投资是一种滞后的消费行为:我们就将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统一了起来。

尽管上述公式只在微分形式下成立,而更长时间上并不严格成立,但却揭示了一种

趋势。我们很容易发现劳动力价值趋势是增值,而资本的趋势是贬值。换言之,越遥远的过去的劳动成果,对于当今的人们价值越来越小,古代的财富对今天人们其能量衰减而忽略,仅仅以信息形式发挥作用。同样,今天的我们对于未来的影响也一样,其作用也必然衰减, 不可能留下永恒的财富。这与常识吻合:如果资本希望长期保值甚至永世长存,最终结果是幻觉的破灭。

劳动力价值变化:基尼系数与投资(就业)倾向、人口结构

洛伦兹曲线上的点x,其横坐标F 和纵坐标L :

?=x

dt t f x F 0)()( ?=x

dt t tf E x L 0)(1)(ξ 有下面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成立(成邦文2005,洪兴建、李金昌2006):

基尼系数:

)(21)(21)()L(21(n))1n ((0))1(0ξξξξ<-=<-=-=+∞

?P P dx x f x G 其中P(.)为事件概率,那么

G)12

1)((n))1(-=<+(ξξn P (6) 按前述的理解,(6)式即为劳动力就业预期价值降低的概率,那么对于这些人就需要社会抚养,其理性的选择是消费而不是就业,即为理性抚养倾向,亦即抚养人口比例。如果就业人口比例为黄金比例,那么基尼系数为0.264。这也许是最佳的基尼系数。

从上式我们还看出,抚养人口比小于0.5,即一般地被抚养的人口少于劳动人口,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劳动(自食其力并能抚养别人)的预期年数大于被抚养的年数,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应该是所有物种的共同特点:过度繁殖能力。

基尼系数反映了经济体的抚养能力,当基尼系数越大时,社会抚养能力越弱。当基尼系数为1的时候,社会就会完全伤失抚养能力,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而人类的特点是抚养期长,任何社会都必须抚养孩子和老人,这是基尼系数存在上限的根本原因。

(6)改写为

G)12

1)((n))1(+=>+(ξξn P (7) (7)式即为理性就业倾向,亦即就业人口比例。

如果收入按资分配,即劳动力新增价值被社会形成资本利润,那么就业预期就是投资收益盈利预期,也是边际投资投资倾向。

显然,如果基尼系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弱,投资(就业)倾向越严重,人们会理性选择投资或者就业。基尼系数过高会要求更多人就业,并工作更长时间,这会影响孩子的抚育和老人的养老,从而降低人口素质。

上述的“就业人口比例”是一种等效的概念,将劳动时间的延长等效为劳动力的增加,因此与实际就业人口比例无严格数量关系。但二者对人口素质、抚养的影响是一致的,因为延长劳动时间对于劳动力自身及其抚养对象的而言,都是内在“投入”的减少(对外在的物质“财富”的投入增加)。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在实际就业人口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班而实现投资就业弹性,而达到加班极限后投资的增长才意味着抚养比的统计数据的改变,因此基尼系数的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人口素质的变化。

根据上面的思路,我们不仅把基尼系数与抚养比联系起来,而且非常确信地知道,基尼系数的过度增加会导致生活质量的普遍下降,人的预期寿命也会降低。经济快速增长的情

况下,产品质量的低劣、教育和医疗的恶化、人的健康状况下降、环境污染都不可能是偶然现象。

如果基尼系数是历史客观的刻画,那么理性投资倾向性就是基尼系数客观历史决定的。投资倾向与其说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还不如说是市场环境的历史条件。

基尼系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比的关系实证

基尼系数的时间变化(纵向比较)

基尼系数实际上是一种预期,期望的劳动人口比为(1+G)/2(参阅:基尼系数的其它含义)。它与实际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是统计上一致的。当人口结构变化时,人们倾向于扩大就业,基尼系数有增加的趋势。但基尼系数的增长会导致社会抚养能力下降,而迫使出生率下降,人口结构重新倾向于老龄化并导致人口减少趋势。因此,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说是对人口的社会自我调节:一种自然生态平衡法则。

下图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绘制。劳动年龄按国际惯例以15-64岁为准。当然实际的就业年龄并非如此,而是与就业机会和劳动效率密切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GDP的增长会产生倒U曲线:随着经济增长基尼系数先增长后降低为普遍趋势,而是基尼系数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而变化(当然也存在惯性)。经济增长和人口结构是波动的,基尼系数也毫无疑问是波动的,但它是人口结构决定的。

从下图可以看出,近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明显增长趋势,而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滞后于人口结构变化。

中国的就业状态更加符合充分就业的趋势,并且是按15-64岁为就业年龄来预期的。当然,如同我们知道的那样,如今的孩子在18岁之前上班就已经是违法行为。因此,尽管基尼系数达到临界水平社会依然可以容忍,但是偏高是没有异议的。愿望归愿望。由于中国目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还处于上升末期,高基尼系数一定存在惯性,还将保持很多年;但同时可以肯定地说,数年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将趋于老龄化,基尼系数随之有降低趋势。

中国当前的基尼系数和人口结构显示,目前并不存在太大的经济政治风险,这一点恐怕会使很多善良的人们失望。

基尼系数的横向变化(国际比较)

根据不太准确的国际数据,我们也会发现,实际基尼系数可能扩大得更严重,尤其是出生率很高的国家。如果我们还是以15-64岁为统一的就业年龄标准(一个很糟糕而又符合实际的标准),我们可以根据基尼系数计算出期望的劳动年龄人口比,计算的期望值与实际值会发生差异,这个差异可以用于评价基尼系数水平对社会的影

响程度。差值为正表示基尼系数偏大,贫富差距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加班严重或者劳动时间长,导致新生儿死亡率增加,社会稳定受到较大威胁;而负值表示就业年龄可以适当延迟,生活水平提高或者允许人口适当增加,经济增长也有空间。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基尼系数偏高并不是最严重的,经济增长风险中偏上。而尼日利亚、南非等国的情况要严重得多。国际比较也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基尼系数绝对值如此之高,社会居然还相对稳定。

我们可以预言,未来的发展中,波兰、乌克兰、俄罗斯、蒙古、伊朗等国的经济增长还有很大潜力。因为它们目前的状态低于国际一般水平,在全球化浪潮中一定受到他国影响而逐渐提高基尼系数并导致经济增长。而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存在较高的经济、政治风险。

公平的标准与计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如果从社会整体和人的寿命周期的范畴下进行分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是一致的。效率的最大化,就是个人在社会空间范围和生命周期时间范围的最佳均衡状态,也就是最为公平的状态。如果社会制度促进这样发展,那么社会中的不同个体获得收入的机会相等,同一个体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的收入机会才能符合自然生理规律,实现抚养和被抚养的统一。

社会空间和时间的优化均衡并不意味着收入的平均分配。劳动年龄期间个人必须更多付出来补偿过去和未来自身被抚养的成本,即生命周期收入分配优化必须以空间不均衡来实现。宏观表现为劳动力比例高的时候,社会必须整体储备,这种储备正是以收入不平等来实现的。这些储备就是不必分配给需要抚养的人群,而必须要劳动力来进行维持的商品,它除了成为劳动力的收入从而由其管理以外并无其它更好的办法。这样,总体上讲,劳动

力人群和被抚养人群的收入就会出现很大差距。因此,收入差距取决于两个人群的人口比例(抚养比)或者劳动力人口比。

如果劳动力人口比P ,基尼系数G ,可以证明P=(1+G)/2,这就是最佳均衡值,也是最为公平的状态。因此,单纯的基尼系数并不能反映公平与否,而仅仅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或者储备的状态,只有与劳动力人口比例结合起来才能反映公平程度:越接近均衡值越公平,越偏离越不公平。

收入平均分配一定是不公平的,也是浪费的。绝对平等意味着绝对不公平。

资本价值(权益)变化:基尼系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存贷利息率

从价值分布变换可以看出,基尼系数不仅可以从(活)劳动力(收入)的角度来分析计算,也可以从狭义资本(物化劳动)投资的角度来考虑。即有下式成立:

)(21)(21(1))0((0))1(ξξξξ<-=<-=-P P G

式中)1(-ξ为狭义投资收入预期,而)

1(ξ为消费就业收入预期。从投资角度而言,投资决策只能进行当前价值与投资预期收入进行比较,即)1(-ξ与)0(ξ进行比较。如果以当前为参照,

那么就是说,消费没有改变之前,也就是说预期仅仅针对新增加收入部分有效。对于投资而言,就是决定新增加投资的收入预期,新增投资导致权益增加的概率即为: G)12

1)((0))1(+=>-(ξξP (8) 上式就是边际资本效率大于1的概率,或者说是新增投资盈利的概率,也就是边际投资倾向。而新增投资亏损的概率就是(6)式决定的,这部分新增收入的理性选择就是最终消费,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经济增长率是已知或者可以推断的,比如短期预期即为当前经济增长率,定义为g r ,那么边际资本利息率预期即为:

g (0))1()1(G)r 12

1)(+=>?=-(ξξP r r g c (9) (9)式所表达的边际资本效率是最短投资期限单位投资期下成立。也就是说,在收入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短期资本平均利率与经济增长率和基尼系数成正比。但是,由于投资盈利的概率始终小于1,它构成长期利息率的衰减因子,那么长期投资的边际利息率的上升就会比短期投资利息率上升得慢。

(9)式所确定的利息率依然是在平均概念下的宏观利息率。它反映出贷款利息率必须低于经济增长率。同样我们可以得出作为消费备用金的存款利息率期望值:

g (1))0()1(G)r 12

1)(-=>?=(ξξP r r g x (10) 从宏观平均角度,经济增长既定情况下,我们看出存款利率与基尼系数成正比递减。 考虑银行成本,实际的存款利息率低于(9)式确定的水平;考虑贷款者和银行盈利愿望,实际贷款利率也会偏低。银行成本的存在,如果经济繁荣将导致鼓励投资并引起基尼系数扩大。

存贷利息率差的期望值:

g (1))0((0))1()1(r G )]()([?=>->?=--ξξξξ

P P r r g x c (11) 即存贷利息率差在经济增长既定的情况下与基尼系数成正比。反之,如果我们提高利率差就会扩大收入差距。如果利息率是可控的,那么扩大内需消费、减少收入差距的货币政策必须是减小存贷款利息率差异的方式,其操作是相对当前经济增长来降低贷款利率和提高存款利息率;如果仅仅降低贷款利息率而不提高存款利息率或者同步降低利息率,那么目的就无法达成。

根据上面的分析,基尼系数决定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投资倾向,那么就可以通过客观统计的方法来确定边际消费倾向,而不是通过心理分析来估计;而政策的影响可以通过修正基尼系数来实现。

资本边际效率与最终消费比率

如前述,在对数坐标下,资本预期价值或者效率)(n -ξ的分布曲线在短期下保持与劳动效率分布曲线形状一样,但是随着投资期限不同而有相应的平移。

形状相同的意义在于,它和劳动力效率一样,高效率的资本数量都是少数,而效率偏低的资本数量是多数(当然效率特别低的也是少数),并必然与低效率的劳动力相结合而形成欠佳的再生产效率,这就解释了所谓资本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趋降的规律(边际投资效率递减)。

分布曲线横坐标(效率对数坐标)左移的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滞后,即投资意味着延期的消费和劳动力价值。二是边际投资效率按投资期限的指数函数增长的预期,否则就意味着未来价值或者效率的降低(产生投资风险)。三是坐标平移的距离是由基尼系数所确定的,与收入分布对数方差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宏观上新增投资的平均投资期限和效率必须提高到现有投资加权平均期限和效率的扩大到2

σe 倍后才能避免亏损。那么,收入差距会引导投资的更加长期化,过高的基尼系数将导致过度的长期化投资,而现实的投资效率就一定跟不上,从而注定导致经济波动。长期投资导致的消费过度延迟,会引起现实的最终消费比率减少。如果宏观的经济循环周期为T 年,单位周期的增长率为g r /年,那么单位周期(年)内的最终消费比率近似为:

2g r T G)12111

σ

e k x ???++=( (12)

式中最终消费比率定义为单位周期内最终消费品价值与收入的比例,等效为生产循环周期的比值。以基尼系数G=0.47, T=10年,经济增长率10%为例,则最终消费比率为33%,其比值就会很低。这时候人们追逐的是26年以上的长期投资,比如房地产等,但实际上这完全脱离了实际,房地产并不能带来真实的增长率20%以上的高效率,仅仅是泡沫和投机而已,只能认为经济增长过快和基尼系数过高。

(12)式并不构成长期消费倾向,除非经济增长率也为长期均值。短期内扩大消费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直接降低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比如,将增长率从10%降低为8%,则消费率

提高到38%,降低2个点的增长可以提高4-5个点的消费。因此改善民生最快的办法就是放慢经济扩张的步伐。长期而言,就必须降低基尼系数。

当前经济环境下,投资期最长的资产主要就是房地产。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房地产使用寿命为30年左右,那么基尼系数的最大值就是G=0.54,消费率最小值约为30%,当边际投资周期达到30年后,基尼系数的继续扩大和消费率的缩小就失去了经济基础。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2.计量经济模型检验方式:①经济意义:模型与经济理论是否相符②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值是否抽样的偶然结果③计量经济学:是否复合基本假定④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杜比 3.计量经济学中应用的数据类型:①时间序列数据(同空不同时)②截面数据(同时不同空)③混合数据(面板数据)④虚拟变量数据(学历,季节,气候,性别) 第二章:1.相关关系的类型:①变量数量:简单相关/多重相关(复相关)②表现形式: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非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③变化的方向:正相关(变量同方向变化,同增同减)/负相关(变量反方向变化,一增一减不相关) 2.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①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理论的模糊性)②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影响因素的代表(数据欠缺)③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综合代表(非系统性影响)④模型可能存在设定误差(变量,函数形式设定)⑤模型中变量可能存在观测误差(变量数据不符合实际)⑥变量可能有内在随机性(人类经济行为的内在随机性) 3.OLS回归线数学性质:①剩余项的均值为零②OLS回归线通过样本均值③估计值的均值等于实际观测值的均值④被解释变量估计值与剩余项不相关⑤解释变量与剩余项不相关 4.OLS估计量”尽可能接近”原则: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5.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优秀品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第三章:1.偏回归系数: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第j个解释变量的单位变动对被解释变量平均值的影响,即对Y平均值直接或净的影响 2.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基本假定:①零均值②同方差③无自相关④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⑤无多重共线性⑥正态性…一元中有12346 3. OLS回归线数学性质:同第二章3 4. 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5.为什么用修正可决系数不用可决系数?可决系数只涉及变差没有考虑自由度,如果用自由度去校正所计算的变差,可纠正解释变量个数不同引起的对比困难 第四章:1.多重共线性背景:①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共同变化趋势②模型中包含滞后变量③利用截面数据建立模型可出现..④样本数据自身原因 2.后果:A完全①参数估计值不确定②csgj值方差无限大B不完全①csgj量方差随贡献程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对cs区间估计时,置信区间区域变大③假设检验用以出现错误判断④可造成可决系数较高,但对各cs估计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得出错误结论 3.检验:A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COR 解释变量.大于0.8,就严重B方差膨胀因子法:因子越大越严重;≥10,严重C直观判断法:增加或剔除一个解释变量x,估计值y发生较大变化,则存在;定性分析,重要x标准误差较大并没通过显著性检验时,则存在;x回归系数所带正负号与定性分析结果违背,则存在;x相关矩阵中,x之间相关系数较大,则存在D逐步回归检验法:将变量逐个引入模型,每引入一个x,都进行F检验,t检验,当原来引入的x由于后面引入的x不显著是,将其剔除.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之前方程种植包含显著变量. 4.补救措施:①剔除变量法②增大样本容量③变换模型形式:自相关④利用非样本先验信息⑤截面数据与时序数据并用:异方差⑥变量变换 第五章:1.异方差产生原因:①模型中省略了某些重要的解释变量②模型设定误差③数据测量误差④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2.后果:A参数估计统计特性:参数估计的无偏性仍然成立;参数估计方差不再是最小B参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进行参数检验失去意义C预测影响:将无效 3检验:A图示①相关图形分析data x y,看散点图,quick→graph→x,y→OK→scatter diagram→

最新微观经济学主要概念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导言 ⒈如何理解资源稀缺性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学的关系 资源稀缺性——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资源稀缺性与经济学的关系: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是稀缺的; 欲望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的矛盾决定选择是必要的; 经济问题就是由于资源稀缺而引起的各种选择问题; 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配置的科学。 ⒉任何经济社会都必然面临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是什么? ①生产什么(包括生产多少);②如何生产;③为谁生产。 ⒊市场经济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①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 ②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③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 ⒊什么是机会成本? 将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其他产品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这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⒋什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一定量的资源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多种(以两种代表多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 ⒌如何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实证经济学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回答“是什么”。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回答“应该是什么”。 ⒍什么是均衡分析? 均衡是指经济现象或过程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 均衡分析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

⒎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是个量分析方法,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⒏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宏观经济学的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_top 第二章价格理论 一、需求理论 ⒈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人们的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来表示。 ⒉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①消费者的偏好;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⒊如何理解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商品的需求量随其自身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 关系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⒋什么是供给? 供给是生产者的出售欲望和出售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供给求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来表示。 ⒌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供给量的因素都是影响供给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体系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历史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 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演绎逻辑的好处是只要给定前提假设,其结论的正确性就一定得到保证。它从反映人类偏好的最简单的5条公理出发,描述出人类偏好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从而决定了人类经济行为中至关重要的主观交换比率,即边际效用替代率。在既定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客观交换比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微观部分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其假定各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8.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9.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10.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1.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完整word版)微观经济学各章知识结构图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 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知识结构图 均衡含义 需求函数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和需求法则共同作用 供给曲线供给函数决定 供给曲线和供给法则均衡价格 变动 一般含义含义 弹性弧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的关系 需求的收入弹性 弹性概念的扩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易腐商品的售卖 价格放开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限价: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关于农产品的支持价格“谷贱伤农”

第三章效用论 知识结构图 效用论概述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概述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消费者均衡 需求曲线的推导 消费者剩余 关于偏好的假定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消费者均衡价格消费曲线 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分析无差异曲线的特殊情况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 预算线的含义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预算线 预算线的变动收入消费曲线 含义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与收入效应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和风险 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

第四章生产论 知识结构图 生产要素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几种具体形式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短期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1)内容;(2)成因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长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等产量曲线(1)含义;(2)形状及特征长期生产函数含义,表达式 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成因 含义,方程 等成本线 特征 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生产者最优要素投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入组合均衡条件 等斜线、扩展线的含义 规模报酬(1)含义;(2)类型;(3)规律

微观经济学概念汇总

目录 第一章引论 (2)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2) 第三章效用论 (3) 第四章生产论 (4) 第五章成本论 (5)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5)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6)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7) 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7)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 (8) 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 (8) 第十二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9) 微观经济学概念汇总

第一章引论 理解概念: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人和社会对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配置并加以选择的科学;其目标是有效利用稀缺资源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它们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微观(Micro)、或“小型”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如单个消费者、生产者和单一市场的经济行为。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投资、生产、收入等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理解概念:: 经济人(Economic man):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需求(Demand):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供给(Supply):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均衡(Equilibrium):指各个经济决策者(消费者、厂商)所作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 均衡点(Equilibrium point):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 需求量的变动(Variation of demand quantity):仅仅因价格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是一种线上运动。 需求的变动(Variation od demand):由于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是一种线的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Variation of supply quantity):仅仅因价格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是一种线上移动。 供给的变动(Variation of supply):由于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是一种线的移动。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用来研究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求得内生变量的分析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所对应的内生变量数值的分析方法。

信息经济学复习重点

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发表,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61年,乔治?施蒂格勒的《信息经济学》从信息搜寻的角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基础。 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这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著作,标志着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进入到发展阶段。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尤里·波拉特完成了《信息经济》9卷本的内部报告,第一次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是由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波拉特还用投入产出技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该方法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 博弈论是方法论导向的,信息经济学是问题导向的。博弈论研究的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最优的的契约安排。从这个角度而言,博弈论是实证的,而信息经济学是规范的。 简答题: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八大基础理论: 1)1970 年阿克洛夫创立的拧檬理论; 2)1971 年赫什雷弗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 3)1972 年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完善的“团队的经济理论”; 4)1973 年斯彭斯建立的信号理论; 5)1976 年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提出的“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悖论; 6)1976 年莫里斯发展的“委托-代理人”理论; 7)1977 年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 8)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 机制设计是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 第一阶段:委托人设计机制,即博弈规则,代理人根据规则发出信号(message),实现的信号决定配置结果(allocation); 第二阶段:代理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 第三阶段:接受机制的代理人根据机制的规定进行博弈。 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的五种不同类型的模型 逆向选择:在鉴定交易契约前,进行市场交易的一方可能因为占据信息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的事情,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这一市场的萎缩。 信号传递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之后与代理人签订合同。 信息甄别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选择行动。 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签订契约后,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而且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 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签约后,代理人选择行动,自然选择状态;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本身状态。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最佳配置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家假设条件: 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商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对方知 道的信息。(双方可以替代为多方) 3.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它们都表示商 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6.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 数量。 7.供给定律: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 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8.均衡: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 状态。 9.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0.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1.均衡价格: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2.市场出清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13.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4.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5.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 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6.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8.弹性e:e>1,表示富有弹性;e<1,表示缺乏弹性;e=1,表示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 19.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⑴商品的可替代性 ⑵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⑶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⑷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⑸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20.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2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 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2.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 代关系。 23.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 关系。 24.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相 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 25.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的变动,相 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 26.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 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 27.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2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 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

微观经济学概念解释

微观经济学概念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经济学:经济学就是研究个人与团体从事生产、交换以及对产品与服务消费得一种社会科学,它研究怎样最佳使用稀缺得资源以满足人们无限得需求。 2.宏观经济学:把整个经济总体(通常就是一个国家)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得现象与规律,从而产生出许多经济理论。首先,它研究诸如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收入、一国得货币供给等这些具有总量性质得经济变量.另外,整个经济活动有许多就是由无数个体活动组成得,比如一个国家有许多私人与企业及政府单位从事投资活动,每个人都要消费,多数人都要进行不同程度得储蓄.宏观经济学并不研究上述个别经济行为,而就是根据它们不同得属性从总体得角度进行研究,即总投资活动、总消费与总储蓄活动等。再次,宏观经济学还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得一些重要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社会失业、经济危机周期等。 3.微观经济学: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单位得经济行为,从而产生得许多经济理论.个体单位得经济行为大体上可归为三类:一就是个体消费者得经济行为,例如某个消费者用她得收入购买什么样得消费品;二就是厂商得经济行为,例如在不同条件下究竟生产多少产品,对该产品定什么价;三就是资源拥有者得经济行为,例如劳动得供给,从而产生出工资理论。 4.实证经济学:用理论对社会各种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证实或预测。它要说明得就是“就是什么”得问题。它并不涉及到价值判断得问题。 5。规范经济学:就是以一定得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得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说明得就是“应该就是什么"得问题。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理论概念解释 1。需求表:根据购买者在一定时期内与一定市场中按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所愿意并能够购买得量所列成得表。 2.需求量得变化:当购买商品得数量因价格得变动而朝相反方向变动. 3.需求得变化:当其她条件发生变化时,使消费者对商品得购买数量发生得变化。 4.供给表:根据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与一定市场中按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所愿意并能够供给得量所列成得表。 5.市场均衡:在某段时间内,某市场中商品需求量正好与相同时间内商品供给量相等。 6.均衡量:市场均衡时得商品数量. 7.均衡价格:市场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时得价格。 8。均衡点:供求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得点. 9.稳定均衡:一旦价格偏离均衡点,最终都会回到原来得均衡点上。 10.不稳定均衡:一旦价格偏离原来得均衡点,则越偏越远。 第三章弹性理论概念解释 1.弹性:因变量变化得百分比同自变量变化得百分比之间得比例关系。 2.弹性系数e:弹性系数;x:自变量;y:因变量 3。需求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得变动对价格变动得敏感程度。 4.弧弹性: 指曲线上两点之间得平均弹性。例如:需求价格弧弹性得计算机算公式就是: 5.点弹性:指在某一价格水平点上,当价格波动很微小得一点,所引起得需求量变化得敏感程度, 6。需求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得变动对收入变动得敏感程度。

信息经济学复习

或营业收入扣除从别的部门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之后的余额相加,就得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生产的新增加价值总额。 也就是将所有信息企业或部门在该时期内的增加值(所得—费用)相加,就得出了该时期信息部门的生产增加值。 3)第二信息部门的测度 第二信息部门由两大类组成: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管理部门。波拉特的方法是把这类不直接进入市场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看作是由这些产品和服务在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资源的价值构成。 第二信息部门的产值由两个方面可测算的投入量构成: ①在非信息部门就业的信息劳动者的收入; ②非信息部门购入的信息资本(如用于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各种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 4)主要测度结论 波拉特运用最终需求法测算出,1967年美国第一信息部门的产值占美国生产总值的21%;运用增值法测出第一信息部门的产值占美国GNP的25.1%,第二信息部门占GNP的21.1%。 1967年美国GNP的46.2%是由信息部门通过市场和非市场创造的。 还测算出1967年美国信息劳动者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5%,信息劳动者总收入占就业者总收入的53.5%,信息部门就业人员的收入比非信息部门就业人员的收入平均高38%。 波拉特测度体系评价: 1)波拉特测度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①建立了一种宏观信息经济定量分析的方法。 ②首次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识别出信息行业,并将信息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尤其是第二信息部门的提出和测算具有独创性。 ③波拉特采用的方法是出色的。 ④信息行业和职业划分是一个独创。 ⑤创造性提出四大产业结构的理论方法。 2)波拉特方法的不足之处: ①概念不够严谨,概念有的含义过于宽泛。如,“信息”、“知识”等几乎无所不包。 ②产业分类的科学性还不够。 ③某些测算不尽合理。 26、请简单说明为什么讨价还价最激烈的地方实在菜市场,而不是在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的商场上? 答:首先,在菜市场上,卖主和买主之间对商品质量和成本的信息非对称程度远远低于购买耐用消费品市场。其次,菜市场上的搜寻是多次重复进行,卖主通常积累较多的搜寻和谈判经验。在耐用消费品市场上,买主及时有搜寻,也不会到每天进行搜寻的程度,其对耐用消费品的搜寻经验和信息将小于前者。最后,购买蔬菜几乎是每天都采取的建议好的,其搜寻的编边际成本低。购买耐用消费品往往是只采取一次的交易活动,搜寻边际成本较高,因而谈判的战略为较弱。 27、简述价格离散的原因及其经济意义 答:价格离散的原因有三个:肆意,市场是变化和分散的,而非统一和静止的。第二,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的差别,可以将某些同质商品市场的离散部分归咎于这个方面的原因。第三,商品的异质性。价格离散程度随着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价格离散三个重要经济意义:第一,价格离散产生了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也导致了市场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差别。第二,价格离散产生了有利可图的信息搜集行为。第三,价格离散诱发了信息搜集的动机并提供了信息搜寻的可能。 28、论述激励机制理论框架及其约束条件 激励就是指委托人有一个价值标准,或一项社会福利目标,这些标准或目标可以是最小个人成本或社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预期效用,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最有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论配置集合。进一步分析,激励就是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选择与不选择委托人标准或目标时,从自身效用最大出发,自愿的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的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通俗的讲,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我怎样使某人为我做事”。 设置激励机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1、激励相容:是指代理人自己选择行动使其期望的边际效用值达到最大。2、参与约束:又成为个人理性的约束是指委托人需保证代理人不跳槽,安于原有岗位。 第二部分:练习题 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生产并向信息市场提供信息商品的机构和个人指的是信息市场主体中的(A)。 A.供给方B.需求方C.管理方D.中介方 2.信息经纪人和企业的信息交流机构属于信息市场主体中的(C)。 A.需求方B.管理方C.中介方D.供给方 3.广义的信息市场是指(A)交换关系的总和。 A.信息商品B.信息产品C.信息D.中间产品 4.进行短期信息商品交易活动的临时场所属于(B)。 A.固定型信息市场B.临时型信息市场 C.通讯型信息市场D.咨询服务公司 5.信息市场供求双方为争夺(C)而展开竞争。 A.信息用户B.信息商品C.货币D.信息设备 6.信息市场需求方之间的竞争是为了争夺(A)。 A.信息商品B.信息用户C.信息设备D.货币 7.信息生产经营之间的竞争是为了争夺(D)。 A.信息设备B.信息商品C.货币D.信息用户 8.广义的信息需求还包括用户对(B)及其质量的需求。 A.信息设备B.信息服务方式 C.信息商品数量D.信息产品数量 9.物质型、扩张型信息产品市场大多属于(A)。 A.垄断竞争信息市场B.寡头垄断信息市场 C.完全竞争信息市场D.完全垄断信息市场 10.信息市场运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机出现的对信息市场主体利益损害的可能性(A)。 A.信息市场风险B.信息市场竞争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微观经济学“边际”相关概念整理

1.边际效用MU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量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 解释: 生理原因:兴奋度递减。 心理原因:人性。 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2.边际替代率MRS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消费两种商品,维持效用不变,随着一种商品量的连续增加,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原因: 对某一商品拥有量较少时,对其偏爱程度高;而拥有量较多时,偏爱程度较低。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想要获得更多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减少,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量就会越来越少。 边际替代率递减,意味着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来越小,因此该曲线必定凸向圆点。 1+2.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任意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该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1.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短期生产函数)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生产函数)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当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当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边际产量最终会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的应用或转化形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 第一,以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 第二,以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不变为前提; 第三,并非一增加投入这种生产要素就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是投入超过一定量时才会出现; 第四,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在每个单位上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先投入和后投入的在技术上没有区别,只是投入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收益的变化。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 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即最佳技术系数 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 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知识点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考察占优战略均衡概念及求解 解题思路:理性参与人做出是最优选择,该博弈存在占优战略均衡,据此可知答案为(3)。 考察重复剔除劣战略占优战略均衡概念及求解 说明:考察重复剔除劣战略,求解占优均衡的方法。答案:(U,L) 下面考察PNE及其解法

妻子 丈夫 (a )请检验,纳什均衡(最优战略组合)是同生共死;均衡结果是同生,或者共死; (b )请检验,占优均衡(占优战略组合)是坚强活着;均衡结果是同生(互相煎熬); (c )请检验,纳什均衡(最优战略组合)是你死我活;均衡结果是死活,或者活死; 显然,(c )情形之下,二人之间的仇恨比(b )中更深。 一些类型的博弈中,PNE 未必存在。以下考察MNE 及其解法 说明:猜谜游戏,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这类博弈没有纯战略NE ,但是却存在混合战略 (c ) 活着 死了 (b ) 活着 死了 活着 死了 (a ) 活着 死了 活着 死了

NE。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例子,加深对NE的概念及NE存在性定理的理解。同时,混合战略NE求解也是本题考察点。以下两个例子,与此相同,供大家练习使用。 模型化如下博弈:两个小朋友一起做猜拳游戏,每人有三个纯战略:石头、剪刀、布。胜负规则为: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如二人出手相同则未分胜负。二人同时出手。胜者的支付为1,负者的支付为-1,未分胜负时支付均为0。(1)请写出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并判断其是否存在占优战略均衡。(2)该博弈是否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是否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如果存在,请写出。 下例来自张维迎,P13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弈论”课程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果给你两个师的兵力,你来当司令,任务是攻克“敌人”占据的一座城市。而敌人的守备是三个师,规定双方的兵力只可整师调动,通往城市的道路有甲、乙两条,当你发起攻击时,若你的兵力超过敌人你就获胜;若你的兵力比敌人守备部队兵力少或者相等,你就失败。你如何制定攻城方案? 与零和博弈不同,有些博弈既有PNE,又有MNE。如以下性别战博弈和斗鸡博弈。 性别战博弈:

微观经济学重要定义

1)需求曲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它的价格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 2)无差异曲线:表示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这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在无差异曲线图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满足程度。 3)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这最后一个商品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这最后一个商品,此大于的部分,消费者没有付钱。 5)收入弹性: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大于 1 的是奢侈品,0——1 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 的是低档商品。 6)交叉弹性:是指此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对比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小于0 的是互补商品,大于0 的是替代商品,等于0 的是不相关商品。 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比例,它是两个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之比的倒数。因为边际产出递减,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量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8)扩展路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把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联结起来,就形成生产扩展路线。它表明生产规模扩大、产出最优的轨迹。 9)贡献利润:是指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变动成本的部分。即商品的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 10)一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每个单位的商品销售的增加,逐个降低商品的价格;即对所出售的每个单位的商品都收取尽可能高的价格,这种每个单位的商品都不同的价格又称为完全差别价格。 11)二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对每一个顾客制定不同的价格,而不是对同一顾客的不同边际效用制定不同的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