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仪表基础知识.讲课教案

热工仪表基础知识.讲课教案
热工仪表基础知识.讲课教案

热工仪表基础知识

第一章、热工测量和仪表

第一节、测量的基本概念

一、测量:

1、测量是人们借助专门工具,通过试验和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计算,

将被测量X o以测量单位U的倍数显示出来的过程。

x0 U

2、被测量的真值卩只能近似地等于其测量值x:

X o XU

3、热工测量是指压力、温度等热力状态参数的测量,通常还包括一

些与热力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参数的测量。

二、测量方法:

按测量结果的获取方式来分

(1)直接测量法: 使被测量直接与测量单位进行比较,或者用预先标定好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从而得到被测量数值的测量方法,称直接测量法。

(2)间接测量法: 通过直接测量与被测量有某种确定函数关系的其他各变量、再按函数关系进行计算,从而求得被测量数值的方法,称为间接测量法。

按被测量与测量单位的比较方式来分

(1)偏差测量法: 测量器具受被测量的作用,其工作参数产生与初始状态的偏离,由偏离量得到被测量值,称为偏差测量法。

(2)微差测量法:

用准确已知的、与被测量同类的恒定量去平衡掉被测量的大部分,然后用偏差法测量余下的差值,测量结果是已知量值和偏差法测得值的代数和。

(3)零差测量法: 用作比较的量是准确已知并连续可调的,测量过程中使它随时等于被测量,也就是说,使已知量和被测量的差值为零,这时偏差测量仅起检零作用,因此,被测量就是已知的比较量。

三、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被测量参数的测量值X 与其真值卩的之差。

真值常用的方法有:

(1) 用标准物质(标准器)所提供的标准值,例如水的三相点。

(2) 用高一级的标准仪表测量得到的值来近似作为真值。

(3) 对被测量进行N 次等准确度测量,各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近似为真值。N 越大,越接近真值。

折合误差一般用于比较测量仪表的优劣。折合误差也称引用误差。 四、测量系统

为了实现一定的测量目的,将测量设备按一定方式进行组合的系统称 为测量系统,也称检测系统。

(一)测量系统的组成

1. 传感元件

(1) 输出信号必须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即要求传感元件的 输出信号与输入的被测信号之间有稳定的单值函数关系,最好是 线性关系,而且可复现。

(2) 非被测量对传感元件输出的影响应小得可以忽略。若不能忽 略,将造成测量误差。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要附加补偿装置进行 补偿或修正。

(3) 传感元件需尽量少地消耗被测对象的能量,并且不干扰被测 对象的状态或者干扰极小。

2. 传送变换元件

(1) 单纯起传输作用。

( 2)将感受件输出的信号放大, 以满足远距离传输以及驱动显示、 记录装常见的测量误差表达方式:

1.绝对误差

2.实际相对误差

3.标称相对误差

4.折合误差 X X 。 —100% X X 100% X o

X 。 -100%

X X 。 100% X

X —100% A A min

X 0 X A

置的需要。

(3)为了使各种感受件的输出信号便于与显示仪表和调节装置配接,要通过变换件把信号转换成标准化的统一信号,各种感受件的输出信号都被转换成统一数值范围的气、电信号。这时的传送件常称为变送器。这样,同一种类型的显示仪表常可用来显示不同类型的被测量。

3.显示元件

显示元件的作用是向观测者显示被测参数的量值。

(1)模拟式显示:

(2)数字式显示:

(3)屏幕画面显示:

五、测量误差的分析与处理根据测量误差性质的不同

1、系统误差

(一)系统误差的概念在同一条件下(同一观测者,同一台测量器具,相同的环境条件等),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按某种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恒值系统误差

变值系统误差

产生原因:

(1)测量仪表本身的原因

(2)仪表使用不当

(3)测量环境条件发生较大改变。

(二)消除系统误差的一般方法

(1)消除系统误差的来源在测量工作投入之前,仔细检查测量系统中各环节的安装及连接线路,使其达到规定要求,尽量消除误差的来源。

(2)在测量结果中加修正值对不能消除的系统误差,在测量之前,对检测系统中的各仪表进行检定,确定出修正值。对各种影响量如温度、气压、湿度等要力求确定出修正公式、修正曲线或修正表格以便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3) 米用补偿措施

在检测系统中加装补偿装置(或自动补偿环节),以便在测量 中自动消除系统误差。

(4) 改善测量方法

采用较完善的测量方法,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 影响。

常用两种方法:

交换法;交换法是消除定值系统误差的常用方法,也叫对置法。 此种方法的实质是交换某些测量条件,使得引起定值系统误差的 原因以相反方向影响测量结果,从而消除其影响。

对称法;对称法是消除线性系统误差的有效方法。

2、 随机误差

(一)随机误差的概念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时,绝对值和符号不可预知 地变化着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误差的大小和正、负都是不确定的。

产生原因:

随机误差大多是由测量过程中大量彼此独立的微小因素对测量 影响的综合结果造成的。

3、 疏忽误差

明显歪曲了测量结果,使该次测量失效的误差称为疏忽误差。

含有疏忽误差的测量值称为坏值。

出现坏值的原因有:测量者的主观过失,如读错、记错测量值; 操作错误;测量系统突发故障等。

处理:存在这类误差的测量值应当剔除。

第二节、仪表或测量系统的静态性能指标

1、准确度

这是表征仪表指示值接近被测量值程度的质量指标

(1) 仪表的示值误差

绝对误差5 :

(2) 仪表的基本误差:

相对误差丫: 100% 100% — 100% 丨 x

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仪表量程范围内各示值误差中的绝对值最大 者:

j max

仪表的折合误差

100%

A 超出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误差称为仪表的附加误差。

(3)仪表的准确度等级:

某类仪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为了保证质量,对各类仪表人为 规定了其基本误差不能超过的极限值,此极限值称为该类仪表的 允许误差。

工业仪表准确度等级的国家标准系列有 0.005,0.01,0.02, 0.04,

0.05,0.1,0.2,0.4,0.5,1.0,1.5,2.5,4.0,5.0 等 等级。仪表刻度盘上应标明该仪表的准确度等级。数字越小,准 确度越高。

仪表最大折合误差表示的允许误差去掉百分号后余下的数字

值为该仪表的准确度等级。

仪表的允许误差二士准确度等级%

2、变差

输入量上升(正行程)和下降(反行程)时,同一输入量相应 的两输出量平均值之间的最大差值与量程之比的百分数称为仪

表的变差。

3、 线性度(或非线性误差)

实际特性曲线往往偏离线性关系,它们之间最大偏差的绝对 值与量程

之比的百分数,称之为线性度。

4、 重复性和重复性误差

同一工作条件下,多次按同一方向输入信号作全量程变化时, 对应于

同一输入信号值,仪表输出值的一致程度称为重复性。对 于全范围行程,在同一工作条件下从同方向对同一输入值进行多 次连续测量所获得的输出两极限值之间的代数差或均方根误差 称为重复性误差,它通常以量程的百分数表示。

5、 分辨率 引起仪表示值可察觉的最小变动所需的输入信号的变化,称 仪表的分辨率。也称灵敏限或鉴别阀。

6、 灵敏度 仪表在到达稳态后,输出增量与输入增量之比,称为仪表的 灵敏度。

7、 漂移 在保持工作条件和输入信号不变的条件下,经过规定的较长 —段时max

y max max

100%

间后输出的变化,称为漂移,它以仪表量程各点上输出的最大变化量与量程之比的百分数来表示。

第三节、仪表的检定检定是为了评定仪表的计量性能,并与规定的指标比较,以确定仪表是否合格。进行检定工作应遵循国家法定性技术文件: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程详细规定了被检仪表的技术条件;检定用的标准测量器具和设备;检定项目、方法和步骤,检定结果处理;检定证书的格式和填写要求等。

检定方法:

定点法是:

提供被检仪表测量所需的某种标准量值,例如已知的某种纯金属相变点温度,标准成分气样等,从而确定仪表的示值误差。示值比较法:

就是使被检仪表与标准仪表同时去测量同一被测量,比较两者的指示值,从而确定被检仪表的基本误差、变差等质量指标。

一般要求标准仪表的测量上限应等于或稍大于被检仪表的测量上限。标准仪表的允许误差为被检仪表误差的1/3~1/10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忽略标准仪表的误差。将标准仪表的指示值作为被测量的真值。

检定点常常取在仪表标尺的整数分度值(包括上、下限)上和经常使用的标尺刻度附近,必要时可适当加密检定点。

第二章、温度测量及仪表

第一节、温度测量概述

一、温度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是描述系统不同自由度能量分布状况的物理量温度是描述热平衡系统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测量

1、温度测量的基本概念温度的定义:表征分子热运动的程度的物理量

2、温标:衡量温度大小的标尺

-摄氏:C

-热力学:K

-华氏:°F

第二节、膨胀式温度计

膨胀式温度计是利用物体受热膨胀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主要有液体膨胀式温度计、固体膨胀式温度计和压力式温度计三种。

一、温度计的分类和形式

膨胀式温度计:玻璃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

热电阻温度计

辐射式温度计

二、膨胀式温度计

1、玻璃液体温度计

是膨胀式温度计之一种,利用液体受热膨胀的性质制成,常用的液体有水银和酒

精。广泛用于测量-200-500摄氏度范围内的温度。

(1)优点和缺点

玻璃液体温度计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最便宜的温度计。

这种温度计主要优点是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精度高和价格低廉。缺点是惰性大,能见度低,不能自动记录及远距离传送。

(2)注意事项

乐芳FUCO帕

专业级课程名称热工基础

第 6 次课 课题:对流换热(2学时) 一、本课的基本要求 1.掌握对流换热系数的单位、物理意义、影响因素。 2.了解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方法。 3.掌握热边界层概念及对流换热机理。 4.会计算流体流过平板时的对流换热量。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对流换热系数的单位、物理意义、影响因素,热边界层概念及对流换热机理。 难点:对流换热简化模型的理解。 三、作业 习题P 195 11-8 11-9 四、教参及教具 《动量、热量、质量传输原理》 高家锐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图11-3 第11章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又称对流传热、对流给热,是指流体流过表面时的热量传输过程。 研究目的:求对流换热量。 13.1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1.对流换热系数 对流换热量计算采用牛顿冷却公式: ()A t t h w f -=φ W 或 ()w f t t h q -= W/m 2 式中 w f t t —流体及表面温度,℃;A —传热面积,m 2 ;h —对流换热系数 (1)单位:?2/m W ℃ (2)物理意义: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在单位温差下的对流换热量,表征流体对流换热作用。 (3)影响因素:影响对流换热作用的因素如流体流动的起因、流动的性质、流体的物性、表面几何特性等。 研究对流换热的关键: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对流换热系数h 。确定方法: (1)精确解法 F-K 方程、N-S 方程、连续性方程、边界换热微分方程联立求解。适用简单问题。 (2)近似积分法 取控制体建立能量积分方程,求得温度场的近似关系后,求解积分方程。适用简单问题。 (3)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法 是应用最广,最实用的方法。适用复杂的实际问题。 (4)类比法 热量传输与动量传输的类似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2.热边界层及对流换热机理 热边界层的定义:流体流过表面并与之发生对流换热时,靠近表面形成的具有温度梯度的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的基础教材,它包括了护理学发展史、护理学基本概念、护理学理论及相关理论、卫生服务体系、护理专业与法律、护理程序、以及基础护理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最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总体要求 通过护理学基础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护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各项基本技能,掌握病人的生理需求及心理社会需求,用护理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病人的生理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学基础》主要教授内容包括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时数分配 总学时:81 (理论:60 操作:21)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的及护理学的任务和范畴。 熟悉护理工作方式及护士素质的基本内容。 了解现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课程内容 一、护理学的形成,现代护理学和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二、护理学的任务、范畴与工作方式,护士素质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三、学习护理学基础的意义。 考核知识点 一、护理学的发展过程。 二、现代护理的任务和范畴、发展方向 考核要求 一、掌握现代护理学发展的特点,护理学的主要任务 二、熟悉护理学实践的范畴 三、了解我国卫生保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今后方向 第二章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人的基本需要的特性及意义,健康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熟悉护理的发展历程,成长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 了解护理的特征,整体护理为护理领域带来的变革 课程内容 一、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人的基本需要 三、人的成长与发展 四、人的自我发展 五、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六、人的内外环境、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七、护理的概念及演变进程 八、护士在维持和促进健康中的角色 九、专业与护理专业 十、学习护理学基本概念的重要意义 考核知识点 一、健康的定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热工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41123 总学分:2 热工基础 (Basis of Heat Energy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选修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 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32 学时 先行、后续课程情况:先行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后续课:发动机原理。 教材:傅秦生,何雅玲,赵小明. 热工基础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参考书目:1. 童钧耕主编. 工程热力学(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姚仲鹏、王瑞君编. 传热学(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 3.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学习本课程可使学生认识到在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节能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有关能量转换和热量传递规律方面的知识,探索提高各种热工设备热效率的技术措施,使学生能在各自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有效地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工作,这是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熟练掌握热能转换和热量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的分析计算; (2)掌握热能传递与转换的一般规律以及热能在工程上有效合理利用的基本知识; (3)掌握各种工作介质的热力性质,了解各种热工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能源及其利用,热能及其利用,热工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工程热力学的发展,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传热学的发展及研究方法,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热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无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无 第二章: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热力系统,热力状态及状态参数,基本状态参数,热力平衡状态及状态参数坐标图,热力过程,功,热量与熵,热力循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功,热量与熵,热力循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准静态过程的特点和实际意义,可逆过程的特点和实现条件,熵的引出和定义。 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热力学第一定律,闭口系统能量方程,稳定流动系统的能量方程,稳定流动系统能量方

护理学基础教案首页

《护理学基础》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赵亚珍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课次编号 授课时间20XX年下学期周次第17周 授课对象06级大专护理1-10班课型实验课 授课内容 第十六章给药护理 口服给药法、吸入疗法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1.掌握口服给药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雾化吸入的方法 3.能正确实施口服给药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理论知识回顾 3min 一、演示本次实验内容 (一)备药 20min (二)发药 15min (三)超声波雾化吸入器的使用 10min 二、学生练习 30min 三、小结 2min 重点及难点重点:1.备药、发药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难点:1.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实施健康指导 2.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查对制度 教学方法演示、讲授、录象、角色扮演教具药柜、药车、雾化器等复习思考题如何对病人进行服药指导? 参考资料1.护理概述与护理技术/谢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护理学基础/喻坚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 3.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蒋红王树珍主编.—上海:复旦大学 4.教学光碟 自评

16-1 口服给药及雾化吸入法 一、用物准备: 1、服药本、服药卡、药盘、药杯、药匙、量杯、滴管、研钵、湿纱布、饮水管、治疗巾、水壶(内盛温开水) 2、超声波雾化吸入装置 二、操作方法: 1、口服:备药核对→规范配药→取固体药→取液体药→再次核对→核对分发→协助服药→观察反应→整理用物 2、雾化:接通电源→检查雾化器是否完好→备好药物→指导病人进行操作→观察记录→整理归位 三、评价: 1、态度认真。 2、给药方法正确,没有任何遗漏和错误发生。 3、护患沟通有效,病人能够理解并配合操作。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注意观察效果和不良反应

热工基础复习题计算题答案教学教材

四、计算题 1、某容器被一刚性壁分成两部分,在容器的不同部位安装有压力表,如图1所示。压力表B 上的读数为75kPa, 压力表C上的读数为0.11MPa。如果大气压力为97kPa,试确定压力表A上的读数及容器两部分内空气的绝对压力。 解:A、B、C的读数均为表压,分别记为、PgA、 PgB、PgC 容器1和2的绝对压力记为P1和P2,大气压力Pa 依题意:PgB=75k Pa PgC =0.11M Pa=110 k Pa Pa=97 k Pa 根据压力表的位置可知: P1= PgC+Pa P1= PgB+P2 P2= PgA+Pa 将PgB 、PgC和 Pa的数值代入上式得: P1=207 k Pa P2=132 kPa PgA =35k Pa 图1 2、如图2所示。气缸内充以空气,活塞及负载重100kg,气缸壁充分导热,取走60kg负载,其系统完全平衡后,试求: (1)活塞上升的高度ΔL; (2)热力学内的变化ΔU; (3)气体在过程中所做的功。(已知{u}kJ/kg=0.72{T}K) 图2 1)由力平衡:p1=p b+F1/A=771*133.32+100*98100/100=2.009×105Pa V1=A*L=100*10*10-6=10-3m3 p2=p b+F2/A=771*133.32+40*98100/100=1.420×105Pa T2=T1 V2=A*(L+ΔL)=100*(10+ΔL )*10-6=(10+ΔL )*10-4m3 过程中质量不变: m1= p1 V1/(R g T1)= m2= p2 V2/(R g T2) C B A 1 2

《基础护理学》教案.

《基础护理学》教案 第六章病人的清洁卫生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卫生系基础护理教研室 金莉

第六章病人的清洁卫生 病人的清洁护理,是整体护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危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来说,机体的清洁、舒适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产物的排泄,能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第一节口腔护理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正常人口腔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其中有是的致病菌,当人体抵抗力降低,饮水、进食量少,咀嚼及舌的动作减少,唾液分泌不足,自洁作用受影响时,细菌可乘机在湿润、温暖的口腔中迅速繁殖,造成口腔炎症、溃疡、腮腺炎、中耳炎等疾患;甚至通过血液、淋巴,导致其它脏器感染,给全身带来危害;长期使用抗菌素的病人,由于菌群失调又可诱发霉菌感染。所以,做好口腔护理对病人十分重要。(一)目的 1.保持口腔清洁、湿润、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2.防止口臭、口垢、增进食欲,保持口腔正常功能。 3.观察口腔粘膜、舌苔的变化及有无特殊口腔气味,协助诊断。 (二)用物 1.轻病人口腔护理用物脸盆、毛巾、漱口杯盛清水或漱口溶液、牙刷、牙膏。 2.重病人口腔护理用物治疗盘内盛换药碗、漱口溶液浸湿的棉球,弯钳与压舌板各1,纱布1块,小茶壶或杯内盛温开水,弯盘,手电筒,毛巾,石蜡油,棉签,珠黄散或冰硼散,锡类散,漱口溶液,必要时备开口器等。 (三)常用漱口溶液 1.正常口腔用清水、生理盐水、朵贝尔液。 2.口腔糜烂、口臭用1%-3%过氧化氢(遇有机物时放出氧分子,有防腐、防臭作用),2%-3%硼酸溶液(酸性防腐药,可改变细菌的酸碱平衡,起抑制作用),0.02%呋喃西林(有广谱抗菌作用),以及甘草银花液等。 3.酸中毒、霉菌感染用1-4%碳酸氢钠溶液(属碱性药,对霉菌有抑菌作用)。 4.绿脓杆菌感染用0.1%醋酸溶液。 5.中西药制成的含漱消炎散、口洁净等,具有消炎止痛,防治口腔疾患作用。 (四)操作方法 1.一般病人的口腔护理适用于不能起床的病人。抬高床头支架,使病人取斜坡卧位,也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完整版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 *** 本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沈维道、蒋智敏、童钧耕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手册: 严家騄、余晓福着,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 实验指导书: 华北电力大学动力系编,热力实验指导书,2001 参考书: 曾丹苓、敖越、张新铭、刘朝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王加璇等编着,工程热力学,华北电力大学,1992年。 朱明善、刘颖、林兆庄、彭晓峰合编,工程热力学,清华大学出版,1995年。 曾丹苓等编着,工程热力学(第一版),高教出版社,2002年 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美]M.C. 波特尔、C.W. 萨默顿着郭航、孙嗣莹等 译,工程热力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 何雅玲编,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及典型题精解,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4 概论(2学时)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从人类用能的历史和能量转换装置的实例中认识理解:热能利用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乃至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 2. 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0-1 热能及其利用(0.5学时) 0-2 热力学及其发展简史(0.5学时) 0-3 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0.2学时) 0-4 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0.8学时) 3. 重点难点 工程热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本课程四大部分(特别是前三大部分)之联系;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建立;热力学各分支;本课程与传热学、流体力学等课程各自的任务及联系;有关工程热力学及其应用的网上资源。 5.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视频片段 6.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护理学基础学习知识课程规范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〇一二年九月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属性 1.课程的性质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非师范类)专业必修课,它包含护理学导论部分与基础护理学部分,该课程是一门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2. 课程定位 本课程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课程。在护理学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链接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的桥梁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临床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其前导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其后续课程为: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 3. 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护理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技能,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在课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会运用整体护理观和护理基本理论,评判性分析临床基础护理有关问题和患者的身心需要,学会运用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和基础护理技术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有效干预患者的健康问题,实现护理学“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最终目标。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充分认识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及其重要意义,具有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2.能系统全面地描述护理专业的独特理论体系及模式; 3.具有较扎实的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防护意识与知识; 4.全面掌握护理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5.了解国内外护理学最新发展状况及有关知识获取途径。 能力目标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of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课程编号:ENPO330103 学时:48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4 课外学时:58)学分:2.5 适用对象: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和工程力学等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 傅秦生赵小明唐桂华.热工基础(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15 参考教材 [1]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沈维道童钧耕工程热力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100字左右) 性质:基础理论 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包括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基本理论和热量传递规律两方面的热工理论知识,获得有 关热科学的基本分析计算训练和解决有关热工工程问题的 基本能力。同时还应为学生对热学科的建模和问题的处理 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简介(200字左右) 热工基础是研究热现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基本理论和热量传递规律,以提高热能利用完善程度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机械学科、材料学科、航空航天和建筑等学科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将来解决热工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基本规律(第一、第二定律),以解决工程实际中有关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能量分析计算和不可逆分析计算; 2.掌握包括理想气体、蒸气和湿空气在内的常用工质的物性特点,能熟练应用常用工质的物性公式和图表进行物性计算; 3.掌握不同工质热力过程和循环的基本分析方法,能对工质的热力过程和循环进行计算,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热能转换的能量分析和计算能力; 4.掌握包括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机理,进而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 5.能对较简单的工程传热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具有解决较简单的传热问题,尤其解决是与力学分析有关的传热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0绪论(能源概述) 1、内容:能源和热能利用的基本知识:本学科研究对象,主要研究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护理学基础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教案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教案 (第一课时) 姓名: 工作单位: 所学专业:护理学 任教学科:护理学基础 20xx年6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2分钟) 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1、复习提问:协助病人翻身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什 么?教师以错误的方式协助病人翻身,请学生指正 2 、继而提出问题:什么是压疮? 学生回答,强调点就是 预防并发症:压疮。 以发散式思维 思考问题,引 起同学的兴趣 新课内容(35分钟) 一、压疮的概念及危害(6分钟) 1.“读一读”压疮的概念一节 压疮的概念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 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 导致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2“听一听”:强调概念中关键字词,分析其有原因有 表现。 3.“记一记”请学生当场叙述出压疮的概念。 4.“看一看”多媒体展示:将采集的临床的典型压疮 图片展示给学生,初步认识压疮的表现。 5.“想一想”小组讨论压疮的危害性,轻则增加病人 痛苦,重则引起败血症,甚至死亡。 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压 疮的概念 学生叙述定义,背诵者 给予鼓励。 学生观察不同部位,不 同分期的压疮图片,进 行交流讨论,认识压疮 的危害 讲解便于学生 理解记忆。通 过小组竞赛背 诵,激活学生 大脑,锻炼理 解记忆的能 力。引起学生 重视,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 情。 二、压疮的发生原因(10分钟) 1. 多媒体展出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压疮形成的主 要成因一节,分析案例,回答问题①。) 案例:张先生,70岁,颅脑 外伤,昏迷卧床1月余,值大夜 班的王护士在接班时发现,患 者皮肤潮湿,骶尾部皮肤破溃, 有红色创面,且有黄色渗液。 患者护理诊断为压疮。值小夜班的李护士解释说是因工 作繁忙,未及时协助病人翻身而致。 请问:①案例中张先生为什么会发生压疮? ②现在处于压疮的哪一期? ③作为护士,我们应该怎么做? 2.总结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 1)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力学因素) 2)潮湿对皮肤的刺激 3)全身营养不良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压 疮发生的原因, 小组合作,分析案例, 回答问题。 学生归纳总结压疮发生 的原因,掌握重点因素 通过自 学,解答案 例问题,培 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 力,强调产 生因素,为 下一节课讲 授压疮的预 防做好铺 垫。

热工基础 (3次)

第一次: 三、主观题(共9道小题) 54. 55. ab ac △s ab 与△s ac 谁大? 参考答案:答:△u ab =△u ac ; △s ab <△s ac 56. 有一循环发动机工作于热源T 1=1000K 和冷源T 2=400K 之间,若该热机从热源吸热1360 kJ ,对外作功833 kJ 。问该热机循环是可逆的?不可逆的?还是 根本不能实现的? 参考答案:

ηt>ηtc违背了卡诺定理 结论:该循环根本不可能实现。 (也可用克劳修斯积分不等式或孤立系熵增原理求解) 57.气球直径为0.4 m,球内充有压力为150 kPa的空气,由于太阳辐射加热,气球直径增大到0.45 m,若球内气体压力正比于气球的直径,试求过程中气体对外的做功量W。 参考答案: 解:已知D1 = 0.4 m时,p1=150 kPa,且气球内压力正比于气球直径, 即p = kD,可求得:k =375 kPa/m 答:过程中气体对外作功量为2.27 kJ 58.水在绝热混合器中与水蒸汽混合而被加热,水流入的压力为200kPa,温度为20℃,比焓为84kJ/kg,质量流量为100kg/min;水蒸汽流入的压力为20 0kPa,温度为300℃,比焓为3072kJ/kg,混合物流出的压力为200kPa,温度为100℃,比焓为419kJ/kg。问每分钟需要多少水蒸汽。 参考答案: 解:此绝热混合器所围空间为一稳流系,根据能量方程:

59. 有5g 氩气,经历一热力学能不变的状态变化过程,初始状态p 1=6.0×105 P a ,T 1=600K ,膨胀终了的容积V 2=3V 1,氩气可作为理想气体。已知氩气的Rg=0.208 kJ/(kg·K),c p =0.523 kJ/(kg·K),求:(1)终了状态的温度T 2、压力p 2;(2)过程中系统热力学能、焓和熵的变化量。 参考答案: 解:由题意:△U = 0 → T 2 = T 1 = 600 K 由理想气体气体状态方程, 有: 60. 试求在定压过程中加给理想气体的热量中有多少用来作功?有多少用来改变工质的热力学能(比热容取定值)? 参考答案: 解:∵ 定压过程总加热量为: q =c p △T 其中用来改变热力学能的部分为:△u= c V △T 而 c p = c V +R g ∴ 定压过程用来作功的部分为:w =R g △T 61. 2kg 某种理想气体按n =1.2可逆多变过程膨胀到原有体积的3倍,稳定地 从300℃降低到

(新)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1、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专科护理学的基础,要求学生学好护理学基础为临床专业课打好基础。 2、熟悉护理学基础有关操作的目的,适应症。 3、熟悉运用护理程序做好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各项操作规程,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更好地适应今后临床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成为优秀的高级护理人才。 二、实验学时分配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护士基本素质及行为规范 【内容提要】护士的仪表要求与行为规范 【目的与要求】 1、熟悉正确的颈、胸、腰、腹、臀部姿态;正确的站、坐、行走、下蹲姿态。 2、掌握正确的端治疗盘、持病历夹、推治疗车、下蹲捡物的方法;护士仪表 的要求。 实验二环境 【内容提要】医院业务科室的设置及护理工作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门诊及病区的设置、布局和护理工作。 2、熟悉急诊科的设置、布局和护理工作。 实验三入院和出院护理 【内容提要】 1、病员床单位的设施。 2、铺床法。 3、运送病人法。 【目的要求】 1、熟悉病员床单元的设施。 2、掌握三种病床的铺法。 3、掌握搬运病人法。 实验四卧位和安全的护理 【内容提要】 1、协助病人更换卧位法。 2、保护具的应用。

【目的要求】 1、熟悉各种操作目的、要求和适用对象。 2、熟悉约束带的使用方法。 4、掌握正确协助病人更换卧位的方法。 实验五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内容提要】 1、清洁、消毒、灭菌。 2、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3、隔离技术。 【目的要求】 1、树立清洁、消毒、灭菌观念。 2、熟悉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等概念。 3、掌握清洁、消毒、灭菌的方法。 4、掌握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5、掌握隔离技术的操作方法。 实验六患者的清洁护理 【内容提要】 1、口腔护理。 2、床上梳发洗发。 3、床上擦浴。 4、压疮护理。 5、卧有患者更换床单法。 6、全背按摩法。 【目的要求】 1、常用漱口溶液的临床应用。 2、熟悉压疮护理、全背按摩的方法。 3、掌握特殊口腔护理、床上梳发洗发、床上擦浴、卧床患者更换床单、递

《护理学基础》皮下注射 教案

抚顺市卫生学校教案

复习提问 1.皮内注射常用部位在哪里?(学生举例子) 2.皮内注射的操作要点(学生边说边演示) 导入课程 1.为病人做皮内注射(也就是皮试)在哪里注射的?(学生回答切身体会) 2.在临床上,减轻疼痛的技术有哪些?(学生回答旧知识点) 讲授新课 第十五章药疗技术 第四节注射给药法 四、常用注射技术 (二)皮下注射(H) 一、定义 将少量的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了解) 二、※常用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外侧方等部位。 三、操作步骤※ 1.操作前:核对、准备。 检查药物(先看瓶签),抽吸药物 教师演示,学生记忆 ※要点精讲 2.操作中:核对、 体位(坐或站)、定位、手势为侧握式 解决方法:师生互动:教具为简单实用的笔,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动作 角度(30-40°)、绷紧皮肤 深度(针梗的2/3)、 抽回血(无回血再推药)等。 解决方法:影像播放,形象生动 3.操作后:核对、整理 四、※注意事项 1.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 2.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用皮下注射。 3.长期皮下注射者,应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局部产生硬结。 4.注射不足1ml的药液时,应用1ml的注射器抽吸药液,以保证药物剂量 的准确性。 授课小结 ※1.皮下注射的部位和注意事项,同时也是每年执考的重点

※2.操作要点,比如持针手势、进针方法、角度等,同时也是护士操作的基本功之一。 布置作业 1.皮下注射的部位和注意事项 2.皮下注射法的操作要点

板书设计 第十五章药疗技术 第四节注射给药法 四、常用注射技术 (二)皮下注射(H) 一、定义 二、※常用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外侧方等部位。 三、操作步骤※ 1.操作前:核对、准备。 检查药物(先看瓶签),抽吸药物 ※要点精讲 2.操作中:核对、侧握式 角度(30-40°)、绷紧皮肤、针梗的2/3、 抽无回血再推药。 3.操作后:核对、整理 四、※注意事项 1.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 2.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用皮下注射。 3.长期皮下注射者,应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 4.注射不足1ml的药液,应用1ml注射器抽吸药液。

护理学基础 注射法教案

抚顺市卫生学校教案 复习提问)常用部位在哪里?(学生举例子)皮下注射(H1. 皮下注射的操

作要点(学生边说边演示)2. 导入课程)1.你在何时进行过肌肉注射?在哪里注射的?感觉怎样?(学生回答切身体会)?(2.在临床上,减轻疼痛的技术有哪些学生回答旧知识点讲授新课药疗技术第十五章 注射给药法第四节常用注射技术四、 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三)肌肉注射(定义一、(了解)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常用部位二、 臀大肌、臀中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定位法※三、 (一)臀大肌“十”字法:从臀裂定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引一条1. 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髂嵴最高点即为臀裂顶点注射区避开内角 师生互动:教师绘制简图,明显标记定位点;学生参与练习定位。处为注射区。1/3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 3. 师生互动:教师绘制简图,明显标记定位点;学生参与练习定位。(二)臀中小肌”护士的示指中指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的V1.示指中指定位法:“下缘,围成一个三角区域为注射区。教师演示,学生跟随比划记忆深刻解决:“Ⅲ”患者的手指放在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为注射区。2.三横指定位法:教

师演示,学生跟随比划记忆深刻解决:(三)股外侧肌定位法 10cm至膝关节上的一段范围。成人取髋关节下10cm:教师演示,学生跟随比划记忆深刻解决(四)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 3横指头。肩峰下 :教师演示,学生跟随比划记忆深刻解决注射法※四、 操作前:核对、准备。1. 检查药物(先看瓶签),抽吸药物 教师演示,学生记忆 要点精讲 2.操作中:核对、 体位(侧卧位:要点上腿伸直,下腿弯曲)、定位、手势为执笔式 解决方法:师生互动:教具为简单实用的笔,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动作 角度(90°)、绷紧皮肤 深度(针梗的2/3)、 抽回血(无回血再推药)等。 解决方法:影像播放,形象生动 操作后:核对、整理3. 五、注意事项 1.针梗切勿完全刺入肌肉内。 2.2岁以下小孩不宜选臀大肌,最好选用臀中小肌。 3.需要长期注射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 总结与回顾 旧知识点:1.检查药物的方法 2.抽吸药物的方法 新知识点:※1.臀大肌定位法,同时也是每年执考的重点 ※2.持针手势、进针方法,同时也是护士操作的基本功之一。 巩固与练习 1.臀大肌定位法 2.肌肉注射法的操作要点

哈工大工程热力学教案

绪论 (2学时) 一、基本知识点 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理解热能利用的两种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了解常用的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 1.什么是工程热力学 从工程技术观点出发,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有效、合理地利用热能的途径。 电能一一机械能 锅炉一一烟气一一水一一水蒸气一一(直接利用) 供热 锅炉一一烟气一一水一一水蒸气一一汽轮机一一 (间接利用)发电 冰箱一一-(耗能) 制冷 2.能源的地位与作用及我国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3. 热能及其利用 (1).热能:能量的一种形式 (2).来源:一次能源:以自然形式存在,可利用的能源。

如风能,水力能,太阳能、地热能、化学能和核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的能源,如机械能、机械能等。 (3).利用形式: 直接利用:将热能利用来直接加热物体。如烘干、采暖、熔炼(能源消耗比例大) 间接利用:各种热能动力装置,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或者再转换成电能, 4..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 5.热能利用的方向性及能量的两种属性 过程的方向性:如:由高温传向低温 能量属性:数量属性、,质量属性 (即做功能力) 注意: 数量守衡、质量不守衡 提高热能利用率:能源消耗量与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6.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与热现象有关的能量利用与转换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 (1).研究能量转换的客观规律,即热力学第一与第二定律。

(2).研究工质的基本热力性质。 (3).研究各种热工设备中的工作过程。 (4).研究与热工设备工作过程直接有关的一些化学和物理化学问题。 7..热力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特点 (1)宏观方法:唯现象、总结规律,称经典热力学。 优点:简单、明确、可靠、普遍。 缺点:不能解决热现象的本质。 (2)微观方法: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微观运动出发,统计的方法总结规律,称统计热力学。 优点:可解决热现象的本质。缺点:复杂,不直观。 主要特点:三多一广,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 联系工程实际面广。条理清楚,推理严格。 二、重点、难点 重点:热能利用的方向性及能量的两种属性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方法。 四、德育点

护理学基础教案首页

《护理学基础》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赵亚珍 课程名 称护理学基 础 课次编 号 授课时间 2007年下学 期周 次 第17周 授课对象06级大专护理1-10班课型 实验 课授课内容 第十六章给药护理 口服给药法、吸入疗法 学时数2 教学目的1.掌握口服给药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雾化吸入的方法 3.能正确实施口服给药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 配理论知识回顾 3min 一、演示本次实验内容 (一)备药 20min (二)发药 15min (三)超声波雾化吸入器的使用 10min 二、学生练习 30min 三、小结 2min

实验16-1 口服给药及雾化吸入法

一、用物准备: 1、服药本、服药卡、药盘、药杯、药匙、量杯、滴管、研钵、湿纱布、饮水管、治疗巾、水壶(内盛温开水) 2、超声波雾化吸入装置 二、操作方法: 1、口服:备药核对→规范配药→取固体药→取液体药→再次核对→核对分发→协助服药→观察反应→整理用物 2、雾化:接通电源→检查雾化器是否完好→备好药物→指导病人进行操作→观察记录→整理归位 三、评价: 1、态度认真。 2、给药方法正确,没有任何遗漏和错误发生。 3、护患沟通有效,病人能够理解并配合操作。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注意观察效果和不良反应

《护理学基础》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赵亚珍 课程名 称护理学基 础 课次编 号 授课时间 2007年下学 期周 次 第17周 授课对象06级大专护理1-10班课型 实验 课授课内容 第十六章给药护理 注射基本功 学时数4 教学目的1、掌握自安瓿、密封瓶内吸取药液法,吸取结晶、粉剂或油剂药物法。 2、在抽吸药物的过程中,树立无菌观念,防止浪费药液。 3、操作过程中,严格三查七对。

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临沂校区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 课程负责人:袁洁 课时:180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护理学基础》是研究护理专业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及重要基础课程,它包括了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护士护理病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指导下,应用护理理论、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及沟通交流技巧等,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和治疗的需要。护理是助人的专业,护理人员通过运用知识与技能帮助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恢复或保持健康,这是全世界护理工作者的共同理念。本课程的知识框架和理论是建立在新的护理观的基础上,即:对人、环境、健康与护理概念的认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体系,以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护理和人、环境、健康、护理四者的基本关系,能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评估患者并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熟练完成基础护理的基本操作,掌握一般急救技术,正确记录各种护理表格。通过讲授、演示、录像、练习、自学、讨论、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建立整体观念。培养科学的护理思维方法,理解掌握护理程序的步骤,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掌握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总时数为1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80学时,实验教学为100学时。 1、考核方法由平时考核、期末笔试、技能考核三部分组成。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分的60%(其中掌握内容占70%,熟悉内容占20%,了解内容占10%)。内容及形式以贴近护理资格考试为主。 3、平时考核占总分10%(包括平时作业、单元考查、课堂讨论)。 4、技能考核占总分的30%。 三、学时分配表

《基础护理学》教案

《基础护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卫生系基础护理教研室 金莉

第一章绪论 护理是关爱生命,照顾人的健康的专业,是对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的照护。《护理学基础》是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情感的主干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课程和进行临床实习的基础,也是为满足个体、家庭、社区基本需要所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护理学基础是对各专科和各系统疾病的病人及健康人的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和技术护理服务。学好护理学基础是对学生日后进行专科护理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本章将介绍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以及内容与范畴,还将重点介绍护理工作方式以及对于护士的素质要求。 第一节护理学发展史 一、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人类为谋求生存,在狩猎、械斗及自然灾害抗争的活动中发生疾病、创伤,人们以自我保护式、互助式、经验式、家庭式等爱抚手段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 中世纪(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其间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大学、医学院校,出现了一批医学科学家。护理走向独立职业。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护理学理论才逐步形成和发展。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这是护理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真正走向专业化的开始。 二、南丁格尔对现代护理学的贡献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出生于英国名门富有的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熟悉英、法、德、意等国语言。她从小就立志从事救死扶伤的护理工作,在随家人到世界各国旅游时,她专注于参观、考察各地孤儿院、医院和慈善组织等。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克服重重困难,前往战地救护伤员。半年后,使病死率由50%下降到2.2%。被战士们称为“提灯女神”和“克里米亚天使”。 1860年,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1907年,获英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国民荣誉勋章。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1920年,国际红十字会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章。 三、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x2160541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x2160541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热工基础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of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课程编码:x2160541 学时数:40 其中实践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2.5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 一、课程简介 《热工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内容。工程热力学部分主要介绍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常用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基本热力过程与典型热力循环;传热学部分主要介绍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基本规律、求解方法以及控制热量传递过程的技术措施,换热器的热计算方法。 通过《热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使学生了解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简单热学问题的分析和求解能力;掌握能量转换规律和有效利用能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零)绪论 1. 能量与能源:了解能量能源的概念、分类,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关系; 2. 热工基础的研究内容:掌握热工基础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基本概念 1. 热力系统:理解工质、热力系的定义,掌握热力系的分类;(重点) 2. 平衡状态与状态参数:理解热力状态和状态参数的定义,掌握平衡状态的物理意义及实现条件; 3. 状态方程与状态参数坐标图:了解状态方程式及参数坐标图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 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理解热力过程、准平衡过程和可逆过程的物理意义与联系;(难点) 5. 功量与热量:掌握功量与热量的概念和计算。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系统的储存能:掌握能量、热力系统储存能、热力学能的概念;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3. 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掌握封闭热力系的能量方程并熟练应用;(重点) 4. 开口系统的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掌握开口热力系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并熟练应用,掌握体积变化功、轴功、流动功和技术功的概念,理解焓的定义式及物理意义;(难点) 5.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应用:了解常用热工设备主要交换的能量及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的简化式。 (三)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理解理想气体的含义,熟练掌握并应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重点) 2. 理想气体的热容、热力学能、焓和熵: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掌握理想气体热力学能和焓变化量的计算;(难点) 3. 理想混合气体:理解理想混合气体的概念,理解理想混合气体的基本定律,理解混合气体的成分; 4. 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掌握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方程式和基本状态参数变化的关系式; 5. 气体在喷管中的流动:理解喷管中的稳定流动基本方程式和喷管截面的变化规律。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1. 自发过程的方向性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和表述,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判断热力过程方向上的重要作用; 2.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了解热力循环、正向循环、逆向循环的概念,掌握评价循环经济性的指标:热效率、制冷系数、制热系数,掌握卡诺循环、卡诺定理及对工程实际的指导意义;(重点) 3. 熵:了解熵的概念,掌握孤立系统熵增原理;(难点) 4. ?:了解?的定义及?平衡方程式。 (五)水蒸气与湿空气 1. 水蒸气的产生过程:掌握水蒸气定压发生过程;(重点)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 ***本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沈维道、蒋智敏、童钧耕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手册: 严家騄、余晓福着,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验指导书: 华北电力大学动力系编,热力实验指导书,2001 参考书: 曾丹苓、敖越、张新铭、刘朝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加璇等编着,工程热力学,华北电力大学,1992年。 朱明善、刘颖、林兆庄、彭晓峰合编,工程热力学,清华大学出版,1995年。 曾丹苓等编着,工程热力学(第一版),高教出版社,2002年 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美].波特尔、.萨默顿着郭航、孙嗣莹等译,工程热力学,科学 出版社,2002年。 何雅玲编,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及典型题精解,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概论(2学时)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从人类用能的历史和能量转换装置的实例中认识理解:热能利用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乃至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 2.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0-1热能及其利用(学时) 0-2热力学及其发展简史(学时) 0-3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学时) 0-4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学时) 3.重点难点 工程热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本课程四大部分(特别是前三大部分)之联系; 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建立;热力学各分支;本课程与传热学、流体力学等课程各自的任务及联系;有关工程热力学及其应用的网上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