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建筑特色与遗产保护_晋宏逵

紫禁城建筑特色与遗产保护_晋宏逵
紫禁城建筑特色与遗产保护_晋宏逵

紫禁城建筑特色与遗产保护

晋宏逵

故宫是后人对前朝皇宫的称呼。紫禁城则是明代中后期官方对皇宫的称谓。今天大家所说的故宫往往包括两重意义,一是指明清两个王朝的皇宫,全国最大的文物建筑群。1961年中国国务院公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首批项目。二是指在这个宫殿建筑群中设立的国家级博物院,负有保护、管理和展示宫殿建筑、文物藏品和宫廷文化的历史责任。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除了文物建筑之外,所收藏的珍贵文物藏品占到了全国博物馆藏珍贵文物的60%。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一个故宫,而有两个故宫博物院。本文分三个部分,首先,介绍故宫的建筑和它的珍贵价值,其次择要介绍故宫古建筑保护工程的指导思想,第三介绍几个保护工程的实例。

壹、紫禁城的建筑特征与价值评估

我们先认识一下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个王朝的皇家宫殿,建成于公元1420年,作为皇宫使用到1911年,共有24位皇帝在里面生活、使用了491年。紫禁城总占地面积约106公顷。城内有文物建筑约16万平方米。地下还压着元大都宫城遗址。

紫禁城建筑的主题是通过无比的雄伟壮丽来表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主题2200年前由西汉的丞相萧何说出来,后来逐渐形成一整套理论,核心是礼制。紫禁城按照这些理论、礼仪制度的规定和传统的建筑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建筑艺术从属于礼制规定。紫禁城的建筑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6点:一,把紫禁城规划在北京城市中心,与首都城市形成统一的构图。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经过明清两个王朝的建设,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西侧和北侧安排皇家园林、南侧之东设置太庙来祭祀祖先,南侧之西设置社稷坛,祭祀作为农业国家象征的社稷,官署和皇家服务机构都集中在皇城里。整个北京城是一件无与伦比的杰作,紫禁城是它的核心。

二,紫禁城建筑以院落为单元,规划有条不紊。紫禁城按照使用功能分为防御体系、外朝和内廷三大部分。防御体系占地约31公顷,包括城墙和护城河。在城墙东西南

作者单位: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1,将紫禁城规划在北京城市中心

北四面各建设一座城门,四角各建一座美丽的角楼。外朝在城南半部,占地约28公顷,是皇帝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建筑群按三条纵轴线布置:中央轴线上是前朝院落,东侧轴线是文华殿院落,西侧是武英殿院落。内廷在故宫的北半部,占地约41公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办公区和家庭所在。建筑群用长街(东一长街,东筒子、即苍震门前直街,西一长街,西筒子)大致分成5列纵长的长方形,中央部分前半是乾清宫,后半是御花园。它的左右是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和孩子们居住的乾东、西五所。最东有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休居住预先建造的宁寿宫——太上皇宫殿。最西有太后们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还有英华殿佛堂等。在这些主要建筑的左右和后部安置着为皇家服务的众多机构。紫禁城建筑部署就是这样,用纵深的轴线来安排很多组院落,每个院落根据建筑功能安排很多座建筑,这些建筑有主有从,有正有配。清晰地表达了封建社会制度所规定的等级和秩序。(照片: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高10米的

紫禁城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角楼。午门,神武门。前朝:中轴线上的三大殿,东路文华殿,西路武英殿。内廷大门,军机

处,乾清宫,交泰殿藻井,御花园,储秀宫,外东路宁寿宫九龙壁。)

图2,紫禁城的布局。

三,紫禁城建筑特别突出和强调中轴线,它是贯串北京全城7.8公里中轴线的中央部分。所有院落整体上沿中轴线对称布置,而且紫禁城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都放在中轴线上。中轴线前段是一系列的礼仪性质的门,是进入前朝正殿的前奏(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中

间段落是前朝正殿,后段是内廷。紫禁城北门外的景山是明初营建北京时在元大都后寝旧址上堆成的,成为紫禁城的屏风。

四,紫禁城建筑很圆满地安排了应有的功能。举办大朝会和其它国重要典礼活动,在太和殿。皇帝的寝宫在乾清宫,明代皇帝在这里日常处理政务,清代从雍正朝开始改

在养心殿。嫔妃的住处东西六宫。皇家的藏书楼。藏传佛教的雨花阁,在宁寿宫养性殿的内佛堂。漱芳斋院内的戏台和室内小戏台。所以紫禁城的功能设计满足了皇家的需求,包括皇帝作为国家最高领袖履行政务职能和作为第一家庭的生活需求,以及皇家文化活动,宗教活动,教育、医疗、娱乐,休息等各方面需求。

五,紫禁城建筑外观具有整体统一和谐与个体丰富多彩的审美效果。紫禁城内各单体建筑的等级、样式、体量等差距巨大,但是他们却拥有共同的外观,白色的汉白玉石台基、红色为主的屋身、黄瓦覆盖的大屋顶以及屋檐下青绿色的彩画,构成了紫禁城建筑群宏伟统一的色彩基调。统一绝不是单调,因为各座建筑随功能的区别和时代的演进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主要依赖富于变化的院落空间和传统工艺作品营造的美丽。传统工艺作品主要有三类,即遍布全城的石雕艺术;琉璃烧造的建筑构件和室内外的建筑彩画。

六,紫禁城建筑室内,用多彩多姿、精巧绝伦的内装修,创造了高贵典雅的室内空间气氛,满足了使用功能,表达了建筑之美。内装修种类极其丰富,最主要是各种“隔断”,多宝格等。这样皇帝和他的家庭实际居住的房屋面积很小,但通过装修、书画和收藏品却构成了古代中国最高等级的文化品味,耐人寻味。

紫禁城建筑的艺术特色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普遍规制的基础上的。梁思成先生在1964年,从建筑学的角度,在全球视野下,系统地归纳中国传统建筑的9个特点:

1、框架结构个体房屋采用木柱木梁构成的框架结构,承托上部一切荷载。台基、按柱高形成的屋身和上面的屋顶往往是中国传统建筑构成的三个主要部分。

2、斗栱一般殿堂檐下有富有装饰效果的一束束的斗栱。

3、模数自古以来就以栱的宽度作为建筑设计各构件比例的模数。从而订出了分等级的模数制。

4、标准构件和装配式施工木材框架结构是装配而成的,因此就要求构件的标准化,尺寸、比例的模数化。

5、富有装饰性的屋顶弯曲的屋面,翘起的檐角,结构关键的屋脊、脊端、檐口都予以强调,加上适当的雕饰,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6、色彩中国古代匠师最敢于和善于使用颜色,早已明确了油漆的保护性能和装饰性的统一的可能性而予以充分发挥。这一特征无疑地是和以木材为主要构材的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7、庭院式的组群中国几乎每一所住宅、宫殿、衙署、庙宇......等等都是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8、有规划的城市从古以来中国人就按规划修建城市。在首都的规划中,最重要最大的“坊”就是皇宫。皇宫总是位于城的正中,以皇宫的轴线为城市的轴线,一切街道网和坊的布置都须从属于皇宫。

9、山水画式的园林玲珑小巧的建筑物在中国园林中占有重要位置。巧妙地组织到山水之间。(参见《梁思成全集》第五卷p457-461)

此外,梁先生还曾指出中国建筑思想方

面与西方的差异,主要包括不求原物长存的观念,建筑活动受到道德观念和礼制制度的制约,以及建筑技术由师徒传授,绝少记载。(参见《梁思成全集》第四卷P7-p15)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紫禁城的审美特色,更准确地理解故宫作为昔日皇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物价值,是非常有帮助的。

概括起来,我们对故宫的文物价值评估得出以下结论:(见《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

故宫具有突出普遍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历史上现存惟一实例和最高典范,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它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和权力中枢。其中保存了以清宫旧藏为核心的约1,807,558件(套)文物,包括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所有品类,是中国皇家收藏的最后硕果。

故宫建筑群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后阶段的高度艺术与技术成就;与丰富的馆藏文物一起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记录和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历程,对历史、文献、考古、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美学、民族、宗教、礼俗等多学科的研究具有突出的价值。

当今社会,故宫建筑群永恒的魅力和纪念意义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同,也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友好交往的场所。它是现代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核心,构成精神支柱之一。它发挥着博物馆的文物收藏、研究和民众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也是现代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灵感的源泉。

贰、故宫古建筑群的保护维修工程的指导思想

2001年11月,国务院在故宫召集了会议,研究故宫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决定对故宫古建筑进行整体维修。因此故宫开始了一轮新的保护维修工程,被媒体称为“百年大修”。从2002年至今,一直在进行中。但是最初社会上对故宫维修有很多疑虑,一些报刊称之为“不可能完美的大修”。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委员会特别关注到一份报告,报告称北京正在进行的故宫、颐和园、天坛的修复工程“仓促进行,缺乏文献依据和清晰的原则以指导修复工作”。为此,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于2007年5月共同举办了一次“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会议考察了这三个世界遗产地的工程现场,经过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两个文件,即《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和《关于北京世界遗产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的评价与建议》。后一个文件首先“认可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所确定的国家级框架,这个框架为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提供了应有的重视、准确的定义和严格的规定”,并全面回应了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的质疑。《北京文件》则是一份理论文件,对北京的三个世界遗产地包括故宫维修工程有理论总结的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作用。

大家都知道,文物建筑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它所蕴涵的价值,在故宫保护工程

中,是否保护了上述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维修工程的目的,也是衡量工程成败的标准。

一,宗旨

《中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条“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这些是指导故宫维修工程的总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颁布,2002年重新颁布。《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订。)

二,故宫真实性的评估

《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真实性可以理解为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文物建筑与遗址本身作为信息的来源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体现在诸如形式与设计、原料与材料、用途与功能、位置与环境,以及传统知识体系、口头传统与技艺、精神与情感等因素中。任何维修与修复的目的应是保持这些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完好无损。在可行的条件下,应对延续不断的传统做法予以应有的尊重,比如在有必要对建筑物表面重新进行油饰彩画时。这些原则与东亚地区的文物古迹息息相关”。

我们认为,故宫的真实性信息来源主要来自文物建筑本身,非物质文化-传统官式建筑营造技艺和历史文献3个方面。

三,故宫完整性的评估

《北京文件》:“《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指出,“完整性可定义为‘衡量自然和/或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整体性和无缺憾性’。它应考虑到体现遗产重要性和价值所需的一切因素。对一座文物建筑,它的完整性应定义为与其结构、油饰彩画、屋顶、地面等内在要素的关系,及其与人为环境和/或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了保持遗产地的历史完整性,有必要使体现其全部价值所需因素中的相当一部分得到良好的保存,包括建筑物的重要历史积淀层”。

故宫古建筑群完整性包括3个层次:

1,最宏观的层次是故宫背景环境的完整性。北京的自然和历史城市环境构成了故宫重要性和独特性的一部分。北京市政府公布了世界遗产故宫的缓冲区,为故宫背景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百年来北京城市建设使背景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皇城区域还是基本保持了原格局。

2,故宫本身历史格局的完整性。今天故宫格局基本完整,但是也有局部改变。1923年建福宫花园的火灾使故宫红墙内核心区产生了一片空白。1974-75年沿西城墙在西华门南北两侧建造了2.9万平方米的现代楼房,拆除了马道。另外故宫博物院一些机构仍旧在一些较重要的古建筑中工作,不利于故宫的全面展示。这些问题都已经列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逐渐积极协调解决。

3,个体建筑的完整性,就是构成建筑的各个部分应该是完整的。故宫建筑个体一般较好地保持了基本的完整性,但是内装修产生了一些改变。

四,针对故宫保存状况提出的工程对策

根据上述宗旨与原则,针对故宫古建筑保存现状,制定了具体化的对策:一是“祛病延年”,二是“保存原物”,三是“最少干

预”,四是同步进行基础设施配置。

中国木结构建筑需要经常进行保养维护,但是古建筑结构和各类材料的老化、退化仍旧将使它们逐渐发生残损,及时的保养维护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也必然有一

部分问题积累下来,逐渐发展,形成隐患。这些隐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及时消除,恢复古建筑完整、良好的保存状态,这是“祛病延年”的含义。

图3,世界遗产故宫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保存原物是前辈学者不懈的追求。1985年,中国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祁英涛先生就维修工程如何“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了准确概括。1990年,中国国家文物局罗哲文先生进一步归纳为保存文物价值的四个方面,即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和保存原来的建筑技术。(见《古建筑的维修原则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问题》,1990年。收入《罗哲文古建筑文集》P258-260)这种总结是十分精到的,因此成为故宫维修工

程遵循的对策。

最少干预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普遍原则。我自己是这样理解它的:首先这是一种工作态度。在主观上要有这个意识。在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勘察之后,所有的维修都只是针对建筑的残损,消除隐患,绝不可以随意扩大维修的范围。在针对这些残损选择技术措施的时候,要首先选择干预程度较小的一种,只要达到保护目标即可,不要随

意增加干预程度。在采取现代保护技术时,也要经过慎重的试验,小范围的成功才逐渐

扩大实施的范围,对化学保护药剂的选择,也是从干预程度最小的开始。第二,最少干预要实事求是。对于木结构建筑的干预是否实现了“最少”,不是简单地从干预的规模的大小、干预程度的深浅、干预范围的广狭等判断,根本的判断标准在于干预是否“最必要”。

故宫自1925年成立博物院以来,陆续增加了一些为博物馆功能及管理必要的基础设施。如电、饮用水、消防水等,现在故宫博物院内共有11种管线,它们对于保障故宫安全、实施管理和展陈开放是必要的。但是由于这些设施是80余年来陆续增加的,规划布局有明显缺陷。本次整体维修的任务之一是要通过规划,改善设施布局,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水平,从而改善故宫博物院展陈的整体水平。所以从总体上,调整古建筑的使用布局、基础设施配置与建筑维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五,故宫保护维修工程的目标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确定故宫保护工程的目标是:实现故宫完整保护,再现庄严、肃穆、辉煌的盛世风貌,充分展示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内涵。而故宫的特征,故宫的诸审美要素要通过古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完美体现。具体讲,故宫的保护维修要解决两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方面,是纠正和修复人为和自然造成的改变和损伤。第二方面,是紫禁城已经从一个宫殿成为一座博物馆,必须在保护它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博物馆的建设。两个方面的任务要统筹计划安排,而前者是前提。

图4,钦安殿琉璃瓦和青铜瓦之下的密梁严重地腐朽,不堪承重

叁,维修工程举例

维修故宫采用的技术主要是传统各作的工艺技术和现代保护技术,也应用了相关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认识故宫古建筑群特征的基础上,在对策、目标确定之后,我们依据文物价值和文物的保存状况的评估结论选择具体的技术措施。

图5,太和殿维修时将工程围档布置成宣传太和殿保护的展板

一,钦安殿屋顶维修

钦安殿是明代早期建筑,内部按原状保存着丰富的宗教文物,而且与湖北省武当山的真武信仰是同一个体系。钦安殿屋顶是故宫建筑群中唯一的盝顶,用青铜做底瓦,中央树立一个巨大的青铜镏金宝顶。由于多年维护得法,毫无雨水渗漏,在设计勘察阶段未发现重大问题,方案确定为现状保养。另外修复在“文革”中被拆除的抱厦。但是在工程实施前的勘察工作中,技术人员发现屋顶下的木顶梁有微小的腐朽木屑。由此进行排查,发现腐朽的面积不小。不得已挑开两

陇琉璃筒瓦和青铜板瓦进一步检查,发现腐朽相当严重,从屋顶灰背一直向下到14、5厘米深。于是只好扩大检查面积;最后拆卸了宝顶和全部屋面,才确认全部顶梁都只有露明的一面表面完整,实际糟朽深度已经超过全部厚度的2/3!于是决定进行了更换。如果不是及时发现、维修,青铜宝顶一旦塌落,钦安殿内丰富的宗教文物会遭到毁灭。类似隐蔽木构架糟朽的情况,在武英殿、熙和门等重要建筑都存在。事实证明,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及时检修是非常重要的。

图6,太和殿的每一块琉璃瓦都进行了编号

二,太和殿的维修

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十八年(1420),之后有四次失火重建的历史记载,(1420-1421,永乐版。1441-1557,正统版,至嘉靖三十六年。1562-1597,嘉靖版,至万历二十五年。1627-1679,天启版,至康熙十八年。1697-今,康熙三十六年版,存在了315年)最后一次是在康熙十八年失火,康熙三十四年二月开工重建,三十六年七月竣工。(1695-1697)至今没有查到此后再有重大修缮的记录。太和殿修缮工程前的勘察设计准备工作做了一年多,2006年2月17日开始搭盖保护大棚和脚手架。2008年7月15日正式恢复开放。

太和殿工程计划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建筑的维修,二是科技保护。建筑维修的重点是对检查发现的屋顶两山构架局部变形问题进行检查加固,对糟朽的木柱进行墩接。为了加固检修木结构需要卸荷,同时彻底检修屋顶,决定对屋顶进行揭穵。施工程序如下:

①测量、记录瓦面和构件情况。记录瓦的陇数、每陇瓦数量、长度。用杖杆记录屋脊的瓦陇位置,瓦口记录檐口的瓦陇位置。记录囊相(坡度)。

②记录屋脊装饰构件。取出正脊宝匣保存。拆卸构件编号。污染者清洗、破碎者粘接,缺失者补配,确定正确的走兽顺序。

③记录、拆卸筒、板瓦。编号。污染者清洗。挑选筒瓦脱釉达60%以上而瓦坯完好的重新回炉挂釉。破碎者按原制更换。

④东西两山面揭除苫背,检修大木。扶柁木加支撑,转移荷载。柱子墩接。

图7,修复之后的乾隆花园倦勤斋内装修

⑤前后两正面苫背灰基本完整。遂进行承载力的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决定保留老苫背,直接在其上瓦瓦。东西两面试制净油满,仿照原材料和工艺复原白灰苫背。下檐实施局部揭瓦。

⑥按照原材料和工艺重新瓦瓦调脊。对瓦瓦白灰的泼灰效果进行试验。瓦瓦基本上按照编号进行。最终太和殿换瓦(连沟滴)6,200块,占揭瓦约9%,重新挂釉13,100,约19%。除为保存标本、替换一套走兽并有少数更换外,所有屋脊构件全部使用原件。最后,将进行了清洗保护的宝匣安放回原位置。

三,倦勤斋内檐装修的保护维修

在故宫外东路宁寿宫西北的乾隆花园最北部有一座倦勤斋,建造于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1771-1776)。倦勤斋只有9间房,224平方米,仙楼、隔扇等是按乾隆皇帝要求使用南方材料和工艺、由南方工匠制作,使用最珍贵的紫檀材料,镶嵌了玉雕、双面丝绣、“竹黄”浮雕、竹丝底纹等等江南手工艺。顶棚和墙面裱糊,使用了诞生在欧洲的艺术“通景画”、“线法画”技法,移植为室内天顶画、壁画,造就了永远的春天。2001年到2008年,故宫博物院和美国世界建筑文物基金会合作对倦勤斋实施了全面保护。

保护工作首先由双方制订了正确的程序:

①对倦勤斋进行详细勘察、记录,确定保护目标,制定保护规划。

②揭取通景画、墙面贴落字画、墙纸,露出木格篦子。拆卸隔扇、木炕。

③按照保护对象的工艺和材料品种,分类进行保护工作。分为古建筑保护、通景画等纸质文物揭裱保护、紫檀仙楼、隔扇、木雕斑竹篱笆墙等保护、隔扇的玉镶嵌件修补、隔扇心的双面苏绣保护与复制、斑竹纹彩画等室内油漆彩画的清洗、保护与修复。墙裙和隔扇的竹黄雕刻、竹丝镶嵌的修补。几乎每一类文物的保护都需要进行原材料和老化原理的检测认知、仿制,保护技术的试验和保护材料的筛选,建立工作室。竹黄、竹丝等特殊工艺还到南方寻找技术传承人。

④以保护为目的配置空气过滤装置。以保护和再现历史光环境配备照明设备。

⑤古建筑维修和各类文物修复完成后,进行组装。

⑥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展陈设计与保护同步进行。

从程序的第三步起,寻找恰当的传统技术和材料就成为工作的重点。

倦勤斋的保护工程对故宫整体保护工程具有试点作用,目前这个工程已经扩大到整座乾隆花园。

四,午门正楼的维修与现代化展厅建设

午门正楼是清初建筑,内部空间高敞,内檐彩画仍旧是清初所做。1917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决议将端门至午门一带地方及房屋改为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址。国立历史博物馆将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辟为陈列室,于1924年开放。午门城台上各建筑的内部装修和陈设今日已经难以修复,因此故宫博物院决定在本次维修以后仍旧延续其展室功能。工程首先检修午门正楼,对内檐清代彩画进行清洗和加固,保存全部历史信息;对外檐彩画,不再保留1977年所绘,而是按照历史资料复原乾隆中期“龙草和玺”彩画。维修工程结束后进行展厅建设,同时开始对城台承重情况进行科学监测(监测工作持续至今)。

展厅建设的目标是:限制展厅内、外空气的交流;展厅内部配置符合现代化文物展览要求的设备;尽可能展示古建筑特有的环境。展厅的前提要求,不能对古建筑造成不利影响;结构可逆,如果拆除就可以恢复古建筑原状。午门展厅设计与建设完全符合要求,建成后,成为故宫博物院一处最高标准的展厅,配合国家外交工作举办了若干重要国外文物展览。观众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顶棚欣赏古建筑之美,做到文物展品与古建筑同步展示。午门展厅建设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获得“200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评审团创新奖”荣誉。

图8,从午门展厅内仰望古建筑的天花和彩画

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卜华烨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6) 指导老师:汤国华 一、概说 1.概念 1.1建筑遗产 1)法定保护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 例如: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防汛,加之它具有居住功能,所以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一种特殊的类型。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在竞标时即要求需要由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出符合中方文化的纪念建筑,所以,吕彦直所设计的饱含中国建筑精粹的宫殿式建筑在竞赛时脱颖而出,虽外观上呈现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建筑内部采用钢结构、剪力墙、现浇混凝土屋顶等结构形式,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保护的文物建筑 例如:广州市基督教锡安堂 广州市基督教锡安堂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一批旅美爱国爱教华侨捐资建成,绿色的瓦面与红色的砖墙,内部庭院楼阁,是中西方建筑的融合建筑,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文革之后,被损毁的锡安堂得到了修复,被保存至今。 历史建筑:指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未列入文物建筑和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定保护建筑物。 广州市近年来一直进行着历史建筑的评定与保护,其评价标准即为:1)地方历史价值、2)建筑艺术、科学价值、3)历史事件载体与名人纪念价值、4)代表性、标志性价值、5)其他历史文化价值。 2)目前非法定保护建筑 传统风貌建筑:未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物,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 1.2.保护

据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内罗毕建议》中指出“保护”的内涵包括“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 维持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其重新获得活力。 这一内涵对“保护”的含义作了更为确切的表述,从鉴定开始,排除不利的因素,对建筑遗产进行保存,对破旧部分进行修缮,此外,要使得存封的建筑遗产获得新的活力。 1.3.利用 国家文物法指出“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法则》指出:利用主要是指服务于当前的实用功能,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准则,具体功能有“科学研究、纪念场所、教育场所、观光场所、休闲场所、宗教场所”。 保护文物古迹,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谈合理利用,让文物古迹发挥他的休闲、观光、纪念、教育、宗教等价值。也可以为文物古迹带来新的生命力。 2.硕士研究生应如何研究与实践 1)学习文献,关注媒体报道 研究生在掌握了文献资料后,对文物古迹有了认识与学习,了解古迹的历史与发展,时刻关注媒体的报道,实现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收集。 2)调查、勘查、测绘,如有可能参与修缮工作。 对文物古迹有了认识与了解之后,对古迹进行调研与测绘会帮助形成对古迹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参与修缮工作会丰富自己对古迹的了解。 二.关于建筑遗产认定标准的认识 1.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与利用

刍议古建筑保护与利用 发表时间:2019-11-29T14:11:45.49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2卷21期作者:赵旋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国的古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国的古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它们具有非常可观的文化价值。古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的发展情况,能够展示出当时的政治、人文、经济状况,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内古建筑破损的程度也在日 益增加,有些甚至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大面积的消失,有些因为人为的因素致使破坏或损毁,当前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文章从当前保护、利用工作现状着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现状;发展利用;探究 一、古建筑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其利用的价值 古建筑是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从建造至今仍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承载着不同时期所特有的生活、社会、宗教(包括祭祀)活动等,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从古建筑的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不仅如此,古建筑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古建筑是各民族、各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其他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明,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欣赏古人艺术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思维领域。古建筑不仅有单纯建筑的功能,还承载历史的信息。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该如何在不损失、浪费其真实价值的情况下持续地开发、利用并且合理而有效地发挥其最佳价值,是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的重要课题。因该问题的忽视而造成的损失数不胜数。无论是将古建筑作为市场(就像大中寺、开化寺、泰山庙),还是将古建筑变为工厂(就像城隍庙、黄庙等);无论是化为民居,还是学校,都没有将古建筑的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甚至造成了古建筑的损坏或毁灭,导致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跟着消失。种种现象表明对古建筑开发的不合理性。 二、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的现状和问题 2.1保护和利用意识薄弱 首先,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群众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其不够重视,很多地方政府对古建筑的利用也没有出台相关的计划和方案,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地区的古建筑尚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人员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不够了解,也没有意识到古建筑发展利用的空间和价值,对于历史遗产缺乏责任心,缺少保护好和利用好它们的使命感。政府对于这件事的关注程度也远远不够,未能将保护和利用古建筑这一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上,也没有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如今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将注意力都放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上,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计划少之又少。对于基层文物管理部门来说,管理的范围和手中的权力有限,有些地方的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虽提出了想法,但并未得到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另外,由于资金的缺乏和财政补助的不足,文化部门很难独立做到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古建筑的损坏速度也在逐年提升,甚至有毁灭的迹象出现。 2.2法律法规不健全,责任制度不完善 社会群众的古建筑保护意识也非常低下,由于没有充分的保护措施和足够的宣传力度,乱刻乱画的现象在各个地区的古建筑上时有发生,人们对于古建筑存在的意义认识非常浅显,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追究其责任,只是罚款了事,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损坏古建筑的行为不以为意。如果古建筑的破坏行为缺乏法律的追究,相关的处罚缺乏足够的威慑力,那么古建筑的乱刻乱画现象将难以得到遏制,长此以往古建筑的保存状况堪忧。另一方面,古建筑乱刻乱画现象的遏止,不仅需要法律来保障、相应的处罚来威慑,也需要管理和保护人员的看护及社会群众的自觉。 当一些古建筑被破坏之后,多数地方政府往往采取翻修或直接拆除的方式,没有将责任切实落实到个人或单位的头上,这样就会导致相关人员对古建筑保护不重视、不严管的情况发生。有些古建筑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例如,古建筑中常见的琉璃瓦、玉石等都是不法分子的觊觎之物,他们会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坏古建筑,再进行材料倒卖,这些原材料倒卖的价值不菲。如果缺乏足够的管理和保护,未形成相应的保护责任制度,这种偷盗古建筑的原材料将愈演愈烈,加剧古建筑的破坏。有些古建筑所处的地区生态条件恶劣,由于没有相关的责任制度,也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看管和保护,往往会造成古建筑破损却无处追责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现代建筑越来越多,在此影响之下一些古建筑的本来面貌发生了人为的改变,逐渐出现了现代风格的建筑取代古建筑的趋势。例如,丽江古城经过多次翻修已经有了浓厚的现代气息,大量原生态的传统古建筑被改造、改建,原本蕴藏在古建筑中的历史、文化、工艺信息随着古建筑本身的改变而消失殆尽,但鲜有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对此负责。 三、我国古建筑保护和发展利用探究 3.1提升保护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 政府要提升其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要充分的重视起此项工作,并进行大力的推广及宣传。例如,在各大文化景点、景区及古建筑的门前摆放大屏幕,播放文物保护的宣传片,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文物保护的推广工作,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开发利用是古建筑保护之后又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做到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古建筑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从而带动地方的经济增长,在彰显自身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各个地方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兴建朝代、文化类型及特点打造相应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景区,突显出自身的独特性与价值,要尽可能地开发出新颖的旅游方式与独特的旅游文化,在带给游客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让其感受到古代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文化气息。在有重大意义古建筑开发的过程中,要开发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持文物建筑独有的文化气息,这样才能实现既保护文物又获得商业价值的最终目的。 3.2完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责任制度,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建立起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责任制度,一旦出现问题,严惩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促使相关单位和个人重视保护、慎重开发,制定相应的计划、规划,最大程度减少不保护、乱开发的现象发生。例如,对于破坏古建筑或进行二次改造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严重的作出降级或撤职处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一直以来,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随意触摸、乱攀爬的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应的专门法律,严惩这些不良的且会给古建筑造成不可逆损伤的行为,而不仅仅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docx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 北海老街是研究北海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是北海古老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北海老街沿街的骑楼式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国内外有一些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赞誉北海老街为“近现代建筑年鉴”。 一、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现状 20XX年以来,北海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老城保护区规划与管理规定,对临街的骑楼建筑和历史价值较大的原址建筑实行一级保护,并建立了严格的修缮改造审批制度,投入巨资,分三期对北海老街的特色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一期是重点对珠海路段进行保护性修复,主要是立面和视觉修复;二期是改造老城,重点是修复、开发与挖掘重点文物景点,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期是重点建设珠海路、中山路街区的配套设施与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北海市政F借鉴江浙古镇保护开发模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使老街两边的大清邮局旧址、宜仙酒楼、永济隆将军府等历史人文景点,都保持了建筑的原有风貌。修建后的北海老街集休闲、观光、购物为一体,重现了昔日百年商埠的繁华和老街特有的文化气息。北海市政F对北海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经济建设和文化复兴两者并重,举办北海老街文化艺术节和百年老街摄影大赛,创建高校艺术教学创作基地。如今,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学生来到北海老街写生、摄影、采风,让百年老街绽放出时尚的新绿。北海市政F在保护性开发北海老街中,将厚重的文化积淀转化为经济活力,发展旅游经济,让百年老街焕发出新的

活力。 二、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居民与商户保护老街骑楼建筑意识淡漠北海老街被开发成旅游步行街之后,部分原居民将破旧的骑楼建筑或推倒重建,或重新装修,影响了骑楼建筑的本来面貌。北海老街的商户租借骑楼建筑经营酒吧、餐馆,他们在装修铺面时对骑楼建筑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2.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传统民俗技艺后继无人北海老街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原住居民的传统生活习俗的改变就越来越大,他们开始向游客兜售珍珠、贝壳等旅游产品,“以船代轿”的疍家特色婚俗被“以车代轿”逐步取代,一些民间传统曲艺因年轻人不愿学唱而后继无人。 3.北海老街的旅游形象定位存在偏差,旅游开发不合理北海老街在开发之初主打酒吧文化,后来的店铺又充满小资情调,老街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北海老街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步行街仍有车辆穿行并乱停乱放,休闲座椅、垃圾桶和指示牌等设置较少,给游客带来不便。北海老街没有开发特色小吃,沿街店铺缺乏自身特色,影响了老街旅游业的发展。 三、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建议 1.提高民众保护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意识民众要加强学习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保护老街特色建筑的自觉性。特别是老街居民和商户,在改建或者装修时,不要破坏或影响骑楼建筑原貌,争取找出双赢的解决方案。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摘要:故宫古建筑群,由朱橡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现存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文物之众多,在中国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宫建筑群。它是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明的象征。 关键词:故宫The Forbidden City 建筑Architecture 文化Culture 这次十多天的山西北京游,我们去了许多名胜古迹,了解了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受到了各地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是安排有序,让我们参观了许多景点,了解了不同方面的知识。其中,北京故宫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的宏伟壮观使我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氛围,领略了它的宏伟气魄。以下便是我对北京故宫的基本总结和感受。 北京故宫——中国宫殿建筑的最高峰,旧称紫禁城。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在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它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是明,清两代的皇宫。1403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14年的改造和扩建而成的。明永乐十五年始建,永乐十八年建成。北京故宫是以明南京宫殿为蓝本,“规则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现有建筑明清代重建,增建,总体布局仍保持明代的基本特征。 紫禁城位处北京内城中心,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四周环绕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每面辟一门,南面正门为午门,北面后门为神武门,东西两侧为东华门,西华门;城墙四角各一角楼。顺紫禁城中轴线延伸,向南有直出皇城近抵北京内城正门正阳门的前导空间,向北有作为紫禁城背景的景山为后续的收束。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故宫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分成外朝内延两部分,作为“王权”的集合体,其中建筑有着近乎苛刻的等级划分,为了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整体建筑群极力营造出一种宏大壮观的气势,“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左祖右代”的传流的方方正正的宫殿布局被提升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北京宫殿区的总体布局可分为三节。第一节由大明门开始经过皇城正门天安门,再穿过端门直抵宫城正门午门,共由三个宫前广场串连而成;第二节即紫禁城内部分,由前朝,后寝和御花园组成;第三节是紫禁城北门外人工堆起的景山,是宫殿区的结尾。 午门,俗称五凤楼,平面作凹字形,又高又大的城台上正中建重檐庑顶的大殿左右凹字转角和前伸尽端各建一座重檐方亭,廊庑将这五座建筑相连,轮廓交错纷杂,形势巍峨壮丽,体型丰满盈润,体量强健有力,是整个前段的高潮。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均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代经过重建和重修。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基台三层重迭,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也不断的推进。城市商业利益的诱惑等使古建筑保护也在现实中受到到冲击。城市化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1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古建筑是城市文化延续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形象的外在体现。由此古建筑的保存与延续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中,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城市化进程对古建筑的威胁 在注重发展经济的今天,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下的更新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拆除[1]。“孪生”的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现代化的都市建设让我们应接不暇,“千城一面”是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面临的问题。 1.2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文物的开发利用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的进行的,目前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物分布分散,日常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只管收门票,却没有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投入资金进行文物建筑的维修;

有的文物建筑内部设有香案,组织烧香拜佛活动,而对建筑本体置之不理。还有的文物管理单位在没有正常履行审批的情况下对文物景点内部乱拆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保存的历史环境。 1.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及资金短缺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就连当地的居民都觉得古建筑离自己遥远而陌生,更多的是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甚至问起某个文物建筑都不知道,何谈保护意识,更不用说公共参与了。由于资金短缺,打造精品工程、新形式的文物建筑利用方式受到局限,很多文物景点安于现状,其它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建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2针对古建筑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2.1单体古建筑建筑的保护 单体古建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修缮性保护,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技术做到“四保存”。 2.1.1遵循“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的原则是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他提出“经过维修的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这与文物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相一致。由于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体系,用材的制约让我们在古建筑辅修过程往往要把握一个“度”,维修既要有时代痕迹,又要尽可能的恢复原有风貌。所以,要慎重对待单体古建筑好的修缮问题。

2017年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复试理论课真题

2017年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 复试理论综合真题(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单选3’*10) 1、宋代屋顶构造 A.举架 B.举折 C.升举 2、故宫太和门的屋顶形式是()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复合式 3、著有《疯狂纽约》《S,M,L,XL》,并创建OMA事务所的城市理论家在中国的设计是() A.国家大剧院 B.建外SOHO C. D.中央电视台大楼 4、清代斗拱所具备的作用不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材分制度 B.装饰艺术 C.结构支撑 D.模数 5、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是() A.格罗皮乌斯 B.赖特 C. D.沙利文 二、填空题(2’*10) 1、雅典卫城建筑群中以女神柱作为廊柱的建筑是。 2、在代以前建筑使用偶数开间,只有都采用奇数开间。 3、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最后是由建成的,使用了作为穹顶的壳体材料。 4、阐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古代园林理论著作是由写的。 5、清代木构架建筑营造的模数制度将材分为等。 6、北京颐和园中的园中园“谐趣园”是仿照的园。 10、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它是在口号的号召下建成的。 三、画图题(5’*4) 1、梭柱和卷杀 2、一斗三升 3、拉丁十字 4、古希腊柱式 四、简答题,并配简图进行说明(10’*4) 1、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功能、空间艺术有哪些特征? 2、古代木构架建筑屋顶构件“踩步金”是什么? 3、北京四合院是如何在建筑和空间层次上体现等级制度的? 4、“推山”构造是什么? 五、论述题(20’,二选一)

1、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风格式修复”的? 2、北京建筑师在旧城改造时对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保存完好的大量精美砖雕,以及保存有部分清代名人扁额。院内有200多年的石狮子一对。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府城隍庙规模宏大,建筑壮丽,结构严谨,雕绘精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隍庙自创立到清末,一直作为纪念隍爷的祭祀之地以及开展各种道教活动的场所。民国初年,政府利用隍庙的一些殿廊,创办了国货陈列馆,组织一些艺术品、农产品、矿产、药材等进行展示,供市民参观。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1956年5月1日,由政府批准在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院内,成立了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成为兰州市职工之家,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兰州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综合平台,成为兰州市干部职工学习娱乐的活动中心。

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与对策

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与对策 汪光耀 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徽派传统建筑更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本文说明了徽州传统建 筑的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关键词:徽派传统建筑;中国建筑艺术;保护对策 [Abstract]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a miracle of the 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arding the protection and problems that exists.Then the author recommends protection measures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Measure 皖南古徽州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世界所瞩目,享有“文献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徽派传统建筑更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因此,为切实保护好徽派古建筑,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尤为重要。 1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1.1保护形势,局面严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受利益驱动,全市范围内盗卖古建筑和古建筑构件时有发生。一些人打着“易地保护”的幌子,不择手段购买国有祠堂和私有建筑,然后堂而皇之重建起来,以为奇货可居。有的将古建筑迁建到旅游景区,作为生财之道。皖南有部分民宅、祠堂因无人居住或无人看管,构件多有被盗。即使在有人居住的房子也时有发生砖雕、石雕构件被盗的事件。还有一些群众文物意识不强,图一点小利,被一些文物贩子所利用,私自出卖古建筑构件。此外,近年来,整幢购买古建筑的现象频频发生。 1.2量大面广,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_裘国伟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 裘国伟 (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 要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 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本文拟 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 古建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63(2006)04-0104-02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World Culture Heritage QIU Guowei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Wuyishan 354300,China) Abstract Yellow Crane Tower,Yueyang Tower,Pri nce Teng .s Pavilion,three famous towers of Southern Yangtze of China,are re - garded as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with full cul ture background.That is because they keep in touch wi th the popular litera - ture works:The Preface of Prince Teng .s Pavilion written by WANG Bo,The Story of Yueyang Tower wri tten by FAN Zhongyan and Yellow Crane Tower wri tten by C UI Hao,which bear a high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way to protect and rebuild ancient archi tectures through the different si tuations analysis on three fa - mous towers. Key words ancient archi tectures;protection;world cul ture heritage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也是念念不忘的。现在当地政府花了大力气把黄鹤楼和滕王阁进行重建,对岳阳楼也进行了整修。使这几座名楼高高地耸立在长江、赣江和洞庭湖畔,成为了城市的象征,每天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到此游览,看着雄伟的名楼,诵读着千古不朽的文章,让人感叹古人的文采和情怀。每当夜色降临,五彩的灯光照射在名楼上,光彩夺目,更有一番风光。尽管如此,它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一个如何保护和重建古建筑的问题了。5世界遗产公约6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的认定有严格的规定。它在评选标准中规定建筑物必须/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体。0对每一建筑物还定有真实性的标准。即:/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重建只有根据原物的完整和详细的资料并且毫无臆断成分时,才可以接受)0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约束条件来看,这三座名楼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里涉及到如何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重建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1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0的盛誉,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时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的,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0(/武昌0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望。而民间传说中却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上,有一家姓辛的妇人开设的酒店,一天,有一位道士路过这里,受到了辛氏的热情款待。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0。至唐朝,黄鹤楼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0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诗圣李白到此,却感叹/眼前有景说不出,崔颢有诗在上)104)*收稿日期:2006-08-21 作者简介:裘国伟(1955-),男,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第25卷4期 南平师专学报 Vol.25No.42006年10月 JOURNAL OF NANPING TEACH ERS COLLEGE Oc t.2006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试论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的 保护利用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科干班徐家良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已是新时期各级政府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

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是这几年政府、政协委员、热心市民普遍关心的对象,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今天水)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

紫禁城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

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它通过所用的材料及造型风格等,不仅体现出了一定社会时代的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状况,并且也体现了一定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精神理想。北京故宫,即紫禁城,更是我国历史上巅峰宫殿建筑的完美典范。本文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建筑中所体现出得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一、紫禁城概况 我想,要谈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首先是要先介绍一下紫禁城。紫禁城(Forbidden City)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其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故宫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它是世界上现存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是我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单位。紫禁城的建筑群集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和哲学思想,以及规划严谨的布局,主次分明的宫殿群,灵活多变的建筑组合,完整的体现了东方文明的精髓和成就。那么,紫禁城体现了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下面就具体讲述“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和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老子等都阐述过自己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人就是自然人和自然本身就是一体的,从而把这种人工文化看作人的有机延伸,又将自然看作是建筑的文化母体。紫禁城背倚景山,南面环水,东西南北四周散布日月天地坛。其中天地日月根据“乾南坤北,日升月降”这一思想而命名。兴建紫禁城时, 为了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 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在宫城的北面堆筑了一座景山, 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 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 并让它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由上可以看出,故宫这一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人思想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它是一种“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为现实而崇拜模仿,又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做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

关于建筑历史遗产保护_原真性原则_的理论探讨(精)

一.关于“原真性”的含义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又译原生性、真实性。“Authenticity”作为一个术语,包含了权威性“Authoritative”+本源“Original”双层含义,其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是有关文物建筑等历史遗产,更扩展到自然与人工环境、艺术与创作、宗教与传说等。对于一件艺术品、文物建筑或历史遗址,原真性可以被理解为那些用来判定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真实的1 。一般认为:判定一件艺术品应该考虑它的两个基本性质,即艺术品的创作和艺术品的历史。艺术品的问世由创作思维过程和实物营造所组成;历史则包含了能够界定该作品时代性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变化、改动以至风雨剥蚀的现实情况的全部内容2。由此可见,创作和历史(信息共同构成了“原真”的基本价值。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的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标准。 自60年代“原真性”引入遗产保护领域以来,有关原真性的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演化和对遗产的认识而发展,时至今日已远远超出了它的正统含义。 二.关于原真性的历史争论 原真性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如何定义“真实”的价值标准。这场由来已久的争论始于东西方之间,以至于互扣“伪造”、“编纂”论和“效忠”、“愚忠”论的头衔。 西方原真性概念主要基于唯一性的观点,即艺术品和建筑物被理解为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不 摘要“原真性”一直是建筑历史遗产保护中关键的概念性问题,本文基于资料分析,展开针对性的理论探讨,并由此简略总结了现代意义上的保护观念和实践方法。提出有关于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问题的争论和当下的现实困惑,正是促使我们向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动力。关键词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紫禁城建筑的色彩特色

紫禁城建筑的色彩特色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白色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交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原色对比。暖色的建筑与檐下冷色的彩画组成色彩冷暖的对比,构成富丽堂皇的色彩格调。而紫禁城建筑的色彩运用就尤为典型。 紫禁城建筑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屋顶下是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红色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在色彩上,紫禁城的总体色彩效果就是鲜明和强烈。 需要说明的是紫禁城的建筑为什么会用大片的黄色屋顶和红色的屋身。黄色是五色之一,《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的学说中,将五色与五方和五行相配,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红色也是主色之一,人类认识红色很早,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生活的山洞里发现有用红色染的贝壳和兽牙,判断为人类最早的装饰物。这说明人类把它当作是表现美好的色彩了。红色给人以希望和满足,使人产生美感,所以民间才会将红也当作是喜庆的颜色;明朝规定,凡专送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相似的制度,凡经皇帝批定的本章统由内阁用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由此看来,紫禁城根据封建社会的礼制把黄色与红色作为建筑的主要色彩就是必然的了。紫禁城色彩布局科学。皇帝对宫殿建筑的要求自然是整体气魄要大,建筑要华丽,要尽量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权势和威严。为了达到这种要求,除了在建筑群的规划布局,空间的组合变化,建筑形象的塑造上下功夫以外,在建筑色彩上应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色彩学中,对比是指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所谓补色是指凡二种色光混合叠成为白光,二种颜色调和在一起成为灰黑色,这两种色光或者颜色即称为互补色,例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把两种冷暖色或者互补色放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使它们显得更加鲜明、活跃,效果更为醒目而突出,而且还因为人视觉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两种对比色得到中和与平衡。在紫禁城建筑上就是广泛地应用了这种对比的规律。在蓝天下用一色的黄琉璃瓦顶,用青绿色的彩画和大红的宫墙、柱子与门窗,用白色的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再利用应参考本地城市建设模式和肌理,考虑对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改造后的建筑回归到城市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防止孤立性的保护。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可通过建筑单体和厂区,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使历史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相互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两者互相被动的适应。同时整体改造再利用也复兴了老工业区域,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也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之一。 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模式密不可分,城市的区域特点是由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积累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在利用首先要满足生活在周围空间环境的居民的需要,否则所谓的保护再利用就是没有意义的空想、空谈。国外的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从长远来说都将复兴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作为项目的重要任务,济南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也需亟待解决旧工业区域衰败、失业率激增、生活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需考虑到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部顾问理查德·恩格哈迪所说的:“建筑保护的精髓不在于对建筑结构的保护,而是要凸现建筑的社会功能和内涵”。 如何发挥政府、市场、传媒和建筑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利益的平衡指的是如何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看问题的不同方式。政府决策于如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税收,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公众的目光则投向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是否能享受到成果;对于开放商来说,项目是否盈利决定了投资与否,还有社会的反响获得长期业务的广告优势。这三者地位有所偏差,应对处于被动、劣势的居民有所倾斜,适当增加居民对项目表达决策的意见。 在维持原有的工业区环境氛围,基本保留厂房设施原貌,充分发掘老工业建筑的市场潜力,增添、整合各种服务产业资源,满足新增的工业遗产旅游服务的功能,建设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或各种主题公园,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展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等。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公顷,接近市中心。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做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