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日期:2004-11-18]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原文出处】云南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昆明

【原刊期号】200205

【原刊页号】83~87

【分 类 号】J3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301

【 标 题】“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英文标题】“Female Literature”or“Sexual Literature”

JIANG Hong-yan

Chinese department of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

China

【 作 者】降红艳

【作者简介】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650091

降红艳,女,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英文摘要】The Concepts that are related to“female literature”include“woman literature”,“f em ale writing”,“feminist literature”and“female consciousness”.They are interrelated to each other while having their own particular meaning.Now critics understand“female literature”in a narrow way and cannot cover all objects they criticize.So“sexual literature”should be ad ded besides“female literature”.

【关 键 词】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Female Literature/Woma n Literature/Female Writing/Feminist Literature/Female

Consciousness

【正文】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2)05-0083-05

女性文学研究无疑是我国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究竟什么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界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界定。自然,搞文学批评大可不必纠结于理论概念的缠绕之中,很多女性文学评论的写作者就采取了避而不谈的策略,绕开概念的陷阱,只专注于文本本身。但是随着女性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一味的回避显然无法提升文学研究的理论高度。本文也不企望给出一个定义,而是想从对“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的梳理中,提出一些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梳理

妇女文学在新时期较早的女性文学评论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妇女文学”这个词,这个词似乎还出现于“女性文学”之前,始见于对外国文学的译介文章中,如《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1期刊登了题为《埃及的妇女文学——沙龙文学》的一篇短文,用了“妇女文学”这个词。而影响大的当数朱虹的《美国当前的“妇女文学”》一文[1],这是为《美国女作家作品选》作的序言,介绍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作家作品。“妇女文学”在英语中的原文是Women's literature。从1982年开始,有评论者在评价国内女作家创作时采用“妇女文学”的提法[2],并有人用“女性文学”一词[3]。1983年吴黛英《新时期“女性文学”漫谈》[4]将“女性文学”置于大标题内,可以算是“女性文学”这一概念术语正式进入新时期文学评论界的开端。其实,“妇女文学”这个词在我国二三十年代就已出现,如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梁乙真的《清代妇女文学史》、谭正璧《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后改名为《中国女性文学史》)。

从运用者看,“妇女文学”可以和“女性文学”互换的,指的都是女作家的创作,只不过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泛指一切女作家的作品,如谢无量、梁乙真和谭正璧的著作;狭义的专指那些从妇女的切身体验去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如朱虹的介绍文章。后来评论界似乎约定俗成已基本不用这个语汇而采用“女性文学”。大多数研究者都没有对两个词语之间的差异加以注意,而我国女性文学研究专家刘思谦教授却敏锐地看到了两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所应具有的不同内涵。刘思谦认为,“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是中国女性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几种形态类型。其中,“女性文学”与“妇女文学”的区分是基于“女性”和“妇女”两个词的不同内涵:“女性”以区别于旧式女人的作为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内涵,“妇女”则是一个被国家权利政治化了的意识形态话语。“女性”一词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文学”同时出现。20年代后期至建国以后10年“文革”期间,妇女概念内涵政治化功能化,女性文学发生分化,思想资源源于社会主义妇女观的妇女文学出现。80年代,随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女性与女性文学再次出现,妇女文学走向衰微。大约在80年代中期和90

年代,出现了女性主义文学这一新类型[5]。刘思谦的这一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女性写作“女性写作”是又一个与“女性文学”几乎并用的术语,只是与前述“妇女文学”相比,它出现得较晚,在80年代的女性文学研究、评论文章中几乎没有踪迹,到90年代才大量可见。它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一文中首次提出,国内把这篇论文翻译介绍过来见张京媛主编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这本书出版的时间1992年就可以理解何以这个词在国内文学批评界使用晚的原因。但它一旦出现,就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在我国目前的有关女性文学论著中,“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的使用频率不相上下。

我国女性文学研究在80年代主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翻译介绍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论著,另一方面是评论中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评论中有的采用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有的并没有。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的进一步繁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广泛传播,尤其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起到的催化作用,女性文学研究成为热点,进入了当代文学史教材编著者的视野。近年当代文学史比较著名的几部教材都列专节专章乃至专编的篇幅谈论女性文学创作。如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二十三章“女作家的创作”;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二十一章中把“女性写作空间的拓展”看作是“新的写作空间拓展”的一种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杨匡汉、孟繁华主编的《共和国文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列专章“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执笔者为当今在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均有一定建树的徐坤。张炯编著《新中国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版)专列题为“女性文学的强旺”的一编。以上四种教材,两种称“女性文学”,两种称“女性写作”。不过二者似乎是可以置换的,《共和国文学50年》中明确表述:“…女性文学?或曰…女性写作?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到本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思潮在中国内地获得的广泛传播,以及国内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而逐渐获得学界的认可和接受。”另外,不论称“女性文学”还是“女性写作”,几部教材论述的都是女性作家的创作。这与西方的“女性写作”又有所不同。始提出“女性写作”的“法国女权主义者主要从后弗罗伊德主义的代表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解构主义者雅克·德里达、罗兰·巴特的理论中吸取营养,注重对语言的象征系统的质疑,提出了…女性写作?的问题。她们认为,女性写作能够在语言和句法上破坏西方式的叙述传统,这种毁坏性便是妇女作品中的真正力量。同时,这种…女性写作?不一定出自女性作者之手,一些男作家,比如乔伊斯的作品也属于…女性写作?的范围”[6](P17)。法国女权主义者原初的“女性写作”可以包含男作家作品,在《美杜莎的笑声》中,埃莱娜·西苏就提到了男性作家让·杰内特(Jean Genet)的《盛大的葬礼》[7](P200),而我们讲的女性写作则全部是女作家作品。这一现象说明西方的外来概

念传到中国会发生某些变异。

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这一概念在我国评论界出现于80年代后半期,90年代大量使用。但不同的使用者的理解却有不同点。《从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注:当代文艺思潮,1987(5).这篇论文与孙绍先1987年9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女性主义文学》观点一致。)一文的作者孙绍先似乎应是最早提出者。孙绍先是有感于当时“女性文学”概念使用混乱而提出的,当时“女性文学”多指的是女性作家的文学活动。孙绍先认为,在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男性作家率先喊出了两性平等的口号,并以杰出的艺术创作震动了亿万读者的心。反之,有不少女性作家为父系文化所同化,其作品几乎是父系文化观念的翻版。他由此提出了应从女性文学走向女性主义文学,而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以探讨女性问题为中心的作品,不管其作者性别如何。前述刘思谦文章中把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看作是中国女性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三种形态,刘认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大约出现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是那些“对中国妇女尤其是中国知识女性、职业女性的精神成长和主体性建构进行了默默和艰苦的探索”的作品,代表作家有张洁、张辛欣、残雪、陆忆敏、萨玛、王小妮、伊蕾、翟永明、张烨、张真、叶梦、斯妤、铁凝、蒋子丹、方方、徐坤、徐小斌、陈染、林白等。从刘文列举的作家看,全部是女性。可以看出,尽管同是用的“女性主义文学”的语汇,孙、刘的所指却是存在差异的。刘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9 0年代以后女性文学研究评论界绝大部分人的观点,陈染、林白、海南、徐小斌、徐坤等作家的创作似乎也印证着这派观点的正确性。

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它自然是西方来的概念,最早的介绍者就是前边提到的朱虹的《美国当前的“妇女文学”》一文,文中与“妇女文学”

相对应,称为“妇女意识”。从原英语词Feminine Consciousness看,翻译成“女性意识”更确切,所以后来就都称“女性意识”。朱虹文中介绍,“妇女意识”是一个跨国界、种族和社会存在的抽象概念,是妇女研究的中心观念,也是妇女文学的批评标准。它首先由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1949)中提出,后来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权术》(1970)等著作都发挥了波伏娃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以“妇女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实际上最早是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自己的一间屋》(1929)中提出来的,她虽然没有用“妇女意识”这个词。[1]从伍尔芙到波伏娃再到米利特,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这也是女性意识的要义和中心所在,“女性意识”并由此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在我国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中,女性意识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它成为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标准和尺度,甚至有人认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是界定女性文学的最重要依据。

二、“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对“女性文学”概念的界定工作,从其进入新时期文学研究评论界开始,就没有中断过。90年代以前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三大类:(注:归纳所依资料来源于谢玉娥编.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Z].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此书收入了1979~1989年国内有关女性文学研究方面的论著索引和有影响的论文版段。谢玉娥女士是目前国内做女性文学研究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最为细致、全面的学者。)(一)一切描写妇女生活的文学作品,只要作品表现的是女性,无论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创作的,都可以称为“女性文学”。这是从作品表现对象来定的;(二)以创作主体的性别为依据,即广义地指女作家创作的一切作品,如盛英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就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排除了男性作家所写的有关女性生活和女性形象的创作;(三)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生活的作品,我国女性研究专家李小江曾说:“什么是妇女文学?如果要作出一个学术定义,可以说,只要是出自女子手笔,描写女性生活题材的文学,均可以看作妇女文学。”[8](P7)她认为,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虽是女性,但她作品表现的不是妇女生活,主题与妇女无关,所以不能看作妇女文学。北欧现实主义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虽然揭示了妇女问题,因为不是女子创作的,自然不在妇女文学之列。这种看法不仅强调作家的性别因素,而且强调作品内容诸如题材、主题也必须是女性的。以上三种看法中,持第一种的极少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绝大部分是第二、三种。

进入90年代以后,女性文学研究论著呈迅猛增长之势,著作不断增加,评论文章更是不计其数。绝大多数人没有再在“女性文学”的概念圈子中打转,而是投入到对我国当代一拨接一拨的女作家创作的文本分析中。只有少数的清醒者意识到概念远未解决的重要并作出自己的努力,这样的代表有陈骏涛、王侃等。当代文学批评家陈骏涛将“女性文学”定位于“由女作家创作的,描写女性生活的、抒写女性情感,并具有独特的女性风采的文学作品”[9]。青年学者王侃发表于《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的《“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提出“女性文学”概念最明确的一篇文章。王侃首先指出:“…女性文学?一直未得到必要的界定,一直总是处在一种…无边?的状态。对女性文学的偏见、误解以及话语上的许多抵牾,盖源于…女性文学?一般地是个没有内涵的外延,是个空洞的身份,是个无物之阵。……大多数人在操持…女性文学?这个概念时都采用了避实就虚的后现代式的随意,一种貌似轻灵实则轻浮的游戏手腕。”王侃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和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对“女性文学”的定义:“…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为写作主体的,并以与世抗辩作为写作姿态的一种文学形态,它改变了并还在改变着女性作家及其本文在文学传统中的…次?(sub-)类位置:它对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既介入又疏离,体现着一种批判性的精神立场。”

从以上介绍并和上一部分内容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小江、王侃观点的精神实质和刘思谦的是相一致的,具体地说,李小江的“妇女文学”、王侃的“女性文学”和刘思谦的“女

性主义文学”是相同一的。可以看出,他们认定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中的重要性并坚持女性作家作为写作主体的身份。这样的观点在目前的当代文学评论界似乎已取得了共识,获得大家的了认可。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为女性文学下一个通俗易懂的定义了:女性文学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文学是指女作家的一切创作;狭义的女性文学则指女作家创作的富于女性意识的文学文本,可以称之为“女性主义文学”。其实说了半天仿佛还是老调重弹,这种定义80年代就已经提出,只是论述没有后来者那么深入。再有一点,持广义女性文学标准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都倾向于操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观点,去女作家文本中发现、挖掘女性意识,目前众多的评论者心里装的就是那么一把尺子,手里挥舞的就是那么一件武器。女性文学评论界似乎很热闹、很红火。另一方面,主流批评理论界对女性文学研究基本是持一种漠视态度,参加女性文学研究的男性学者人数极少,“某种看不见也说不出的以宽容面目出现的性别歧视”(刘思谦语)随处可感。女性文学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处在一种艰难的境地中。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传统重压是造成困境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对“女性文学”的认识是否有问题?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我们对“女性文学”的认识是否过于狭窄有关呢?

看来有必要对“女性文学”进行再检视。“女性文学”由“女性”和“文学”两个词构成。“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是整个文学理论要解决的基本的中心问题。以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艺术四要素理论看,文学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作品为中心,而与世界(自然、社会生活)、作者、读者相联系的活动。[10](P40-47)这种活动中有两个环节非常重要,一是作家的创作,一是读者的接受。作家从社会生活中受到某种触动、感应后经过自己主体情思的灌注,并将其变为一种物化形态——文本,读者经过对文本的阅读接受,才能完成文学作品的实现,读者的阅读感受又溶入社会生活,反馈给作家。文学活动就是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作家的创作我们一般是肯定的,而读者的接受则相对不那么重视,其实研究者、批评者正是接受者中的一部分,是其中的高级读者。因而,说到“女性文学”时,我们应该知道它其实包含着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层面。只是文学活动以作品为中心,一般人已经习惯了“文学”就是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所以,谈到“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时,才出现了将其命名为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的格局。不过,肯定有人意识到了两个层面的区分,不说“女性文学”而说“女性写作”者,除了跟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家用语外,大概还有强调创作实践而不包含理论研究之意。从前边举到的王侃论文看,文章题为《“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下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小标题是“…女性文学?的内涵”,第二部分小标题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应具的视野”,说明“文学”确实应当包括创作和研究两部分。不过,对“文学”的辨析似乎关系还不那么紧要,“女性文学”的关键在于对“女性”的理解。

在“女性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和“女性意识”之中,都有“女性”两个字,

可见“女性”是解说的关键,而其中的“性”又是重中之重。这里的“性”是“性别”之意,何谓性别?美国女性主义者对此加以了解和区分。她们认为性别分为自然(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文化)性别(gender)。自然(生理)性别是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角度来证实的男性或女性,而社会(文化)性别是从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不同特点。当代的社会性别理论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女权运动中,而早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提出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成的”的论断中,就可以看出波伏娃对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不同意味有所体察。发展至今社会性别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常识性概念,有学者呼吁在中国建立社会性别学。“社会性别学是以挑战男性中心的知识体系为核心,以高等教育领域为重要基地,以改造社会性别等级制和一切等级制并开创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目标的一门社会立场鲜明、实践性强的学术。”[11]在《<不确定的词语概念——美国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磋商较量>序言》中,两位当代美国女性主义学者费仪·金丝伯格和安娜·罗文哈普特·郑给社会性别下了定义:“一个社会把人们组织到男性和女性范畴里去的方式,以及围绕这些范围产生出意义的方式。”[12](P249)Gender本是一个语法概念,在某些语言中表示词的阴阳性,美国女性主义者借用这个词来表示社会性别。现在它已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女性研究中。

用社会性别理论来看我们以往对“女性文学”概念的解说,内中存在的问题便一目了然了。把一切女性作家的创作均拉到“女性文学”麾下,显然只是从创作主体的自然性别出发来考虑问题。而缩小范围,只把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作家创作才算作真正的女性文学,并把它称为“女性主义文学”,势必又会走入狭隘化的死胡同,这种弊端我国当代文学评论界已有论者论及。[13]

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性别意识,并不在于她(他)的自然生理性别,正如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所诘问的:“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她指出:“如果只因一本书将妇女的体验放在中心地位,就认为它具有女性主义的兴趣,这将陷入极大的误区。”[7] (P76-77)在我国当代评论界,已经有不少论者论述过有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在配合男权文化传统的复归;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很多女性也把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对自己所受的压迫没有意识或麻木不仁。这样的女性能说她的性别意识正确的吗?而反之,很多经典的深刻反映了女性命运的女性形象就出自男性作家之手。仅以中国现代文学而论,就有鲁迅之于祥林嫂、子君,曹禺之于繁漪、沈从文之于翠翠等等。这些男性作家的性别意识应该说是正确的。因而,以作家的自然性别来判定作品是否具有女性意识是不妥当的。这种意见早在前述孙绍先的论著(1987年)中就已阐述,只是他把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称“女性文学”,而把不管作者性别,只要以探讨女性问题为中心的作品称为“女性主义文学”,认为应当从女性文学走向女性主义文学。这与同样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提法的刘思谦形成了分野,

刘思谦文中论到的都是女性作家。二人表面字样一致,内里所指却不相同。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呢?

笔者认为,应以“性别文学”来置换“女性主义文学”,“性别文学”的提法比“女性主义文学”更为妥当。这一思路并不是笔者的发明,而是来源于刘思谦的启发。刘思谦作为我国当今第一个招收女性文学研究方向博士的博士生导师,从90年代起致力于女性文学研究,其思想不断发展,思路不断开阔。在近久的一篇与所带博士生的对话体文章《性别视角与中国女性文化研究——阅读<中国女性文化>No.1创刊号》[14]中,一位学生提出能否以“性别文学研究”来置换“女性文学研究”的问题时,刘回答,如果在几千年来的文学实际上是男性文学的情况下,在女性文学刚刚浮出历史地表的情况下,用性别文学来置换女性文学,也就取消了女性文学的存在。不过刘思谦也承认,女性文学、女性文化的提出只是一种策略,远景将是用性别文学来置换女性文学。有意味的是,提出这个问题的是4位博士生中唯一的男性,或许他从他的男性视角出发,看到了目前女性文学研究中或隐或显的缺憾。当然,另外的一些女性文学研究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如青年学者贺桂梅提出女性文学研究应超越“女性文学”的狭隘界定,有效地吸纳文化研究和社会身份研究的理论观点与方法,逐渐转向广泛的性别问题研究。[15]

笔者认为应取消“女性主义文学”(指的是前述我国学者文章中使用的,而非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提法,代之以“性别文学”,而保留“女性文学”。“性别文学”与“女性文学”是并存的。“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的创作、作品为研究对象,挖掘女性作家的文学传统,探寻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不同于男性的审美特征。“性别文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文学创作、作品中的社会性别问题,不管作品的作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它主要以社会性别理论为视角、方法,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我们反对生物决定论,但也应确认女性作家创作的传统和特征是存在的。美国当代最为杰出的女性主义批评家、理论家肖尔沃特曾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个发展阶段进行过论述,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第二阶段,在于发现了女作家拥有一个她们自己的文学,其历史和主题的连贯性以及艺术的重要性一直被那些主宰我们文化的父权价值观念所淹没着”[12] (P134)。肖尔沃特由此提出了“女性美学”的概念,她认为,女性美学推崇“妇女的语言”,总结出了由特殊的女性心理而形成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到第三阶段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兴起时,肖尔沃特还创立了妇女文学批评学(Gynocriticism,有的又译为“妇女作家批评”)。[16]女性主义批评的这两个阶段处于7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这一阶段似乎已经过去,但在我国,女性作家批评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所以,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的女性文学研究不能抛弃。所以我坚持“女性文学”的存在。

必须强调的是,“性别文学”与“女性文学”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

只有这样,才能把研究对象均涵盖进去,也才符合文学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实际。

收稿日期:2002-03-10

【参考文献】

[1]世界文学,1981(4).

[2]张维安.论文艺新潮中崛起的中国女作家群[J].当代文艺思潮.1982(3).

[3]刘慧英.谈女作家作品的主题倾向[J].当代文艺思潮,1982(3).

[4]当代文艺思潮,1983(4).

[5]刘思谦.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女性文学批评[J].南方文坛,1998(2).

[6]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7]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谢玉娥编.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Z].

[9]陈骏涛.“女性文学”刍议[N].光明日报,1995-4-11.

[10]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1]王政.浅议社会性别学在中国的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1(5).

[12]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3]王丽.女性、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J].中国文化研究,2000(3).

[14]中国女性文化(第2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5]谭湘.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前景[J].红岩,1999(1).

[16]刘涓.“从边缘走向中心”:美、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A].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C].北京:三联书店,1995.

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有人说21 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 这个说法是否预言了事实只能由未来见证, 但它至少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辉煌成就、蓬勃生机和发展态势。女性作家们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 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说给这个长久以来由男权话语统治的人类精神园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果实; 从深层的意义上说促进了人类两性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 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西方女性文学的历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变迁。正如艾丽斯·沃克在其著名的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所说: 我们的母亲和祖母们不是圣人, 而是艺术家, 她们内心有永不停息的创造力。确实, 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在西方, 女作家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史同在。古希腊文学乃西方文学之滥觞, 其间就有一位与荷马比肩而立的女性——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萨福一生写过九卷诗, 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 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 受到西方历代诗人的推崇。然而, 嗣后两千年的西方文学史中, 从雅典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顶峰莎士比亚, 再到德国狂飙运动的倡导者歌德, 在一连串我们铭刻于心的名字中间却难见一位女性。19 世纪以前的西方女性要想写出一部天才作品几乎是难以成行的壮举, 因为她连拥有一间属于自己房屋和足够维持生计的钱的最基本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女性失却了她们的艺术天赋, 而是两千年来, 西方女性在男权肆虐的社会里饱受性别歧视, 艺术创造力受到严重压抑。在这样的处境中,虽然也有极少数女性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流露, 但其作品往往按照男权标准的衡量而被斥之于经典之外, 最终埋没于岁月的尘封里。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 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 从19 世纪30 年代起, 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 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至20 世纪60 年代, 女权运动再度掀起高潮。在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的同时, 人们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女性作家和她们的作品, 不仅重新审视父权制传统下的文学经典, 而且开始研究女性文学的意义。如今, 女性文学在西方的发展已呈波澜壮阔之景观, 从历史到现状、从精神到身体, 从风格到题材, 多元并陈, 色彩各异, 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风貌。本文试以时间为脉络, 对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做一简要梳理和评论。 一、西方女性文学的滥觞 西方女性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但根据目前的史料, 这一时期有名望的作家无一为女性。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编撰《诺顿女性文学选集》时, 穷尽故纸堆才发现, 英国中世纪留下笔墨的仅有三位女性: 离群索居的女修道士朱丽安, 献身基督教的玛格丽·坎朴, 以及生平事迹不详的朱丽安娜·伯纳斯。文艺复兴时代除了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有作品见诸于史的还有玛丽·锡德尼·赫伯特——著名诗人菲里浦·锡德尼·赫伯特的妹妹, 英国第一位出版诗集的女性伊莎白拉·惠特尼, 第一位从女性角度改写圣经中人类堕落的故事艾米丽亚·兰叶, 以及伊莉莎白时代最多产的女作家伊莉莎白斯·卡丽, 她17 岁就写作了诗剧《玛瑞姆的悲剧》, 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创作的全本剧本, 描写了女性面对婚姻和男权的矛盾心理。这些女性作者都与王室宫廷和教会有密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迟子建 散文 的特点在于生活化,文笔细腻,情感真实。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也擅长刻画 人物和叙述事件,能够把一些生活小事描写得细腻感人,或者发人深省,表达出 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散文一:雪山的长夜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 都不是在冬季。 春夜, 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 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 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 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呜叫:夏夜 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 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 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 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 柔顺光亮极了。 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 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闲着嘴, 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 是凌晨一时许了, 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 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 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 以往归乡, 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 夏季时, 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 不是发现野粟子了, 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 我采了野果, 会立刻丢进嘴里。 爱人笑我、 是个“野丫头”。 有时蚊子闹得凶狂, 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 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 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 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 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 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 路啊: 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 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 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 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 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 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

文学读后感

文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文学读后感(一) 《朝花夕拾》读后感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

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征性别刻板印象的 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探讨、研究性别刻板印象的这一问题存在情势的严重性,我们进行了此次研究。希望通过这次探讨性别刻板印象在人格特征形容词描述上上的表现,深刻了解大学生在哪些人格上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并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的差异进行分析说明。 被试: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大学生中抽取被试128人。 方法:主要采用人格特性形容词7点量表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在7点量表中共包括有150个形容词,具体要求是当被试在填写7点量表的问卷时,分别评定每个形容词在多大程度上适合用来描述男性或者用来描述女性。 结果:(1)大学生在选择人格特征形容词的描述上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这是与传统观念一致的的结果。 (2)男性和女性在选择部分人格特征形容词上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有其 存在的理论依据。 结论:大学生总体表现出对自身性别认识的更多更深,符合提取理论;而男性和女性多把正性词赋予自己,负性词赋予对方,符合自尊理论。 关键词:人格特征形容词性别刻板印象

Investigation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tereotypes in Gender Abstract Objective:Gender stereotypes still exist widely in our daily life,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our lives, in order to better explore gender stereotypes, the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exis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ituation, and we did the study.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last of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on what personality exist gender stereotype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gender stereotypes. Subjects:The survey using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 extract subjects from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in 128 people. Methods: Mainly USES the personality adjective scal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t 7. Sca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cluding 128 adjectives, asked participants on the 7 point scale, assess to what extent each adjective for used to describe the male or female. Result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in personality adjectives describe gender stereotypes. (2) Gender adult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 part of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jectives. Conclusion:Th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mor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gender, conform to the extraction of theory; Both sexes gives positive words to yourself, more negative words to each other, in line with the theory of self-esteem. Keywords: gender stereotyp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djectives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中国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文学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中国文学读书笔记(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不少大师(骨灰)级作家。有些被世界公认为顶级作家,曾一度被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譬如,鲁迅、林语堂、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被列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其文笔犀利,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令反动政府心寒。他所塑造的人物成为世界经典。每一个人物都形象丰满,栩栩如生,代表了一群人,其中阿Q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典型形象,像这样的大家今天少得可怜。那个时代,一代人的崛起,文学空前盛大,成为战斗的号角和舞台。不乏有巴金、冰心、茅盾、钱钟书、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老舍……他们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印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八九十年代,新的文学崛起,各种文学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在各个角落。文学也一度开扩了领域,题材范围也广泛了。不仅大学校园文学社团摇旗呐喊,而且中学校园文学社团也纷至沓来,纷纷响应。这时期,文学空前发展,真是百花竞放。两千年后,文学开始走下坡路,一度消沉甚至沉寂。各类文学社团、流派纷纷瓦解,再也不倡导文学间接治天下。作为神圣的文学开始走下殿堂,不再受人青睐,也不是望尘莫及。就其原因,商品经济主宰市场,市场经济下,文学也商品化。任何事物,一旦贴上商品符号的标签,必然急功近利,文章的深度将受到冲击,最终分崩离析。之后时期,作家们有的开始掷笔,有的转向,创作一些投其所好的作品,为大众服务,获优厚报酬。真正创作有力度的史实性的文学

极其罕见。文学的光环被愚弄。文学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它发展的趋势显而易见。文学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征,为某些人服务,以此达到津津乐道,那它离死不远了。文学本来自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再创造,可惜的,今天的文学纯粹与政治划上等号,这就与它的精神格格不如,或许背道而驰,当然,它也将失去功用。 近几年,各种文艺充斥市场,弄得文学挺尴尬。文学创作的圈子减少,文学创作的路子狭窄,文学的路在哪里神圣的文学样式被现代文明冲洗得七零八落,纯文学样式创作的生命力何在新的样式悄悄地占领市场,成为主流文化,极迎合大众口味。如今,网络文学走俏,铺天盖地,迎风招展,那些诗化的文艺不知何时再吊起俗人的胃口 我曾想,要纯文学占一席之地,并且占领市场,成为文化主流,必须:一、提倡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纯文学,从更深层、多角度挖掘生活层面。二、进行文学批评。只有百家争鸣,才会百花齐放。这些年,最失败的就是文艺批评还在原地打转。三、文学,是经典、圣洁的.生活产物。不能打哈哈,不能自我吹嘘,不能相互奉承,否则,文学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怪圈,永远走得不远。近年,文学下滑,也可能就是大家互相誉美,媒体大肆炒作的结局。 决不能再让文学低迷、沉寂!再次郑重呼唤,就让那些政治色彩的文章通通靠边站吧! 中国没有像《红楼梦》那样大部头的文学经典问世,中国没有文学诺贝尔奖,也许因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吧也许中国文学的中国特色也许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许中国汉字的复杂表义也许翻译家难以翻译出中国的韵味或许世界大师们难以领略中国文化的神韵!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美)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作为妇女的阅读》,张京媛

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陈皎眉

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 陳陳皎眉教授( 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 ) 壹、前 言 二次大戰後,德國開始將男女分班改為男女合班上課,目的是為了促進兩性自然互動,並實踐法律上保障﹁男女平等,不分 性別﹂的原則。但由於傳統上對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長期的合班上課,反而使得女性受到壓抑,自我發展受到限制。 研究指出教室內上課不公平的現象包括:老師叫男生回答問題的機率,比叫女生多一倍;由於男生的主動性,不論責罵或讚美,老師關注的焦點明顯的放在男生身上;女生發表意見較容易被打斷;女生的作業成果較易受到男生取笑;男生功課好,老師認為他天資聰穎有才氣,女生功課好,老師認為她用功守規矩。 奎思娜 (Lee krasner , 1908 -1984) 是美國一個出色的抽象畫派先驅,求學時便已展露出獨特的才華。但在那個充滿性別歧視的 年代,即使她所畫的畫再好,卻常常得到﹁畫得好極了,一點也看不出來是出自女人手筆﹂這類令人啼笑皆非的讚美。 台灣早期(例如日本時代) ,老師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職業,與醫生一樣,一般人都尊稱他們為﹁先生﹂隨著時代的變遷,國 民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國民所得增加、新思想的傳入,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也隨之提高,教職這個行業相對的有愈來愈多的女性投 入。現在教師人數中,幾乎有一半以上是女性。令人不解的是,老師這個職業聲望,不但不如以前那樣的受人崇敬,反而常有被貶抑的傾向。這到底反映了什麼現象? 男生真的就比女生聰明,比女生特別嗎?女生做的事情或職業就比較不重要嗎?一個人的性別天生就決定了他做什麼比較適 合,或應該做什麼嗎?還是一切都只是社會傳統的偏見?因為兩性在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的重視,而影響了兩性的發展,造成日後 明顯的差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肖瓦尔特创作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 弗恩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不同于埃伦莫尔斯等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源源持续的,不是由仅有的几位著名作家 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名贯古今的作家和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作家。与 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上某些女性作家走红一时、转瞬即逝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实被人们遗忘,造成历代女作家无法搜寻到属 于她们自己的成长历史,因此不得不重新翻看过去,反复地提醒和告 诫自己,女性应当充分增强自己的女性意识。透过维多利亚时代到现 在的英国小说来挖掘女性文学的历史特点,补充几位女性主义代表作 家之间的差距与不同。该书影响深刻,被赋予“时代杰作”之称,其 根本原因在于作品将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在继承前人女性作家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重新剖析,符 合时代潮流,并且手法独到。与此同时,该书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 种“亚文化群体文学”,并指出,女性作家创作受亚文化影响深刻, 具有一定意义。总体而言,可将女性作家的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其 中最受关注的是女性阶段的创作,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史实方面, 都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女性批评要求通过女性自身的 努力重新建立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女性历史。女性作家们的友好 情谊由此显现,她们呼吁当代妇女增强沟通和联系,携手摆脱父权中 心文化的捆绑与束缚。“女性文学被称之为亚文学,仅仅一个‘亚’ 字就决定了女性在创作时必须顺从、依附于男性的知识、智慧和力量。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的理想化境界,即女性拥有很多金钱,并根据男 性的工作量付给他们酬劳。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肖瓦 尔特也提到了双性同体,即沃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男女 双性同体论。”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 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 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 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 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 引言 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曾在大兴安岭师专

《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

绪言 古希腊文学,重点: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对话录》,亚里士多德《诗学》,他们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中世纪欧洲文学,重点,法国。法兰西文学吸收了日耳曼民族文学和凯尔特民族文学的精华。《罗兰之歌》亚瑟王的故事《玫瑰传奇》《列那狐传奇》 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重点《神曲》 文艺复兴:英国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法国拉伯雷《巨人传》反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要求,西班牙《堂吉诃德》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文学,法:雨果,德:莱辛,歌德,席勒,英:华兹华斯,拜伦,雪莱, 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斯本格勒(Oswald Spengler)《西方的衰落》西方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一、古代,阿波罗精神(the Apollonian Soul),二、中世纪,“东方贤人精神”(the Magian Soul),三、近代,“浮士德精神”(the Faustain Soul)。歌德晚年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 欧洲文学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第一章,古希腊文学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主要指公元前9世纪到前1世纪产生在欧洲本土上的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希罗。 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是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二是埃及、亚细亚文化。 上古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前30-12世纪),即爱琴文化 前30世纪后期,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前16世纪中叶全盛,线形文字A,前14世纪毁灭,火山地震 迈锡尼,前20世纪中叶,亚该亚人所创,他们与前20南迁,征服土著,线形文字B,前12-11世纪,北方多里安人(多利斯人)南下摧毁之。 前11-8世纪,荷马时代/英雄时代,欧洲上古文化从此让位于古希腊文化 第二节,希腊神话 两部分: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万物都是神的身影,万事取决于神的意志。古希腊人常在神话中嘲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不公正。荷马史诗:“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 英雄传说:对于远古的历史、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做斗争等事件的回忆。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功,忒修斯的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特洛伊战争等。 神话中包括一部分关于生产知识的传说。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此后的诗歌、悲剧等都以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 第三节,荷马史诗 荷马年代无定论,约前10至前8、9之间。 荷马是盲人的说法相当流行,因为古希腊卖唱者“行吟诗人”多半是盲人。 两个时期:口头流传时期,文字流传时期。史诗最初形成在前12-9前后,前6世纪,僭主庇西特拉图命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前3-2世纪,由亚历山德里亚学者编订,每部各分为20卷。 产生过程:小歌说,核心说,统一说 小歌说:荷马史诗是由若干各自成篇的“小歌”连缀而成,并非荷马个人成果。[德]沃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回顾 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1848年,美国废奴运动积极分子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倡议、主持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女性主义第一个历史文件《观点宣言》。这是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爆发,它其实是个体主义思想和女性在社会中从属地位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1895年斯坦顿编著的《妇女圣经》一书出版,掀开了女性对《圣经》中男性权威质疑与诘问的序幕。到20世纪初,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运动的主要目标转向更深的层面。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女性主义从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五个方面对男子中心主义进行清算。如以自由主义女性为主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关注从性别平等、性别中立转向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激进女性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父权制。7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尔夫, 美国的贝蒂?弗里、凯特?米利特、肖沃尔特,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肖沃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试图为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传统勾勒出一条线索,也即:(1)女权阶段(1840-1880);(2)女权主义阶段(1880-1920);(3)女性阶段(1920-)。较强调女性的性别特征。波伏娃《第二性》(1949)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女人并非生来就是,而是后天变成的。”这表明女性主义者开始不从生理上,而是从社会、文化上来考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并认为法国和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的,是“他者”;还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文学作品所虚构的“女性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思想和观念上给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多方面的启迪。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通过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她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目的是要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二分法,并超越这种充满菲勒斯中心的二分法;她提出的有关互文性的概念也给文本分析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由于第二次浪潮过于浩大,女性主义并未形成一个概念统一的学派,此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经受了不断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从把女性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动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身份政治到分裂矛盾的身份,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这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大致走过的道路。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中西结合” 社会性别为女性主义者批评“男性逻克斯中心主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女性主义一切理论都从这里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女性的语言、寻找女性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的目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不同的方法、角度、理论来研究的主题,主要有社会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经典文学书目、再现角度、阅读、主观性、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欲望、身体、作家身份、母性、家庭等,其中以美、法、英研究最为突出。 这些国家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借鉴作用。一般认为,中国最先引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四期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还有在1983年选编了《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国学术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和研究日趋活跃,经过三、四代批评家的努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有的批评家从马克思关于文学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女性诗学发展的必要性;有的从生理、心理的相互契合、沟通方面论述了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可能性;有的在不否定男女平等前提下,张扬女性的特殊性,以此建构一种自给自足的女性诗学;第二,在各种层面界定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批评界从主题、题材、体裁、结构、象征、比喻及叙事角度等方面寻找着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探索女性主义文学的特殊性;第三,建立了一个以批评男性中心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轰击,揭示其压抑女性的真面目,呈现广大女性的现实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石晓静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中西结合”,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及中国女性的性别境遇而得到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女权运动而产生的“文化批评”, 不断建立并形成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体系,但由于上路时间短,仍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7)07-0113-02 科学之友FriendofScienceAmateurs2007年07月B 113 --

迟子建的散文合集【段落】

迟子建的散文合集【段落】 迟子建 大家都十分熟悉, 是我们当代的著名作家, 她的作品一直以来给我们都带来 了许多,陪伴着我们成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迟子建的散文 合集,欢迎阅读! 迟子建简介: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她曾三次活得鲁迅 文学 奖,两次活得冰心 散文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重要的文学奖项。她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以及翻译著作等。迟子建被称作当今文坛中 一颗闪亮的星星。 她的代表作有小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 《越过云层的晴朗》 , 翻译作品《秧歌》、散文集《迟子建文集》、《迟子建散文集》等。 迟子建散文特点: 迟子建散文的特点在于生活化,文笔细腻,情感真实。善于描绘自然风光, 也擅长刻画人物和叙述事件, 能够把一些生活小事描写得细腻感人, 或者发人深 省,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迟子建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 精彩段落 : 河岸的柳树和青杨, 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 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 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 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 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

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 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 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 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 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 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 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 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迟子建散文《哑巴与春天》 精彩段落: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 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 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 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迟子建散文《光与影》 精彩段落: 光中最不令我喜欢的就是阳光了。 往往我还没有睡足呢, 它就把窗户照得雪 亮了。夏天的时候,它会晃得你睁不开眼睛,让人在强烈的光明中反倒有失明的 感觉。 不过我不讨厌黄昏时刻的阳光, 它们简直就是从天堂播撒下来的一道道金 线,让大地透出辉煌。比较而言,月光是最不令人厌烦的了,也许有强大的黑暗 做为映衬,它的光总是柔柔的,带着股如烟似雾的飘渺气息,给人带来无边的遐 想和温存的心境。 好的月光质感强烈, 你觉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 而是绸带, 顺手可以用来束头发的。 而且泻在山山水水的月光也不像阳光那样贫乏, 月光使 山变得清幽,让水变得柔情,流水裹挟着月光向前,让人觉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 弦一样灿烂,清风轻轻抚过,它就会发出悠扬的乐声。 迟子建散文《暗夜飞霞》: 精彩段落: 她们离开了, 是两个美丽的富有才情的女人离开了。 我的橱柜里有邓丽君的 磁带和 CD,我的床头放着张爱玲 的书。我不愿意给她们分个谁高谁低,但我还是更偏爱张爱玲,一方面是我 喜欢文字的创作, 另一方面是由于她死于暮年。 虽然我知道对于张爱玲这种参透 人世的酸甜苦辣的人来讲, 晚年更多的是寂寞和苍凉, 但能在深居浅出中多看几 回人间的斜阳,却仍然是令人心动的。 人们都说伟人离开人世时天边会出现殒星, 我想那是针对男人而言的。 卓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