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

潍坊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
潍坊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

潍坊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

附件1:

潍坊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

(试用稿)

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建设,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特制定本教学规范。

第一部分备课

一、课前准备

1. 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2. 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辅导计划。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进度、活动安排等内容。

3.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及家庭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

4. 检查和维护计算机教室的设备和设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

5. 熟悉教学所需的硬、软件环境,备好相关的教学课件、学习素材等教学资源

二、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应包括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

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等内容。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

键知识点,做到简炼、规范、美观

2. 教学目标用词要科学、准确、规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体

现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

3. 教学过程要设立多级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学习差异,设计

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练习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应充分考虑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 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选用有效教学

方法进行突破,做到结构清晰,各环节衔接与过渡自然。

5.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主

题活动法”、“演示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注重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尤其要考虑中差生的学习情

况。

6. 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设有处置预案。

第二部分上课

一、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简短、高效,选择合适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教学语言简练、情境描述生动、环节过渡自然、专业术语规范、设问小结清晰。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计算机知识通俗化、情趣化。

3. 选择合理的方式和时机进行讲授,控制讲演时间,教师的

演示操作熟练、动作规范。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能抓住关

键,突破难点,对教材的深度、广度把握准确。

4. 教学程序严谨。引入、讲授、分析、练习巩固、小结等各环节体现充分,有条不紊。教学节奏感强,教学密度适当。

5. 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学习进度逐步呈现板书,使教材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操作。

6. 重视师生互动,围绕教材重点、精心组织少而精的教学提问。要及时发现、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7. 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要

遵循精简、有效原则,要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要把握控制的时机和方式。

8. 坚持精讲多练原则,课堂练习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探索和自我拓展的空间。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操作进度,结合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和集中指导。

9. 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自评、互

评、师评等多种方式开展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10. 注重小组式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的能力。

11. 注重将其他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渗透与整

合,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巩固和提高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与水平。

12. 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学生的表现等进行课堂小结。

二、教学检测

1. 根据课程计划与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对测试内容、测试方法与成绩评定标准进行细化。

2. 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通过笔试或者网络方式进行,技能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测试可以通过上机操作或提交作品进行。

3. 及时统计、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注重测试结果的记录与

积累。

4. 适时反馈测试结果,进行试题的分析、讲评,为调整教学提供参考。

三、课外辅导

1.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课外辅导计划,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

有效性。

2. 善于利用师生周边的辅导资源,利用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

物力资源,提高辅导的效果。

3. 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脑活动、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赛等

活动项目,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部分课后反思

每一节课后,讲课教师要进行课后反思。要总结回顾本节课中的精彩点,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从而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通过课后反思,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附件2 :

学校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

执教:

一、教材分析:把握知识体系,分析教材内容,理清重点、难点。

二、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理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确定本节

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策略: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序列、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做到简炼、规范、美观附:课

后反思。总结回顾本节课中的精彩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

课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