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妖怪,一是想吃唐僧,一是想上唐僧。

《西游记》里的妖怪,一是想吃唐僧,一是想上唐僧。
《西游记》里的妖怪,一是想吃唐僧,一是想上唐僧。

《西游记》里的妖怪,一是想吃唐僧,一是想上唐僧。

《西游记》里的妖怪,出场任务,基本上都是为了破坏东土西化的革命事业。他们所采取的方式,除个别有点创意之外,大部分都落入两个俗套:一是想吃唐僧,一是想上唐僧。

食色性也,这话用在妖身上也合适。想吃唐僧,是为食;想上唐僧,是为色。但不管为食为色,终极目标其实都一样:长生不老。因为,唐僧身上的肉,还有身体深处的“元阳”(作者注:胶原蛋白古称),是三界中绝对无污染的绿色补品,藏有抗拒衰老和死亡的DNA密码。

直奔着肉唐僧去的,是妖精中的吃货;冲着胶原蛋白去的,那才是有品味有情操有追求的妖精。

调情高手蝎子精

上篇说过,西行路上,最饥渴最急色的女人是西梁女国的国王。但紧接着她登场的蝎子精,显然比女王更懂调情。

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唐僧好不容易摆脱了女国王的纠缠,立马又被那蝎子精抓到毒敌山琵琶洞里。这蝎子精也不急,她先端出人肉馅荤馍馍和邓沙馅素馍馍给唐僧挑,唐僧当然说他只吃素馍馍了,于是,接下来,就有一段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描写:

“那怪将一个素馍馍劈破,递与三藏。三藏将个荤馍馍囫囵递与女怪。女怪笑道:

‘御弟,你怎么不劈破与我?’三藏合掌道:‘我出家人,不敢破荤。’那女怪道:‘你出家人不敢破荤,怎么前日在子母河边吃水高,今日又好吃邓沙馅?’三藏道:‘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行者在格子眼听两个言语相攀,恐怕师父乱了真性,忍不住……”

笔者愚钝,初读西游,再读西游,只知道这段话里面有玄机,却不知为何唐僧只是跟妖精深入探讨吃荤吃素的问题,悟空就“恐怕师父乱了真性”?

经网上高人指点,才知道“吃水高”乃“吃水糕”谐音,水糕是一种面点,圆的,中间点有一樱桃红,形像女性乳房,所以,“吃水糕”在民间俚语里特有所指;而“邓沙馅”则是即豆沙馅,蝎子精将豆沙馍馍掰开给唐僧吃,性意味明显。面对蝎子精的言语调戏,唐僧的回答也开始玩暧昧了,悟空才怕唐僧把持不住。

性兴正隆的言语前戏,无端被孙猴子横插一棒,蝎子精恶向肉边生,用毒钩将猴子头皮扎伤,猴子败走。这下子,她无暇再玩前戏,叫小妖把前后门关了,再“将卧房收拾齐整,掌烛焚香,请唐御弟来,我与他交欢”。接下来,便是一幅活色生香的画面:

“那女怪,活泼泼,春意无边;这长老,死丁丁,禅机有在。一个似软玉温香,一个如死灰槁木。那一个,展鸳衾,淫兴浓浓;这一个,束偏衫,丹心耿耿。那个要贴胸交股和鸾凤,这个要画壁归山访达摩。女怪解衣,卖弄他肌香肤腻;唐僧敛衽,紧藏了糙肉粗皮。女怪道:‘我枕剩衾闲何不睡?’唐僧道:‘我头光服异怎相陪?’那个道:‘我愿作前朝柳翠翠。’这个道:‘贫僧不是月阇黎。’女怪道:‘我美若西施还袅娜。’唐僧道:‘我越王因此久埋尸。’女怪道:‘御弟,你记得宁教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唐僧道:‘我的真阳为至宝,怎肯与你这粉骷髅……’”

两个口炮党,到深夜还是停留在嘴交上。蝎子精无法霸王硬上弓,恼羞成怒,只好叫小妖把唐僧“捆得象个猱师模样”。

执着追求性爱的蝎子精,最后得不到唐僧的胶原蛋白,被从天上来到人间的鸡叫死,又被猪八戒一顿钉钯,捣作一团蛋白,可称为爱粉身碎骨。不知以蛋白形态存在的她,是否会后悔。

情调达人老鼠精

同样是想上唐僧,跟流于恶俗的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相比,第八十二回陷空山无底洞的老鼠精,就是一个颇讲情调的妖精了。

且看她的美貌:“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

这位鼠御姐设计拿了唐御弟,也不急着上,同样也是办了一桌菜肴,想与唐御弟先“酌酌”。跟蝎子精只有一荤一素两种包子不同的是,老鼠善于“拿来”,所以她所排办的那桌菜肴就丰盛多了,据围观整个过程的余先生数了一下,共有十八种时新果子,二十道美味菜肴,烹饪手法则京川粤味俱全。如此诚意,搞得唐御弟也不好过分却情,甚至“娘子”前“娘子”后的叫得嘴流蜜。

眼看“长老”跟“娘子”就要开宴,又被孙猴子变的老鹰给搅局了。不过,鼠御姐的性致,并不因老鹰搅局而有稍减,当唐御弟依照悟空之计,骗她先游园散心时,她也就毫无防备地挽着唐御弟的手,跟他浪漫地游园了。

诸位,在痴情男女无法随意开房的年代,游园啊,游园,多少嘿咻假汝之名而进行。偏偏那无底洞里面的花园,又是一个比苏州四大园林更精致、更有情调的所在。良辰美景,不发生点什么,怎么对得起千年修行?

且看那唐御弟跟鼠御姐到了花园之外,鼠御姐悄语低声叫道:“妙人哥哥,这里耍耍,真可散心释闷。”唐御弟也就不客气了,“与他携手相挽,同入园内”——又叫娘子又携手啊哥哥,这位鼠御姐,应该是西游路上最有艳福的女妖了。虽然还是取不到胶原蛋白,毕竟尝过了唐御弟的甜言蜜语,也不枉被佛道两家拿来当实验大白鼠了。

最后,她中了唐御弟的美男计,把孙猴子变成的红桃咽下去,功亏一篑,诠释了“爱情让人变傻”这句至理名言,人妖皆逃不脱。

死得很惨的女文精

西游路上,想上唐僧的女妖中,有一位常被人忽略,连电视剧都没她份的,那就是深藏功与名的美女妖精——杏仙。

杏仙之美,有书为证:“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弓鞋弯凤嘴,绫袜锦拖泥。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姬。”(作者注: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

这位杏仙,还有那几位跟她作伴的桧、柏、松、竹、枫等成精的植物们,可能是西游路上最另类的妖精。另类在哪里?他们一个个,都是满腹诗书的老妖精,将唐僧掳到木仙庵的目的,刚开始仅仅是为了跟他“会友谈诗,消遣情怀”,唐僧也就放松警惕,跟他们联诗作对起来。但是,杏仙对诗人唐三藏的一见钟情,使得故事急转直下。

杏仙不仅长得美,行步举止,更充分体现了有教养、高素质的淑女形象:“斟了

茶,那女子微露春葱,捧磁盂先奉三藏,次奉四老,然后一盏,自取而陪。”如此典雅高贵,是再多的爱玛仕再多的玛莎拉蒂都堆砌不来的。千不该万不该,芳华绝代的杏仙,不该在听到四老将唐僧的“前诗后诗并禅法论”宣了一遍之后,起了爱慕之心,并卖弄诗才吸引唐僧。

“上盖留名汉武王,周时孔子立坛场。董仙爱我成林积,孙楚曾怜寒食香。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自知过熟微酸意,落处年年伴麦场。”

杏仙这首即席奉和诗作,确是出手不凡。前四句用了四个典故,道出杏树自古就跟圣贤捆绑扬名;后四句是典型的自我品牌宣传,“雨润红姿娇且嫩”一句,已是“赤果果”的诱惑+挑逗。所以,当她诗兴大发之后,要唐僧“赐教一阕”时,唐僧不敢答应。这时候,女诗妖已按捺不住,发动肉弹攻势:

“那女子渐有见爱之情,挨挨轧轧,渐近坐边,低声悄语呼道:‘佳客莫者,趁此良宵,不耍子待要怎的?人生光景,能有几何?’”这就直接约炮了。可惜“耍子”一出,如从天上一下跌落人间,睁眼一看,还是成都郊区,唐僧当然不从了。

跟擅长打架的其他科妖怪不同,文科妖之怒,最多就是变身为口炮党——四老所带的鬼使,倒是长得挺吓人的,最后见唐僧不从,放出一句最狠的话来:“若是我们发起村野之性,还把你摄了去,教你和尚不得做,老婆不得娶,却不枉为人一世也?”

就这么几句连小孩都吓不了的话,阅妖无数的唐僧,竟也“止不住眼中堕泪”。这时杏仙见有机可趁,“陪着笑,挨至身边,翠袖中取出一个蜜合绫汗巾与他揩泪,道:‘佳客勿得烦恼,我与你倚玉偎香,耍子去来。’”这下子,连唐僧都勇敢起来了,“长老咄的一声吆喝,跳起身来就走”。

其实,杏仙对唐僧的感情,应该是西游路上最趋近于纯爱的感情。因为她没想着长生不老,完全是在诗文上跟唐僧惺惺相惜。

借谈诗之名骚扰异性,此乃古今男诗人套路,不成想,一个女诗妖,也借诗骚扰帅哥。但她一无背景,二无法力,结局只能是死得很惨了,还连累了她的那几位诗社成员们——树身被猪八戒一顿钉钯,三五长嘴,连拱带筑,挥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鲜血淋漓”。

这故事告诉我们,你若没啥背景,就别学人家写诗了,否则,纵做鬼,也不幸。

非美不可的妖精

小时候看西游,不明白为什么男妖怪都长得那么吓人,女妖精却都那么美。现在想来,答案其实很简单:修炼千年的妖怪们,既然能随心所欲地变身,那么,按最佳比例塑身,对他们来说,比现在倒模成批量生产充气林志玲还简单——而且还一次韩国都不用去。这就是他们为什么个个都是魔鬼身材、天使脸孔的原因。相对那些男妖怪们的呼风唤雨、移山倒海,女妖精们的美丽性感,才是天下无敌

的法力。连孙悟空在花果山当猴妖时,想吃人,也要“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因为这样最省事,男人自动上钩,有可能临死时还沉醉在性福之中,没有恐惧的人肉,才不会变酸。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跟女妖精食人之外还喜欢取“胶原蛋白”有关。试想,如果妖精个个都跟母夜叉一样,抓来的男人,不吓死也得阳萎,那还怎么个取精法?

现实中的男人,喜欢的是采阴补阳;三界中的妖精,怎么就不可以采阳补阴?

可惜,西游路上的超级女妖,虽然想上就上,却没有一个能笑到最后。

扩展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12-2/414.html

本文出自:深圳神州小吃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6-27/25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5-7/7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5-7/7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12-24/43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3-4-11/58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12-26/44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3-4-11/58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3-4-20/59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11-22/41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3-4-22/59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3-7-10/67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3-2-8/52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6-23/24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5-8/9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6-27/25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7-4/27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6-27/25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5-8/10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5-7/66.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6-27/25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11-22/41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7-5/27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1-9-30/5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6-23/24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5-8/9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5-8/9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12-25/44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5-7/7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2988630.html,/cxcms/product/2012-12-21/428.html

趣评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

游焕军的短文之: 趣评《西游记》中的人物 唐僧 优点:他是个典型的文僧!在佛学与经学中造诣颇高,在修行与修心上都算是高僧!他正义、朴素、心善、目标专一(取得真经)、意志坚定(拯救芸芸苍生)、一心向佛(不酒、不色、不贪、不欲)、纪律严明,如果不出道,在寺院里一定是位得道的传教士! 缺点:在唐僧认为他想要的是一个和谐安定的世界(各国之间不再征战,友好往来;百姓安居乐业,童叟无欺;大自然风调雨顺。这一点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一致: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社会!),在他的第一眼意识中所有人都是好人,都无恶意,都是纯洁的!所以他没有火眼金晴,人妖不分是合情的。可他的软弱就像是个穷书生!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了解社会现象本质,只看到人或妖的表象,不听劝告,固执己见,没有防备心,所以每每重蹈覆辙,身临险境!他在生存上的缺点是,虽关心人间疾苦,但却不懂人生险恶,不懂和妖怪作斗争、贪生怕死、胆小如鼠!是个十足的软蛋! 角色:如果说他们是师徒关系就有点不靠谱!为何师父从不向这四个徒儿传授经文理论?《西游记》全剧集中没有一处提到唐僧要求各徒儿学习经传,也未看到众徒儿主动要求学习经传,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师徒关系,而只是由众徒儿担当护送主人的保镖或护法。再看看唐僧的主管和老板是当时的大唐皇帝李世民,而众徒儿的主管和老板是观世音,如此分析来,他们之间虽归属不同,但却有一项共同要完成的使命,而这项使命的职责就是要大家齐心协力用取得的真经来拯救天下苍生!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他们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合同责任关系,从而渗进了人类的使命与价值于其中,让他们有感情融入一个不可脱离、不可分割合作的团体,使他们有共同的使命责任感!所以众徒儿称之为师父。其实四个徒儿在仙界生活、经历、修炼数百上千年,其中孙悟空在五指山就被压500年,猪八戒在去高老庄抢媳妇前的山洞也盘踞好多年,还有沙悟净在流沙河闲荡也有不少历史,白龙马在海里忏悔更有不少世纪,哪一个论辈份不都是唐僧的八辈祖宗! 取经归来:唐僧有两种生活选择,其一是精神价值上的,这应是他最坚定的信念,也最符合他的人生理想,只要他不变成“唐先生”。那就是做一辈子和尚,念一辈子经,传一辈子佛。广为施教,不婚、不欲、不权,无聊时就云游四海;寂寞时就去众徒儿处走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去得最多的就是老沙家,为师担心他经济条件不好,担心他老婆不好找。去得最少的就是老猪家,毕竞这家伙会享受,但一定要警告他与小兰少生优生别超生!至于去花果山,那里路不好走又猴多猴急的,一年里用书信来往一二即可。如有可能这其二就是物质欲望上的这道情感防线,我相信他本人还是一如既往的不动声色,就怕那女儿国国王的温柔床,天竺公主的诱惑强,到那时唐僧就不再是唐朝高僧,而是唐朝小生了! 职场:放眼唐僧于现代职场,他怎么也算不上是师父级别,除非是如他当初取经归来,要不四方云游讲学,要不留在寺院说经、广收弟子。更算不上管理层

从西游记中看唐僧的管理艺术

从《西游记》中看唐僧的管理艺术 一部《西游记》,家喻户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小孩看的是降妖打斗和逗乐取笑,大人看的是旅途艰辛和情节动人——却很少有人从中看到管理艺术。每每谈到管理艺术,人们往往会想到刘邦:文治武功,无一是处,却能让韩信、萧何、张良为其鞍前马后,理家治国,博得个太平盛世;人们也常常对刘备津津乐道:除了眼泪外,别无所长,却能使关、张驰骋疆场,诸葛鞠躬尽瘁,拼得个三国鼎立。但人们却忽略了另一个管理艺术大师——《西游记》中的唐僧。 我们先来看看唐僧身边的三个徒弟。老大孙悟空,本领超群,极富正义感但又顽劣成性,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老二猪八戒可谓集“宠”于一身: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见异思迁,一遇挫折就要“分行李,回高老庄”。讨好卖乖占尽小便宜;老三沙悟净是个看似凶神恶煞,却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听使听教的老好人。三个徒弟可谓代表了世间三种典型的人, 而手无缚鸡之力,面如冠玉的唐僧是如何带领这三个人西去取经的呢? 第一,唐僧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念是根本。俗话说:打铁首先得自己硬。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在西去途中,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从未退却过,从未放弃过,从未生过半点悔意。就是在妖怪要将其下油锅时,他也同样执着。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女儿国国王的真心相许,还是女妖们的狐媚诱惑,他都志坚似铁,一心西行,不为所动。有人说他 傻,有人说他痴,但要带领一班 人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几分这种傻和痴,能行吗?

此外,唐僧高尚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知错就改的一面。当他误会悟空后,当他意识自己错了时,他总能坦诚认错:“为师错怪你了!”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唐僧是圣僧,是好人,但他同样也会犯错的,这很正常。 第二,柔性的情感渗透和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唐僧是相当讲究恩威并重的。他在灯下一针一线为悟空缝制虎皮裙;在师徒受难时,他总是尽力地保护着徒弟(尽管他没有这个能力):“不干他们的事,都是我教导不严”;当徒弟们中的哪一个久出未归时,他又总是牵肠挂肚,甚为担忧。可以说,他不仅有一副菩萨心肠而且有一种母亲的胸怀。但他同样讲究批评艺术。平常闲时,师徒说笑。但涉及到原则问题时,他则始终坚持,甚至动以刚性制度。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例。一打之后,由于唐僧不识人妖,斥责悟空:“滥杀无辜”;二打之后,他勃然大怒且严厉警告;三打之后,是可忍孰无可妨,终于忍无可忍。他一边大念紧箍咒,一边下达逐客令。尽管徒弟们一再相求,但他还是坚决不从。这一节是最具争议的,一切以“唐僧肉眼凡胎,不辨人妖,埋怨好人”而让人们对他有些轻看。但他表现出的有理有节有度的教育批评艺术,却是很让人佩服的——尽管他有时错了,但这属于个人能力问题。 第三,唐僧是很讲究用人艺术的,人尽其才,知人善任。孙悟空性格活跃,本领高强,降妖魔打前站非他莫属;猪八戒好吃懒做但他不能闲着,帮忙打杂,偶尔化些斋饭,应该可以胜任;沙僧挑行李,干“蓝领”工作自是没话可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各尽所能,目标一致。这样,一个管理艺术高超的师傅带着三个各具特色的徒弟共同演绎了一幕西天取经的传奇故

论西游记的唐僧形象

论西游记的唐僧形象 摘要 《西游记》这篇作品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唐僧的形象,孙悟空和猪八戒以及沙僧的形象似乎都有点脸谱化,但是唐僧的形象却显得极为复杂化,一方面是无情无义、自私可鄙的小人,另一方面却显得大家风范,谦谦君子。所以研究唐僧的形象应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不能够简单的以脸谱化的形象来探析其人。本文通过分析唐僧的多元化的形象,并从人性善和恶的两面来立体分析唐僧的形象。然后再根据这些形象再分析唐僧形象的创作意图。从而为我们深刻解读唐僧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形象;形象本质

1 引言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最为出色的神魔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结构宏伟且用幻想的形式来反应社会矛盾的精品巨制。大闹天宫的故事整整用了七个回目,且从一开始就开始写孙悟空,进而在大闹天宫时,将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的非常完美。而从第八到十二回开始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以及唐僧出生的有关的故事,将取经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而从第十三回到一百回则是将取经的整个过程,虽然消灭的妖魔鬼怪层出不穷,但是却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唐僧形象:那就是一方面有着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人性恶的一面,另一方面有体现了强烈的忠君思想、才华横溢、甚至有点自负的人性善的一面。 西游记自从翻拍成电视剧之后,就成了电视台至今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至今为止都没有其他的电视剧能够打破这个记录,也正是如此很多人对西游记的故事非常熟悉,对于唐僧的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在懦弱、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甚至还有点像女人一样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印象中,诚然这些都是唐僧的典型形象,但是如果我们精读西游记我们却能够发现唐僧也有其君子的一面,最起码在权势、美色甚至会牺牲生命的前提下也没有忘记最初的使命,相信这一点就算是孙悟空也不一定能够拥有这样的品质,唐僧之所以在那些神怪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连猪八戒都感叹道“老大不济事”,这更是说明了唐僧的懦弱无能,所以在西游记中,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唐僧,而这个唐僧不仅仅有着贪生怕死、懦弱无能的形象,同时也有不辱使命、宠辱不惊,不贪念美色和权势的形象。 2 《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唐僧师徒显然是名副其实的主角,但是如果说整部戏出彩的部分,恐怕就是猪八戒和孙悟空了。但是唐僧作为取经的领导者,其重要性显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近年来有关西游记的研究著作中看到的有关唐僧的论述相对较少,就算是有,也基本上拿唐僧的懦弱无能、听信谗言、胆小如鼠或者优柔寡断等方面的研究,当然唐僧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西游记》中又随处可见,但是唐僧作为西天取经道路上的实际领导者竟然是如此的不堪,那显然也是毫无道理的,以观音菩萨的睿智,又怎么会选择一无是处的唐僧作为西天四人组的实际领导者呢?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所以按照关系原则,无论这个人是否大奸大恶,都可以作为西天取经的领导者,甚至

西游记读后感之唐僧

西游记读后感之唐僧 唐僧是一位执着追求,奋不顾身的取经人。在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时唐僧就表现出了这种精神,当唐僧决定做取经人的时候,他就一心为完成取经的目标,而努力前行,而奋不顾身! 为实现目标单身匹马勇往前行。在十三回合中,唐僧尚未收徒时,初遇猛虎咆哮,长蛇盘绕。“又无奈马腰软蹄弯,便屎俱下扶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牵也牵不动,真个有万分凄楚,己自分必死,莫可奈何。”就是在这种情景下,唐僧不但没有屈身放弃,反而毅然决然的继续前行,他不曾想过前面的路有多艰险有多坎坷,对于他来说去西天取得真经就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最高的理想,最终的目标。也正是有这种信念才使得他磨练了这种意志。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成功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信念,拥有目标,而成功的基础就是因远大的目标所产生的具有坚强的毅力。 为实现目标拒绝各种诱惑继续勇往前行。排除色诱,唐僧取经的意志极为坚定,在第55回中,人蝎子精百般诱惑,但唐僧坚决不以理会,表现出他一心向佛,意志坚定,只以取经目标为己任。拒绝权色相诱,第五十四回,女儿国

国王爱情故事,“女王闻奏,卷珠帘,下龙床,启樱唇,露银齿,笑吟吟娇声问曰:‘贤卿见御弟,怎么说来?’太师道:‘臣等到驿,拜见御弟毕,即备言求亲之事。御弟还有推托之辞,幸亏他大徒弟慨然见允,愿留他师父与我王为夫,面南称帝;只教先倒换关文,打发他三人西去取经’”可是,面对王位的诱惑,面对万般柔情蜜意,面对各类缠绵要挟,唐僧都能守心如一,不为所动。 唐僧不远万里,虽经历八十一难,无数次死里逃生,却从不轻言放弃,直至取得真经,胜利返回大唐。给我的启示:做人、做事、学习都必须要有目标,目标确定后,就要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朝目标前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唐僧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西游记》中唐僧人物形象 摘要《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一篇名著,其中唐僧人物性格复杂多样。 他时而善良,时而胆小懦弱。他勇于招纳贤才、却又单纯老实, 他的性格是多重的。但他的坚强毅力是令人叹服的,对于他来说 既是严明律己的典型人物也是一被现实淘汰的人物,在当今的社 会中他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层面,也许并不被所有 人接受。 关键词严明律己顽强懦弱复杂探索 引言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一部力作,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的过程。在《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有探索性的,本文主要探讨唐僧的精神意志与性格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一、唐僧的意志与精神 (一)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毅力 唐僧不免是一个执着追求,顽强毅力的一位取经人。这在观音菩萨在寻求取经人时就表现的一个特点,当唐僧决定做取经人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艰险而停下来,更不会因为凡心,七情六欲而半途而废。神都有七情六欲,何况是人呢?一个成功的取经人需要成功的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得到金,作为一个本来就是佛门中人的僧人来说,他的追求不过是取得金身成佛,达到最高境界,所以他的追求是执着的永不言弃的。如在十三回合中唐僧初遇猛虎咆哮,长蛇盘绕。“又耐马腰软蹄弯,扶倒在地。打也打不起来牵也牵不动,真哟个万分凄楚,己自分必死,莫可奈何。”唐僧在这时候不但没有屈身放弃,反而毅然的继续前进,他不曾想过前面的路有多艰道有多险,他的毅力并非所有人都能与之相譬,对于他来说去西天取经得真经就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也正是有这种信念才使得他磨练了这种意志。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要成功的前提是拥有信念,而成

功的基础就是因为拥有信念所以具有坚强毅力,这是一个所谓成功的人来说是一定要具有这个基本条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唐僧到西天是否取得真经,他都可以说是一位成功的人,因为在这过程中虽然他只是一个和尚,他也是值得被人学习、被人赞扬、被人当作榜样。 (二)严明律己 对于唐僧的严明律己,这段然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自己的徒弟、对于自己作为一个取经人,他从不掺杂一点马虎,那怕是一点小小的错误也是不容原谅的。在《西游记》中十三回合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中写道三藏在刘伯钦家时因为没有素斋只能吃大荤大肉,但三藏却很果断的说:“贫僧一直是吃素食长大,如果没有素斋,我就是饿上三天五日也绝不沾一点大荤破了斋戒。”所以从这里段可以看出三藏他的性格是这样的忠贞,对于美食的诱惑毫无半点动心,对自己要求是如此的严格。又如在《西游记》十六回合观音院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中写到孙悟空执意将宝贝袈裟拿出来炫耀,却不料宝贝被骗走。唐三藏如此的紧张着急,他说到:“我不管你!但是袈裟有些儿伤损,我只把那话儿叨念叨念。”其实对于一般出家人来说不过是一件袈裟,丢了就算了,但对唐僧来说却不是这样的,他觉得这是如来佛主赐的袈裟就应得到尊敬是神圣的,他觉得作为真正的取经人本应该是这样的。在《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合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就讲到四圣变作凡人去试探唐僧的禅心,但是四位圣者却没达到目的,对常人来说七情六欲那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啊,但唐僧却不为之心动,可见他对自己这条取经路德决定是多么决绝。他忍饿也不破了斋戒,哪怕惩罚徒弟也不屈辱袈裟,宁愿让自己坚强的走完曲折的取经路,也不动凡心,所以说他严明律己一点也不为过。 二、唐僧的性格 如说在《西游记》中师徒几人来说,我觉得最胆小懦弱的就属唐三藏。有许多人都觉得唐三藏是一位勇敢善良的圣人,所谓人

西游记为什么选唐僧做领导

《西游记》为什么选唐僧做领导?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三个徒弟神通广大,为什么要选唐僧做领导?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唐僧做领导,而孙悟空只是一个打工者呢?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三个徒弟神通广大,一路帮唐僧斩妖除魔。尤其是孙悟空,出力最多,贡献最大。可是小时候读西游记的时候总有一个疑问——那个唐僧那么无能,为什么孙悟空非要带着他去取经呢?如果孙悟空自己去取经,不就麻烦少多了么?唐僧究竟有什么东西,是孙悟空没有的呢?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唐僧做领导,而孙悟空只是一个打工者呢?世界工厂网小编和您一起从《西游记》看领导艺术。 1、“崇高信念” 第一个东西,唐僧有,而孙悟空没有的是“崇高信念”。唐僧在自己的崇高信念面前,丢掉性命都不会眨眼,而孙悟空就不会了,他能力很强,但是他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多次打退堂鼓。没有信念的人,就不能给别人以信心,就不能给别人以动力,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领导者都胆怯了,退缩了,团队就会散掉;而信念不够崇高也不行,自私自利的信念,小富即安的信念,都让别人离你而去。我们对比一下水浒里的宋江,一个没有崇高信念的人,最后被招安了,他的最高理想就是这样,所以他就葬送了他的团队。 现在有些企业家总是抱怨员工忠诚度不足,刚刚学会点业务,就跳槽了,刚刚结交几个客户,就自己去开公司了。这当然有社会的因素,有员工本身的原因,但是企业家也要自己检讨一下自己,你自己是否有崇高的信念。一个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为老板创造更多的利润,并留下最多的钱给他的子女;而另一个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家更是在去世之后把多数个人财产捐给社会;请问哪一个更配拥有忠诚的员工? 2.“无能”也是一种领导者的财富 第二个东西,唐僧有,而孙悟空没有的是“无能”。“无能”也是一种领导者的财富!唐僧那么无能,于是他就会欣赏有本事的人,能够包容能人们的其他缺点,才能找到三个有本事的徒弟来保护自己。如果唐僧神通广大,孙悟空就不会愿意跟着他了,正是因为唐僧无能,所以孙悟空就有了用武之地,就使得他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看看能力很强的孙悟空,他本人在花果山的徒子徒孙,全部都是饭桶,没有一个有用的。他本事太大,他就瞧不起其他有本事的人,于是其他有本事的人就不喜欢跟着他。他自己太强,他的团队就变成一群饭桶。西游记有一章,孙悟空和唐僧闹翻了,自己搞了一个假团队打算去取经——幸好没去,要不然见到厉害的妖怪,把孙悟空捉住,谁去救他呢?谁去搬救兵呢?他自己的团队都是饭桶,只好看着自己的领导送死。而唐僧就不会,别看他什么都不会,但是他却很安全。当年司马懿抓住蜀国的小兵,问他诸葛亮每天都干些什么,小兵想这个不算情报吧,就说丞相凡是责罚20杖以上的军法事宜,都要亲自监督。司马懿就知道了,诸葛亮肯定会被累死。——太能干的领导,敌人没来,自己就累死了,而唐僧这个无能的长生肉,却还能一直很安全。 中国很多企业都有一个非常能干的老板,同时带着一群饭桶员工。开始创业的时候,为了生存,可能是必须的,但是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企业家就要考虑怎么给员工搭建让他们发挥自己价值的平台,同时去寻找那些弥补自己不足的员工;而不是事必躬亲,甚至在一些专业问题上不懂装懂,这样一方面自己筋疲力尽,忙于应付,自然没有发展的余力;另一方面,员工也被矮化成“手脚”,企业就陷入了发展瓶颈。有些老板说,不成呀,我不放心呀,如果公司依赖于一个孙悟空,万一他使坏,我怎么办呀?呵呵,紧箍咒呢?要建立制度约束——千万别忘了这个。 3、“仁德” 第三个东西,唐僧有,而孙悟空没有的是“仁德”。唐僧的仁德之心对妖怪都会怜悯性命,自然不会恶意算计自己的下属,克扣他们的工资,欺骗他们加班,对他们进行洗脑教育,利用他们承担法律责任,规避自身风险等等,唐僧虽然利用三个徒弟保护自己,但是又绝对没有恶意剥削他们的意思,而是带领

唐僧的六大领导人素质

唐僧的六大领导人素质 本文结合《西游记》中唐僧事业的成功分析了唐僧身上所体现的领导人素质,旨在启发我行员工加强自身修养、将个人追求与工行改革和经营转型相结合,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改革实践,促进我行股份制改造和战略转型的顺利实现。 儿时读《西游记》,觉得唐僧软弱无能、真假不分,对孙悟空屈居这样的人手下觉得不解。时过而立之年,在职场摸爬滚打十年之后,重温《西游》方才明白,唐僧其实是位好领导,他的事业成功得益于它所具有的一位领导人必备的多种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得到认同并被委以重任的前提。唐僧,俗家姓陈,法号玄奘,是唐初的高僧。“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他“有德行有禅心”,委任“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 正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德行,唐僧才得到了唐太宗及众大臣代表的俗界和如来、观世音菩萨代表的佛界的认同并被委以重任,被指定为取经人,被赋予了西天取经的历史使命,因为这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帮助他维持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帮助他吸引一批追随者并得到他们的认同、支持和依附,为使命的顺利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带来的价值得到了西行路上社会各界的认同,众妖魔因羡其名欲食其肉而提升自己的价值,女儿国王因慕其德欲让权让位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顺利完成使命的理论基础。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经十四年。小时候听《西游记》故事时就曾问过大人,“让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到西天把经取回来不久行了吗?”现在重读《西游记》才明白,取经只是如来佛下达的任务,而这项任务真正的使命却蕴含在整个取经的过程中,那就是取经人在取经途中按照佛教的使命去教化人、帮助人、“渡人”,从而宣扬佛教,使佛教在民众心中生根并得以光大;在取经途中消灭妖魔鬼怪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抑制邪教等异教邪说,使佛教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从而确立并巩固

唐僧人物形象分析

唐僧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西游记》中唐僧人物形象 摘要《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一篇名著,其中唐僧人物性格复杂多样。 他时而善良,时而胆小懦弱。他勇于招纳贤才、却又单纯老实, 他的性格是多重的。但他的坚强毅力是令人叹服的,对于他来说 既是严明律己的典型人物也是一被现实淘汰的人物,在当今的社 会中他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层面,也许并不被所有 人接受。 关键词严明律己顽强懦弱复杂探索 引言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一部力作,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的过程。在《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有探索性的,本文主要探讨唐僧的精神意志与性格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一、唐僧的意志与精神 (一)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毅力 唐僧不免是一个执着追求,顽强毅力的一位取经人。这在观音菩萨在寻求取经人时就表现的一个特点,当唐僧决定做取经人的时 候就不会因为艰险而停下来,更不会因为凡心,七情六欲而半途而 废。神都有七情六欲,何况是人呢?一个成功的取经人需要成功的 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得到金,作为一个本来就是佛门中人的僧人 来说,他的追求不过是取得金身成佛,达到最高境界,所以他的追 求是执着的永不言弃的。如在十三回合中唐僧初遇猛虎咆哮,长蛇 盘绕。“又耐马腰软蹄弯,扶倒在地。打也打不起来牵也牵不动,真 哟个万分凄楚,己自分必死,莫可奈何。”唐僧在这时候不但没有屈 身放弃,反而毅然的继续前进,他不曾想过前面的路有多艰道有多 险,他的毅力并非所有人都能与之相譬,对于他来说去西天取经得 真经就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也正是有这种信念才使得他磨练了这 种意志。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要成功的前提是拥有信念,而成

西游记读后感唐僧

西游记读后感唐僧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游记读后感唐僧(一)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被人议论最多的。因为他一再被妖怪捉去又痴心不改一再救人,被大家笑为迂腐软弱可欺;因为他几次三番赶走舍身救他于危难中的“猴子”,被嫉恶如仇的人痛骂为昏庸无情无义;还因为他在“孙悟空”与“猪八戒”的争执中,常常偏向“老猪”,而被人戏称“要学会讨好领导”……那么,我是怎么看唐僧的呢? 我认为唐僧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排除万难、万死不辞的“救人”精神,我称之为“唐僧精神”。 经历过被骗,再遇到深陷苦难的需要救助的人,依然毫不犹豫,出手相助。“悟空,快想想办法。”是他见到落难者常说的话。他肉眼凡胎,分辨不出是真落难还是妖怪假扮。是再被骗还是漏救好人?这个问题对他根本不是问题,他总是不假思索:救人救人救人! 大凡我们俗人,都有一颗愿救人想施爱的善心,但是当我们一次次被骗,一次次被伤害之后还会永保初衷吗?不,我们不会!当我们刚放下的自行车一转身被盗,我们或许会寻找下一个倒霉蛋来挽回损失;当我们救人被讹诈遍体鳞伤时,我们下次再遇到真正需要救助者定会选择远离;当我们遭受到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时,我们会在下次他遇难时落井下石、变本加厉。于是,在这种人性恶的循环中人心

难测、世风日下。唐僧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他是高僧,是圣人,普救众生,舍我其谁?唐僧从自己做起,把爱心一圈圈传递下去,换来的是善的循环,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回归。 “救赎生命”应该是一个人良心的最底限吧?想起一个姑事,柏林墙被推倒前,有一个青年想越墙逃往西德,被守墙的卫士当场开枪打死。两年之后,柏林墙被推倒,卫士被法庭起诉。他为自己辩护:“我只是在执行命令。”法官判决:“法规命令让你不得不开枪,但人的良心让你有把枪抬高一厘米的权力。”是啊,把枪抬高一厘米,一条生命被救下,又不会违背法律法规。“一厘米”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良心。 蒋介石反革命围剿时曾下令:“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是对生命的何等蔑视,而唐僧“宁可被抓千万次,也决不漏救一人。”是对生命何等的敬畏! “唐僧精神”让我肃然起敬。 西游记读后感唐僧(二) 读《西游记》才悟出来一点门道:西天取经缺不得唐僧。 近几天,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西游记》,发现吴翁写的这部作品果然不简单,那猴子、唐僧、沙僧、悟能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中,还有很深很深的内涵。这主要在于对唐僧的看法。重新看唐僧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缺不得唐僧(当然,这个队伍中缺谁都不行)。这一切的一切都开始于唐僧,是在他的帮助下,孙悟空获得了自由,没有唐僧的帮助,孙悟空还在五指山下压着呢。而猪悟能身上也有许多

感悟西游记中唐僧的成功

唐僧的成功之心路 小说《西游记》中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故事。可以说我们这一代是读者西游记长大到,男生们小到时候是不是都玩过金箍棒?虽然《西游记》小说的文本我们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我们从六小龄童到电视剧《西游记》、动画版本的《西游记》、还有什么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等等等都对西游记到很多情节耳熟能详,其中到主要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然里边最光辉灿烂到形象是孙悟空了,对唐僧这个形象好像我们经常会忽略掉他。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印度古典语言)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梵文比较难懂,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国时代的一位高僧。三国以后,两晋南北朝,也就是从3世纪到8世纪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经。史书上记载的这170个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数人都牺牲了。佛教徒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坚定的,显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侣的追求。 贞观十九年(649年),经历了17个春秋,玄奘携带梵文经书357部回到长安。译书75部,1335卷,并著有《大唐西域记》,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玄奘历尽千辛万苦赴西域取经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为求真理,舍生取义精神的光辉典范。 《西游记》这部书的基本框架是取于玄奘《大唐西域记》的史实。《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口述、他的弟子辨机编次的。基于这个史实演化成的小说,则是一种虚构。 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降妖捉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手执由观音菩萨所赠的九环锡杖,身披锦斓袈裟。 我们看西游记到时候,对唐僧到印象并不是很好,而对英雄人物孙悟空印象深刻。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给人到感觉是为人虽然善良仁慈,但个性懦弱怕死、不能够明辨是非,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又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 如果我问你西游记中最光辉的形象是谁,大家一定会说孙悟空。而孙悟空就不一样了。你看悟空多厉害呀,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 虽然孙悟空本事这么大,但是最终他都是唐僧的徒弟,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到那个人是唐僧而不是孙悟空,孙悟空呢只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是英雄,唐僧却是英雄到领导者,就像刘邦和韩信,韩信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打下到江山都是刘邦的。 那不是很简单吗,孙悟空自己去取经不就完了们,孙悟空去取经,多简单,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