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菌和酵母菌的异同

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料和某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尖似的特征,如湿润、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地较均匀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此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状直至出现迁居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和菌种。具有荚膜的细菌其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有芽孢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细菌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

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大10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少数为橙红色,个别是黑色。但也有例外,如假丝酵母因形成籍节状的假菌丝,故细胞易向外圈蔓延,造成菌落大而扁平和边缘不整齐等特有形态。酵母菌因普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而产生醇类,故其菌落常伴有酒香味。

2.放线菌和霉菌的异同

放线菌和霉菌的细胞都是丝状的,当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上时有营养菌丝(或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向空间生长,菌丝之间无毛细管水,因此菌落外观呈干燥、不透明的丝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特征。由于营养菌丝伸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故菌丝不易被挑起。由于气生菌丝、孢子和营养菌丝颜色不同,常使菌落正反面呈不同颜色。丝状菌是以菌丝顶端延长的方式进行生长的,越近菌落中心的气生菌丝其生理年龄越大,也越早分化出子实器官或分生孢子,从而反映在菌落颜色上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菌落中心的颜色常比边缘深。有些菌的气生菌丝还会分泌出水溶性色素并扩散到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变色。有些菌的气生菌丝在生长后期还会分泌滴,因此,在菌落上出现“水珠”。

放线菌: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其菌丝纤细,生长较慢,气生菌丝生长后期逐渐分化出孢子丝,形成大量的孢子,因此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粉状等特征。由于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常使菌落边缘的培养基呈凹状。不少放线菌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或冰片味。

霉菌:霉菌属真核生物,它们的菌丝一般较放线菌粗(几倍)且长(几倍至几十倍),其生长速度比放线菌快,故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紧密。由于气生菌丝会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表面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造和颜色。

根据上述特征可将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识别要点归纳如下: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已知菌落:细菌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酿酒酵母)放线菌类(细黄链

霉菌)霉菌类(产黄青霉、黑曲霉、黑根霉)

未知菌落

试剂: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和高氏1 号培养基)

四、操作步骤

1制备已知菌的单菌落

通过平板划线法获得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的单菌落。用三点接种法获得霉菌的单菌落。细菌平板放37恒温培养24~48小时。酵母菌平板置28培养2~3天。霉菌和放线菌置28培养5~7天。待长成菌落后,观察并记录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形态特征。

2制备未知菌的菌落特征

从环境检测所获得的平板,挑取若干个菌落,逐个编号,作为识别四大类用的未知菌落。

3辨别未知菌落

1.区分“干”或“湿”:根据菌落是“干”或“湿”及菌落正反面颜色、中央与边缘颜色是否一

致,首先判断某未知菌落是属于细菌、酵母菌类,还是属于放线菌、霉菌类。

2.细分菌落:根据上述要点进一步区分未知菌落是属于四大类中的哪一类菌,并将判断结果填入

下表中。

3.结果记录

(一)菌落形态特征的描述

1.细菌菌落的描述

菌落表面形态:有光滑、皱褶、放射状、根状等

菌落边缘形态:有整齐、波状、丝状、锯齿状、裂叶状等形态

菌落隆起形态:有扁平、隆起、草帽状、胶状等

透明度:可分为秀明、半透明、不透明等

2.酵母菌菌落形态的描述:可参照细菌

3.放线菌和霉菌菌落的描述:

菌落表面的形态:粗糙、同心圆、辐射状沟纹、粉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

菌落颜色:菌落正面颜色(包括气生菌丝或孢子颜色);菌落反面颜色(指营养菌丝颜色);有否水溶性色素?(色素会渗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改变颜色)。

(二)将已知菌落形态的观察和描述记录于表1中

(三)将对未知菌落的辨别结果记录在表2中

六、注意事项

1每张实验台上各有一套已知菌落和未知菌落,观察时请勿随意搬动,以免搞混菌号。

2观察和判断菌落大小时,要注意单菌落在平板上分布疏密的情况,一般菌落密集处勤菌落小,分布稀少的部位菌落大。

表1 已知菌落形态的观察记录

表2 未知菌落的观察记录

分离的基本方法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连续稀释分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和单细胞分离法等方法。其中,单细胞分离法需要贵重精密仪器,中学无法开展,而连续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划线分离法却简便易行,中学完全具备开展条件。现将这两种方法说明如下。

1.连续稀释分离法

①取1克土样,在火焰旁放入装有99毫克无菌水的锥形瓶内,充分摇匀,将菌分散。

②用移液管吸取上述菌悬液1毫升,放入盛有9毫升无菌水的试管中,并进一步稀释成1000倍,即10-3的菌悬液。按10倍稀释法连续稀释到10-8(每1次稀释,都须更换移液管)。

③取3支1毫升移液管分别从10-8、10-7、10-6菌悬液中吸取1毫升菌悬液,分别注入编号10-8、10-7和10-6的培养皿内,同一稀释液重复做3个培养皿。

④将温度为45~50℃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其成分和配制方法见本章第三节)倒入上述各培养皿内,轻轻旋转使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凝固后,将培养皿倒扣放置在温暖处(28℃左右),

每天观察培养基表面有无微生物菌落。

⑤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培养基上长出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初步判断属于何种类型的微生物,并在显微镜下检查,若菌体形态一致,则可认为是初步分离到纯菌种。

⑥将分离培养所得的纯菌种,从平板培养基转移到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培养。

2.平板划线分离法

①取1克土样,在火焰旁加进装有99毫升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堵塞棉塞,制成菌悬液待用。

②取一培养皿置于实验台上,左手将培养皿打开稍许,向培养皿内注入熔化的营养固体培养基10~12毫升,轻轻转动培养皿,使其中的培养基分布均匀,平放桌上,使其凝成平板。然后在皿底用蜡笔划分A、B、C、D几个区。应连续制作几份平板培养基。

③将培养皿底部用姆指和无名指固定成倾斜状态,在火焰旁将培养皿稍微打开。在此同时,用环状接种针在火焰旁取少许菌悬液,迅速送入培养皿内,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1次平行划线 6~7条,转动培养皿约70°角,用烧过冷却的接种针,通过第1次划线部分作第2次平行划线,然后再用同样方法,作第3次平行划线。划线时,应使平板培养基表面向下,以免空气中杂菌落入。接种针应与平板表面成30°角左右。不要使接种针碰到培养皿边缘,也不要将培养基划破。

④将划线后的培养皿倒放在28℃左右的温暖处进行培养,待长出菌落后,鉴定微生物类群,并根据镜检结果,判断是否已分离到了纯菌种。如果菌种很纯,则可转移到斜面培养基上进一步培养。

连续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均须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进行。

二、各类微生物的分离

1.从土壤中分离好气性及兼性厌气细菌

其分离方法见本节“分离的基本方法”

2.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①制作高氏一号培养基,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②称取土壤10克,放入装有100毫升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并加入10%酚10滴,以抑制细菌生长。振荡10分钟,制成10-1菌悬液。按照连续稀释分离法,进一步制成10-3菌悬液。

③用移液管吸取毫升10-3菌悬液,注入平板培养基上,用无菌玻璃刮刀将菌悬液均匀涂抹在整个培养基上。然后将培养皿倒置于25~30℃温箱中,培养7~10天,培养基上会出现微生物菌落。如果菌落的硬度较大,干燥致密,且与基质紧密结合,不易被针挑起,这就是放线菌菌落。

④挑取放线菌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

3.从土壤中分离霉菌

①制作豆芽汗葡萄糖培养基,并添加80%乳酸数滴,以抑制细菌生长。将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②称取10克土壤,按上述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制成10-4或10-5的菌悬液。

③取毫升菌悬液注入培养皿内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抹均匀。然后将培养皿倒置于25~30℃温箱内培养3~4天。培养基上会出现微生物菌落。霉菌菌落常长成绒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可根据这一特征寻找霉菌菌落。

④挑取培养皿内的霉菌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

4.从饮水中分离大肠杆菌

①制作伊红美蓝培养基,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②用灭过菌的锥形瓶盛取河水或沟水,按1:10稀释。

③取毫升稀释液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用平板划线分离法进行分离。

④将划线后的培养皿倒置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培养基中会出现大肠杆菌菌落,菌落中心呈暗蓝黑色,发金属光泽。

⑤将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由营养琼脂培养基制成)。

一、平板划线分离法

由接种环以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二、稀释倒平板法

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 1 ∶ 10 、 1 ∶ 100 、 1 ∶

1000 、1 ∶ 10000 …),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溶化并冷却至45 ℃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出菌落。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稀释涂布法:

优点: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

缺点: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

一般用于平板培养基的回收率计数!!

稀释混合平板法:

优点:可以计数,吸收量为1ml,较方便。

优点:不能观察菌落特征。

一般用于菌落总数的计数!!

平板划线法:

优点: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缺点:不能计数

一般用于从菌种的分纯!

涂布法使用较多,但有时不均匀

稀释倒平板法操作相对麻烦,不适合好氧和对热敏感的细菌培养

应用范围:涂布法适用于好氧菌

稀释倒平板法适用于厌氧,兼性厌氧

菌种的分离取lmL卤汁以10倍递增稀释方法(一份酸奶,九份无菌水,再取一份第一只管中溶液,加九份无菌水,依次类推),将其稀释至1/10~10的-10次幂(我打不上去),然后从不同浓度稀

释液中分别取lmL倾注在平皿中,再倒入培养基相混合,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于30~C恒温下

培养48h。挑取长势良好的单个茵落划线分纯,直至纯化(茵落单个大小一致,革兰氏染色镜

检,茵体一致)。结果分离得到3株不同菌株,分别编号为菌株1、菌株2、菌株3。再分别转移

到试管斜面上进行保存。

分离用培养基:牛肉膏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蒸馏水1 000 mL,琼脂20g,pH7.0—7.2 ;保存用斜面培养基:酵母膏1%,碳酸钙2%,葡萄糖1%,琼脂2%,pH 7.0。

培养条件

将分离出的菌株1、菌株2、菌株3分别接种在上述4种不同的培养基上,

在30。【=恒温条件下培养48h后观察并测定其培养结果。

测定方法菌落总数采用逐级稀释法来计数;pH值用pHS一2C酸度计测定;乳酸定性

及含量测定依据食品检验技术

1I.2.1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的试验程序自然发酵酸奶---稀释---培养---挑起单菌落染色、镜检一挑

选革兰氏阳性球菌单菌落一Ⅲ号培养基一挑选溶钙圈大的球菌反复在Ⅲ号培养基上几次纯化筛选一单菌落优

良菌株一试管穿刺低温保存。

1.2 1.2 乳酸菌的鉴定用光学显微镜、放大镜进行乳酸菌的形态特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产乳

酸定性试验——乳酸纸层析法0- 、过氧化氢酶(接触酶)反应?、明胶水解反应、硫化氢反应、乳酸菌

发酵营养型试验0 、耐盐、酸、温度试验。

1.2.I.3 乳酸菌的保存?采用定期移植低温保藏法。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蛋白胨0 2%、

l(}l2PQ|0.2%、琼脂20%、pH值7 0,分装试管,121。c灭菌30min。将使用对数生长期后期的细胞进行穿刺

培养,然后密封存于冰箱玲藏室内(5qc左右),2个月移植1次。

1.2.2 分离乳酸菌的生理特点试验

1 2 2.1 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OD值以同温下不接种培养基作对照,定期取出接种培养基在721分光光度

计上,用最大吸收光波长 =6001RIifl测定。

1.2.2.2 生长周期的测定oD值(方法同上);pH值:PHB一4pH计;可滴定酸(以乳酸计):吸取ImL菌液

加入9Ⅱ1L蒸馏水,加入1~2滴酚酞,用0.1NNaOH滴定。

1.2 2.3 最适pH值的测试、最适盐浓度的测试。

供试样品及培养基

分离用样品:酸奶、酸奶及西红柿均为市售

分离用培养基:①BCP培养基:酵母膏2 5g,蛋白胨5g,葡萄糖5g,溴甲酚紫0 04g,琼脂15g,

蒸槽水lO00ml,pH7 0;②MRS培养基见文献。

菌种保藏用培养基:脱脂乳培养基:新鲜牛乳离心去掉上层乳脂,下层奶液分装试管,105℃灭菌20mln。

菌利鉴定用培养基见文献 6。

1 2 方法

1 2 1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取泡菜汁、酸奶、西红柿表面洗液进行梯度稀释,分别用倾注法、涂布

法和划线法在BCP和MRS培养基平板上进行菌种分离。挑取在BCP平板上有透明目的菌落,在

MRS平扳上有溶钙圈的菌落,反复纯化至纯种,挑菌至脱脂牛奶试管中保存

1.2 2 乳酸菌复筛对初筛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保留革兰氏阳性菌株.并对其所产乳酸能力进

行定性、定量分析,筛选出产酸高的菌株保存,再把产酸高的菌株经萝l、汁发酵】,进一步选择产

酸高、_l】味纯正的菌株保存鉴定

1 2 3 乳酸定性测定果用纸层析法。溶剂系统为乙醇:浓氨水:水=80:5:15,显色剂为0 04%

的溴甲酚紫酒精溶液。层析时将乳酸、柠檬酸配成1%的标准溶液,两种标准溶液及乳酸发酵液

均点样3 .上行层析,显色与标准样比较

1.2 4 乳酸的定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利用苄酯化法制备乳酸衍生物,将待测乳酸菌株在产

酸培养基内37"C培养3d,离心。取上清液剃备衍生物,气相色谱分析含量。气相色谱工作条件为:

EGS色谱柱,柱温160'C,气化温度180'17.,检测器温度l70"C,载气为N,。

1.2 5 菌种鉴定根据《简明第八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和《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手册》[6 对复筛

出的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碳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鉴定,并提取乳酸菌株DNA,采用熔链温度 .

、固体培养基分离

1、稀释倒平板

特点:菌落分离较为均匀,进行微生物计数结果相对准确。但操作相对麻烦,热敏感菌有时易被烫死,而严格好氧菌也可能因被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

2、涂布平板法

特点:操作相对简单,是较常使用的常规方法。但有时会因涂布不均匀使某些部位的菌落不能分开,进行微生物计数时需对稀释和涂布过程的操作特别注意,否则不易得到准确的结果。

3、平板划线法

特点:操作简单,多用于对已有纯培养的确认和再次分离。

应用:这三种方法可用于所有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并且,通过选用适当的选择平板及培养条件,可直接分离各种具有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和厌氧罐或厌氧手套箱技术结合,这3种方法也可用于获得各种厌氧菌的纯培养。

4、稀释摇管法

特点:稀释倒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形式,但由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观察和挑取都相对困难。

应用:在缺乏专业的厌氧操作设备的情况下对严格厌氧菌进行分离和观察。

二、液体培养基分离

1、稀释法

特点:工作量大,是否获得纯培养需依靠统计学的推测。

应用:不能或不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分离或数量统计。

2、富集培养

特点:一般不能直接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在通过富集培养使原本在自然环境中占少数的微生物的数量大大提高后,需再通过平板法进行相应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和检测。

应用:

(1)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生长要求,按照意愿从自然界中对这种微生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分离;

(2)分离培养出由科学家设计的特定环境中能生长的微生物,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微生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

三、显微操作

单细胞(孢子)挑取

特点:分离过程直观,可靠,但对仪器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多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而挑取的微生物单细胞或孢子需经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培养后才能获得其纯培养物。

应用:从样品中直接分离所需的微生物细胞或孢子,获得其纯培养。

分离纯化米曲霉

米曲霉菌种里感染了黄曲霉,怎么将米曲霉分离纯化出来?具体方法是什么?怎么检测纯化完全了?

如果你愿意将你的答案告诉我,请你详细点,谢谢!

实在不行只有从头开始了。从划线培养开始吧。

单菌落的挑取在10倍系列稀释的平板中进行,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划线纯化方法如下:

对低于30个左右菌落的平板,每个菌落均挑取,划线纯化。

对50个左右菌落的平板,挑取1/2菌落划线纯化。

对100个左右菌落的平板,挑取特殊的菌落纯化。

反复划线纯化,至菌落形态和菌株形态分别完全一致,可认为是纯菌株。

优势菌的挑取在浸海2h~14d挂片系列稀释培养平板中进行,挑取1~2株优势菌落形态的菌株于2216E平板上划线纯化。

在纯化的菌株中加入适量甘油,保存于-80℃超低温冰箱中和-23℃冰箱中。

菌株鉴定

细菌鉴定按照《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进行,将挑取纯化的菌株鉴定至属。鉴定试验包括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氧化酶反应、过氧化氢酶反应、运动性试验、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硫化氢试验、0/129试验、吲哚产生试验、色素产生试验及发光现象观察等项目,参照海洋细菌鉴定表,将附着细菌分类至属。

采用硫酸铵沉降法分离纯化米曲霉M3所产中性蛋白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硫酸铵沉降法所得粗酶粉的酶活力高达g;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作用pH

值为;该酶在30~40℃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pH值~的条件下酶是稳定的;NH1 4,K1 对该蛋白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Fe3 则对其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

菌种的分离取lmL卤汁以10倍递增稀释方法(一份酸奶,九份无菌水,再取一份第一只管中溶液,加九份无菌水,依次类推),将其稀释至1/10~10的-10次幂(我打不上去),然后从不同浓度稀

释液中分别取lmL倾注在平皿中,再倒入培养基相混合,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于30~C恒温下

培养48h。挑取长势良好的单个茵落划线分纯,直至纯化(茵落单个大小一致,革兰氏染色镜

检,茵体一致)。结果分离得到3株不同菌株,分别编号为菌株1、菌株2、菌株3。再分别转移

到试管斜面上进行保存。

分离用培养基:牛肉膏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蒸馏水1 000 mL,琼脂20g,pH7.0—7.2 ;保存用斜面培养基:酵母膏1%,碳酸钙2%,葡萄糖1%,琼脂2%,pH 7.0。

培养条件

将分离出的菌株1、菌株2、菌株3分别接种在上述4种不同的培养基上,

在30。【=恒温条件下培养48h后观察并测定其培养结果。

测定方法菌落总数采用逐级稀释法来计数;pH值用pHS一2C酸度计测定;乳酸定性

及含量测定依据食品检验技术

1I.2.1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的试验程序自然发酵酸奶---稀释---培养---挑起单菌落染色、镜检一挑

选革兰氏阳性球菌单菌落一Ⅲ号培养基一挑选溶钙圈大的球菌反复在Ⅲ号培养基上几次纯化筛选一单菌落优

良菌株一试管穿刺低温保存。

1.2 1.2 乳酸菌的鉴定用光学显微镜、放大镜进行乳酸菌的形态特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产乳

酸定性试验——乳酸纸层析法0- 、过氧化氢酶(接触酶)反应?、明胶水解反应、硫化氢反应、乳酸菌

发酵营养型试验0 、耐盐、酸、温度试验。

1.2.I.3 乳酸菌的保存?采用定期移植低温保藏法。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蛋白胨0 2%、

l(}l2PQ|0.2%、琼脂20%、pH值7 0,分装试管,121。c灭菌30min。将使用对数生长期后期的细胞进行穿刺

培养,然后密封存于冰箱玲藏室内(5qc左右),2个月移植1次。

1.2.2 分离乳酸菌的生理特点试验

1 2 2.1 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OD值以同温下不接种培养基作对照,定期取出接种培养基在721分光光度

计上,用最大吸收光波长 =6001RIifl测定。

1.2.2.2 生长周期的测定oD值(方法同上);pH值:PHB一4pH计;可滴定酸(以乳酸计):吸取ImL菌液

加入9Ⅱ1L蒸馏水,加入1~2滴酚酞,用0.1NNaOH滴定。

1.2 2.3 最适pH值的测试、最适盐浓度的测试。

供试样品及培养基

分离用样品:酸奶、酸奶及西红柿均为市售

分离用培养基:①BCP培养基:酵母膏2 5g,蛋白胨5g,葡萄糖5g,溴甲酚紫0 04g,琼脂15g,

蒸槽水lO00ml,pH7 0;②MRS培养基见文献。

菌种保藏用培养基:脱脂乳培养基:新鲜牛乳离心去掉上层乳脂,下层奶液分装试管,105℃灭菌20mln。

菌利鉴定用培养基见文献 6。

1 2 方法

1 2 1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取泡菜汁、酸奶、西红柿表面洗液进行梯度稀释,分别用倾注法、涂布

法和划线法在BCP和MRS培养基平板上进行菌种分离。挑取在BCP平板上有透明目的菌落,在

MRS平扳上有溶钙圈的菌落,反复纯化至纯种,挑菌至脱脂牛奶试管中保存

1.2 2 乳酸菌复筛对初筛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保留革兰氏阳性菌株.并对其所产乳酸能力进

行定性、定量分析,筛选出产酸高的菌株保存,再把产酸高的菌株经萝l、汁发酵】,进一步选择产

酸高、_l】味纯正的菌株保存鉴定

1 2 3 乳酸定性测定果用纸层析法。溶剂系统为乙醇:浓氨水:水=80:5:15,显色剂为0 04%

的溴甲酚紫酒精溶液。层析时将乳酸、柠檬酸配成1%的标准溶液,两种标准溶液及乳酸发酵液

均点样3 .上行层析,显色与标准样比较

1.2 4 乳酸的定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利用苄酯化法制备乳酸衍生物,将待测乳酸菌株在产

酸培养基内37"C培养3d,离心。取上清液剃备衍生物,气相色谱分析含量。气相色谱工作条件为:

EGS色谱柱,柱温160'C,气化温度180'17.,检测器温度l70"C,载气为N,。

1.2 5 菌种鉴定根据《简明第八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和《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手册》[6 对复筛

出的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碳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鉴定,并提取乳酸菌株DNA,采用熔链温度 .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形态结构

第一节细菌 一形态 (一) 形状:基本形状 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 1.球菌 基本形状:圆球形、扁圆球形、椭圆球形 种类(依子细胞的空间排列方式分): 单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分散 双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成对排列 链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链状排列 四联球菌二个方向分裂,子细胞田字形排列 八叠球菌三个方向分裂,子细胞立方形排列 葡萄球菌多个方向分裂,子细胞葡萄状排列 2.杆菌 基本形状 杆状 圆柱状 同一种杆菌宽度比较稳定,长度易变 种类 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大多数杆菌菌体分散存在,如鼠疫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麻风杆菌、痢疾志贺氏菌 有些呈链状排列、栅状排列、八字形排列,如苏云金杆菌。 3.螺旋菌 基本形状 弯曲杆状 包括 o弧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逗号形,如霍乱弧菌 o螺旋菌菌体回转如螺旋状,如红螺菌 (二)大小 单位 微米 1mm=1000μm 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0.5-2.0微米 杆菌宽度与球菌相似,长度:0.2-8.0微米 螺旋菌大小以菌体两端点间距离表示 (三)影响细菌形状和大小的因素

菌龄 环境条件 o环境条件适宜的幼龄菌,表现正常的大小和形态 o环境温度偏高、营养条件失调的老龄菌,菌体萎缩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所有的细菌都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o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原核) 某些细菌有特殊结构 o如鞭毛、荚膜、芽孢等 (一)基本结构 1.细胞壁 ·功能 a)维持细胞外形 b)保护原生质体,在渗透压不宜的环境中保持生命力 Gram staining 1884年丹麦医生C.Gram 涂片→结晶紫初染(紫色)→碘液处理→乙醇脱色→复红复染(红色) 除支原体、螺旋体、细菌L型外,所有原核生物均有细胞壁,可区分为Gram阳性或阴性菌,两者在化学组成及细胞壁结构上差异显著 可能原理 结晶紫-碘复合物 o阳性菌壁厚,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含脂量少;酒精脱色,肽聚糖不溶于酒精,紫色不褪,复染不能进行 o阴性菌相反 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细胞壁特有的化学组成,青霉素等能破坏其结构或抑制其合成 2.细胞膜(细胞质膜) 功能 a)物质转运与营养作用,渗透屏障 b)呼吸作用与生物合成作用中心 化学组成 蛋白质 60-70% 磷脂 20-30% 多糖 2%

常见微生物菌落形态

菌落特征比较 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专业.整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P琼脂上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圆形 , 表面光滑、凸起、湿润 , 直径 2 ~ 3mm 。灰黑色至黑色 , 有光泽 , 常有浅色 ( 非白色 ) 的边缘 , 周围绕以不透明圈 ( 沉淀 ), 其外常有一清晰带 ( 卵磷脂环 ) 。当用接种针触及菌落时具有黄油样粘稠感。有时可见到不分解脂肪的菌株 , 除没有不透明圈和清晰带外 , 其他外观基本相同。从长期贮存的冷冻或脱水食品中分离的菌落 , 其黑色常较典型菌落浅些 , 且外观可能较粗糙 , 质地较干燥。 金黄色葡萄球 菌在海博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上典型特征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灰黑色菌落,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本培养基用于直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在 18-24 小时没有出现典型菌落,需再培养 18-24 小时。有时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显灰黑色,但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 金黄色葡萄球 在甘露醇高盐 琼脂培养基上 典型特征 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显黄色,其外围有一黄色的晕环。 .专业.整理.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酵母菌等的个体形态和结构。 二、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由一组光学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的机械系统组成。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由一组光学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的机械系统组成。 机械系统包括镜座、镜臂、镜台、物镜转换器、镜筒及调节器等。镜座是显微镜的基座,使显微镜能平稳地放置在桌子上;镜台又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地方,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被检标本,标本移动器可使标本前后和左右移动,有的标本移动器带有游标尺,可指明标本所在位置;镜臂用以支持镜筒,也是移动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镜筒是连接目镜

和物镜的金属筒,镜筒上端插入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接;物镜转换器安装在镜筒的下端,其上装有3~5个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可以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随意选用合适的物镜;调节器安装在镜臂基部,是调节物镜与被检标本距离的装置,通过调节粗、细螺旋便可清晰地观察到标本。 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目镜、物镜、聚光镜和反光镜等,较好的显微镜有内光源。目镜一般由两块透镜组成,不同的目镜上刻有5×、10×和15×等字符以表示该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是显微镜中很重要的光学部件,由多块透镜组成,根据物镜的放大倍数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低倍物镜(4×、10×和20×)、高倍物镜(40×和45×)和油镜(90×、95×和100×)等。被检物体经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后的总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形态观察主要包括群体形态和个体形态观察两方面。细菌个体微小,且较透明,必须借助染色法使菌体着色,显示出细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及特殊结构,在显微镜下用油镜进行观察。根据细菌个体形态观察的不同要求,可将染色分为简单染色、鉴别染色和特殊染色。本实验主要观察微生物的个体形态,掌握在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重要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通过此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染色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的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结果使细胞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疏松,而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因而细胞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显微镜酒精灯接种柄接种环洗瓶载玻片滤纸镜油擦镜纸无菌水烧杯药品:结晶紫95%乙醇草酸铵碘碘化钾蕃红二甲苯降酚细菌(培养18~24小时的斜面菌种)细菌酵母菌等标本片。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A液结晶紫2.0g,95%乙醇20mL;B液草酸铵0.8g,蒸馏水80mL。将A和B充分溶解后混合静止24小时过滤使用。 革氏染液:碘1g ,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蕃红染液:2.5%蕃红的乙醇溶液10mL,蒸馏水100mL混合过滤。 脱色液:95%乙醇。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 细菌形态观察 细菌分布 消毒灭菌

细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 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 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 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 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 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 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 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 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 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 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 4.做好使用记录 3.微生物知识 1.细菌按形态分类: 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 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 菌毛 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 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5.真菌 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如:酵母菌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大理大学课程教案 (理论教学)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 课程类型:( 2 )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非医学专业(本科)14/15 级 授课时间:2016 至2017 学年 1 学期 计划学时:24 学时(其中:理论24 ,实验:0 )任课教师:武有聪、张雷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 大理学院教务处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刘晶星编著,2013年第8版讲授人:武有聪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 所属章节:第1-2章计划学时:3h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 意义;质粒的概念及其作用;核蛋白体的组成及意义;异染颗粒的意义;L-型细菌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方式;根据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及细菌厌氧生长的原理;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意义。 2.熟悉: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中介体 的概念;常见细菌生化反应的种类;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细菌鉴别上的意义;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3.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列表法、图示法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资料: 1.《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医学微生物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微生物的菌落形态汇总

一、沙门氏菌: HE琼脂: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有些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 沙门氏菌: BS琼脂:菌落为黑色有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可成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

沙门氏菌镜检 沙门氏菌为一群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长1~3.5μm,宽0.5~0.8μm。除禽雏沙门氏菌及无动力的变种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传播途径 1.食物传播为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沙门氏菌在食物内可以大量繁殖,因此进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内脏、蛋类等即可引起感染;牛奶、羊奶也可被沙门氏菌污染,故食用未消毒的牛、羊奶亦可感染。 2.水源传播沙门氏菌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水源,饮用此种污水可发生感染。供水系统被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3.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用具传播沙门氏菌可因与病人直接接触或通过染菌用具传播。此种传播方式可见于医院中,以婴儿室、儿科病房较为常见。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带菌或污染的医疗用具传播,也可以由老鼠、螳螂等通过偷吃食品污染环境造成感染。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不食用病死牲畜肉、加工冷荤熟肉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烹调时肉块不宜过大,加热肉块重量应不超过1公斤,持续煮沸2.5~3小时,禽蛋煮沸8分钟以上。低温冷藏食品控制在5℃以下,并做到避光、断氧,效果更佳。高温杀灭沙门氏菌。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等要低温保藏。食品加工或消费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酱,自制发酵酱类时,盐量要达到14%以上,并提高发酵温度。严禁用浸泡的玉米、霉变的玉米制售食品。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产生;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不要直接接触土壤以防污染。禁止出售食用变质银耳。加工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牛奶最好煮沸后食用,冰箱内(4℃~10℃)保存的食品,存放时间不宜超过1周。还要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尘土、昆虫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劝告有制作、食用酵米面习惯的人不制作、不食用,逐步改变饮食习惯,即便制作也要现做现吃,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 形态观察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实验一微生物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重点练习油镜的使用; 2.认识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特殊结构; 3.练习手绘微生物图片。 二、实验原理 1.细菌基本形态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细菌的基本形态有3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球菌根据细胞分裂后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杆菌分为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等,是细菌中种类最多 的。螺旋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态的细菌。 2.细菌特殊结构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荚膜是某些细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具有抗干燥、抗吞噬和附着作用。鞭毛是某些细菌表面着生的1至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的丝状体,具有运动功能,在菌体上的着生位置、数目因菌种而异。菌毛(又称纤毛)是在细菌体表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直硬,且数量较多的丝状 体,与细菌吸附或性结合有关。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部产生的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休眠体,具有极强的抗热、抗辐射、抗化学药物和抗静水压等特性。

3.真菌的结构特征 菌丝是构成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管状细丝。可伸长并产生许多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分为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更有效地摄取营养满足生长发育地需要,许多真菌的菌丝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态,这些特化的形态称为菌丝变态。比如吸器、假根、子实体。 4.放线菌的结构特征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生物。链霉菌是典型的放线菌,其细胞呈丝状分枝,菌丝直径很小,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细胞状态。当其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支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同时在其上又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这就是气生菌丝。不久,大部分气生菌丝成熟,分化成孢子丝,并通过横隔分裂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5.微生物菌落 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细菌的菌落有其自己的特征,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调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 三、实验器材

微生物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命科学趣味实验 实验名称:微生物形态观察 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原理、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了解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显微镜成像原理:目镜、物镜各自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被检标本置于聚光器与物镜之间,即物镜下方1~2倍焦距之间,物镜可使标本在物镜的上方形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倒像),该实像正好位于目镜的下焦点(焦平面)之内,目镜进一步将它放大成一个虚像,通过调焦可使虚像落在眼睛的明视距离处。 三、实验仪器、材料 酵母菌涂片、霉菌涂片。 奥林巴斯显微镜、擦镜纸等。 四、实验方法: 1 显微镜安置 取显微镜时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底座,使显微镜保持直立、平稳,置显微镜于平整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缘约3~4 cm,接通电源。 注意:显微镜移动时切忌用单手拎提。 2 选择物镜 将低倍物镜放入光路。 3 调整光强 打开显微镜主电源,调整照明度。通过亮度调整旋钮来改变电压大小从而调整显微镜亮度强弱。 4 调整聚光器位置和孔径光阑 在孔径光阑环上刻有物镜倍率(10倍,40倍),观察时将其与使用物镜相对应倍率放到正面。 5 放置标本 调粗调旋钮使载物台下降,向外拉开机械式载物台样本夹自前向后将标本切片放入平台,标本放稳后,再将标本夹轻轻放回原位;通过垂直旋转移动杆和水平旋转移动杆来上下和左右移动标本。

6 聚焦 ① 对焦要领为:从侧面看,转动粗调旋钮,使物镜尽可能接近标本;一边看目镜,一边调粗调旋钮,使载物台下降;看到标本后,再用细调旋钮正确对焦。 ② 调整瞳距:一边看目镜,一边移动双目镜筒,让左右视野一致。标识●的位置表示瞳距。 ③ 调整屈光度数:以右眼看右侧目镜,旋转粗、细调旋钮对好焦距;以左眼看左侧目镜,旋转屈光度调整环,对好焦距。 ④ 目镜眼罩使用方法:戴眼镜时候,将眼罩折叠,可防止眼镜和目镜接触所造成擦痕;不戴眼镜时候,将折叠眼罩向外拉长,可防止目镜和眼睛之间射入不必要光线,利于观察。 7 观察 在低倍镜找到合适目的菌将其移到视野中央。 8 高倍镜下观察 ① 转换高倍镜: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用手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 ② 调焦:眼睛向目镜内观察,同时微微上下转动细调旋钮,直至视野内看到清晰物像为止。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清晰聚焦,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它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的准焦状态,称为物镜同焦,利用物镜同焦,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时仅用细调旋钮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使用粗调旋钮时可能误操作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9 绘图 10 显微镜用毕后处理 (1)下降载物台,取下标本。 (2) 用擦镜纸清洁物镜及目镜; (3) 将各部分还原:载物台下降到最低位置;聚光器下降到最低位置;物镜镜头呈∧型,使物镜处于非光路位置;关好电源,将显微镜主电源开关拨到电压值为最小状态,然后断开电源。 五、实验结果: 10× 霉菌涂片 六、实验讨论: 可写实验体会。

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显微镜观察结果描述 化药1105刘佳兴110150139 摘要: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本文主要介绍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酵母菌、病毒和霉菌。 关键词:形态,结构,功能 1、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这里仅简述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分纲体系。 1.1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 (1)光能营养原核生物门 Ⅰ蓝绿光合细菌纲(蓝细菌类);Ⅱ红色光合细菌纲;Ⅲ绿色光合细菌纲 (2)化能营养原核生物门 Ⅰ细菌纲;Ⅱ立克次氏体纲;Ⅲ柔膜体纲;Ⅳ古细菌纲 1.2真核微生物(Eucaryotic microbes) 真菌可分以下四纲: Ⅰ藻状菌纲菌丝体无分隔,含多个核。有性繁殖形成卵孢子或接合孢子;Ⅱ子囊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孢子;Ⅲ担子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担孢子; Ⅳ半知菌纲包括一切只发现无性世代未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 粘菌也可分为四纲,即 Ⅰ网粘菌纲自细胞两端各自伸出长的粘丝并接连形成粘质的网络——假原质团;Ⅱ集胞粘菌纲分泌集胞粘菌素,形成假原质团;Ⅲ粘菌纲形成原质团,腐生性自由生活;Ⅳ根 2.1形态结构 DNA、核糖体、鞭毛、纤毛、荚膜、细胞壁、质膜

2.2基本形态 (1)球菌:按其排列方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2)杆菌:细胞形态较复杂,有短杆状、棒杆状、梭状、月亮状、分枝状。 (3)螺旋状:可分为弧菌(螺旋不满一环)和螺菌(螺旋满2~6环,小的坚硬的螺旋状细菌)。此外,人们还发现星状和方形细菌。 3、古细菌 古细菌(archaeobacteria)(又可叫做古生菌或者古菌)是一类很特殊的细菌,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核膜及内膜系统;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此外还具有既不同于原核细胞也不同于真核细胞的特征,如:细胞膜中的脂类是不可皂化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质为主,有的含杂多糖,有的类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3.1与真细菌主要区别 1.形态学上,古细菌有扁平直角几何形状的细胞,而在真细菌中从未见过。 2.中间代谢上,古细菌有独特的辅酶。如产甲烷菌含有F420,F430和COM及B因数。3.有无内含子(introns)上,许多古细菌有内含子。 4.膜结构和成分上,古细菌膜含醚而不是酯,其中甘油以醚键连接长链碳氢化合物异戊二烯,而不是以酯键同脂肪酸相连。 5.呼吸类型上,严格厌氧是古细菌的主要呼吸类型。 6.代谢多样性上,古细菌单纯,不似真细菌那样多样性。 7.在分子可塑性(molecular plasticity)上,古细菌比真细菌有较多的变化。 8.在进化速率上,古细菌比真细菌缓慢,保留了较原始的特性。 4、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 4.1形态 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微生物形态观察

实验一微生物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重点学习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并区别常见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菌落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特殊结构。 3、学习微生物画图法,体会并展现微生物形态的美学价值。 二、实验原理(略) 三、实验器材 1、普通光学显微镜、镜油、镜头纸、擦镜液。 2、细菌装片: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破 伤风梭菌、固氮菌、螺菌。 3、霉菌装片:黑根霉、曲霉、青霉、毛霉。 4、酵母菌装片:出芽酵母。 5、放线菌装片。 6、微生物单菌落划线平板: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泾阳链霉菌、青 霉、酵母菌。 四、实验步骤 1、显微镜的基本调节 用10×物镜对焦,安放标本,调节光亮度、焦距、瞳距和视度,找到要观察的区域;换40×物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2、霉菌的特征结构观察 用400×观察黑根酶、曲霉、毛霉装片、青霉装片,用1000×观察接合孢子装片。 3、放线菌的特征结构观察 用1000×观察放线菌装片。 4、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1)显微镜下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装片,注意菌体间关系。 (2)显微镜下观察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装片。 (3)显微镜下观察螺菌装片,注意菌体螺旋。 5、细菌特殊结构观察 (1)油镜下观察固氮菌装片,注意细菌荚膜。 (2)油镜下观察螺菌装片,注意鞭毛的染色,位置,数目,形态和大小; (3)用油镜观察苏云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注意芽孢。 6、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观察出芽酵母形状和出芽方式、树枝状分支的假丝酵母的形状和大小。 7、微生物菌落观察 观察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泾阳链霉菌、青霉、酵母菌的菌落平板,

实验五 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

实验五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观察细菌、酵母菌、霉菌三大类微生物具体菌落的形态特征。 (2)总结三类微生物菌落的一般特征并能识别。(特征描述: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地等。) 2、实验内容或原理 菌落:单个菌体在固体平面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区分和识别各类微生物可从菌落形态(群体形态)和细胞形态(个体形态)两方面进行,菌落形态是无数细胞形态的集中反映,因此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一定的菌落特征,可通过这些特征差异区分和识别。 特征描述: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地等。 细菌菌落特征:凝胶状、表面较光滑、湿润、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易挑取,正反颜色一致。 酵母菌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 :比细菌大而厚,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易用针挑起。多呈乳白色,少数呈红色。 霉菌的菌落特征:比细菌菌落大,由菌丝组成疏松的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的无固定大小,延至整个培养基中,产色素,使菌落显色。 3、需用的仪器和试剂 (1)培养基:PDA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YEPD培养基 (2)菌落观察: (a)霉菌:黑曲霉、黑根霉、青霉、犁头霉、毛霉 (b)酵母菌:酿酒酵母菌 (c)细菌:大肠杆菌 4、实验步骤 1.细菌菌落形态观察包括:菌落大小、颜色、形状(圆形、不规则、假根形)、边缘(整齐光滑、叶状、波浪状、锯齿状、丝状)、隆起(扁平、低凸起、高凸起)、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光泽(金属光泽、油脂性光泽)、质地(油脂状、膜状、粘稠状)、表面状态(光滑、褶皱、颗粒状、龟裂状)等。 2.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与细菌相似,呈圆形,湿润有粘性,不透明,表面光滑,有油脂光泽。多数为白色或乳白色,少数为红色,培养时间长了,颜色会变暗。与培养基结合不紧,易被挑起。质地粘稠,边缘皱褶状。 3.霉菌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菌丝粗而长,形成菌落疏松,菌丝有绒毛状、棉絮状、蜘蛛网状,菌落很大是细菌的几十倍,表面蔓延,有多种颜色,菌落正反面颜色多有不同。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动物界 植物界 真菌界酵母菌、霉菌、担子菌微生物原生生物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 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病毒界病毒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的相关概念: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离不开以下三步: ⑴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⑵测定一系列鉴定指标 ⑶查找权威性鉴定手册 现代微生物分类方法的依据主要有: ⑴核酸分析 ⑵DNA杂交试验 ⑶细胞壁成分分析 ⑷红外光谱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在科与属之间可加“族”。上述分类单位中以“种”概念的界定最为关键。

种的概念: 种是一个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分类学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来作为具体标本,这个典型菌株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变种是对种的进一步细分的单元。从自然界分离到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必须与已知的典型种所记载的特征完全符合,才能鉴别为同一个种。有时分离到的纯种却有某一特征与典型菌种不相同,其余特征都相同,而且这一特征又是稳定的,我们称这一纯种为典型种的变种。 亚种与变种是近义词,两者经常混用。有时我们将实验室获得的变异型称为亚种或小种。 菌株表示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即同种微生物的每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间,作为分类鉴别的主要性状是相同的,但是非鉴别用的“小”性状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生化性状,如代谢产物的产量性状等。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一旦某菌株发生自发突变或经诱变、杂交或其它方式发生遗传重组后,均应确定新的菌株名称。

微生物菌落形态描述

微生物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 1、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主要是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鞭毛、芽孢等)及染色特性进行观察,直观地了解细菌在形态结构上特性,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达到区别、鉴定微生物的目的。 2、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细胞群体叫菌落(colony)。不同微生物在某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征有很大差异,而同一种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特征却有一定稳定性。以此可以对不同微生物加以区别鉴定。因此,微生物培养特性的观察也是微生物检验鉴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细菌的培养特征包括以下内容: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色素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形状、边缘特征及迁移性等。在液体培养中的表面生长情况(菌膜、环)混浊度及沉淀等。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运动、扩散情况。(下图)

图细菌的培养特征 1.点状 2.圆形 3.丝状 4.不规则形 5.假根状 6.纺锤状 7.扁平 8.隆起

9.凸起10.垫状11.脐状12.边缘整齐13.波状14.裂片状15.啮蚀状16.丝状17.卷发状18.丝线状19.刺毛状20.串珠状21.疏展状22.树根状23.假根状24.丝状25.串珠状26.乳头状27.绒毛状28.树根状29.量杯状30.萝卜状31.漏斗状32.囊状33.层状34.絮状35.环 状36.蹼状37.膜状 2)霉菌酵母菌的培养特征:大多数酵母菌没有丝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和细菌的很相似,只是比细菌菌落大且厚。液体培养也和细菌相似,有均匀生长、沉淀或在液面形成菌膜。霉菌有分支的丝状体,菌丝粗长,在条件适宜的培养基里,菌丝无限伸长沿培养基表面蔓延。霉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都常带有不同颜色,因而菌落边缘和中心,正面和背面颜色常常不同,如青霉菌:孢子青绿色,气生菌丝无色,基内菌丝褐色。霉菌在固体培养表面形成絮状、 绒毛状和蜘蛛网状菌落。

微生物菌落形态总结大全

微生物菌落形态总结大全 微生物菌落形态总结大全 微生物菌落形态总结大全 微生物菌落特征形态总结大全(带图片)菌落特征比较总结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 湿润,粘稠,易挑起放线菌: 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酵母菌: 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霉菌: 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细菌: 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放线菌: 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酵母菌: 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霉菌: 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微生物菌落特征形态总结大全(带图片)菌落特征比较总结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 湿润,粘稠,易挑起放线菌: 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酵母菌: 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霉菌:

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细菌: 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放线菌: 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酵母菌: 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霉菌: 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篇三: 实验五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实验五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观察细菌、酵母菌、霉菌三大类微生物具体菌落的形态特征。 (2)总结三类微生物菌落的一般特征并能识别。(特征描述: 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地等。) 2、实验内容或原理菌落: 单个菌体在固体平面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区分和识别各类微生物可从菌落形态(群体形态)和细胞形态(个体形态)两方面进行,菌落形态是无数细胞形态的集中反映,因此每 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一定的菌落特征,可通过这些特征差异区分和识 别。特征描述: 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地等。细菌菌落特征: 凝胶状、表面较光滑、湿润、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易挑取,正反颜色一致。酵母菌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 : 比细菌大而厚,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易用针挑起。多呈乳白色,少数呈红色。霉菌的菌落特征: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实验一微生物得形态与结构观察 一、实验目得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得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得原理及操作步骤; 3、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酵母菌等得个体形态与结构. 二、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就是由一组光学系统与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得机械系统组成。 普通光学显微镜就是由一组光学系统与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得机械系统组成. 机械系统包括镜座、镜臂、镜台、物镜转换器、镜筒及调节器等。镜座就是显微镜得基座,使显微镜能平稳地放置在桌子上;镜台又称载物台,就是放置标本得地方,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被检标本,标本移动器可使标本前后与左右移动,有得标本移动器带有游标尺,可指明标本所在位置;镜臂用以支持镜筒,也就是移动显微镜时手握得部位;镜筒就是连接目镜与物镜得金属筒,镜筒上端插入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接;物镜转换器安装在镜筒得下端,其上装有3~5个不同放大倍数得物镜,可以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随意选用合适得物镜;调节器安装在镜臂基部,就是调节物镜与被检标本距离得装置,通过调节粗、细螺

旋便可清晰地观察到标本。 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目镜、物镜、聚光镜与反光镜等,较好得显微镜有内光源。目镜一般由两块透镜组成,不同得目镜上刻有5×、10×与15×等字符以表示该目镜得放大倍数;物镜就是显微镜中很重要得光学部件,由多块透镜组成,根据物镜得放大倍数与使用方法得不同,分为低倍物镜(4×、10×与20×)、高倍物镜(40×与45×)与油镜(90×、95×与100×)等。被检物体经显微镜得目镜与物镜放大后得总放大倍数就是物镜得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得乘积。 形态观察主要包括群体形态与个体形态观察两方面。细菌个体微小,且较透明,必须借助染色法使菌体着色,显示出细菌得一般形态结构及特殊结构,在显微镜下用油镜进行观察。根据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得不同要求,可将染色分为简单染色、鉴别染色与特殊染色。本实验主要观察微生物得个体形态,掌握在细菌学中广泛使用得重要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通过此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与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有着重要得理论与实践意义,其染色原理就是利用细菌得细胞壁组成成分与结构得不同。革兰氏阳性菌得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得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得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结果使细胞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疏松,而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得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因而细胞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显微镜酒精灯接种柄接种环洗瓶载玻片滤纸镜油擦镜纸无菌水烧杯 药品:结晶紫95%乙醇草酸铵碘碘化钾蕃红二甲苯降酚细菌(培养18~24小时得斜面菌种)细菌酵母菌等标本片。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A液结晶紫2。0g,95%乙醇20mL;B液草酸铵0.8g,蒸馏水80mL。将A与B充分溶解后混合静止24小时过滤使用。 革氏染液:碘1g ,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蕃红染液:2、5%蕃红得乙醇溶液10mL,蒸馏水100mL混合过滤。 脱色液:95%乙醇。 四、实验步骤 (一)、显微镜得使用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菌和酵母菌的异同 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料和某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尖似的特征,如湿润、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地较均匀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此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状直至出现迁居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和菌种。具有荚膜的细菌其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有芽孢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细菌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 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大10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少数为橙红色,个别是黑色。但也有例外,如假丝酵母因形成籍节状的假菌丝,故细胞易向外圈蔓延,造成菌落大而扁平和边缘不整齐等特有形态。酵母菌因普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而产生醇类,故其菌落常伴有酒香味。 2.放线菌和霉菌的异同 放线菌和霉菌的细胞都是丝状的,当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上时有营养菌丝(或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向空间生长,菌丝之间无毛细管水,因此菌落外观呈干燥、不透明的丝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特征。由于营养菌丝伸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故菌丝不易被挑起。由于气生菌丝、孢子和营养菌丝颜色不同,常使菌落正反面呈不同颜色。丝状菌是以菌丝顶端延长的方式进行生长的,越近菌落中心的气生菌丝其生理年龄越大,也越早分化出子实器官或分生孢子,从而反映在菌落颜色上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菌落中心的颜色常比边缘深。有些菌的气生菌丝还会分泌出水溶性色素并扩散到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变色。有些菌的气生菌丝在生长后期还会分泌滴,因此,在菌落上出现“水珠”。 放线菌: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其菌丝纤细,生长较慢,气生菌丝生长后期逐渐分化出孢子丝,形成大量的孢子,因此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粉状等特征。由于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常使菌落边缘的培养基呈凹状。不少放线菌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或冰片味。 霉菌:霉菌属真核生物,它们的菌丝一般较放线菌粗(几倍)且长(几倍至几十倍),其生长速度比放线菌快,故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紧密。由于气生菌丝会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表面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造和颜色。 根据上述特征可将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识别要点归纳如下: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已知菌落:细菌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酿酒酵母)放线菌类(细黄链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1 熟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依据和要点,并应用于识别未知菌落 内容:1 观察已知的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 2 辨认未知的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 实验原理 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要点对于从事菌种的筛选、杂菌的识别和菌种鉴定等项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菌落是由某一微生物的少数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后所形成的子细胞群体,因此,菌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细胞形态和结构在宏观上的反映。由于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细胞形态,因而其菌落形态特征也各异。在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中,细菌和酵母菌的形态较接近,放线菌和霉菌形态较相似。 菌和酵母菌的异同 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料和某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尖似的特征,如湿润、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地较均匀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此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状直至出现迁居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和菌种。具有荚膜的细菌其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有芽孢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细菌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 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大10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少数为橙红色,个别是黑色。但也有例外,如假丝酵母因形成籍节状的假菌丝,故细胞易向外圈蔓延,造成菌落大而扁平和边缘不整齐等特有形态。酵母菌因普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而产生醇类,故其菌落常伴有酒香味。 2.放线菌和霉菌的异同 放线菌和霉菌的细胞都是丝状的,当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上时有营养菌丝(或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向空间生长,菌丝之间无毛细管水,因此菌落外观呈干燥、不透明的丝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特征。由于营养菌丝伸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故菌丝不易被挑起。由于气生菌丝、孢子和营养菌丝颜色不同,常使菌落正反面呈不同颜色。丝状菌是以菌丝顶端延长的方式进行生长的,越近菌落中心的气生菌丝其生理年龄越大,也越早分化出子实器官或分生孢子,从而反映在菌落颜色上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菌落中心的颜色常比边缘深。有些菌的气生菌丝还会分泌出水溶性色素并扩散到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变色。有些菌的气生菌丝在生长后期还会分泌滴,因此,在菌落上出现“水珠”。 放线菌: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其菌丝纤细,生长较慢,气生菌丝生长后期逐渐分化出孢子丝,形成大量的孢子,因此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粉状等特征。由于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常使菌落边缘的培养基呈凹状。不少放线菌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或冰片味。 霉菌:霉菌属真核生物,它们的菌丝一般较放线菌粗(几倍)且长(几倍至几十倍),其生长速度比放线菌快,故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紧密。由于气生菌丝会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表面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造和颜色。 根据上述特征可将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识别要点归纳如下:

1.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1.微生物的形态与结 构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459894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大理大学课程教案 (理论教学)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 课程类型:( 2 )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非医学专业(本科) 14/15 级 授课时间: 2016 至 2017 学年 1 学期 计划学时: 24 学时(其中:理论 24 ,实验: 0 ) 任课教师:武有聪、张雷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 大理学院教务处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刘晶星编著,2013年第8版讲授人:武有聪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 所属章节:第1-2章计划学时:3h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 意义;质粒的概念及其作用;核蛋白体的组成及意义;异染颗粒的意义;L-型细菌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方式;根据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及细菌厌氧生长的原理;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意义。 2.熟悉: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中介体 的概念;常见细菌生化反应的种类;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细菌鉴别上的意 义;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3.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列表法、图示法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资料: 1.《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