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浮池的设计原理

气浮池的设计原理
气浮池的设计原理

文章摘要:溶气气浮(DAF)是气浮的一种,它利用水在不同压力下溶解度不同的特性,对全部或部分待处理(或处理后)的水进行加压并加气,增加水的空气溶解量,通入加过混凝剂的水中,在常压情况下释放,空气析出形成小气泡,粘附在杂质絮粒上,造成絮粒整体密度小于水而上升,从而使固液分离。溶气气浮(DAF)适用于处理低浊度、高色度、高有机物含量、低含油量、低表面活性物质含量或具有富藻的水。相对于其它的气浮方式(详见附录1),它具有水力负荷高,池体紧凑等优点。但是它的工艺复杂,电能消耗较大,空压机的噪音大等缺点也限制着它的应用。 1 分类(type)......

溶气气浮(DAF)是气浮的一种,它利用水在不同压力下溶解度不同的特性,对全部或部分待处理(或处理后)的水进行加压并加气,增加水的空气溶解量,通入加过混凝剂的水中,在常压情况下释放,空气析出形成小气泡,粘附在杂质絮粒上,造成絮粒整体密度小于水而上升,从而使固液分离。

溶气气浮(DAF)适用于处理低浊度、高色度、高有机物含量、低含油量、低表面活性物质含量或具有富藻的水。相对于其它的气浮方式(详见附录1),它具有水力负荷高,池体紧凑等优点。但是它的工艺复杂,电能消耗较大,空压机的噪音大等缺点也限制着它的应用。

1 分类(type)

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DAF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1 根据气泡从水中析出时所处压力的不同,可分为真空式气浮法与压力溶气气浮法两种。

前者利用抽真空的方法在常压或加压下溶解空气,然后在负压下释放微气泡,供气浮使用;后者是在加压情况下,使空气强制溶于水中,然后突然减压,使溶解的气体从水中释放出来,以微气泡形式粘附上絮粒,一起上浮。

1.1.1 真空式气浮池,虽然能耗低,气泡形成和气泡与絮粒的粘附较稳定;但气泡释放量受限制;而且,一切设备部件,都要密封在气浮池内;气浮池的构造复杂;只适用于处理污染物浓度不高的废水(不高于300mg/l),因此实际应用不多。

1.1.2 压力溶气气浮法是目前国内外最常采用的方法,可选择的基本流程有全流程溶气气浮法、部分溶气气浮法和部分回流溶气气浮法三种。

1.1.2.1 全流程溶气气浮法

全流程溶气气浮法是将全部废水用水泵加压,在溶气罐内,空气溶解于废水中,然后通过减压阀将废水送入气浮池。流程图见图1。

它的特点是:①溶气量大,增加了油粒或悬浮颗粒与气泡的接触机会;②在处理水量相同的条件下,它较部分回流溶气气浮法所需的气浮池小。③全部废水经过压力泵,所需的压力泵和溶气罐均较其他两种流程大,因此投资和运转动力消耗较大。

1.1.2.2 部分溶气气浮法

部分溶气气浮法是取部分废水加压和溶气,其余废水直接进入气浮池并在气浮池中与溶气废水混合。

它的特点是:①与全流程溶气气浮法所需的压力泵小,因此动力消耗低;②气浮池的大小与全流程溶气气浮法相同,但较部分回流溶气气浮法小。

1.1.2.3 部分回流溶气气浮法

部分回流溶气气浮法是取一部分处理后的水回流,回流水加压和溶气,减压后进入气浮池,与来自絮凝池的含油废水混合和气浮,流程见图2。

它的特点是:①加压的水量少,动力消耗省;②气浮过程中不促进乳化;③矾花形成好,后絮凝也少;④气浮池的容积较前两种流程大。

现代气浮理论认为: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气浮节约能源,能充分利用浮选(混凝)剂,处理效果优于全加压溶气气浮流程。而回流比为50%时处理效果最佳,所以部分回流(回流比50%)加压溶气气浮工艺是目前国内外最常采用的气浮法。

图2 部分回流溶气气浮法流程图

1.2 根据气浮池中微气泡污泥层(床)有无过滤作用及水的不同流态分为:早期DAF、普通DAF和紊流DAF。(具体内容见附录3)

2 设计原理(design principal)

DAF一般设置在生物处理单元之前,物理处理单元之后,习惯上将其归为物理处理单元。若设为两级浮选,为了方便节约,平面布置时常将一、二级浮选池并列,一、二级浮选池是约有500mm左右的液位差保证污水从一级浮选池流动到二级浮选池,而取消提升泵达到节能效果。体现在竖向布置上,即在设计、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刮渣机拖架(板)、可调节堰和除渣槽顶的标高,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关键因素之一,否则会严重影响气浮效果(泡沫层无法用机械方法撇除),这也正是必须采用可调节出水堰的原因所在。

图2 两级浮选池工艺流程图

DAF主要由空气饱和设备(也称压力溶气系统)、空气释放设备(也称溶气释放系统)和气浮池(也称气浮分离系统)等组成。目前,溶气气浮工艺的设计和最佳操作的确定,需要依靠中试和经验。以下,根据各种应用中总结出的经验,分别介绍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原理。

2.1 压力溶气系统(包括压力溶气罐、空压机、水泵及其附属设备)

2.1.1 溶气系统占整个气浮过程能量消耗的50%,溶气罐价值占工厂总基建投资的12%,因此优化溶气系统的设计对缩小气浮操作费用是很重要的。

溶气罐多为园筒形,立式布置,容积按废水停留时间25~3min计算,罐中可装设有隔板,瓷环之类,也有用空罐的。

因为溶气罐内水、气相混合,所以一般按压力容器进行设计,罐顶设自动排气阀或罐底设自动减压阀平衡压力,罐内压力一般控制在0.45MPa左右为宜,据此可以确定提升泵、回流泵和空压机的参数。

在国外的设计资料和文献中,认为气水停留时间越长,溶气效率越高。这样就使得溶气罐的体积显得庞大,停留时间有时长达3~5min。国内的研究证实了液膜阻力控制着溶气速率,认为停留时间越长,溶气效果越好的观念不符合实际,因此国内设计参数不同于国外,是以预定的溶气效率为设计指标,以液相过流密度和液相总容量传质系数为参数。

所有研究都表明有填充床的溶气罐比没有填充床的有效,其效率最高可达到99%,但在实际运行中,经常需对溶气罐进行内部检查,因而在很多溶气气浮工艺中常选用没有填充床的系统,而且大部分无填充床的溶气罐常配有内部的或外部的喷射器以提高溶气效率。

2.1.2 加压溶气法有两种进气方式,即泵前进气和泵后进气。

第一种是泵前进气,流程图见图3。当空气吸入量小于空气在该温度下水中的饱和度时,由水泵压水管引出一支管返回吸水管,在支管上安装水力喷射器,废水经过水力喷射器时造成负压,将空气吸入与废水混合后,经吸水管、水泵送入溶气罐。这种方式省去了空压机,气水混合效果好,但水泵必须采用自引方式进水,而且要保持lm以上的水头,其最大吸气量不能大于水泵吸水量的10%,否则,水泵工作不稳定,破坏了水泵应当具有的真空度,会产生气蚀现象。

第二种是泵后进气,流程图见图4。当空气吸入量大于空气在该温度下水中的饱和度时,空气通过空压机在水泵的出水管压入,但也不宜大于水泵吸水量的25% 。这种方法使水泵工作稳定,而且不必要求在正压下工作,但需要由空气压缩机供给空气。为了保证良好的溶气效果,溶气罐的容积也比较大,一般需采用较复杂的填充式溶气罐。

图3 泵前进气流程图

图4 泵后进气流程图

2.1.3 空气注入量的调节是浮选操作的另一关键因素,一般随选择的溶气压力或回流比而变。实验也表明出水质量仅依赖于引入系统的空气总量(气泡尺寸一致时),而与单独压力或回流比无关。要根据污水水质、浮选(混凝)剂和减压释放器的类型经反复实践而定。

2.1.4溶气罐内水位高低是影响气浮效果的重要因素。水们南宁市,缩小了水气接触部分的窖,溶气效果不好;水位太低则缺乏必要的缓冲水深,气体会穿过水层进入气浮设备形成

大气泡,气浮效果也不佳。推荐水位控制在罐内1/3~1/4左右。

2.1.5 溶气罐内的压力是影响气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压力高,则溶气多,在空压机加气方式中,溶气罐内的压力是由空压机气压和水泵共同决定的。在正运转时,首先要保证足够的水压,但水压和气压又要基本相当。

在采用水射器加气的方式中,保证溶气罐压力的关键是采用合适的水泵,一般水泵压力应在保证额定流量的前提下大于0.3Mpa,溶气罐压力调整可通过调节溶气罐出水阀、水泵出水阀、回流控制阀进行。

2.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第8.2.7条溶气罐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溶气罐工作压力宜采用300~500kPa(约为3~5kgf/cm2);

二、空气量以体积计,可按污水量5~10%计算;

三、污水在溶气罐内停留时间应根据罐的型式确定,一般宜为1~4min,罐内应有促进气水充分混合的措施;

四、采用部分回流的溶气罐宜选用动态式,并应有水位控制措施。

2.1.7有应用中提到,增加一个精密空气稳流器,它的作用是使空气在进入溶气罐的喷头前,确保压力平稳、均一。

回流比是指,当采用部分回流溶气气浮法时,进入溶气罐加压溶气的回流水量与处理水量的比值。回流比一般为废水的25%~50%。但当污水水质较差,且污水水量不大时,可适当加大回流比,以保证出水水质。

2.2 溶气释放系统(主要是释放头)

释放器是该系统的关键装置,它对气泡形成的大小、分布以及对气浮净水效果和运行费用均有明显影响。目前被采用的释放器的释气效率可达99.2%。

2.2.1 以前的研究认为,释气泡的大小与溶气压力有关,低压时形成大气泡居多,不利于气浮。国内最新研究认为:溶气水在减压消能时气泡的释放规律与气泡在静水中的状况不同;低压时大气泡的出现归咎于释放器不良所致。除了要释放出大量稳定的微小气泡,关键是要如何防止堵塞。

目前国内外采用不同类型的释放器,有简单阀门式、针型阀式以及专用释放器(专利)。溶气释放器的专利产品很多,其中效果较好的一般都有以下特点:在喷嘴处有一个瞬间的压降;在释放器的入口处水流方向会突然改变(常为90°);释放器口径不超过2.5mm,水在释放器中的停留时间<1.5ms;离开释放器的水流速度逐渐变小;离开释放器的水体会与其前面一挡板发生撞击。任何释放器都不可能只产生微气泡,而一般是产生直径在40~70μm之间的

气泡,一些大气泡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些大气泡的存在会降低系统的运行效率。

2.2.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第8.2.8条溶气释放器的选用应根据含油污水水质、处理流程和释放器性能确定。

2.3 气浮分离系统(气浮池构件)

气浮分离系统的功能是确保一定容积来完成微气泡群与水中杂质的充分混合、接触、粘附以及带气絮粒与清水的分离。

2.3.1为了提高气浮的处理效果,往往向废水中加入混凝剂或气浮剂,投加量因水质不同而异,一般由试验确定。对于铝类絮凝剂,通过提高搅拌强度均可使出水浊度进一步降低。

为保证浮选(混凝)剂的混凝作用,浮选池进水端宜设静态管道混合器和反应室,反应室有效容积约按废水(进水量与回流量的和)停留时间10分钟计算,一般分为三间,迷宫式布置,且每间设搅拌机提高混凝效果,每间中的速度梯度常常是相同的。絮凝池(也即反应室)设计最好提供活塞流状态(紊流堆动状态),可以确保较好的气浮效果。

2.3.2 溶气气浮池的最大建议尺寸可达145m2,相应的产水能力为2900~4350m3/ h,单位面积的产水能力至少提高了一倍。溶气气浮池的深度从1.5m增加到5.0m,且池型由长方形向正方形发展,长宽比在(1.2~2):1之间。目前运行良好的溶气气浮池的长度最大可达12m,但宽度被限制为8.5m,这主要是因为机械刮渣机的最大跨度为8.5m。

污水在气浮池内的停留时间一般取30~40min,工作水深为15~25m,长宽比不小于4,表面负荷5~10m3/m2?h。

若停留时间太短,水流的冲击力大,浮选罐中的污水牌较强的紊流状态,这样不但不利于气泡与絮体的粘附,反而会将部分已粘附在气泡上的絮体打碎;另外,由于紊流和较短的反应时间,而使投加的部分混凝剂未反应完全时就随出水流出,致使出水中悬浮固体的去除率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的趋势。

2.3.3

气浮池分2个区:接触区和分离区。

2.3.3.1 设计接触区时,要注意控制絮凝水的上升流速,避免短流、偏流,不致在上浮过程中被水流剪脱已粘附的气泡而影响后续分离效果。通常情况下接触区的上升流速以控制在10~20mm/s为宜,高度以1.5~2.0m为宜,在这种流速和高度下,既保证了絮粒和微气泡的接触时间,又不会造成絮粒因上浮时间过长而破坏或下沉。

合理地布置释放器,使释放水的作用范围遍及全区,能充分、及时地使微气泡下絮粒接触。

2.3.3.2 分离区选择分离速度时,应有利于带气絮粒上浮。对于絮粒大、密度小、不易破碎的带气絮粒一般采取较大的分离速度,反之取较小值。分离区的流速宜在1~3mm/s,流速过小会造成大絮粒因拥挤而沉淀,流速过大会造成带气絮粒和清水的分界面向下延伸,从

而造成絮粒随水流出、水质下降。

对浓度大、浮渣多,在固液分离时形成拥挤上浮现象的应减小上浮速度,否则浮渣层太厚会造成落渣,或因分离区容积过小而影响分离效果。

选取集水系统时,尽可能做到集水均匀,不让上浮较慢的细小带气絮粒流出池外。为此,应避免短流、快部滞流、碰壁回流等不良现象出现。

当溶气气浮池的水力负荷>10 m3/m2?h时,很容易出现气浮出水携带气泡进入后续滤池的情况,气泡会存在于滤池的上层。虽然有人发现滤池中气泡的存在会有利于水中颗粒的去除,但是它会导致滤池水头损失的急剧升高,从而使滤池运行周期显著缩短,因此应该避免滤池进水中气泡的存在,所以在大幅度提高溶气气浮池水力负荷的同时,必须设置脱气系统(具体内容见附录2)以保证工艺的正常运行。

安装简易,灵巧的刮渣设备,以便刮渣时不致扰动浮渣层而产生落渣,影响出水水质。

2.3.4 国内外气浮池的设计参数变化范围很大,我国主要采用以下参数:

接触区:停留时间> 2.0min

表面负荷率36~72 m3/m2?h

分离区:表面负荷率7.2~10.8 m3/m2?h

2.3.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第8.2.9条气浮池可采用矩形或圆形。矩形气浮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气浮池应设置反应段,反应时间宜为10~15min;

二、每格池宽不应大于4.5m,长宽比宜为3~4;

三、有效水深宜为2.0~2.5m,超高不应小于0.4m;

四、污水在气浮池分离段停留时间不宜大于1.0h;

五、污水在池内的水平流速不宜大于10mm/s;

六、气浮池端部应设置集沫槽;

七、池内应设刮沫机,刮沫机的移动速度宜为1~5m/min。

2.3.6 气浮模型研究得出了一些新概念,如饮用水气浮处理需针尖大小(数十微米)的絮体。pH对絮体形成和气泡粘附一样重要。在最佳pH时,颗粒的ζ电位接近于0或为负值,可采用较高的溢流流速度(≤15m/h)。气浮池的最佳设计是接触区和分离区呈长窄形状的活塞流反应

器,停留时间分别大于1.5min和5min,这样表面负荷要比传统数值提高许多,而且效率较高。

增加一个射流混合器可以保证隔油池出水与溶气水充分混合后进入浮选池中,使形成的超微气泡均一散布于池中。

因为污水中一般含有毒有害物质,故浮选池结构设计要考虑设防腐层和顶盖板,有条件时可考虑浮选气体的有组织排放。

2.4 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回流比、混凝剂投加量和浮选罐(池)的有效停留时间这三个主要参数对气浮效果影响大小的主次关系是:回流比>混凝剂投加量>浮选罐(池)的有效停留时间。

溶气罐与气浮池之间的回流水输送管道要短,压力损失要小,从而防止空气从超饱和的水中逸出。

水温降低对溶气气浮效果有不利的影响。

3 应用图纸(drawing)

附录1 其它气浮方式

1、分散空气气浮法。又可分为转子碎气法(也称为涡凹气浮或旋切气浮,见图1)和微孔布气法2种。前者依靠高速转子的离心力所造成的负压而将空气吸入,并于提升上来的废水充分混合后,在水的剪切力的作用下,气体破碎成微气泡而扩散于水中;后者则是使空气通过微孔材料或喷头中的小孔被分割成小气泡而分布于水中。

该法设备简单,但产生的气泡较大,且水中易产生大气泡。大气泡在水中具有较快的上升速度。巨大的惯性力不仅不能使气泡很好地粘附于絮凝体上,相反会造成水体的严重紊流而撞碎絮凝体。所以涡凹气浮要严格控制进气量。气泡的产生依赖于叶轮的高速切割,以及在无压体系中的自然释放,气泡直径大、动力消耗高,尤其对于高水温污水的气浮处理,处理效果难如人意。由于产生的气泡大,更适合处理一些稠油废水,由于大气泡在上浮过程易破裂,

建议设计时污水在“分离室”的停留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时间越长气泡破裂得越多,可能导致絮凝体重新沉淀到池底。

分散空气气浮法产生的气泡直径均较大,微孔板也易受堵,但在能源消耗方面较为节约,多用于矿物浮选和含油脂、羊毛等废水的初级处理及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泡沫浮选处理。

2、溶气泵气浮法。溶气泵采用涡流泵或气液多相泵,其原理是在泵的入口处空气与水一起进入泵壳内,高速转动的叶轮将吸入的空气多次切割成小气泡,小气泡在泵内的高压环境下迅速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气水然后进入气浮池完成气浮过程。溶气泵产生的气泡直径一般在20~40μm,吸入空气最大溶解度达到100%,溶气水中最大含气量达到30%,泵的性能在流量变化和气量波动时十分稳定,为泵的调节和气浮工艺的控制提供了极好的操作条件(图2)。

3、电解凝聚气浮法。这种方法是将正负相间的多组电极安插在废水中,当通过直流电时,会产生电解、颗粒的极化、电泳、氧化还原以及电解产物间和废水间的相互作用。当采用可溶电极(一般为铝铁)作为阳极进行电解时,阳极的金属将溶解出铝和铁的阳离子,并与水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吸附性很强的铝、铁氢氧化物以吸附、凝聚水中的杂质颗粒,从而形成絮粒。这种絮粒与阴极上产生的微气泡(氢气)粘附,得以实现气浮分离。但电解凝聚气浮法存在耗电量较多,金属消耗量大以及电极易钝化等问题,因此,较难适用于大型生产。

4、生物及化学气浮法。生物气浮法是依靠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放出的气体与絮粒粘附后浮之水面的;化学气浮法是在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借助于化学反应生成的氧、氯、二氧化碳等气体而促使絮粒上浮的。这种气浮法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因而处理的稳定可靠程度较差,应用也不多。

图1 涡凹气浮工艺原理

图2 溶气泵气浮工作原理

附录2 脱气系统

脱气系统分为内部和外部脱气系统两种。

内部脱气系统的关键就是提供一个合并表面(coalescing surface),其形式类似于斜管或斜板沉淀池。此表面不但可促进多余小气泡的合并,产生有较大上升速度的大气泡,另外还可引起二次气浮,即“自由”气泡与残余絮粒的再次粘合,使聚合体浮力大于重力,所以当合并表面设计适当时,可以避免污泥在内部脱气系统内的沉积。

外部脱气系统有很多形式,气浮池与滤池之间的自由跌落水堰和停留池就是其中较简单的两种,较复杂的是设置专门的气泡吹脱柱,气浮出水以下向流形式通过该柱,同时其底部有空气通过扩散器注入。

有研究发现:无脱气系统、设置外部脱气系统和设置内部脱气系统的三种溶气气浮工艺的效果依次增强。当水力负荷为17 m3/m2?h时,三种工艺的出水浊度分别为0.80、0.65和0.60NUT,后续滤池的处理能力分别为360、380和640 m3/m2;当水力负荷为44 m3/m2?h 时,三种气浮工艺出水的浊度分别为3.80、1.85和1.70 NUT,后续滤池的处理能力分别为100、140和180 m3/m2。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建筑文摘”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c314851021.html,/water/WaterSclgy/200611/15203_4.html

气浮法设计计算

气浮法设计计算一.气浮法分类及原理 二.气浮法设计参数

三.气浮法设计计算

四.不同温度下的K T值和736K T值

例:2×75m3 / h气浮池 气浮池设置在絮凝池侧旁,沉淀池上方。气浮类型较多,有全部压力溶气气浮、分散空气气浮、电解凝聚气浮、内循环射流气浮等,这里选择适用于城镇给水处理的部分回流压力溶气气浮。 气浮适用于含藻类及有机杂质、水温较低、常年浊度低于100NTU的原水;它依靠微气泡粘附絮粒,实现絮粒强制性上浮,达到固、液分离,由于气泡的重度远小于水,浮力很大,促使絮粒迅速上浮,提高固、液分离速度。气浮依靠无数微气泡去粘附絮粒,对絮粒的重度、大小要求不高,能减少絮凝时间,节约混凝剂量;带气絮粒与水的分离速度快,单位面积产水量高,池容及占地减少,造价降低;气泡捕足絮粒的机率很高,跑矾花现象很少,有利于后级滤池延长冲洗周期,节约水耗;排渣方便,浮渣含水率低,耗水量小;池深浅,构造简单,可随时开、停,而不影响出水水质,管理方便。 ●结构尺寸: 取回流比R=20%,气浮池处理水量:Q3=(1+R)Q2=1.2×75=90m3/h 接触区底部上升段纵截面为矩形,上升流速10~20mm/s,取U J1=18mm/s=64.8m/h 接触区底部通水平面面积:F J1=90/64.8=1.389≈1.4m2 接触区宽与絮凝池相同,B=2m,接触区底部平面池长方向尺寸:L J1=1.4/2=0.7m 接触区上端扩散段纵截面为倒直角梯形,出口流速5~10mm/s,取U J2=7.5mm/s=27m/h 接触区上端扩散出口通水平面面积:F J2=90/27=3.333m2 接触区宽与絮凝池相同,B=2m,接触区上端扩散出口平面池长方向尺寸:L J2=3.333/2=1.6665≈1.7m 扩散段水平倾角α=35°,扩散段高:h K=(1.7-0.7)tan35°=0.7m 扩散段容积:V K=〔(1.7+0.7)/2〕×0.7×2=1.68m3 接触区停留时间需大于60s,取t J=90s=1.5min,接触区容积:V J=90×1.5/60=2.25m3 接触区底部上升段高:h D=(V J-V K)/F J1=(2.25-1.68)/1.4=0.4m

JAVA线程池原理333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线程池? 1.单个任务处理的时间比较短 2.将需处理的任务的数量大 使用线程池的好处: 1.减少在创建和销毁线程上所花的时间以及系统资源的开销 2.如不使用线程池,有可能造成系统创建大量线程而导致消耗完系统内存以及”过度切换”。 线程池工作原理:

线程池为线程生命周期开销问题和资源不足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对多个任务重用线程,线程创建的开销被分摊到了多个任务上。其好处是,因为在请求到达时线程已经存在,所以无意中也消除了线程创建所带来的延迟。这样,就可以立即为请求服务,使应用程序响应更快。而且,通过适当地调整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也就是当请求的数目超过某个阈值时,就强制其它任何新到的请求一直等待,直到获得一个线程来处理为止,从而可以防止资源不足。 线程池的替代方案 线程池远不是服务器应用程序内使用多线程的唯一方法。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有时,为每个新任务生成一个新线程是十分明智的。然而,如果任务创建过于频繁而任务的平均处理时间过短,那么为每个任务生成一个新线程将会导致性能问题。 另一个常见的线程模型是为某一类型的任务分配一个后台线程与任务队列。AWT 和 Swing 就使用这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 GUI 事件线程,导致用户界面发生变化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在该线程中执行。然而,由于只有一个 AWT 线程,因此要在 AWT 线程中执行任务可能要花费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是不可取的。因此,Swing 应用程序经常需要额外的工作线程,用于运行时间很长的、同 UI 有关的任务。 每个任务对应一个线程方法和单个后台线程(single-background-thread)方法在某些情形下都工作得非常理想。每个任务一个线程方法在只有少量运行时间很长的任务时工作得十分好。而只要调度可预见性不是很重要,则单个后台线程方法就工作得十分好,如低优先级后台任务就是这种情况。然而,大多数服务器应用程序都是面向处理大量的短期任务或子任务,因此往往希望具有一种能够以低开销有效地处理这些任务的机制以及一些资源管理和定时可预见性的措施。线程池提供了这些优点。 工作队列 就线程池的实际实现方式而言,术语“线程池”有些使人误解,因为线程池“明显的”实现在大多数情形下并不一定产生我们希望的结果。术语“线程池”先于Java 平台出现,因此它可能是较少面向对象方法的产物。然而,该术语仍继续广泛应用着。 虽然我们可以轻易地实现一个线程池类,其中客户机类等待一个可用线程、将任务传递给该线程以便执行、然后在任务完成时将线程归还给池,但这种方法却存在几个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池为空时,会发生什么呢?试图向池线程传递任务的调用者都会发现池为空,在调用者等待一个可用的池线程时,它的线程将阻塞。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后台线程的原因之一常常是为了防止正在提交的线程被阻塞。完全堵住调用者,如在线程池的“明显的”实现的情况,可以杜绝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发生。 我们通常想要的是同一组固定的工作线程相结合的工作队列,它使用 wait() 和

平流式气浮池设计计算书

平流式气浮池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说明 气浮法也称浮选法,其原理是设法使水中产生大量的微气泡,以形成水、气、及被去除物质的三相混合体,在界面张力、气泡上升浮力和静水压力差等多种力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微细气泡粘附在被去除的微小油滴上后,因粘合体密度小于水而上浮到水面,从而使水中油粒被分离去除。气浮法通常作为对含油污水隔油后的补充处理。即为生化处理之前的预处理,经过气浮处理,可将含油量降到30mg/L以下,再经过生化处理,出水含有可达到10mg/L以下。 设计选用目前最常用的平流式气浮池,废水经配水井进入气浮接触区,通过导流板实现降速,稳定水流。然后废水与来自溶气开释器释出的溶气水相混合,此时水中的絮粒和微气泡相互碰撞粘附,形成带气絮粒而上浮,并在分离区进行固液分离,浮至水面的泥渣由刮渣机刮至排渣槽排出。净水则由穿孔集水管汇集至集水槽后出流。部分净水经过回流水泵加压后进溶气罐,在罐内与来自空压机的压缩空气相互接触溶解,饱和溶气水从罐底通过管道输向开释器。 本设计采用加压溶气气浮法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与其他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优点:在加压条件下,空气的溶解度大,供气浮用的气泡数目多,能够确保气浮效果;溶进的气体经骤然减压开释,产生的气泡不仅微细、粒度均匀、密集度大、而且上浮稳定,对液体扰动微小,因此特别适用于对疏松絮凝体、细小颗粒的固液分离;工艺过程及设备比较简单,便于治理、维护;特别是部分回流式,处理效果明显、稳定,并能较大地节约能耗。 二、设计任务 完成一个城市污水处理中常用的典型构筑物的工艺设计,较完整地绘制该构筑物的工艺施工图纸。 构筑物——平流式气浮池(共壁合建) 设计流量——Q s=100m3/h 三、设计计算 1.污水水质情况 C o = 700㎎/L 悬浮固体浓度 f= 90%空气饱和率 Aa/S= 0.022 气固比 Ca= 18.5ml/L 空气在水中饱和溶解度

气浮池

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 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工程07级(01)班 学生姓名:姚婧婧 学号: 40704040131 授课教师:王理明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3) 1.1 设计题目 (3) 1.2 设计资料 (3) 1.3 设计内容 (3) 1.4设计成果 (3) 第二章设计说明与计算书 (4) 2.1 设计原理及方案选择 (4) 2.1.1设计原理 (4) 2.1.2方案选择 (6) 2.2设计工艺计算 (7) 2.2.1供气量与空压机选型 (7) 2.2.2溶气罐 (8) 2.2.3气浮池 (9) 2.2.4附属设备 (11) 第三章参考文献 (12) 第四章设计心得体会 (13) 第五章附图 (13)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1.1 设计题目 加压溶气气浮设备的设计(平流式) 1.2 设计资料 某工厂污水工程拟用气浮设备代替二沉池,经气浮实验取得以下参数:溶气水采用净化后处理水进行部分回流,回流比0.2,气浮池内接触时间为5min,溶气罐内停留时间为3min,分离时间为15min,溶气罐压力为0.4Mpa,气固比0.02,温度30℃。设计水量850m3/d。 1.3 设计内容 (1)确定设计方案; (2)气浮设备的设计计算; (3)系统设备选型,包括水泵、溶气释放器、溶气压力罐、空压机及刮渣机等;(4)计算书编写,计算机绘图。 1.4设计成果 (1)设备工艺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参数选择合理,条理清楚,计算准确,并附设计计算示意图;提交电子版和A4打印稿一份。 (2)气浮系统图和气浮设备结构详图(包括平面图、剖面图);要求表达准确规范;提交电子版和A3打印稿一份。

气浮池设计详细资料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2) 1.1 设计题目 (2) 1.2 设计资料 (2) 1.3 设计内容 (2) 1.4设计成果 (2) 第二章设计说明与计算书 (3) 2.1 设计原理及方案选择 (3) 2.1.1设计原理 (3) 2.1.2方案选择 (5) 2.2设计工艺计算 (6) 2.2.1供气量与空压机选型 (6) 2.2.2溶气罐 (7) 2.2.3气浮池 (8) 2.2.4附属设备 (10) 第三章参考文献 (11) 第四章设计心得体会 (12) 第五章附图 (12) 气浮池的设计计算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1.1 设计题目 加压溶气气浮设备的设计(平流式) 1.2 设计资料 某工厂污水工程拟用气浮设备代替二沉池,经气浮实验取得以下参数:溶气水采用净化后处理水进行部分回流,回流比0.2,气浮池内接触时间为5min,溶气罐内停留时间为3min,分离时间为15min,溶气罐压力为0.4Mpa,气固比0.02,温度30℃。设计水量850m3/d。 1.3 设计内容 (1)确定设计方案; (2)气浮设备的设计计算; (3)系统设备选型,包括水泵、溶气释放器、溶气压力罐、空压机及刮渣机等;(4)计算书编写,计算机绘图。 1.4设计成果 (1)设备工艺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参数选择合理,条理清楚,计算准确,并附设计计算示意图;提交电子版和A4打印稿一份。 (2)气浮系统图和气浮设备结构详图(包括平面图、剖面图);要求表达准确规范;提交电子版和A3打印稿一份。

第二章设计说明与计算书 2.1 设计原理及方案选择 2.1.1设计原理 加压气浮法是在加压情况下,将空气溶解在废水中达饱和状态,然后突然减至常压,这时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就成了过饱和状态,以极微小的气泡释放出来,乳化油和悬浮颗粒就粘附于气泡周围而随其上浮,在水面上形成泡沫层,然后由刮泡器清除,使废水得到净化。 根据废水中所含悬浮物的种类、性质、处理水净化程度和加压方式的不同,基本流程有以下三种。 1、全部废水溶气气浮法 全部废水溶气气浮法是将全部废水用水泵加压,在泵前或泵后注入空气。如图1、图2所示。在溶气罐内空气溶解于废水中,然后通过减压阀将废水送入气浮池,废水中形成许多小气泡粘附废水中的乳化油或悬浮物而浮出水面,在水面上形成浮渣。用刮板将浮渣连续排入浮渣槽,经浮渣管排出池外,处理后的废水通过溢流堰和出水管排出。 图1 全部的废水加压容器气浮(泵前加气)

气浮池

气浮池 设计说明 气浮工艺主要处理对象为疏水性悬浮物(ss )及脱稳胶粒。选用加压溶气气浮系统,对密度小的纤维类、油类、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离尤具优势。 加压容器气浮系统:依靠水泵将处理后的水加压,与加压空气一道被压入密闭的压力溶气罐,空气借助压力以及气、水接触产生的湍动溶解于水中,多余的未溶解空气则由防空阀排放。将溶气水通向溶气释放器,溶气释放器骤然消能减压致使微小气泡稳定释放至水中,供气浮之用。 配备的其它设备:泵两台(一台备用)、空压机、压力溶气罐及相应管道 设计计算 1.1主要工艺指标 (1)气浮池所需空气量Q g h kg fP C Q s g /049.01000 17.425.0)195.38.0(7.18164.11000)1(=??-???=-=γ 式中: Q g --气浮池池所需空气量,kg/h γ--空气容重,g/L (20℃时为1.164g/L ) C s --一定温度下,一个大气压时的空气溶解度,mL/L ·atm(20℃时为18.7 mL/L ·atm) f --加压溶气系统的溶气效率,取0.8 P --溶气压力,atm (2)溶气水量Q r h m K fP Q Q T g r /30009.0024 .095.38.0736049.0736=???== 式中,K T --溶解度系数,20℃时为0.024 1.2气浮池本体 气浮池用挡板或穿孔墙分为接触室和分离室。

1.2.1接触室 (1)接触室表面积A c m v Q Q A c r c 21.015 36001000)251.117.4(3600=??+=+= 式中:v c --水流平均速度,取15mm/s (2)接触室长度L m B A L c c 5.02.01.0=== 式中:B c --接触室宽度,m (3)接触室堰上水深H 2 m B H c 2.02== (4)接触室气水接触时间t c s v H H t c c 107151000)2.08.1(21=?-=-= 式中:H 1--气浮池分离室水深,取1.8m 1.2.2分离室 (1)分离室表面积A s m v Q Q A s r S 211 36001000)251.117.4(3600=??+=+= 式中:v s --分离室水流向下平均速度,取1mm/s (2)分离室长度L S m B A L S S s 43.17 .01=== 满足长宽比2:1~3:1 式中:B s --分离室宽度,m (3)气浮池水深h 2 m t v h S 8.110360205.12=-???==

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课后答案

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课后答案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述 1.1列出并简要地定义计算机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主存储器,存储数据和程序;算术逻辑单元,能处理二进制数据;控制单元,解读存储器中的指令并且使他们得到执行;输入/输出设备,由控制单元管理。 1.2定义处理器寄存器的两种主要类别。 用户可见寄存器:优先使用这些寄存器,可以使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的程序员减少对主存储器的访问次数。对高级语言而言,由优化编译器负责决定把哪些变量应该分配给主存储器。一些高级语言,如C语言,允许程序言建议编译器把哪些变量保存在寄存器中。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用以控制处理器的操作,且主要被具有特权的操作系统例程使用,以控制程序的执行。 1.3一般而言,一条机器指令能指定的四种不同操作是什么? 处理器-寄存器:数据可以从处理器传送到存储器,或者从存储器传送到处理器。 处理器-I/O:通过处理器和I/O模块间的数据传送,数据可以输出到外部设备,或者从外部设备输入数据。 数据处理:处理器可以执行很多关于数据的算术操作或逻辑操作。 控制:某些指令可以改变执行顺序。 1.4什么是中断? 中断:其他模块(I/O,存储器)中断处理器正常处理过程的机制。 1.5多中断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处理多中断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当正在处理一个中断时,禁止再发生中断。第二种方法是定义中断优先级,允许高优先级的中断打断低优先级的中断处理器的运行。 1.6内存层次的各个元素间的特征是什么? 存储器的三个重要特性是:价格,容量和访问时间。 1.7什么是高速缓冲存储器? 高速缓冲存储器是比主存小而快的存储器,用以协调主存跟处理器,作为最近储存地址的缓冲区。1.8列出并简要地定义I/O操作的三种技术。 可编程I/O:当处理器正在执行程序并遇到与I/O相关的指令时,它给相应的I/O模块发布命令(用以执行这个指令);在进一步的动作之前,处理器处于繁忙的等待中,直到该操作已经完成。 中断驱动I/O:当处理器正在执行程序并遇到与I/O相关的指令时,它给相应的I/O模块发布命令,并继续执行后续指令,直到后者完成,它将被I/O模块中断。如果它对于进程等待I/O的完成来说是不必要的,可能是由于后续指令处于相同的进程中。否则,此进程在中断之前将被挂起,其他工作将被执行。 直接存储访问:DMA模块控制主存与I/O模块间的数据交换。处理器向DMA模块发送一个传送数据块的请求,(处理器)只有当整个数据块传送完毕后才会被中断。 1.9空间局部性和临时局部性间的区别是什么? 空间局部性是指最近被访问的元素的周围的元素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访问。临时局部性(即时间局部性)是指最近被访问的元素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再次访问。 1.10开发空间局部性和时间局部性的策略是什么? 空间局部性的开发是利用更大的缓冲块并且在存储器控制逻辑中加入预处理机制。时间局部性的开发是利用在高速缓冲存储器中保留最近使用的指令及数据,并且定义缓冲存储的优先级。 第2章操作系统概述

普元EOS工作流引擎设计原理

EOS工作流引擎工作原理 作者:Gocom注册用户dogreet(李国生) 1. 工作流基础知识 ……略 2. EOS工作流引擎工作原理 本文是我在工作之余写的一点我对EOS工作流的了解,我的理解不一定全是对的,可能会与引擎的真正的面目有出入。所以只能提供给大家一点参考。 2.1. EOS工作流引擎核心调度算法 EOS工作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核心调度算法,在我们没有深入研究它的工作原理之前我们认为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工作项,活动和流程实例对象上加了一些标志位来驱动流程的运转。认为其引擎完全是个由数据库来驱动流程的引擎(安徽二期的工作流平台好象就是以库表来驱动流程的运转),其实它是由事件来驱动流程运转的引擎,数据库只是把引擎运转前后的状态持久化。在我近来在工作之余对其引擎的工作原理进行跟踪才弄明白在EOS帮助文档上介绍的“事件驱动”的工作流引擎。 2.1.1. EOS工作流引擎的事件类型

以上的每个事件都是原子的不可分割的。其中一系列事件的集合通过EOS引擎事件调度机制实现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如启动流程,结束工作项等等。(在事件类型类中EOS定义了29种事件,但在事件工厂类中EOS定义了26种类型。) 1.1.1. EOS工作流事件调度机制 EOS事件的调度服务是在工作流引擎初始化时通过服务工厂类加载到内存中(ServiceFactory.initEventService())。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工厂类(ServiceFactory)取得JVM的唯一事件服务实例进行事务调度。所有的事件程序入口都是事件类(EventService),这个类其实是个接口,其有两个实现类,一个是单线程的实现类SingleThreadEventService (在实现代码中其实不是单线程,而是单例的对象),一个是多线程的实现类MulThreadThreadSvc,(其实现方式不在这里详细说明,多线程的类后面又跟了一大堆的线程池实现代码),在事件服务类中有一个属性类是WFEventDisposer,这个类包含了事

气浮池设计

2.1 压力溶气系统(包括压力溶气罐、空压机、水泵及其附属设备) 2.1.1 溶气系统占整个气浮过程能量消耗的50%,溶气罐价值占工厂总基建投资的12%,因此优化溶气系统的设计对缩小气浮操作费用是很重要的。 溶气罐多为园筒形,立式布置,容积按废水停留时间25~3min计算,罐中可装设有隔板,瓷环之类,也有用空罐的。 因为溶气罐内水、气相混合,所以一般按压力容器进行设计,罐顶设自动排气阀或罐底设自动减压阀平衡压力,罐内压力一般控制在0.45MPa左右为宜,据此可以确定提升泵、回流泵和空压机的参数。 在国外的设计资料和文献中,认为气水停留时间越长,溶气效率越高。这样就使得溶气罐的体积显得庞大,停留时间有时长达3~5min。国内的研究证实了液膜阻力控制着溶气速率,认为停留时间越长,溶气效果越好的观念不符合实际,因此国内设计参数不同于国外,是以预定的溶气效率为设计指标,以液相过流密度和液相总容量传质系数为参数。 所有研究都表明有填充床的溶气罐比没有填充床的有效,其效率最高可达到99%,但在实际运行中,经常需对溶气罐进行内部检查,因而在很多溶气气浮工艺中常选用没有填充床的系统,而且大部分无填充床的溶气罐常配有内部的或外部的喷射器以提高溶气效率。 第一种是泵前进气,流程图见图3。当空气吸入量小于空气在该温度下水中的饱和度时,由水泵压水管引出一支管返回吸水管,在支管上安装水力喷射器,废水经过水力喷射器时造成负压,将空气吸入与废水混合后,经吸水管、水泵送入溶气罐。这种方式省去了空压机,气水混合效果好,但水泵必须采用自引方式进水,而且要保持lm

以上的水头,其最大吸气量不能大于水泵吸水量的10%,否则,水泵工作不稳定,破坏了水泵应当具有的真空度,会产生气蚀现象。

气浮工艺及加压溶气气浮的原理与设计要点

(一)基本概念 气浮处理法就是向废水中通人空气,并以微小气泡形式从水中析出成为载体,使废水中的乳化油、微小悬浮颗粒等污染物质粘附在气泡上,随气泡一起上浮到水面,形成泡沫一气、水、颗粒(油)三相混合体,通过收集泡沫或浮渣达到分离杂质、净化废水的目的。浮选法主要用来处理废水中靠自然沉降或上浮难以去除的乳化油或相对密度接近于1的微小悬浮颗粒。 (二)气浮的基本原理 1.带气絮粒的上浮和气浮表面负荷的关系 粘附气泡的絮粒在水中上浮时,在宏观上将受到重力G浮力F等外力的影响。带气絮粒上浮时的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导出,上浮速度取决于水和带气絮粒的密度差,带气絮粒的直径(或特征直径)以及水的温度、流态。如果带带气絮粒中气泡所占比例越大则带气絮粒的密度就越小;而其特征直径则相应增大,两者的 这种变化可使上浮速度大大提高。 然而实际水流中;带气絮粒大小不一,而引起的阻力也不断变化,同时在气浮中外力还发生变化,从而气泡形成体和上浮速度也在不断变化。具体上浮速度可按照实验测定。根据测定的上浮速度值可以确定气浮的表面负荷。而上浮速度的 确定须根据出水的要求确定。 2.水中絮粒向气泡粘附 如前所述,气浮处理法对水中污染物的主要分离对象,大体有两种类型即混凝反应的絮凝体和颗粒单体。气浮过程中气泡对混凝絮体和颗粒单体的结合可以有三种方式,即气泡顶托,气泡裹携和气粒吸附。显然,它们之间的裹携和粘附力的强弱,即气、粒(包括絮废体)结合的牢固程度与否,不仅与颗粒、絮凝体的形状有关,更重要的受水、气、粒三相界面性质的影响。水中活性剂的含量,水中的硬度,悬浮物的浓度,都和气泡的粘浮强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气浮运行的好坏和此有根本的关联。在实际应用中质须调整水质。 3.水中气泡的形成及其特性 形成气泡的大小和强度取决于空气释放时各种用途条件和水的表面张力大小。(表面张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表面层相互接触部分的一对力,它 的作用方向总是与液面相切。) (1)气泡半径越小,泡内所受附加压强越大,泡内空气分子对气泡膜的碰撞机率也越多、越剧烈。因此要获得稳定的微细泡,气泡膜强度要保证。(2)气泡小,浮速快,对水体的扰动小,不会撞碎絮粒。并且可增大气泡和絮粒碰撞机率。但并非气泡越细越好,气泡过细影响上浮速度,因而气浮池的大小和工程造价。此外投加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可有效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加 强气泡膜牢度,r也变小。 (3)向水中投加高溶解性无机盐,可使气泡膜牢度削弱,而使气泡容易破裂或 并大。 4、表面活性剂和混凝剂在气浮分离中的作用和影响 (1)表面活性物质影响 如水中缺少表面活性物质时,小气泡总有突破泡壁与大泡并合的趋势,从而破坏气浮体稳定。此时就需要向水中投加起泡剂,以保证气浮操作中气泡的稳定。所谓起泡剂,大多数是由极性一非极性分子组成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符号一般用0表示,圆头端表示极性基,易溶于水,伸向水中(因为水是强

气浮隔油池原理

气浮隔油池 气浮设备是使悬浮物附着气泡而上升到水面,从而分离水和悬浮物的水处理设备。也有使水中表面活性剂附着在气泡表面上浮,从而与水分离,称为泡沫气浮法。气浮法使用的设备,包括完成分离过程的气浮池和产生气泡的附属设备。水处理中,气浮法可用于沉淀法不适用的场合,以分离比重接近于水和难以沉淀的悬浮物,例如油脂、纤维、藻类等,也可用以浓缩活性污泥。 气浮设备工作主要依靠悬浮物表面有亲水和憎水之分。憎水性颗粒表面容易附着气泡,因而可用气浮法。亲水性颗粒用适当的化学药品处理后可以转为憎水性。水处理中的气浮法,常用混凝剂使胶体颗粒结成为絮体,絮体具有网络结构,容易截留气泡,从而提高气浮效率。再者,水中如有表面活性剂(如洗涤剂)可形成泡沫,也有附着悬浮颗粒一起上升的作用。 1气浮特点 1.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2.所产微气泡小而均匀; 3.性能优越,处理效果稳定可靠; 4.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5.浮渣浓度高,产泥量少,易于脱水; 6.出水效果好,投资少,见效快; 7.技术先进,设计合理,运行费用低等。 2气浮原理 气浮法除油原理[1] 就是在含油污水中通过通入空气并使水中产生微气泡(有时还需加入浮选剂或混凝剂) ,使污水中粒径为0. 25~25μm的浮化油、分散油或水中悬浮颗粒附在气泡上,随气泡一起上浮到水面并加以回收的技术。根据产生气泡的方法不同,气浮处理技术分为溶气气浮、叶轮式气浮和喷射式气浮3 种。我们采用的气浮除油技术是先进的射流式溶气系统,利用射流方式在水中产生大量的微气泡(气泡直径为20~30μm的占70 %以上) 。射流式气浮法具有高效率、低能耗等优点。射流式气浮除油技术的关键在于射水器和曝气头。 2. 2 射水器结构射水器结构见图1。含油污水经泵加压(约0. 4 MPa) 后高速进入射水器喷嘴,经过渐缩器进一步加速后在吸入室形成负压, 从而吸入空气。空气和水在混合段进行充分混合,在扩散段减速后进入溶气罐。图 1 射水器结构 2. 3 曝气头结构在射流式气浮法中关键是要形成足够数量的、大小合适的气泡,这主要取决于曝气头。曝气头结构见图2。图2 曝气头结构来自溶气系统的高压气- 水混合液在曝气头内压力得到释放,从而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大小可通过曝气头的可调间隙(见图2) 来进行调整。 3 气浮除油技术的应用与改进 3. 1 现场使用效果在实验室完成气浮除油、加药浮选等试验后, 又在气浮除油机上进行了工业试验。经过

平流式气浮分离池设计计算书

苏州科技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水处理构筑物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郁仁飞学号:0820103202 系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环工0812 指导老师:袁怡 2011年12月 一、设计说明

气浮法也称浮选法,其原理是设法使水中产生大量的微气泡,以形成水、气、及被去除物质的三相混合体,在界面张力、气泡上升浮力和静水压力差等多种力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微细气泡粘附在被去除的微小油滴上后,因粘合体密度小于水而上浮到水面,从而使水中油粒被分离去除。气浮法通常作为对含油污水隔油后的补充处理。即为生化处理之前的预处理,经过气浮处理,可将含油量降到30mg/L 以下,再经过生化处理,出水含有可达到10mg/L以下。 设计选用目前最常用的平流式气浮池,废水从池下部进入气浮接触区,保证气泡与废水有一定的接触时间,废水经隔板进入气浮分离区进行分离后,从池底集水管排出。浮在水面在的浮油用刮油设备刮入集油槽后排出。其优点是池身浅、造价低、构造简单、管理方便。 二、设计任务 完成一个废水处理中常用的典型构筑物的工艺设计,较完整地绘制该构筑物的工艺施工图纸。 构筑物——平流式气浮池(共壁合建) 设计流量——Q S=330m3/h 三、设计参数 1、加压水泵 加压水泵作用是提供一定压力的水量,本设计中采用离心泵 2、空气供给设备

压力溶气气浮的供气方式可分为泵前插管进气、水泵—射流器供气、水泵—空压机供气三种,本设计中采用水泵—空压机供气 3、气浮池设计参数控制范围及要点: (1)回流比5%~10% (2)接触区水流上升流速10~20mm/s (3)接触区水流停留时间>60s (4)接触室内的溶气释放器,需根据确定的回流水量、溶气压力及各种型号释放器的作用范围确定合适的型号与数量,并力求布置均匀。 (5)分离室流速 1.5~2.5mm/s (6)气浮池有效水深 2.0~2.5m (7)隔板下端的水流上升速度32mm/s (8)气浮池单宽<10m (9)池长<15m (10)气浮池排渣一般采用刮渣机定期排除。 (11)气浮池集水应力求均匀,一般采用穿孔集水管,集水管内的最大流速宜控制在0.5m/s左右。 基本设计数据的确定: 1)回流比取10% 2)接触室停留时间T2=2min 3)气浮分离速度采用1.5mm/s

线程池原理 C++实现

线程池原理及创建(C++实现) 时间:2010‐02‐25 14:40:43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点击:2963次 本文给出了一个通用的线程池框架,该框架将与线程执行相关的任务进行了高层次的抽象,使之与具体的执行任务无关。另外该线程池具有动态伸缩性,它能根据执行任务的轻重自动调整线程池中线程的数量。文章的最后,我们给出一个 本文给出了一个通用的线程池框架,该框架将与线程执行相关的任务进行了高层次的抽象,使之与具体的执行任务无关。另外该线程池具有动态伸缩性,它能根据执行任务的轻重自动调整线程池中线程的数量。文章的最后,我们给出一个简单示例程序,通过该示例程序,我们会发现,通过该线程池框架执行多线程任务是多么的简单。 为什么需要线程池 目前的大多数网络服务器,包括Web服务器、Email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等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位时间内必须处理数目巨大的连接请求,但处理时间却相对较短。 传统多线程方案中我们采用的服务器模型则是一旦接受到请求之后,即创建一个新的线程,由该线程执行任务。任务执行完毕后,线程退出,这就是是“即时创建,即时销毁”的策略。尽管与创建进程相比,创建线程的时间已经大大的缩短,但是如果提交给线程的任务是执行时间较短,而且执行次数极其频繁,那么服务器将处于不停的创建线程,销毁线程的状态。 我们将传统方案中的线程执行过程分为三个过程:T1、T2、T3。 T1:线程创建时间 T2:线程执行时间,包括线程的同步等时间 T3:线程销毁时间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线程本身的开销所占的比例为(T1+T3) / (T1+T2+T3)。如果线程执行的时间很短的话,这比开销可能占到20%‐50%左右。如果任务执行时间很频繁的话,这笔开销将是不可忽略的。 除此之外,线程池能够减少创建的线程个数。通常线程池所允许的并发线程是有上界的,如果同时需要并发的线程数超过上界,那么一部分线程将会等待。而传统方案中,如果同时请求数目为2000,那么最坏情况下,系统可能需要产生2000个线程。尽管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是也有部分机器可能达不到这种要求。 因此线程池的出现正是着眼于减少线程池本身带来的开销。线程池采用预创建的技术,在应用程序启动之后,将立即创建一定数量的线程(N1),放入空闲队列中。这些线程都是处于阻塞(Suspended)状态,不消耗CPU,但占用较小的内存空间。当任务到来后,缓冲池选择一个空闲线程,把任务传入此线程中运行。当N1个线程都在处理任务后,缓冲池自动创建一定数量的新线程,用于处理更多的任务。在任务执行完毕后线程也不退出,而是继续保持在池中等待下一次的任务。当系统比较空闲时,大部分线程都一直处于暂停状态,线程池自动销毁一部分线程,回收系统资源。 基于这种预创建技术,线程池将线程创建和销毁本身所带来的开销分摊到了各个具体的任务上,执行次数越多,每个任务所分担到的线程本身开销则越小,不过我们另外可能需要考虑进去线程之间同步所带来的开销。 构建线程池框架 一般线程池都必须具备下面几个组成部分: 线程池管理器:用于创建并管理线程池 工作线程: 线程池中实际执行的线程

气浮池设计书

两级气浮池 大庆油田水务公司含油污水应用技术项目部

目录 1两级气浮池设计说明书 (1) 1.1絮凝池 (1) 1.2回流比 (1) 1.3接触室 (1) 1.4分离室 (2) 1.5两级气浮装置的选择 (2) 2.两级气浮池设计计算书 (2) 2.1基础计算(溶气罐气浮) (2) 2.1.1回流水量 (2) 2.1.2理论空气用量[1] (2) 2.1.3设备提供气量 (3) 2.1.4接触室面积 (3) 2.1.5分离室面积 (3) 2.1.6池水深 (3) 2.1.7溶气罐直径 (4) 2.2池体及校核计算 (4) 2.2.1絮凝池 (4) 2.2.2接触室 (4) 2.2.3分离室 (5) 2.3 进、出水管线、排空及排渣管线和释放器设计及计算 (5)

2.3.1 进、出水管线设计 (5) 2.4释放器设计计算 (6) 2.4.1 一级气浮的释放器 (6) 2.4.2 二级气浮的释放器 (7) 2.5 空压机及气管线设计计算 (8) 2.5.1 空压机选择 (8) 2.5.2 气管线设计 (8) 2.6池体材质 (8) 3 材料表 (8) 4 设备表 (10) 5 图纸 (11) 6参考文献 (11)

1两级气浮池设计说明书 已知条件:来水流量Q=1(3)m3/h,来水含油≤230mg/L,含悬浮物≤600mg/L,处理后出水含油≤110mg/L,含悬浮物≤350mg/L。 1.1絮凝池 絮凝时间对气浮池的处理效果有重要影响,给排水设计手册[1]上絮凝时间采用10-20min。根据前期药剂筛选实验得出,处理含油废水时,其最佳絮凝时间为15min,本装置的絮凝池按此参数进行设计。 1.2回流比 回流比过低会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微气泡,从而不能有效去除石油类、悬浮物等指标;回流比过高易导致系统的能耗高,同时需选择较大的溶气罐或溶气泵,造成初期投入较大。为达到合适的回流比,根据相关文献[3],回流比采用40%。本设计选择50%。 1.3接触室 根据给排水设计手册[1],建议该室内水流上升速度10-20mm/s。本设计选择滤速ν=15mm/s。

竖流式气浮池原理

竖流式溶气气浮沉淀机的工作原理虽与其它气浮装置原理基本相同,但在结构上有重大改革,它具有以下优点:设备集成化:一般气浮系统均有分开的气浮池、投药设备、溶气罐、溶气水泵、空压机、污水泵组成,这样安装时间长,管理不便,占地面积大。竖流式溶气气浮沉淀机把这些分开的设备有机地组合于一体,一般调节PH值的污水,只要接上进出水等管口,立即可投入使用,且不需要做基础。二、适用范围1.电镀废水的重金属离子,如锌、铜、铅等总含量在50PPM以下,去除率均可在70%以上。2.印染废水的色度去除率达90%左右,COD去除率60-70%左右,BOD去除率50%左右。3.食品屠宰和制革废水的COD 去除率70%左右,悬浮固体去除率90%左右。4.炼油废水的油脂,可降至10毫克/升以下,废水能达到澄清程度。5.对化工废水和颜料油漆等,COD去除率74%,色度去除率93%左右。6.造纸白水的纤维回收率可达到95%左右,COD去除率86.7%左右,清水完全回用。7.大池沐浴水浊度可稳定在10度以下,水中的细菌有较大幅度下降。8.生活饮用水及工业的浊度可净化到5度以下,同时对色度耗氧量降低有良好的效果三、工作原理气浮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将大量空气溶于水中,形成溶气水,作为工作介质,通过释放器骤然减压,快速释放,产生大量微细气泡粘附于经过混凝反应后废水中的“矾花”上,使絮体上浮,从而迅速地除去水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净水的目的。四、工艺说明竖流式溶气气浮沉淀机分四个部分:(1)加药聚凝部分;(2)回流水溶气释放部分;(3)气浮部分;(4)电器控制部分;(一)加药聚凝部分:污水由污水泵从污水池抽向涡流反应器。一般采用在污水泵前加药。这样可使药液和污水通过污水泵的叶轮旋转而得到充分的混合。药液由加药装置供给。加过药的污水进入涡流反应器中,污水得到充分的聚凝。(如用户需要可改为其它聚凝形式)(二)回流水溶气释放部分:气浮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回流水溶气及释放的效果。本气浮采用高效节能的溶气和释放设备。使空压机的压缩空气与处理后通过水泵加压的回流水在溶气罐中充分混合溶解,形成溶气水。溶气罐的工作压力一般为2-3.5kg/cm2。(三)竖流式气浮,气浮部分通过加药混凝的污水进入气浮池中由溶气罐中的溶气水在进出水管口下部由溶气释放器突然减压,使溶解于水中的空气由突然减压而释放出大量的微气泡。微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污水中已经凝聚的悬浮物,微气泡附着在悬浮物上,使之很快上浮,这样污水中处理掉的悬浮物全部浮于上面。然后通过气浮上部的刮沫机把它们刮去排到污泥池中,而池底部通过处理的清水排出。(四)电器控制部分。本设备附设电器控制柜,调试安装后可达到无人操作状态。电控柜控制气水泵、刮沫机、空压机的运行。

IOCP 原理 代码

Windows I/O完成端口 2009-10-30 10:51 WINDOWS完成端口编程 1、基本概念 2、WINDOWS完成端口的特点 3、完成端口(Completion Ports )相关数据结构和创建 4、完成端口线程的工作原理 5、Windows完成端口的实例代码 WINDOWS完成端口编程 摘要:开发网络程序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只需要遵守很少的一些规则:创建socket,发起连接,接受连接,发送和接收数据,等等。真正的困难在于:让你的程序可以适应从单单一个连接到几千个连接乃至于上万个连接。利用Windows完成端口进行重叠I/O的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出支持大量连接的网络服务程序。本文介绍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完成端口模型开发的基本原理,同时给出实际的例子。本文主要关注C/S结构的服务器端程序,因为一般来说,开发一个大容量、具有可扩展性的winsock程序就是指服务程序。 1、基本概念 设备---指windows操作系统上允许通信的任何东西,比如文件、目录、串行口、并行口、邮件槽、命名管道、无名管道、套接字、控制台、逻辑磁盘、物理磁盘等。绝大多数与设备打交道的函数都是CreateFile/ReadFile/WriteFile 等,所以我们不能看到**File函数就只想到文件设备。 与设备通信有两种方式,同步方式和异步方式:同步方式下,当调用ReadFile这类函数时,函数会等待系统执行完所要求的工作,然后才返回;异步方式下,ReadFile这类函数会直接返回,系统自己去完成对设备的操作,然后以某种方式通知完成操作。 重叠I/O----顾名思义,就是当你调用了某个函数(比如ReadFile)就立刻返回接着做自己的其他动作的时候,系统同时也在对I/0设备进行你所请求的操作,在这段时间内你的程序和系统的内部动作是重叠的,因此有更好的性能。所以,重叠I/O是在异步方式下使用I/O设备的。重叠I/O需要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OVERLAPPED。 2、WINDOWS完成端口的特点 Win32重叠I/O(Overlapped I/O)机制允许发起一个操作,并在操作完成之后接收信息。对于那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操作来说,重叠IO机制尤其有用,因为发起重叠操作的线程在重叠请求发出后就可以自由地做别的事情了。在WinNT和Win2000上,提供的真正可扩展的I/O模型就是使用完成端口(Completion Port)的重叠I/O。完成端口---是一种WINDOWS内核对象。完成端口用于异步方式的重叠I/0情况下,当然重叠I/O不一定非得使用完成端口不可,同样设备内核对象、事件对象、告警I/0等也可使用。但是完成端口内部提

气浮池

气浮设备 1.气浮原理 把空气通入被处理的水中,并使之以微小气泡形式析出而成为载体,从而使絮凝体黏附在载体气泡上,并随之浮升到水面,形成泡沫浮渣(气、水、颗粒三相混合体)从水中分离出去。 2.工艺设计 气浮处理主要工艺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污水处理常见气浮工艺特点及适用条件 气浮装置设计的一般规定 气浮池应设溶气水接触室完成溶气水与原水的接触反应。

气浮池应设水位控制室,并有调节阀门(或水位控制器)调节水位,防止出水带泥或浮渣层太厚。 穿孔集水管一般布置在分离室离池底20~40cm处,管内流速为~s。孔眼以向下与垂线成45°,交错排列,孔距为20~30cm,孔眼直径为10~20mm。 周期视浮渣量而定,周期不宜过短,一般为~2h。浮渣含水率在95%~97%左右,渣厚控制在10cm左右。 渣宜采用机械方法刮除。刮渣机的行车速度宜控制在5m/min以内。刮 渣方向应与水流流向相反,使可能下落的浮渣落在接触室。 工艺设计时应考虑水温的影响。 电解气浮工艺设计 电解气浮工艺设计要点 1)电解气浮采用正负相间的多组电极,通以稳定或脉冲电流,通电方式可为串连或并联。 2)电解气浮可用惰性电极或可溶性电极,产生的效应与产物有所不同。 3)电解气浮采用惰性电极如钛板、钛镀钌板、石墨板等电极,产生氢、氧或氯等细微气泡;当采用可溶性铁板、铝板作为电极时,也称为电絮凝气浮,其产物是Fe3+、Al3+及氢气泡等,此时产泥量较大。 4)电解气浮装置形式分竖流式及平流式,竖流式主要应用于较小水量的处理。 5)电解气浮池的结构包括整流栅、电极组、分离室、刮渣机、集水孔、水位调节器等。 6)电解气浮主要用于小水量工业废水处理,对含盐量大、电导率高、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的处理具有优势。 7)铁阳极电絮凝气浮用于含Cr(Ⅵ)废水处理时,Cr(Ⅵ)浓度不宜大于100mg/L。 8)电解气浮用于含氰废水的处理时宜采用石墨惰性电极。 解气浮设计参数 1)极板厚度6~10mm(可溶性阳极根据需要可加厚),极板净间距15~20mm; 2)电流密度一般应小于150~200A/m2。 3)澄清区高度1~,分离区停留时间20~30min; 4)渣层厚度10~20cm; 5)单池宽度不应大于3m。 叶轮气浮工艺设计 叶轮气浮工艺设计要点

跟我学VS#语言编程技术——C#中的线程池Thread Pool技术及应用示例

1.1跟我学VS#语言编程技术——C#中的线程池Thread Pool技术及应用示例1.1.1C#中的线程池Thread Pool技术及应用示例 1、线程池Thread Pool技术概述 我们知道,大部分应用程序都是通过线程工作的,该线程等待一些引入的连接,一旦接收到一个连接,就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并且要求这个线程服务于这个新的连接。 在此种工作方式下,当线程比较多的时候,系统的开销将会相当大。减少系统开销的一个方法就是使用一个线程池来处理,特别是关于在服务应用程序中使用线程的问题。 在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中几乎都采用了“线程池”技术,这主要是为了提高系统效率。因为如果服务器对应每一个请求就创建一个线程的话,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会产生很多创建和销毁线程动作,导致服务器在创建和销毁线程上花费的时间和消耗的系统资源要比花在处理实际的用户请求的时间和资源更多。线程池就是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2、线程池的工作原理 所谓线程池,就是在内存中等待工作的线程,系统会根据工作的情况,自动地创建并管理新的线程。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3、ThreadPool类 在.NET中,通过System.Threading.ThreadPool类,每个进程都自动带有一个线程池,而且每个进程至多只能有一个线程池,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行为间共享线程池。 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线程池主要用于服务引入的连接,但同时也还可以周期性地进行其它方面的服务,比如检查服务器上的磁盘空间,确保服务器高速运行,检查电子邮件以及服务客户连接等等。 其实,线程池可以使线程变得更容易,很明显还需要处理同步问题,但我们不需要真实地创建线程,.NET会帮助我们做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