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GB 15994—1995】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 言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个型,其中甲型所引起的流感流行最为广泛和严重,乙型常引起爆发,丙型则多引起小儿散发病型。在我国虽将该病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但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健康及劳动生产力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年老体弱多病者及婴幼儿的威胁较大。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三菊。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流感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流感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

2诊断原则

流感流行时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对病人作出初步诊断。如确定诊断则需要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

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史

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同时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或近期内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或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

3.2临床症状

3.2.1出现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

3.2.2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

3.2.3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3实验室诊断

3.3.1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

3.3.2从病人鼻咽分泌物分离到流感病毒(见附录A)。

3.3.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见附录

B)。

3.3.4直接检查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流感病毒抗原阳性(见附录C中C1)。

3.3.5标本经敏感细胞增殖1代后查抗原阳性(见附录C中C2)。

3.4病例分类

3.4.1疑似病例

具备3.1加3.2或3.1加3.2加3.3.1。

3.4.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或3.3.3或3.3.4或3.3.5。

4处理原则

4.1早期隔离病人、对症治疗病人和防治合并症

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病人是最重要的措施。对病人治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主要应防止流感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特别是对年老体弱者或伴有心血管、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或婴幼儿,流感本身或其合并症可能引起死亡,应特别注意加强治疗护理。

4.2预防措施

一般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讲究卫生,注意体格锻炼和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易感人群应采取相对隔离措施,如避免接触病人,不去公共场所等;对年老体弱者必要时可采用灭活疫苗接种或服用金刚烷胺等预防方法(但须注意金刚烷胺仅对防治甲型流感有效)。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病原学诊断方法

A1病毒分离

从疑似流感病人呼吸道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

A2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A2.1标本收集时间应于发病早期(1~3d内)越早越好。

A2.2标本收集方法常用棉拭子擦抹法或咽喉漱洗法。棉拭子擦抹法用于采集儿童标本,采集时将灭菌棉拭子稍沾标本收集液(pH7.2~7.6含20%~40%灭菌肉汤的生理盐水或Hanks液或生理盐水),反复擦拭患者咽部数次,然后将此棉拭子放进装有上述收集液的试管中塞上棉塞。咽喉洗漱法用于采集成人标本,采集时先让患者咳嗽,然后用10mL左右的收集液反复洗漱咽喉部约1min,吐入管内。如有条件,儿童标本用负压抽吸法抽取鼻咽分泌

℃中尽快送实验室。物,成人标本用鼻咽洗液,可提高分离的阳性率。标本采集后置冰壶(4) A2.3标本的处理:用毛细吸管反复吹打标本液(如为咽拭子标本,先反复挤压咽拭子后弃之),将粘液打散,于4℃静置5~10min,待自然沉淀后取3mL上清,按每毫升加青霉素1000单位和链霉素1000μg,混匀置4℃处理2~4h即可接种。如标本污染较重,可置4℃

℃保存。

过夜处理。如预计标本在48h内不能完成接种时,应将标本置低温(最好-70) A3接种及培养法

最常用鸡胚培养法和组织培养法,有条件的亦可同时用两种方法进行病毒分离。

A3.1鸡胚培养法:取9~11日龄鸡胚,将处理过的标本液经羊膜腔和尿囊腔各接种0.2mL,每份标本接种3~4只胚,置33~35℃温箱培养3d,然后将鸡胚放置4℃冰箱过夜(或置—20℃冰箱1h再置4℃数小时)可分别收获尿液和羊水,并作初步血凝(其方法是用毛细吸管取1~2滴尿液或羊水,置大孔塑料板内,再加入1~2滴1%鸡红细胞,摇匀后置室温或℃~45min观察结果,根据血球凝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430

-),如血凝为+++~++++时,再按系列倍比稀释测定其血凝滴度,如具有一定血凝滴度即可鉴定。如血凝阴性,可盲传2代,如仍为阴性则弃之。

A3.2组织培养法:用0.2mL处理过的标本液接种于长成单层的原代人胚肾(或猴肾或地鼠肾),或狗肾传代细胞(Madin Darby Canine Kidney,MDCK),每份标本接种4管,置37℃吸附1~2h后弃标本液,再加入每毫升含2μg胰酶的199维持液1mL,于33℃培养7~10d,并逐日观察病变。从第三天开始每隔一天用0.4%鸡或豚鼠红细胞对培养管做红细胞吸

附试验(试验前无菌法收获细胞培养上清液),如阴性则用已收获的上清液盲目传代,如阳性则测定上清液的血凝滴度。如标本第1代红细胞吸附试验阴性,可用收获的全部上清液混合进行盲传2代,仍为阴性则弃之。

A4新分离株的鉴定

新分离流感病毒可用血凝抑制、补体结合、中和以及血细胞吸附抑制等试验方法进行鉴定。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法是血凝抑制试验,必要时采用补体结合试验。

A4.1血凝抑制试验:用当前流行的甲3、甲1及乙型流感病毒代表株的免疫血清与新分离流感病毒做血凝抑制试验,观察新分离株能否被免疫血清所抑制。血凝抑制试验方法见附录B。

A4.2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取红细胞吸附试验阳性的组织培养管和正常细胞对照管,

∶的免疫血清0.2mL,再加入用Hanks液洗细胞2次,加入经霍乱滤液(RDE)处理(110)

Hanks0.6mL,室温作用30min后,再加入0.4%鸡(或豚鼠)红细胞0.2mL,置室温30min后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血球吸附。如果血细胞吸附被所用免疫血清所抑制,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与所用免疫血清型别相一致或接近。

A4.3补体结合试验:如果用已知的甲型(甲3、甲1)或乙型或丙型流感病毒免疫血清对新分离病毒的血凝均不能抑制,则应考虑可能为甲型流感病毒的新亚型,可用针对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核蛋白的免疫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定型。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血清学诊断方法

B1血凝抑制试验方法

B1.1原理

一些动物红细胞(如鸡、豚鼠等)以及人“O”型血红细胞上有流感病毒受体,遇流感病毒可产生红细胞凝集现象,简称血凝。若将特异性抗体与流感病毒(血凝素)预先作用后再加入红细胞则不产生凝集,称为血凝抑制现象。用定量血凝素与不同稀释度血清抗体作用后,能完全抑制血凝的最高稀释度,即为血凝抑制抗体效价。

B1.2主要材料

大孔塑料板,1mL吸管或1mL移液器。

B1.3双份血清收集及处理

急性期血清于发病3d内采取,恢复期血清于发病后2~4周采取。取0.1mL已分离的血

∶稀释)摇匀,于37℃水浴中过夜,以

∶或15

清加入0.9(或0.4)mL霍乱滤液(RDE)(即110

去除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抑制素,次日置56℃水浴50min以灭活多余的RDE。

B1.4流感病毒血凝素制备

流感病毒接种鸡胚后48h收获的尿囊液,加入1/10000硫柳汞防腐。为了延迟尿盐沉淀可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做等量稀释,置4℃备用。

B1.5鸡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从静脉或心脏抽取正常健康鸡血,保存于阿氏(Alsevr's)液中,置4℃保存。用前以生理盐水洗3次,末次经2000r/min离心10min,将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1%浓度。

B1.6血凝素滴定

将流感病毒血凝素在大孔塑料板内用生理盐水从15

∶开始做系列倍比稀释,每孔

℃~45min后观察结果,以出现十十0.25mL再加入等量1%鸡红细胞,摇匀,置室温或430

血凝的血凝素最高稀释度为其血凝效价,即为1个血凝单位,实验时采用4个血凝素单位,

例如血凝素效价为1320

∶稀释。正式实验前经校对取4∶,为1个单位,4个单位即为180

个血凝单位用于实验。

B1.7血凝抑制试验步骤

∶再用生理盐水做系列倍比稀释,每孔B1.7.1将上述已处理的待检血清(110

∶或15)

加0.25mL。

B1.7.2加入等量已配好的4个单位血凝素。

℃~45min。

B1.7.3每孔加入0.25mL 1%鸡红细胞,摇匀置室温或430

B1.8结果观察

观察结果时将血凝板倾斜数十秒钟,待阴性孔内红细胞自由下滑呈泪滴状时读结果。以出现完全抑制的血清最高稀释度的倒数为抗体的效价。在检测患者双份血清时需在同一次试验中进行,并以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抗体效价升高4倍或4倍以上为阳性。

B2型特异性补体结合试验

B2.1原理

甲、乙、丙三个型流感病毒各具有特异的可溶性抗原(核蛋白抗原),甲型流感病毒各亚型均具有相同的可溶性抗原,与乙型或丙型的可溶性抗原完全不同,因此可利用补体结合试验来区别它们。当流感病毒出现很大的变异或出现新亚型而引起大流行时,由于来不及充分掌握新分离毒株的性状,常需同时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对新毒株进行血清学诊断。

B2.2型特异免疫血清制备

B2.2.1免疫用抗原

甲型为PR8株和乙型为Lee株均为小鼠适应株。于乙醚麻醉下鼻腔感染12~16g小鼠,每鼠0.05mL,待感染后3~5d大部分小鼠发病、部分死亡时,解剖小鼠。取肺研磨并用生理盐水制成10%的悬液,低速离心去除粗块,取上清鼠肺悬液即为免疫用抗原。

B2.2.2免疫血清制备

选体重300~500g的健康豚鼠,免前采血3~5mL,分离血清分装冻存留作对照。豚鼠用乙醚轻度麻醉,鼻腔滴入上述鼠肺悬液抗原0.5mL,共免疫3~4次,每次间隔一周,在末次免疫的同时,由腹腔注射鼠肺悬液2mL,一周后试血,如果对同型尿膜抗原的血清效∶,而与异型抗原无交叉反应,立即采血分离血清分装冻存于低温(-20℃以下)。价超过180

试验前血清于56℃水浴灭活30min。

B2.3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以上用甲、乙型流感病毒或新分离病毒按常规接种和收获尿囊液,如尿液血凝在140

时,收获其尿囊膜,将尿囊膜用盐水洗一次,用无菌剪刀将膜剪成数小块放入试管中,每个鸡胚的尿囊膜加1mL无菌生理盐水,冻化三次,末次化后以3000r/min离心15min,吸出上

∶的硫柳汞防腐,置4℃冰箱至少可用一个月。

清即为可溶性抗原,加入110000

B2.4双份血清采集

收集病人急性期(发病3d内)和恢复期(发病10~30d后)的血清。血清于试验前5630min

灭活。

B2.51%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溶血素、补体的制备和滴定按常规方法。

B2.6补体结合试验步骤

按常规进行。

B2.7结果判定

B2.7.1被检病毒尿膜抗原与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免疫血清呈阳性反应则可诊断为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如甲、乙均为阴性时,应考虑丙型流感病毒或其他病毒。

B2.7.2双份血清对甲型(或乙型)抗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即可诊断为甲型(或乙型)

流感病毒感染。

∶以下,如单份恢复期血清抗体在132 B2.7.3正常人群补体结合抗体滴度一般在116

以上时,结合临床症状可作诊断的参考。

∶以上者可作为新近感染流感B2.7.4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调查中,补体结合抗体在132

的证据。

B3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

B3.1原理

胎球蛋白(Fetuin)底物经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作用后,使N乙酰神经氨酸游离出来,经过碘酸盐的氧化作用将N乙酰神经氨酸转化为β-甲醛内酮酸,后者经硫代巴比妥酸作用形成生色团,用有机溶剂提取生色团,并在分光光度计上比色。利用上述反应可测知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反应的颜色越深酶活性越强。并可选择用于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的标准剂量。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是将标化好剂量的神经氨酸酶(即一定稀释度的流感病毒尿囊液)和系列稀释的被检血清和正常血清起孵育,测知血清作用于神经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价,并计算出血清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滴度。

B3.2器材及试剂

B3.2.1小试管、10mL吸管及分光光度计等。

B3.2.2磷酸缓冲液(PBS pH5.9)及生理盐水。

B3.2.3胎球蛋白底物液:450~500mg冰冻干燥的胎球蛋白加蒸馏水10mL,溶解后置4℃保存,每周新配。

B3.2.4过碘酸钠溶液:称4.8g过碘酸钠(NaIO4)溶于38mL蒸馏水中,加62mL正磷酸(浓),充分混合,置于棕色磨口瓶中,室温保存。

B3.2.5砷试剂:称10g砷酸钠(NaAsO2)和7.1g无水硫酸钠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0.3mL浓硫酸,置于带玻璃塞的瓶中,置4℃保存。

B3.2.6硫代巴比妥酸试剂:称1.2g硫代巴比妥酸和14.2g无水硫酸钠加入200mL蒸馏水中,在煮沸的水浴中加热溶解,每周新配。

B3.2.7酸化丁醇试剂:于100mL正丁醇中加入5mL浓盐酸,置棕色带玻璃塞的瓶中,室温保存。

B3.3神经氨酸酶活性测定

B3.3.1病毒用生理盐水做系列倍比稀释(12

∶分装小试管,每管0.1mL。标准

∶~132)

病毒和未知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应在同一试验中测定。

B3.3.2每管补充加入0.1mL生理盐水,再加入0.1mL用pH5.9 PBS配制的胎球蛋白底物,对照管用盐水代替病毒,充分混合后置37℃水浴作用18h。

B3.3.3从水浴中取出试管在室温冷却,每管加入0.1mL的过碘酸盐试剂,充分混合,室温静置20min(时间要准)。

B3.3.4每管加入1mL砷试剂,由于碘的释放出现棕色,摇动试管待棕色消失。

B3.3.5每管加入 2.5mL硫代巴比妥试剂,并充分混合(该试剂需在煮沸溶解后加入),用棉塞将管口堵紧。

B3.3.6立刻将试管置于煮沸的水浴中,煮沸10min,可见红色出现,即为神经氨酸酶活性的表现,颜色越深酶活性越高。

B3.3.7将试管置冰水中冷却后去掉棉塞,加入4mL丁醇试剂,换上干净橡皮塞,用手剧烈摇动试管,提取颜色使其转到有机物(丁醇)相。

B3.3.8以1500r/min离心5~10min使丁醇层清亮透明,小心地吸出上层的丁醇,放入干净的试管中待检。

B3.3.9将上述受检样品由高稀释度到低稀释度依次倾入透光池中,其中第一个透光池

加入无病毒的对照管液,将分光光度计波长调至549nm,将对照管调至零,然后依次读取每个稀释度样品的光密度。

B3.3.10酶单位的计算:酶活性测定时光密度为0.45~0.85的病毒稀释度作为一个酶单位。

B3.4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

B3.4.1按上述方法测定酶活性,选用1个酶单位的病毒稀释度(即酶活性测定时光密度为0.45~0.85的病毒稀释度),每管加入0.1mL。

B3.4.2受检血清做系列倍比稀释,每管病毒加入不同稀释度血清0.1mL,血清对照管是以最低稀释度血清加生理盐水代替病毒,37℃水浴作用1h。以同法做正常血清对照组。

B3.4.3每管加入pH5.9 PBS配制的胎球蛋白0.1mL,充分摇匀,置37℃水浴中孵育18h。

B3.4.4自水浴中取出试管,按B3.3.3.~B3.3.7逐步加入前述各种试剂。

B3.4.5测定光密度时应从低稀释度血清管至高稀释度血清管,检测方法同B3.3.9。

B3.5神经氨酸酶抑制抗体滴度的计算法

B3.5.1根据抗血清和正常血清两组试验的实验结果,求得每组血清同一稀释度的光密度之商数,即为经血清作用后所余之酶活性的百分数。血清稀释度越高,残留的酶活性也越高,找出50%酶活性前后两个血清稀释度及其相应的酶活性百分数,按公式计算出血清神经氨酸酶抑制抗体滴度。

B3.5.2计算公式

式中:A——血清神经氨酸酶抑制抗体效价倒数;

B1——酶活性高于50%的血清稀释度倒数;

B2——酶活性低于50%的血清稀释度倒数;

C1——高于50%的酶活性的百分数;

C2——低于50%的酶活性的百分数;

50——常数。

B3.5.3计算举例

先计算血清作用后的酶活性:

然后将对数稀释度换算为几何稀释度:例如10-3换算为1/1000,10-3.5换算为1/3200。最后代入公式:

∶。

此抗血清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效价为11440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流感快速诊断方法

C1直接检查呼吸道脱落上皮细胞内抗原

C1.1原理

由于流感病毒的主要感染部位是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因此在病人呼吸道标本的脱落细胞中含有流感病毒抗原,通过直接检查脱落上皮细胞内抗原即可诊断。检查方法可采用免疫荧光法,一般于3~4h内即可完成,而且可以直接定型。

C1.2标本的收集和制片

儿童标本最好采用负压抽吸法收集呼吸道分泌物,成人标本最好采用鼻咽洗液。可将每份标本分为两份,一份低温冻存备作病毒分离,一份用pH7.2磷酸缓冲液(PBS),将粘液吹打散,1500r/min离心15min去除上清,细胞沉淀用PBS洗1~2次,末次离心后弃上清,加入适量pH7.2 PBS使细胞重悬,滴加于带圈的玻璃片上,自然干燥,冷丙酮固定10min。

C1.3间接免疫荧光法

C1.3.1用10%新鲜羊或牛血清封闭标本片,置湿盒中于3730min

℃。

C1.3.2分别加入适当稀释度的抗甲型和乙型流感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置湿盒中于37℃放置1h。在PBS中洗两次,共10min。

℃。在PBS中洗三次,共10min,C1.3.3加适当稀释度的兔抗鼠荧光素结合物置371h

末次用蒸馏水过一下。

C1.3.4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到三个以上胞浆内或胞核内荧光阳性细胞即可判为阳性。

C2标本经敏感细胞增殖1代后查抗原

C2.1原理

病人呼吸道标本经接种敏感细胞(狗肾传代细胞MDCK)增殖1~3d后,将细胞消化分散制成抗原片,再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酶染法检查细胞内抗原。由于标本中的病毒在敏感细胞增殖后查抗原,能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可在细胞病变出现以前查到抗原,可以直接定型,而且比常规鸡胚分离病毒法要快得多,一般24~72h即可诊断。检查方法可采用间接免疫酶染法(C2.5)或间接免疫荧光法(C2.4)

C2.2标本的收集及处理

儿童标本可采用咽拭子,最好采用负压抽吸法;成人标本可采用咽漱液,最好采用鼻咽洗液。标本按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3方法处理。

C2.3标本的接种培养及制片

取处理过的标本液0.2mL接种于长成单层的MDCK细胞,每份标本接种3管,置37℃吸附1~2h后弃去标本液,加入每毫升含2μg胰酶的199维持液至1mL,于35℃培养24、48和72h分别取出1管,收集上清备用,将细胞用消化液(1份0.25%胰酶+4份Versene)消化下来,用PBS洗一次,然后滴加于带圈的玻璃片上,自然干燥,冷丙酮固定。同法制备未经感染的正常MDCK细胞片即为正常对照细胞。

C2.4间接免疫荧光法

C2.4.1加单克隆抗体同C1.3.2。

C2.4.2加兔抗鼠荧光素结合物同C1.3.3。

C2.4.3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到胞浆内或胞核内荧光,而正常细胞片未见荧光,即可判定为阳性。

C2.5间接免疫酶染法

C2.5.1加单克隆抗体同C1.3.2。

℃,用PBS洗两次10min。

C2.5.2加适当稀释度的羊抗鼠酶标结合物,湿盒中置371h

C2.5.3加邻苯二胺底物液,其配制方法为:4mg邻苯二胺+10mLpH5.0磷酸-柠檬酸

缓冲液+15μL双氧水。pH5.0磷酸缓冲液的配制方法为:先分别配制0.1mol/L柠檬酸(C6H8O7·H2O)(21g/1000mL)和0.1mol/L磷酸氢二钠(Na2HPO4)(28.4g/1000mL),分别按24.3mL 和25.7mL混合后,再加入等量(50mL)双蒸水混合即为pH5.0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加入底物液3~5min即可观察结果。

C2.5.4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结果时,细胞要湿,如果细胞已干,可以加入一滴自来水),观察到棕红色深染细胞,根据观察到的深染细胞多少记录为++++、+++、++、+、±、-。以观察到+以上深染细胞判为阳性;有时可观察到单个深染细胞被无色或淡红色细胞所包围,而正常细胞对照呈无色或淡红色,亦可判为阳性。

最新流行性感冒试题及答案

流行性感冒试题及答案、选择题 1.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病原体是(B) A、流感杆菌B C乙型流感病毒D 2.对流感病毒抗原转变的错误叙述是(D) A HA和(或)NA变异幅度大B C由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造成D 3.抗原漂移指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的(D) A、型特异性抗原小变异B C亚型抗原的大变异D 4.对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错误叙述是(C) A、可以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B C具有酶活性C 5.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A) A、核蛋白和膜蛋白的抗原性B C血凝素(HA D 6.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B) A、核蛋白B C M蛋白D 7.从咽漱液中分离流感病毒常接种于(B) A、Hela 细胞B B、鸡胚和狗肾传代细胞D 8.流感的确诊的主要依据是(C) A、发病季节B C病毒分离D 、甲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 、产生流感病毒新亚型 、由病毒基因点突变造成 、型特异性抗原大变异 、亚型抗原的小变异 、具有中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可与宿主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特征 、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多聚RNAI 、豚鼠 、鸡胚和Hela 细胞 、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流行规模

9.流感的临床表现,不符合的是(D) A、全身症状重 B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C年老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 D肺外并发症多见 10.流感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对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 B 、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 C流感流行前,给所有易感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二、判断题 1.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可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 行o(V) 2 ?抗神经氨酸酶抗体和抗血凝素抗体都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X) 3.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不同型病毒颗粒相应的基因节段间易发生重配,产生新型的流感病毒。(X) 4.核糖核蛋白又称核衣壳,由核蛋白、多聚酶蛋白和核糖核酸组成。(V) 5.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与宿主细胞结合而使细胞受染。(V) 6.流感潜伏期一般I?2d,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呼吸道症状重、全身症状轻微或不明显。(X) 7.在发生流感流行的地区,所有人群应立即接种疫苗。(X) &甲型流感病毒既可感染人,也可感染多种动物。(V) 9.接种流感疫苗的时间应在每年的流感流行前期进行。(V) 10.青壮年人群不属于流感疫苗接种推荐的重点人群。(X)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 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危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肥胖、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也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临床诊治工作,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2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7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系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调查报告模板

关于*小学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的初次调查报告 **年*月*日,接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电话报告:*小学近期发生多例发热病例,并已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学位于**街道**路**村,共有*个班级,有学生*人,无住校生,每个班级有独立的教室、午休室。除晨练,课外活动时间外,各班学生间很少接触,近期并未举办大型活动,有教学楼2幢。 二、发病情况 病例定义:自*月*日以来,该校学生及教职工中出现发热(体温≥38.0℃),伴咽痛或咳嗽症状之一者。 该校自*月*日至*日累计发生*例符合定义的病例,三间分布如下: 1、时间分布:*月*日*例,***。 2、空间分布:病例分布在*个年级*个班级,其中**班、**各**例,**班、**班和**班各*例,**班和**班各*3例,****班*例,***班*例,病例住址间无明显聚集性。 3、人群分布:男性**例,女生**例,男女比率为1.5:1,年龄均为**岁。 三、首发病例情况及病例临床特征 首发病例:*,女,*8周岁,家住*组*号。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最高体温39.5℃,无其他明显不适。在*儿保就医,被诊断被“感冒”。 其余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伴咳嗽、部分病例伴有鼻塞、流涕,分别至*院、*儿保、*医院,分别诊断为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目前均已居家隔离治疗。 四、疫情分析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该起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可判断本起疫情为一起校内传播的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 五、预防控制措施

1、所有病例离校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2天,凭**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证明返校上课。 2、班主任老师每日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发现类似病例,立即由家长带回,并上报当发**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3、其他班级加强晨检及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工作,发现类似病例立即由家长带回,并上报当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4、注意教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5、校内近期避免室内混班的聚集性活动。 6、继续通过黑板报、告知书等形式,加强流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家长充分了解流感防控知识;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7、**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好疫情的追踪与报告工作。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月1**日

流感防治培训测试试题及答案

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培训测试试题 姓名:分数: 一、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关于流感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ABCDE) A.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B.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C.某一时期的流行多由单一血清型引起 D.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 脏器衰竭而死亡 E.咳嗽明显,食欲减退,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2.下列哪些是典型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ABCD) A.突起畏寒、寒战和高热 B.全身酸痛明显,尤以背部和腿部最为明显 C.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D.可有咽喉刺痛、胸骨下烧灼感、干咳 E.头疼及中毒症状明显 3.关于流感患者的肺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BCE) A.流感病毒本身可引起病毒性肺炎 B.病程中若持续或反复发热,呼吸道症状加重,提示可能并发细菌性肺 炎 C.并存慢性心、肺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迅速致死 D.都必须尽早应用抗生素 E.护理上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

4.流感需与下列疾病鉴别(ABCDE) A.伤寒、麻疹 B.肺炎支原体肺炎 C.钩端螺旋体病 D.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 E.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流脑的早期 5.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ABCDE) A.呼吸衰竭; B.急性坏死性脑病; C.脓毒性休克; D.多脏器功能不全; E.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 A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 B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 C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重 D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2.关于流行性感冒病毒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 A流行性感冒病毒属副粘液病毒 B甲、乙、丙、丁四型 C甲型不变异

2021年禽流感考试试题带答案

2021年禽流感考试试题带答案 一、单选题: 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哪类法定传染病?( B )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季节?( A ) A.冬春季 B.夏季 C. 春季 D. 秋季 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易感人群是哪一类?( A ) A.任何年龄 B.12岁以下儿童 C.青年 D.老年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鉴别诊断依据是什么?( A ) A.病原学检查 B.实验室检查 C.影像学检查 D.临床表现 5、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上报时限?( A ) A.2小时 B.6小时 C. 8小时 D. 24小时 二、多选题 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途径?( ABC ) A.呼吸道 B.密切接触 C.直接接触 D.消化道 E.血液

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治疗原则?( ABCDE ) A.隔离原则 B.对症治疗 C.抗病毒治疗 D.中医治疗 E.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3、H7N9禽流感疫情监测“五早”是?( ABCDE ) A.早发现 B.早报告 C.早隔离 D.早诊断 E.早治疗 4、H7N9禽流感疫情监测“四到位”是?( ABCD ) A.认识到位 B.宣传到位 C.人员到位 D.物资到位 E.治疗到位 5、H7N9禽流感疫情监测“四加强”是?( ABCD ) A.强化联动 B.强化监测 C.强化防控 D.强化培训 E.强化治疗 6、H7N9禽流感的病例分类有哪几类?( CDE ) A.医学观察病例 B. 临床诊断病例 C.疑似病例 D.确诊病例 E.监测病例 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染源有哪几类?(ABCDE) A.患禽流感的鸡 B.携带禽流感病毒禽类 C.野禽 D.患禽流感鸭 E.患禽流感鹅 三、问答题 (一)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的定义?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最新版(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2017年入冬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上升较快,当前处于冬季流感流行高峰水平。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和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流感活动水平仍呈现上升态势,本次冬季流感活动强度要强于往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管理,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和《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受感染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人感染来源动物的流感病例在近距离密切接触可发生有限传播。 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人感染H5N1/H7N9病例排毒可达1~3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环境而获得。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发病48小时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8年版)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8 年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处置和管理,提高各级机构对流 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及时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减少续发病例,降低暴发规模,保障公 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二)适用围。 适用于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机构及 发生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单位开展暴发疫情处置工作。 二、暴发疫情相关定义 (一)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 一者。出现发热的时间应在本次急性发热病程,体温认定包括患 者自测体温和医疗机构检测体温。 (二)流感样病例暴发:指同一地区或单位在较短时间出现 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 三、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1 周,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 10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及时以或传真等方式向所属地县(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 告后,应立即进行疫情核实。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通过“中

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疫情事件的相关信息(附件1)。 (二)1 周,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30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 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疾病住院的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2 例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应当在2 小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三)对于报告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经核实为流感暴发疫情后,所有实验室确诊和临床诊断病例均要进行个案网络直报,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个案病例的关联。在“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承担检测工作的流感网络实验室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录入疫情样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负责暴发疫情调查处置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填报“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采样及检测结果统计表”(附件2),并根据实验室检测开展情况,对填报容进行及时更新;同时,按照要求做好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四、暴发疫情的调查 (一)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疫情报告后,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根据流感样病例定义进行诊断,核实是否为流感样病例暴发,已核实的暴发疫情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疫情发生单位基本信息与相关因素调查。容包括:疫情发生的集体单位名称、地址、报告人、联系方式、疫情波及人数;单位部门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可有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引起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病毒较稳定,常引起散发病例。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可全年流行,以冬春季和夏季为流行高发季节。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季节性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为主的药物研发和试验设计,对丙型流感也可参照实施。 根据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的“时行感冒”“风温”“时疫”等近似,病因以时邪疫毒为主,常挟有时令六淫之邪“合邪”为患;病机为邪袭卫表,肺失宣降。临 —1—

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有风热犯卫证、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湿热壅滞证等。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中药新药治疗流感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总结中的一般性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由于不同年份或地域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可能不同,流感病毒也可能出现变异,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各有不同。因此,临床试验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研究药物的临床背景情况、处方来源、立题依据、组方特点、临床定位以及非临床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并在非临床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制定临床试验方案,以确保能够评价试验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中所指流感仅包括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病因未明确者不列入本指导原则范围。同时,研究者要提供证明研究期间属地发生流感流行的依据,如辖区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的能证实本地发生流感流行的证明性材料,材料应载明研究期间属地流感流行的强度与流感毒株类型构成,以说明受试者属地流感流行的真实性。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只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除了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采用本指导原则以外的方 —2—

流行性感冒试题及答案

流行性感冒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病原体是() A流感杆菌B甲型流感病毒C乙型流感病毒D丙型流感病毒 2、对流感病毒抗原转变的错误叙述是() AHA和(或)NA变异幅度大B产生流感病毒新亚型 C由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造成D由病毒基因点突变造成 3、抗原漂移指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的() A型特异性抗原小变异B型特异性抗原大变异 C亚型抗原的大变异D亚型抗原的小变异 4、对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错误叙述是() A可以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B具有中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C具有酶活性D可与宿主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5、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 A核蛋白和膜蛋白的抗原性B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C血凝素(HA) D流行病学特征6、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 A核蛋白B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C M蛋白D多聚RNA酶 7、从咽漱液中分离流感病毒常接种于() AHcla细胞B豚鼠C鸡胚和狗肾传代细胞D鸡胚和Hcla细胞 8、流感的确诊的主要依据是() A发病季节B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C病毒分离D流行规模 9、流感的临床表现,不符合的是() A全身症状重B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C年老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D肺外并发症多见 10、流感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对芦柑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B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C流感流行前,给所有易感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二、判断题 1、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可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2、抗神经氨酸酶抗体和抗血凝素抗体都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 3、流感病毒基因组委单股负链分阶段RNA,不同型病毒颗粒相应的基因节段间易发生重配,产生新型的流感病毒() 4、核糖核蛋白又称核衣壳由核蛋白、多聚酶蛋白和核糖核酸组成() 5、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与宿主细胞结合而使细胞受染() 6、流感潜伏期一般1-2天,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呼吸道症状重,全身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7、在发生流感流行的地区,所有人群应立即接种疫苗() 8、甲型流感病毒既可感染人,也可感染多种动物() 9、接种流感疫苗的时间应在每年的流感流行前期进行() 10、青壮年人群不属于流感疫苗接种推荐的重点人群()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知识培训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4分) 1. 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 B 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 C. 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重 D 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2. 流行性感冒的确诊的主要依据是() A 发病季节 B 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 C 病毒分离 D 血凝抑制试验 3. 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下列不符合的是() A 全身症状重 B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C 年老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 D 肺外合并症多见 4. 流感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对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 B 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 C 流感流行前,给所有易感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 D 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5. 流感的传播途径错误的是()

A 飞沫传播 B 经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直接或间接传播 C 接触病毒污染物 D 血液 6. 流感的并发症有那些() A 肺炎 B 神经系统损伤 C 心脏损伤和脓毒性休克 D 以上都是 7. 流感的易感人群有那些() A 老年人 B 人群普遍易感 C 婴幼儿 D 孕妇 8. 流感病原学相关检查有那些() A 病毒核酸检测 B 病毒抗原和血清学检测 C 病毒分离培养 D 以上都对 二、多选题(每题6分) 1. 关于流感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 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B 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C 某一时期的流行多由单一血清型引起 D 可以并发Reye 综合征 E 咳嗽明显,咳脓痰或血痰 2. 下列哪些是典型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 A 突起畏寒、寒战和高热 B 全身酸痛明显,尤以背部和腿部最为明显 C 全身乏力明显,多数患者感觉十分虚弱而卧床多天 D 可有咽喉刺痛、胸骨下烧灼感、干咳 E 咳嗽明显,咳脓痰或血痰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疾病简介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属正粘病毒科,系RNA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变异,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感染人类,引起爆发或小流行。丙型较稳定,可感染人类,多为散发病例,目前发现猪也可被感染。[1] 发病原因 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其中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研究发现:婴幼儿流感或人H5N1型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此外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的现象。 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即流感患者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的过程中,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排放到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而引起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免疫压力下,每隔2-3年就会有流行病学上重要的抗原变异株出现。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青少年。下列特定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

传染病防治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B )。A.1989年2月21日B.2004年12月1日C.1989年3月21日 2.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C )为主的方针。 A.治疗B.控制C.预防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由( C )修订的。 A.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B.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C.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B )。A.甲类、乙类B.甲类、乙类、丙类C.A类、B类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 B )种。 A 35 B. 39 C. 40 6.流行性感冒属于(C )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 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 B )类传染病。 页脚内容1

A.甲类B.乙类C.丙类 8.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C) A.鼠疫、霍乱 B.艾滋病、麻风病C.肺结核、百日咳 9.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是由(B )进行。 A.各级各类卫生防疫机构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C.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10.(C)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人员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11.(B )在治愈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A.传染病病人 B.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C.疑似传染病病人 12、(C )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 A、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3.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A)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A.本单位B.责任区域C.本单位和责任区域 14、(A )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页脚内容2

流感样病例暴发调查报告提纲及模板

流感样病例暴发调查报告提纲及模板 一、基本情况 疫情发生地点的一般情况 二、疫情发现报告情况 介绍疫情发生、发现的经过 三、流行病学调查 (一)三间分布 1. 临床症状 [附图或表] 2.时间分布 [附图或表] 3.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分布 [附图或表] 4.空间(居住地/教室分布、家庭聚集性)分布 [附图或表] (二)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 1. 居民居住条件: 2. 禽畜饲养情况: 3. 疫苗接种情况: 4. 学校科室等人口密集场所通风状况: 四、实验室检测 标本采样分数、(阳性标本数)、采样类型、采样和送检日期、检测方法和结果。 五、初步分析 结合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初步检测结果 六、已采取的措施 七、存在问题 八、下一步工作建议

关于XX市XX镇XX小学一起流感暴发疫情 初步调查报告 200X年X月X日下午,XX疾控中心接到XX市疾控中心报告:自X月XX日以来,XX市XX镇XX小学学生中陆续有流感样病例发生;截至X月XX日,共发病XX例。 为进一步掌握疫情动态与趋势,控制疫情蔓延,我疾控中心派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X人于X月X~X日到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XX小学地处XX镇XX村,距离XX市约公里,学生来自XX村N个自然村以及邻近HP村的1个自然村。该校共有6个年级,12个班,在校学生776人,教师27人。学校课室较拥挤,卫生状况较差,通风情况一般。学校无食堂及宿舍,学生在家住宿及用餐。学校无校医,学生有病通常在村医处就诊。 XX村共有N个自然村,人口约XXXX人,村民以种田为生。该村饮用水以井水为主,村中垃圾、污水较多,村民卫生习惯较差。部分村民家中散养家禽,无集中养殖。村民居住环境拥挤,卫生状况较差,通风差。 村内有N个村医站,由于村庄偏僻,交通不便,平时村民到村医站就诊。 二、疫情发现报告情况 200X年X月X日上午10时,XX镇XX小学发现近几天学生缺勤人数增加明显,由班主任家访及电话询问多名学生出现感冒症状,遂向XX镇中心小学报告。XX镇中心小学接到报告后于10时30分报至XX镇卫生院。XX镇卫生院进行初步的核实诊断后于X月X日11时47分报XX市疾控中心和卫生局。 接到报告后,XX市卫生局、疾控中心、人民医院的领导及相关专业人员会同XX卫生院工作人员奔赴现场调查,初步确认该校已发生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X月X日下午1时接到报告后,XX市卫生局、XX市疾控中心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调查。 三、流行病学调查 确定本起暴发调查的病例定义:X月XX日以来(至调查日),N个自然村内,凡发热(38℃以上),同时伴咳嗽、咽痛之一以上者;或明确发热并伴其他症状,

人感染H7N9禽流感培训试题及答案

人感染H7N9禽流感知识培训试卷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H7N9禽流感传染源是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密切接触。 2、H7N9禽流感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 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 3、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原体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染病急性呼 吸道传染病传染病。 4、H7N9禽流感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 离治疗。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5、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 39 ℃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 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二、选择题: 1.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A C D ) A.标准预防原则。 B.接触所有患者时均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 C.严格执行手卫生等措施。 D.接触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 2.对疑似或确诊患者采取措施:(A D ) A.及时进行隔离。 B.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C.陪伴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D.指导患者注意呼吸道卫生及手卫生。 3.为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医务人员做到:(D ) A.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B.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C.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转院、早治疗 D.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4、诊断病例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B C) A.发热(腋下体温≥38℃)。 B.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C.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D.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后,病情无

人感染H7N9禽流感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人感染H7N9禽流感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 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以下是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培训试题及答案,希望能给大家 带来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8分) 1、为提高医务人员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报告与处置能力,应做到四早,即、、、。 2、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传播途径,在实施的基础上,采取隔离和隔离的防护 措施。医务人员接触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时应当戴口罩。 3、对疑似或确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疑似患者和确诊 患者应安置;疑似患者进行隔离,经病原学确诊的同类型患者可以安置。 4、H7N9疑似或确诊患者使用的医疗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应。非专 人专用的医疗器具用后,应彻底。 5.对污染物、排泄物、污染环境的消毒可以使用、、及。 6、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可迅速进展出现、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及。 7、禽流感病毒可分为: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 8、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马、水貂和。 9、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抵抗力较强,加热或煮沸以上可灭活。 10、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原体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11、H7N9禽流感的诊断主要依靠检查.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治疗。应尽早 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扎那米韦等。 12、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体温大多持续在℃以上,出现,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14分)

流行性感冒最新版本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被列入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的丙类传染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其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进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也可以传播。典型的临床特点是急起高热、显著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而鼻塞、流涕和喷嚏等上呼吸卡他症状相对较轻。秋冬季节高发。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发病原因 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其中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此外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的现象。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即流感患者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的过程中,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排放到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而引起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 流行特征 ①流行特点: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常沿交通线传播。通常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率。②流行规律:通常为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甲型流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约2~3年发生小流行1次,根据世界上已发生的4次大流行情况分析,一般10~15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乙型流感呈爆发或小流行,丙型以散发为主。③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临床表现 潜伏期

重症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重症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 二、临床分型 1.单纯型流感。最常见。 2.中毒型流感。极少见。表现为高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病死率高。 3.胃肠型流感。除发热外,以呕吐、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复。 三、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 1. 流感病毒性肺炎: 季节性甲型流感(H1N1、H2N2和H3N2等)所致的病毒性肺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还可在青壮年、肥胖人群、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和妊娠妇女等人群中引起严重的病毒性肺炎,部分患者发生难治性低氧血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常可发展成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或ARDS,病死率高。 2. 肺外表现: ⑴心脏损害: 心脏损伤不常见,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可见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心电图异常,而肌钙蛋白异常少见,多可恢复,重症病例可出现心力衰竭。 ⑵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脑脊髓炎、横断性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局灶性神经功能紊乱及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⑶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在流感中罕见。主要症状有肌无力、肾功能衰竭,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危重症患者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F)和DIC等,甚至死亡。 四、并发症 1. 继发细菌性肺炎:发生率为5~15%。流感起病后2~4天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复期病情反而加重,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咳脓性痰及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及肺实变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或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 2. 其他病原菌感染所致肺炎:包括衣原体、支原体、嗜肺军团菌及真菌(曲霉菌)等,对流感患者的肺炎经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3. 其它病毒性肺炎: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中发生率高,并可使病情加重,临床上难以和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鉴别,相关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4. 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Reye综合征):偶见于14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使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物者。 1

最新感染科试题及答案

感染科试题 姓名:专业: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25分) I.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 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 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2?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 A.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3. 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度最有价值的指标: A.谷丙转氨酶 B.谷草转氨酶 C.白蛋白 D.凝血酶原活动度 4. 下列HBV感染标志物均可表示HBV复制,但应除外: A. HBV-DNA B.HBeAg C.HBsAg D.HBcAg 5. 甲型肝炎病毒不会引起那种临床类型肝炎? A.急性肝炎 B.慢性肝炎 C.亚急性重型肝炎 D.淤胆型肝炎 6. 下列那组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炎不转为慢性: A. HAV HEV B. HBV HDV C. HBV HCV D.HBV HEV 7. 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 A.直接接触与呼吸道传播 B.粪-口传播 C.性接触传播 D. 虫媒传播 8. EB病毒主要感染的细胞是: A. B 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9. 人轮状病毒感染主要侵犯部位: A.直肠和乙状结肠 B.回盲部 C.小肠上部 D.小肠下部 10. 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 A.粪-口传播 B.空气飞沫传播 C.接触传播 D.性接触传播 II. 登革热患者重要的传染源是: A.重型病例 B.轻型病例 C.隐性感染者 D.病毒携带者 12. 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表现,应除外: A.高热级全身中毒症状 B.惊厥、呼吸衰竭 C.意识障碍及颅内高压表现 D.对称性瘫痪伴感觉丧失 13. 狂犬病最具特征性且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变化是: A.脑实质充血、水肿 B.脑实质微泛白 C.神经细胞变性 D.内格里小体 14. 流行性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是依据: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流行特征 C.病毒内部和外部抗原结构不同 D.表面抗原血 凝素 15. 流行性腮腺炎最主要的并发症: A.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B.睾丸炎 C.胰腺炎 D.心肌炎 16. 麻疹传染性消失的时间是; A.出疹即日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1周 D.出疹后10天 17.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理变化以下列哪项为主: A.急性肾功衰竭 B. DIC C.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D.低血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与处理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报告、调查及处理工作,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指南。 一、暴发疫情的报告 (一)相关定义。 1、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2、流感样病例暴发: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 3、暴发疫情预警指标: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二)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1、疫情暴发单位发现达到预警指标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核实,并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并在2小时内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及《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附表1)进行网络直报。 2、流感监测单位发现流感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20%)时,

应立即报告上一级监测负责机构。 3、一旦实验室确定为流感等法定传染病疫情,所有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病例均要进行个案网络直报,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个案病例的关联。 在“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承担检测工作的流感网络实验室录入疫情样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当地负责网络直报该起疫情的疾控机构进行实验室样本的关联。 4、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进程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随时对《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首次报告进行相应的更正。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做好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5、流感样病例暴发事件的结束,应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当地专家组进行评估、确认,判定应以病例数恢复到当地发病基线水平为原则。 二、有关部门职责 (一)分级处理。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以县为单位,一周内发生3起以上暴发疫情,或发生模较大且病因不明的疫情,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组现场指导,必要时,省级、国家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现场指导。 各地可通过完善流感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建立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占就诊病人比例的基线资料,设立不同的预警水平,分类采取针对措施。 (二)部门职责分工。 当局部地区出现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负领导职责,提供必要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各有关部门或机构的职责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