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研究专题之一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1

(2011年9月22日讨论稿,内部资料,切勿外传)

中小学德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和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和保障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建设“首善之区”、“学习化城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为目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满足首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的需求,有效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社会文明发展,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资源,梳理和创新德育发展思路,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落实全员育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任务提供有效指导。《纲要》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进行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于素质教育全过程。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道

1本稿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全体老师参与撰写的《德育纲要》前六稿基础上形成,积极借鉴了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王蕤副处长、徐志芳老师及特级教师李烈、徐安德等意见,参考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龙院长的相关文章精神。鉴于水平所限,本稿子还很不成熟,请批评指正。本稿执笔人为:秦廷国、孟佳、谢春风。

德体验。

2.主体性和发展性相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健康发展。

3.阶段性和系统性相统一。学校德育工作要突出学段重点、承上启下、互相衔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内容,构建中小学育人体系。

4.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继承已有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经验和育人成果,并体现德育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性。

5.区域性和开放性相统一。在国家育人目标指导下,体现北京特色。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具有包容胸怀和世界眼光。

三、目标和要求

(一)目标

以人为本,加强对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个人价值、权利与社会责任、义务的平衡,把人的社会化进程与社会关系对人的内化过程统一起来,体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

(二)要求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权利意识,强化公民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包容能力。

依据建设“首善之区”和“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之需要,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厚德、包容、创新等特质的现代社会合格公民。而爱国与社会责任、厚德与文明礼仪、包容与国际理解、创新与科学民主,是需要积极倡导的重点内容。

合格社会公民的培养是在不同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只有回归真实情景,德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根据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环境等不同情景,形成如下德育内容安排。

四、内容

(一)总体内容

1、自我发展。以人为本,要从关注和善待主体人开始。对每个主体人来说,自我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评价、体验和调控,是自我激励与自律的辩证统一。主体人应身体健康、人格健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享受权利

并承担义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

2、我与他人。我与他人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包括与家人(家庭人)、与师友(学校人)。

人的生存生长、发展与幸福,始终不能离开家庭。学生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了解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为形成平等、关爱、尊重、民主、自由、公平的家庭氛围而努力;应珍视家庭,珍惜亲情,家庭成员之间应彼此关爱、互相支持。

学生是在学校中长大的,通过学校生活具备做人、做事、做学问所需的品质、习惯和技能。学会处理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尊师爱友,团结互助,成为受到欢迎和信任的学校人。

3、我与社会。我与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扩展,包括与邻里(社区人)、与北京(首都人)、与国家(中国人)、与世界(国际人)。

学生生活在社区里,要善于处理邻里关系,在对社区环境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了解自己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服务,尊重社区其他成员的合法权益,分享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

首都意识是北京人的特质。应了解首都历史文化特点与现代化建设成就,热爱首都,传承北京历史文化内涵与精神。把国际理解、国家责任和首都意识统一在奉献社会、个人幸福的实践中。

作为中国人,要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要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以权利和责任为核心内容,培养国家意识,做合格的现代中国人。

在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是国际公民,应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狭隘情感,具有世界情怀和国际责任。要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

4、我与环境。环境保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每个人都是环境人。

作为环境公民,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责任。要站在人类和国家整体利益角度,维护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能力,做保护环境、低碳节俭的模范。

(二)具体内容

1、小学——以公民意识启蒙教育为重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

(1)自我发展

初步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自尊自信,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具有规则意识,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珍惜时间,初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兴趣广泛,热爱运动,活泼热情。初步了

解并遵守网络道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争取好的学习成绩。

(2)我与他人

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有事和父母商量。了解什么是公平。了解并喜欢自己的家庭成员,爱自己的家庭,爱爸爸妈妈。知道成人工作的辛苦,爱惜家庭财物。做事有规矩,对长辈有礼貌。

有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3)我与社会

了解社区环境,初步形成为社区服务的意识。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从中获得实践体验。有效利用社区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国家的首都,热爱首都。初步了解首都的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学习遵守北京市的社会规范与文明守则,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为首都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的责任。

了解我国国旗、国徽和国歌的有关知识,初步具有国家意识和朴素的爱国情感。了解56个民族大家庭,初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平等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位共和国小公民,初步树立公民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初步学会维护自己正当权利的方法。

初步了解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会状况。初步了解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初步了解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的简单内容。

(4)我与环境

初步了解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热爱大自然,初步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从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生活环境。初步养成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

2、初中——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为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自我发展

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变化,了解青春期心理特征和性别差异,能正确地评价自我、表达自我,具备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反思和自我约束,了解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善良、正直、乐观。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合作与竞争,自强自立,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对未来发展具有初步的规划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取得好成绩。热爱科学,喜欢探究,勇于实践,初步具有自我调整和管理学习的能力。

有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安全健康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权、监督权、参与管理权、活动权、隐私权、通讯自由权、选择权和财产权等权利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我与他人

知道自己的人格、权利和隐私应该得到尊重。参与家庭事务和劳务,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初步了解自由和规则的含义以及彼此的关系。知道法治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逐步增强法律意识。知道家庭是成员之间友爱和互相支持的源泉,是培养善的土壤。学会倾听、理解父母并感谢父母。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完善个人礼仪和社会礼仪。

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取得好成绩。有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安全健康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等权利的意识和初步能力。尊重并善于和同伴合作。

(3)我与社会

初步了解本社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前景。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从中获取自己能力和信心的发展。自觉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通过正常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特点,了解首都在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清晰的首都公民意识和责任感。遵守北京市的社会规范与文明守则,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履行责任、行使权利的能力。基本形成具有首都青少年特色的良好道德修养、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

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维护国家荣誉和尊严,树立国家观念,增强爱国情感。认清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民族平等意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初步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树立公民意识,学会维护正当权利,履行法定义务。了解国家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战略,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事务。

了解世界各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世界局势和发展,认识全球化的大趋势。初步养成关心世界大事的习惯,形成基本的国际交往意识和能力。热爱和平,尊重并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发展差异。

(4)我与环境

具有基本的自然科学素质和自觉的环保意识,养成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初步具有认识并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

3、高中——以公民能力和公民精神教育为重点,着力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并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自我发展

能够全面分析自己各方面的特点并根据社会需求规划和设计人生,树立追求幸福生活的

理想,并为此付诸努力。具有自律意志,实现道德自律并内化为自觉意识与能力。能够独立且理性地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意识到人一生会经历多种不同角色,能够享受各种角色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身心健康,品德良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自觉尝试实现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取得力所能及的优秀学业成绩,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

(2)我与他人

知道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知道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了解法律反映了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形成理性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支持婚姻制度,正确对待爱情和婚姻。知道家庭的含义,明确并承担家庭责任。能够宽容、理解、帮助家庭成员,学习用民主的方式处理家庭中的矛盾和误解,孝敬父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觉规范行为举止,践行个人礼仪和社会礼仪。

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善待他人,具备步入社会、成为公民的资格。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会与他人互助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积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发展提供服务。

(3)我与社会

理解社区居民的角色及其权利和义务,参与社区管理、发展的各项民主过程。具有有效维护合法权利、承担神圣义务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自己就业和创业提供机会和平台。

了解并掌握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特点,了解首都在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具有自觉的首都公民意识和责任感。遵守北京市的社会规范与文明守则,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履行责任、行使权利的能力。形成具有符合“首善之区”需求的良好道德修养、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具有社会规则意识,具备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能力。具备为建设世界城市、首善之区和学习化城市做出积极贡献的意愿和能力,努力实现自身发展、个人幸福与社会贡献方面的统一。

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特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反对分裂势力。深入了解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互助合作。增强公民意识,维护自由平等权利,增强维权能力和责任意识。了解民主政治知识,认清民主与法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增进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掌握不同国家、民族、社会、人群的系统背景知识;理解、尊重文化差异,具备包容品

质。形成基本的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和国际交往的能力;养成关心、分析国际时事的习惯,正确认识国际事务中的矛盾和世界发展趋势。具有和平精神和国际责任感;具有国际理解能力,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责任。

(4)我与环境

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子孙后代应当承担的责任。尝试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自觉参与环保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环保意识,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环保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具有较高水平的环保意识和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能力;理解国家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环保的应用实践,获得实际成果。

五、实施途径

德育是教育的全部,其他皆为载体。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内外、校内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一)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

德育课程在中小学德育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要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的行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向中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课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应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逐步培养学生参与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学科教学

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心理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各学科的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教学主管部门和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领域,指导教学工作同德育有机结合。

(三)专题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要切实发挥班校会、团队、学生社团和校园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长,

培养其责任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生涯规划指导是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育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追求幸福人生的信念。

(四)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相互配合,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和家庭参与学校教育,构建有益学生发展的整体育人环境。积极探索家校协作的教育模式,完善家长教师协会的政策与管理机制。积极建设和应用社会大课堂,发挥社会资源单位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上家长学校,搭建学校、家庭、社区共同育人的平台和桥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积极促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提高公民素养。

(五)网络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

网络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拓德育空间,提高德育内涵和水平。网络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现代学习方式。根据学生需求,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环境,遵守网络道德,养成自我学习和管理的习惯。网络学习也是一种与他人沟通、与社会和世界接触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教育和“北京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等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开阔国际视野,了解和认识国情和世情,增强国际交往能力,树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志向。

六、保障

1.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强有力的德育指导、督导作用,形成职责明确、畅通运转的科学民主的管理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基础上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学校党支部要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支持和协助校长做好德育工作。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培训校长、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培训,使他们掌握新时期学生德育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艺术,按照《纲要》内容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增强做好德育工作的自觉性。要解决好专职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的职务评定与聘任问题。培养一批在德育工作方面有专长和造诣的优秀校长、班主任、德育特级教师。

3.加强德育科学研究和政策设计。要把德育研究列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开展科学实验,为实施《纲要》提供理论指导和业务咨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德育项目,列入预算以切实保证。进行政策设计,积极创造

条件,为学生德育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提供实践基地、校内外活动场所和网络教育等必要的教育手段。

4.切实贯彻育人为本、全员育人理念。学校是教育之所,全体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切实做好德育工作,防止急功近利思潮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学校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分别列入教职工岗位职责范围内,并作为评估教师工作、评聘教师职务、表彰奖励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家庭是学生道德发展之根。应把家庭教育和家长教育结合起来,以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家长网校等途径,促进家校教育协作,共同育人。

5.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与评价制度。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德育常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措施得当、方法适切,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先进德育经验,及时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本纲要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2011年9月22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知识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8月17日)发布的文件。 2、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3、德育工作的构建体系是(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 4、德育工作应做到(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 5、德育工作格局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6、德育工作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德育工作应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 8、德育工作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 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9、《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四个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持 遵循规律)、(坚持协同配合)、(坚持常态开展)。 10、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应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二、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指南》倡导构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格局是( B ) A.领导有力、条件完善、队伍优化 B.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C.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 D.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2.在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中,集中体现“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要求的是(A ) A.坚持正确方向 B.坚持协同配合 C.坚持遵循规律 D.坚持常态开展 3.在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中,最直接体现学校德育工作开放性特点的是(C ) A.坚持常态开展 B.坚持遵循规律 C.坚持协同配合 D.坚持正确方向 4.在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的四个基本原则中,最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的是(D ) A.坚持正确方向 B.坚持遵循规律 C.坚持协同配合 D.坚持常态开展 5.在高级中学,德育课程是指(C ) A.综合实践活动课 B.道德与法治课 C.思想政治课 D.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心得体会

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心得体会1 在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处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结合我校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实现了本学期德育目标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个人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做好德育工作计划,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2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1次家长会。多年来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由于长期开展这项活动,使我校班会课质量得以较大的提高。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经验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并组织班主任参加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报主办的“班主任话细节”征文;对于一些初当班主任的,学校则采用“帮、扶、带”的方式,以使他们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墙报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2.规范教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各班的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大力推进“书香校园”进程,以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少先队活动室等。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活动,践行“日行一善”“红领巾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精神的融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精神的融合 摘要:在语文教学课堂开展德育教育是必要的,其能够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此,在进行了实践研究过程,本文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要性, 提出了具体的渗透对策,以期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精神;融合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要性 (一)有利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内容 虽然现在小学教学已经开始融入德育教学内容,但在德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受 多元素影响,最终导致德育教育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德育教育 观念虽已经深入人心,但与教学学科的融合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有些教 师深感教学压力大,导致他们在备课、教学时,除了给学生讲授课文所学生字和 内容外,没能更好地将德育教学与课文进行结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 大德育教育的渗透才更能发挥德育教学的优势。实际上,小学所学的课文与德育 教学关系不大,但是教师可以挖掘课文里面更深层的东西,让小学语文教学通过 德育内容更加渗透,最后使小学生所学的课文内容描述显得更直观、立体。 (二)可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增加小学生德育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有集体荣誉感。教师将小学生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很好地融 合到一起,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效果不错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德育教目标,为小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内容,从而扩展学生的德育教学之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一)把握小学生的个性,全面开展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性格比较活泼,他们往往在对待新鲜事物时总会产生非 常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住 小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然后再利用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能很好地将德育教 育传授给小学生的,但是切忌在授课时要避免“满堂灌”或者“填鸭式”这样的教学 手段。教师在对小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能力 以及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小学生带来有实践 性的德育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学习《神州谣》的过程中,这篇课文以三字经儿歌形式构成,表达了祖国各个民族的情深意浓。教师要 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或小组合作,或朗读竞赛的形式, 全面开展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要加强德育内容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确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促使国家繁荣富强。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德育的阶段性 最初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教学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小学生有更广 阔的发展空间,更加重视德育阶段性的教育性。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依据小学生 的年龄跨度和认知水平进行选择的,德育教育一般被分为低、中、高这几个阶段。一般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会通过让学生观看升国旗的方式让他们初步感知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明白国旗代表着国家,升国旗时行注目礼则是对国家的尊重和对祖 国的热爱。而对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爱国之情可以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和 理性教育激发出来,从而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小学语文德育的丰富方式 (1)通过朗读进行德育渗透

(完整版)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

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作为一线小学教师,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指南》,从中受益匪浅,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指南》中指出了小学中高年级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将粗话,要讲文明礼貌,要求学生不乱仍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深入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积极引导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做好转化工作,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约束、看管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德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为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以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自愿参加。因此,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拓视野,同时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如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中,我组织本班同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符合时代要求的青

中小学德育工作心得体会3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心得体会3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下面是带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中小学德育工作心得体会一: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都积极创新,谋求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在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品德课程的教研,思想品德评价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步。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速的多层面的变迁,旧有的、传统的文化道德观念和德育范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新要求,经验的、落后的德育举措和方法步骤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猛烈地冲击着学校德育。青少年学生接受新事物迅捷,对新的价值观念敏感的特点,使得其常常在外界诱惑或内部不正当的需要的推动下,产生不少与德育工作者教育初衷相违背的行为,如自觉性差,自制力弱,行为失范,心理缺失,道德伦丧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目前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还能暴露出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缺少方法上的调整和

适应,缺少情感上的激励与引导,缺少活力与魅力。也难怪德育很难真正打动与感染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德育厌倦,主观能动性丧失,师生关系失调,这样以来,德育低效或实效性不佳就成为一种必然。 德育实效性差,不仅意味着投入的德育资源无法产生应有的效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影响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必须清楚看到,不讲求实效,是德育形式主义的表现,这样的德育不会有生命力,而且会使人对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因此,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 一、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 目前,中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施的,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操作过程中,认为导致德育实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值得反思的现象。 一是中小学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笔者曾在本校及周边一些兄弟学校进行调研,也发现了不少德育的所谓亮点。如一所初中制订了详实具体的德育制度,《学生在校一日规范》、《班级量化考核实施办法》、《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方案》等一应俱全,涉及德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是细枝末节,实令人汗颜,但与校长的交谈中才得知,学校规模不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临城县实验小学史晓辉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此时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也要注重其思想情感教育,使汉语拼音教学避免相对抽象和枯燥,无形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把握住了对初入校门的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枯燥的规则,也上了一堂爱护小动物、待人要有礼貌的德育课。 巧编故事,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如在学“aoe”这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aa)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

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oe”的音和形,也感受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热爱祖国的洗礼。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字,特别是低年级。加之现在电脑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学生中常有写不写汉字无所谓的情绪流露出来。并且学生的字迹也越来越变的潦草。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那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膏”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写高大些,而将下半部的“月”写扁小些,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膏”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便能得出:上下结构的字,为了紧凑,写时要尽量“上紧下松”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时加以点拨:字也有高矮强弱之分,它们也要创建和谐社会,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它们不争不吵,互相谦让,互相协作,为了适应新环境,其中某些笔画还主动发生了变化。由于它们识大体,顾大局,很顺利地就组建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新家庭。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知识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8月17日)发布的文件。 2、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3、德育工作的构建体系是(方向正确)、(内容完 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 展)。 4、德育工作应做到(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 5、德育工作格局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6、德育工作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德育工作应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 8、德育工作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9、《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四个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协同配合)、(坚持常态开展)。

10、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应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 (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 (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指南》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 2.《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体系、内容安排、实施途径与要求以及组织实施等6个方面对中小德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 4.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小学教师德育工作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德育工作心得体会为了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做到校长重视德育工作,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开展系列活动,拓宽德育途径,方能撑起教育的一片晴空。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阅读参考。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我当班主任多年,现就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

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我班唐启彪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北重实验小学陈占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就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它贯穿在人类一切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功能。蒋仲仁先生认为,“语文科对品德培养负有更大的责任。语文就是中小学的主要学科,教学的时数最多,师生接触最多,教师从语文课对学生思想了解最多。更重要的,语文这个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应负的品德培养的责任”。可见,德育也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尽管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就是有一点不容置疑: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她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四次对话,分别展现了小鸟与大树的约定、与树根、与门

先生、与小姑娘询问并寻找树的不同场景。此课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到课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进行场景表演,并在小鸟望着灯火内容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课文,深深地感悟到小鸟与树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受到了感染,深深地懂得了友情的可贵,更加珍惜同学间的友情。 二、充分上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与培养能力时加以渗透。 1、课堂导入,渗透德育。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导入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瞧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录像,初步领略壮丽的景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瞧后的感受,再问学生:您们想不想走进课文,有更深地了解?这样,学生在领略过壮丽景观后,又会带着好奇心走进课文来学习新知识。 2、抓住重点词句,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渗透德育,例如,在教学《颐与园》一课时,我通过颐与园的全景图投影,并配上柔美的音乐,来牵动学生的情感,然后再揭题。我先指导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瞧颐与园的美丽景色,并要求学生划出有关语句。随着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汇在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当她们对美丽的颐

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作为一线小学教师,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指南》,从中受益匪浅,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指南》中指出了小学中高年级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

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将粗话,要讲文明礼貌,要求学生不乱仍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深入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积极 引导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做好转化工作,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约束、看管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德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为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 017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这一文件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六”,即构建德育工作的“一个体系”、深化德育工作的“两个结合”、抓好德育工作的“三个关键点”、坚持德育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明确德育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把这些要求扎实落地,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从行动上将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列为工作重点。《指南》的发布,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的系统化提供了充分的指引。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活动、轻课程”的倾向。有些学校,热热闹闹地组织一次德育活动,就算是完成了德育任务,而对于需要持久发力的德育课程,则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位,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评价环节,都难以体现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有的地区甚至以“德育课程就是解决思想素质问题”为借口,将德育课程排斥在考试评价体系之外,以可有可无的“开卷考查”,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是否合格的等次,就算完成了德育。这样

的做法,不仅极大损害了德育教师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更对这些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德育实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只做表面文章、不问实际效果的做法。以上问题必须加以根本改变。要切实联盟落实《指南》所说的“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和“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的要求,让德育课程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德育课程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核心课程,必须在教学体系中给予优先保证。当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并在全国统一使用的做法,正是德育课程“落在实处”的重要契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德育课堂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德育课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课程。同时,要从实效性角度审视和评价德育实践活动,不求花样、只求有效,切实为学生的品德养成提供条件。将这些内容系统部署是《指南》的亮点,将这一任务扎实落实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发现和优化德育课程的实践方式。《指南》确定了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明确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需赘言。而对于这些内容如何在中学德育工作中落实,则需要认真考虑。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小学语 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路径,包 括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在生字词教学中 渗透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新课标改革要求指出,将德育教学方针渗透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工作,包括文化知识、素 质修养、思想道德、学科应用和社会实践环节,贯穿高等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领域, 教材、教学、学科、管理体系各层级管理目标是指引小学学科德育工作的基础。学校是开展 德育工作的重要基地,学科德育渗透的展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具有 明显的特殊性,呈现出德育的优势,基于树德育人义务教育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是现代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极为 必要。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教学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在语 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把语文知识内容与其可载的思想同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和品质,这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语文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 育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需要。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各个方面正处于形成阶段。而在 这一阶段渗透德育,教师就需要借助语文知识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及 环保教育等,用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态度、情感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 的心理品质和学习、生活习惯。这样一来,就为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2]。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大部分课文内容都涉及德育,但是在教学实践的 过程中,德育教学与教材中德育内容的联系存在短板,主要是由于教学中选材出现问题。在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在解读课文的中心思想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受到传 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有关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往往以对立的思维为基调,要么引导学生“批判”,要么引导学生“歌颂”,以这样的基调渗透德育,导致课文欣赏性 受阻,德育的内容变得单一,学生的思想品质不能得到健康发展[3]。 (二)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偏离 教师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学生偶尔会找出各种理由进行反驳,教师处境显得尤为尴尬。 这种教育现状究其根本,是由于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城市,渗透德育的教 育理念与教育的现实相违背得更多,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影响。德育的渗透在于坚持严于 律己、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但是现实并不如此。如存在假冒伪劣和信用度较

2017年中心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2017年中心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中,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培养新世纪人才。结合我校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实现了本学期德育目标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德育工作中队伍建设、过程管理、活动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情况总结 一、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1 。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德育工作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由校长负总责,德育处具体抓,实行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三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1-2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1次家长会。多年来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由于长期开展这项活动,使我校班会课质量得以较大的提高。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经验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对于一些初当班主任的,学校则采用“帮、扶、带”的方式,以使他们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并将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了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每单周三下午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时事政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有关教育法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校风与教风。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本学期继续组织学习德育纲领文件,巩固“树师表,铸师魂,颂师德”活动成果,评选了5名师德标兵。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希望之星’红领巾广播台”、墙报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要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2.规范班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班室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积极做好了迎接中心学校的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使校园文化具备与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吸引力和情感感召力,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凝聚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精神。 4.加强了校园的绿化、美化与净化工作,发挥校园景点的宣传作用,增强师生的爱校意识,发挥静态环境的启迪作用。 5.大力推进“书香校园”进程,提高图书、阅览室的开放率,规范班级图书角建设,加强读书指导,提倡办好班报,鼓励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营造学习型师生、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

在小学语文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论文题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作者:杨清奇 任教学校:分水乡双凤小学 联系电话: 学校意见:(签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俗话说“人无徳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在备课时设计好德育教育的环节。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德育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深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确立课文的德育目标,是进行德育渗透重要一步。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此,学期的开始就要大体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这学期的德育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以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也要深钻教材,从不同角度挖掘德育内容,确定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达到的德育目的,然后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的时候,我是抓住“承诺”展开教学的,小鸟答应树要唱歌给他听,第二年回来的时候见不到树了,然后千辛万苦的去寻找好朋友树,让学生知道“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诚信是立人之本。在教学《长城》时,利用数据和图片让学生感受长城宏伟壮观的气势,从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感受到长城是由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建成的。只有在上课前确定本课的目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重点的进行教学,否则一节课下来自己都不知道要教什么,所以上课前要确定好目标,上课才能有的放矢,理清上课的思路。 二、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在进行《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读课文,根本不能通过小瓜苗、飞蛾的事例来联想到珍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